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功夫出少林 天下功夫出少林觉远

中华武术历史千年,能集大成且长久不衰者,惟少林功夫。自有武术史料记载以来,少林功夫就被视为中国武术第一大派别。少林功夫也是中国影响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派别。

河南少林寺,地处中岳嵩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当地尚武之风自古盛行。少林功夫是自建寺以来少林僧人根据健身和护寺的需要,结合技击技术,广泛吸收各派武术之长发展而来。少林功夫门类之多,据传有三百六十多种。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虽有部分失传,但现仍存有一百多种武功。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少林寺就是少林功夫的正宗发祥地,故“天下功夫出少林”也。

什么是少林功夫的真正起源,史学家们目前尚在争论。但纵观少林功夫的传承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少林功夫真正是中华武术的集大成者,真正是“少林功夫出天下”也。

历史记载,北魏太和十九年,即公元495年,一个叫跋陀的小乘教和尚从印度徒步来的中国。信奉佛教的北魏孝文帝派人在河南少室山下为他建了一所寺院,名少林寺。此时的少林寺规模较小,且主要是为皇家翻译佛经,并无习武风气。所以,此时的少林寺不可能创立少林武功。

公元527年,另一位印度高僧达摩也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在少林寺期间,达摩面壁九年,静坐修心,因此,达摩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达摩面壁期间,为免筋骨疲倦,就仿效中国古人锻炼身体的健身动作,编排成十八式,此即被后人称之的“达摩十八手”。然而从史料看,在达摩时代,少林寺也已经有僧人习练武功,但谈其为少林功夫则应相距甚远,仅仅不过是强身健体的一些动作罢了。直到隋朝时期,由于少林寺规模的扩展,为了保护寺院的安全,少林寺从僧众中选出一些身体强壮,勇敢灵活,善于搏击的僧人组成护院武僧,此时的少林寺才算真正有了一定规模的专习武功的少林僧人。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唐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命其子李世民作为兵马大元帅,率兵东征,近逼洛阳,欲除自称郑王的王世充。由于王世充与占据河北的窦建德结成同盟,使李世民大军面临两面受敌的危险局面,危机关头,少林寺僧昙宗、慧玚、志操等十多名武僧,夜袭懁州城,生擒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致郑军群龙无首,乱作一团。唐军顺势攻破城门,王世充被逼投降。少林僧人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为唐王朝平定天下、统一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即是被后人传颂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后,给了少林寺优厚的赏赐和褒奖,以致少林寺在唐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的少林寺占地达一万多亩,寺僧达七、八百人,其中拥有高强武艺的武僧就达百人,从而为少林功夫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使少林功夫得以发展壮大,少林寺历代高僧十分重视武术的学习和吸纳。有关史料记载,此时的少林寺经常到各地邀请武术高手到寺内传授拳术和棍术,不断发展充实少林武功。五代十国时,少林高僧福居曾邀请十八位武术名家高手到少林寺演练三年。通过传授学习,各取所长,汇集成少林拳谱,为我所用。那时的少林寺实际成了一个武林人士的会武场所,可谓群英荟萃,各显神通。此时的少林功夫名声已经威震中原。

少林功夫在唐代的发展壮大,有其唐王朝庇护的因素,这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是少有的机遇。然而,当蒙古大军大举南侵,全国危难之际,却又因一特殊的原因给了少林功夫更大的发展机遇。

十三世纪初,中国北方的蒙古民族兴起,不断南下侵犯中原。元兵在忽必烈的率领下,直逼汴梁城下。与汴梁仅仅相距二百多里的少林寺,此时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由于蒙古大军野蛮的屠城政策,这场战争被史学界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在这危急时刻,少林寺僧没有逃跑,而是在少林寺方丈雪庭福裕的带领下,来到蒙古大军兵营,劝说蒙古军队不要屠杀无辜的百姓,从而使汴梁城被攻下后,百姓免遭了一场血腥的屠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庭福裕救天下的故事。

少林寺僧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固然有其慈悲为怀、仁义博爱的主因。这里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雪庭福裕的师傅万松行秀是当时蒙古国成吉思汗的国师的缘故,所以,雪庭福裕和尚才有可能进入蒙古军大营去劝说蒙古军队,阻止屠杀的结果。

忽必烈登基的第一年,即1760年,忽必烈命雪庭福裕掌管元朝时天下的寺院和僧人。河南一带的所有寺院,统一归辖少林寺。政策和官府的庇护,又给了少林寺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从而为少林功夫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政治和经济的保障。

雪庭福裕是一文僧,在主持少林寺期间,发展少林功夫的重任落在了僧人觉远的身上。觉远出家前就精通技击和剑术。出家后在少林寺经过学习和朝夕演练,逐渐增益,并广授门徒,使少林武风渐盛。其间,民间的一些俗家武林高手也慕名而来,拜会交流。随着武艺的增长,觉远认为自己的所学非当时武林绝技,于是离寺出行,四方拜师求艺。这个时期觉远上人的贡献,就是将少林寺武学的不足,通过外出学艺加以充实完善。通过多年的学艺过程,觉远与其他武林高手将已有的少林拳术加以整理,第一次系统的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并撰写了《五拳精要》一书,提出了习武不仅要练艺,更要修身修心的思想。当时的元朝皇权对民间习武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政策,却因为少林寺住持雪庭福裕为忽必烈国师的身份,使少林寺的习武风气得到了保护,致使民间大量的武林高手纷纷进入少林。这一时期,少林寺的繁荣程度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仅河南境内,少林寺及其下院就占地五万多亩,寺僧发展到四、五万人。而且还在和林、燕蘄、长安、太原、洛阳等地分别又建了五座寺院。这时的少林寺可谓是如日中天,从而为少林武功在明代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蓄了力量。

当历史进入了明朝以后,我们可以发现文史资料对少林寺的关注越来越多。一些少林寺的碑碣,地方志,文人游记等等,很多地方都记载了少林僧人“谈文更演武,礼佛爱论兵”的当时现状。可见,当时的少林寺,不仅习武已经成为僧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

明朝少林功夫能得以发展,一是少林寺从元朝以来实力的积淀,二是明朝政府实行乡兵制的原因。明朝当时的军队武装力量是由正规军队和乡兵构成。乡兵有政府组织隶属,定期训练,并随时接受政府的命令开赴战场。故少林寺的武僧也被纳入乡兵的系列,自立营盘,成为一个独立的战斗团体。因而少林寺武僧习练武艺成为武僧们一种有组织的行为。由于少林武僧在明代多次参加政府征召并立有战功,少林寺影响不断扩大,少林功夫也得以空前发展。

明朝永乐年间,少林武僧周友曾先后四次带队出征,三次立下奇功。周友骁勇善战,武艺高强。周友圆寂后,其塔碑上题有“天下对手教会武僧”八个字,就充分表明少林功夫重视学习,重视交流,取长补短的武学理念,显示着少林的自信和向天下英雄学习的胸怀。

今天的“天下武功出少林”,实际就是昨天的“少林武功出天下”。少林功夫真正是源于社会,吸纳百家之长,并在长时间学习融合中逐渐形成的。少林功夫经过历代高僧们不断的学习总结,才形成今天这样完整的武学体系。少林功夫其久远的历史,就是不断的吸收、融合、发展的历史。

今天的少林功夫,在中国,乃至世界,其影响之大,尚无其他武术门派可比。少林功夫的形成,自然有其独特的历史轨迹,但更是少林人崇高武德和博大胸怀的结果。当我们崇拜少林功夫的时候,也是需要从中吸收一些更重要的东西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切事物,均是如此。

天下功夫出少林 天下功夫出少林觉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4444.html

更多阅读

cf马来剑技巧 逆战马来剑技巧

?一、马来剑的介绍  在CF中马来剑和尼泊尔一样的威力,轻击范围马来剑大于尼泊尔,重击范围小于尼泊尔。重击出刀速度最快。轻击速度最快,轻击连贯,爆头率高,破攻较轻松。  他的优点在于其速度,俗话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能以极短时间对

瞻仰林觉民故居有感 林觉民故居观后感

2009年春节期间,我带儿子来到福州市中心东街口附近著名的三坊七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位于杨桥东路17号的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故居。大门左边的牌子“林觉民故居”、右边是“冰心故居”,他们俩都在这个屋檐下生

近代中国的林纾林白水林觉民和林森 冰心故居 林觉民故居

林纾[shū] (1852—1924),字琴南,中国近代系统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第一人。林纾是清末举人,曾任福州“苍霞精舍”汉文总教习。1897年他与时任马尾船政学堂法文教习的同乡好友王寿昌,合作翻译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茶花女》,题名《巴黎茶花女遗

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叔叔!! 林觉民后人

~林觉民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生父林孝  ,字玉珩;叔父林孝颖,字可珊,是福建有名的学者,以诗赋著称。林觉民从小过继给叔父为子,8岁时,嗣母去世,由嗣父一手抚养长大。嗣父亲自为之讲

林觉民 与妻诀别书 林觉民后人

【与妻诀别书】林觉民/文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膻,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

声明:《天下功夫出少林 天下功夫出少林觉远》为网友谁属琅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