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丘戒戒身、菩萨戒戒心”之说 居士菩萨戒

增空(慕西行者

看到了一些关于戒律的文章其中认为比丘戒在戒律方面是以戒身为主,只要身不犯戒(当然还包括了口)就不算犯戒,只有身犯戒了才是犯戒。菩萨戒不同,只要心犯了就是犯了戒,所以比丘戒戒身、菩萨戒戒心,是否?

答:比丘戒同样是心犯戒既是不清净了,同样也是犯戒,只是身心同犯重戒为破根本,是不通忏悔的。比丘戒的得戒最低要求是三业清净,按天台教观应是名字后心。达到此水平已基本伏住烦恼。此时不遇特殊因缘心是不动的。菩萨戒的得戒也是名字后心,它们的得戒标准一样,发心不同,比丘戒所发是二乘心,或称小乘,菩萨戒是发大乘菩提心。而且比丘戒的制定是为得小乘阿罗汉果所设,菩萨戒是为成无上正等菩提而设立的,特别是梵网戒更能体现这点。

小乘是清净道,染净分明,要求离染而得净。大乘思想是在染而能净,在染中而不为所染,特别是大乘顿教主张染既是净、烦恼既菩提、生死既涅槃、一切法本自清净(此一切法包括既包括善法也包括恶法)。由于小乘思想和大乘思想的不同,小乘以离染为主,离染才能得净。所以小乘戒的制定同样是离染得净的,只有三业清净才是真正的比丘。当然也包括心的清净不犯。阿罗汉已断见思惑当然是离欲的,也就不会破小乘戒。大乘思想主张染既是净,所以大乘戒的心不犯的本质是指菩萨在染而不著染相,《圆觉经》中“戒定慧、淫怒痴具是梵行”。如能做到不著于相,既使在染中也不会破戒。如禅宗中的济颠和尚、南泉禅师、《华严经》中的婆须密女、《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的波罗奈大城的大法师。经言:“彼之法师戒行缺犯而有妻子,大小便利触污袈裟无有威仪”等等。像他们这样成就者自是不著于相,既使在染也不会破戒。小乘戒人,身若犯戒,心也必然会不清净而被染,这是由于小乘只断见思烦恼而未破无明所致,无法像大乘人一样做到不著于相,假设小乘人也能不著于相也就破了无明不是小乘了,同样在染中就不会犯戒。

从戒律来看小乘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不犯戒,即无意识时,如被人下药导致昏迷。持小乘戒女如被强奸时是昏迷的,没有受乐感,不犯戒。或疯狂时而杀了人,由于自己意识不受控制有时并不知道而杀了人,是不犯戒的。意识正常的情况下必然是身心同犯的。从此来看小乘也是戒心的。

问:照这样说,我们是学大乘法的,听说小乘出世、大乘入世,小乘是要清净,大乘在染中而行菩萨道,只要不著于相就不犯戒,所以我们应积极入世,行菩萨道,度化众生如何?

关于“比丘戒戒身、菩萨戒戒心”之说 居士菩萨戒

答:初学是绝对不可以的。能够在染而不著于相不是凡夫所能做到,即使二乘圣人阿罗汉也不能做到。弥勒所问经中说:云何世尊。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烦恼既菩提)。又复称赞摄取生死。而能圆满菩提分法(生死既涅槃)。如是等辩。岂非如来之所说耶又“佛言弥勒。若说菩萨为欲圆满菩提分故摄取生死。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如是辩才诸佛如来之所宣说。何以故。弥勒。此诸菩萨得法自在。(已证法身之法身大士)所起烦恼无有过失。是为菩萨善巧方便。非诸声闻缘觉境界。”(阿罗汉和辟支佛)。

从以上佛经可以看出在染而不著于相即使辟支佛阿罗汉都不能做到,更何况我们罪业凡夫。罪业凡夫在没有证得生死既涅槃、烦恼既菩提的大乘圣果前,所起烦恼既是过失,在染中是会破戒的。所以我们罪业凡夫应按次地修。已得菩萨戒的初业菩萨还是凡夫,所修还是先按出离行、和清净行,和小乘是共的,但不是说就是小乘,是以大乘正见摄持的,是具足大乘正见的。在俗谛虽知我们凡夫所见四大都是染而不净的,在究竟的圣义谛一切本是常、乐、我、净的。所以大乘小乘在基础方面也是共而不同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18944.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关于“比丘戒戒身、菩萨戒戒心”之说 居士菩萨戒》为网友我会很洒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