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韵梆声寄心曲-“梅花奖”演员彭艳琴专访

琴韵梆声寄心曲-“梅花奖”演员彭艳琴专访





摄影:姜英鎏 刘志 张伟

摄像:杨春涛 张伟 卢伟

统筹:杨春涛 张丽莉 白书敏

特邀节目主持人:盛璐璐

文字记录撰稿:杨春涛 张丽莉 刘志

采访彭艳琴老师是我们由来已久的心愿。彭老师以扮相俊俏,嗓音甜美、宽厚、圆润、洪亮而名扬京津冀乃至全国。她集几十年的梆子声腔理论和实践经验之大成,富有韵味的高低腔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声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真假声衔接自然、韵味醇厚,能轻松使用各种高难度的演唱技巧,在河北梆子领域被誉为领军人物之一。

她刻画人物形象恰到好处,她将京梆子念白归韵分类,形成自己所特有的鲜明特色,她表演细腻、传神、台风沉稳大气、娴熟典雅、在多个剧目中成功塑造了不同的鲜明角色。

做为“联谊会”成员,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而且还是代表广大的戏迷观众,于是我们准备了很多的案头工作,在网上、在演员中、在戏迷间、在自己切身观看了彭老师多次演出后的切深感受,一并合成内容,几易其稿,撰写了这份采访笔记,希望对大家了解彭艳琴老师的艺术之路会有所帮助。

采访后,我们将视频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具体细节又和彭老师进行广泛交流后进行整理并做文字补充,彭老师也将珍藏多年的宝贵照片拿出来丰富内容,所以说,这篇采访文章会更加翔实,更加贴近被采访者的内心深处,同时采访的视频也将于近日呈现给大家:

作者题记---



主持人璐璐戏迷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北京市河北梆子戏迷联谊会《名家访谈》,我是主持人:盛璐璐

北京市河北梆子戏迷联谊会”创办的《名家访谈》自播出之后收到了很好的反响,戏迷、观众朋友为我们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很多网友成了我们“联谊会”的忠实粉丝。不仅如此,还吸引了众多对戏曲一窍不通的年轻人,戏迷朋友们非常期待走进每个专家、演员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光鲜靓丽舞台背后的生活,以及如何对舞台人物的真实刻画。

我们“联谊会”的同仁正本着“弘扬河北梆子传统艺术、宣传河北梆子演员、服务河北梆子戏迷”这一宗旨,制作出更多让大家喜欢看的节目。

在这里我代表“北京市河北梆子戏迷联谊会”中心组对大家的关注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走进《名家访谈》的是大家都非常喜欢并热爱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彭艳琴老师。今天我们同大家聊一聊河北梆子与彭艳琴的艺术人生。彭老师您好。

老师璐璐你好,戏迷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璐璐彭艳琴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也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曾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彭老师,几十年的艺术道路一路走来,您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艺术之路]-从晋剧到河北梆子

老师首先在这里通过“北京市河北梆子戏迷联谊会”感谢广大戏迷对我的关注和支持!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感谢党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感谢各级领导、老师、同事们对我的帮助与支持。

我出生在河北省晋县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家庭,父母都是教师且酷爱戏曲。在我很小的时候,每逢邻村赶庙会,父母就常常抱着我去看演出。舞台上旦角演员靓丽的装扮以及引人发笑的小丑就在我儿时头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记得有一次随父母看戏回来,在饭桌上,我就学着戏里面三花脸儿的样子脖子一伸一伸的,逗得一家人捧腹大笑。我不喜欢“过家家”、“丢包”等其他女孩子玩儿的游戏,却喜欢经常披着我的花斗篷当做戏服,把钥匙链挂在耳朵上当耳坠,唱着自己才听懂的戏曲。

因为父亲在毗邻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教书,所以我最早接触的并不是河北梆子,而是山西的晋剧。直至现在,我还能清楚记得并能够哼唱几句,那我就给大家伙唱唱:

土里土气你稼汉,当队长就是那升了官

不知道你骨头有多重?不知你能值几个钱?

我不给你来丢脸,打它个天塌地也翻…….

小学一年级时,学校要选一个演唱小指挥,因为节奏感好,领悟能力强,很荣幸我被选中了。后来从小学开始到中学,我一直是文艺骨干分子,也是校园宣传队的主要成员。

在一次几个学校联合演出比赛节目的排练中,老师特意将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设计成了河北梆子的演唱风格,让我担任独唱,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河北梆子。演出期间,正好石家庄地区戏曲艺术学校招生,来我们排练现场挑选演员。按演出计划,本来由我演唱这段戏歌,也许老师不愿意让我选上,舍不得我让我走,临时换我参加了一个集体舞的节目。也许是机缘巧合,虽然我没唱,竟然也被戏校老师看中了。

就这样,十五岁那年,我进入了石家庄戏曲艺术学校。

努力与天赋是成功的基石

进入戏校之后,老师根据我的嗓音条件,被我分配到河北梆子科。去戏校上学的头一天晚上,父亲对我说:“孩子,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把他干好,干出点成绩来”!话语简短有力,却又充满了浓浓地亲情与期望。


(15岁彩排现代戏《红灯记》)

在戏校,有幸得到王继朱.杨莲英老师的精心施教,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所以学习起来非常的刻苦,没用多久,就在所有的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尖子生,得到所有老师的一致认可。

可以说,我是从学习河北梆子《龙江颂》开始,就在心里面深深地喜欢上了河北梆子,也喜欢上了著名表演艺术家张淑敏老师的演唱唱腔,用现在的一句话来说,成了张老师的粉丝。

父亲用微薄的工资为我买了一台录音机。那个时候除了练功排戏之外,业余时间也是不断地模仿学唱。不久,河北省电视台,河北电台就到学校为我录音录像,并在全省播放,那一年,我才十七岁。当节目在电视台、电台播出后不久,我得以崭露头角,“小张淑敏”的美誉享誉全省。

毕业以后,河北省建立重点院团,“河北梆子《杜鹃山》剧组”在成立之初,我有幸被选调到剧组。并排演了现代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新人俊马》等一系列现代戏。

1976年省梆子剧院要复排《宝莲灯》我又被调入省梆子剧院。

(与贾桂兰.齐花坦老师合影)

在省剧院期间,得到了老艺术家‘贾桂兰’‘刘香玉’‘张惠云’‘裴艳玲’‘齐花坦’‘薛志洪’‘张菊’‘王泰来’等老师们的指教。在我的河北梆子艺术道路上,给了很大的帮助。使我很快成为河北省梆子剧院,青年尖子演员。先后为我排演了河北梆子代表剧目,《蝴蝶杯》《杜十娘》《窦娥冤》《宝莲灯》《李慧娘》《陈妙常》还有和裴艳玲老师一起合作的《钟馗》(之妹-钟梅英)等很多剧目。在下基层演出一天三场的情况下,经常挑起两场戏的重担,也可以说,剧院领导对我的培养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我能够到现在这个水平,是与当时打下的坚实基础所分不开的!





1987年,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也是一生中受益最深的就是拜张慧云先生为师,她的唱腔虽然没有过多的花腔来装饰,但听起来如行云流水,大气磅礴。从我的内心来讲,她是我们河北梆子界一位非常难得的“德艺双馨”艺术家,能够成为她的学生是我的荣幸。



在这里,我也通过“联谊会”的采访对我的恩师张慧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问候,感谢她多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导。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主持人璐璐:彭老师,您是什么时候调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呢?

彭老师:我是1993年3月被调至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来到北京团以后,北京市文化局和梆子剧团的领导都给予我很大的重视和支持,先后为我排演了很多优秀剧目,其中有:《陈三两》《杜十娘》《李慧娘》《陈妙常》《牙痕记》希腊悲剧《忒拜城》现代戏《娘心》《苏三起解》《冤家夫妻》《血染关帝庙》《活捉三郎》《包公赔情》《深宫欲海》,等,又为我在量身定做重新加工了传统经典剧目《陈三两》。

在《陈三两》首场演出的时候,前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中央领导同志到场观看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令我终身难忘。



谈对戏曲人物的塑造

主持人璐璐老师,您是如何运用河北梆子这一戏曲艺术,来塑造和诠释人物鲜明的个性和特点的?

老师:<1>理解人物:演员接到剧本后,首先要仔细揣摩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对所饰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通过戏剧艺术的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一定要抓住人物性格的基调。例如:《陈三两》中的陈三两,原名李淑萍,首先要从她的经历去理解这个人物(讲述陈三两的经历)在排练时一定要仔细、投入的去理解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叫魂》剧组到山区体验生活)

<2>表现人物:结合戏曲所要阐述的剧情及特定情景,运用戏曲表演模式,通过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结合自身特点来表现剧中人物。咱还拿《陈三两》这部戏来说,仅举一个例子:

当陈奎欲惩治李凤鸣的时候,我在此处用了很多无声的语言进行诠释。自己的弟弟不争气让陈三两非常伤心。父亲遭贪官陷害,客死他乡,家庭从此落败,不得已卖身葬父;胞弟做官之后竟步贪官后尘,贪赃枉法,深仇大恨何日得报?爱恨情仇相互交错,弟弟将要被打入死牢,此时在心中所萌发的那种同胞血肉亲情,千般不愿、万般不舍,其情、其景,每每我演至此,这种牵肠挂肚、左右为难、心如刀绞,自然感同身受,不由自主的声泪俱下。这多种复杂的情绪和情感是通过无声的语言、身段、水袖、眼神、和表情一一展现出来,所以说,“无台词的表演是最难的,这需要演员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探索,才能够领悟并生动的演绎剧中人物”。
(刘志摄影)

主持人璐璐老师您有一副好嗓子是大家公认的,有媒体记者是这样形容您的:嗓音甜美、圆润、干净。可是您并不是仅凭着好的天赋便放开喉咙纵情高歌的,而是根据人物不同的情感,情境、而调整音调的强弱、高下、疾徐、顿挫。感情激愤时,嫌隰(xi)云霄,穿云裂帛(bo),翻腾数匝(za)后,依然能更上一层楼,如冲破天际,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而感情悲怆时,声腔又是那样哀婉凄楚,眼中含泪,使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在低沉细腻时犹如幽咽流泉。您刻画人物恰到好处,在多年的艺术磨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

我想问,您表演时眼含热泪,观众都被深深感染,情不自禁的为您鼓掌。您这种风格的形成,有着怎样的一个过程?



(2001年主演的《陈三两》《深宫欲海》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老师<1>以情带声。有的演员嗓音条件很好,音色很美,但唱出的戏却不怎么好听,而有的人嗓音条件并不理想,但唱腔却非常有味道、受听。道理很简单:唱戏是以情带声,是需要用来“心”唱。正所谓声情并茂,才是成为一个好演员的基础。有副好嗓子,固然重要,更要学会用如何来运用它,嗓子仅仅是根基,关键还要从人物出发,从规定剧目情境出发,只要演员化身为剧中的角色,入戏了,情就会为之所动,自然就会流泪的。我在《杜十娘》一剧中就有这种体现,大家不妨看看。

<2>根据自身嗓音条件,找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总结、尝试,摸索舞台经验,科学发声。打一个比喻,就好比一杯白开水和茶水,大家普遍喜欢茶水,因为茶水是有味道的,所以唱腔也如是。往唱腔里面放作料,调味道、加技巧,它才能好听且富有韵味。

《杜十娘》中有一句“薄情人哪-----(演唱……)(小疙瘩腔)您就不用看,只听,就能够感受到剧中人物纠结万分、愁肠百转的复杂心情。

主持人璐璐在您饰演的众多角色中您最喜欢哪几个?有没有值得特别感动的小故事与我们分享一下?

老师首先我比较喜欢《陈三两》、《杜十娘》,但更喜欢现代戏《娘心》。我饰演里面60多岁的老太太治国娘。按传统戏来说,我的行当归为青衣闺门旦,“她”(治国娘)是我第一次接受老年(老旦行当)这样的角色,所以是串行当来表演人物的,剧中人物性格开朗、直爽,与我本人性格有很大反差,对我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挑战。但是经过导演的不断启发,再从内心领会人物的情感,不断揣摩定位人物,有一次,我在地铁站里看到一男子搀着一位老太太与我剧中的形象相吻合,这不正是我学习的机会吗!于是就不断地观察她的举止神态,以至于随她们下了车,错过了站我也不知道。

所以说,“戏剧来源于生活,生活才是演员取之不尽的艺术素材,只要演员进入人物情境,善于观察、发现、运用到自己的角色之中,而不仅仅局限在舞台的程式化上”。

当我在舞台上诠释治国娘这个人物时常常会不由自主的随她笑,随她哭,这出戏对我的挑战性非常大,所以非常的喜欢。

主持人璐璐《陈三两》这部戏,是您的主打经典剧目,很多观众百看不厌,对于戏里面的台词甚至开口就能来上两句,还记得演出过多少场了吗?其中的剧中人物一跪就是四五十分钟,彭老师您患有腿疾,是不是也是因这出戏而起呢?

老师:回想是在河北排演李慧娘的时候,剧中情境有“跪转儿”跪磋儿”等形体动作,为了能够尽快地掌握,全团放假我都没有回家,继续戴着护膝训练,那个时候因为年轻一不注意就受了风寒,落下了腿疼的毛病。《陈三两》这出戏虽说是文戏,实际是很要演员功夫的,除了唱功.还要有跪功。整场戏将近2个小时,跪1个多小时,所以每次起来的时候疼痛难忍。

6、主持人璐璐:有没有想放弃这出戏的演出?

老师:呵呵,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这个想法,也不想放弃,演员就是为观众服务的。

主持人璐璐彭老师,您是一名共产党员,在送戏下乡、三贴近等公益演出等活动中以身作则,坚持到贫困山区慰问演出,处处做表率,克服酷暑严寒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年领衔主演至少100多场。经常是一人一天两场大戏,始终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坚守在演出第一线。彭老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您哪?

老师:

<1>作为演员要有敬业爱岗精神。这也是演员的职业操守。

<2>作为党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是河北梆子艺术的力量和党的好政策,给予演员和很好的舞台与发展空间,还有广大戏迷观众的大力支持。

<3>我爱河北梆子,它是我一生所追求的艺术之魂。

目前的工作-为河北梆子艺术培养人才积蓄力量。

主持人璐璐大家都知道河北梆子唱腔调门太高,不易学习,以致人才流失严重、演员年龄结构老化、艺术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彭老师,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老师:确实有这种现象,目前的形势较之前相比的确非常的严峻,尤其是我们北京团就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不过做为我们老演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好下一代,做好传、(传承)帮(帮助)、带(带动)的工作。今年,团里在北京职业戏曲学校招收中专生和大专生来进行重点培养,做为我来讲,一定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河北梆子艺术传承给青年演员。


(为学生魏爽说戏)

舞台从艺42年来,我深知中国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在艺术创作及人物塑造上,我依然会不断学习,努力达到导演的要求,演绎诠释好每一个角色。

戏迷观众是我的知音

主持人璐璐很多戏迷朋友知道这次采访您都给我们发来私信、微博,其中谈到最多的就是,很想知道您退休后的演出情况以及您的近况,广大戏迷看您的演出会不会减少,您会不会把更多的时间转向教学,等等。

老师:谢谢戏迷朋友的关心。虽然说我退了下来,但心里面依然觉得没有离开舞台,反而觉得更忙了。觉得有一份未尽的责任,我留恋舞台,更留恋那些关心我爱护我的观众朋友们,我人退心不退,只要团里有安排,身体条件允许,我会照样演出、服务于观众。另外,对于团里有才华的青年演员我还负有传、帮、带的义务,尽量把我的技艺全部传授给她们。不久前刚给我的学生魏爽排演了《李慧娘》,今天正在大观园演出。9月份我就要到北京职业戏曲学校正式任教成为一名老师,为河北梆子艺术培养人才,积蓄力量。

主持人璐璐:说到这里我想给你读几条微博网友给您的留言:

一位叫“紫水晶3236618362”她说:彭老师您好,我是你忠实的戏迷仰慕您已久,听说《琴韵梆声寄心曲》即将开录,感到很激动。国家级演员和戏迷一起谈人生,机会十分难得,感谢彭老师给大家创造这次宝贵的机会,希望彭老师这档采访节目取得良好的效果。不知道您什么时侯再有专场演出,我期待聆听你的演唱艺术。最后祝愿您身体健康.艺术之路长青。

老师:谢谢这位网友朋友。目前还没有演出的安排,如果有的话,会第一时间在北京河北梆子剧团与北京市河北梆子戏迷联谊会的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发布。

主持人璐璐:还有一位网友:@田木鱼:我想问一下彭艳琴老师,第一次登台是什么时候,心情怎么样?还有戏迷学戏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问题?

彭老师:实际上第一次演出是在小学的时候了,也许是我天生有一种喜欢表演并展现自己的欲望,至于戏曲的舞台那就是十六七岁实习演出,不紧张,很兴奋,演出完之后竟然听到了掌声,觉得挺有成就感。

我所接触的这些戏迷大多数在唱腔的咬字方面亟待改善,用地方语言口音来演唱,就不好听,所以说要运用普通话之中的拼音方式来演唱就好听了,戏曲中有一句行话叫做“字正腔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主持人璐璐:今天您的学生魏爽也给您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她在信中说:

“亲爱的彭老师今天正好有我的演出,平时在一起也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想借这样一个机会由衷的和老师您说声:谢谢!这些年为了我的成长您费了太多的心血!我深知自己的艺术水平离您的要求还差很远,应该说我一定要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一把劲儿,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以提高,做好您的接班人,为传承河北梆子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也不辜负您的一片苦心,不辜负团领导的栽培”!(节选)



(彭老师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学生)(刘志摄影)

老师:魏爽是个勤奋努力有天赋的孩子,希望她再接再厉,不断出成绩!

主持人璐璐:感谢彭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联谊会”的专访,感谢彭老师对“联谊会”的支持和关爱。

老师:谢谢璐璐

主持人璐璐:戏迷朋友们,更多关于彭老师的介绍,请戏迷朋友关注“彭艳琴艺术网”,以及我们“北京市河北梆子戏迷联谊会”官方博客与微博的更新。最后:我代表所有的戏迷朋友,祝彭老师身体康健,永葆艺术青春

彭老师:谢谢“北京市河北梆子戏迷联谊会”对河北梆子的喜爱和宣传…

(彭老师为我们的采访文案签名)


(彭艳琴老师与联谊会中心组部分人员合影)

相关链接-

彭艳琴老师曾获奖项:  2001年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4年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荣誉称号。  1999年荣获北京市新剧目展演评奖演出优秀表演奖。  1999年获河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首届优秀音像制品二等奖。  1984年获河北省首届河北梆子“鸣凤奖”优秀演唱奖。  1986年获河北省文化厅特给予记二等功一次,并晋升一级工资奖励。  1984年获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演员汇演二等奖。  1985年获河北省首届戏曲节演员优秀奖。  1988年获河北省中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二等奖。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1988.html

更多阅读

王艳梅演员明星娱乐电视剧电影话剧 香港演员王艳娜电影

王艳梅获奖经历:1991年获全国话剧金狮奖。1991年获西北话剧调演表演一等奖。1991年获陕西戏剧小品大奖赛最佳演员奖。1992年陕西话剧调演表演一等奖。《昨天,昨天的故事》此片获飞天奖最佳女配角提名。1996年参加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

秦腔戏曲名段欣赏100个 陕西秦腔戏曲大全本戏

秦腔《帝王珠》天水麦积剧团秦腔【华县农村】秦腔演唱秦腔【火焰驹】梅花奖得主候红琴出演上秦腔【会兄】全本珍藏版秦腔【张古董借妻】全本秦腔【苏三起解花厅相会】全本-主演张宁秦腔【八件衣】全本(甘肃谭建勋)出演秦腔《红月亮》

中国戏剧的价值重建 中国戏剧梅花奖

新世纪十年,中国戏剧已经熬过它最窘迫的时期,缓慢与艰难地走出低谷,整体状态开始逐渐回升。但我们还不能放弃对历史的认真反省,回顾往昔,中国戏剧整体上的价值错置,实为戏剧陷入危机最为关键和致命的内在根源。因此,戏剧要避免重蹈覆辙,保证

声明:《琴韵梆声寄心曲-“梅花奖”演员彭艳琴专访》为网友正努力的走向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