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 匆匆 朱自清散文 背影

朱自清散文 匆匆 朱自清散文 背影

导语: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18961/140273432.html

更多阅读

朱自清《匆匆》教学设计 朱自清匆匆原文

《匆匆》教案一、语言创设情境,引入学习1、导入新课师: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正值风华少年的作者面对不经意间溜走的八千多个日子,看着燕去归来,杨柳返青,桃花再开的美景,引发他怎样的感触和清怀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散文《

转载 英译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代表作

原文地址:英译朱自清散文《春》作者:飞渡[按] 《春》是朱自清的名篇佳作,被收录在7年级的语言课本里,一直是中学生的必背篇章之一。朱自清的多篇散文比如《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都有名家的英译本,但《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1948年,五十一岁的朱自清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他遗下的诗、散文、论评、共为26册,约19O万字。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

浅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格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

浅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格内容提要: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之路,其独特的的艺术风格令人拍案叫绝。其散文不尚绮丽繁复,而以简单、素朴为美,为文心气平和,读来有风烟俱静感,那是因为他文如其人。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说:“他文如

朱自清散文风格 刘白羽的散文风格

对于朱自清散文的最初印象来自于中学课本的一篇散文《春》,以此形成了对此类散文的喜爱。随着阅读的积累,对他及他的散文有了整体上的认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光辉的一笔,他的名字是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的

声明:《朱自清散文 匆匆 朱自清散文 背影》为网友青柠年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