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修改教案 窦娥冤教案ppt

《窦娥冤》修改教案

韩晓蓉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分析剧情结构,感受窦娥的善良心地、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并理解主题: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2. 结合朗读,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并结合有关元杂剧体制的介绍体会其艺术特色。
【教材分析】
课文是《窦娥冤》全剧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二:一是通过分析剧情结构,感受窦娥的善良心地、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并进而理解主题: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和当时社会的黑暗——“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二是结合朗读,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并结合有关元杂剧体制的介绍体会其艺术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理解[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认识全剧情节的高潮。
第一课时介绍戏剧和元杂剧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略)

三、元杂剧介绍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一级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这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有的名称。元杂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北曲各宫调的声情虽与南戏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变宫、变徵两个半音,故从总的音乐风格来说,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与南曲相比,北曲用韵较严,每套曲只押一韵,中间不换韵,而且韵脚密,几乎每句都押韵。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1、“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或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赵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折,《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此外在剧本的开头或结尾,还有“题目正名”就是用两句话或者四句话,标明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两句:“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2、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 

3、“角色”是表征性别、年龄、职业以及善恶、美丑、忠奸、贤愚等特点的人物类型,演员既代表某个“人物”,又代表某类“角色”。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4、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5、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后者从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6、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

7、“套曲”是与“只曲”相对而言的,把许多“只曲”(至少三只,多的可达二十只左右)连缀起来成为“套曲”。这种连缀有两个条件:一是“只曲”的次序,什么曲牌在前、什么曲牌在后,基本固定;二是“套曲”中的“只曲”彼此属于同一“宫调”里的曲牌。用四套曲子以上的杂剧极少见的。偶尔有的题材,作者认为写一本四折不能容纳和完成主题思想,就以多本的形式解决。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用了五本二十一折。

8、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9、元代散曲

从十二世纪前期到十三世纪后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形式,这就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元曲”包括杂剧、散曲两部分,但杂剧是戏剧,而散曲才是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

散曲兴起于元代。到了元代,散曲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异花独放。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和马致远。他们也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在体裁上大致可以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小令;带过曲;重头小令。套曲及其特点。

散曲的形式特点:衬字;用韵;丰富的对仗方式。

前期套曲:马致远的《秋思》、关汉卿《不伏老》。后期套曲:睢景臣《高祖还乡》、刘时中《上高监司》、杨朝英的《阳春白雪》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

四、作者: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是个饱学之士,从他的作品中一再的提及易、诗、书,春秋、周礼、礼记、四书等经书并加以诠释可知。而其戏剧作品的主角又多取材自历史人物与事迹,亦可知他对历史典故是熟悉的。饱读诗书的关汉卿一生却没有走上仕途的道路,这是为什么呢?他的狂放不羁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还要从他生活的时代说起。关汉卿生活在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元代社会,尚武轻文,等级森严。民族分四等,汉人、南人被压在最底层;职业分十级,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在元朝之前,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走上自己的仕途之路,所以那时的读书人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可到了元代,朝廷取消了科举考试,这样读书人没有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作为沉沦于娼、丐之间的汉族文人,关汉卿一生漂泊,穷愁潦倒。为了自己的生存,同时又可以有一个展现自己的方式,所以许多的读书人结交了当时同样地位低下的戏剧人,开始写剧本。甚至还亲自到排练现场做导演,粉墨登场做演员。他和当时的演员珠帘秀等关系很好,还创立过“戏曲协会”,这个成就在文人中间算是“成功人士”因为很多文人还靠写字作画来乞讨生活。他不向命运屈服,考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戏剧的舞台上画上了辉煌的一笔。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五、作品素材及故事梗概

(1)素材:《窦娥冤》与“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冤》的题材,来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和干宝的《搜神记》中"东海孝妇"的故事。这个故事说,东海郡一个很孝顺的寡妇周青,为侍奉婆婆,矢志不嫁,婆婆遂自缢而死,小姑诬周青谋杀,官府不察,判以死刑。临刑前,周青指着身边的竹竿说,若我无罪,血就沿着竹竿倒流上去。后果应验,且东海郡大旱三年。新来的郡守为她雪冤,天立时下起雨来。
(2)熟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关汉卿采用这一传说,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大大丰富了思想内涵,编织出一个年青寡妇被黑暗社会戕害至死、鬼魂复仇的动人故事。全剧梗概: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端云3岁丧母,7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窦娥执意不从。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发。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从。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宝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窦娥死前发出三桩誓愿:若是屈死,死后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果然一一灵验。窦天章官拜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地面。窦娥鬼魂托梦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重新审理此案,杀了张驴儿。窦娥冤情得以伸雪。

第二课时紧扣“冤”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朗读全文、整体把握,:

思考题:

1、思考:窦娥的冤是什么?课文哪一首曲词可以说明其“冤”?

【正宫】【端正好】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冤”即无辜受屈。没来由,不提防可见其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2、课文一开始的舞台说明对写窦娥冤有什么作用?

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凸显人物悲剧命运。

3、作者写了窦娥临刑前的哪些场面来展现窦娥之冤,试用七个字概括各个场面。思考窦娥的性格特征。

窦娥:

(1)绑赴刑场婆媳诀别临刑发誓

怨悲恨

(2)指天斥地窦娥“怨”清浊不辨善恶不分两泪涟涟

诀别婆婆窦娥“悲”后街赴刑婆媳诀别

感天动地窦娥“恨”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性格:刚烈善良

4、结合注释(1)中戏剧梗概介绍,从文中找出最能说明窦娥“冤”悲剧根源的一句话,体会其作用。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分析一: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窦娥冤》修改教案 窦娥冤教案ppt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分析二: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由此,能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个人悲剧→高利贷剥削流氓地痞横行贪官污吏草菅人命→社会悲剧

二、作业:

典故补充材料翻译并理解: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第二学时:紧扣“冤”研读悲剧

◆阅读第一层的《滚绣球》思考:

【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传统观念中天地鬼神是明辨是非、主持公道的化身,何况窦娥冤是昏官所致,窦娥却指天斥地,为什么?

明确:

1)、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的最高秩序的象征。人们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2)、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的社会现实使她觉醒,认识到所谓天地也清浊不辨,善恶不分。

3)、“相信——怀疑——否定”的精神历程使窦娥把矛头直指人民心中最高秩序的象征——天地,人物的精神又进一步上升到“反抗”。

诚如她的灵魂对窦天章所言:“我不肯顺他人,倒着我赴法场;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残生坏。本一点孝顺的情怀,却做了惹事的胚胎。”——这就是恪守封建传统道德规范的结果,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是一声呐喊,喊的肆无忌惮!字字血泪,句句檄文!通过自身的遭遇,她看清了这个世界。这是对天地鬼神的全面质问,是对黑暗时代的整体否定,是对生死善恶的根本怀疑,是对现有秩序的猛烈声讨!

既是窦娥呼天抢地的血泪控诉,又是关汉卿对宇宙人生、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问题经过一番痛苦探索之后用极度悲愤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它既震撼人心,又发人深思,引发人从窦娥的悲剧想到彼时彼地一套固有的所谓善恶、贫富、清浊等世俗观念秩序究竟颠倒、荒谬到何等程度!

2、在这一曲词中作者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指天斥地抒发窦娥“怨”的?

1)、直抒胸臆,,指天斥地,表达对黑暗社会强烈的悲愤之情。

2)、运用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抒发了人物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之情,深化了戏剧冲突,强烈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阅读戏剧第三层思考:

1、窦娥为什么发这三桩誓愿?三愿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可否调整次序?用典对写三桩誓愿有什么作用?

▲血溅白练:昭示冤情(长弘化碧、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伸张正义(飞霜六月)

亢旱三年:惩治邪恶(东海孝妇)

千古奇冤层层递进

▲典故,顾名恩义,就是典籍中的故事。运用经过压缩成一个词的故事,以表达作者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的手法,就叫“用典”。用典,往往能化繁为简,把意思表达得含蓄,委婉而有韵致,让人联想,让入玩味。《窦娥冤》中运用了不少典故,单是课文节选部分即有“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等典故,对于推展情节、烘托人物起到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对典故表现力的把握,最关键的是要在“解其旨——析典故之精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求其同”——明了“典故所实现的时空跨越”,最终得以“感其情”,感受到典故运用所产生的“人性张力”,从而真正实现经由语言之门径,走进文本的内核,进入人物之内心。

剧中,“窦娥委实冤枉”,“委实的冤情不浅”。——可是,单是这样直白的申述,还远不足以体现窦娥此时“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怨气冲天”内心情感。试想,如果将“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一句改为“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窦娥蒙冤,怨气冲天”。情绪的表达固然直截,可是,产生的“人性张力”无疑逊色得多(语言美感的缺失自不待言)。

那么,这些典故中涉及的人物,与窦娥之间有着怎样的共性呢?先看窦娥(贤媳)、苌弘(贤臣)、望帝(贤主)一组,三者遭遇的相似处皆在贤而蒙冤;再看窦娥与邹衍,二者遭遇的相似处皆在忠(贞)而被谤;窦娥、东海孝妇两者的共性更为显著,她们都是孝而被诛。他们都拥有“善”与“孝”这些本为世人所颂扬的传统美德,可是,恰恰是这些美德,却最终成了置她们于死地的“罪魁”。——一句话,上述所有,无论是明君还是忠臣还是贤媳,他们都是忠贞正直善良主人,却都“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窦娥所蒙受的冤情之深,窦娥内心怨气之烈;我们更从中看到了当时“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严酷现实,激起读者对当时社会中官吏们的倒行逆施,社会的“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的愤慨。

2、这三愿的要“感天动地”在刻画人物性格上与第一层有什么关系?在思想内容上与第一层赴刑场的“指天斥地”是否矛盾,该怎样理解?

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思想的局限性。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很多论者习惯将窦娥说成是从一个严守妇道的善良的普通妇女,发展成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敢于反抗官府、控诉天地甚至大胆否定官府否定天地权威的女性。这样的说法是值得讨论的。论者经常把[端正好]和[滚绣球]两段作为窦娥控诉官府与天地的主要例证。其实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得很透彻:“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从人的自然性角度来说,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巨大苦难时,总是本能地、不由自主地呼唤天地、父母;从人的社会性来讲,总有一种对现存状态和现存秩序的认同感,如果这个政治秩序不能够保证当事者的正常生活或者它根本就是摧毁当事者正常生活的罪魁祸首时,人们往往会心生失望及至绝望。而表达这失望或绝望情绪的方式,于文人大概会佯狂避世或退隐遁世,于普通百姓则多是直接而激烈地呼天抢地、怨天责地。

窦娥作为一个遵从封建道德(情愿尽孝守节以了终生)、遵守封建秩序(在张驴儿“官休”、“私休’,的威逼下情愿”见官”)的普通下层妇女,她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冤死在官府的屠刀之下。“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是窦娥最真实也是最沉痛的心理剖白。她原本寄希望于“官吏们还复勘’的想法已经化为泡影,此时她在现实情境中真的是辩白无路、诉告无门。而在封建社会普通民众的意念里,天与地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主持人间公道(“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于是她很自然地就把天地作为自己满腔怨恨倾泻的对象,埋怨天地的糊涂,指责天地的“错勘贤愚”。这种埋怨和指责,和着“叫声屈动地惊天”的哀声长号,最强烈地表现了窦娥感情的激愤,表现了她对现实社会的极度绝望。而更为耐人寻味的是,不管窦娥曾经怎样地指天斥地,最终,她还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天地神灵的身上:“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最终,天公“可期”,皇天也真的“从人愿”。不仅三桩誓愿先后应验,使得窦娥的冤情得以昭告于世人(“[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而且,最终依靠鬼魂显灵,使得她的冤情在父亲窦天章手里获得了先白,使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可以说,恰恰是普通百姓对现实人世的彻底绝望,而被迫寄望于虚幻的天地神员的事实,更揭示出当时社会的无比黑暗。

3、三愿在生活中是不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与事理不和,为人情所求”。

三桩誓愿的艺术手法: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运用典故比较映衬,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却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折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本折剧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剧本中还有哪一层没赏析,它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阅读第二层思考:

1、窦娥的善良表现在什么方面?

剧中窦娥的善良具体表现在:不走前街走后街上,也表现在窦娥决别婆婆时对婆婆的安慰上。

前街里去心怀恨(遗憾)细语柔声 怕只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注意窦娥与婆婆的关系。对蔡婆来说,窦首先是商品,买来的儿媳;危难之时,又变成了牺牲品。但娥对婆婆仍是生而养之,危而救之,死而念之,这种救助老人、见义勇为的自我牺牲精神,正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以柔写刚,愈见其刚;以悲写壮,愈见其壮。

2、作者写她的“善良”对表现人物、刻画主题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凸现人物的善良也就凸现人物的冤屈,越显社会的黑暗,其抗争和反抗也就越不同寻常,令人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力度就更大!

明明是与婆婆幽明永隔的诀别,却是以小别数日的口吻嘱咐;明明是代替婆婆受了刑,却一心挂念着婆婆。多么可贵的精神,多么纯洁的品格!作家正是极力刻画出这一美好形象,使之毁灭,唤起人们对善良者的同情,对邪恶者的憎恨!鲁迅:“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此刻主人公灵魂世界的美好强烈的反衬了后文中人物的“毁灭”。深化了主旨

艺术的一张一弛,为最后的高潮奠定基础。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正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总结:

作者紧扣一个“冤”字: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超现实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写作特点)刻画了刚烈、善良、尤其是充满反抗性的窦娥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以窦娥个人的毁灭揭示了善良的人与险恶的社会间的矛盾冲突,个人悲剧直指社会!以指天骂地的怨气表达了对天(封建统治秩序的象征)、人关系的思考;以感天动地的誓愿抒发了对公平、真善的呼唤。

第三学时:紧扣“冤”品读语言

古代戏曲语言的鉴赏:曲词宾白

1、理解其通俗明白、口语化的特点;

2、借助分析修辞手法理解曲词的抒情性;

3、注意曲词的音韵美

A、曲词可以在规定发字数以外添加衬字以加强声情或补足语意;

B、曲词常用灵活多变的对仗加强音韵美。

朗读全文曲词与宾白,就古代戏曲语言鉴赏的要点任意点评并品味1到2处曲词或者宾白的语言特色。

关剧语言特点:

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代表。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这是关汉卿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窦娥冤》的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

点评一:

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1、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用韵;

2、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曲白相生”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3、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

点评二:

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滚绣球》的曲词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

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点评三:

通俗明白、口语化

【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点评四:

通俗明白、口语化

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点评五:

通俗明白、口语化

关汉卿的本色语言风格首先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还表现在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于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如剧中说白:“(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从中几乎看不到加工的痕迹,就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生动,正是这些平凡不过的话语,鲜血淋漓地揭示了这个童养媳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

点评六:

1.本色的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怨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纡徐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昴。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炼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动容,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的唱词,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而又相当富有感染力。又如下面这段话:“(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这样朴素的说白,读来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加工的痕迹,就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生动。正是这些平凡不过的话语,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小媳妇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让人情不自禁地心生无限的悲悯。

课文中的曲、白配合得也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景,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2.巧妙的用典

典故,顾名恩义,就是典籍中的故事。运用经过压缩成一个词的故事,以表达作者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的手法,就叫“用典”。用典,往往能化繁为简,把意思表达得含蓄,委婉而有韵致,让人联想,让入玩味。《窦娥冤》中运用了不少典故,单是课文节选部分即有“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等典故,对于推展情节、烘托人物起到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前人语云“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作者在剧中调用了这些个典故,显然是有所寄托的,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在知晓典故的实际所指的基础上,才能求得对作者意图和情感态度的把握,当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汉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同时,本课文中所用的典故.均出于窦娥之口,且都是窦娥在法场临刑前说出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不妨追问一下这样的问题:窦娥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候想到这些古代的人物?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窦娥此时怎样的内心世界?

对典故表现力的把握,最关键的是要在“解其旨——析典故之精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求其同”——明了“典故所实现的时空跨越”,最终得以“感其情”,感受到典故运用所产生的“人性张力”,从而真正实现经由语言之门径,走进文本的内核,进入人物之内心。剧中,窦娥通过与其他人物对话或者独白(唱)的形式,不断地向世人传达这样的信息:“窦娥委实冤枉”,“委实的冤情不浅”。——可是,单是这样直白的申述,还远不足以体现窦娥此时“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怨气冲天”内心情感。试想,如果将“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一句改为“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窦娥蒙冤,怨气冲天”。情绪的表达固然直截,可是,产生的“人性张力”无疑逊色得多(语言美感的缺失自不待言)。

那么,这些典故中涉及的人物,与窦娥之间有着怎样的共性呢?先看窦娥(贤媳)、苌弘(贤臣)、望帝(贤主)一组,三者遭遇的相似处皆在贤而蒙冤;再看窦娥与邹衍,二者遭遇的相似处皆在忠(贞)而被谤;窦娥、东海孝妇两者的共性更为显著,她们都是孝而被诛。他们都拥有“善”与“孝”这些本为世人所颂扬的传统美德,可是,恰恰是这些美德,却最终成了置她们于死地的“罪魁”。——一句话,上述所有,无论是明君还是忠臣还是贤媳,他们都是忠贞正直善良主人,却都“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窦娥所蒙受的冤情之深,窦娥内心怨气之烈;我们更从中看到了当时“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严酷现实,激起读者对当时社会中官吏们的倒行逆施,社会的“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的愤慨。

第四学时紧扣“冤”延伸拓展

一、比较拓展:进一步了解窦娥性格。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白宝箱》的杜十娘、《祝福》中的祥林嫂及本文的窦娥面对不幸时的反应:
1、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要求也无济于事,事情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的美艳动人。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
2、杜十娘:知道自己“中道见弃”她没有流泪没有痛不欲生,而是冷静的可怕,先是冷笑后是赞出此计者是英雄。而后很早起身挑灯梳洗。杜十娘的“修饰”是彻底绝望后,用美进行报复,进行惩罚,也是与这个罪恶世界决绝的最后宣告。
3、祥林嫂:略
4、窦娥:略

二、应用·拓展

1.《窦娥冤》《孔雀东南飞》比较阅读

坚决捍卫自己人格的尊严和顽强地反抗封建家长制,争取婚姻自主,追求生活幸福,是刘兰芝性格中“刚强、刚烈”的一面。为了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刘兰芝甘愿忍受恩爱夫妻分离的痛苦,主动提出离开焦家。在离开焦家时,刘兰芝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绝不在封建家长面前流露出自己的留恋,哀怨和痛苦。当刘兰芝最后只有两条路——要么向封建家长妥协,要么以死抗争——可走时,刘兰芝毅然选择了后者,在即将另嫁之时,她义无反顾地“举身赴清池”,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殉了追求婚姻自主的理想。

刘兰芝离开焦家时,虽然和焦母告别时镇定从容,但与小姑告别时却是“泪落连珠子”,和小姑的一番温情絮语也令人为之动容,刘兰芝和焦仲卿分手时,对焦仲卿是情意绵绵,她既不忍心打破焦仲卿破镜重圆的幻想,但又不能不让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此时此刻,刘兰芝的多情、体贴和善良,真是催人泪下。“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挥手告别,更成了永远定格在人们脑海中的不朽画面。

刘兰芝、窦娥性格中都闪耀着“刚”性的光芒。正是这种“刚”性,使得她们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女性形象。但同时,作为女性,她们身上又绝不乏传统女性所具有的细腻、温柔、多情和善良,“刚”与“柔”在她们身上得到了和谐而完美的统一。

2.《窦娥冤》《哈姆雷特》比较阅读

莎士比亚剧作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哈姆雷特》就是性格悲剧的典型代表。哈姆雷特作为剧中的悲剧主人公,其性格是相当复杂的,突出表现就是他有着很强的自主意识。他的犹豫,他的忧郁,他那穿透力极强的想象力,使我们可以活生生地感受到他的独特。哈姆雷特性格的多重性和矛盾性,使他具有了强烈的个体自主意识。而这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悲剧的诞生。哈姆雷特最后知道了永远活在犹豫怀疑之中是不可能的,“生存还是毁灭”必须择其一。是苟活在这混乱像监狱一样的世上,还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他犹豫过,徘徊过,但最后他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生命来祭奠了他所钟爱的美妙理想。

而窦娥则完全不同。面临着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幸,她把痛苦归咎于命运的安排。她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不用自己去争取。当她被押赴刑场,发下三桩誓愿时,她求救上天的帮助,替她伸冤。一个弱势群体中的女子,一个没有被社会赋予任何合法权利的人的生存,一个被社会伦理束缚的人,首先依靠的是当权者的同情,然而官僚是如此地腐败,他们不仅没有给窦娥任何帮助,反而成了凶手。她只能用自己的精神战胜自己的肉体,用自己的道德意志战胜自己的生命意识,她用自己的死亡震撼人们僵化了的心灵。

五、发现·创新

1.窦娥悲剧的成因新论

窦娥悲剧的成因,人们一般都从元代吏治腐败黑暗等外部因素着眼,而往往忽略了对窦娥自身的考察。事实上窦娥的悲剧,主要来自其所恪守的信念。这种信念主要体现在对孝亲、守贞、业报轮回、善恶相报、天人感应等观念虔诚的信奉和强烈的责任感上。

可以说,恪守自身信念,是窦娥悲剧的重要成因。假如窦娥不虔诚地践履和维护自身信念的话,恐怕也就不会出现“感天动地窦娥冤”了。一个孝,一个贞,全符合当时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窦娥坚决地坚守着这个观念,她却在一步步地走上断头台:拒绝蔡婆婆带回的张驴儿是她的贞,容忍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留在家中是她的孝;给蔡婆婆做羊肚儿汤吃是她的孝,拒绝张驴儿的“私了”又是她的贞;公堂之上为免蔡婆婆挨打而屈招又是她的孝……一系列的抉择中,她选择了她认为正确、又能为自己修一个好来生的道德行为,却没想到遭了刑罚还丢了性命。诚如她的灵魂对窦天章所言:“我不肯顺他人,倒着我赴法场;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残生坏。本一点孝顺的情怀,却做了惹事的胚胎。”——这就是恪守封建传统道德规范的结果,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2.窦娥反抗性新论

很多论者习惯将窦娥说成是从一个严守妇道的善良的普通妇女,发展成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敢于反抗官府、控诉天地甚至大胆否定官府否定天地权威的女性。这样的说法是值得讨论的。论者经常把[端正好]和[滚绣球]两段作为窦娥控诉官府与天地的主要例证。其实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得很透彻:“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从人的自然性角度来说,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巨大苦难时,总是本能地、不由自主地呼唤天地、父母;从人的社会性来讲,总有一种对现存状态和现存秩序的认同感,如果这个政治秩序不能够保证当事者的正常生活或者它根本就是摧毁当事者正常生活的罪魁祸首时,人们往往会心生失望及至绝望。而表达这失望或绝望情绪的方式,于文人大概会佯狂避世或退隐遁世,于普通百姓则多是直接而激烈地呼天抢地、怨天责地。

窦娥作为一个遵从封建道德(情愿尽孝守节以了终生)、遵守封建秩序(在张驴儿“官休”、“私休’,的威逼下情愿”见官”)的普通下层妇女,她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冤死在官府的屠刀之下。“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是窦娥最真实也是最沉痛的心理剖白。她原本寄希望于“官吏们还复勘’的想法已经化为泡影,此时她在现实情境中真的是辩白无路、诉告无门。而在封建社会普通民众的意念里,天与地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主持人间公道(“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于是她很自然地就把天地作为自己满腔怨恨倾泻的对象,埋怨天地的糊涂,指责天地的“错勘贤愚”。这种埋怨和指责,和着“叫声屈动地惊天”的哀声长号,最强烈地表现了窦娥感情的激愤,表现了她对现实社会的极度绝望。而更为耐人寻味的是,不管窦娥曾经怎样地指天斥地,最终,她还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天地神灵的身上:“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最终,天公“可期”,皇天也真的“从人愿”。不仅三桩誓愿先后应验,使得窦娥的冤情得以昭告于世人(“[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而且,最终依靠鬼魂显灵,使得她的冤情在父亲窦天章手里获得了先白,使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可以说,恰恰是普通百姓对现实人世的彻底绝望,而被迫寄望于虚幻的天地神员的事实,更揭示出当时社会的无比黑暗。

参考文献

(1)张悦《<窦娥冤>典故魅力探求》,《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期,第28--29页。

(2)黄丽峰《以“冤”解读<窦娥冤>》,《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72--74页。

(3)王会明《简析窦娥的“冤”》,《陕西教育学院学院》2005年,第45--48页。

(4)陈家桢《窦娥悲剧成固新论》,《求索》2001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3779.html

更多阅读

《汉语拼音字母表》的教学点滴 汉语拼音字母教学ppt

这星期,孩子们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为后面学习音序查字法做好铺垫。从一年级到现在,孩子们对于汉语拼音已经非常熟悉,但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却有一定的难度,是按照英语字母读,还是按照小写字母拼音读,或是按照《汉语拼音方案》

《陈涉世家》复习教案

《陈涉世家》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2)要求学生会读下列字:辍鸿鹄谪戍数谏忿恚笞(3)理解和积累文言文词语,包括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4)积累有生命力的警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能力目标:(1)《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ppt

《囚绿记》说课稿蒋 翀 凌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这一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

《小动物过冬》评课稿 小动物过冬ppt课件

《小动物过冬》评课稿永红小学冯丽《小动物过冬》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主要讲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课文还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姜老师在执教时能很好地抓住这两条主线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课文。教学目标较明确。

声明:《《窦娥冤》修改教案 窦娥冤教案ppt》为网友抹茶夏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