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作者:阿德力汗·叶斯汗

在即将进入21世纪时,农业作为新疆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如何对新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新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就现实情况看,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矛盾。本文就如何促进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谈些看法。


一、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农业生产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剧
新疆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本来就极其脆弱,加之长期以来人为地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超载过牧等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全区农业生产资源的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1、沙漠化趋势加快。目前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99.5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2%,其中沙丘地43.04万平方公里,戈壁占32.64万平方公里。据资料,近40多年来,全疆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了5万多平方公里,87个县(市)中已有53个直接受到沙漠化的影响和威胁。2、森林植被锐减。新疆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少的省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为1.68%,仅相当于全国森林覆盖率的1/8。天然林中平原荒漠林所占比例最高,然而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使分布在北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灌木林和分布在塔里木地区的胡杨林,到80年代末的30多年中分别减少了68%和84%。全区平原荒漠林与河谷次生林减少了23%,森林的锐减,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异常,许多珍稀动物面临灭绝。3、草场退化严重。目前,全疆草场严重退化面积达1.3亿多亩,近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20%,草场鼠害、虫害面积从1982年的1.31亿亩发展到近年的2亿多亩。90年代同50年代相比,新疆天然草场鲜草量减少了40%,草原生产力普遍下降30%~70%。4、水资源时空配置差,而人类利用中的不合理不协调更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新疆绿洲生命之源的水资源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水资源从总量上看是丰富的,但水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新疆土地资源的利用。其二,目前全疆地表水引用已超过480×10[8]M[3],引进程度并不低,但由于灌溉工程不配套,防渗条件差,平均渠道利用系数大多为0.35~0.45,亩均毛灌定额800~900立方米(不少地区高达1000~2000立方米/亩),比作物生育期实际需水量约高2倍,水资源损失浪费十分严重。其三,流域内水的利用不公平。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上游过量引水必然造成下游绿洲萎缩、河流缩短、河谷林衰败、湖泊干涸、绿洲周围土地沙漠化。


(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农业上过量地施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目前我国化肥施用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997年新疆每亩耕地平均用量达39.7公斤。但由于化肥不合理使用,化肥有效利用率极低,只有25%~35%被作物吸收,大量残渣存留在土壤中,致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酸化现象日趋严重,造成地力衰退。“八五”期间新疆每公顷耕地平均用药量2公斤左右,近年来施用量逐年增多,特别是牧区灭蝗,使很多农畜产品中农药含量严重超标。由于地膜已由瓜果、蔬菜向粮食作物扩展,故地膜的使用量逐年上升,1997年地膜覆盖面积达37.7%,但地膜回收量却寥寥无几,使大量碎膜残留在土壤中,因难以分解导致土壤通气透水性降低,甚至使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二是来自农业外部。由于城市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牧区蔓延,各工厂矿山和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量也大幅度增加,使生态环境由点污染向面污染转变。大量的“三废”一时还难以有效地治理,将增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压力,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致使许多重污染工业区周围的农田和草场因工业“三废”污染而失去了农用价值,许多矿区也因不合理的开采而引起沙漠化和地力衰退,直接影响着农畜产品的产量增加和质量提高。


(三)农村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1996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中各业比重分别为种植业占57.8%,林业占3.4%,畜牧业占30.2%,渔业占8.6%,新疆分别为77.5%、1.4%、20.3%和8%,与全国相比呈现一高三低状态。其有以下特点:1、种植业比重偏大。1978年至1996年间,全国种植业的比重下降了22.2个百分点,而同期新疆却上升了2.8个百分点,达到了77.5%。2、畜牧业产值比例太低,也与新疆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称。新疆作为牧业大区,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1980年为22%,1997年减少到19%,而山东等省都在33%以上。3、林业产值所占比重过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未能彻底改变。4、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由于以乡镇企业为主的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就业门路窄,仅限于人均不到3亩的耕地上,收入来源少,与全国农民收入平均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


(四)人口快速增长给耕地、环境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
新疆素以“地广人稀”著称,“地大物博”也曾是新疆人的自豪和骄傲之所在,然而,在这片164×10[4]HM[2]的广袤土地上,沙漠、戈壁、荒漠的面积占到60%以上,可供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绿洲经济区仅为7×10[4]HM[2],分布在两大盆地边缘。95%的人口集聚在占总面积4%的绿洲上,按绿洲面积计算的绿洲人口密度约为277人/平方公里,是按全区土地总面积计算的人口平均密度的26倍,比全国人口平均密度13人高出264人,其中部分城市,如:喀什市、石河子市、乌鲁木齐市等绿洲人口密度高达千人以上。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水资源的限制,新疆耕地面积自1960年以来始终在310万公顷左右,虽经历年不断垦殖,也只抵消非农占用耕地之所失,没有明显的增加。随着人口递增,人均基本农业生产资源量持续下降。全区人均耕地占有量由60年代的0.4公顷,减少到目前的0.18公顷,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一些人口密集的绿洲,如吐鲁番、和田地区人均耕地分别由1960年的0.26公顷、0.28公顷下降到0.09公顷、0.14公顷。
另外,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很低,也是制约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疆12岁以上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为15.5%,6岁以上人口初中、小学人数占80.4%,高中、中专人数占14.6%,大专以上仅占2.6%,这种文化构成将严重影响先进技术、先进知识的传播和接受。


(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脆弱,缺乏后劲
据统计, 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在新疆基本建设总投资中的比例,以1978年为最高,达15.58%,1994年下降到2.3%;又如新疆财政支出构成中,1981、1982年农业比重分别为23.65%、17.68%,而1995年和1996年为8.8%和8.4%。农牧民个人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再加上农牧业比较效益低而缺乏投入的积极性,将农业生产要素逐步向高效益的非农产业转移。由于农业投资减少,造成农田水利等设施老化失修,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干旱与洪水交叉、交替出现成为影响新疆农业生产的心腹之患。


二、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一)保护农业资源,节约利用资源
新疆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资源环境脆弱一经破坏难以恢复,所以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并重,才能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农业生产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新疆农业发展要以维护生态系统永续生产力和功能为基础,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互协调,彻底改变过去对耕地“重用轻养”、“乱砍滥伐”、“超载过牧”、“毁林开荒”等错误做法和短期行为,同时还要采用人工措施促进耕地、草场、林地等可更新资源的再生产,维护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并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利持续利用。为此,目前应搞好以种草种树为重点的植被建设和以小流域为重点的水土建设,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水土资源开发为中心,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耕地草场生产力为首要任务,促进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绿洲生命之源的水资源,将进一步成为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新疆农业发展要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为前提,建立、发展集约型节水农业。


(二)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国策,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资源的消耗加快,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破坏行为增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所以,新疆需要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多胎生育,从根本上打破“贫困—人口增长—资源环境破坏—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工作尽快转移到以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切实加强农牧区职业教育,以尽快提高广大农技人员和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他们在生产第一线上传授和接受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各农业高、中等院校正规教育,应侧重于高层次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农业科技带头人的培养,及以农业产前、产后科技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和农业科技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通过农业教育改革,尽快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结构,提高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制、推广和运用,增强农牧区劳动力选择就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科技在加速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实现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加强环境保护是实现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从目前情况看,新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少数地区矛盾尖锐,已经严重影响着新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走综合治理的路子,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牧区环境保护执法监督机制,强化环保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把农牧区环境保护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二,有效控制城市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要加强资源与环境的动态监测与管理,坚决控制新的污染源,实行新上工业项目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老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限期治理和关闭那些工艺落后、管理不善、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而有效地遏制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牧区扩散的势头。第三,搞好水源、森林、草场等保护,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用地膜使用和回收管理工作,减少“白色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组能力。


(四)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新疆农业生产受自然影响较大,与其它行业相比,其稳定性较差。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保护。要树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资观念,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前提下,各级政府要广开财源,加大农业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范围,千方百计调动农牧区集体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农民以及全社会各方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资金及时到位,防止资金非农化。要逐步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支柱,集体和农民投入为基础,及横向吸收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进而形成全方位重视、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来源的农业投资新格局,为改善落后的生产条件,增添发展后劲提供资金保障。


(五)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速优势产业的形成
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一是要调整种植业结构和生产布局,改变单一粮食生产为主的格局,因地制宜扩大棉花、甜菜、油料等农作物面积,使全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向较为合理的方向发展,实现新疆作为建设全国性农产品商品基地的目标。二是通过调整大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改变畜牧业“短腿”状况,使新疆畜牧业真正成为新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三是在巩固和加强农村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要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贸工农、技贸农一体化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六)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服务为手段,通过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使多元经济利益主体结成共同体,较好地解决了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及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专业化分工、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的计划性和有序性、农户的市场风险抗避能力和预测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和市场交易成本降低等问题,使农业生产经营者也有条件分享工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能较好地平衡农工商的利益关系,防止农业生产要素超速超量流失,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不会使农业过早衰竭,有利于推动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17561.html

更多阅读

新疆富可敌国的矿坑 富可敌国的省份

在新疆各民族之间,一直流传一个传说,新疆当地有一个富可敌国矿坑,它偿还了40%中国对前苏联的外债,上了年纪的网友都知道那个全民勒紧肚皮还苏债的毛时代蹉跎岁月恐怕还记忆犹新。新疆这个矿坑从国民党时期开采至今。依然对共和国源源不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的通知 2014 党政机关租用办公用房

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的通知发改投资[2014]2674号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局、委):

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_杨万兵 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喀什经济特区,来自新疆 地区代表在2010年两会正式提交的设立提案,2010年5月23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与五国接壤,有6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区位优势明显。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为实现

声明:《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网友凉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