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 有关鸦片战争的中国近代史论文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鸦片战争的中国近代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鸦片战争的中国近代史论文篇一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文旨在阐明,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关键词:鸦片战争;危害;现代文明

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法、美工业革命也正在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此时的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清王朝统治集团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清政府仍旧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当时的英国政府已感到在中国这个封闭了几千年的古老大国,单靠贸易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严重危害到清政府的统治,道光帝任命林则徐禁烟,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却成为英国政府使用“炮舰政策”的借口。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一八四三年七月与十月,耆英和璞鼎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对《南京条约》进行了补充和具体化,对关税税率、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又达成了协议。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耆英与美国全权代表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五口贸易章程》即《望厦条约》,一八四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耆英与拉萼尼在停泊在广州黄埔的法国兵舰上签订了《中法五口通商章程》(《黄埔条约》)美国和法国与中国达成同英国相同的权利。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消极影响深远,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进步性

中英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尽管由于中国道光皇帝的无能和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与封闭,造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作为一个失败者的中国不能不赔偿战争的费用和损失,接受外国的一些苛刻条件,甚至有些条件直接有损于中国主权的完整。但是毕竟腐败、落后和封闭的古老中国大门被英国用“炮舰”强行打开了,尽管这个时候打开的仅仅只是一些窗口,但是,它促进了古老的封建与专制的中国的瓦解,对于推进世界文明在中国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其主要表现为:

(一)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腐败、落后和封闭的大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与专制社会,广大民众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之中,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到了满清的后期,这种封闭性与落后性以及腐败性更加突出,当世界在发展,特别是欧洲经济经过近几百年的迅速发展,先进的技术和现代文明,给欧洲民众不仅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善,而且还带给了欧洲民众较多的自由和民主,使中国与世界特别是欧洲的差距更大,尽管西方各国在打开中国封闭大门时,采用了“鸦片”和“大炮”两种不文明的手段,但是中国的封闭大门毕竟是需要打开的,外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种进程。

(二)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

由于《南京条约》规定了五口通商,先后开放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为商埠。五市的开市和开埠,促进了当时五市商业的发展,旧日的商业中心广州和新起的商业中心上海最为繁盛,其他次之,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如广州的吴健彰,扬坊等人,这些拥资百万的商人,尽管有些商人是依附于外国人,但是毕竟是中国较早的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的商人,他们促进了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

(三)带来了欧洲的现代文明和技术

随着中国的国门逐步被打开,一些外国的文明与技术,特别是外国的一些进步和开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的主张,也开始在中国大陆产生。比如当时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也研究了“鸦片战争”的过程,提出了对外关系方面的几个原则。第一是“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互市”,这就是允许合法贸易,反对鸦片贸易。第二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所指“夷之长技”虽然主要还是指枪炮。魏源等人的这些主张已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较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自这以后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和新产品也开始陆续地进入中国,中国民众也开始在逐步认识西方世界。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鸦片战争也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出现了探求西方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御外侮的新思潮。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古老的封建与专制的中国的瓦解。

有关鸦片战争的中国近代史论文篇二

《有关鸦片战争的探讨》

摘要:战争作为人类所特有的解决政治问题的方式,从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目标,而不是简单的为了杀戮。故而评价战争之胜败应该从能够达成目标,即政治目标上着手。

关键字:鸦片战争

正文:

一.败因

一场战争的胜败由许多因素决定,精神力和物质力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于战争胜败之时也并不是单一的。故不能因为武器装备的优劣而判断一场战争的胜负,以唯武器论的观点忽视了人的战斗精神,也不能秉持绝对的正义观来判断,空洞的认为正义的战争就永远都会胜利。要看到人的主观能动固然是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客观事实的存在。故而需要综合主客观因素,从战争目的达成的可能性上来分析问题。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明确的,以武力手段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逼迫清廷开放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流通,进一步则是将中国逐步拓展为殖民地,攫取更多利益。清廷则试图通过抵抗,维护中国千百年来的独特的对外关系体系——朝贡体系,迫使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诸国承认清国天朝上国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面子”在清看来十分重要,因为清廷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而且让出某些“一隅之地”,如战败后割香港之类的问题也远没有中华的“国体”重要。

换言之,英国只要迫使清国因军事上的失利而开放通商就可以达成目的,清国却必须保持作战的完胜才可以维护天朝上国的地位和尊严。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可以在保证清廷统治中国的情况下,即使得清朝的根本利益在短期内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这就使得清廷很大程度上没有抵抗的迫切性、必须性。

而受限于双方军事科技发展水平,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如英军主要从事对外侵略作战,而清军尤其绿营已经演变为一只承担,治安维持,非战争勤务的劳役军。清军是完全无法在现代化英军的面前保持完胜的。故而如白河一战那种纯粹战役性的胜利是无法大规模复制,没有决定性意义的。学界已经有大量的文章论述双方军队在体制、装备、战术、训练上的差异,如清军的八旗腐化,绿营空员,且处处设防,兵力薄弱,团练不能远离乡土,而英军却是现代化的职业军队,装备上清军多是冷兵器和缺乏规范化生产的劣质火器,英军的火枪、火炮、舰船在射程、射速、火力投送上均具有极大的优势。从军队战斗力上,清军无法抗衡英军。

某种程度上说,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利益,是积极主动的,清廷参与战争本身是被迫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固有利益。双方的战争状态亦是如此,英国居于攻,清国居于守。居于被动一方的国家如果想获取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以相对的军事优势保持威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点,清军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二.抵抗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对于清政府而言选择有二,或是全盘接受英国的要求,放弃自己的法统、绝对权威的统治,在列强的逐步扩张中,丧失主权,或是参战予以抵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的打与不打就在于反抗还是不反抗。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如是说,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体制,在明清以后已经走向巅峰,对外的隔绝,对内的高度控制已经走向了一个极端,而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清已经不可能再独立于全球化进程,“鸦片战争”迟早会发生。1840年入侵的开始,不过是以鸦片为名。

而清对于世界的不开放的政策带来的无知、盲目,必然使得融入全球的过程以武力开场,而其战争目的的不对等必然导致战争的失败。世界潮流,浩浩汤汤,既然无法维持原状,与其在不抵抗中被分崩离析,不如坦然的面对战争

三.进步

1.参与鸦片战争客观上符合时代的发展,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我绝对不是给鸦片战争歌功颂德,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是要看到鸦片战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解体,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1)鸦片战争动摇了清的统治

鸦片战争中清军遭到了重创,号称八十万常备军的军队面对二万多“劳师远征”的“夷兵”,屡次增兵却始终无法集中兵力歼灭敌军,反而为之所溃,清赖以镇压民众的统治工具在坚船利炮面前被粉碎,甚至相当的高级军政官员纷纷殉国,如浙江总督于谦,水师提督陈化成,关天培,定海一役更是战死三总兵。这些抵抗派官员的死亡极大的削弱了统治力量,因为这些军政官员多为清廷统治的得力官员,在对内治理、镇压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能力和经验。除了统治工具受损,封建王朝的统治之道亦为动摇,天朝上国的政治地位,闭关锁国的基本政策,对内高压的思想政治,因为战败、割地、赔款,清廷的公信力不可避免受到削弱。清廷极力粉饰的太平盛世已经幻灭,国人开始反思,痛陈流弊,总结经验教训。这为以后进一步质疑清廷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简而言之,即神圣的“天朝”、“皇权”被华夏所不齿的“蛮夷”打败,思想统治的基础动摇,八旗、绿营为代表的军队被击垮,强力统治的基础动摇。一场鸦片战争从外部作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

(2)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中国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虽然明清之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在清的君主专制走向巅峰之后,小农经济益发稳固,社会结构益发僵化、封闭。长期对外封闭使得国内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抑制,也接触不到国外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方法。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开放了新的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的运营模式和方法进入中国。不可否认,西方资本的入侵长期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毕竟是一种先进生产方式的引入,对瓦解旧有的小农经济,孕育新的生产关系具有重大的影响。随着外商雇佣劳工,进一步扩大雇工的规模,改变了士农工商的旧有格局,与封建社会的社会关系。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开始走出朝贡贸易体系下,虽然是带着半殖民地的属性被纳入世界市场,但总体上还是为民族资本主义日后的发展在企业的经营方法,人才的初步积累等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至此,中国已经无法再回到原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劳动力、原材料被掠夺,市场为西洋产品所充斥,中国实际已经成为了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3)革新了中国人的思想,引入新的理念,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心态

鸦片战争的失败打破了中国上达天子,下至黎庶对于外国的无知、狂妄的心理。自古以来,自视为天下共主的中国,一贯是以己独尊,向外输出文明,而当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打破国门,事实证明我们自己那一套已经到了不得不变革时候,我们不得不向所谓蛮夷学习的时候,这种精神上的落差固然痛苦,转变固然曲折,但是转变却的的确确可以化作对于近代化的极大推动。这一点,从鸦片战争前后对待西洋人的态度上也可看出,战争之前,面对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中国虽颇为有礼,却始终未给予平等待遇,反而在叩首问题上产生冲突,而战败之后,中国虽是被迫开始和西洋各国交往,但主动派驻使节、留学生是不争的事实。

同期翻译的大量的西方基础科学著作,引入了一些思想层面的东西。这些不同思想的引入为洋务运动失败后的中国近代化历程积累了相当的人才和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人自己编纂的《四洲志》和《海国图志》为接下来一个时期研习西学,探索国家发展的道路积累了相当宝贵的资料。新的思想的引入,有利于人们从传统的“夷夏”观念中走出来,改变传统的使用“剿抚”手段处理对外关系,以新的眼光看待自身的前途命运。

2.参与鸦片战争主观上符合捍卫民族独立的情感,具有正当性与正面价值导向

(1)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

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 有关鸦片战争的中国近代史论文

独立自主是一个国家获得发展的前提,如果脱离独立自主的前提便是丧失了国家的主体性。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对国家独立自主的追求是凝聚国民共识,团结力量,抵御外侵的有力武器。中国选择抵抗是将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放在斗争的首要位置,鲜明的打出了追求独立自主的旗帜。

虽然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抵抗,或许改变不了沦为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地的命运,这有客观上能力的差距,也有主观上统治阶级意志不坚定,平民百姓麻木的原因,但是抵抗所激发出的爱国热情,以及在其影响下,显示出的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觉悟了的平民百姓的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都符合这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维护民族独立的要求,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进步的力量源泉。

(2)没有独立自主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

有观点认为既然落后的中国通过沦为殖民地的方式走向世界市场的命运无法改变,何妨放弃抵抗,借“殖民化”的东风走向现代化,以减少“无谓”的伤亡,。

对待这种思想要特别予以警惕,因为看似建立在理性的比较基础上,做出了减少牺牲的选择。但是要注意到,西方列强本质上并不追求中国的进步,其希望中国以殖民的身份在其控制下进入世界市场。缺乏了独立自主,就不可能有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处于别人的压迫下,谈什么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呢?一国国民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寄希望于外敌入侵得以改变,便是奴性的民族,奴性的民族怎么会有毅力和决心走向现代化呢?

(3)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中国人始终将鸦片战争时期,爱国者们抵御外侮的勇气和决心视作民族的宝贵财富,将林则徐,裕谦、关天培等人视作民族英雄。或许这些封建官员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对待西洋的认识不清,对皇帝愚忠,以及面对清议时的胆怯和政治风波时候的权宜应对让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但是总体上他们是爱国的,他们选择与敌抗争是具有正面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的。

明知遭受失败的必然,但是毅然决然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去抵抗并不是莽夫之举,而有原则,有骨气的作为和担当。正是从1840年开始的,对外敌入侵的反抗激励后人为了追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以至于才有了后来兴办洋务,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这样一条历史发展的主轴体现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民族风骨,这样一种反抗精神对于中国反抗外敌入侵和建设强大国家都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屈辱史、血泪史、抗争史的开端,在历史、文化、国民心理上具有极大的意义,对于这样一场我们称之为注定失败的战争,除了应该好好反思战争本身,更应该注意的是我们面对宏观的历史与未来的态度,从而以史为鉴,服务长远。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20961/44816277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近代史的前车之鉴一 前车之鉴造句

中国近代史的前车之鉴(一)——熊飞骏前 言有人说我国教科书上的《中国历史》真实部分不到5%?这种说法确然有失偏颇,夹杂了过多的感情成份。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古代史》真实部分就超过这一比例,尽管真实性也许不到20%,但还是远远高

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史上的侵略

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有: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到八国联军战争(1900——1901)的六十多年中,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达数十个。这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罪证,也是旧中国统

中国近代史故事——上海版 中国近代史有趣的故事

中国近代史故事(上海版)全套12册,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民国中期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具历史性的转变期。按当时出版的时代背景,这套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慈禧罪恶史》、《袁世凯窃国记》等分册的内容还是完完全全的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串讲 2016自考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串讲第一章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

声明:《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 有关鸦片战争的中国近代史论文》为网友知世故而不世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