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重在提高质量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练习太极拳重在提高质量。太极拳的特点圆活轻灵、柔和缓慢,没有人群限制,太极拳可用作防身和健身。在太极拳实战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习太极拳重在提高质量。欢迎阅读!

练习太极拳重在提高质量

初学太极拳不要练习太多,对拳理拳法不熟练,容易走向误区,要多看、多问、多学。

习练太极拳在质不在量,在精不在多。练拳当然要有动作,没有动作就没有拳,也没有运动。所以学拳从动作开始,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动作上,更不能满足于学了多少套路,多少器械。

练拳要下功夫,但功夫下在哪里,却有很大的区别。不少人把功夫下在多学动作上,一套还没有打好,又学另一套;拳还没打好,又学剑刀扇;学了这家,又学那家,不一而足。把精力全放在“量”上,功夫全下在“多”字上。

学习太极拳不仅要重视外在姿势,还要重视内在的修炼,通过太极拳学习能修身养性。

但认真检查起来,不用说“内功”,即是外形,也处处不合要领。打出拳来不是平摆浮搁,平淡无味,徒走形式,人称“太极操”,就是直来直去,僵硬笨拙,如同棍子,人称“长拳慢练”,完全体现不出太极拳的韵味与特色。

在这种“速成”过程中,还往往养成了许多错误的习惯动作,改正起来很困难。结果走了很大弯路,造成“消化不良”,不但影响了水平的提高,更降低了太极拳的健身效果,也影响了人才的造就,所以有人感慨地说,现在是“练拳的人多如牛毛,练成的人稀如麟角”。

这是目前太极拳活动中的一大偏差,一大误区。如何纠正这一偏差,走出这一误区?这就要改变练拳的努力方向,从一味追求数量,改变成重在提高质量;从在“多”字上下功夫,改变成在“精”字上下功夫,以提高动作的质量水平。

每天坚持练习太极拳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稳定性,太极拳也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质与量是矛盾统一的关系,没有量就没有质;但量与质比较,更重要的是“质”。太极拳的高水平,主要表现在高质量上。那么,太极拳“质”的含义是什么?又如何提高动作质量?我的初步认识如下。太极拳的“质”,应该主要指“内功”。

太极拳是内家拳,“在内不在外”。内功包括内意、内气与内力。“意到,气到,力到”。内意是条件,内气是中心,内力是结果。三者结合产生“内劲”。

习练太极拳有没有“内劲”,内劲强弱,是衡量动作质量的主要标准,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础与技击的动力。“内功”的具体体现可分内外两方面。从外观看,有“内功”的动作会显得十分浑厚、凝重、粘稠。“举按如有物,进退如有阻”。

举手投足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似乎四肢都用胶带牵拉着,又像在泥水里打拳,相吸相系,每个动作似乎都要费很大的气力才能完成。这就是练拳人常说的“有东西”,即有丰富的内涵,充分体现动作的攻防含义。

练习太极拳重在提高质量

旁观者看来,会感到味道浓厚,韵味无穷,既显示太极拳的深厚功力,又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极具艺术性与观赏性,给人以美的享受。既使不会打拳的人,也会驻足观看,赞叹不已,其中许多人就是由观赏练拳而被吸引到太极拳队伍中来的。

有“内功”,更重要的体现是练拳人内在的感觉。主要有沉重感、膨胀感、麻热感与舒适感。有了“内功”,身躯,特别是四肢,会感到十分沉重,抬不起来,放不下去。这是主要靠身体自重,所以说“在气力不在体力,在重量不在力量”。

全身又像充满气的气球,每个部位都在向外膨胀,处处是劲。首先是双手会发麻、发热,指尖像针扎蚁爬,看上去双手发红,比平时显得粗大。这就是所谓“气感”!“气”是一个传统概念,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很微妙、神秘的问题,在拳论上经常出现,议论很多,分歧也很大,这里不做讨论。

但“气感”确实存在,很多人都有体验。这也正是气血畅通,特别是微循环加强的表现。此外还有其他生理反应,如不断有口水(津液)涌出。津液营养丰富,十分珍贵,古人称为“琼汁玉液”。

出不出口水,也是衡量动作是否正确,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肠鸣排气则是肠胃蠕动加强的表现。这些生理反应,正是习练太极拳要达到的效果。最后自我感觉良好,心情舒畅,全身舒适,兴味浓厚,欲罢不能,打拳成为一种享受。

提高太极拳质量的五个要素第一、坚持练基本功

基本功是提高动作质量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切都是空谈。基本功必须天天练、刻苦练。“功夫是练出来的”。多练永远是提高拳术质量水平的根本途径。

第二、放松

放松是太极拳最突出的特点,是提高动作质量的重要条件。没有放松就没有内劲。内劲就是在放松状态下产生的内力。

所以说,放松对我们老说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放松?我的理解就是用最小的力。放松不是完全不用力。没有力就没有运动。放松是尽量少用力,不用大力,不用拙力。这是一种既不僵硬,也不疲软,介于二者之间的柔和状态,也就是带有弹性与韧性的“劲”。

这种“劲”,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外柔内刚,如绵裹铁。柔与刚,松与紧,都是矛盾统一,都不是绝对的。用力就会紧,所以放松不是否定紧。

在练拳中一是外柔内刚,即外松内紧;二是一松一紧,即一柔一刚。运化时(过渡式)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发放时(完成式)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即所谓“柔运行,刚落点”。

松与紧、刚与柔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太极拳练习中个我们要善于把握和利用。

重要的是去掉身上的僵劲与拙力,换成太极拳内功所要的柔劲,这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第三、静心用意

用意是太极拳另一重要因素,也是产生内劲,提高动作质量又一重要条件。在内劲三要素中“意”在第一位。“意到气到”,意是气的先导,有意才能有气。

“意”就是意念、意识、注意力。“用意”就是用意念指挥与控制每一个动作。“先有心,后有身”,要想到哪儿,做到哪儿。意念总要伴随着每个动作的始终,不使其成为无目的的自发动作。

“用意”需要精神集中,专心致志,这就必须“心静”。要排除一切杂念与干扰,大脑完全冷静不来,心无旁骛,专注在动作与用意上,这是“调心”。

专一与否又表现在眼神上,眼神散乱,说明用心不专,眼神呆滞,又说明专注过度。眼神既要专注又灵动,通过主手注视前方。如果走神,眼神必散,意气也会消失。

第四、严格按要领规范动作,这是“调形”

有内必有外,以外引内,以内导外,内外相合。正确的外形动作是保证动作质量的基本条件。

所以,太极拳强调“内功”,决不是忽视外形。太极拳每个动作的路线、方向、角度、位置以及运行的方法,都有明确的要求,而且独具特色。

第五、拳式呼吸,即“调息”

呼吸也是太极拳提高动作质量的重要课题,有“外气引内气”之说,“外气”即指呼吸。太极拳是有氧运动,高质量的太极拳必然与正确的呼吸相配合。

所谓“拳式呼吸”就是逆腹式呼吸,以鼻为主,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松开;并与动作协调,一般是合吸开呼。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呼吸,与平时的自由呼吸不同。

所谓“自然呼吸”就是呼吸要深长轻缓,出入绵绵,不憋气,不努气。太极拳的一切作为都不能过分,要无过不及。“自然”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

最后关于数量。以多少为宜,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体力与时间,够练就行了。运动量大小,以一天精神饱满,不疲乏,不困倦为度。至于动作,我认为只有繁简与难易之别,并无优劣之分。

练哪一家,哪个套路都可以。拿“国标”来说,四套拳,两套剑,足够练了。一套简化二十四式,如果用不同打法,也可以打一两个小时。

学得太多,既容易混淆,如果经常不练,又容易忘掉,分散了精力,影响了水平的提高。所以最重要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在“精”上多下功夫。动作是载体,是手段,练“内功”,强身健体才是目的。

有了深厚的“内功”,无论打什么套路,推手以至技击,都会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太极拳。

太极拳的练习要领一、重在“精”字,不重“多”字

在初学时,许多人求快,求多,前动作没到位就想学下动作。吴式刚学完就想学陈式,拳架刚练就想学器械,本门拳种理论未了解就学其他拳种理论。

初学老师没学透析,就找 别老师学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初学者普通存在,求多,求快,求速成的大偏差。就这些问题,使大部分练太极者走了大弯路,造成“消化不良”。

这不但影响提高质量,对健身效果也会降低。精明的学者,以质量为起点,重内不重外,重正确不重数量,重要点不重速成,上式没掌握不练下式,套路未达到要领不学器械,本门未熟练不学另外拳种,未经本师同意不进外师圈内练习。

要踏踏实实地把自己本门功夫练熟,练精,并在老师基础上发扬光大本门拳种,为光耀本门功夫出一份贡献。

二、重基础不重“实用”

许多练太极拳者,对基本功不够重视。这与外家拳练习者的区别,外家拳很重视基本功。

因为外家拳大部分由多种基本功组成。但练太极者往往套路未完练推手,推手刚会学散手。在练拳架时也轻描淡写走过。

见有人就想推手,定步划圈刚会就想拆开互推,搞刺激,求输赢,这是普遍存在着一个误区,一个技术含量较高艺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行,是上不了中,高层功夫。

基本功是提高功夫质量的基础,也是走向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所以练太极者,需要把练基本功作为入门要点来练习,天天练,刻苦练。太极功夫的基本功主要出于拳架与推手,详细学习《吴氏太极秘宗》。

各式拳种的基本功都有不同点,但大部分相同,本文略谈其他拳种基本功。

三、重意不重力

初练太极拳的人,都用力气,练拳架时全身僵硬,特别是双手发硬,推手更不用说了,只要对方力气比自己小,我就一往向前地用力把他推走。

古人言“力是万能功”。力气既能加强功力,又能阻碍功夫上进。初学者往往把力气用在不该用的对方出现,有功夫的人把力气用在该用的地点上,使用多少力就放多少力,绝不多用与少用。

所以初学者在练拳及推手的时候,把力气先存放起来,把意念,意识,注意力来伴随着每个动作的始终,用意识控制心静,控制不用力,“先有心、后又身”。

排除一切干扰,使自己在轻灵圆活的游乐场中行走。特别在推手练习时,有意识控制用猛力向对方进攻或抗击对方进攻,这也是将来成为太极拳师的必备条件之一。

四、重向后不重向前

向前是人类正常规律,对武术一点不懂的人,也会用气力把对方向前推的动作,要想把对方往自己背面弄出,那就要学,就要练。

一个练武者,如只知道往前打,不知道往后打,算不上一个高手。往前打需要大力气,又无法借力打人,往后打,可用借力打人,自己就能少用力,功夫越高自身就越少用力,这就是武林高手。

但对一个初练者,首先在思想上有一个意识,不管在练拳架还是练推手,总把自己往后练的基础下扎实,特别在推手时,向前推对方出去的意识要减弱,重点练往后拿、发对方的技巧。

可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人专练把对方推出或摔倒,这需要力气与摔跤技巧,没有一定力气的人,很难做到这点。

如果能把往后的功夫练好,就能对付同等级别的进攻者,还能达到使一般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练往后要解放思想。因大部分练武人都以赢为荣,以攻为强,以站立不动为光彩。

可练往后的拳手,初练时往往是被人推、打、退及倒地等不光彩之举,在这些不光彩之举坚持练习的人,需要信念,勇气。

思想一定要解放,不然很难会坚持练,很难达到这境界,那就很难练成往后的上乘功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10661/263463934.html

更多阅读

长期练习太极拳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2010-09-0219:01:25练习太极拳的好处不了解太极拳运动的人,往往不懂得太极拳放松的意义,把太极拳的慢练、举动轻缓误以为是老年人的运动。其实,体育运动中,每一个发力前的动作,都首先是放松。只有先放松,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快速力量。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

  太极拳很多人都在练,但是你知道太极拳的好处有哪些吗?练习太极拳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好处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些练习太极拳的好处,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帮助!  练太极拳的好处  一、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太极拳的动作

练习太极拳有哪些禁忌

  不管是练习什么都会有一些禁忌,那么练习太极拳时候会有哪些禁忌呢?下面,爱华阅读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练习太极拳的几大禁忌,要想练习出一套好的太极拳就要注意避免这些禁忌发生哦!  1、 忌神不守舍  太极拳是三分形式

练习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不管是练习什么都会有一些禁忌,那么练习太极拳时候会有哪些禁忌呢?下面,爱华阅读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练习太极拳的几大禁忌,要想练习出一套好的太极拳就要注意避免这些禁忌发生哦!  1、 忌神不守舍  太极拳是三分形式

练习太极拳有哪些误区

   太极拳养身、健身的双重功效,所以受到了很多老年朋友的喜爱。但是,练习太极拳有很多的讲究,有些地方难免会有些误解,所以,感觉到不对的地方一定要请教专业的人士来解答。那么,练习太极拳会遇到哪些错误的认识呢?  1.对气的错

声明:《练习太极拳重在提高质量》为网友自带煞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