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论文,关于小学品德教育论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品德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智不成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因此小学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品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一

《 浅析小学品德课程教育生活化 》

摘要:生活是人最好的老师,从生活中我们悟出道理、悟出真谛,课堂知识是生活知识、生活经验的总结,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道理的真谛。本文以小学品德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制约构建生活化品德课堂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化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品德;教学生活化;内容;情境;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262-02

小学阶段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方式直接,对于知识更容易接受直观表象知识,对于抽象概念理解能力仍有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多采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例子进行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品德教育中,教学的内容,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体现儿童生活并展现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使儿童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逐步丰富生活经验,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其人格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好比单纯的一章白纸,教师与课堂让小学生的人生白纸上涂满丰富的色彩,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想形成多是由外部的灌输来完成,而完全理论化的知识性灌输并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这一阶段学生思维方式特点决定,生活化的知识与体验更能够唤醒小学生内心的共鸣,得到更多的生活体验。

生活实践是学生认知的载体,教育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是深化品德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阻碍构建生活化品德课堂的因素分析

面对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让太多的学校与教育者感到无奈,我们都知道社会生活化的大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成长,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目前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阻碍了生活化品德课堂的构建:

1、品德课的地位不够突出,重视表面现象。在当前很多学校中德育工作形同虚设,学校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是投放在学生成绩的提高上,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往往是口头上的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

2、缺乏专业专职的教师,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品德是一门专有学科,它囊括了心理学、生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门类的知识,并不是任何其它教师就所能取代的,很多学校在配备品德教师工作上,多由其它学科教师进行兼职,由于学科之间知识体系含量的不同,导致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降。另外,品德课虽然纳入了课程计划,但大部分教师不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学校甚至把品德课看成是学校的“副科”,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看轻品德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3、教材内容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生活。品德课的教材内容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现实生活。现行小学品德课本重视“两史一情”的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观点、道德品质教育也比较全面,但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且远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知识遥不可及,趣味性降低,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有限,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就很容易产生溜号现象,这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内容设计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4、评价缺失,缺乏引领。小学阶段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个人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作为学生思政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有着指引性作用,而不少品德课老师,除了课堂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外,缺少对学生日常生活品德的评价。再加上家长对品德学科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使得对日常生活品德的评价严重缺位,对于学生的一些品德问题缺乏正确引领。结果使得“学生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未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研究的热点话题。

三、完善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营造生活氛围,转变教学中主体重心。以生为本,促其成长,学生才是我们培养的重要客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其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激情,营造生活中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像是在家里一样,产生熟识感、亲切感,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改进自己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过程。品德课可谓是生活知识经验的积累,同时亦是对生活感悟的踪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身于其中,让学生间接的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品德课堂转变为一个小的生活圈,使学生得到更真实、真切的体验,并表露自身的情感,教师作为这一情境的布设人以及操控人,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开启学生真实的情感,促其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

3、掘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现代诗人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生活中的快乐和宝藏很多,缺少的是一种发现。作为品德教师应该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利用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思品教材体例编排上活动内容化、内容生活化的特点设计一些生活话题,将学生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生活引路,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

4、教学形式生活化。纸上得来总觉浅,习到用时要躬行,教师的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为此,我们品德课教师可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展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真实感受。

5、转变观念,提高重视。小学品德课是为小学生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目标是以加强小学生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应将品德课放在与语文和数学等课程同等的教学地位,应选择有责任心、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专职品德课教师,而不应该把它当作一门副科,更不应该让没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品德课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该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与督导。强化学校领导对品德课的认识,并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小学教育纲要》等重要法规和文件的精神,使学校领导真正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明确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正确领会并把握品德课的本质及作用,把品德课的教学真正当作育人的主渠道落到实处,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实现打造生活化品德课堂的重要前提,如果仍延续目前的现状,就谈不上生活化教育,更谈不上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将十分不利,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总之,让学生回归生活化的课堂,教师不但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同时要不断挖掘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刘定源,刘定仙. 关于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 贵州教育,2001 7:9-11.

[2] 敖小蓉. 浅谈品德课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 23:201-203.

[3] 马光焱. “两课”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J] 才智,2004 (11):11-13.

[4] 汪凤炎. 等著《德化的生活一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10 l ..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二

《 探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 》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有着非常的重要,在小学教学中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教思想品德。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新课程中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非常重视,《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也由对新课程的认识的不足也逐渐的变的清晰起来起来,知道该如何去教学生的思想品德。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应当采用合理的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教学都应当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相互了解是教学的基础

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论文,关于小学品德教育论文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提高了,在其他方面也会有所提升,这就是思想品德在学生们成长中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时教师就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对学生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全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例如,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程上,我不搞硬性的“管、卡、压”,而是“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思想和学习上坚持“导”和“引”为主的教育原则[1]。我给班里全体学生都建立了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爱好特长,学生的性格和开展活动情况以及平时的表现情况等),进行跟踪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科学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迎接明天,展望未来;指导学生发展个性,树立学习的自主意识,不断进行自我激励,奋发进取;教育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培养学生的爱心,使学生学会以尊敬、信任、团结、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达到心理相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对学生在思想和学习上严格要求是无可厚非的,但严中有爱、严而得当才能使他们在这个温暖大家族里茁壮成长。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不能对儿童感情用事,厚此薄彼。

二、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爱教育,是教师教学的思想基础,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人,作为教师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树立坚定的事业心。教师的生活是清苦、清贫的。但教师在精神寄托方面却是十分充实的,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当把一个个无知的玩童变成了优秀学生时,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热爱教育事业,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反映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热爱思想品德,帮助学生培养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呢?首先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其次,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2]。”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德观念。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小学生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会、热烈的演讲赛、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触动,不知不觉地懂得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四、思想品德教育应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

教学的过程不是传授单一知识的过程,如果只进行了单一知识传授的教学活动是不够的。教师在讲授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分析,教学生怎样去解决矛盾;分析著名作家的思想,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去正视社会的真、美、善和假、丑、恶[3]。只有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讲解的同时,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德育目标的实现。分析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那种品质、那种精神,这样可以感染和激励学生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学习道路上的困难。

五、积极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做思考教育者和师德示范者。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带之以行,以行正人”。学生的仿效性、可塑性很强,好的榜样对学生的言行、思想具有重大影响。身教更重于言教,只有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才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可敬、可亲的形象。例如,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总是严格自律,以身作则,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每次上课,我总能认真备课,甚至能够不带课本就能达到教学的效率和目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真学习的兴趣。在课后我还能积极地帮助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遇到学校的大扫除,我总能亲自去做,带头做学生不愿干的活。义务劳动、捐献等活动我都带头参加,将教学中的具体内容诉诸于了教学实践中。在我的带动下,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提高了,事实证明,无言的行动胜过百句说教,“身教”起到了单纯“言教”所不及的效果。这正是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总之,爱心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是具有良好师德的体现。试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即使他每天抄圣经,那也会做出令人担心的、可怕的事情来[4]。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做到爱教育、爱学生、以身作则,塑造人格魅力。只有用一颗善待孩子的爱心铸师魂,坚决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处处为人师表,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刘志勇.论如何增强农村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2]李蕊.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2(34)

[3]闫庭光,孙桂萍.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的设计[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4]毛春芳.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浅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三

《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法 》

[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课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明理法、陶冶法、感染法、示范法、锻炼法。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心理健康

小学思想品德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该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来说,则尚存欠缺。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么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实是当务之急。现在笔者就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五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做些探究。

一、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学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劲头更足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

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而且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二、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

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示范法

青少年模仿性较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效仿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所谓示范法,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他们去模仿。这些榜样,首先应该是教师自身,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比如现在社会上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情况比较普遍,为了让学生懂得要尊重劳动这一教学目的,老是在教学《劳动不分贵贱》这一课时,不仅光从书本讲述,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绪从课堂走向生活,探询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唤起学生对每一位劳动者的尊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因势利导,与小区居委会联合,将学生带到居民社区,进行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其道德认识水平。

四、感染法

人的情感是可以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并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仅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响设备达到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由于该课的内容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尊敬国旗,维护国家荣誉的事。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他先让同学们预习该课,然后让他们运用网络、电视和搜集家中音响制品等观看爱国影音制品,学生的收获远比老师想象的要多,在课堂上播放了录制的奥运健儿领奖时的视频,诉说了北京申奥成功后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甚至唱《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两首歌曲,从而了解了国旗和国家的关系以及五星红旗对我们中国的意义。整堂课中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学生一同表述,有些内容和视频场面使学生们激动不已。

五、锻炼法

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锻炼法就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例如,结合每年的春游、秋游,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远足活动,并且要求他们不带零食,只带开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又促进了他们互助、顽强、坚毅等良好品质的形成。

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教育中应注意有所选择,教学方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总之,小学思品课的教学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个性差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中积善成德,学做真人。

有关浅谈小学品德教育论文推荐:

1.小学生品德教育论文

2.浅谈小学教育德育论文

3.浅谈小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生活中的情感培养

4.浅谈如何加强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5.小学生品格教育论文

6.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7.小学德育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8.浅析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论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0961/366507653.html

更多阅读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 小学二年级德育教案

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生的班主任老师面前的一个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信息技术的高速化,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

小学生法制教育讲稿2篇 小学生法制宣传演讲稿

小学生法制教育讲稿主讲人:姜 雪同学们: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小学生应当了解的法律常识,应当具备的自我防范能力及心理素质,应当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等。各方面应注意和应了解的问题:一、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自觉守法。同学们听

学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小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小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仅供参考。篇一为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能力,保障学生安全,11月21日16:30我班全体同学在2教207室召开了“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会议由曲海明同学主持,班主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言而喻,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爱妈

小学生普法小知识 小学生法制教育知识 小学生普法小知识

  最近小学校园暴力、违法的事件频传,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同学们忽视犯罪行为的严重性,或者对法律了解太少。以下是由爱华网小编整理关于小学生法制教育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生法制教育知识  窃盗罪  所谓窃

声明:《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论文,关于小学品德教育论文》为网友千里清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