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的冷思考(4-7)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第四章行政措施组建报业集团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从2001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提出要组建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至今已有五年,五年中内蒙古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纵观报业全局,和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报业市场发展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组建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为时尚早,另一方面组建集团的报业实体(《内蒙古日报》)实力和资质不足,不够组建条件。

现在从各方面的消息表明,自治区党委要以“行政”“的手段强行组成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我们认为,这样的组建行为违背市场经济原则,中央提出不断深化改革,目的就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而改革的基本规则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只有遵循市场经济原则的改革才可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那么这次要组建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的文化产业改革又是怎样的改革呢?

█ 组建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违背市场经济原则

所谓市场经济原则,就是市场经济自己的内在规律,市场经济的运行(建设与发展)就是以这个规则为支撑的。市场经济原则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资源配置的市场中心化原则”、“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互利性等价交换原则”、“资源主体的自主性原则”、“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原则”。在这一系列的原则下,每个人都拥有相对平等的起点、权利和机会,这样既有利于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也有利于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是通过市场配置而不是通过政府配置的,政府也不要介入资源配置,因而要最大限度的压缩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政府参与其中必然导致腐败、资源浪费、资源成本过高、利益扭曲和效率低下等情况。另一方面,资源配置是以“互利性”为基础的,因为配置资源是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对资源完成有效配置,所以双方越是互利,资源配置就越好,如果在资源配置中损害了其中一方的利益,那么资源配置的效果就不好,如果资源配置过程中越是没有互利性,那么就是社会资源配置效果越差;既然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是以利益为中心,同时资源配置又是以交易方式完成,那么任何资源要介入到这种以利益为中心的交易过程中来,就必须要求资源主体的产权清晰。与此同时,参与交易过程的资源主体的机会是公平公正的,否则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互利性,这种均等性不仅仅是信息资源获取的均等性,也包括资金资源获取的均等性和政策资源的均等性。

显然,此次用行政手段强行组建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规律,它所带来的效果不可能实现资源主体的利益追求,必然导致资源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深层矛盾,从而致使报业经济不能和谐发展,这自然是违背中央深化改革的旨意的。

█ 组建内蒙古报业集团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坚持改革开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明确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所以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于完善的市场经济是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和谐经济。

市场经济下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明确和保护产权,制定规则,监督和保障规则的执行,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产权和信息方面的原因,在竞争性领域政府通常并不充当投资主体,这就可以避免竭泽而渔的“政绩工程”。

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及其所要求的平等进入,能够提高效率,也有利于促进和谐。市场经济的全部魅力在于竞争,在于优胜劣汰,而竞争是以平等进入为前提的。马克思曾经论述过平均利润,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平均利润作为判断市场机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以资本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自由转移为前提的,不能设置基于部门利益的人为垄断等障碍。公平竞争不仅能够带来效益,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初次分配是相对公平的。初次分配公平对于社会和谐十分重要,因为很多不和谐因素就缘于初次分配不公平。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是约束硬化的企业,企业虽然以营利为目的,但其行为必须纳入各种法规和政策的框架之内,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和谐。此次组建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由于内蒙古日报是事业法人企业,而新华报业中心旗下的报纸几乎80%是企业法人单位,这样的组建如果采取行政手段进行组建必然遭遇《公司法》的障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严重的是这样的背离法律的组建行为显然不利于我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五章 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必然遭遇困难和风险

机关报组建报业集团是我国报业集团的开始。根据党的新闻事业的需要,组建报业集团的目的首先是为机关报本身服务——通过集团化的发展扩大党报的影响力,增强党报经济实力,确保党报在新闻宣传中的地位。此外,还要通过组建报业集团推动改革,真正实施企业管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从机关报组建报业集团的目的和实际功能上分析,我们称这一时期的报业集团为“报”办集团,内蒙古日报此次组建报业集团正是这种模式。

█ 我国“报”办集团的缺陷

由于机关报和“子报”、“子刊”之间更多的是业务的联结,缺乏资产特别是产权的纽带,不直接面对市场的机关报不是主体,“报”办集团辖下的“子报”“子刊”也不是完整的市场主体。有的地方出现机关报的困境之后,提出“子报养主报”的口号,而内蒙古日报报系目前是这样,在成立集团以后依然还会如此。

在我国目前的报业集团中,大部分是报业集团都是“报办集团”。调查表明:这些集团,仍然充当着“母报”和“子报”的中介角色,它对“母报”的一个重大作用就在于调配“子报”的利润。这种制度设计使“母报”对子报在经济上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形成“子报走市场,机关报守阵地”思想的体现,实际上没有把机关报当作报业市场竞争的主体,而是通过集团化的形式使机关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回报。“报”办集团组建成的第一目的虽然是提高机关报的质量,但是轻易获得的利润,使大胆创新面对竞争的目的成为多此一举。所以,“报”办集团不但无益于机关报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子报”“子刊”的导向把握和健康成长。对于“子报”“子刊”而言,集团往往只是被当作政治风险的挡箭牌。

目前中国报业集团中,尽管“子报”“子刊”都是集团出资、合资创办的,集团是“子报”“子刊”资产的拥有者和控制者,但如果集团只能作为“子报”“子刊”的利润管理中心,不断地提取“子报”创造的利润去填补“母报”、其他亏损媒体或历史的窟窿,不但会极大地打击“子报”、“子刊”创新发展的积极性,还容易造成“子报”、“子刊”与集团和“母报”产生敌对情绪,这种被动局面,“子报”、“子刊”对集团整体利润贡献大是一个方面,而集团不作为、“母报”在市场竞争中的懦弱是更重要的一面。

我们分析这种问题在《内蒙古日报》报系已经严重存在,2006年内蒙古日报经营收入1300万元,除去印刷等成本其实所剩无几,而旗下的《北方新报》2007年向“母报”上缴1000万,其他几家“子报”都是20万。面对这样的局面,“子报”其实早有微词,遗憾的是“子报”们没有刊号资源而已。试分析,如果内蒙古日报报系没有北方新报这个“子报”,他还有精力成立报业集团?何况目前内蒙古日报要成立报业集团其资产和其他条件都不具备,还需要从新华报业中心吸纳优质“企业法人制”报纸方才可能,然而一旦这样,不仅仅产生由产权矛盾引发的系列矛盾,同时将产生巨大的资本债务,这样整死了报纸,也会整跨报业市场。

█ 新华报业中心报刊资本结构复杂

新华报业中心目前主管主办14家报纸和期刊,《财经时报》等两家报纸的主体市场不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其余的报纸品质较好的仅仅只有《内蒙古晨报》和《内蒙古商报》。但就专业角度看这些报纸的定位都差不多,报纸同质同构现象严重,其品质也良莠不齐。这对于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来说在内容的定位和制造上了巨大麻烦,尤其重要的是新华报业中心旗下的报纸资产结构异常复杂。

比如《内蒙古晨报》在2000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创办时,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没有投入任何资金,而报纸又采取市场化运作,启动资金和发展资金达到2000多万元,这笔资金全部由企业和社会资金在工商部门依法注册后投入,2003年经过全国报刊整顿以后归入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又投入几千万元,到目前为止虽然发展良好,但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且还有大量的负债。又如《内蒙古商报》,该报是自治区党委批准的全国首家股份制形式的报社,并依照《公司法》在工商局注册成立的;其他几家报纸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产权方面的复杂问题,他们也和《内蒙古晨报》一样,在运营中全部负债运营。

自治区党委要组建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如果按照国家市场经济的原则,重新配置资源、进行资产重组,就必须依照《公司法》采取平等自愿的原则进行。这个过程首先是要求平等自愿,然后才能进行资产重组或者资产的重新配置。显然有关方面即使做到了公平性,也很难做到自愿性。如果自治区党委要强行重组或者交易,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势必造成社会不和谐因素,背离了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 资本时代注定组建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步入困境

中国报业已经发展到“高门槛”时代,从运营上看就是资本决定了报纸的发展命运。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同样是以资本为王,因为组建报业集团的初衷是为了党更好的把握和管理舆论工具,但这个集团工具是需要用资本来支撑的;另一方面,党委组建报业集团的初衷也是希望能够把自治区报业市场做大,把自治区报业集团做大、做强,这同样需要资本为支撑。

目前《内蒙古日报》的运营资金基本由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划拨,2006年是该报运营最好的年景,该报实现了经营总额1300万,加上其“子报”们上缴的管理费用,整个“报系”实现税利1300万元。这不仅距离成立报业集团的指标相差甚远,同时表明内蒙古日报没有完成成立集团所需要的资本积累;而要组建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就必须配置新华报业中心旗下的优质报纸,然而这些报纸不仅资本结构复杂而且负债累累,即使组建成功,集团拿什么运营旗下的报纸,无法运营就意味着死亡,死亡就意味集团只是一个“壳”。

所以严重的资本困难将导致成立报业集团的神话必将破灭,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报业市场的发展、不利于报纸企业的发展、更不能实现做“文化大区”的愿望。

█ 报业集团化存在诸多风险

集团化是一种以合并(兼并)为手段的产业急剧扩张,它可能导致的最明显的风险是有规模无效益的扩张(扩张风险)。

其次是结构风险。不同性质的媒体合并,组织结构、市场结构、财务结构的控制与调节都面临着新的环境。较好的结果是原来的各部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平衡发展,但目前的实践证明:真正做到很不容易。

第三是财务风险。集团化的过程需要注入大量资金来迅速扩张,而传媒有一个职业特征,即对现金持续的需求,因为出版或播出是连续行为,不得中断。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欠款过多就会出现危机。从目前看来《内蒙古日报》极大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关于报业集团的财务,鉴于目前我国的多数集团尚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母公司体制,为减少资金的浪费,需要建立统一的资金结算中心,要变“计划财务”为“企业财务”;财务要参与事前分析预测,提出风险概率、投资回报率等,给决策层提供依据。而对内蒙古日报来说,其体制和和诸多局限决定了不可能在未来的集团中成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

此外,报业集团并不一定"多子多福",深圳报业集团因为战线太长,停办了《深圳法制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停办了《四川消费指南报》;2002年,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将《今日商报》、《江苏商报》、《东方卫报》、《金陵望》“三报”“一刊”尽纳囊下,迅速的扩充成“报业航母”。从理论上看,成立集团可以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集团“子报”“子刊”的整体合力。但实际运行四年来,集团员工得到的却是另一番感受,首先是机构膨胀、成本提高。后来又是各“子报”报的运营困难,然后又是人事地震、采编裁员,紧接着资本短缺,而后引资困难,一系列的折腾以后,原本经营得不错“子报”最后步入危局。

但有一点,我们完全可以肯定。那就是报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进行管理,它是报业经营和组织结构的一次重要改革。组建集团的目的是达到资产经营一体化,资源配置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可是如果离开这一原则和目的,任意拼凑,甚至强行“拉郎配”,那是毫无意义的。

关于成立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的冷思考(4-7)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国家对传媒集团化政策措施的反思和否定

2004年12月21日至22日在海南省博鳌举行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明确表示:今后不再批准组建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原因是作为喉舌性质的电台、电视台组建的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容易与社会上一般理解的产业集团的概念相混淆。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代表广电总局在会议上指出,广电总局今后只允许组建事业性质的广播电视台或总台,此前已经成立的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可以将集团改为总台,如果要继续保留事业性质,就一定要把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新的产业经营公司或集团公司。

国家广电总局的决定显示:事业产业分开运营是下一步广电系统深化机构改革的发展趋势。广电总局此举说明中央对传媒集团的决策思路也是在反思,也表明中央否定用行政手段组建传媒集团的做法。毕竟,目前在实际的运营中,无论是广电集团或者是报业集团在具体的运营中已经存在诸多管理问题和不利因素,国内报业也先后出现了几起失败的案例,同时,学术界也对用行政措施和手段组建报业集团展开思考和批评,这样国家最初对传媒集团的鼓励就失去了最初目的和意义,甚至对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负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给舆论引导和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一些地方的报业集团与地方党委宣传部在工作职能上的错位,代言了党委宣传部的职能,在舆论调控方面,集团忽视宣传部的调控措施,一些集团的管委会甚至忽视宣传部的存在,对党委宣传部制定的宣传计划不落在实处,出现问题后越过宣传部直接对分管领导,这样降低了党委宣传部的管理效率,增大其管理成本。

报业集团把报系良性竞争变为本区媒体与外来媒体的恶性竞争。

比如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在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成立之前,深圳报业市场一直是深圳商报报系和特区报系之间的竞争,这期间,两个报系为了竞争均走产品差异化的办报路子,市场上有适合不同读者群的报纸,两个报系之间在品质和品牌塑造上互相竞争,繁荣了文化市场,报业市场也越做越大,特区党委宣传部对报纸的调控管理效率高成本低。

2001年初,深圳市委以《深圳特区报》核心筹备深圳特区报业机团,一时间《深圳商报》和《晶报》等人心惶惶,深圳报业市场上流通的本埠报纸除实力强大者经营开始下滑。这期间原则在广州市的《南方都市报》加大了深圳市场的发行力度并很快获利,这引起了深圳报业市场负责报纸终端整体运营的深圳市报刊发行局的强烈不满,于是一场大的恶性竞争事件爆发。5月6日,深圳市报刊实业发展公司已经下发了《关于统一配送书报刊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从5月10日起,所有报刊必须经公司统一配送,各报刊亭不得私自收任何单位、个人配送的报刊。

5月8日,深圳市报刊发行局召开本地报贩大会,会议要求报贩不要离开会场,并关闭手机。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深圳市报刊发行局“下令”一律不再批发《南方都市报》。与此同时《深圳商报》和《晶报》的发行部门发出《关于加强报刊零售网点管理的通知》,规定从5月9日起,“外埠非党报党刊”要进两报报刊零售网销售,必须报其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上摊销售。所谓“外埠非党报党刊”,矛头所指,《南方都市报》显然是主要对象。

5月9日上午,买不到当天《南方都市报》的深圳读者的投诉电话,打爆了都市报的热线,此后的10多天时间里,《南方都市报》遭遇连锁反映,订户和广告客户除了投诉外,纷纷退订和撤资。

5月10日,《南方都市报》头条推出《深圳有人悍然封杀本报》的新闻。连续几天时间里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报纸纷纷曝光此事件,如此《南方都市报》在舆论上似乎占了上风,但《南方都市报》在深圳的市场运营始终陷入困境,造成的危机并没有解除。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只得上报广州市委宣传部,寻求支持和协商解决,另一方面积极与深圳方面沟通,力求化解此矛盾。以后的日子就是广东省委宣传部、广州市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与深圳报刊发行局等单位不断协调、谈判的日子,以致于惊动了广东省委;直到6月16日,这一持续47天的“发行事件”才以《南方都市报》在一版公开道歉,澄清事实了结。

最后的结局是特区报业市场没得到任何利益,让《南方都市报》再次挺进。此后深圳报业集团成立,但已经在市场上立足《南方都市报》已经占据了市场半壁河山,直到今天深圳特区报业集团仍然为此伤透脑筋,一方面《南方都市报》实力强大,另一方面新成立的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失去竞争力无法与南方报业集团抗衡,两个集团下面的子报经常因为恶性竞争导致各种矛盾和纠纷;地方党委宣传部却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恶性竞争影响了地区形象。

作为内蒙古报业市场的中心城市呼和浩特,目前两大报系之间的竞争还是平衡有序,双方都在研究报业,调整自己的结构。一旦成立报业集团,这个市场就失去竞争,这必将导致:

1 资源消耗。

2集团失去竞争对手,报业发展缓慢。

3给外来媒体带来入市场机会,加大地方党委宣传部的管理成本和难度。

4 报业产品单一,阻碍文化产业的发展,失去建设文化大区的目的。

增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管难度

报业集团组建过程中,由于资源主体性质的不同,一些国有资产容易流失。成立报业集团以后,一系列的产业发展问题可能导致资产流失和投资加大。一些报纸在转型中、内部重组,报纸市场萎缩导致停刊停办带来的资本负债和转让等。

组建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上述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新华报业中心的报纸被纳入其中,这些报纸本身就在负债经营。集团组建后,必定加大国有资产的注入,无形中主管部门对国有资产监管的难度就增加了。

█ 组建内蒙古报业集团应实事求是尊重产业规律

学界认为中国目前所有报业集团都是行政干预的结果,政治的因素大于市场因素。目前中国报业集团,大多有几张“子报”,几个刊物。但集团内部真正能够赚钱的也只有一两家,其他的都是亏本、或朝不保夕、或度日如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盲目跟风,用行政手段强行把一些不具备条件的报纸组建成集团,这不但没有给报业的发展带来活力,反而产生了内部重叠和资源消耗,影响了报业的健康发展。

正是基于全国报业集团这一普遍的怪现象,有专家肯定地说,中国报业集团成败现在还难以定论,但基本是失败。甚至有人预测,随着集团矛盾的炽热化而难以控制时,中国报业集团内部“子报”出现“大逃亡”的时代总有一天要来临。

在报业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明开放地区、在观念前沿地区,一部分报业集团成功了;这是因为报业集团在当地有生存的土壤,集团母体有强大的综合实力,所以这样的报业集团成功了。可这不等于所有的报纸或者所有的地区组建报业集团都会成功。我们认为组建报业集团应尊重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市场经济原则,从实际出发和建立科学的发展观,杜绝假大空项目、资本负债现象和资源浪费恶果;从而阻碍报业产业良性发展。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根本思想路线,任何决策必须建立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建立在坚持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通过科学思考,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全面权衡利弊得失,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能为赶浪潮而盲目决策,盲目行动。

第六章集团化带来报人与产品考验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

█ 报业集团化对报业人才要求提高

报业集团化首先需要新型管理人才。报业的管理人才,懂得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懂得媒体。一家我国著名报纸的副总说,我们发现一个规律:曾经在报社做采编,后来下海,再回来做报业经营,这类人才常常能够提供新的思路,把事业做成功。集团必须为经营性人才做好制度性的准备,比如建立初步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招聘制度。否则,人才无法施展才能,再好的经济待遇也留不住人。纵观内蒙古整个报业市场,能够驾驭一个报业集团的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目前还没有产生。

就集团新的环境而言,现在需要能够把不同的个性“组装”成新的更高意义的个性,由一种新型人才统领,他们既是业务尖子,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很大的包容度,有时甚至为了事业可以委曲求全。这样他才能够与有个性的人对话,让有个性的人尊重他,从而带着有个性的人一道走。这种人就是大编辑,媒体的高层业务管理者的最佳人选。如果每个人都很棒,缺乏这样的组织者,反而会出现相互挚肘现象。版面越多,规模越大,越需要合作,合作起来抢第一落点、第一疑点、第一观点。

现在报业需要的人才可以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既能跑动又有学问;第二种既会管版面又会管人;第三种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按照这个三人才群体去量化内蒙古报业市场的报人,又有多少人能进入这种分类。

█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必然产生的“人”的问题

一 法人矛盾

我国报业集团的组建大部分采取“党报+子报”的模式组成。作为党报来说,党报是事业法人单位,其法人可以是上级党委的任命产生。

而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计划吸收内蒙古新闻出版局新华报业中心旗下的优质报纸,而这些报纸全部是“企业法人制”的企业,产权矛盾必将导致人才的矛盾。

二 产权矛盾

如果要规避产权矛盾,那么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必须有足够的资本收购新华报业中心的“企业法人制”报社。然而事实证明,内蒙古日报不可能具备这样的资本实力。

三 报业经理人问题

集团下面的“子报”如何选择领导班子,一直是我国其他报业集团现在还在探索研究的问题。目前,内蒙古报业市场本身就缺乏职业的报业经理人,“企业法人制”的报社其经理人采取“聘请”方式就任,而事业法人报社是“党委任命”方式产生,这就必将导致职业报业经理人流失,在人才匮乏的报业市场,还要流失职业经理人,那么新成立的报业集团又有什么优势和发展前景呢?

四 社保统筹等问题

事实上,目前我国39家报业集团都不同程度的遭遇体制矛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事业法人和企业法人并存可能面临的法律障碍,以及由此产生诸如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事业法人转为企业法人过程中面临的社保统筹等问题,让现在的报业集团一筹莫展。

综上,要解决这一系列的矛盾,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如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那样,由集团自己出资本组建报业集团,承担“子报”运营的所有成本。但这对于内蒙古日报来说,整个“十一五”期间都不可能实现。

█报业集团报纸产品创新挑战《内蒙古日报》

我们调查了国内80%的报业集团,他们在成立之初和后期的运作中,不仅仅对整合集团的发展定位和战略进行了创新和部署以外,而且对“母报”和“子报”的内容进行了创新调整。

第一、版面形态差异化。第二、报纸内容差异化。第三、新闻来源差异化。第四、内容梳理差异化。第五、版面风格差异化。市场竞争的结果会导致差异化缩小,因为模仿和跟进不可避免。版面形态可以简单模仿,但是新闻的质量难以模仿,记者的作风和文风难以模仿。

所以,必须改变报纸版面充满会议新闻、预报新闻、现象新闻、话题新闻等不是新闻的新闻现象,倡导事件性新闻。由事件进而强调现场,由现场而强调采访风,改变作风就要改变文风。要将内容还原为新闻,新闻还原为事实,事实还原为事件,事件还原为事物的原始意义和本来面目。新闻本来是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但是我们的报纸离开这类事实,将时态离我们很远的事实做成话题,做成预报,做成“现象”。新闻事实的核心是事件,而许多年来我们做了太多的或缺头、或少尾,或藏头露尾的套路新闻。这样的现象在内蒙古日报报系的报纸中大量的存在

作为《内蒙古日报》本身,依然是“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为主,其稿件目前还没有走出“八股文”的误区。这样的报纸在进行“强制性”的集团化之后,不仅缺乏整合资格更缺乏整合能力,同时除采访渠道以外,无法为“子报”提供任何支撑。

《内蒙古日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报纸,少数民族地区媒体传播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民族新闻的传播。“民族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相关的新闻报道。目前,这一传播优势和重点似乎并没有引起《内蒙古日报》包括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的足够重视,本地新闻严重缺乏,大多靠网络稿子、网络信息做支撑,显然其影响力还不够。众所周知,报业发展的根基仍然是本地传播或区域内传播,在一个影响力都让人怀疑的“母报”身上组建报业集团,其成败可想而知。

第七章盲目成立报业集团导致的弊端

从1996年中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出现,10年时间里中国报业已经拥有了39个报业集团,毋庸置疑,报业集团化确实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些报业集团中,经济发达地区和政策环境宽松地区的报业集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其他的报业集团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毕竟,报业集团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仍然有必要思考它带来的诸多弊端。

报业集团化影响报业市场健康发展

经济学中把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市场四个类型。在我国报业市场中,“地方省、市报纸的日报市场一般都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运作,而且大型的报社或报业集团也只有两三家,其他日报和非日报在资金、设备、人力等方面都无法与之抗衡,因而也属寡头垄断市场。”

而从一定意义上看,用行政措施组建的报业集团对市场的垄断也可称为“行政垄断”,这种垄断实际表明地方行政已经直接进入市场竞争,这是市场经济中所不允许的。同时,这样的垄断必然导致报业市场发展的不均衡。

1、报业集团加剧了报业发展的失衡

一般说来,报刊读者的多少和读者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报业集团及其成员机构的经济效益,因此,报业集团必然要想方设法开发并占领读者市场。而报业集团在人才、设备、资金和信息资源方面都拥有雄厚的实力,因而在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必然会对集团外的报刊形成强大的冲击和挤压。换言之,报业集团建立的结果,一方面是少数几家规模大、实力强的报业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以广告传播为主的经济收入,获取了极大比例的市场利益,增强了集团的经济实力,即我们所说的“经济聚集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少数报业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新闻采集、发布的市场,许多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受到报业集团利益的限制,因而又形成了新闻报道的集团垄断。这样,则加剧了集团报业与集团外报业发展的不均衡。目前的现实已经表明,在很多新闻发布会、重要会议和政治经济活动上,内蒙古日报报系对信息的获取上拥有强大的政治力量,这样的力量造成了他们对信息的垄断。

2、政府对报业集团的政策扶持影响了报业竞争的公平性

形成寡头垄断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政府的扶植和支持。我国的寡头垄断报业市场同样如此。前文已经说过,我国报业集团的组建往往不是一种市场行为,而是一种行政行为。特别是在集团组建之后,更容易获得政府的政策扶持。国家新闻出版署报刊司曾指出,将在刊号审批、扩版、增期、人事等诸多方面向报业集团放权。这些优惠性政策自然将使报业集团更具择机发展的市场主动权和竞争力,这也是被报业集团领导人视为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显然,这些尚在权力庇护下的报业集团还并不是独立自主的竞争主体,而内蒙古日报目前的发展全靠财政划拨和自报供养,地区报业发展6年来,报纸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基本原地踏步,完全市场化的报业经理人几乎没有,一旦成立报业集团,面对诸多的缺陷,他的生存只能依靠政府的扶植。

严格说来,这种权力庇护与报业集团的本身意图和宗旨又是相去甚远的。作为一个信息企业集团,本就应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信息企业。市场化的报业集团其优势应该是其自身实力的强大,而不应是政策特权。而且,通过资产重组,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相对来说就已经具备了一定实力,如果同时还要享受丰厚的政策优惠,那么,对未能组建报业集团的报社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 报业集团对经济规模的追求容易造成规模不经济

业内人士似乎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报业集团化即是实现了规模经济,因而一味要把“蛋糕”做大,把“船”造大。

事实上,所谓规模经济,是指规模增大时,单位投资可获得更高比例的经济效益,或者是规模达到某一水平后单位成本和交易费用下降。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因此,规模经济并非指规模越大越好。生产规模的扩大应力求实现适度规模,即生产要素的增加,或者说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达到最大。

组建集团,并不是将生产要素随机组合与简单叠加,而是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规模化与市场容量的关系问题和生产能力的制约问题。在同一类媒介中,性质相同或接近的媒介组织,如果在相同或部分重叠的地理区域内运作,其产品必然存在着可替代性。媒介信息产品的可替代性则表现为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替代性。而媒介信息产品的可替代性越大,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替代性也就越大。而且,媒介信息产品的可替代性越大,就越容易导致信息的重复。而信息产品的市场容量并不是无限的,读者不可能同时订阅两份内容有许多重复的报纸。因此,如果不周密考察集团内部与外部的产品结构,随意创办或收编性质雷同的“子报”,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由于信息的重复,读者也会望而生厌,转而选择其他报纸或其他媒介,这样,反而失去了市场占有率。同时,集团自身的生产能力也是有限的,增加一个子报,并不一定就能获得相应的边际效益,相反,可能会因为成本的提高,造成规模不经济。因此,报业集团不能无视报业市场容量和自身生产能力的制约,一味地追求企业扩张和资产重组,一味地醉心于造“大船”、组“联合舰队”。由此,我们可以针对目前内蒙古日报报系的报纸定位结构,我们也可以分析目前内蒙古报业市场报纸的同质同构,我们还可以一针见血的指出,内蒙古日报成立报业集团就是“随机组合与简单叠加”,这样的集团生产的产品是否达到规模经济的目的,不言而喻。

报业集团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将会影响报纸的办报质量

报业集团的纷纷组建,必然会加剧报业竞争,集团与集团之间的,集团内外之间的,尤其是对于同时拥有几家报业集团的地区来说,这种竞争更是趋于“白热化”。

报业集团往往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因而一些集团为了强化经济实力,以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忽略其另一个重要目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它们片面强调报纸的“信息产业”观和“买方市场(读者)意识”,想尽办法讨好读者来抢夺市场占有率。有的报业集团“子报”为了迎合读者,不惜用无用甚至虚假的信息产品来换取读者的阅读率,报纸格调品位低下。

然而,报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报业集团也不完全等同于工商企业集团。从产业的定位来说,由于我国的报业集团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其定位应当是:以党报为龙头,以报纸为主业,以国家所有为原则,以社会效益为第一的多功能、多层次、多品种的特殊产业集团。从产品的性质来分析,报业集团的信息产品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集团的产品,由于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必须以信息为基础,用信息作保障,报业集团的信息产品具有多方面的社会经济功能,尤其在舆论导向、文化承传、普及教育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因此,报业集团不仅必须将部分信息产品无偿地提供给有关读者,而且还必须保证其信息产品的质量。一般说来,报社在集团化之后,其传媒、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实力都会大大增强,应该更有能力、也更有责任去制作更高质量的信息产品,以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而报业集团如果仅仅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以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降低报纸的格调和品位来迎合读者,则无异于焚琴煮鹤,失去了组建报业集团的本来意义。

述:当前组建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不和适宜

结合中国报业目前的实际,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报业的实际,我们可以的出结论,完全意义的报业集团是利大于弊,依靠行政力量简单组合的报业集团是弊大于利的;内蒙古要成立报业集团,目前条件不成熟,一是市场不成熟,二是报业发展综合实力不成熟,三是内蒙古日报目前本身不具备成立报业集团的优势和条件。

因此,我们认为内蒙古自治区不是不能成立报业集团,而是应该缓行,至少“十一五”期间不能组建报业集团。我们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为例,这些真正市场化运做的报业集团,他们的报业发展历程基本8-10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资金、人才、先进理念、市场操作技术、产品创新技术、内容创新熟练技能、单位品牌影响力等等,它们成立集团后自然游刃市场,做大市场。而内蒙古自自治区报业真正市场化发展才6年时间,同时地区经济的市场程度、社会文明程度、人均文化消费能力均显得滞后;办报理念、产品和内容创新技能、现代化报业的职业经理人、资金等都存在严重缺陷,在这样的情况下组建报业集团,必将导致资本矛盾、产权矛盾、人事矛盾、市场结构矛盾、债权债务社会问题、产品低劣问题以及其他报业发展问题,那么这场发端文化体制改革和构建社会和谐的政绩举动,必然失去意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2237.html

更多阅读

李险峰:《喧嚣荒塬》问世十年后的冷思考

《喧嚣荒塬》问世十年后的冷思考渭南师范学院李险峰摘要:《喧嚣荒塬》是秦东籍军旅作家党益民的成名作,是继陈忠实《白鹿原》之后又一部颇具影响力的家族小说。它在艺术追求上主要收获了四方面成就,一是以宗族械斗为构思中心具有多

乳制品市场份额 中国乳品市场的冷思考

     中国的乳品市场最近几年给我们的感觉似乎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备受关注,风波不断,但企业发展却越发稳健扎实,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越发完善,同时老百姓的承受力也变得逐渐理性,不再盲目的浮躁和极度敏感,这一切表明中国乳品行业成

热潮下的新思考 王石 家纺秋冬新品发布会热潮之后的冷思考

浮华背后的苍凉——家纺秋冬新品发布会热潮之后的冷思考家纺行业因为产品结构、消费习俗和气候特点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海尔张瑞敏曾说过“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近几年来,众多家纺企业纷纷转变淡季

声明:《关于成立内蒙古日报报业集团的冷思考(4-7)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网友村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