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反复修辞 文言文的修辞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自然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这里着重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格。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给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 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 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4)、讳饰。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 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 ”,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中的反复修辞 文言文的修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136771/858610467.html

更多阅读

古诗文中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古诗词

古诗文中的节日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节日有元旦、人日、灯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祭灶节、除夕等。1、元旦,指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指农历正月初一,现称春节,民间俗称“过年”。年, 本意是指谷物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上 文言文倒装句讲解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上)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

文言文中的特殊称谓 梦幻西游手游特殊称谓

  如何标记批注?爱雅阁书馆欢迎您文言文中的特殊称谓(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草民。(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及解释 初中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及解释第一册?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文言文中表示很短时间的词语 表示非常的文言文词语

文言文中表示很短时间的词语  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

声明:《文言文中的反复修辞 文言文的修辞》为网友蓝褶裙的姑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