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成功的故事 关于高考成功故事

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高考成功故事,欢迎阅读!

高考成功故事一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段成就我梦想的日子,语言总是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情感的表达,高三的生活同样夹杂着很多的味道,让每一个认真走过了的人无法在回首时说出其中的情感。

每个人都有歇斯底里的本源

从初中开始,我的梦,就是复旦大学。高三了,我似乎感觉伸出双手就可以碰触到我的梦想,每天无数次被灌输高考这个概念,除了背水一战,我别无选择。我在床头的小柜子上刻了几个大字:杀进复旦!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的我“杀气腾腾信誓旦旦”的样子。每天起床后我就默念一次。我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过着同样的生活,心如止水。旅游,疯狂网上购物,八卦,恋爱问题……都被我忍痛抛弃了,长达7年的Q龄也戛然而止。我真的不是一个能一边娱乐一边学习的人,厌倦总是有的,偶尔也为自己的小成功沾沾自喜。我对梦想的疯狂在初入高三时达到了极限,所有的一切都在高考来临之际幻化成自己早已认定的那个大学之梦,梦想的动力强大得让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从老师公布高考复习进度表开始,我就拿出全新的本子开始记录我的高三。在第一页上,只有几个字:复旦,等着我!第二页,也只有一行字:我的高考目标——650分以上。第三页,是一段话:“我知道,一切都会有的。我会拥有大考小考的失败,但永远不会放弃努力与梦想。环境只能影响我,不能决定我的未来。决定我的未来只有我自己。踏踏实实做好手边的事,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这三页,一直默默地支撑我整个的高三生活。就如我高中老师说的:飞不飞得出这漫漫大山,就看这次高考了。许多有梦想的同学和我一样在心中默念着“必须赢下这场这场战役”!

高三上学期,10月份,第一次月考来临,也是从那刻起我开始感到高考的真实。国庆放假的几天,我一天也不敢迈出家门,从祖国生日那天开始,一直到4天后放假结束,每天早上7点起床,一直做作业到凌晨1点,其中的吃饭和午休都在书桌上完成。我闷在家里狠命学习,睁开眼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做好头天晚上没完成的数学题,累了就幻想着拿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情景。我真的那样癫狂地甘愿做一个最老实的学生……后来我才知道,每个人都有歇斯底里的本源。我想,那年10月,我曾经歇斯底里过。

做个会思考的书呆子又何妨呢?

月考过后,学校的宣传栏热闹起来,上面写着许多关于高三的榜单和通知,突然觉得我的高二已经走远了,远得我看不到一点曾经的影子。我只站在那里发愣,明白了自己贴在书桌上的那句话不再有故做姿态的意味。高三,不是要求你做到在生活中学习,也不是让学习渗透到生活中去,而是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习,尽量让自己在每一个时间段里都有所得,所得的一定要利于高考。“为了高考,做个会思考的书呆子又何妨呢?”我想着。每天的日子在不停地重复,简单充实,略显乏味。但是没有关系,我愿意,一切都值得!

早晨,爬到学校五楼教室时我气喘吁吁睡眼朦胧,困了我就扯我同桌问问题:“把唐朝的文化史介绍一下……”或者面对着成堆发下来的还飘着油墨味的复习资料,有点神经质地发牢骚:“最近纸张是不是降价了,以至于学校毫不吝啬地发了这么多?”随后,在座位上翘着脚忘乎所以地抱着书捏着笔拼命背历史,分朝代和专题背,背到连书都想扔到窗外去;中午吃饭时嘴里塞着饭同时翻看着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把自己想得比国家总理还忙;放学后在操场上慢跑,还逼自己边跑边背古文;晚上做一大堆数学题,像许多文章里面描述的一样,旁边放着一杯咖啡,其实有没有咖啡无所谓,我也没喝过几次,或许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罢了……这是我的一天,我不知道这样的一天会不会让别人很“鄙视”和觉得太夸张了,受不了。但我真的是这么过来的,我是一个寻常的高三生,深陷在高三里,只知道机械般地吃着饭,上着课,做着题,平静得如同家乡的小城,永远都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

苦,是从来不会白吃的。

临近高考那段时间,各种各样品种繁多的试卷如约而至,轮番轰炸,躲都躲不了。月考已经不算什么了,每周一大考,三天一小考,这还只是学校的硬性规定,各科老师还商量着什么时候时机对头了再来和同学们用试卷“交流交流以保持战斗力”。从下学期开始我们年级的课程表全面改版,两节课连堂上那绝对是正常情况。我们每天都会交上N张密密麻麻地聚集了自己近一年复习心血的试卷,也会收获N张批了鲜红分数的试卷。分数,这个具有强烈刺激性质又很值钱的家伙,在2007年的春天,它的魄力足以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高三学生震慑不已,即爱又恨。虽然我早已“身经百战软磨硬泡”地成为了考试老手,可遇到考试我还是担心考不到好成绩,“百炼没有成钢”的郁闷笼罩着每一次将来的测试:感觉自己为数学付出了许多个白天和黑夜,却没得到期望中的红苹果。文科综合也是我刺痛我神经的一科,4分一道的选择题,十几分一道的简答题,稍微一疏忽就眼睁睁地看着好好的分数突然没了,像错过一场华丽的邂逅,最终一无所获。可即使这样,我依旧每天嚷嚷着要考复旦,依旧每天拿着繁多的试卷仔细地做着,因为我的选择是没得选择,所以我一直学啊学……

我喜欢有周期地学习,我的学习计划性非常强。一般月考前两个星期,我就会抽出一天时间把这两个星期每天的日程都填满,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复习,每科每天的任务都会很重。月考前的那两个星期是我最累的时候,因此每一次月考后我都会犒劳自己一次,不管考得好与坏,只要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复习。我一直都奉行着“苦,是从来不会白吃的”原则。我是超级shopping迷,饰品店是我的最爱,越是考不好,我就越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自己拥有美丽的小心情,然后躲在小房间里用塔罗牌和自己游戏,玩到我满意为止,那是一件总是让我充满期待与惊奇的事情,这也许算是我高考无趣生活中最好的点缀。生活总得有点希望,比如你在狠命学习的时候,潜意识里要告诉自己,过了这个坎儿,会有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等着你,这时效率就会高很多,再难熬的分分秒秒也会觉得值得。

成绩下来后,面对着“状元”的身份,老师和爸妈的脑子里全是“北大北大”,一时间我自己变得不知所措,我终究放弃了我最初的梦想复旦,选择了北大,北大的魄力对于每个高三生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咨询会那天,我特意去了复旦大学的展位看了好久,然后转身默默离开……

高考后我整理了一年来用过的各种复习资料。学校印发的各科试卷拥挤着占满了半个书架,自己去书店买的套题(就是那种一套一套的类型试卷和习题集):语文83套,英语52套,数学65套,文科综合95套,除了文科综合的简答题没有全部做完,其他试卷和套题都用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记录了很多的笔记及注意事项,4本数学资料书,我从头到尾看了5遍,每一本都写着日期和我的心情;英语的专项练习,阅读做了两大本,完型填空3本,语法及其他单项训练3本,历史5本课本,背了七八次,地理的地图,剪切了满满一本,被我剪成可以装在口袋里的大小……别人总觉得我一直都是那么优秀的和一帆风顺的,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生活是怎样的,虽然我一点都不觉得痛苦,但辛酸还是包裹住我的身体,包裹住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想哭的我。想起每个晚自习时看着忽明忽暗的教室外面的那个小巷,等着妈妈接我回家;想起了在数学遭遇瓶颈期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两天都没去学校面对着墙壁发呆六神无主的崩溃样子。我一次次告诉自己这是上帝的巧妙安排,他让我在高考前吃尽了苦头,这样我就可以在高考中顺利过关了,也一次次在彷徨和迷茫中走了过来,因为我一直相信,我们的未来都不是梦,未来的成功与每个人都是等距离的,从来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的学习方法,也许我的方法就是一叠加一叠的“题海战术”和一轮加一轮的总结(包括学习总结和自我总结)。

“一颗心,是绝对不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的。求学之路的失落与得意、清晰与迷茫,最简单的在于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境。努力中会有失败,会有失去勇气的时候,但我必须努力,我正在努力,我需要坚强,需要沉默,需要意志。一切都只是过程,成功与快乐才是终点。生活可以是无趣的,但自己一定要快乐。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我们只是有梦的孩子。”高考后,我以此纪念我的高三。我决定在北大,在更远的未来,继续我“无趣”的生活,用微笑做面纱,像蜗牛般成长。

高考成功故事二

高考考了三年,终上北大。前日下午,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用自己高考实战经历鼓励高三学子:大考在即,要学会自我鼓励。

俞敏洪坦言,从小学到大学,从未考过全班前20名,但凭借“自我鼓励”考上北大。

从33分到90分自我鼓励考上了北大

很多人知道作为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参加过三次高考,但曾拖后腿的竟是他现在的强项—英语。

俞敏洪说,第一次参加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在复读班,英语基础差,从未得到老师的鼓励,强大的“自我鼓励功能”支撑他挺到最后。第二年高考,英语成绩55分,虽比前一次有进步,但总分不高仍落榜。

在一片质疑声中,俞敏洪坚持再读一个高三。当年暑假,俞敏洪报了一个英语补习班。有了前两年的积累,加上最后一年的拼命用功,“高五生”俞敏洪英语得了90分,最终被北大录取。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俞敏洪说: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任何人都打不倒你。“没有人鼓励,就自我鼓励。”

考上大学,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精英分子编成一班,俞敏洪是其中之一。“大学期间,我从未进入全班前40名。但我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一天内背不下课文,我就花一周的时间天天背,到最后可以脱口秀。”俞敏洪说,在与同学智商相当的情况下,惟一能胜出对方的是超常的努力加毅力。

他寄语即将参加高考的后进生:即使最后一名,也要保持一颗上进的心。

每天5分钟记单词学英语需要骆驼精神

“新东方牛人多,他们中很多是海归。论口语,我不如王强和周成刚(新东方另两位创始人),我的英语里有较明显的口音。但我的英语词汇量是他们所不及的。”俞敏洪说,每天不论多忙,都会抽出5分钟时间巩固词汇。“我手机里装有英汉大词典软件。”俞敏洪直言,自己不是天才,在脑海里库存的3万多个词汇,不是哪一天哪几个月积累下来的,而是这么多年每一天巩固的结果。

对于很多人头痛的词汇量问题,俞敏洪说没有丝毫的捷径可走。只有和遗忘规律较劲,每天花一定量时间巩固记忆单词,让词汇在脑海里日久扎根。

俞敏洪说,很多家长在孩子的英语学习上,太注重结果,忽略了过程。他认为,英语学习应具有骆驼精神,而不是骏马精神。“品种再优良的骏马,一刻不停息地奔跑,总有一天会停止;而骆驼在沙漠的漫漫长路,则需要长时间的韧劲坚持下来,相信前方一定会出现绿洲。”

所以,即使高考在即,我们也应该还是以势如破竹的气势和干劲去努力去奋斗。而不是觉得自己基础不好就轻言放弃,现在说放弃还太早!

高考成功故事三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

他3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母亲拿出多年的积蓄为他买了架钢琴,教他弹得一手好钢琴。在读高中的时候,他就成了学校的“知名人物”。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确立了自己音乐的梦想。

高中毕业后,他没有考上大学,不得不到一家餐厅里当服务生。由于地位卑微,他稍不留神就会遭到经理无情的训斥。有一次,他不小心烫伤了另一位女服务员的手。经理一生气,竟罚了他半个月的工资。

即使在这样艰辛的打工生活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音乐梦想。他几乎把所有的工资都用在了买音乐资料上,在业余时间,他一刻不停地积累着自己的音乐“资本”。

后来,餐厅配备了钢琴。一连换了几位琴师,老板都不满意。出于对音乐的爱好,他瞅着一个没人的时机,忍不住上去弹了一曲。不料,这事被老板知道了。老板让他弹奏一曲,竟发现他的琴声正合自己的口味。于是,在人们惊异的目光中,他当上了钢琴师。

经人介绍,他很快获得了一个演出伴奏的机会。他感到自己的机会就要来了,精神抖擞地投入伴奏。但事与愿违,他的伴奏音乐与歌手的歌声很不和谐,舞台下嘘声四起。那一次他彻底演砸了。他伤心至极,但并没有灰心丧气。

不久,那家请他去伴奏的公司的老板发现他很有音乐天赋,请他去专职写歌。他高高兴兴去上任,却发现自己的职务却是“音乐制作助理”。这是一个除了写歌,什么杂事都得做的工作。但他二话没说就留了下来,因为跟餐厅相比,这里至少有音乐的环境。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终于给他配了办公室,让他专职写歌。总算找到了可以放飞梦想的舞台,他压抑已久的创作欲望喷薄而出,创作出大量的歌曲。

然而这些歌曲,老板一首也没有看上。在老板看来,他的音乐天赋很好,可曲子写得怪怪的,不讨人喜欢。巨大的失落感笼罩着他,有一瞬间他想到了放弃。但很快,他就把这个念头否定了,因为如果现在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多年的梦想。

他决不放弃!一连七天,他每天都创作一首歌。每天早晨上班之前,老板准能见到他的一首新歌。终于,老板感动了,答应向明星推荐他的歌曲。

但是,公司一连几次向明星推荐他的作品都被对方拒绝了。一次次的失败,把他打入了痛苦的深渊,但他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

终于有一天,老板把他叫来,对他说:“如果你能在10天内写出50首歌,我就从中挑出10首,为你出唱片专辑?”

他感到自己简直就是在做梦,当明白这是事实时,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次,他要拼了!

他一头钻进创作室,任由激情迸发,一首接一首地创作。饿了就泡包方便面,困了就倒头睡一会儿。近乎疯狂的10天过去了,他竟然创作出了50首新作品!

半年之后,他的第一张专辑一经上市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歌迷抢购一空。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在第八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评选中,他被评为“最受欢迎的男歌手”。

他,就是当今红透两岸三地的华语歌王周杰伦。

回首走过的道路,周杰伦不胜唏嘘:“当幸运之神还未降临的时候,请不要着急,要耐心等待,并非你不是天才,而是时间还未到,我为这一天,努力了20年,在此期间,我从来不曾放弃。”

当今20几岁的年轻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与上辈人三天两头搞运动、弟兄几个抢粥喝的年月相比,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动乱的和平年代。

不仅如此,因为是家中独苗,我们受到了来自父母和祖辈加倍的疼爱。可以这么说,在20岁之前,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吃过什么大苦,也没有经过几个像样的大风大浪。

但是,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父母也不可能庇护我们平安地走过一生。当有一天我们进入社会,不得不独自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究竟能不能经受住生活中的挫折与考验,就得打一个问号了。

与周杰伦相比,我们的起点也许并不比他差。最起码我们大多数人都念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取得周杰伦那样的成功,并不只因为他对音乐独有的天赋,更因为他在面对挫折与失败的时候的那种永不放弃、百折不挠的韧劲儿。

正如周杰伦所言:“明星梦并非遥不可及,任何人都可以做。我之所以能有今天,是我永不服输的结果。”

高考成功故事四

几乎所有认识孙宇晨的人都觉得,他考入北大是个奇迹。

2007年2月,他因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时,面试官甚至不知道他所就读的惠州一中位于哪个省份。

在这所在他之前从未有人考入过北大的学校里,他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绩始终徘徊在二三十分间而不得不改学文科。此后,他的成绩有所好转,但直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时,仍然排在全年级100名开外。

大一时,他在《萌芽》杂志写下《一道论证题》,试图向人们证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弥补任何的遗憾,只要你下定了决心”。他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请中学生和他一道证明这道题目。文章发表后两年多里,他收到了接近1万封信件。

而如今,他即将以北大历史系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结束4年的本科学业。

沉浸于文学世界不可自拔成绩在全班稳居倒数前十

整个中学阶段,孙宇晨从来都不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初中时他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学校,他对3年初中生活的记忆,大多与网游有关。为了玩网游,他常常装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亲熟睡后溜去网吧,再在清晨父亲睡醒之前赶回家。

中考前他突然“觉醒”,用功学习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进入高中后,他对网游的热情骤减,因为他发现了新的兴趣点小说。受在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父亲影响,他接触了王小波的作品,并因此开始疯狂阅读各类小说。他说:“沉溺于小说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有一个引诱者,我的引诱者就是王小波。”

关于名人成功的故事 关于高考成功故事

在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引诱”之下,他整日沉浸于文学的世界中不可自拔。他如此形容自己的高一生活:

“将课表里的中英数政史地全部改成小说或者是文学;整天待在图书馆不出来;考语文的时候,花半个小时做作文的题目,然后花两个小时写一篇3000字的作文交上去,然后就被打了个10分;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蹲在图书馆写实验小说,写好交给大家评判,只要有一个人说不喜欢就烧掉,如果大家都喜欢就投稿,然后石沉大海;早上的早读全部改成诗歌朗诵,在全班嘈杂的背古文环境下,举起白话诗的大旗……”

与这种率性洒脱相伴随的,是考试成绩的红灯高挂。这其实在所难免除了班主任的英语 课不方便逃课外,其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图书馆看小说。全班48个人,他的成绩“稳居倒数前十”,老师们对他的期望是“保惠大(惠州大学)、冲汕大(汕头大学)”。

那时的孙宇晨认为,应试教育和文学理想是对立的,因为二者的根本性质不同,一个是以机械的速度训练为根本,一个要以才华为根本。在他看来,接受“全面平庸”的应试教育近乎“奇耻大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无法覆盖诸多不擅长的学科,数学对于一个专于文史的人来说,真可谓是惨痛的悲剧。”他因此而并不在乎考试成绩,即使全科挂红灯也无所谓,只是害怕让父母知道,“因为他们已经不好意思打我了,毕竟我已经长得比他们还高”。

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也许会将棱角冲刷干净

带着二三十分的数学、物理成绩,孙宇晨在高二时不得不选择转为文科生。此时的他发现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时那样不带任何功利性地“为了看书而看书”,而已经开始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他坚信自己有着过人的才能,而身边的很多同学却“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做题还有何物”。

但现实却不断地给他挫败感,“400多分的成绩,我连自我安慰的理由都找不出”。

他觉得应试教育总有些使他“备感耻辱”的等级化仪式和细节:按照学校规定,考试时的座位顺序要按照上次考试的排名依次排定,他所在班级的教室是第一考场,而他每次考试都要提着书包“灰头土脸”地挪至第三甚至第四考场。一次考试时,他看到以往一直排在年级前五的同班女生也到了第三考场,他便有点幸灾乐祸地去讥讽她,但那个女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上次考试期间生病了,英语没考。”

强烈的碰壁感使他开始考虑与常规的升学之路彻底决裂,他开始想办法给自己找一条出路,一条不是高考 的出路。那时的他觉得,参加高考是对应试教育的妥协,“是一种相当可耻的行为”。他坚信自己的才华能让自己通过一条不用参加高考的路径,进入理想的大学。

带着极高的期望,他先后报名参加了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结果却黯然落选。这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它也许会将我这块石头的棱角冲刷干净”。

他为自己定下五项要求:第一是把所有与应试无关的书全部搬回家,只留下一本胡适的晚年谈话录;第二是绝对不进图书馆,所有课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对老师的爱憎,以获得应试的知识为目的;第四是保证晚自修的时间,3小时积极进行应试训练;第五是制定每天的计划,并严格完成。

带着450分左右的模拟考试成绩和上述五项对自己的要求,孙宇晨进入了高三。他给自己偷偷定下冲刺目标:中山大学,“极限的非分之想”,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王小波的母校。

一年时间成功完成从三本到北大的冲刺

孙宇晨执行五项要求的初始阶段,成效并不明显。他觉得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中,“坏学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好学生”更多的代价,“众所周知,这年头老师都不怎么愿意帮助后进生。”但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选择,“就像一个人临死的时候,他只想活,没有其他的目的了。”在他看来,到了高三的冲刺期,方法已经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态度和坚持。

渐渐地,他的成绩逼近了600分,但增长势头也就此放缓。他的成绩在590分至600分之间徘徊了很久,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瓶颈期。在广东省,600分左右的高考成绩将意味着他很有可能无法考上重点大学。

而就在此时,他获得了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试资格。当时距离高考,还有6个月。

老师和父母都劝他不要去上海参加复试,因为这将让他缺课至少两周,对于一个成绩正处于瓶颈期亟须突破的高三学生而言,两个星期的意义似乎不言自明。但孙宇晨觉得自己“理想主义开始重新萌动”,抛下所有顾虑,前往上海参加复试。

事实证明,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顺利拿到一等奖,随后的高校见面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和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看中了他身上的理想主义,给予了他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资格,可在高考时于录取分数线下20分录取。而这意味着,若想考入北大,他还需要在剩下的5个月内将成绩再提高50分。

此后令他感到神奇的是,他此前最头疼的英语,从参加完“新概念”后的第一次考试起就彻底冲破了瓶颈此前他的英语成绩从未上过100分,而自那次考试起,就从未下过110分。而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都在稳步提升。

他后来如此解释这种“完完全全的飞跃”:每个人的潜能其实往往是被过低的自我预期所压抑,而过低的自我预期则源于外在制度压迫。他觉得,应试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分数崇拜,强调全面平庸。“在应试教育话语体系中,所谓好学生皆是成绩好的,坏学生皆是成绩坏的,分数评价变成了道德价值判断,人格被分数体系不断否定,破罐子破摔也不足为奇了。”在他看来,恰如其分的“新概念”一等奖肯定,是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在他前进的脚步中,高考如期而至。他最终考出语文115分、数学132分、英语130分、综合146分、历史127分、总分650分的出色成绩,成功完成了从三本向北大的冲刺。

在北大相对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他如鱼得水。他先习中文,后学历史,成绩稳居历史系第一。他担任北大西学社社长,代表北大赴荷兰海牙参加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还曾获演讲十佳称号。

在那篇引来近万封回信的《一道论证题》的结尾,他如此写道:“我相信自己的才华从来没有被应试教育的河水冲刷殆尽,而是我真正成功地挑战了应试教育。最后,我仅仅有两点希望:一是希望有理想的人不要向现实低头;二是希望大家一起帮我做这道题目,我希望它在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成立。”

高考成功故事五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写,准确地说不知道用怎样的文字把这一年的心情完整地串起来,让它们如绚丽的水晶不失原味地挂在那儿,让你们分享,让你们明白。 写下这个热得要命的八月的第一个字的时候,我突然注意到窗外成片绽放着许多不知名的小花,红的,黄的,粉白的,花花绿绿地漾在一起,满目漂亮的色彩。天啊,这些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这样如火如荼的势头应该不会只有几天的时间吧。

我不知道这一年里这些花儿是不是也是这样漂亮地开放着,如果是,我想我应该感谢它们。我嗅得出空气里有许多甜美的味道,有一个很美丽的词突然冒出来:花开不败!

花开不败。

花开不败啊!

我想我终于可以平静下来,告诉你们这一年里发生的许多故事,我想无论将来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年里的点点滴滴、滴滴点点,我是再也不会忘记了。

严肃的家长会

高三开始的前一个星期,开了一次家长会。

那是一次很严肃的家长会,一次没有人缺席、甚至没有人迟到的家长会。老师在那次会议上调动起了家长们几乎所有的情感。高三的重要性自是不用多言的,所谓“成也高三,败也高三”,无论过去孩子们多么辉煌,也无论他们多么失败,班主任那么一个瘦弱的小姑娘,竟然靠在讲台上一讲就是斗志昂扬的两个小时,无非是让我们相信,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奇迹或恶果,都会在这一年里戏剧般地粉墨登场。

学校为了让每个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甚至在区里、全市的排名位置,精心制作了一张高一高二的各科成绩排名表。现在想起来,我不得不承认,那张表真是做得太精致了。每一门成绩的总分、标分名次,与年级里的均分对比情况,甚至还有精心设计的由此得出的成绩走势图,最后还附带综合名次的具体分析。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一张纸,真可谓是煞费苦心。

父亲是阴着脸从学校回来的。情况如我所估计的一样不容乐观:年级排名190名。可怕的位置。

“还有希望的。老师说的,什么都是有可能的。”父亲说他是相信我的,然而我却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再相信自己一次。可是,已经没有退路了。我们是过了河的卒子,不能回头。

我惟有扬鞭策马,奋起直追,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最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

11年漫漫的准备期,终于到了要拉开战幕,拼命一战的时刻了。我必须和我的散漫、不负责任的过去说再见。

我在已输得一败涂地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然而战斗已经开始了,躲都躲不掉。

“杀”进复旦

高三真的很不一样。

如果说高三题海战术的可怕还没有在这位恶魔登场伊始显露出来的话,那么高三所带来的改变首先是在心理上的。你的脑子中始终会有一根弦紧紧地绷在那儿,它无时不在,无刻不在。上枯燥的英语课,你的思绪悠悠地飘到窗外浮想联翩的时候;做计算量大得要命的纯属练耐心的“超级低级“数学题,你动了一丁点儿想参考别人答案的念头的时候;深夜12点强迫自己坐在桌前背长得绕舌的“人民民主专政”含义,背得脑袋如小鸡啄米一般的时候,那根弦“嘣”的就来了个震耳欲聋:“高三了,怎么能这么堕落!”然后,整个人一激灵,紧跟着心脏的狂跳不止,马上强打精神,继续应战。

在高三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几乎每个人都踌躇满志地跃跃欲试,每个人都魄力异常地非复旦交大不进,我在床头贴上一张“杀进复旦”的特大标语,在每天早起和入睡前都大喊几遍,以增加自己那点少得可怜的信心。所有的梦想都在高考的压力下抽象成了自己认定的那座神圣学府,当时一听到关于复旦的任何消息,就立即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仿佛所有的东西都在那所学堂耀眼的光环下黯然失色。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190名的分数和复旦的巨大差距,周围的同学们似乎也意识到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可怕阵势。我们固守着心中的梦想,祥林嫂般地嚷嚷着“我要xx”,那种心理和由此制造的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是不到高三的人所不能体会的。

第一次较量

来自高三的第一次真正较量很快来临了。

第一学期的期中测验,一次我们认为已经准备好却被杀得残不忍睹的考试。我们的排名就如同老师先前所预言的那样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班里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同学如同一匹匹的黑马,一下子让大家大跌眼镜。起起浮浮,蹿上滑下之间,许多人开始变得实际起来。北大的校门的确艺术得够格,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那儿感受高雅的,粥少僧多的尴尬让每个高三学生在现实与梦想的巨大落差前狼狈不已。

我是那极少数仍抱着幻想不放的人。请注意我用的是“幻想”一词,也就是那种在当时看来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事,按理说,我这种在高一高二不争气地徘徊在二三百名之间,而在高三已过去四分之一,却仍是保持小幅盘长势头的人对复旦这样一所全国顶尖的学府是不应该再产生任何幻觉的。可是天晓得我当时怎么就会有如此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固执地抱着“每考一次,前进50”的念头,痴痴地盘算着,傻傻地得意。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正是由于当初自己那种吓人的乐观,才有了执著下去的动力,才使绝对不可能的事逐渐地一步步闪现出希望的曙光。

用残酷的事实去挫败年轻人原本就不堪一击的脆弱的自信,是高三向我们抛出的第一道杀手锏。

心理防线的牢固程度是能否在这场战争中战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执著得有些傻气的劲头竟有如此大的魔力,只是一味地坚持“复旦”那个守了11年的抽象名字,我甚至没有意识到要用什么样的代价去交换这个儿时就有的美丽的概念,只是紧紧地跟着它,一遍遍地默念它。我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狂妄换来了一丁点儿优势,其实我没有意识到,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我去找班主任谈了一次,那个长得娇小可爱的女人味十足的老师一见我就柔柔地说:“这次考得不错,下次保持,华政可以冲一冲。”我到现在还想不通自己当时怎么就那么斩钉截铁,胆大妄为:“我要考复旦。”一向淑女气十足的老师竟也掩饰不住地张开了“O”字形的嘴巴,好在她很快顾及到我的感受,继而柔柔地说:“那你可要再努力一些啊。不过,有希望的,有希望的。”我傻傻地咧开嘴笑。桌子上有一束玫瑰开得正艳,红得像要滴出水来,朝气蓬勃地向上舒展着。阳光斜斜地射进来,照得初秋的办公室里一阵暖意。

现在想起来,那个老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给了我多大的动力。且不说她的话里到底有多少肯定的成分,但那句“有希望的”却如同一盏明亮的灯,在接下去的日子里始终不远不近地悬在我的脑子里,连带着那天桌子上玫瑰香甜的味道,让我觉得整个人都暖和了起来。

平淡的快乐

高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越来越小,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老师向我们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我们没有像别的书上写的同学之间那样勾心斗角,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快快乐乐的。无论多么苦,多么无聊,我知道,至少还有和我站在同一条战壕里的兄弟。没有那种在学校里装着玩,在家拼命用功的学生,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准备那些虚伪的东西,没有人愿意那样做,坦白地说,是不屑去做。

后来有一天,不知是谁在教室里插了一捆新鲜的百合,粉白的那种香水百合,一整个秋季,教室里始终萦绕着百合恬静的味道。我们就不经心地在淡淡的甜香里一日复一日地演算,没有人去刻意注意那捆恬然的百合,但它和它的味道却真真实实地深深地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我不知道用该用什么词语来准确地表达那一阶段自己的感觉,可能是“踏实”吧。我依旧在每天早起和晚睡的时候大喊一句“杀进复旦”,但却不再一遍又一遍地将“复旦”挂在口头了。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将梦想收藏在心底,用各自的方法尽最大的可能努力着,进步和荣誉这些缥缈的东西都是我们不能抓住的,只有这一天一天实实在在的日子是我们可以看到并握有的。我看得见我的同学们和我自己在这一天天质朴的日子中真实的努力,我的成绩就在这种踏实感中稳步攀升,一点一点不快也不慢地前进。这种感觉,现在想起来,真是很好。

题海战术

高三第二学期的日子较之第一学期的平静有了较大的改变,增添了许多躁动与不安的成分,第一轮对知识的梳理和第二轮对综合题的系统掌握已经告一个段落,第三轮紧张的考试和题海战术的轰炸接踵而至。那真是一段难以形容的日子。课表改成了“语语数数外外+1+1自修自修”这样可怕的形式。

老师上课时不再帮我们概括什么,只是发下一沓一沓的各科模拟卷当堂测验。我不知道老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考卷,每个区的每种卷子我们都要做一遍、分析一遍,再抽查一遍。还有别的市的,全国的各类统考卷,以及历届的高考卷,甚至连那些不知名的学习报上的怪试题也被老师无一遗漏地搜罗下来给我们做。一节课的就小测验,两节课连在一起就大测验,全年级统一的自修课就模拟考。所有的考卷都是算分的,老师来不及批的小测验就让同学们相互交替着批。分数等于是成了这个冬春交替的忽冷忽热的季节里的最刺激人又最不值钱的东西。

那真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

自己的实际分数和原先所设想的是一个刺激;别人的分数和自己的分数一比较又是一个刺激;而几次分数排成的总趋势则是最大的刺激;我在这一天几个的刺激中渐渐变得麻木,刀枪不入,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再重头收拾旧山河”,在残不忍睹的失败中锻炼和血吞牙的勇气和毅力,变得越来越沉稳,越来越坚强,那是高三最刻骨铭心的一段日子。

考试和分析成了生活中的全部内容。算时间做卷子、订正、分析,根据错题再做练习,反反复复,复复反反。我们将“今天回去做n张卷子”改成“今天回去把这本书做掉”,将睡觉的时间一拖再拖,将叫醒的闹钟越拨越早。

每天背n个单词,每天做n张考卷,每天完成n份订正。

计划表上涂得密密麻麻,每完成一样就用彩笔划去一样。那一道一道触目惊心的杠杠和考卷上红艳艳的大叉叉,滴零滴落地洒满了每一个黄昏和早晨,铺满了学校和家庭那条惟一看得见漂亮花朵的小路,像山一样高的发黄的纸页,浸在发霉的空气里缓缓地挪动。有时候在家背书背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书都想扔到窗外去,可是,只要默念几遍“复旦”马上就会平静下来。我载着沉重的脑袋、空白的心,甘心情愿地埋在那间要馊掉的屋子里一遍遍地“之乎者也,abcd”。执著啊执著,我不明白我这么一个散漫惯了的人怎么会一下子变得这么正襟危坐,感天动地。

到如今,我坐在空调房里惬意地整理着高三一年的书籍,仍是佩服自己当时的毅力和勇气,几大本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笔记,半米高的每张都仔仔细细做、仔仔细细订正和分析的考卷,还有一本字典一样厚的16开的数学经典习题,每道题竟都有四五种解法,被看了不下十遍以上。在那个冷得要命的冬日和气候怪异的春天里,我用皲(ju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的双手粗糙的笔迹一个字一个字、一道题一道题地编织着心中那个神圣又惟一的梦想,我想这就是高三所带给我的影响与改变吧。

成长是憧憬和怀念的天平,当它倾斜得颓然倒下时,那些失去了月光的夜晚该用怎样的声音去抚慰。——高晓松

老狼的歌我很喜欢,在那一段日子里,老狼让我安静,让我释然。我想如果要用一个人的歌声去给我的高三配乐,老狼的,很合适。平静下藏着波澜的声音。

我带着190名的耻辱,用一种破釜沉舟的心情和现实做最后的搏斗。我仔细审视了一下手中的砝码,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努力。我想,每个曾经拼搏过的高三生都体味过这种拦截掉所有退路的狭隘的美丽,都是在用心感受最后的心情里的那种悲壮情怀。

填志愿

填志愿是一件要命的事情,远比我设想的要复杂。

我以为我会潇洒地在第一志愿栏中填上“复旦大学”的字眼,然后得意地继续我的梦想。我甚至设想假如父母反对或老师不赞成,我会用怎样的话语去反驳,用怎样的言辞去力争。然而,那都是填志愿以前的想法了。“以为”是“以为”,“现实”是“现实”。

事实上,填志愿的确成了我高三历程中最为波折的一件大事。

老师反复强调一定要根据以前几次重大考试的分数和排名以及高一、高二的表现来衡量自己的位置,我的信心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排序和比较中消失殆尽。我行吗?我可以吗?在“杀进复旦”的横幅前,我的回答一次比一次底气不足,细弱的声音在残酷的现实里被搅得支离破碎。

老师们的态度在这个时候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他们找你谈话,用升学率、用前几届惨不忍睹的失败例子想方设法地让你害怕,让你体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毛骨悚然。

“保守,保守,再保守些”,成了填报志愿的稳妥原则。

我的处境有些令人绝望。纵是大半年的努力换来年级前80名的稍稍靠前的位置,但在第290名的阴影和复旦这道高不可攀的门槛前也变得无力起来。

同盟者的退出

开始不断地有冲复旦的同盟者退出来。

他们中有的因为某所次一点的学校加5分的承诺,还有的因为被老师们的软磨硬缠弄得晕头转向。总之,他们放弃了。

我一下子变得孤立无援起来。父亲甚至悄悄去华东政法领了一张10分的加分表格,整日没完没了地向我陈述学法律的无量前途。最后,甚至连校长也发话了:“你考复旦,只有30%的希望,要考虑清楚啊。”

那几日,我的神经变得空前脆弱起来,在难以企及的梦想与相对保险的退步中飘忽不定,犹豫不决。一位学长竟然用这样的话安慰我:“就填我们华东政法吧。如果真的考了很高的分数,大不了坐在复旦门口去哭一场嘛!”

于是,我想选择放弃。我不敢让复旦如同一个美丽的童话仅挂在口头,我不敢用不自信的鸡蛋去碰那坚硬无比的石头。我无法忍受万一失败所带来的那种从天堂到地狱般的绝望。我在全票赞成的欢呼声中,颤颤抖抖地写下那所想也没有想过的学校的名字,任“背叛”的字眼在脑中炸开。

交掉草表后我一个人坐了两个小时公交车,偷偷跑到复旦的校园里呆了一个下午,去哀悼我破灭的梦想。

梦游复旦

复旦真漂亮啊。铺天盖地的杜鹃安静地在校园里醉人地开放,恰好到处地映衬着我想象中的肃穆、神圣。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下来。我不甘心啊,我不甘心做了12年的梦就这样被一张薄薄的纸所彻底打碎,我不甘心高三这一年来日日不顾一切的拼搏就这样被一句“保险”的理由而葬送。我知道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复旦在我心中的那种举足轻重的地位。若是真的以高分进了其他学校的任何一个系,那种遗憾又岂是坐到复旦门口去大哭一场所能排遣的!

我知道那一个燥热无比的星期天下午,对我而言意味着一种执著信念的胜利。现在想起来,那个下午宁静美丽的复旦,帮助我作出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多么重要的决定。

我终于还是在所有人的诧异目光下要回了我的那张志愿表,郑重地在表格上工工整整地填上“复旦大学”那四个令我激动的大字。那真是我12年来写得最舒服、最漂亮的四个字。这四个字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凭自己的意愿所做出的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是体现我人生最初分量的一个决定。

我要我所要的,纵使是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纵使是在高考考场上输得一败涂地,这是我自己作出的选择。

接下去的日子就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地方了。交掉志愿表的我们,没有什么再值得劳心伤神的东西,读好书,做好卷子,放松心情,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毕业前夕

至于那被无数人形容过的高考三天,我以为紧张是有的,但对于身经百战的我们来说,当他是一次特殊的模拟考,坦然面对就可以了。我觉得当时真是超乎寻常的冷静,心不慌手不抖地做完了所有的考卷。监考老师露出了难得的微笑:“考完了?”“嗯。”我的高中时代就这样结束了。走出考场的时候,脚有一点发软,脑子里嗡嗡作响,整个身子像被抽了主心骨一般。疲倦像小山一样压过来。我累了,真的累了。交掉了考卷,仿佛交上了半生的嘱托。

300多个饱含汗水与泪水的日日夜夜啊!

排山倒海的感觉涌过来,把我无声无息的淹没。

拿到复旦的通知书后,我终于还是忍不住去母校,看了那间熟悉的教室。五楼南边走廊向里走的最后一间屋子,高三一年的青春从这里流走。讲台上的玻璃瓶里插着一束淡紫色的勿忘我,嫩绿的小碎花瓣零星的点缀其中,轻轻地在风里摇曳。

我和我的同学们就在这样一间四季都有花朵绽放的教室里共同走过了一段最最艰苦的岁月。现在,他们有的去了北京,有的去了南京,或是留在了上海的某一个角落。我想起我的同学们把头埋在乱七八糟的草稿纸里演算水的张力的情景,我想起我把脚跷在前桌的凳子上叽里呱啦地背政治的情景……我小心翼翼地将这个屋子里曾经那么真实地上演过的每一个包含酸甜苦辣的小故事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它们都是我难忘的高三这一年的最好见证。

我们都曾经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聚在这里,现在,每个人又不得不为了新的目标各奔前程。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毕业晚会上许多男生都流下了眼泪。欢乐也好,痛苦也罢,毕竟这一段的真实生活是我们共同携手走过的最具有分量的人生。

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

“二中是省里最好的中学。”初中时,我的数学老师如是说。几年后的今天,我发现那是很重要的一句话。当我用了百分之二百的投入,终于走进了二中,我才发现,我迎来的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

从“不纯”到单纯

你是为了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动机经历了一个从不纯渐渐到单纯的变化。

我那个不纯的动机:学习就是为了考上名牌大学,具体点,就是能考到清华。这个,可能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一个动机了吧?

学习、学习、学习,最让小学生头痛的双音节词语。等到某一天,我发现我对它早已有了化不开的感情。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吧?从意识到我肩上还有责任起,我的懵懂时代就过去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改变自己开始!

从时间的奴隶到时间的猎人

二中差不多每个月都会有大型的校办活动。另一方面,学习上的任务一点也不少。那么,该如何安排我时间银行里的存项,是我必须考虑的问题。还记得老师组织我们去参加各学科竞赛的讲座。刚开始的时候,每次听课的差不多有二百多人,普通教室放不下,大伙都集中到阶梯教室去。那里没有暖气,大伙坐在凳子上一起发抖,还是充满毅力地听下去。但是不出一个月,人数就减了一半还多。大多数人是因为高考课程和竞赛课程难以协调的缘故,不得不放弃了。到了最后,每科甚至只有不到二十个人坚持了下来。听起来有点夸张吧。高考与竞赛兼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合理地安排上天赐予的86400秒。

怎么安排时间呢?这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记得有一天,我们跑去参观竞赛前辈们的教室。前辈们把那成箱的书给我们“亮”了出来,对我造成的视觉冲击绝不亚于明晃晃的尖刀。

只恨时光太匆匆,这就是我的烦闷。

我选了一个最古老的办法:延长学习时间!也就是一个字儿——“挤”!这个方法是否科学还有待考究,但对一部分人确实是有效的。我就像一个时间的猎人,到处搜寻它。我不适合晚睡,但是可以早起嘛!太阳还在那一半世界做圆周运动,我这边的笔尖已经开始在纸面上做起“布朗运动”了。一有空闲我就一把抓起文曲星,跑到四楼的连廊上背单词。从连廊上可以看得很远,特别是在没有别人的时候。如果连廊上的栏杆有记忆,它也许会记得我的身影吧。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我边听边做笔记边提前写作业,好压缩时间。为了避免学理不通文,我每天挤出时间来写两篇作文(后来偷懒,变成两天写一篇了)。这些后来都成为我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从充满激情到激情澎湃

中央十台播过一个节目,叫《高考状元经验谈》。我一集不差全看下来了,由衷的地佩服他们。我觉得他们最厉害的是那份激情,那种愿意把每一天井井有条地安排到秒,愿意对自己的生活从头一直负责到脚的态度。

我身边都是有激情的人。在他们的感染下,我的日子变得激情澎湃。

石家庄的盛夏,外面难得有人,只有知了挂满了夏树。像古老的滴漏一般我的汗水永不却步,时不时飞来挑衅的还有巨大的蚊子。但是当我把自己投入到题目里,我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把这一切都忘记了。

暑假总结是这么写的:“这是一个熔化一切的夏天,融不掉的只剩下一麻袋草稿纸,还有几筐实验报告。”

其实还有我们的信念,几年后的我很想补上这一句。

又有一段时间,我在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遇到了困难。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看来是真的。每当我沉沉入梦,梦乡中一个一个巨大的箭头都会如期而至,有时我甚至能把数值算出来。在梦里还在想问题,这种事以前也听说过。凯库勒结构式就是他在梦里突然领悟到的。不过我以前一直把那当成一段传说而已,或者是一种艺术手法什么的,真是愧对前辈了!

另一件事,是转述自我的班主任之口。他门下曾有一名复读的女生,她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惊人的逆转。怎么办到的呢?他也不知道。只是听这个女生自己说,这一年她从没有看见过太阳。这就是披星戴月吗?

想成为高考状元,那就得比他们更有激情才行。

从低头拉车到抬头看路

无论如何,学习绝不是磨时间。

很快我就发现,有人比我还努力,却不比我强。有人看起来不怎么用功,可学的也不赖。这很明显是一个效率问题。

正当我激情澎湃地在题目中鏖战,忙得不亦乐乎之时,同桌的书桌上多了一本书。魏书生老师写的。前桌则手捧一本新东方精神。有一本超右脑学习法,听说学校门口的小书店正在热卖中。

假如我们是一群牛的话,那么那天我忽然发现,只顾低头拉高考成功故事高考成功故事不看不知道,前人总结的学习方法真是千千万万。先有3R学习法,接着4R学习法,后来又出了5R学习法什么的。大意无非就是课前预习,课上研习,课下复习,然后练习,经常熟悉之类的。

我尝试了几种,每种用了几天,后来觉得死板了,都没有坚持下来。后来一个前辈告诉我,自己总结总结,自己的方法可能会让你更舒服一点。前辈的经验往往是宝贵的。我自己找了几个,感觉还挺行。

举个例子吧。这世界上最痛苦的,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会,但是我做不对。

编程里有一整套查错的方法。但是还没见过有人专门写过物理题的查错方法。大概认为根本就不该出错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般来说,在物理题目里,量纲检查是最常用的,检验极限情况,检查答案是不是符合你的已知实例,检查定义域和值域,单调性检验,这些也都是我们熟知的方法。还有对称性检验:方程里的对称性一定会体现在解里。数量级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认认真真地读题,仔仔细细地分析,清清楚楚地列式,本身就是用在出错之前的手段。书写时,用几个花括号而不是一大堆文字来表示条件,可能也会更清楚。

不是方法,只是习惯

为了建立好的学习习惯,我观察过一段时间:什么是“传说中”的高手呢?结果发现了就像这样的一些印象:

“真正的高手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听讲,这点东西他们会自己搞懂。”

“真正的高手从不写作业,他们会自己找题做。只有笨学生才混在老师的习题集里。

“真正的高手从不留下以前的作业和卷子,当你问他一道题的时候,他会从一堆东西里找出半张纸给你。”

“真正的高手难免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但高级题是他们的强项。”

“真正的高手没有日程表,他们总是在考前最后一天完成任务,把家长吓个半死。”

……

这些颇具俗世奇人风范的描述,是我观察得到的事例,当然是反面的。自己的计划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抛开老师的引导自己搞一套的话,我觉得只是懒惰的借口。你完全可以在跟着老师走的同时完成自己的计划。另外,列出要学的和已经学过的,短期看来,可能会慢一些;从长远看,已经掌握的东西会比较牢固,这样在后续学习中优势就明显了。

再比如,翻开一本新书,一般都应该看看前言和目录,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就像写一部小说,可以先写总纲,写概要,最后再使它丰满起来;也可以先写一个一个细节,最后凑起来。显然正常人会选第一种。学习一门课也是一样。

但是我们往往会忘记这一点。学习方法,只有在成为学习习惯以后才真正有力。无招胜有招——这是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懂的。

从脆弱到坚强

前辈们留下一个传统——长跑。跑的时候对自己说:前面就是一等奖了,再往前一点是省队,再往前就是国家队了……

不管我们做什么,到了后来它永远是一件关于毅力的事。因为,没有毅力,说得再好也是空谈。

有这么一道题:五个电阻环相连,求电阻。题量比较大。让我到今天还能记起来的原因是它下边有一条评论:“物理竞赛考核的不仅仅是选手的知识,还有他的毅力。”

那个时候我还不懂它的含义。

一直到了复赛考场上我才真正明白。那次考试出事了。

乍看之下平平无奇的题目,其实玄机暗藏。有几道题做到一半就走不下去了。像是一条缺氧的鱼,我艰难地拍打尾巴找寻出路。

武侠小说里不是常有高手对峙的场景吗?越是生死关头,越要把生死置之度外。绝对不能慌。一般来说,慌的那个人绝对会比较惨。

我没有经历过那些场面,但原理总是差不多的。

在最后的半小时里,我稳住了自己,很坚强地做下去,什么后果也不去想。心里好像有一潭水,只有滴滴的水声。

最后,在这半小时里我挽救了自己,拿到了我的另一半分数。

这个经历本身可能比比赛还重要。

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

缓缓流逝的,总是时间的旋律。

两年的时间,改变缓缓发生在我的身上。

从一个有点腼腆、常常退却的自己,到一个已经可以昂首在舞台上演绎话剧的自己。从一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自己,到一个已经可以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自己。从一个懵懵懂懂、目标模糊的自己,到一个坚定了信念,决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一件事的自己。

我真的要感谢我的学校和我的老师。

“二中,是省里最好的中学。”两年后的今天,我发现这句话影响我的一生。

两年前,最好的中学意味着从这里走出许多清华北大,她会用知识丰富你的头脑,给你一个登上人生更高平台的机会。

两年后,我才发现,其实我在乎的早已不仅仅是考上哪所大学,而是种种历练,丰富你的内心,给你一个更好的自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27661/960281174.html

更多阅读

名人成功的事例 名人成功的故事

名人成功的故事《丁磊:我为什么能成为首富?》“人生是个积累的过程,你总会有摔倒,即使跌倒了,你也要懂得抓一把沙子在手里。” ――丁磊美国《财富》杂志推出的2003年全球40岁以下40位富豪的排行榜,中国内地有6位榜上有名,网易创始人丁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 关于捡破烂励志创业成功的故事

   关于捡破烂励志创业成功的故事  曾经他与城市里众多拾荒者一样,每天戴着一个破草帽,提着一个蛇皮口袋,早出晚归,走街串巷,专门捡拾别人丢弃的饮料瓶。一天下来,累得精疲力竭,而赚来的钱却只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这样的日子让人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关于创业成功的故事

对于成功的追求便是人生的动力,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可能会充满惊蛰,但越是坎坷越是乐趣!对于成功的创业人士来说,成功是必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创业成功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关于创业成功的故事篇一堂弟是一名厨师,人很老实,自

外国名人励志故事素材 关于名人励志的故事手抄报素材

我们在设计关于名人励志的故事手抄报的时候,肯定会需要用到一些相关素材,那么关于名人励志的故事手抄报素材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名人励志的故事手抄报素材:人生那么长,停一下又何妨作者:井柏然在去机场的时候,插上耳机点

关于挫折的名人事例 关于名人挫折的故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善于另辟蹊径,如果只会踩着前人的足迹前进,是无法找到世外桃源的,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关于名人挫折的故事。关于名人挫折的故事1:凡尔纳的失败与成功凡尔纳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但很少有人

声明:《关于名人成功的故事 关于高考成功故事》为网友会回来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