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伯谚 简氏系承简伯 望出范阳涿郡

 简氏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续简伯的后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阳和涿郡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当可发现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阳”,就是“涿郡”。

  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传自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跟当时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国。简氏的始祖既然出身于晋国的公族,追本究源,他们当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黄帝的苗裔了。家世源远,可以说是光采无比。

  关于简氏的光荣源流,在历来的姓氏古籍上,可以说是证据凿然——《姓纂》指出:“左传晋大夫狐鞠居,食采续邑,因号续简伯,汉有简卿”;《范阳简氏家谱》指出:“晋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谥曰简伯。子孙因以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

简伯谚 简氏系承简伯 望出范阳涿郡

  另外,马仰溪所考的《简姓世学》则指出:“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晋与周为姬姓,盖后稷之子孙,而黄帝之苗裔也。其后或在范阳,或在涿郡。”

  不过,简氏也跟大多数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仅只有系出春秋时代晋国公族的一支。另外,依照《姓范》的考证,在这个家族的众多子孙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过去从检氏改姓而来的。《姓范》是这样说的:“有检氏避讳改为简氏者。”

  检氏,读音与简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径,据清代学者张澍的说法,是“当以检察得姓”,也就是他们的祖先由于曾经担任过“检察”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地姓了检。至于这个姓的改姓为简,则是汉朝时候的事。当时,有一位叫作检明的人,为了避讳而改姓了音同字异的简氏,并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袭下去,使得简氏家族的声势为之壮大不少。

  关于2000多年以来简氏的播迁情形,由于这个家族的兴旺,也已经被考证得清清静楚楚。《简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及晋统一天下,简氏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管、马平、四川等处。至会益公,宋时南渡,避乱于江西宁化,后游福建南剑州,建宁府。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年)迁上杭。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先为洪源开基祖)。九世德润,于六至六六年(一二八○年)入赘南靖张家。是为张窖开基祖;子三、二世贵祯,自南靖移居广东,子孙分播朝阳、番禺等县。”

  《简氏姓族考》曰:“三国时,简雍为中郎。时天下大乱,家人从之,有在邵阳,有在远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县。五季后梁时,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日不忧兵,其宗有宦游岭外者,乃留焉不归。若黎涌系一山,则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粤者,后晋割北方十六州贿契丹,而涿在其中,简姓宗族因而至岭外者渐众,分居粤东诸邑。”

  从这两项文献,可以知道简氏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经逐渐向南播迁的。他们有的直接徙入广东,有的由赣入闽,再分支至广东,后来就在广东繁衍成为一个大的家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1426971/911641226.html

更多阅读

太原西山赵氏沟 赵氏系承造父 望出太原等处

 《百家姓》为什么要拿“赵”姓来开头?  据说,这是由于《百家姓》是在宋朝所编,而宋朝的皇帝姓赵,当时正是赵家的天下,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顺理成章地就拿“赵”来作为众姓之首了。  根据《姓纂》记载,赵姓的由来是这样的:“帝颛顼

邾娄 邹姓系承颛顼 传自邾娄宋国

 关于邹姓的姓源,有两段记载可循:其一,为《姓氏考略》上面所说的:“邹本邾娄国,改为邹,后以为氏,帝颛顼之后所封,望出范阳。”其二,则为《姓纂》所说的:“子姓,宋愍公之后正考公食采于邹,生叔梁纥,遂为邹氏,齐有邹衍,邹忌。”  由此可见,邹姓主

赵姓的故事 赵姓典故

赵氏系承造父 望出太原等处  《百家姓》为什么要拿“赵”姓来开头?  据说,这是由于《百家姓》是在宋朝所编,而宋朝的皇帝姓赵,当时正是赵家的天下,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顺理成章地就拿“赵”来作为众姓之首了。  根据《姓纂》

季夏三月腐草为萤典故 夏姓典故

夏氏系承夏禹 望出会稽高阳  夏,顾名思义,是夏禹的后裔;夏侯,史有明载,也同样是这位上古贤君的子孙。两个姓氏,一单一双,实际上却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姓纂》记载说:“夏后氏之后,以国为姓。”  《姓谱》说:“夏侯,复姓,本姒姓,夏

夏氏家谱会稽堂字辈 夏氏系承夏禹 望出会稽高阳

  夏,顾名思义,是夏禹的后裔;夏侯,史有明载,也同样是这位上古贤君的子孙。两个姓氏,一单一双,实际上却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姓纂》记载说:“夏后氏之后,以国为姓。”  《姓谱》说:“夏侯,复姓,本姒姓,夏禹之裔。周武王立,封夏裔于祀;后

声明:《简伯谚 简氏系承简伯 望出范阳涿郡》为网友中考先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