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习俗:“冬至暝”“搓丸子”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

  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

  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

  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

  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

福建习俗:“冬至暝”“搓丸子”

  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1076371/367049213.html

更多阅读

冬至的民间说法和历史的沿革之一 公司历史沿革怎么写

目录节气简介 古代 民间“冬至”英语解释与介绍 计算方法 节气起源 气候变化 饮食注意 民间传说 馄饨面 吃狗肉 吃饺子 红豆糯米饭节气习俗 共同习俗 地方习俗 饮食习俗 冬至中医养生食谱 冬季进补有四忌 冬日正确食用蔬菜 冬季合理

静止性震颤 静止性震颤 静止性震颤-基本内容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是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节律性震颤,常见手指搓丸样动作,频率4~6次/S,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也可见于下颌、唇和四肢等,是帕金森病的特征性体征。静止性震颤是一种复合震颤,常

冬至习俗 各地习俗你知道多少

马上就要冬至了,意味着现在已经进入深冬,天气也越来越寒冷了。每个节气每个地方都有习俗冬至也不例外,那么冬至各地习俗你知道吗?今天小编就带你了解一下冬至这个节气的各地习俗。冬至习俗广东冬至习俗广东人流传着一个说法:“冬至大

2014冬至 2014冬至是什么时候

冬至为什么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冬至节是什么?2014冬至在几月几号?冬至的来历?冬至节有什么习俗?冬至 (Winter Solstice)2014年冬至时间:2014年12月22日 07:03:01,农历2014年十一月(大)初一。2013年冬至时间是 12月

声明:《福建习俗:“冬至暝”“搓丸子”》为网友紫色风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