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2会考知识总复习

地理会考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做题能力,相对平常考试来说难度较大。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2会考知识总复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2会考知识总复习(一)

1、城市形态分为组团状(重庆)、团块状(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放射状(延安)、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

3、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各功能区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其功能区构成不同。

4、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

5、商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

6、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强;不断向外缘移动;分布于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公路、铁路、河流等)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

8、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 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2) 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5)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6)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 工业惯性的影响

(9) 环境保护的影响:

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

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气污、水污:化工厂

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

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

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

9、 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1) 工业联系:

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

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

(2) 工业集聚

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类型:

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

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

10、 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形成类型:

(1)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

(2)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

发展特点:

(1) 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

(2) 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

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十堰

传统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

代表工业区 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 美硅谷;中关村

主要区位因素 原料、廉价劳力 人才、环境、交通

主要部门 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械 电子、航天、生物工程

工业地域特点 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聚而成 分散为主

产品特点 重、厚、长、大 轻、薄、短、小

生产规模 大 小

科技人员比例 低 高

生产增长速度 慢 快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长 短

研发费用 低 高

发展类型 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力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 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 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

高一地理必修2会考知识总复习(二)

1、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规模和面积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

2、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推力):人口过剩(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发展速度慢,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而出现众多的卫星城。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发展速度快,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多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造成城市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也可以破坏环境,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和生态破坏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另外还可以产生交通及居住条件差、失业和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秩序混乱、内城衰落等现象。

6、人类解决城市化问题(建造生态城市)的主要对策:

①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②使城市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例如:

A.城市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B.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城市新区和建设卫星城

C.合理规划城市,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

D.提高绿化

E.其他措施:合理进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强社会秩序管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7、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

①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②时间利用效率高;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8、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

①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

②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

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9、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水平高,③商品率率高。

10、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措施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而发达国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追求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力。

高一地理必修2会考知识总复习(三)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高一地理必修2会考知识总复习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

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②交通便利

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

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措施:

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高一地理必修2会考知识总复习(四)

1、影响人口迁移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关于美国的人口迁移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3、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4、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5、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6、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7、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8、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9、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0、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12661/756594943.html

更多阅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地理农业知识点

高一地理的知识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一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地理农业知识点,欢迎翻阅。高一地理必修二地理农业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学好地理理解力很重要,但还是有很多知识需要去记忆的。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1、资源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教案和知识点

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大气环流是学期重点学习内容。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教案和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2.了解1月、7月

声明:《高一地理必修2会考知识总复习》为网友酒肉兄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