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八年级地理会考 2016年八年级地理会考资料

在地理会考复习阶段,我们要掌握好每一个资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6年八年级地理会考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2016年八年级地理会考资料:台风生成地点

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风暴的形成主要被热带辐合带和季风槽的季度变化影响,相对于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东风波形成热带气旋的比例较小。

生成地点

1~4月:这时的台风生成地点比较靠南,大多数在北纬3~10度,东经110~120度的南中国海。

5~7月:这时台风形成的地点向北移,大多数在北纬10~20度,东经130~150度的菲律宾以东洋面。

8~9月:这时台风生成地点到达最北,大多数在北纬20~35度,东经130~160度的琉球群岛附近和马里亚纳群岛附近。

10~12月:这时台风生成地点南移,靠东,大多数在北纬10~20度,东经140~170度的马绍尔群岛附近。

由温带气旋或亚热带气旋转成 若果温带气旋能够成功脱离锋面,并获得部分热带气旋的特性,可以被分类为亚热带气旋。若拥有更多热带气旋的特性,可以被分类为热带气旋。

例子:台风白海豚

总结:在北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热带波动会被信风从非洲西岸引导至加勒比海及北美洲,最终到达太平洋中部直至引导气流减弱,这些波动(称为东风波)是这区域很多热带气旋的前身。

2016年八年级地理会考资料:气旋消散

在风眼结构形成的初期向其丢下大量冰块以吸收热带气旋放出的潜热,阻止潜热转化为动能。以巨大的冰块降低热带气旋所经过海面的海水温度。

2016八年级地理会考 2016年八年级地理会考资料

消散原因

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热带风暴法兰克林。该风暴的强对流被强烈的垂直风切变切离。 2006年太平洋台风季的台风珊珊,该风暴在移入高纬度后转变为一温带气旋。

热带气旋一般在以下情况减弱消散,或丧失热带气旋的特性,转化为副热带气旋或者温带气旋。

移入陆地后,台风因为失去维持能量的温暖海水,而迅速减弱消散。绝大部分的强烈热带气旋登陆后一至两天即剧烈减弱,变成结构松散的热带低压区。但是若果能够重新移到温暖的洋面上,它们可能会重新发展。移经山区的热带气旋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减弱。

如果台风在同一海面上滞留过久,翻起海平面30米以下较凉海水,使表面水温下降,热带气旋也会减弱。

移入水温低于26℃的海洋,这会使热带气旋失去其特性(中心附近的雷暴和暖心结构),减弱为热带低压。这是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消散的主因。

台风遇上强烈垂直风切变,对流组织也会受破坏。(如台风遇到冷锋时,将会迅速减弱)

与西风带的作用,例如与邻近的锋面融合,这使热带气旋转化为温带气旋,这个过程会持续一至三日。但就算热带气旋完成转化,很多时候它们仍能维持热带风暴的风力和一定程度的降水。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由热带气旋转化而成的温带气旋有时风力会达到飓风的水平,严重影响美国西岸或欧洲。2006年的台风伊欧凯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弱的热带气旋被另一低压区影响,受破坏而成为非气旋性雷暴,或被另一个较强的热带气旋吸收。

总结:因为发现眼壁置换会在较强的热带气旋自然发生,此计划最终被放弃。因为被过度冷却的水份比例太少,以碘化银人工减弱热带气旋的成效不是十分的大。

2016年八年级地理会考资料: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气旋与反气旋: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经常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气旋:是对应于气压场中的低压中心而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反气旋:是对应于气压场中的高压中心而出现的大规模的气流运动。

3)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流得到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和水平衡。①三圈环流: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组成。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由低纬到高纬它们是:赤道低压带——赤道两侧的信风辐合上升形成。南北半球的信风带——副高与赤道低压带之间存在的水平气压梯度,促使近地面气流流向低纬地区,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简称副高,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流到南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集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高。南北半球的西风带——副高向更高纬度发送的一支气流,逐渐偏转成偏西风,形成了中纬度西风带。北半球风向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形成锋面,较暖的西风气流大规模上升,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从极地高压带发出的气流,运动中偏转为偏东风。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极地地区终年寒冷,空气变得冷而重,下沉聚集在近地面,使气压升高而形成。②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的位置也随之移动。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带来的明显影响是:为赤道两侧的信风进入对面的半球提供了机会。尤其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受到北移的赤道低压吸引进入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成为南亚夏季风的重要成因。使某些地区受到性质完全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的交替控制,造成气候上明显的季节变化。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大陆比海洋增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由此地面对大气环流施加了影响。北半球,由于陆地面积广,这种影响更明显,在1月和7月的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气压带明显断裂成块状。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④季风环流: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方向或接近相反方向变化,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季风环流最明显的地区是东亚和南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被切断成块状,冬夏间大陆与海洋上的气压中心随季节而改变,从而产生了季风现象。东亚地区位于世界面积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海洋面积最大的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明显,季风环流也最典型。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不仅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风带与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更是南亚季风环流产生的主要原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21661/250468752.html

更多阅读

初中地理会考如何复习最有效

初中地理会考的复习,是八年级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考复习的时间紧、头绪多、难度大的特点,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好复习,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必须吃透考纲---即省教育厅制订的地理考试大纲,针对学生实际,制定详细周密的复习计划。为

2016黑龙江省会考成绩 2016年黑龙江省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

在地理会考复习过程中,你掌握好每个知识点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6年黑龙江省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2016年黑龙江省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一)一、南“商”北“政”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政治重心在北方,即人们通常所

声明:《2016八年级地理会考 2016年八年级地理会考资料》为网友闪是男人的浪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