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励志创业电视剧 农村创业励志实例

创业要找最适合的方法,不要找最好的方案,看看那些创业励志的故事,学习他们,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方法。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农村创业励志实例,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农村创业励志实例一:

老农民拯救淮王鱼现商机

安徽凤台县刘集乡硖山口村离县城3公里,地理位置独特,为千里淮河第一峡,上游淮水受硖山口峭石阻拦,迂回冲刷而下水流急湍。这里有种驰名中外的宝贝——淮王鱼。淮王鱼亦称淝王鱼、鮰皇鱼,鱼体粉红色、背部灰色,最大可长到20市斤,是淮水中的特有珍稀物种,是我国珍贵食用鱼类,有“水中活化石”之美誉。淮王鱼对栖息环境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一是流水湍急之处,二是石头之间,三是深潭之上。

硖山口的黑龙潭由洪水冲击形成,长200米、宽100米左右,深约16米,即使淡水季节也有急流冲过。这里洪水到来时水深20多米,河床岩石上多有河藻、小河蚌等,为淮王鱼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这种鱼高度集群,夏季成群到处觅食,4~6月在急流中产卵,冬季则家族结伴栖息于水底层、岩洞、岸穴越冬。由于物种稀有,价格不菲,渔人多有捕捞,加上淮河的环境污染,淮王鱼几近绝迹。淮王鱼其烹饪后的鲜美远远胜过远近驰名的淮河鲤鱼,素有“淮上筵席之珍”的美誉。特别是后,其肉比豆腐还要细嫩,汤比鸡汁还要味美。这道菜已经列入了《中国菜谱》,称为“奶汁淮王鱼”。

今年60岁的詹可和是20世纪80年代凤台县刘集乡硖山口村支书。他是喝淮河水长大的朴实农民。詹可和自幼生长在峡山口,对淮王鱼有很深的感情。他清晰地记得,曾经硖山口一带每到淮河汛期,成群的野生淮王鱼便戏水欢跃起来。由于淮王鱼生活在隐蔽水草和岩石缝隙中,用常规渔网很难捕到。当地人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捕鱼工具,即用铁钉将很多木板钉成木屋状,取名叫“船坞子”。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后把这种渔具沉入水下,就像一间小木屋似的,淮王鱼就会以为是处值得信赖的安身暖和之处,成群钻进里面休憩。春节前将“船坞子”收起,这时鱼儿都在里面休眠,所以捕获他们不费吹灰之力。野生淮王鱼200多元一公斤,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许多人都把它当作佳节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

詹可和发现随着淮河污染日趋严重,加之过度捕捞,淮王鱼的生活环境遭到巨大破坏,数量急剧下降,20世纪90年代已濒临灭绝。詹可和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拯救淮王鱼,“绝不能让它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拯救淮王鱼是一项大工程,面临巨大风险,弄不好会竹难篮打水一场空。当地很多村民得知老詹的壮举后都说他傻:这种无名无利的苦差事,何必出这个风头冒这个险?可詹可和坚持认为,即便倾家荡产繁育失败也问心无愧,这样也算对得起哺育祖祖辈辈的淮河母亲河了。

1995年夏天,在基层工作了20年的詹可和从村干部岗位退下来。他苦口婆心说服儿子詹同连把长期从事工程施工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又倾尽毕生积蓄,再四处筹资数十万元,和村里签订了承包50亩鱼塘的合同,盖了20多间厂房,购置了各种仪器设备,还聘请了几名专家。1996年春,投入上百万元的淮王鱼繁育基地与淮王鱼研究所同时宣告成立。

五载磨剑锋芒现

詹可和成了大忙人,开始了漫长的人工繁育淮王鱼之路。詹可和和儿子詹同连一道,翻阅了大量水产养殖书籍,请教了多名水产专家和近百位老渔民,了解淮王鱼的生活习性。

为了模拟淮王鱼的生长环境,詹可和先是用与淮王鱼习性相同的一种鱼苗进行研究、反复试验。试验成功后,他又天天乘着船到淮河里去寻找淮王鱼的踪迹,观察其生活环境、食性等。1996年冬天,詹可和花很大代价从凤台硖山口水域中捕获十多尾小淮王鱼。他把这些宝贝分放在几个小池子中精心照料。可第二年鱼儿不但不见长,还死了几条,詹可和百思不得其解。随后他调整了饲料配方,将池水水样送到环保检测部门查验出营养结构与有害成分比例。通过一年多的摸索饲养,他发现淮王鱼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特别适合在含氮量比较低的静态水中存活。但接来的繁殖扩大种群又面临一次次的失败……

詹可和却从没打退堂鼓。他的坚强大义不仅打动了儿子,也感染了很多人,同时也促使政府部门加大了对珍稀水生物淮王鱼的保护力度。淮南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发公告:1997年成立的位于硖山口附近的淮王鱼自然保护区全年禁渔。

詹可和经历无数次失败后,调整了方向。詹可和经多方奔走呼号,许多老专家被这个老农民倾家荡产挽救珍稀物种的执着精神所深深感染,答应提供支持。随后,淮王鱼研究所陆续与上海水产大学、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权威部门建立技术依托关系。詹可和还邀请上海水产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武教授和他的学生到研究所来现场指导,破解淮王鱼等鱼类养殖繁育技术难题。

2000年春,詹可和从上海水产大学以及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水产技术推广等单位请来一批精干力量,组建成立拯救淮王鱼项目协作小组。2001年,这些资深技术人员相继攻克了淮王鱼种鱼培育、催产、孵化等技术难关,成功繁育出淮王鱼鱼苗,并研制开发出“淮王鱼”专用饲料配方,成功拯救“淮王鱼”。中国水产养殖界为之沸腾!

“活化石”重现淮河

淮王鱼获救了,此时的詹可和又开始了新思考:如何使淮王鱼的养殖从实验性质走上规模化、商品化,使这一珍稀鱼类重新走上了老百姓的餐桌?

詹可和再次投入巨资,模拟“淮王鱼”的自然生长环境,修建了标准种鱼苗塘、商品鱼精养塘,还相继繁育了江黄颡、凤淮鱼等特种亲鱼培养塘200多亩,成立了凤台县特种鱼养殖示范基地。2004年,基地初步形成了年产10吨淮王鱼的规模。商品淮王鱼售价400元一公斤,满足了上海、南京、徐州等大城市星级酒店对这种珍稀鱼类的需求,同时也为这种珍稀物种的延续提供了雄厚技术保障。市场消费火旺,皖北许多规模养殖场对养殖淮王鱼产生浓厚兴趣。现在詹可和的淮王鱼种苗和商品鱼非常畅销,每年获利近80万元。他不仅陆续还清了借款,并有了一定积蓄。

靠鱼发财并非詹可和走上挽救淮王鱼之路的初衷,“只有让鱼儿回归大自然并安全生存适应大自然,才是我拯救淮王鱼的最终目的!”2002年开始,随着淮河水质变好,詹可和每年都向淮河放养几千尾淮王鱼。人工繁育淮王鱼难度大、数量少,但到2012年底詹可和已累计无偿向淮河放养淮王鱼5万余尾,价值数十万元。

2013年8月,当地的一个渔民在县城附近的淮河与支流永幸河交汇处,捕到一条近2公斤重的肥硕淮王鱼。这说明淮河水质已经显著改善,更表明自然状态下的淮河硖山口保护区已经成为淮王鱼的乐园。得到这个消息,詹可和很激动。他花1000元买下这条鱼,用网箱把它养在鱼塘里。

淮王鱼放养大功告成了,现在詹可和又开始研究起了淮王鱼的历史文化。他在渔场创办了“硖石山庄”,意在将淮王鱼的历史文化和淮河文化、美食文化融入其中,供世人分享。

农村创业励志实例二:

没人要的牛粪处理变金矿赚大钱

愁煞人,养殖场每天产生60吨牛粪

黄炳权是广西有名的养殖大户,在养牛上总是别出心裁。奶牛喜欢水,他在养殖区特意安装了淋浴设备,堪称“奶牛宾馆”。洗澡之后,奶水牛还能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享受按摩等待遇。人性化的服务让奶水牛不仅产奶多,而且肉质也上了档次,连法国专家参观后都频频点头,黄炳权为此名利双收。可这一位牛人,却因为一件事情愁得吃不好睡不安。

农村励志创业电视剧 农村创业励志实例

原来, 牛场4000头牛每天拉出60吨粪便,一天就是一火车皮!这么多牛粪放哪都是个大麻烦。规模化养牛牛粪的处理是个老大难问题。黄炳权起初想得很简单,牛粪可以拿去肥田,可农民嫌远不愿意费时费力来拉。结果牛粪越积越多,臭气冲天没地处理,对周边住户影响很大。

牛粪处理不好会影响环境,影响牛场的形象,时间长了还势必影响自己的整个生意。2004年的一天,黄炳权去外地参观,看到人家的牛场建了沼气池,处理粪便效果不错。于是他也动起了心思:建沼气池。黄炳权一下建了几千立方米的沼气池,而且连成了片。奶水牛的粪便进了沼气池,经过发酵变成了沼渣、沼液。这些沼渣、沼液没有了臭味,施到田里比牛粪肥田的效果还好。不仅如此,沼气在黄炳权这里还有了大用途。“员工煮饭用气,我们发电用气,烧锅炉用气。”

这样一来,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一年就能节省100多万元。自从牛粪进了沼气池,牛场的环境得到改善。然而一段时间以后,牛粪的麻烦又来了。因为沼气池的空间毕竟有限,沼液发酵也需要周转时间,可这牛天天都要拉,到头来牛粪还是用不完。看着一天天多起来的“祸害”,黄炳权又犯了难。

初尝甜头,牛粪养蚯蚓喂鸡喂鱼年赚300万

有一天,黄炳权在林子里散步,发现散养的土鸡在树下不停的找虫子吃,他马上来了灵感。原来他发现鸡吃的虫子里边,有一样是自己最感兴趣的——蚯蚓。

蚯蚓可是高蛋白,如果能让鸡天天吃上,不仅节约饲料,鸡的品质更好,关键是多余的牛粪有了新出路。黄炳权决定用牛粪养蚯蚓,用蚯蚓来喂鸡。黄炳权心想,蚯蚓地里就有,而且个头很大,想必不会太难养,后来却发现这种蚯蚓养殖并不理想。它们虽然个头大,但繁殖很慢。后来他打听到,有专门用来人工养殖的蚯蚓品种,比如“太平一号”。

于是,黄炳权又开始了新的尝试,就连路旁果树下面的空地都用上了。黄炳权特意把蚯蚓放在果树下面,上面还盖上了遮阳网,一来遮光,二来还可以调节温度。这样,给蚯蚓创造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这些发酵好的牛粪非常疏松,也正是蚯蚓喜欢的,不仅适合它们居住,还可以给它们提供丰富的营养。

土鸡吃蚯蚓,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鸡肉的品质也提高了。由于味道非常香,又很有嚼头,这吃虫的土鸡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上每公斤售价80元,仍供不应求。每年近10万只土鸡,给黄炳权带来了又一笔可观的财富。

黄炳权的牛场规模在不断扩大www.cyoNe.com.cn/,不仅养奶牛,还养起了当地的涠洲黄牛,牛粪比以前更多了。这时靠沼气池和养鸡根本消耗不了这么多牛粪,他不得不继续为牛粪寻找出路。

2010年,黄炳权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投资上千万元在海边修补百米长的溃坝,还声称这一次为牛粪找到了根本性的出路。当时他看上了一个因溃坝而废弃的盐场,溃坝深度有十几米,长上百米,大水在这里冲出了一个深湖。

黄炳权之所以不惜血本修坝,原来要在这里养海水鱼,同样和牛粪有关。其实早在几年前黄炳权就开始试着用牛粪养过鱼。黄炳权厂区周围有个300亩大的池塘,以前他曾经用牛粪肥水养淡水鱼,但总觉得这样对环境不太好。后来有了大量的蚯蚓,黄炳权想,蚯蚓不但可以养鸡,也可以养鱼呀!因为小时候他钓鱼时,就经常用它做诱饵,鱼特别爱吃。蚯蚓作为动物性饵料来喂鱼,其粪便可以肥水,而且效果比牛粪都好。用牛粪养蚯蚓,再用蚯蚓喂淡水鱼,既赚钱又环保。后来他在几个大水塘里做实验,没想到一年半时间,很多鱼都重4.5公斤以上,而且做出来味道非常鲜美,与喂商品饲料的鱼相比,不知要强多少倍!

打造海上生态养殖模式,牛粪变“绿色金矿”

有了用蚯蚓养淡水鱼的成功经验后,黄炳权就想,既然牛粪源源不断,总是个麻烦,不如接着扩大养鱼规模,来消耗更多的牛粪。于是黄炳权才有了修坝养鱼的大胆想法。通过试验,他发现牛粪养出的蚯蚓,有些海水鱼也特别喜欢吃。蚯蚓不仅可以喂海水鱼,其粪便同样也可以起到培肥海水的作用。这样,海水中既有植物性饵料,也有动物性饵料,不同的养殖品种都有了吃的,而且饲料成本极低。可是在这广阔的水面上,到底怎么养更合适呢?

黄炳权没有像别人那样单纯地去养鱼,而是搞混养,虾、螺、蟹、鱼每样都有,且密度不大。他要寻求一种自然的效果,想利用广阔的水面养出高档海产品。为此黄炳权请来了当地的水产专家,混养了几个品种,充分利用池塘里面的水体空间,搞生态立体养殖。

水体面积大,空气新鲜,溶解氧就比较充足,根本用不着人工增氧。因水体生态环境比较好,鱼、虾、蟹、贝很少得病,而且不同品种之间还可以形成一定的食物链。平时,除了补充养殖的蚯蚓和蚯蚓粪,一般不用饲喂其它饲料,基本是一种仿自然的状态。

更有趣的是,在这里,海滩和池塘是相通的,平时有不少天然饵料和鱼种也会随着潮水进来。随着海水的进入,外面的天然苗种,如鱼苗、虾苗等也被带了进来,养殖品种和饵料也更加多样化。当然,仅有野生品种是远远不够的,有时还需要人工投放黄鳍鲷鱼、鯔鱼之类的苗种。

与一般人的养殖方法不同,黄炳权投放鱼苗不仅品种多,就是同一个品种也是分批投放的。这看似很麻烦,其实他是想尽量让养殖更接近一种自然的状态,而且这样,一年当中总有高品质的海产品上市,也就避开了一次捕捞集中上市的风险。

黄炳权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整个养殖过程中不用投放其它饲料,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通过几年的经营,这里的水体环境一直保持得很好,海产品的质量不仅稳步提高,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2013年,牛粪给他带来的纯利润高达1000多万元。黄炳权和牛粪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凭着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如今他还在和牛粪较劲,想利用当地特有的优势再多建几个牛场,让更多的牛粪成为可利用的绿色资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09161/971162209.html

更多阅读

农村励志创业电视剧 农村创业励志小故事

正面、积极的农村创业励志小故事有助于青少年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农村创业励志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农村创业励志小故事篇一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就拥有500多家加盟

农村励志创业电视剧 关于农村创业励志故事

创业者,眼睛要看得清目标,脑海要想得到策略,看看那些农村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农村创业励志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关于农村创业励志故事一大

农村励志创业电视剧 在农村创业的励志故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在这个创业时代,很多人选择在农村寻找机遇。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在农村创业的励志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在农村创业的励志故事一自家楼上

农村励志创业电视剧 创业励志故事农村

农村市场就像一座宝藏,等待创业者去挖掘,同时,也需要创业者用慧眼洞察识别,才能挖出真金白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创业励志故事农村,希望大家喜欢!创业励志故事农村篇一在江西赣州安远县三百山镇“众诚瓜果栽培基地”,有6名“80后”

农村励志创业电视剧 在农村创业励志事例

创业,一定要有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感觉,或者是万马奔腾的感觉。看看那些在农村创业的事例,感受他们敢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坚定创业的决心。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在农村创业励志事例,希望能够有所帮助。在农村创业励志事例一:80后女

声明:《农村励志创业电视剧 农村创业励志实例》为网友街角风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