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故事 青年创业微故事

青春因劳动而光荣,因创造而生辉,因奋斗而绚烂。你那闪亮的青春、火热的年华是否成就了梦想。亲,快来炫出你的青年创业微故事,激励你我一路前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青年创业微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青年创业微故事篇一

开中餐馆、摆摊做夜啤酒、销售手机、办餐厅、做毛皮供货商、转行机械加工与制造,这6次创业经历都发生在一个名为赵李昆的璧山小伙身上。为了替父还债,他18岁辍学开始创业,如今26岁的他已成为百万富翁。目前他正恶补大学课程,并准备通过电子商务将事业做大。

为父还债走上创业路

赵李昆家住璧山县青镇,18岁那年他正在来凤中学读高中,准备实现大学梦时,却传来噩耗——父亲因病去世。

“我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去世后家里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不到300元。”赵李昆回忆,父亲去世后留下了一笔债务,当时经常有人到家里要债,甚至还有人为追债尾随他上下学,他不得不辍学创业来维持生计。

听说学厨师赚钱比较快,于是赵李昆到小天鹅学习完厨艺后,利用家里底楼的三个门面,开起了饭馆,做当地流行的来凤鱼。没有创业经验的赵李昆很快就遇到了麻烦:虽然店铺位于车流量较大的青镇白云大道,但由于类似的饭馆太多,其中不少饭馆都是已经开张十多年的“老字号”,他的店根本没有多大的生意。

半年后,赵李昆的第一次创业以餐馆的关张而结束。

到全国做创业尝试

赵李昆随后开始到全国各地做创业尝试。他了解到做夜啤酒生意利润最多可达50%,并且投入少风险小,不需要门面,于是他利用夏天的三个月时间,到石柱新县城开了家夜宵摊。

夏天结束后,夜宵市场高峰也结束了,赵李昆利用赚到的钱,先后到河南、新疆等地做手机、皮毛的物流生意。他说,在新疆一张价值500元的皮毛,卖到璧山的深加工厂商时价格可达1000多元,他因此赚了5万多元。

就在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时,赵李昆委托的一位中间商却在接到买家货款后卷钱逃走,赵李昆为此损失了两万多元,相当于他两年的积蓄,他一度心灰意冷。

转行做机械加工制造

在璧山,有不少为各地制造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械加工厂,赵李昆调查发现,它们效益普遍不错,而且流程技术并不复杂。于是他向亲戚朋友借款6万元买下两台车床,并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请了4名工人,运转起了自己的毛坯加工线。

赵李昆说,虽然他从未接触过制造业,但工艺并不难,他跟着工厂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人边看边学,逐渐熟悉了全部的流程。

由于资金不充足,工厂里没请多少人,检验产品、清货、送货都得靠他一个人做,工人下班后他经常在生产车间里忙到凌晨4点多才能睡觉,而第二天8点多钟,他又要租辆三轮车将货送到买家手中。付出总有回报,第一月他就赚了1万元。

很快,厂里的车床数量也从2台变成现在的9台,但赵李昆觉得为生产厂加工机械产品很大程度上会受制于人,不如做成品更踏实。在一位投资伙伴帮助下,去年他将对方投资的70万元全部投入到购买齿轮生产设备,开始介入齿轮生产。

“偷”来首笔10万元定单

产品最愁没有销路,生产线建起来,赵李昆的烦恼却增加了。

“在重庆很多齿轮的生产厂将产品供应给长安等大型制造企业,厂家可选择的产品品种很多,竞争激烈。”赵李昆考察发现,西南地区的齿轮性价比北方地区要高,对北方的厂家可能会有吸引力,于是他决定针为北方地区销量不小的“金杯”牌汽车制造定向产品,以做到和本地企业的差异化。

制造出样品后,赵李昆花5000块钱参加了郑州汽配会,但参观客商很多都是邀请的老顾客,他的展台几乎无人问津。

赵李昆于是跑到其他公司的展位旁等待客户。一位西装笔挺的参观者走到该公司展位前,他马上与其攀谈起来,并将其引到了自己的展台前看样品。

“那位客商最开始很怀疑我的产品,认为我太年轻了;但我告诉他,我们年轻人创业首先就讲诚信,他和我交流了两个半小时,最后竟签下了10万元的定单。”拿到第一份成品定单和30%的订金,赵李昆称当时的感觉像做梦一样。

拾大学课本想做电子商务

目前,赵李昆的企业年产值达到500万、固定资产达250万元。赵李昆告诉记者,他现在正在网络课堂上学习企业销售管理课程,并开始涉足电子商务。

青年创业微故事篇二

“80后”,他们从小就知道竞争、知道效率,更懂得财富的力量。我们曾担心他们缺少责任,不懂得社会公平,难以承担历史重任,甚至担心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但今天,“80后”的一代在各行各业的表现是否可以让我们多一些信心呢?

2007年对黄森坤来说,绝对是难以忘怀的一年——这年底,他所领导的福建东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被国家发改委下属的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评为“最具投资价值企业”,同时他本人也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成长之星”。

站在领奖台上,黄森坤只说了一句话:“我们的创业团队虽然年轻,但我们的团队充满着活力、富有创新并深感责任与使命,我们一定能为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黄森坤虽然是闽南人,但豪气与激情却一点也不输给东北汉子。有人戏说他缺少商人的诡谲,而他总是认真地说:“我不是商人,我是‘80后’的企业家!”

创业的种子在校园埋下

1999年9月,黄森坤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第一中学考入福建省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活。

也许因为家境的贫寒,大一的黄森坤除了认真完成每门功课外,他此时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挣钱,以减轻家庭负担。开始,他和很多学生一样,尝试去做家教,可是,他马上发现,这条路不是他的所长——他对小孩没有太多的耐心,况且家教也无法充分发挥他善于沟通、善于销售策划的优势。于是,他开始把目光转向其它领域。

21世纪的来临,让全世界都感到欣喜,中国更是面貌一新。大城市的中国人开始讲究生活的品质,旅游成了老百姓假日生活的最好选择。大学校园也不例外,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们,也都利用周末、节假日去旅游。

黄森坤凭借他敏锐的市场嗅觉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一商机。

福建农林大学,地处福州西郊、紧依闽江,周边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黄森坤利用了几个周末时间,或骑车、或坐车深入考察学校周边的景区,最终发现离学校二十多公里的闽候县白沙镇境内的大穆溪漂流项目非常适合开展学生旅游。于是,他主动上门向大穆溪漂流公司介绍了联合开发榕城学生漂流市场的发展规划,果然在黄森坤的系统、成熟和富有创新的规划面前,景区的负责人当场便同意把整个榕城的学生市场全权委托黄森坤开发经营。于是,在福州的各大校园内便开始出现了“情侣漂”、“冒险漂”、“全家漂”等形式各样适合不同群体的漂流套餐,整个漂流市场不断红火,迅速从校园走向社会,这让黄森坤成为了一位知名的校园市场开发总代理。之后“移动动感地带卡的校园代理”、“手机专卖合作”、“MP3专卖合作”、“电脑专卖合作”等各种各样的校园市场合作项目接踵而来,黄森坤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校园市场的知名开发和经销人,欣喜于成功的同时也让黄森坤赚到了第一个一万、两万……

思考一:都说“80后”的一代太依赖父母,黄森坤的行为正说明了这代人中也有觉醒的一族。而且一旦他们认识到自立的重要,他们会做得更好——因为社会给他们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再加上他们的观念、知识和勇气。

可能是因为黄森坤在大二的时候就能把校园市场的开发、经营做得如此出众,而且也不耽误学业,因此,他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信任。在他读大三时,黄森坤高票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并被推举为福建省学生联合会副主席,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学生领袖,知名度越来越高。这为他进一步开发和经营好校园市场、为学校开展各种活动争取赞助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黄森坤做了很多市场开拓的案例,但最让他得意的是通过策划一场海峡两岸足球棋联赛,把一种新式的棋类运动引入了校园。

这种棋叫足球棋,娱乐性和益智性都比较强,又能与最流行的运动——足球联系上,在学校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新事物的推广总是很难,如何才能更快地把它引进校园呢?

在充分分析棋的特点和校园学生群体的特点之后,黄森坤便找出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搞比赛,以比赛来扩大影响力、吸引学生对新事物普遍好奇的眼球!

一场规模甚大的比赛紧锣密鼓地在黄森坤的策划下慢慢成型,黄森坤充分利用了福建省学生联合会的平台影响力,向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会主席发出了活动邀请,利用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他很快便获得了大部分院校学生会的支持。在此基础上,黄森坤又决定在福建各地市选择几所有代表性的院校成立棋俱乐部或棋社,作为前期培养参赛选手和推广棋活动的首期平台。这样,活动的规模、活动的参赛选手都已具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在哪里?黄森坤想到了“海峡两岸”。于是一场规模甚大的海峡两岸足球棋比赛在福州隆重举行!

借助本次赛事的影响力和相关媒体的大量报道,足球棋这一运动很快走进了福建省的各个高校,黄森坤也因此获得了足球棋发明人称号。

大学四年,黄森坤是边努力读书,边实践着如何经商。这样的经历让他变得性格开朗,懂得与人打交道,在做事待人方面积累了很多对日后创业很有价值的经验。

思考二: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天赋,但我相信,大学时期的经商实践如同一粒优质的创业种子,已经深深地埋在了黄森坤的心中。当他离开校园,来到社会这片广袤的沃土时,这粒种子能不发芽、成长吗?

三个年轻人的创业团队

2003年7月黄森坤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当公务员和留校的机会,先来到一家业内很有名气的企业工作。

黄森坤心里很清楚,他不会在这家企业干很久。他之所以选择这家企业,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创业的缓冲期,以便于他找准创业的切入点。但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家企业他认识了杨威和杨柳——他日后的创业伙伴。

杨威和杨柳都是湖北人,也毕业于同一所大学。杨威1980年出生,比黄森坤大一岁,杨柳是1979年出生。杨威是武汉理工大学的双学士,而杨柳是武汉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一次偶然的交谈,让三名年轻人激情燃烧。他们从下午一直谈到深夜,再到凌晨。共同的追求与信念,让他们决定辞去现在的工作,去开创一片属于他们的新天地。

2004年3月,福建东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公司业务主打无线增值,以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应用为发展方向,集技术开发、运营为一身的综合性高科技企业,创业初期便面临整个行业规范化经营的整顿阶段。

“谁都知道,一家企业如果在创办初期刚好遇上行业的大发展,企业就能顺势发展。我们不是,公司成立后,就遇上电信增值行业大整顿,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白热化了。”黄森坤说,“当时真是困难,我们三个人都是大学刚毕业,又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公司的资金只有四处借的50万元,如果不能尽快赢利,公司一年都撑不下去。但我们有的是自信、拼搏、吃苦、团结的信念。”公司凭借着团队的力量,创新学习不断壮大自己,并快速突破行业的发展困境。面对着不断倒闭或转型的同行业企业,他们依然执著于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梦想,决不放弃!

也许是老天爷被这三位年轻人的创业激情和执著所感动,黄森坤的公司半年就实现赢利,第一年营业额就突破百万,三个年轻人终于赚到了对于他们具有生死意义的第一桶金。

人们问黄森坤,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他说,是一个好的团队。

他和他的二位副总杨威和杨柳,真是志同道合,相互信任。这种信任不是说在嘴上,而是发自内心,体现在行动上。而他们三人在性格、专长和知识结构上的互补性,又是这个团队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黄森坤很爱说的一句话是:“不是没有好的项目,而是苦于没有好的团队。”

这是作为“80后”企业家的一次重要飞跃——真正知道了团队力量在创业和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思考三:人们都说“80后”的这群人太以自我为核心,他们的价值体系是围绕“我”建立起来的,但黄森坤却总说他的团队,说他们三个人。我不知道他们三人团结合作得如此密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何没有利益冲突?但我知道这是黄森坤取得今天成就的法宝!

☆☆☆ 后记 ☆☆☆

青年创业故事 青年创业微故事

2007年3月,我参加过东讯公司三周年的聚会。

在这次聚会上,黄森坤面对公司全体员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的激情演讲感染了东讯的全体员工,也让我深深感动——这是“80后”企业家特有的激情和张扬。

黄森坤说,他现在还不敢奢谈幸福,但确实感到很快乐,因为短短的4年时间,东讯公司就已经发展到拥有5家控股子公司,拥有1000万元的注册资本;获得了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发的全国性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并成功实现了移动或电信全网IVR、短信、彩铃的接入运营,并与十几个省、20个运营商开展了充分合作;公司的产品线从刚开始的短信、IVR两种简单业务不断发展到了现在的彩铃、WAP、互动媒体游戏、短信、IVR等多业务共同交叉发展的良好局面;公司的经营模式从单纯的业务内容供应、运营发展到了专业的内容供应、运营和业务平台、系统的建设并存的发展格局。2007年公司又成功进军了移动电子商务这一热门而富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目前公司的年营业额已超过千万,并逐步成为电信增值领域、移动电子商务领域里较具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之一。

这就是一位“80后”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据了解,福州目前有25365家企业的掌门人出生于1978年后,他们在中国改革开放时出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成长。因此,他们从小就知道竞争、知道效率,更懂得财富的力量。我们曾担心他们缺少责任,不懂得社会公平,难以承担历史重任,甚至担心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但今天,“80后”的一代在各行各业的表现是否可以让我们多一些信心呢?任何一代人都有这个时代的烙印,但他们总是会成为社会发展最充满希望的力量,尤其在经济领域。虽然我不清楚“80后”的企业家们手中掌握着多少资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力量。他们创业的主要领域是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他们的创业基石来自于知识和胆识!他们是中国创造的生力军,是创新经济的希望所在!正因为如此,社会应该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宽容、机会和信任,相信他们能够承担起伟大的使命和责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27061/642211763.html

更多阅读

有趣的标点符号故事 标点符号的微课

1.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名作。你想过没有?仅凭标点,就可以让它变化文体。且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玩客:微信头像的社交价值

关注【微信创业讲座】请扫描上面的微信群二维码。更多微信创业资讯请关注本公众帐号:awanke转载请注明出处以下是今天下午,微盟创业微信

马云创业语录 我的创业微语录

    ——创业最重要的资本:心理资本。敢于冒险,不安分。有坚持性,沉得住。     ——过于保全,追求过多的东西,没有孤注一掷的想法与实践,没有拼搏意识,注定得到的东西最少。大丈夫闯出了名堂,何患无妻无能无房子;你要啥都有想啥都怕,

黑龙江省大学生:我们的创业从校园起步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撑起地球;学校搭建平台,我们就能精彩创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创业新措施的支持下,把虚拟的创业梦想变成现实。创业的路上,他们虽走得艰辛,但却很充实……近日,记者走进当地

大学生创业微信群 一群大学生的创业实验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梅义博只是黑大校园中7000名“易蓝”会员之一,虽然自动售货机遍布每个公寓,但是仍然有许多像梅义博一样的人愿意体验网上购物的快乐,小到食品、饮料、玩具、图书、学习用品、蛋糕、鲜花,大到电子产品、软件、学习

声明:《青年创业故事 青年创业微故事》为网友遥迢流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