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画论 黄宾虹三品论

黄宾虹画论

作者:黄宾虹  来源:拙风文化网

中国艺术本是无不相通的。先有金石雕刻,后有绢纸笔墨。书与画亦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贯。虽音乐、博弈,亦有与图画相通之处。

观乎人品,画亦可知。是以画分三品:曰神、曰妙、曰能;三品之上逸品尤高。三品之中有学者为士夫画;浮薄入雅者为文人画;纤巧求工者为院体画;其他诡诞争奇,与夫谨愿近俗者,皆江湖、朝市之亚,不足齿于艺林者也。

今人作画,不能食古不化,要出人头地,还要别开生面。我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川浑然之气。有人既以为墨黑一团,非人家不解,恐我的功力未到之故。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多加议论,道理自明。

学术如树之根本,图画犹学艺之华。桃花能红,李能白,此能品也。桃李凡卉也,若野菊山梅,如隐逸高人,其超出于桃李,人共知之,而共赏爱之。画事品格,人不全知,近市荐绅,往往以清代文人画即中国上品画之代表,不知中国有士夫画为唐宋元明哲精神所系,非清代文人画之比。正以其用笔功力之深,又兼该各种学术涵泳其中,如菊与梅之犯霜雪而其花愈精神也。

画史、画理、画法论

魏、晋、六朝画尚内美,有法而不言法,观者可以自悟。吴道子有笔无墨,阎立本不识张僧繇画,李思训金碧楼台,画重外美,丹青炫耀,古法已失。王维、王宰、张*、郑虔于诗与书法悟得其传。五代及宋,如荆、关、董、巨,始备六法。

周秦画言象形,唐以前重采色,北宋重法,元人写意,明人墨戏,至清道咸画学复兴。

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山水与人以利益,人生息其间,应予美化之。

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

登山临水是画家第一步,接触自然,作全面观察体验。

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地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要心里自自然然,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

山水我所有,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画家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能发山川的精微。

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此三思,也包含中得心源的意思。作画不可照抄对象。要在写实的基础上,去变化对象的状态,使其凸出动人。韩干、赵孟俯画马,生动有致,乃画家能把马的神态夺出来,取马的精华,而以简洁不乱的笔法把它表现了来。故画中之马,可以比真马更动人。此是化的方法。但要能化,便要求画家对于对象有更深切的观察和认识,不是随随便便能化的。

笔墨综论

  笔墨之妙,尤在疏密,密不可针,疏可行舟。然要密中能疏,疏中有密,密不能犯,疏而不离,不黏不脱。是书家拨镫法。书家拨镫法,言骑马两足跨镫,不即不离,若足黏马腹,则马不舒,而离开则足乏力。古人又谓担夫

争道,争中有让,隘路彼此相让而行,自无拥挤之患。

  画有笔墨章法三者,实处也;气韵生动,出于三者之中,虚处也;虚实兼美,美在其中,不重外观。艺合于道,是为精神。实者可言而喻,虚者由悟而通。实处易虚处难。苟非致力于笔墨章法之实处,则虚处之气韵生动不易明。故浅人观画,往往误以设色细谨为气韵,落纸浮滑为生动;不于笔墨章法先明实处之美,安能明晓画中之内美尤在虚处乎?

作画知用笔之法,由分明而融洽;融洽之中,仍当分明。无法者不足观,而泥法者亦不足观;夫惟先求乎法之中,终超于法之外,不为物理所拘,即无往而非理。

作画全在用笔下苦功,力能压得住纸而后力透纸背。然用力不可过刚,过刚则枯硬。……刚柔得中方是好画。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一波三折"一语,最是金丹。欧人言曲线美,亦为得解。院体纵横习气,就是太刚。明代浙江人画,惟秀水项德新、孔彰叔侄,与邹衣白、恽道生最佳。

杂 论

古人善书者,必善画,以画之墨法,通于书法。

昔董玄宰论画,称读万卷书,盖作画者当多读书;而鉴藏古画者,尤不可不读论画之书。

看画如看美人,其丰神骨相,有肌体之外者。今人看古迹,必先求形似,次及傅染,次及事实,殊非赏鉴之法。

古来大家作者无不临摹,藏者尤多副本,真赝诚非易断。然观名大家笔,常有一种雄伟沉着之气在笔墨外,即南宋刘松年、赵千里,亦奇伟古厚,不落花流水纤谨迹象。书画同源,钱舜举谓赵子昂士夫画惟隶体,斯语可信;否则虎邱市上高手能面目如生,而精神不逮也。

学画无止境,全以用笔为重,刚柔得中,不悖古法,千变万化,出奇无穷可也。笔法必好学深思,朝夕静观。得名画佳品,玩其一点一画,起讫分明,即不蹈于魔障。软弱是清代通病,练习不懈,时时揣摩有得耳。

(注:本篇转自山羊博客)

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初名懋质,应试改名质,字朴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滨虹亭,因号滨虹,后改写宾虹,中年后以字行。别号有予向、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省歙县,1865年1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1907年逃亡上海,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赴杭州,任国立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90寿辰时,夏衍同志代表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黄宾虹“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奖状”。1955年3月15日,黄宾虹在杭州逝世。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献国家。人民政府于杭州栖霞岭建“画家黄宾虹纪念馆”。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

1953年,黄宾虹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当时称“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首任所长,为新中国的美术学学科奠定了学术基石。

黄宾虹的生平活动可分为4个时期:①金华至歙县时期(1865~1907)。黄宾虹自幼攻读诗文经史,学习书画及篆刻,同时潜心研读黄生、刘献廷、顾炎武、黄宗羲等明代遗民的著作。1886年,应县试,补廪贡生。在扬州从陈崇光学画花卉。在安庆从郑珊学山水。1904年,去芜湖安徽公学任教,翌年,在歙县新安中学堂教书。1907年去上海;②上海时期(1908~1937)。1905年出版《国粹学报》,来沪后担任《国粹学报》编辑。1911~1927年间,他先后编辑《神州国光集》、《神州大观》、《历代名家书画集》、《中国名画集》等金石书画图册,任《国画月刊》编辑、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等职,做了大量搜集、整理、出版美术遗产的工作。1925年,画史专著《古画微》刊行。1926年,组织金石书画艺观学会,主编《艺观》双月刊。1928年,出版《烂漫画集》第1辑,完成《美术丛书》第4辑。曾先后执教于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并任暨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导师。1934年,刊行《黄宾虹纪游画册》,发表《画法要旨》等论著;③北平时期(1937~1948)。1937年6月,应北平古物陈列所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之聘,来北平鉴定书画和担任教授。这时他的山水画融化古人与造化,独创风格,日益鲜明;④杭州时期(1948~1955),1948年离平赴杭,任国画教授。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浙江美术学院)教授。1953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所(后改为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1955当选为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2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3个阶段。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澹宕,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从色彩上看,有水晕墨章,元气淋漓的水墨山水,也有丹青斑斓的青绿设色,更有色墨交辉的泼墨重彩,以及纯用线条的焦墨渴笔。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古代某家笔法的影子,但又完全不是古人。他的花鸟画,偶一为之,雅健清逸,别具一格。书法师承钟鼎文和晋魏。行草取法王献之、颜真卿,楷书取法《郑文公碑》、《石门铭》、褚遂良等。博采众长,出以己意,浑朴沉雄之中隐含着清刚秀逸。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书画实践,使黄宾虹的画论画史研究,有着深刻的独到见解。这主要是:①浑厚华滋。针对清代山水画出现气格柔靡软弱的现象,他简括“浑厚华滋”四字,作为他追求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标准,并且把它提到中华民族性格的高度。②主张创造。他认为师古人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优良传统,要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就必须废弃守旧式的临摹,必须师造化。③笔墨虚实。在技法理论方面,他总结中国画用笔用墨的规律,提出5种笔法:平、圆、留、重、变,7种墨法:浓、淡、泼、破、渍、焦、宿。④学人画。他提倡学识渊博、人品高尚、功力扎实,有创造性的学人画。

  

 黄宾虹的绘画创作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其理论包含着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的山水画和画论,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在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他在50岁前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足迹半天下。70后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绘画,在深研传统,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进而融铸为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黄宾虹更具学养,更富于文人气质。除了山水画创作,他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领域均有卓荦的贡献。

 黄宾虹认为,作画在意不在貌,不应重外观之美,而应力求内部充实,追求“内美”。他又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黄宾虹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在晚年总结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为“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诸法。如此,以笔为骨,诸墨荟萃,方能呈现“浑厚华滋”之象。

 由此,黄宾虹便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历史性的贡献。黄宾虹晚年所作山水,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飞动,以“黑、密、厚、重”为最突出的特点。其意境清远而深邃,去尽斧凿雕琢之迹,大趣拂拂,令观者动容。由这样一种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格当中,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张力。


黄宾虹画论 黄宾虹三品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2392.html

更多阅读

马志明相声全集 马志明杨少华相声全集

19:57酒令表演:马志明 王佩元 苏文茂22:09听曲艺表演:马志明 黄族民07:46论拳表演:马志明 黄族民07:59学跳舞表演:马志明 黄族民27:42五味俱全表演:马志明 谢天顺13:37自食其果表演:马志明 谢天顺

阿郎的故事 阿郎的故事主题曲

1989年杜琪峰导演,周润发/张艾嘉主演,吴孟达/王天林/黄百鸣/余家论/黄坤玄参与的经典港片。获得1990年八项金像奖提名。周润发不再是那个活在枪,烟,血,风衣,墨镜中的小马哥。但这部电影仍然是一部英雄片。英雄的定义各不相同。阿郎是平民

黄宾虹画语录 黄宾虹画语录全整版

黄宾虹画语录[1]画理(一)  用笔一涉图绘,则有关乎全局,不可不慎。  笔乃提纲挈领之总枢纽,遍于全画,以通呼吸,一若血脉之贯注全身。  意存笔先,笔外意内,画尽意在,像尽神全,是则非独有笔时须见生命,无笔时亦须有神机内蕴,馀意不尽。以有

声明:《黄宾虹画论 黄宾虹三品论》为网友菰盃臫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