普通人 高薪人群的工资涨幅是否比普通人更大?为什么?这合理吗?

我来反对 的答案。

原问题是,“高薪人群的工资涨幅是否比普通人更快?为什么?这合理么?”

首先来看,“高薪人群的工资涨幅是否比普通人更快?”。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得先给一个比较范围,哪里的高薪人群?哪些人是高薪人群?

为了更合理清晰的比较,我们可以将这种比较划分为几个层次:
高收入地区的工资增长是不是更快?城乡之间,城镇工资增长是不是比农村快?
不同行业之间的工资增长是不是高收入行业增长更快?同一个行业内部是不是高工资群体收入增长更快?由于题目是说的工资涨幅,因此我们排除第二点,主要看134点。


首先,是不是高收入地区的收入增长更快呢?使用2000-2011年的城市平均工资的数据,计算城市的年平均工资增长率,再用增长率对滞后的工资做回归:



上图是2008年以前的情况,下面是2008年以后的:





为了避免异常值的影响,我这里使用了中位数回归。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2008年之前,这个系数为正,而且显著,但是到了2008年滞后,系数变成了负数。

系数为正,代表工资越高的地方,工资增长也越快。而系数为负则代表收敛,即工资越高的地方增长越慢。

所以从这点来看,似乎几乎没有证据表明,特别是在2008年之后,各个地区的工资有不收敛的情况:实际上可能是正在逐步收敛。

其次,如果从行业来看呢?是不是工资越高的行业其工资的增长率越快呢?我从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上找到了各个行业工资的数据,且看:
可以看到,各个行业从2003年至今,工资水平上涨的趋势是差不多的。比较有意思的是金融业和计算机行业,这十几年见证了金融业的逆袭,以及最近几年可能的IT行业的再逆袭。我们来看一下增长率:可以看到,各个行业从2003年至今,工资水平上涨的趋势是差不多的。比较有意思的是金融业和计算机行业,这十几年见证了金融业的逆袭,以及最近几年可能的IT行业的再逆袭。我们来看一下增长率:
可以看到,各个行业之间的增长率差异并不是那么的显著:比起其本来就有的工资差异,这些增长率上的变化并没有大到让行业之间的收入排序有巨大的改变。高薪行业看起来并没有更快的涨薪,也没有更慢。可以看到,各个行业之间的增长率差异并不是那么的显著:比起其本来就有的工资差异,这些增长率上的变化并没有大到让行业之间的收入排序有巨大的改变。高薪行业看起来并没有更快的涨薪,也没有更慢。

当然,这里的行业分类比较粗,比如金融业银行和基金肯定是不一样的,银行的大量底层员工可能会大大拉低金融业的工资情况、工资增长情况。不过从相对增长的意义上来说,一个行业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增长之后,其薪资的增长会慢慢收敛到平均水平,当然薪资的绝对水平仍然是有很大差异。

所以,无论是从地区,还是从行业层面看,“高薪人群的工资涨幅更高”似乎都找不到明显的证据支撑。

那么最后只剩下一种可能性了:在行业内部,高薪人群和低薪人群的工资差异正在分化。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帖子,大体意思是说,别看程序员一毕业就有那么高的薪水,绝大多数程序员起点虽然很高,但是在未来并不会有太大的增长,如果不趁着年轻成为在这一领域的大牛,那么薪资水平一直也就这样了,未来甚至不得不接受刚毕业的学生薪水比自己高的事实。

所以可能的原因是,你看到的那些“高薪人群”,可能正好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他们凭自己的能力本身就可以拿很高的薪水,而他们不断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自然未来的薪水上涨更快,我想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所以你看到的“高薪人群薪水更高”,很有可能是一个行业内部精英和普通从业者之间分化的过程。

从这点来说,观察到这个现象非常合理,而且,并没有之前答主说的那么悲观:你如果能不断提高自己,成为行业的精英,你也可以成为那批“高薪人群”。因为投资自己的人力资本是最一本万利的:你不需要有钱,你只需要努力,会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试想现在资本的收益率,10%怎么样?可以了吧?但是你还没钱投资。但是如果你投资人力资本,20w到50w再到100w的跨越,其收益率是多少呢?注意这个100w可是以后每年都有100w奥。

说到这里,倒是圆桌上另外一个问题有所联系:那么到这里,问题就变成了:高薪人群薪水涨幅更高,是不是真实的反映了其“市场价值”呢?

其实我并不喜欢这个题目。现代经济学之所以不像古典经济学那样强调“价值”,而是研究“价格”,正是因为“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证伪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问,是什么决定了工资?

我想接受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人会首先想到w=MPL ,然而这里的问题是,现实情况下,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有可能是不完全竞争,在极端情况下,甚至是接近垄断的。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工资呢?最接近的答案可能是:你有多么大的不可替代性。想一下,如果你所掌握的技能是所有人都可以很快学会的,那么你不可能有任何的bargaining power,在跟雇主的bargaining中,你将完全没有优势:雇主只要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过来培训一下就可以替代你,凭什么给你高工资呢?

然而,当你的地位越来越不可替代,那么这将极大增强你的bargaining power。极端的例子诸如梅西,对巴萨俱乐部可谓是不可替代的,他的年薪也成了现役球员的最高年薪。而C罗为什么薪水没有梅西高?别忘了皇马队内可并非缺了C罗不行,随着C罗逐渐发展为进球型的中锋,贝尔本泽马都对他造成了威胁。所以C罗的bargaining power是肯定不如梅西的。

所以一个员工想要加薪,必须得培养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行。而经常看到的情况是,随着一个员工在一个企业呆的时间越长,他对这个企业更加了解,可能其不可替代性越高。而且典型的,随着一个员工在一个企业呆的时间越长,他能学习到的相关专业的实用技术也更加熟练,不可替代性更强。所以是不是这些本来薪水就不低的员工有了更高的bargaining power所以工资涨幅也更高呢?

最后需要提示的一点,很多CEO级别的人物是不能简单这样分析的。比如刘强东和京东的关系,京东离不开刘强东,而刘强东也当然离不开京东,所以他们双向的bargaining power是很难说谁大谁小的,毕竟刘强东也不想离开京东这个自己经营了多年的品牌。况且,很大程度上,公司高管的年薪也是高管、董事会、股东相互博弈的结果。

现在返回来看 的答案。有这么几点值得商榷。

首先,你贴的那张图,你自己说是“技能劳动者和无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差别”,然而,我看到图的标题是“P90/P10”,应该是90%分位数与10%分位数之比,这并不是一个概念。

其次,题主问的是工资,而他的答案却在大谈特谈“资本的回报率”,这就是属于典型的偷换概念了。

最后,以上两点其实也都不算是大的问题,但是对于“资本的回报率已经超过了经济整体的增长率”这个事情,有必要提一下。他的答案里提到:
资本的回报率已经超过了经济整体的增长率。这个观点是前年横空出世的一本“二十一世纪资本论”提出的,这本书有跨时代的意义。克鲁格曼评价说这有可能是十年内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作者汤玛斯·皮克提认为,资本的回报率现在已经大于经济的增长率,这将会导致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聚集,民主的根基将受到威胁。实际上,有这么几点是你所忽略的:

第一,几乎没有什么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其资本的回报率(r)是比经济增长率(g)要低的,然而民主稳定的运行了这么多年了,民主的根基受到威胁了么?

第二,标准的经济学模型,比如最简单的Solow模型,都是r>g的,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情。

第三,这本书的确影响很大,但是影响大的书不代表其结论就是正确的。在主流经济学家眼里,这本书是好书,但是好在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我关注的多数学者对本书持批判的态度。推荐两篇文章,第一篇是Acemoglu写的:,第二篇是曼昆写的:《Yes, r > g. So what?》

(各位若有兴趣,我会在专栏专门介绍这两篇文章)

当然,在中国的环境下,由于一些制度原因,资本回报率高所以导致inequality的加剧我是相信的。但是说这本书威胁到了民主的根基,那基本上就是在危言耸听了。


最后说一下这篇答案的结论:一无所有的屌丝可以逆袭,好好工作,好好积攒人力资本比抱怨社会不公或者去炒股靠谱的多。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80103/1095.html

更多阅读

android开发工程师的工资待遇如何 测试开发工程师待遇

?行业薪酬的影响因素包括行业内、外部因素及员工个人的因素,同样,在IT行业中,要想了解android开发工程师的薪资待遇情况如何,我们也可以从这几个因素入手,加以了解。首先,企业自身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资水平如何。企业负担能力

晒晒法国小职员的工资单 上海联晟员工晒工资单

我的一篇市长级官员工资的博文,引来不少读者的关注,今天就接着晒晒普通法国职工的工资单。这是一位女士,在法国西南城市图卢兹的一个香水店做行政秘书,从工资单上的信息可以看出,她与雇主的合同是CDI(contratà duréeindéterminée),即“

声明:《普通人 高薪人群的工资涨幅是否比普通人更大?为什么?这合理吗?》为网友我是一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