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艰难励志的小品 回农村艰难励志创业史

创业就是为了找到成功的机遇,但成功并非易事。看看那些回村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么下面就让小编分享一些关于回农村艰难励志创业史的内容,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回农村艰难励志创业史一

美术硕士回乡养猪用红薯菜叶养黑猪

好猪肉是什么样的?在80后猪倌向平东眼里,应该是“有乡愁味道的猪肉”。昨日,在东湖风景区落雁岛的仓库里,向平东埋头于猪油、猪肉、猪油渣?之中,整理货架,忙碌而充实。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年轻的猪倌,还是位美术硕士。只是因为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他毅然关掉广州的公司,回乡养猪。

美术硕士回乡当猪倌

皮肤黝黑,戴着眼镜,笑声爽朗,初次见面,很难把向平东和“猪倌”联系起来。向平东是宜都市松木坪镇杨树坪村人。1999年,他被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录取,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2003年,他又考入广州美院攻读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品牌设计公司任职。两年后,他辞职创?业,在广州成立了自己的品牌设计公司,运营基本稳定,逐渐步入正轨。2012年底,向平东却出人意料地关掉广州的公司,“想回归乡村,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父亲听到儿子的想法后急了:“好不容易培养个研究生,做点体面工作不行?你瞎折腾个什么呢!”向平东耐心解释:“研究生养猪不是什么丑事,我要养和别人不一样的猪——用粗粮蔬菜喂养的黑猪。”

向平东来到宜昌秭归大山里,与人合伙养起了黑猪。

红薯菜叶古法养猪

向平东养猪的方式是与农户合作,养殖基地将猪仔养到两个月大时,交给农户养殖,七八个月后,再将猪回收到基地。别人的猪用饲料喂,4个月就能出?栏;他的猪是圈养加放养,吃的全是玉米、红薯、菜叶等,10个半月才能长到200斤,达到出栏标准。“我给我的黑猪定义是‘古法养猪,自然之道’。就是遵?循千百年来农民自然养猪之道,养绿色、健康的猪。”向平东说。

在向平东的老家,也有村民与他合作。宜都市松木坪镇杨树坪村村民王长玉介绍,村里100多农户中,目前有30多家与向平东合作养黑猪,他家已经养了15头黑猪。

记者在向平东拍摄的黑猪放养视频中看到,签约农户将猪驱赶至山坡上,将玉米、红薯、菜叶等撒在地上,黑猪立刻围成一团,互相拱着抢食。向平东介绍,每天,农户们都会拍下一段当日放养情况的视频发给他,虽然身在武汉,但他时刻掌握着黑猪的成长状况。

想把黑猪赶上新三板

虽然养殖基地远在宜昌秭归,但向平东在武汉设立起体验基地,向客户展示公司产品。从养殖到销售,向平东去掉了所有的中间环节,直接面向客户。

“猪也要卖得艺术”,向平东的产品均为浅绿色包装,看起来格外清爽,猪油用精致的玻璃罐罐装,外面还套着质朴的麻袋,有一种古朴的美感。

去年5月,向平东报名武汉大学EMBA课程,学习新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同时积累资源,扩大人脉。春节前夕,向平东带领销售团队,穿梭于各个商会的年会活动,宣传自己养殖的土猪肉。一斤黑猪肉售价?为35元至40元,因为品质可靠,仅去年春节前的年猪销售,一个月内就卖出400头。两年多时间,向平东成功售出1500头黑猪。

光靠“圈子营销”还不够,向平东计划今年在武汉的高端社区里开10家肉铺,首家肉铺已于1月下旬在汉口后湖开业。

向平东的养猪事业也吸引了一些投资人找上门来。2月初,他从一名广州投资人那里拿到了200万元的天使投资。“不仅提高餐桌上的生活品质,更让?大家感受慢下来的快乐。”向平东希望,自己的产品能承载并传递传统文化及朴素的价值观。他计划明年将黑猪品牌推上新三板,目前正在积极做准备。

向平东是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应邀回母校做这场讲座的。2003年,向平东从湖北美院美术学系毕业后,又考入广州美院攻读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从事了创意设计工作的向平东,两年前回老家宜昌干起了养猪事业 。去年11月,向平东以武汉侬家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身份亮相武汉,参加团省委举行的创富大赛,闯入15强。公司诞生半年来,有多家天使投资公司一直关注他们的成长,但他却谨慎地保持着与“天使”们的距离。他希望自己创立的侬家屋黑猪品牌,能按自己的初衷发展,并成为黑猪市场的一匹黑马。

向平东的故事:曾经没钱上大学,凑不齐学费

“我是带着感恩的心态回到这个城市的。”作为年轻的创业榜样,向平东却不惧坦承自己的窘迫往事。

向平东是宜都市松木坪镇杨树坪村人。1999年,19岁的向平东被湖北美术学院录取。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都为他感到骄傲,但他却为凑不齐学费而发愁:向平东8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在当地煤矿打工,收入微薄。他报考的美术学系仅学费一年就要6500元。同学们都已顺利报完到、军训去了。学校为他保留一个月的学籍,希望他能在一个月内凑齐学费报到。走投无路的向平东只好向本报求助。

“我好想上大学。”15年前的9月20日,武汉晚报在头版头条报道向平东的文章,表达他内心的渴望。

报道见报次日,时任副省长王少阶作出批示,要求不使特困生失学。众多热心读者纷纷为向平东捐款,很快就为向平东凑齐了学费。

拿着读者的捐款,向平东百感交集,特意留下一封给读者和本报编辑部的感谢信:“我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在过去的十天里,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感情转折。本来是怀着渺茫的希望,在晚报大门前犹豫了许久,才将那份求援信送给一个陌生的编辑。几天前由对求学的失望,到街头流浪、四处寻工,再到受到大家无私的关怀……”

看到记者保存的信纸和已经开始发黄的感谢信,向平东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没想到您还保存着这个。当记者问他是否还记得其中的内容时,他只说了4个字:“刻骨铭心。”

他记得在晚报6楼过道的沙发上度过的一夜,记得文教部员工拿出自己的饭卡,让他到食堂就餐:记得一位下岗女工特意从汉阳赶到报社,为他捐出100元……

“虽然四年的大学生活仅学费就要支付3万多元,但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完成学业,把社会对我的扶助变成奋斗的动力。我请求做晚报读者公益扶助中心的一名义工,加入到帮助更多不幸人的活动中去。”

昨日采访时,记者得知,向平东与一些资助过他的读者,一直保持着良好联系。“虽然我现在还不能算成功,但我没有辜负他们,对他们当年的无私资助,我也一直心怀感激。”

向平东透露,他的侬家屋实行古法养猪,以保证猪的品质。从养殖到销售,整个产业链去掉了所有的中间环节,直接面对客户。因为品质可靠,仅春节前的年猪销售,一个月内就卖了400头。“把一件事情做好,也算是我对社会的一个回报吧。”

回农村艰难励志创业史二

种铁皮石斛致富一方百姓

在磐安县冷水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铁皮石斛基地。该基地面积达100多亩,组培室面积5000多平方米,年组培苗生产能力4000多万株。作为磐安种植“仙草”铁皮石斛的第一人,磐安科普带头人郑方正用实际行动实现理想:种一片“仙草”富一方百姓。

转行尝试种植“植物黄金”

郑方正原来是一名药材商人,做了10多年药材生意。2004年,他发现铁皮石斛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而且冷水镇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种植这种稀缺药材,一直以来都有野生的铁皮石斛生长。

“据我所知,磐安之前还没有人种植铁皮石斛。这几年不是都在讲创新吗,我搞农业也要讲创新,要走在别人前面。”郑方正说干就干,当年下半年就开始培育铁皮石斛。

可是,培育铁皮石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创业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郑方正的首次尝试以全军覆没告终,损失惨重。

2004年下半年,郑方正高价购入10万株铁皮石斛种苗,搭起简易塑料大棚,由于自己在外做生意顾不上,雇工又不懂种植技术,霜冻时没能及时将塑料大棚压实保暖,一夜之间,大部分种苗都被冻死,几万元钱打了水漂。

第一次种植铁皮石斛就遭遇惨败,郑方正并没有气馁。他多方讨教,认真学习铁皮石斛的种植技术。很快,他再次买来一批铁皮石斛种苗重新种植。

郑方正成功了,不但种活了铁皮石斛,而且存活率高达80%,让农业专家都为之惊叹。被称为“植物黄金”的铁皮石斛,在郑方正的手里成了真正的黄金。

带头走科技创新、共同富裕之路

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郑方正主动带领和支持当地农户走科技创新、共同富裕之路。

2010年,郑方正牵头组建了月塘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既解决了基地的资金短缺问题,又为更多农户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同时还带动了磐安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在发展基地的过程中,郑方正始终坚持研发新技术,不断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品种。2010年,该基地组培室攻克重重技术难关,经过反复实验,批量培养出6万瓶铁皮石斛试管苗,这些试管苗大田成活率达95%以上,可种植面积达10亩,市场价值30万元。2011年,郑方正又联合当地11位村民共同投资200多万元,建成无菌恒温的铁皮石斛种苗基地,成功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种苗。

不断创新和完善种植技术,以科技实现石斛产业效益的最大化,是郑方正一直以来的追求。不久前,郑方正与他人合作,在福建省泰宁县承包数千亩崖壁作为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目前该基地已种植铁皮石斛300多亩。

把铁皮石斛种在崖壁上,是仿野生栽培的重要方法。据郑方正介绍,福建泰宁为我国五大丹霞地貌所在地之一,生态环境优良,空气湿度适中,特别适合铁皮石斛生长。公司请来16名攀崖高手,组成专业种植团队,在山崖上进行种植。公司承包的山崖中,适宜种植铁皮石斛的面积可达2000亩。

“尽管种植成本很高,但后期管理成本低。崖壁种植完全利用了自然优势,回归了铁皮石斛自然的生长状态,与野生铁皮石斛在质量上保持一致。目前,崖壁种植的铁皮石斛鲜品市场价格达每公斤4000~5000元 ,为同类地面栽种铁皮石斛的10倍。随着今后崖壁种植的发展,价格会有所下跌,但高品质的特点决定了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除了发展崖壁种植,郑方正还在福建建宁县利用黄花梨果树基地发展林下栽培,把铁皮石斛种植在有20多年树龄的黄花梨树干上。目前已在500株黄花梨上种植了铁皮石斛,同时通过跟当地果农合作,准备把林下栽培面积发展到100~200亩。

如今,郑方正又在石斛抗冻性方面动起了脑筋。他以一亩多基地作为试验,去除了大棚外侧用于保温的薄膜层,让棚内的石斛在完全自然的环境下生长。目前,大棚内石斛经受住了第一波的冰冻考验,长势良好。前几天,气温降到零下,大棚内的石斛苗上结出了冰棱,郑方正拍了张照片放到微信上,许多人看见后纷纷咨询,想购买这类抗冻苗。

郑方正介绍说,石斛抗冻性研究成功之后,在室外的板栗树、梨树、松树等落叶树种上都可以种植,能够节省大量的耕地资源。此外,移栽室外树上的石斛比在室内种在地上的虫害会少很多,不必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只要保证有干净的水源即可,所以品质也相对较好。

创业艰难励志的小品 回农村艰难励志创业史

由于郑方正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带动农户共同致富,2010年,他被磐安县科技局特聘为创业型农村科技特派员,成为该县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的首位农民科技特派员,也是该县农民科技协会副理事之一。2011年,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行动中,郑方正被评为磐安县级科技示范户,他牵头的铁皮石斛培育基地被选为磐安县级科普示范基地。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回农村艰难励志创业史相关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20061/762594531.html

更多阅读

半年 创业公司 年终奖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半年就赚了80万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序:蓝蓝的海,洁白的浪花一排排;红红的土,甘蔗排山又倒海,独特的热带气候养育着雷州半岛肥沃的土壤……    钟伟是我初中的同学,由于他复读了两年,去年六月才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由于他读的是农林种植,而且人比较内向

五四青年节励志演讲稿 青年回农村励志创业史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看看那些回乡创业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方法,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的成功方法。那么下面就让小编分享一些关于青年回农村励志创业史的内容,希望能够有所帮助。青年回农村励志创业史一失聪大学生

创业励志名言 创业比较励志的名言

创业——要么轰轰烈烈,要么自生自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创业比较励志的名言大全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创业比较励志的名言精选1. 互联网像一杯啤酒,有沫的时候最好喝。——马云2. 创业——要么轰轰烈烈,要么自生自灭!—

创业奋斗励志的句子 女人创业励志的句子

有哪些励志的句子可以用来激励女人去创业呢?小编整理了一些女人创业励志的句子的句子,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女人创业励志的句子1. 创业者书读得不多没关系,就怕不在社会上读书。2. 在今天的商场上已经没有秘密了,秘密不是你的

创业艰难励志的小品 创业艰难的励志故事

无论是谁,创业都是艰难的,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坚持住,那么创业艰难的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创业艰难的励志故事:一老板白手起家艰难创业路说到私企老板,大多数人会认为他们过着高高在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其实,资金是一步步积累

声明:《创业艰难励志的小品 回农村艰难励志创业史》为网友官方爸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