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之:浅谈王传利长篇小说《陋巷》

读罢《陋巷》话故乡——浅谈王传利长篇小说《陋巷》

(长篇小说《陋巷》,王传利著,九州出版社,2014年)

2014年底,趁着圣诞至新年我一家去中加州海滨度假之际,我于旅途之中的闲暇读完了王传利送给我的长篇小说《陋巷》。


黄宗之:浅谈王传利长篇小说《陋巷》

这部小说描述的是北方一条寻常小巷十三个院子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和邻里之间的关系。读完这部书,我认为,这是一部通过透视小胡同市井小民们的人际关系、生活态度、处事方式来表现小巷文化形态的长篇小说。

作者采用了与我过去读过的小说截然不同的写作手法,用大量零散的生活细节和众多的人物来向读者展现小巷里几十年中发生的故事。

《陋巷》没有一般长篇中所呈现的一波三折故事情节和吸引读者的跌宕事件,全书所讲述的是十三个院子里近三十户人家的普通生活中琐碎小事情。这些小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每天都在重复和发生。从表面上来看,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费在写寻常人家的吃喝拉撒、油盐酱醋茶上面。讲小巷里的人们早起晚归、生老病死;说他们家中母鸡生蛋,男孩尿床,谈他们床笫私事,娶妻嫁女。叙巷中左院右墙内的新闻旧事,述邻里之间的东家长西家短。在不算太长的小说里,道尽了我们日常所见所闻的几乎所有的生活现象。

作者何以耗费精力作如此大篇幅的叙述?

在独门独户的小胡同里巷,其文化形态是封闭的。人们常常关门闭户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生活态度通常表现出爱看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和置身度外、冷眼旁观。作者笔下的《陋巷》与普通小巷有所不同,《陋巷》的十三个院子里绝大多数住着不止一户人家,这就构成了一种有别于独门独户普通小巷的一种特有的更复杂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于是,在《陋巷》里有了更为庞杂多样的社会现象。既多了隔着窗户窥视他人私事的事件和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也有了邻里间的守望互助和照顾关怀。作者没有直接用自己的观察和评判向读者表述这一种文化的复杂性,而是采用写实的方法,通过大量的生活片段和一件件日常琐事让读者从中体会,自己总结,作出判断。

在胡同里,每家每户都是平等的,没有主要次要之分。这部小说完全遵循了小巷的自然生存形态来叙述其故事和描写其中的人物,它没有其它小说通常所采用的提纲挈领的主要人物,更没有承载故事发生和发展的主线与副线。一个小巷,十三个院子,几十号人物,从老人到小孩,从女人到男人,作者用尽笔墨,逐一描写,细致刻画,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市井小巷百态人生的全景图。在这个生活的圈子里,即便抽去其中任何一个人物,不会对小说故事完整性产生太大影响;拿掉任何一个章节,也不会对事件的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损伤。这部小说广泛反映普通人的社会生活,写出了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的二三十年里不同时代外部世界所发生的天灾人祸与这些平常家庭的命运关系。通过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平面透视来挖掘《陋巷》的主题思想和折射出看似普通小事件后面的社会深层矛盾。

小说《陋巷》里的人们经历了两次拆迁。第一次是地震损毁了陋巷,陋巷不能再住了,大伙盼望快拆,“拆也好,建也好,搬也好,是二小放鸽子--又回来了。”“只要能回来,比什么都好。”人们期待重建后回到原来陋巷的原址居住。而第二次拆迁,要在陋巷原址建造商业大楼。老住户们不想离开。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巷走向衰败、没落是必然的。有别于现代社会的楼越建越高,邻里的交往越来越少,人之间感情越来越薄的处境,小巷的过去是令人缅怀的。

《陋巷》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最为平常的、朴质的、充满人情味的、耐人寻味的、活生生的市井生活画卷。《陋巷》是千千万万类似的,已经逝去或正在逝去的市井小巷的一个缩影。弄巷终将被新建的高楼替代。陋巷没了,作者对正在消失的小巷和弄巷文化的情感是留念、伤感、怀旧和无可奈何的。

小说的结尾处,作者借老住户之口道出肺腑之言:“故土难离,这次搬出去就搬不回来了。”从中我们不难体味出作者在字里行间透出来的隐隐乡愁。不是吗?作者如此真实地写作《陋巷》,原本就是想道出自己内心中那个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原乡”。道出一个没有经过修饰的,保存着完整原貌的,能勾起自己对家乡眷念的那片故土。

当然,阅读这样一部没有剧烈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情节的长篇小说是需要读者用心的。可喜的是,作者受过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训练,具备很好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作者运用丰富的鲜活口头语作为小说的叙述语言,大量借以方言、土语、口头禅,采用词汇的修饰技巧,丰富了小说人物,提高了作品的可阅读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惊喜地发现层出不穷的妙语巧句,并禁不住用铅笔把它们圈划出来,铅笔记号竟然布满了通篇小说的章章节节里。作者使用了大量诙谐和粗俗的语言,把小巷市井小民的“陋”刻画得活脱和耐人寻味,并常常能恰到好处地采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字的修饰,点活小说中人物的言语和动作,让小说呈现精彩和律动。细细品味,不难看出作者的文学语言方面的深厚功力。尽管小说在语言个性化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描写方面还存在一些可以商榷之处,但这部小说很值得一读。读者一定会从这部小说活泼的语言运用中获得阅读的愉悦和从中受益,并从对原乡的记忆深处寻找到无足轻重的自己。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最初阶段,我并不认同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感觉小说的叙事太随意零散,作者过分地平铺写实,没有突出的人物和事件,掩卷之后,不易厘明清晰的脉络。在读完这部小说,打算写一点读后感时,我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曾在中国居住过的小巷。很奇怪,我居然想不起那些曾经与我朝夕相处的邻里,记不住他们的姓名,回忆不起他们的音容相貌。那些曾经与我们彼此相依,磕磕碰碰又相互照应的邻居,他们之中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长存在我的记忆里。尽管我还记得那依稀的街景,走家串户的邻居,街边嬉闹的小孩,门前唠唠叨叨的妇人,二十几年里我生活过的那个街巷没有发生一件让我可以刻骨铭心的事件。人们生老病死,上班放学,庸庸碌碌,所关心的全是日常生活里的油盐酱醋茶。街巷里的人们活着,周遭似乎与自己无关,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们,不为人知,过着平常不能再平常的日子。在我大学毕业之时,我曾住过的那个街巷拆迁了,我家搬走了,那个小巷就像传利笔下的《陋巷》一样,从我生活过的那个城市里被抹去。曾经的住户,“也像被大风吹散的尘土,再也聚不到一起,彼此全然不知道去向。”从此,我再也没有他们的音讯,再也没有听说过他们和有关他们的故事。

我记忆里的小巷与传利笔下的《陋巷》多么类似啊!那些芸芸众生的普普通通的生活构成了我的小巷故事,那儿没有跌宕起伏的事件,没有让人荡气回肠的人物,人们平平淡淡地活着,他们构成了城市的一个组份,使城市的存在有了现实的意义,进而构成了我曾经有过的一个生活片段。

联想到我曾住过的小巷,再回过头看传利的这部小说,我认识到作者以如此方式写作陋巷的真正意图:更好地真实地反映这一简陋弄巷的“原乡”创作主旨,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小巷和一群真实的生活在小巷里的人们,反映他们的真实生存状况和他们的真实故事。假如作者采用进一步的虚拟手法,写出一个有着轰轰烈烈大事件的弄巷,它还是曾承载过我们这艘生命之船的小巷吗?作者用贴近生活的大量细节和万千琐碎小事,竭尽全力去还原生活的本质,给我们讲述一个真实的小巷故事,讲述那些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们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寻常人生。

读罢《陋巷》话故乡。回望故里,我的乡愁被点燃了。故土难离,对我们这些远离故土的游子来说,离开了故土,就再也回不去了。故乡寄托了我们多少的乡愁呀!真实的《陋巷》才是我们真正的原乡,是我们的根之所在,是我们的心所牵挂,也是我们不该和不能忘怀的地方。

转自黄宗之文心专辑: http://wxs.hi2net.com/home/news_read.asp?NewsID=87183

禾原文学2015年第2期总第5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3029.html

更多阅读

数学论文:浅谈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论文: 浅谈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反思既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技术。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极为重要。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从而激发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而数

浅谈闻一多诗集《红烛》与《死水》 死水微澜

浅谈闻一多诗集《红烛》与《死水》[中文摘要]作为爱国诗人和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集《红烛》与《死水》更体现了高超的诗歌创作技能。相比《红烛》的多情感伤、浪漫秀丽,《死水》更显沉郁理性

浅谈沈从文作品《萧萧》中的人性美肖广凤 沈从文的萧萧

浅谈沈从文作品《萧萧》中的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声明:《黄宗之:浅谈王传利长篇小说《陋巷》》为网友君悦君兮君不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