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时期对苏战略述评 里根时期法律

里根时期对苏战略述评

摘要: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无不把对苏战略作为重头戏放在对外政策的首位。里根上台执政时期是美苏冷战的关键时期,这使得里根政府的对苏战略不同以往,那就是以强硬姿态主动进攻,谋求世界霸权的新遏制政策。这些措施中既有直接针对苏联的战略政策,如军事战略和经济战略;也有间接针对苏联的措施,如在第三世界和东欧地区所采取的一些对策,即对苏“外围战略”。这些强硬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尼克松时期以来的软弱形象,使苏联的扩张势头有所遏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但在另一方面,里根政府的对苏强硬战略对美国自身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给美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财政赤字剧增,贸易逆差不断;同时,也使美国同西欧盟国的关系不再那么“亲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加剧。

关键词:冷战;里根;新遏制;美苏关系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ll American presidentsplace the diplomacy against Soviet as the first place. However, theCold War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when Reagan was in power, So, itgives Reagan administration the new strategy to the Soviet Union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presidents. That is take strengthhard-line attitude in order to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attack toseek world hegemony, a new Cold War policy, including not onlymilitary strategy and economical strategy, but also included theindirect strategies, such as strategies to Soviet in third worldand eastern European area, that is “the outside strategies”. Thesetough measures, to a large extent, changed the image of itsweakness, the Soviet Union’s expansion has also been contained ,andit accelerated the decline of the Soviet Union. But on the otherhand,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s strategy against Soviet itselfalso caused the negative effects: it caused great bad influence onthe American economy; Fiscal deficit and trade deficit; Also itmak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western European Allies not“close”, so does the contradiction with the third worldcountries.

Keywords:cold war; Reagan; new containment; U.S-Sovietrela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就了两个超级大国,而且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以共产主义为信仰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另一个是以自由主义为信条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由于根本利益的对立,两个超级大国走上了对抗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直接的军事对抗不符合包括两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冷战便成了最好的选择。自杜鲁门总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无不把对苏战略作为重头戏放在对外政策的首位。里根上台执政时期正处于美苏冷战的关键时期,这使得里根政府的对苏战略不同以往。国内外对里根时期对苏战略研究的成果很丰富,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这些论文论著一般都是从某个角度来研究里根时期的对苏战略,从总体方面进行研究的很少,而且相对来说较为分散。本文试图从宏观上综合评述里根时期的对苏外交政策,包括军事、经济、及地区争夺方面的对苏政策,以挖掘里根时期对苏战略的深层内涵。

一、 里根时期对苏战略的由来

1981年极端保守派、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从此开始了他“重整军备、扩军抗苏、图取世界霸权”的复兴之路。里根政府把复兴国内经济,加强美国军事实力(包括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力量和太空高科技军事),以强硬姿态遏制苏联的扩张作为其对外政策的核心,以驱除因自尼克松以来推行“缓和”外交而带来的不利影响,改变美国在世界上的软弱形象,重新竖立世界老大地位。里根时期对苏战略的出台是有其深刻背景的。

(一) 国际形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日益呈现多样化,西欧、日本、中国等国力日益强大,成为美、苏之外的重要政治经济大国,各种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向着不利于美国抗苏称霸的方向发展,美苏两极有向多极世界发展的趋势,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那样为所欲为、说一不二地领导西方世界,西欧、日本渐渐发展成与美抗衡的大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另外,第三世界也已作为世界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为此尼克松上台后采取了“缓和”的外交政策,企图以退为进,主张与苏联合作,以弥补自己力不从心的劣势。然而,美国这一“软弱”政策并没有换来对苏优势,并没有限制住苏联的对外扩张。恰恰相反的是,苏联利用美国这一“缓和”外交作为幌子,表面上与美搞合作,暗地里却极力扩充军备,不断向外扩张。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发展,有赶上和超过美国之势。在此期间,苏联极力发展核武器及常规军事力量,几乎每隔五年左右的时间就能生产出新型导弹,其导弹数量超过美国。而其常规部队力量大大超过美国,因为苏联的军事思想是以核武器和核战略部队作为威慑力量,常规部队是实战力量。[1]随着军事实力的日益增强,苏联便以世界老大自居,更不会把已推行软弱的“缓和”政策的美国放在眼里,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五大报告中声称:“目前在制定我们对外政策的时候,也许地球没有哪一个角落的情况不是苏联需要以某种方式加以考虑的。”[2]其海军司令甚至扬言说“在世界海洋图上难以找到苏联舰只航行不到的地区”。[3]这个时期,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同美国展开了竞争,在欧洲,苏联把最先进的导弹部署在了其领土及东欧,然后将半数以上的陆上部队集中在苏联本土和东欧,将90%的中程导弹和80%的远程导弹对准西欧,取得了对美核优势和常规力量的优势。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中,苏联更是当仁不让,发起强大攻势。如干涉非洲的安哥拉内战;在美洲则支持地方游击队以对抗美国的傀儡政府,如尼加拉瓜、格林纳达、萨尔瓦多的反政府游击队等;在东南亚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侵扰中国边境,在中东的伊拉克建立军事基地。而1979年苏联利用美国陷入伊朗人质事件直接出兵阿富汗则是苏联对外扩张、与美争霸的高潮。美国的“缓和”与苏联的扩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联的挑衅行为不能不引起美国统治集团的忧虑,因为这与美国根本利益相冲突。

(二) 国内形势

此时,美国的经济也困难重重,社会危机加深,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美国政界保守思潮开始兴起,保守势力以强硬姿态登上政坛。新上任的总统也不得不反思,“缓和”战略是否给美国赢得了什么好处,是不是符合美国的全球战略。福特总统在任时为替“缓和”政策辩解以继续执行此政策而组织过一次由民间人士组成的调查小组,调查结果表明“缓和”政策符合美国利益。然而以哈佛大学里查德·派普斯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却得出一个与“缓和”政策完全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苏联并没有意图与美国搞缓和,而是一味的在发展军事力量,发展核力量以谋求对美军事优势进而获得对美政治优势,这不能不引起美国朝野震惊。苏联的咄咄逼人,美国的软弱退让,使得“在国外,有许多人认为美国的所作所为已失掉了一个大国形象,也失掉了运用力量和施加影响的手段”。[4]所以说,苏联的扩张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本土安全,这一“缓和”战略已不能够适应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了。如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力图恢复、保持二战以来美国的霸主地位便成了里根政府的当务之急。当然卡特总统执政后期力图采取强硬措施改变这种局面,但卡特任期将满,且在竞选中被共和党的极端保守派代表里根以巨大优势击败,不可能完成其历史使命。而且,相对来说,以里根为代表的保守派比民主党人更热心于以强硬的姿态和苏联对抗。因为保守派向来主张遏制苏联的扩张势头,争夺世界领导权。所以说,里根时期是美国对苏政策的转折点,是对苏新遏制战略的起始点。

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后便与其内阁成员商讨制定了对苏新战略,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既有直接针对苏联的战略政策,如对苏军事战略、对苏经济战略。除了直接针对苏联的军事、经济战略外,里根政府还在苏联的外围空间与其展开了争夺,即对苏联的“外围”战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东欧地区采取的针对苏的战略,另一个是在第三世界地区采取的针对苏联的战略,这属于间接针对苏联的战略。里根政府在这两个地区所采取的针对苏联的战略政策,对苏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里根时期对苏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里根时期对苏军事战略

(一) 里根时期对苏军事战略的内容

里根一上台,便对苏联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军事竞争,包括军费开支的增加、大力发展常规军事力量、谋求对苏的战略核力量优势、以高科技为主的太空军备竞赛。这是里根政府在重振美国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水平来比垮、拖垮、搞垮苏联,进而谋求先前失去的世界霸主地位。针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推行的以常规武器为实战武器、以核力量为威慑武器的战略,里根政府针锋相对,提出了“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口号,注重增强美国的军事实力,美国的军事开支急剧攀升,1981年和1982年两个年度军费预算分别增加了68亿美元和258亿美元,1981年为1575.12亿美元,1982年为2173.5亿美元。

里根上台以来特别重视常规军事力量的发展,因为在他看来,苏联和美国都有毁灭性的核打击能力,现实中发生核战争的可能性很小,过去美国只注重核力量的发展而忽视了常规力量,使得美国的常规力量较弱,实战能力差,这也是导致20世纪70年代美国无力遏制苏联扩张的原因所在。[5]为此,美国于1981年3月由国防部长卡斯珀·温伯格提出了为期五年的大规模的重整军备计划,这一计划把常规力量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特别强调海军力量的发展,美国五角大楼宣布要在五年内耗资1200亿美元以扩大美国海军,力求“恢复美国海军无可争辩的海上优势,并采取进攻性战略”。[6]并宣称“苏联在哪里干涉就在哪里同它对抗”,其雄心壮志同勃列日涅夫的言辞如出一辙。

里根政府虽然注重发展常规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力量,这并不是说放弃了同苏联的核竞争,恰恰相反,美国也在谋求对苏核优势。里根一上台便推迟了卡特政府以来与苏联的核谈判,主张不急于同苏联进行核谈判。1982年8月里根还下令生产和储备中子弹,并要求在六年内耗资1803亿美元,制造、部署MX洲际弹道导弹,继续建造B-1轰炸机,用威力更大更精确的导弹装备三叉戟潜艇,全面加强和更新美国的战略核力量。美国一方面更新驻欧部队的武器装备,在西欧国家着手部署潘兴Ⅱ式导弹和巡航导弹,另一方面试图通过与苏联的核谈判削弱对方的进攻型核武器,从而形成对苏核优势。

除发展常规力量和核力量外,里根在第二任期内还提出了著名的太空军事计划——星球大战计划(又称“总统战略防御计划”)。1983年3月23日,里根在关于战略防御计划的讲话中提出了建立空间防御体系,即在太空和地面建立以定向能武器为主,辅以攻击卫星和截击导弹的多层防御网,拦截并击毁来袭的导弹,以此来“实现、消除由战略核导弹所构成的威胁”的总目标。因为经过第一任期的经济复兴,美国有了坚实的经济后盾,而此时的苏联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美国正好借此机会在新一轮的太空军备竞赛中拖垮苏联,从而谋求世界霸主地位。1981年当勃列日涅夫发出一封九页长信要求进行裁军谈判时,里根予以拒绝。可以说,里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军事准备同苏联进行真正的较量,在关系到美国利益的任何地方和苏联打任何规模、任何样式的战争,而且是不战则已,每战必胜。里根想改变尼克松时期所奉行的“一个半战争的战略”,以强硬的姿态迫使苏联克制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行动。另外,美国还要求西欧、日本等国与其通力合作,分担军务费用,共同遏制苏联,以此来增加美国对苏的战略优势。

(二 里根时期对苏军事战略的影响

里根政府对苏联在军事方面的战略具有这样的特点:重整军备,形成常规力量、核力量、太空军事力量“三位一体”的战略格局,展开对苏攻势。其目的一方面是以牙还牙,改变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软弱形象,重振国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与苏联的军备竞赛来达到消耗苏联经济,以至于搞垮苏联。里根政府在军事方面对苏政策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美国通过军备竞赛这一手段,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使得苏联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军事开支,造成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不平衡,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失衡,使原本不富裕的经济不堪一击,加速了苏联的衰亡。

但是,里根时期的对苏军事战略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一方面,尽管里根政府在重振国威的全球战略中所获不菲,但是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在军费开支方面,里根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加强军备,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研制先进武器装备。其代价是非常大的。为了增加军事开支和减税,里根时期预算赤字一再增长。按照格拉姆—拉德曼法(1985年12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平衡预算法)规定,1986年财政年度预算赤字为1719亿美元,而实际赤字却为2210亿美元,超出491亿美元。在其执政八年中,累计财政赤字达13382亿美元,里根成为美国历任总统中财政赤字最多的一位总统,为以前历届总统在任期内积累的财政赤字总和的1.8倍。这给国内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西欧不再愿意听凭美国发号施令,渐渐与美国分庭抗礼,尤其在事关西欧切身利益方面更是寸步不让。在军事方面,出于自身国防安全方面的考虑,西欧往往反对美苏搞军备竞赛,主张与苏联和解,坚持尼克松时期的缓和政策,不愿与美国共同承担防务开支,更不愿意增加军费。因为他们意识到,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中,欧洲是最大的受害者,无论继续冷战,或爆发热战,欧洲永远是首选的主战场,遭殃的还是欧洲国家和人民。1984年西欧虽然在本土部署了美国的新导弹,但是还是主动同苏联进行了高层接触,以缓和因美苏军备竞赛而给西欧带来的不利形势。出于地缘政治和安全方面的考虑,当美国提出要实施战略防御计划时,西欧各国的反应不一,这给美国争取盟国支持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在盟国中反对最强烈的要数法国,它最不买美国人的帐。自戴高乐以来,法国就奉行独立自主的核政策,主张西欧摆脱美国的核保护,所以强烈反对美国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时任总统的密特朗曾在不同场合批评美国的这一政策,且于1983年秋天的联合国大会上要求美苏停止研制反导弹和反潜艇武器,而且不得部署于太空,称战略防御计划是搞“超级军备竞赛”,是“鼓吹加剧进攻性武器的竞争”。虽然欧洲议会最终通过了支持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的决议,但是他们提出了一个在太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计划——“尤里卡计划”,发展独立于美国之外的高科技太空技术,这一计划的提出者仍是法国。

里根上台初期的那种对苏强硬政策在其第二任期后期逐渐变得销声匿迹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里根与苏联搞起了缓和,又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了。从1985开始里根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五次正式会晤,内容涉及军备控制、地区冲突、人权问题和双边关系等,美苏还就太空武器、战略导弹和进攻性武器的削减问题进行了谈判,在1987年签署了《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这可以说是其对苏外交的转折,但更是其对苏战略的局限之所在。这个转折,是里根违背其初衷外交战略,迫于国内外压力而作的决定。之后里根更侧重的是非军事方面的对苏强硬战略,更多的是注重和平演变策略。这也成了这一时期对苏战略一大特点。那就是“介乎杜鲁门的冷战政策与尼克松的缓和政策之间的外交政策,也可称之为以冷战为主缓和为辅的政策”。[7]

三、 里根时期对苏经济战略

(一) 里根时期对苏经济战略的内容

里根上台后,在遏制理念的支配下,不仅在军事方面对苏采取了强硬态度,大搞军备竞赛,扩军备战。在经济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目的便是利用经济消耗苏联的经济基础,增加苏联的经济困难,迫使其在与美国争霸中有所收敛。里根对共产主义有一种本能的抵触,他相信资本主义模式尤其是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制度比社会主义国家的(如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权政治体制要优越。所以,里根在其任内试图凭借其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展开对苏经济外交,从贸易、信贷、技术和能源等领域与苏联较量。里根政府于1983年12月23日通过的《对苏联进行持久经济战》的国家安全决议指令第7号文件就确定了从信贷、技术和能源3个方面对苏联的经济空间进行挤压的“三位一体”贸易战略。

在贸易领域,里根政府曾数次把中止美苏间谷物贸易、对苏实行粮食禁运作为经济外交手段制裁苏联,打击苏联经济。在波兰实行军事管制不久后,里根“便以此为借口,于1982年对苏联实行了经济制裁:推迟长期谷物销售的谈判,中止苏联国家航空公司的苏联客机着陆权,有意切断了苏联在西伯利亚修建新的天然气管道和在萨哈林群岛与日本合作开发能源所需要的大部分技术。[8]还要求美国及其西方盟国不要购买苏联的天然气,对苏实行禁运。美国极力阻止苏联利用石油、天然气出口来获得巨额外汇收入,突出的一个实例就是美国的“沙特之行”。苏联是出产石油、天然气的大国,外汇收入非常高。为此,美国便拉拢产油大国沙特阿拉伯,以确保让沙特购买到机载报警和控制系统以及先进的战斗机等作为交换条件,收买沙特阿拉伯,让其增加石油产量从而达到降低国际石油价格的目的。这样一来,苏联的石油外汇收入大幅度降低,严重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军事的发展。苏联中央的高级官员诺维柯夫说:“石油价格的下跌是破坏性的,它使数百亿美元一扫而光。”[9]

美国还反对苏联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贷款方面采取各种手段加以限制,如提高对苏贷款利率以限制给苏联的信贷,要求各国控制民间信贷并成立协商机构等等。

在尖端技术领域,美国主要是通过设在巴黎的巴黎统筹委员会来限制对苏出口。为了防止苏联获取美国及其盟国的高新技术装备,里根政府加强了出口管制,严厉限制向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高尖端技术、战略物资及产品。里根于1982年11月12日签署的第66号国家安全指示(即“NSPD-66”)中就明确规定不允许苏联利用西方的高技术来维持自己的军事与技术体制。在美国的强制要求下,巴黎统筹委员会重新修改了出口管制清单,大幅度增加了管制的内容,包括对电子硅、石油天然气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出口管制。里根曾借口波兰问题暂停同苏联换发高级技术项目的出口许可证。

(二) 里根时期对苏经济战略的影响

里根政府通过对苏联采取经济制裁和限制其进口高科技物资等手段,使苏联的经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对苏联的军事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在对外贸易方面,里根任期内连年逆差,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债务国,这可是1914年以来的第一次。[10]在对苏贸易方面实行禁运,虽然对苏联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也对美国农场主造成了很大影响,里根时期的国务卿舒尔茨就一直反对对苏联的贸易制裁措施,他认为这样做会损害美国公司作为“可靠供给者”的声誉。

在经济领域,西欧主张同苏联进行经济合作,这对西欧来说利大于弊。所以当美国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时,西欧往往持反对意见,这使得美国的对苏政策发挥的效果很有限。1982年6月18日,针对西欧与苏联之间的天然气管道交易,里根政府做出决定对苏联实行最强硬制裁。但是法、意、英、西德等国将从这笔交易中获得30亿美元订货合同并提供2000万工作小时的劳动就业,所以西欧联合加以抵制,美国也只好在同年11月12日取消了制裁决定。[11]

四、 里根时期对苏“外围战略”

里根政府不但在军事、经济方面制定了针对苏联的外交政策。而且在苏联的外围空间与其展开了争夺,即对苏联的“外围战略”,这是里根时期美国新遏制政策中间接针对苏联的措施。这里的“外围”是指苏联本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美国在东欧地区采取的一些针对苏的措施,另一个是美国在第三世界地区采取的某些针对苏联的政策。里根政府在这两个地区所采取的间接针对苏联的战略政策,对苏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里根时期对苏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里根时期对苏“外围战略”的内容

1.除直接针对苏联的军备竞赛、经济制裁外,里根政府还对苏联的卫星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的也很明显,那就是鼓动东欧西欧化,使其脱离社会主义阵营,摆脱苏联的控制,削弱苏联的势力,独霸全球。

里根时期对东欧国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和平演变政策,即对东欧进行文化宣传、灌输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观念,凭借其经济优势,打着经济、技术援助的幌子,诱导东欧国家发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变化。里根总统继承了历任总统的和平演变政策,且有所突破。里根意识到,在现今世界上正在进行的这场斗争是意志和思想的较量,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核弹和火箭。以经济援助、经济合作为诱饵拉拢东欧国家,使其加深对美国的依赖度,从而不得不趋向于美国,跟着美国的步子走路。最典型的莫过于美国对波兰的政策。

早在1958年,美国就出台了和平演变波兰的文件NSC5808/1号文件(该文件题为“美国对波兰政策”),美国想凭借其强大经济优势,利用波兰急于改革、发展经济的心理,积极加强对波兰的经济援助和低息贷款,从而使波兰“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对苏联的依赖,并使波兰在对外政策方面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及讨价还价的能力”。[12]到里根时期,波兰已经离不开美国了,里根便以经济为武器,牵着波兰政府的鼻子走路。在1981年底波兰事件后(波兰政府宣布实行军事管制,并宣布团结工会为非法组织),美国便以此对波兰实行了经济制裁,胁迫波兰当局取消战时状态,恢复了团结工会的活动,并释放了团结工会的首领瓦文萨。另外,美国还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大量援助反政府组织瓦文萨领导的团结工会;与梵蒂冈订立“神圣同盟”,通过教会支持团结工会。在里根期间,团结工会得到了许多印刷机、计算机、油印机和无线电广播设备。可以说,1989年8月波兰社会主义政权的垮台、团结工会的上台执政,与美国的对波兰政策是分不开的,它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外部因素。

里根时期对苏战略述评 里根时期法律

另一方面,里根时期加大宣传力度,让资本主义的自由价值观在东欧遍地开花。自由欧洲电台便是专门针对东欧国家设立的广播电台,它每天以6种东欧语言进行广播,宣传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市场经济等,鼓吹民族自决。里根声称“美国之音”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点火力量”。“美国之音”至今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对我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播音,进行和平演变。

2.为了遏制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扩张,扭转对美不利局势,里根政府推出了所谓的“里根主义”。即在第三世界与苏联展开争夺,扩大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和势力,力图扭转美国的软弱形象,树立领导权威,把苏联既得的势力推回到其本土上去的地区争夺政策。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政策是其对苏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苏东冷战为主的前提下,在第三世界地区争夺方面,美国以“低烈度战争”为主的热战同苏联展开了攻势,它是美国企图重新主导世界的尝试,第三世界成为美国与苏联检验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实战场所。

所以,里根上台伊始便制定了针对苏联的战略,开始干预第三世界。里根政府所采取的手段是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宣传等,以军事援助、经济技术援助为诱饵,必要时直接出兵干预,同苏联打“低烈度战争”。1985年2月6日,里根发表国情咨文:“美国的一项使命是在所有地方保卫自由和民主,广泛支持‘自由战士’抵抗苏联支持的侵略”。

里根首先在自己的后花园对苏联展开了争夺。他上台不久后便拨款给中央情报局,让其在尼加拉瓜组织反政府军,1986年秋美国国会还批准给尼加拉瓜反对派1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83年10月25日,里根政府还接受了邻国的紧急援助请求,派兵在加勒比海的格林纳达岛登陆”[13];在萨尔瓦多,美国通过经济援助、军事援助等,帮助萨国政府镇压由苏联支持的反政府武装游击队,消除了游击队企图推翻政府的威胁。在非洲,里根政府取消了原来国会禁止向安哥拉反政府军提供援助的禁令;借口亲苏的利比亚政府支持国际恐怖主义而对其实行空中打击。在亚洲,1982年6月,里根政府策动以色列侵袭黎巴嫩,并于1983年增兵黎巴嫩对叙利亚展开军事打击;加强对阿富汗抵抗力量的军事援助,抵制苏联在此地区的扩张,其援助经费从1981年的1亿美元、1982年的1.2亿美元、1984年的2.5亿美元猛增到7亿美元左右。[14]援助的武器包括很多高科技武器,如肩扛式的反直升机导弹毒刺导弹等,这给苏联驻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二) 里根时期对苏“外围战略”的影响

里根政府在苏联外围地区展开的针对苏联的战略,对苏联极其卫星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东欧地区,通过这种宣传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人心惶惶,使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东欧人民与政府之间产生了隔阂与摩擦,增加了这一地区的不稳定性。1981年9月21日,美国之音的副台长尼古拉德斯说:“我们应当破坏苏联及其卫星国的稳定,促进它们的人民和政府之间产生摩擦……我们要尽量在共产主义集团各国领导人之间打进楔子,使他们相互不满和互相猜疑。我们应当煽起民族主义的火焰,鼓励铁幕后面宗教感情的复萌。”[15]

里根执政的八年中,从拉丁美洲到非洲和除日本外的亚洲等广大第三世界地区,美国对苏联展开了小规模的、灵活的地区争夺,通过军事援助、经济技术援助、提供军事训练等与苏联对抗。这给苏联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在地区争夺中,苏联为了保持住在第三世界既得之势,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经济、军事力量。争夺中消耗的不仅仅是军事人员、军事物资和武器装备,更多的是经济力量。苏联本不富裕的口袋根本不可能经得住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消耗争夺战。美国此举严重削弱了苏联的经济、军事力量,也削弱了它在第三世界的势力和影响,也实现了在苏联外围地区大量消耗苏联经济、军事资源的战略目标。当里根从政坛上退出,走出白宫时,他的老对手苏联已经被逼无奈的转变全球扩张战略了。苏联不但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而且在第三世界也全线收缩:停止了对尼加拉瓜政府的援助,结束了在安哥拉的对抗,从阿富汗撤军等。不能不说,里根时期在第三世界地区中采取的针对苏联的战略,在苏联全线溃退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但是,里根时期在第三世界的对苏战略也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是由其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苏联的全线收缩,从根本上说是其弊病——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军事体制——日积月累的必然结果。里根政府的政策只是使得苏联对外干涉的持续时间相对延长[16]另外,在与苏联的地区争夺中,美国给第三世界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技术、军事援助,也基本上实现了既定目标。但是,美国只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棋子,一个对付苏联的手段而已。它并没有对第三世界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他只是在利用、控制它们,为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服务。美国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所关心的问题漠不关心,如减轻债务和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等。所以说里根政府与第三世界的关系不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也就决定了其在第三世界政策的有限性。这也是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美国的原因所在。

结语

从以上里根时期对苏战略的背景、内容及局限性可以看出:第一,里根时期不同于以往时期,在美国执行“缓和”政策时苏联已在全球呈扩张之势,所以美国遏制苏联的范围要比以前广。第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加紧扩军备战、搞军备竞赛、研发新式武器使其实力大增。所以,里根时期的苏联已不是以前的苏联,里根所面对的是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超级大国,其遏制苏联的难度增加。第三,美国的盟国—西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复苏,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它们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与美国唱对台戏,不再畏惧美国而惟命是从。所以,里根时期的对苏遏制受到盟国更多的牵制。第四,二战之后兴起的第三次民族独立运动造就了新兴的第三世界,它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美国相抗衡,里根想控制利用第三世界为其遏制苏联政策服务的难度比以前更大。所以说,里根时期的对苏新遏制政策不但继承了杜鲁门时期“遏制”政策,而且具有尼克松时期对苏政策的影子,即进攻与缓和并存,在不放弃对苏强硬姿态的同时,利用缓和时期与苏联展开对话和谈判。

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里根上台后改变了尼克松时期“缓和”外交政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对苏联采取了种种强硬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软弱形象,苏联的扩张势头也有所遏制。但在另一方面,里根政府的对苏强硬战略对美国自身也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给美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财政赤字剧增,贸易逆差不断;同时也使得美国同西欧盟国的关系不再那么“亲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加剧。

从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世界大战是打不起来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潮流”。所以,我们不需要惧怕美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即使它有再强大的武器,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很小,从美国苏联的争霸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另外,虽然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我们还是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防止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和平演变。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会自行消亡,它还处于上升阶段,它不可能心甘情愿的让位于社会主义。它会继续通过和平演变等非军事手段来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斗争。

注释

[1] 李兴:《转型时代俄罗斯与美欧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页。

[2] 李兴:《转型时代俄罗斯与美欧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页。

[3] 夏义善:《苏联外交六十五年纪事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251页。

[4] 彼得·杜伊格南、阿尔文·拉布什卡:《八十年代的美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前言。

[5]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六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7页。

[6] 王飞:《美国重整军备的计划》,《人民日报》,1981年3月17日。

[7]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六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6页。

[8] 施韦策:《谁摧毁了“邪恶的帝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95年第3期,第41页。

[9] 白建材:《论冷战期间美国的“隐蔽行动”战略》,《世界历史》,2005年第5期,第2页。

[10] 潘锐:《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研究—从杜鲁门主义到里根主义》,《国际商务研究》,2004年第2期,第59页。

[11] 李兴:《转型时代俄罗斯与美欧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4页。

[12] 杨友孙:《冷战期间美国"联系政策"在波兰的运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119页。

[13] 美国新闻署:《美国历史概况》(下),杨峻峰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86页。

[14] 白建材:《里根政府隐蔽行动政策文件的考察与解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67页。

[15]刘洪潮:《西方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策略、手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2页。

[16] 阿·切尔尼亚耶夫:《在戈尔巴乔夫身边六年》,徐葵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246页。

参考文献

[1]罗纳德·里根:《里根回忆录》,萨本望等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

[2]彼得·施魏策尔:《美国是怎样搞挎苏联的》,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3]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4]白建材:《里根政府隐蔽行动政策文件的考察与解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5]黄志平:《美国、巴统是怎样进行出口管制的》,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年。

[6]美国新闻署:《美国历史概况》(下),杨峻峰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

[7]杨友孙:《冷战期间美国"联系政策"在波兰的运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8]阿·切尔尼亚耶夫:《在戈尔巴乔夫身边六年》,徐葵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9]夏义善:《苏联外交六十五年纪事 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

[10]徐洪峰:《美国对俄经济外交:从里根到小布什》,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11]白建才、戴红霞、代保平:《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超级大国》,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12]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六卷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卡斯帕·温伯格:《温伯格回忆录——为和平而战》,傅莹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

[14]刘洪潮:《西方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策略手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5]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6]李兴:《转型时代俄罗斯与美欧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 JoshuaMuravchik Exporting Democracy : Fulfilling America’s Destiny ,Washington : Publisher for the American EnterpriseInstitute,1990.

[18] JamesM. Scott, Deciding to Intervene: The Reagan Doctrine and AmericanForeign ,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 1996.

[19] A.GlennMower,Jr., Human Right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 The Carterand Reagan Experiences , New York : Greenwood Press , 1987.

[20] TonySmith : America's Mission :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wideStruggle for Democra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PrincestonUniversity Press , 199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1339.html

更多阅读

对苏宁易购和京东竞争态势的辨析 苏宁易购竞争对手

苏宁电器是我国最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之一,当年曾获得无数股民追捧,但是如今,却因为电子商务的问题受到股民的抛弃,真是无情无义最属股民为甚哈,试想如果一个人当年很阔,于是很多人去攀附他,而后来他受到了质疑,所有的人都离他而去,我们会怎么

苏东坡兄妹的趣味幽默诗对 苏东坡趣味知识

【引用】苏东坡兄妹的趣味幽默诗对江南一叟博客 2011-12-02 17:55:37|分类: 诗.赋.联.迷 本文转载自子君《苏东坡的幽默》本文引自乌海“老牛”博客日志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东倾。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

苏宁面试 面试问对苏宁了解多少

上上周六投的苏宁,上周二收到电话通知,说是第二天笔试,听说苏宁笔试是行测啊,从来没做过行测题的我赶快找了一份卷子刚做了一半,晚上就熄灯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了,听天由命吧。第二天生怕迟到,5点半起床,折腾了一遍到考试地点才7点,离考

中国人不得不看的CIA对华战略十戒令 不得不看的小说

中国人不得不看的CIA对华战略十戒令现在,我的心里充满了愤怒和不安和担忧。因为,早在多年前,CIA(美国中央情报局)为了达到分裂中华,实现其一统世界的野心,就针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制订了《十戒》,逐步弱化、奴化和异化我们,并一直

品类战略 浅谈对品类战略的理解

新品类战略是近两年广告及策划行业较火热的概念之一,从中华立领,利郎商务男装,盼盼食品等一大批福建企业的崛起可以看到,对于中小企业,品类战略是成就品牌的一种比较快的方式,品类战略的成功需要考虑哪些要素?1 品类的认知基础,所谓新品类,

声明:《里根时期对苏战略述评 里根时期法律》为网友说个笑话纪念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