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学好语文文言文很重要,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吧。

初中文言文的方法

一、顺畅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有的字有两个以上的读音,先要弄清读什么音时是什么意思,结合句意,确定读音。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遗”字,在句中是“给予”的意思,因此应读wèi。读准通假字的字音。例如甲字与乙字通假,甲字就读乙字的音。像“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通“增”,就应读zēng。再有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保留了古音,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说”,应读yuè。文言文中,有的字用改变读音来表示词义和词性有了变化,遇到这类现象应按变化的读音诵读,像“谨食之,时而献焉”中的“食”,表示“喂养”的意思,这时应读作sì。

2.读好停顿。

有些文言语句,首先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例如“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这句中“狼洞”不是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不能连读,应读成“一狼/洞其中”。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句,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读时应读成“夫/大国,难测也……”。

二、通假字、词类活用

通假字的读音有两种情况:一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不同,要按本字读音读。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读“wú”。另一种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同。如《岳阳楼记》中“百废具兴”,“具”和“俱”读音相同都读jù。对通假字的字义要按本字意义理解。

词类活用指的是有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的别的词性。判断一个词是否是活用,要看它处在什么位置上。如:“愿为市鞍马”中,“市”原是名词,意思是集市。由于它在动词谓语位置上就活用为动词“买”句子译做“愿意为此买鞍马”。

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是另一个意义,这就叫一词多义。

理解多义词,要了解其在古汉语中的词义,并且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特别是要注意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多作积累。

古今词义的变化,分几种情况:

①有的古今词义相同。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什么变化。例如:人、土、星等。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②大多数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如:“牺牲”的古义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如《曹刿论战》中的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而现在的意思是“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

③还有一些词古今词义相差不大,要特别注意,防止用现代的词义理解文言文意义。例如:“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无出路的困难境地”。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句式

了解文言句式,可以准确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断句没有“……者……也”的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达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五、了解文章大意

1.学会利用注释。

课文下边的注释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大部分的是字、词、短语,乃至句子的解释,主要是对语言的注释。了解了这些注释的内容,再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就能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还有一小部分注释,涉及到人、地、物等名物的注释,也是我们了解课文内容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不容忽视。例如《愚公移山》中涉及到的一些地理位置的名词,像“冀州”“河阳”“豫南”“汉阴”“渤海”“隐土”“朔东”“雍南”等,不了解这些地名的注释,就会影响对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理解。但是,对这一部分的注释不要求死记硬背,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就够了。

2.了解一点文言知识。

文言文多是单音词。这一点同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词不同。了解了文言文语言的这一特点,对读懂内容大意以至熟读课文都是很有用的。

古今词义明显的变化。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中一些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了解这样的特点,了解课文基本内容也会遇到困难。例如,一些词的意义扩大了,像“江”、“河”,文言文中多指“长江”、“黄河”。还有一些词的意义缩小了,像“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在一般仅指金子。然而,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的还是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结合句意和上下文弄懂这样词的意思,无疑对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可采用“对、换、留、删、补、调”多种办法。

1.对,就是一对一的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双音词。如《曹刿论战》的开头:“十年春,齐师伐我。”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让它符合白话文的语言特点。

2.换,就是用现代的词去替换相应的古代的词。如《曹刿论战》中的“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把句中的“未”换成“不可能”,把“弗”换成“不会”。译成: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民众,所以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3.留,文言文中的地名、人名,不必解释,翻译时直接保留就行了。如《醉翁亭记》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译成:修建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4.删,就是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如《曹刿论战》中的“夫战,勇气也”句中的“夫”是发语词,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就可删去;打仗,靠的是勇气呀。就行了。如果译成“大丈夫打仗”就与原文不符了。

5.补,是经常要使用的。文言文中省略的部分,根据需要补上,有时补上的内容要用括号括起来。比如《捕蛇者说》中的“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译成:(这种蛇)触及草木,(草木)都会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谁(能够)抵挡得了的。

6.调:就是把词序换成白话文习惯的顺序。比如《陋室铭》的最后一句“何陋之有?”就不能翻译成:什么简陋的有?而应该译成: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04261/337167853.html

更多阅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哪里 初中重点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哪里——与师延峰老师商榷 诸定国日前阅读师延峰老师《〈咏雪〉教学设计》(见《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0期),为师老师教学设计中的旁征博引折服,但同时又生疑惑。因行文之需要,先将师老师的设计简介如下:师老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初中文言文翻译口诀

翻译古文实在是太难了,怎么办呢?试试六字法,可能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六个字是:对、增、删、移、留、换。一、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如: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韩非子.说难》)可译为: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高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摘要: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一大难点。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感觉上似乎都是吃力不讨好的。现在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我认为量是加大了,一个学期的任务就变得非常的繁重,学生也容易生出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好文言文,培养

初中作文训练方法浅谈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初中作文训练方法浅谈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日益更新,作文能力的增强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中考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语文试卷总分150分,作文就占60分,作文得分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考试的高低。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衣、食、住、行、及农业、医药卫生、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对化学

声明:《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为网友七年之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