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老子 国学经典《老子》心得作文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人的智慧。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老子》心得作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老子》心得作文篇一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 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

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国学经典《老子》心得作文篇二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

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国学经典《老子》心得作文篇三

一、关于《老子》一书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道,治国以及修身。道是老子论述的核心思想。在老子看来,道既是世界的本质又是世界运行的规律。道无形无状,无法直接感知,却始终存在,其体现与万事万物之中。道无所位却又无所不为。道顺应自然。老子论述的道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其思想的精髓和立论的基础。在确立这一基础之后,老子将道的思想转到治国上了。既然道是清静无为的,那么统治者就应该效法天道,顺其自然,主张让百姓无知无欲,复归到结绳以用之的小国寡民时代。这样,老子从统治者以及被统治者两个方面都力求做到了清静无为,社会也就安定了。同时,根据道的精髓,老子指出,个人修身也要无知无欲,清静无为。个人对于社会的荣辱得失要顺其自然,尤其是不能过分追求荣辱,要“慈”、“俭”以及“不争”,才能避免危险而保全自身。从三者的关系来看,三者是以道为核心的,从道引申到国家和个人,从而树立了老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系。

二、关于老子的思维方式

国学经典诵读老子 国学经典《老子》心得作文

《老子》一书中的思维方式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辩证的思维方式。这中思维方式在全书随处可见。如老子论述事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以及论述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的目的。这些都包括了朴素的辩证思想。二是通过论述自然之道到社会之道。在老子看来,自然之道与社会之道是统一的,那么,自然现象所遵循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社会。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三、《老子》思想对于当今教育的启示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一个功利主义教育、权威主义教育盛行的年代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四、《老子》思想与个人体悟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五、疑问

同儒家的入世相比,道家是出世的。道家的中庸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无为的中庸。儒家追求的则是一种有为的中庸,主张在行为之中把握好行为的尺度,适可而止。老子的思想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他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欲望的碰撞,因此,其主张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反观到当时具有重大意义。问题在于,老子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在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时代,竞争无处不在。这个时代强调的是差异,宣扬的是个性,老子的顺其自然思想与当代的竞争思想如何调试?相比之下,我读《老子》的个人体验远没有《论语》来得丰富,这可能与我的个人阅历有关,更可能与我的人生观有关。杜威说,现在不可能脱离过去,过去也不可能脱离现在而保存其意义。历史只有与现在相连接时,它才是有生命力的,否则历史就是一堆事实,是没有生命活力的。读到这里,至少我还有疑问,那就是,老子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价值是什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03561/401418415.html

更多阅读

父母必看:儿童国学经典诵读的11种益处?

国学经典诵读的倡导,让家庭看到了兴旺,让孩子看到了幸福,让民族看到了未来。经过诸多教育学家的潜心研究,发现诵读国学经典的孩子会有以下益处: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

浅谈小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和策略 国学诵读

【作者简介】 ***,女,*年*月*日出生,四川省**县人,现任教于*******,小学高级教师,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摘 要】: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

经典诵读读后感1000字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一)实习路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能够发现学生那闪光的另一面。或许有些学生们不是学习最好的,但是在舞台上他们却是最闪耀的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作为一名年轻的实习老师,我在一旁默默地注视着、沉醉着、欣赏着,这一段段

国学经典的手抄报 诵读国学经典手抄报

 诵读国学经典手抄报:  竹枝词的诗意  竹枝词——[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  竹枝词:词牌名,又名《竹枝子》。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唱时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篇目推荐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以下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篇目推荐,欢迎阅读!推荐小学生背诵国学经典篇目一、《弟子规》二、《三字经》三、《百家姓》

声明:《国学经典诵读老子 国学经典《老子》心得作文》为网友旧楼天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