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回族资料 河南郑州管城回族区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面积16万7千平方公里,有42个民族成分。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最多,有1988440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99%,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2.66%,分布在全省十七个市,一百一十个县。
  河南回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那时已有大食人、波斯人和其他信奉伊斯兰教的“胡客”来河南经商和留居,但为数甚少。河南回回民族的主要来源则是元朝屯田的“色目人”和明清以来因经商、避难或其他原因迁居而来的穆斯林。屯田和商业活动逐渐形成了河南回族分布“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点。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县市志书对回族的记载很少,寥寥数笔,但就这寥寥数笔也为我们研究河南回族历史和发展提供了依据,为给大家提供一些河南回族的历史素材,我从河南省一百多个县市的志书和文史资料中摘录了有关回族的记载,将陆续在伊斯兰之星网站(www.islamzx.com)发表,感谢各县市政协和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提供一些史志资料。如果志书中的记载有误,请与我联系。信箱:abudu400@sina.com联系人杨少华。

郑州市
  河南省会郑州(原郑县),位于中州腹地,回族人口居全省各地市的第二位,仅次于南阳地区,为91427人,占10.51%,并设有县级管城回族区。无论是在地方志或回族志上均应有一定的地位,现略而述之。
  郑州的回族溯源当于唐代。1923年的《河南通志局·郑县采访稿》提出:“郑之回教,来于唐时”。1947年,著名伊斯兰学者庞士谦在《中原回回》一文中进一步论证:唐代由海道来的回回要到首都长安,在中原有三条路线可寻,其中一条是由“颖、毫、商邱、开封、郑州、洛阳入京”,所以“这三条路上的回回很多,就是这个缘故”。一些过往的阿拉伯使节和商人,无论是西去两京,或东到沿海大邑,都要经过郑州,其中有些人或停住或留居,就成了当今郑州回族最早来源。
  另外,唐代“安史之乱”时,肃宗、代宗曾借助西城和阿拉伯兵平乱,之后,“这些穆斯林军队,多留于黄河两岸”,也成为郑州回族源流之一。至宋代,建都汴梁(今开封)。由于对外商采取奖励政策,故穆斯林来华经商者比唐代更多,纷纷云集京城,“那时除首都外,尚有许多穆斯林散居在京都诸郡”。地处京题的郑州,无疑亦是他们汇集和散居地之一。他们就和唐时留居的回国人共同构成郑州回族早期来源,但人数不会太多。
  郑州回族的形成主要是在元代。由于成吉思汗的西征,一些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迫东迁,这些东来的穆斯林,被编入蒙古军队的“探马赤军”,在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黄河两岸驻防屯田,逐渐发展起来回民聚居的村落和街道。《元史·本纪第十一》载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据回回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今赴南京电田”。南京即元初的南京路,后改为汴梁路,包括今天开封、郑州一带。参加屯田并逐渐定居下来的回回军人,与先后因各种原因而陆续东来的穆斯林贵族、官僚、商人、学者等一起构成了元代郑州回回民族的主体。
  从明代起,郑州地方文献开始有回族情况的零星记载。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22年)成书的《郑州志》在街巷条目中说:州城内有“回回巷”,并注明这是“回国群处”的地方。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郑州志》在“山川”条目说;金水河“旧第自回回墓(今巴巴墓)东北绕旧城与祭城水合,总名郑河”。同书又说:“回回营在旧州治东”(今革城回族区里营街、外营街一带)。民国五年(1916年)的《郑县志》,除续录“回回营”、“回国墓”外,还载:“清真寺街即里营街北口外营街在清真寺以东”,“清真寺在州治东北”。这些地方,至今仍是回民聚居的街巷。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外地回民的迁入以及内部回民的互移,使人口数增多。外地迁人的有陕西洪桐县以及省内的开封、庆县、嵩县、仅师等地,如登封颖阳乡马家寨、召乡火龙庙和石道的回民均是清初由惬师卜村迁来的。民国时,由于两大铁路于线在郑州交汇,郑州回族又有发展。人口继续增长,聚居点相应扩大。到解放前夕,仅城内回族已近7000人,聚居点已由明清以来的少数几处扩大到北下街、清真寺街、了兴里、河东街、河阳街、城南路西段、南顺城街、阜民里等多处了。城内的清真寺由过去的1坊达到8坊(不含女寺),信教的穆斯林达6233人(1935年统计,不含郊区)。
  郑州的回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回族人口最多的是管城回族区、中原区、荥阳县;其次是二七区、金水区、郊区和中牟县;再次是登封、密县、新郑县、巩县、上街区、金海区、新密区。管城回族区回族人口数居全市之首,全区回族15519人,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一倍多,占全区总人数的10.54%,占全市回族总数的37%。主要分布在3个办事处(城东路、北下街、菜市街)下辖的清真寺街、北大街、外营街、北下街、丁兴里、河东街、河阳街、城西路西段、南顺城街、后阜民里等10条街道上。中原区回族也有10400人,其中牛寨、十里铺为回族居住较为集中的自然村。
  郑州的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明代,郑州城内的“回回巷”已是“回国群处”的地方,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此建立了清真寺(今北大寺),标志着该教在郑州的兴起。传说,明万历年间,天方人士默穆都哈来郑州清真寺传教,影响极大。清代乾隆年间,著名阿訇马振九在清真寺招收“海里几”,培养宗教职业者,伊斯兰教传播进一步扩大。回族举人牧天颜撰写“五梦歌”,宣传教义。清真寺的群众捐献资财和士地,为教长提供资费,并铭刻乾隆《上谕》,扩大伊斯兰教影响。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城内一批回族穆斯林,重修默穆都哈墓,宣传其人其事,影响所及,名噪遐迩。
  民国初年,郑州成立“回教俱进会支部”,并领导了1935年郑县华北日报》侮教案的斗争,威震一时。此后,教风大盛,省内著名阿訇马长清、庞士谦、尚希贤等,都亲自挂障授徒,从者如流。据1935年统计,郑县全县有穆民6223人。抗战初期,中国著名阿訇王静斋来郑,发起成立“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译解《古兰经》,庞士谦来郑召集留埃及学生,为军校南宁分校回民总队招收回族青年,郑州一度成为全国伊斯兰教活动中心。
  郑州解放后,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出布告,重申党的民族政策。1953年回族宗教生活达到高潮,当年参加“大尔代节”礼拜人数达到3000多人。同年,省民委拨款重修北大寺和巴巴墓,受到穆斯林的赞扬。1978年后,拨乱反正,民族政策得到落实,开放清真寺。1981年恢复民族区建制,区政府设置民族宗教科,宗教管理工作加强。1984年4月郑州市伊斯兰教协会成立。当年,全市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群众6.9万人,开放清真寺38坊,宗教界人士51人。近年来,每逢“大尔代节”,省、市、区领导同志总是亲临清真寺祝贺节日。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郑州伊斯兰教经学院在北大寺开学,正式教职工14人,其中专职阿语教师3人,宗教教师2人,为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培养出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和一定造诣的伊斯兰教职业人才。学院规模定为120人,学制三年。1989年5月,伊朗送经团到管城回族区北大街、北下街、后阜民里三坊清真寺宣讲《古兰经》。
  清代以前郑州唯回一的一座清真寺是今天的北大寺。民国以后,随着回族聚居点的扩展和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郑州清真寺数量在所增加,管城回族区就有8座清真寺(男寺8个,女寺3个)。解放后,划归管城辖区的清真寺计有7座(男寺4个,女寺3个)。1978年后,除清平里清真寺外,其余6个清真寺全部恢复活动,其中以北大寺为最著名。
  北大寺原称城内大寺或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是郑州最早的清真古寺,占地十余亩。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和四十七年(1.782年)两次重修。解放后1953年进行过大的修葺。1982年又一次全面翻修,次年7月落成。修毒后的北大寺,主要建筑由大门、望月楼、大殿、南北讲堂、陪殿、沐浴室、殡仪馆组成。望月楼为中阿艺术结合的建筑物,楼高10米,楼四角飞起,挂有风铃,楼顶为绿色玻璃瓦复篮,屋脊两端彩兽伏卧,栩栩如生,优雅壮观。楼周围由12根石柱支撑,其中8根分别书有中阿对联各两幅。中槛上方悬挂有“正教昌明”大匾,据说是清光绪二十一年,钦命会办台湾军务、福建水师提督杨歧珍所献。殿内外原挂有历代阿旬和名人所书匾额和对联,今尚存有乾隆年和民国初年大阿訇马振九、马长清所书阿旬文匾2块,以及“天方正宗”、“显杨正教”、“天方净域”等汉文匾4块。
  北大寺历经沧桑,尚存明宣德五年铸造的铜香炉两个,清代大小碑15通。北大寺早年实行三掌教制。从1916年至1985年,先后更迭教长有23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有马长清、谢西三、苏百泉等,均在回族文化教育事业方面作出了贡献。郑州最早的回民小学“明经初等小学”是该寺首创,最早的回民中学,也是该寺兴办的。解放前夕,寺内还创办过《天风报》。
  该寺颇负盛名,不少名人慕名来访。传说清代的左宗棠、新疆哈密王、民国时的马福祥、白崇禧等,都曾到寺内礼拜,并题写过匾额和手谕。修葺后的北大寺,还接待了日本、美国、孟加拉、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宗教界客人,他们对中国奉行的民族平等、宗教自由政策赞叹不已。
  摘录自《郑州市民族宗教志》

  新郑县
  据1982年人口普查,新郑县回族人口1877人,明朝嘉靖年间,回族开始迁居本县,后分布于辛店镇的欧阳寺、郭店镇的华阳寨、龙湖镇的山西桥、龙王乡的龙王、薛店镇的薛店和城关的东街。
  清真寺是回民进行礼拜的地方,新郑县自明朝至今,先后创建了六座清真寺,分别是城关东街清真寺、欧阳寺清真寺、山西桥清真寺、龙王清真寺、薛店清真寺、华阳寨清真男寺、华阳寨清真女寺。
 摘录自《新郑县志》

登封市
  登封市共有25个民族成份。除汉族外,还有回族、蒙古族、藏族、满族、苗族、彝族、维吾尔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黎族、僳族、拉祜族、仫佬族、布郎族、侥族、锡伯族、普米族、鄂伦春族等24个少数民族,计6697人。其中回族人口6300人,主要集中在大冶、卢店、颖阳、石道、嵩阳办等5个乡镇、办事处;其他少数民族397人,现散居在全市各个乡镇、区、办。回族群众为清初由附近县、市迁入,其他民族问解放后因婚姻、经商、工作、打工等原因迁入。
  清光绪年间,伊斯兰教传入登封,其海姓、张姓、刘姓、杨姓、马姓、孙姓人家,分别在大冶、卢店、城关、石道、颖阳5乡镇落户定居,繁衍生息。目前,全市工友8个回民村,1个回民居委会,6300名回族群众,共分布情况为:
  大冶镇桥板河村现有回民335人,为清朝中期从新密、新郑、禹州等地迁入。清真寺建于民国初年,现任阿訇为曹中信。
  卢店镇东五司村现有回民785人,为清乾隆末年从荥阳、禹州等地迁入。原清真寺建于清光绪年间,新寺建于1992年,现任阿訇为马永祥。
  卢店镇西五司村现有回民630人,为清朝中期从荥阳迁入。原清真寺建于光绪年间,新寺建于1995年,现任阿訇为杨涛。
  嵩阳办事处民族路居委会现有回民1600人,其中马姓、姚姓为清朝咸丰年间从堰师迁入,孙姓由石道乡迁入,张姓由湖北省襄城县迁入,杨姓由嵩县迁入。原清真寺建于清末,新寺建于1988年。现住阿訇为王连臣。
  石道乡石道村现有回民910人,为清初从堰师迁入。原清真寺建于清朝中期,新寺建于1982年,现任阿訇为单成功。
  石道乡西爻村现有回民500人,均从堰师迁入。清真寺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现任阿訇为马文采。
  石道乡大李湾村现有回民470人,其孙姓、兰姓人家为清朝中期从堰师钱入。清真寺建于清末,现任阿訇为刘红杰。寺内现存一枚白崇禧于民国初年提写的、匾名为“建国兴教”的匾额。
  君召乡火龙庙村现有回民140人,只要姓氏为孙姓。清真寺建于清末,现任阿訇为宋金虎。
  荥阳镇马家寨村现有回民205人,原清真寺建于清末,新寺建于2001年,现无阿訇。
  除上述回民聚居点外,大金店、石道、少林办、中岳办、大冶、唐庄、告成等乡镇、区、办,还散居着近400名回族群众,他们大都是因婚姻关系先后从聚居点迁入定居的。
  摘自《登封市文史资料》

 洛阳市躔河回族区
  洛阳市躔河回族区是河南省4个回族区之一。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区有11个民族,其中汉族68110人,回族8803人。
河南回族资料 河南郑州管城回族区
  洛阳躔河回族区的回族渊源,与伊斯兰教的传播有一定的关系。洛阳在盛唐时期是京城,当时,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把中阿两国商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躔河区是京城的一个重要物资交流中心,而多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经营的京成香料行也大都集中于此,历久自有人安家落户,他们当是躔河区最早的回回人。元代以后,迁居该区的回民人数大大增多。当时建的清真寺,还留有遗址(在今老城区中心粮店北)。清嘉庆年间编修的《洛阳县志》(魏志)记载有元朝时洛阳城内西北隅有回回营,这些回族居民多为军人屯日安居者,后经战乱,去向不明。
  从马、孙、金、海、李、买、沈、米、洪、梁等较大姓氏的祖谱中分析,回族定居躔河区应始于元朝。
  马姓家族,在本区回族中人数最多,但有“五马不一家”之说。油坊马:《马氏家谱》载日:“马氏之先,出于陕西扶风县,自明朝初经商于洛,因家焉。迨后,子孙繁衍,蔓延各处,恐世远年湮,庆吊不闻,无可稽考,因碎大锅,析为数片。俾立门户看,各执锅片为志,由是迁河南者,遂名锅片马。居洛阳者,又立名为油坊马,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其于孙众多,东迁西去者又不乏其人,恐后时代变迁,世系莫考,邀集族中人马鸣善、马鸣图、马良才、马定邦、马维新等重修谱牒,致使昭穆之序不乱。”石羊马:相传自明朝初期,由洪洞县移洛阳,据马坤立的《建寺输田碑》上记载:“盖闻自其始者,贵继其后,余祖父世家马家坡,为清真教人,尊清真教训。”又云:“因谋诸妇曰,余与汝齐,年同庆已九十余岁。”此碑立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此推断,马坤生于清顺治末期,其祖父世居马家坡(今郊区躔河回族乡马坡村),故生卒年代应是明朝。因此石羊马居躔河区,应始于明代。七根椽马:《马氏家谍》上载,七根椽马来自洪洞。马氏家族因了多田少外出谋生,临分手时共同协议以何物作为标记,将来相认好作证据,反复商酌主意不定。猛见破大门楼上有椽七根,遂每户一根作为凭证,七根椽马因此得名。相传至今已有300余年、麻刷子马:《马氏家谱》记载,麻刷子马氏,祖居洛宁王范以北,村名厥山,清朝来洛经商,务农,先住北窑,后迁马坡,原来姓麻,到洛阳后以马易麻。马姓中还有荥阳马、偃师马等,其族谱碑记均遭破坏,据口碑传说,相沿至今有200余年。
  另外,孙姓据《孙氏祖谱》载,祖籍安徽是县。明朝中叶由是迁至偃师,再由偃师迁洛阳,世代务农,亦有经商或操手工业者,子孙繁衍直至今日。金姓祖籍河南卢氏县,明末清初迁干洛。海姓祖籍荣阳县刁沟村,约明朝嘉靖年间迁居洛阳。李姓祖籍新安县五头镇李家庄,清朝时迁洛。买姓祖籍沁阳崇义,明末清初迁洛。沈姓“祖籍江宁上元县,明徙大姓实畿辅,随成祖至燕,隶属顺天大兴籍。至清,宦游河南,遂定居洛阳”。米姓,据宋邓名世的《今古姓书辩证》载:“西域米国者,因以为姓……供养米嘉荣及其子米和郎。”明清两代在西安存留的有关回回族伊斯兰教的碑文人名中,多有安、石、米何等姓,直到现在,米、安、何姓仍是该地回民的大牲,是唐代九姓胡国穆斯林的后裔。居住躔河区的米姓,相传是明末清初从陕西米家崖迁来的,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他们世居塔湾村东头,子孙繁衍至今。洪姓祖籍陕西渭南,明朝中叶,因商于洛而定居,已有300余年。
  躔河区的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明末清初又有新教和老教之分。全区原有7坊清真寺,只有东通巷寺是新教,约在1921年座位阿訇为虎延章。伊斯兰教的传播在近代才于躔河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27年豫西回效促进会在新街清真寺内成立。时冯玉祥率军由陕至洛,发布命令,要“破除迷信,拉掉各庙、祠、寺的木雕、泥塑的神像”。回族群众为保护清真寺不受干扰和破坏,由回族知名人士梁文斗、马良相等发起成立豫西回教促进会,几经斡旋,使清真寺得以保存,并发动回民集资,在躔河辖区的7个清真寺内,创办5所小学,促进了回族教育事业的发展。1934年,梁文斗等又在新街清真寺内成立中华回教公会河南洛阳县支会,号召回民,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抗日救国。1939年,梁文斗组成中国回救救国协会河南省分会,会址在新街清真寺内。1940年,白崇禧亲临洛阳,在寺内召开回民大会,号召回民消除派别,加强团结,参加抗战。同时,颁发国防部告示;“清真寺内,禁止驻兵。”1942年,再次临洛,号召“回族同胞,加强团结,同心同德,抗战救国”。1943年,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副理事长达浦生在新街清真寺召开回民大会,宣传贯彻《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章程》。同年,在分会领导下,洛阳组织了回民青年战时服务队,队长金耀堂(回),领导豫西回民青年,深人前线,做战地服务工作。1948年10月,洛阳市回民联合会成立,有主任、委员若干人,会址就在东关清真寺内。1949年6月,该会积、极帮助市政府筹建洛阳市回民完全小学(即现在东关回民小学)。1982年12月,洛阳市伊斯兰教协会正式成立,大会选举协会委员13人,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令,教育穆斯林遵纪守法,爱国爱教。
  躔河回族区著名的清真寺有:
  东关清真寺:相传建于清乾隆年间。1822年,寺设清真义学。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创建大殿3间、厦房3间。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又建卷棚5间、遥志1间。清末民初,始具规模,有大殿5间、卷棚5间、遥志1间、讲堂10间、沐浴室3间、过厅5间、临街房3间、西厦房3间、大门1间。大殿内悬挂对联一幅:“学问道渊源经书怀抱九重天,念礼舍把聚昼夜不离方寸地。”1981年5月,省、市民委拨款维新后,寺貌大有改观,雕梁画栋,焕然一新。现为洛阳市伊协所在地。有女寺一坊,建于1916年。
  北窑清真寺:位于北窑金家街北头。1914年,由马鹏飞捐地,回民集资兴建。1915年2月,盖大殿5间,砖木结构,歇山式瓦房,计120平方米。1916年正月,盖卷棚5间,继盖北讲堂4间、水房2间、南屋3间、大门1间、大门南北配房各2间、遥志1间、遗志两边4间。大殿内有对联一:“进寺礼拜本人职责是清心寡欲,面向克白交还奶妈子祈福求寿”。1925年6月,躔河暴涨,水入寺内,建筑无损。1958年宗教改革后被保留,文革中被占用。1982年重新开放使用。有女寺一,建于民国初年。
  新街清真寺:是洛阳最早的一座清真寺,相传建于明代。清咸丰年间,躔河涨水,冲光该寺。后回民集资重建大殿3间、卷棚3间、遥志1间,沐浴房2间、讲堂6间、街房大门3间,大门上书“清真寺”三字。大门内南北各有2间房屋,南跨院街房2间半、厦房3间,共房屋27间,寺殿内有对联二幅:“五时进朝端拜似完国稞,七日来复会期如到天方”;“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办一些慈善事业多福多寿,忍人让人切莫害人做几件有益事情积子积孙”。清真寺重建后,被洛阳回民公认为五坊(东关、塔湾、马坡、北窑、南关)公寺。1943年,日军入侵洛阳时,遭破坏,抗战结束后重修。1958年后被占用,1981年归还东关清真寺管委会管理。
  此外,还有东通巷清真寺、北窑清真寺、北窑清真上寺、东新安街清真寺等,在伊斯兰教的传播中都做出过贡献。
摘录自《躔河回族区志》


 洛阳市老城区
  洛阳最早的回民住在今老城建安街一带。现老集中心粮店处,尚有旧清真寺遗址。清嘉庆年间的《洛阳县志》上记载:“洛阳西北隅有回回营”。这些回族人是公元1234年蒙灭金后,蒙古统治者从西域一带抓获大量俘虏充军来洛的。老城马市街,原是十分热闹商业街外地回民到这里做小生意、宦游、逃荒,有的遂在此定居。在陇海铁路通车之前,当地已有回民15户,100人左右,加上不定居的回民商人共约200人。清末民初,陇海铁路逐段通车,马市街商业逐年衰落,当地暂居或定居的回族商人和小商贩在此时开始外迁。如这里的梁氏回族就是由此迁东关居住的。洛阳解放时,此地仅剩余10户回民。现在此地的回民老户尚存5户。
  老城回族人全部信仰伊斯兰教,信徒称“穆斯林”。南关马市街路南设有清真寺,坐南向北,创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当时有房屋12间,其中邻居房3间,1间为过厅(大门),2间为阿訇卧室;大约2亩。此寺东边有一大空院,为清真寺地,专供南来北往的回族客商停靠大车用。解放前,此寺已倒毁。1958年宗教改革时遗留的房屋院落,为马市街小学占用。
  摘录自《洛阳市老城区志》

洛宁县
  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分布较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819人。1982年人口普查时4420人,1988年达4654人,比建国前增长1.56倍,比1982年增长5.2%.
  回族共有张、马、丁、买、赵、王、白、刘、丹、闪、陈、拜、金、孙、蒋、方、卢、蔡、沙、虎、秦、段等40个姓氏,以张、马、丁、买等姓氏人口为多,蔡、沙、虎、秦等每姓仅有一两户。据传丁、张、赵3姓明末清初时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河南,后转居洛宁。闪、丹2姓是明初由河北清华迁来。其余各姓多是明末清初由洛阳、宜阳、开封一带迁入。
  回民分布,1986年976户4524人,分居在16个乡镇的34个村。其中王范回族镇的王东、王西、中原3个村462户2128口人;长水乡的长水、梭凹、丰衣口、阳坡4个村192户906人;上戈乡的上戈、窑沟、中村、杜河、河庄5个村96户491人;小界乡的小界、王沟两村89户392人;故县乡的西岭、花花沟、小柏树咀、申树坡、岭南、关上6个村39户178人;王村乡的鳌庄、龙凤两村40户167人;河底乡的东原、程岭、河底芦沟,杨坡乡的杨坡和底张、陈吴、马店、涧口、城关镇5个乡镇。
  元末明初,伊斯兰教随回族迁徙传入洛宁,迄今600余年。教徒先以王范、中原、长水为据点,后分散到王沟、兴华、上戈等地。1988年有教民4654人。全县有清真寺七座,分别是:王范清真寺、中原清真寺、长水清真寺、王沟清真寺、丰衣口清真寺、兴华清真寺和上戈清真寺。
  摘录自《洛宁县志》

  卢氏县
  据1982年人口普查,卢氏县有回、藏、苗等九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3795人。分布在十五个乡镇,回族聚集比较集中的乡镇有城关、城郊、磨沟口、官道口、官坡等。回族迁居卢氏县始自明末清初,大多是从洛阳、南阳等地迁入。
  卢氏县原有清真寺七座,“文化大革命”中,多数清真寺被毁,1982年后,先后开放了北关清真上寺、北关清真下寺、永渡清真寺、龙驹清真寺和官坡清真寺。
  摘录自《卢氏县志》

  开封市
  开封市有回族人口52893人,占少数民族总数的95·87%,绝大部分居住在城镇,全市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74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
  开封回回的先民始于唐。北宋东京是国际国内的商业中心,吸引了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回鹘人、辉和尔人和阿拉伯、波斯商人来此定居经商。但回回的主体部分则是元代来开封(汴梁)屯田的“回回炮手”和“探马赤军”中的回回人。明清两代,又不断有外地的回人迁入。经过长期自身人口的繁衍,以及融合其它一些少数民族,回回人口增多,逐渐形成了开封的回回民族。近代以后,交通便利,商业往来增多,一些回族商人、医生陆续迁至开封。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开封沦陷,一大批回族人沿陇海铁路西迁;建国后,为开发边疆,曾有297户、1526人自愿迁移青海等地,占当时回族人口的9·36%。
  开封城内先后兴建起许多清真寺。如规模壮观的东大寺、文殊寺、朱仙镇清真寺以及草三厅(今三民胡同)清真寺、西皮局清真寺、陈留清真寺等。
  清代,又重修和新建了一批清真寺,规模宏大的鹑鸽市善义堂为陕甘回民行商所建。民国时城区尚有清真寺25座(其中男寺13座,女寺12座),有阿訇、社头150多人。“文化大革命”时期,一部分清真寺曾被占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恢复了一批清真寺。现已开放男女清真寺43坊,有阿訇58人,海里凡尔32人,成立有开封市伊斯兰教协会,加强了政府与穆斯林之间的联系。
  摘录自《开封市志》

开封县
  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开封县回族人口9565人,主要分布在杜良、朱仙镇、半坡店、陈留、曲兴、八里湾、仇楼等乡镇。其中朱仙镇和杜良乡的埽东、治台等村回民居住比较集中。
  本县原有清真寺10所,解放后有的划分归开封市区,有的被毁,目前全县有朱仙镇、埽街、治台、孙庄等6所清真寺。
  摘录自《开封县志》

  获嘉县
  回族是本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1985年回族人口1316人,大多是清代由武陟、新乡、辉县等地迁徙来的,主要分布在获嘉县东关、亢村、中和、刘桥、徐营等地。
  清真寺是回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获嘉县现有三座清真寺,分别是:城关清真寺、亢村清真寺、中和清真寺。
  摘录自《获嘉县志》社会编

  延津县
  据1982年人口普查,延津县回族人口491人,主要分布在县城的西街和北街,以杜、田、李等姓氏最多,明末清初从外地迁入。延津县清真寺位于县城的西街,明朝崇祯年间创建,清朝光绪年间重修。
  摘录自《延津县志》

  长垣县
  据1982年人口普查,长垣县有回族、藏族等八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254人。长垣县多数分布在城关,最早迁入的是徐忠才,于清朝末年从山东东明迁入,民国八年,徐文俊从山东迁入本县丁栾集,后又有海、马、杨等姓氏回族陆续从山东迁入,目前,本县现有清真寺一座,位于丁栾集。创建于民国时期。
  摘录自《长垣县志》

  浚县
  据1985年人口统计资料,浚县有回族139人,系于明末清初从外地迁入,主要分布在县城、新镇、屯子等地。以徐、马、海、李等姓氏最多。浚县原有清真寺一座,位于城关水坑街,创建于清朝末年。
  摘录自《浚县志》

  陕县
  据1982年人口普查,陕县回族人口773人,一部分系清代从开封、郑州、荥阳等地迁来,民国时期,又有一部分回族从邻县的淹池、灵宝和山西平陆县迁入。主要分布在城关,有清真寺一座。
  摘录自《陕县志》

  修武县
  修武县有汉、回、蒙古、苗等六个民族,其中汉族231679人,回族次之,有810人。有清真寺一座,位于修武县西关,创建于清代。
  摘录自《修武县志》

  新安县
  新安县有汉、回、蒙古、壮、满等八个民族,据1982年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440045人,其中汉族439201人,回族809人,回族主要分布在本县的五头、铁门、城关、石寺等乡镇,其中五头乡西坡和李家庄为主要聚集区。早在元代,新安县就有回回屯聚,清代又有一些回族商人来本县经商定居。新安县现有清真寺两座,五头乡西坡清真寺和铁门清真寺。
  摘录自《新安县志》

  濮阳县
  濮阳县有汉、回、壮等十三个民族,在少数民族中,回族最多,有1622人。来濮阳定居的回民大约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官宦来濮阳述职落户者:
  后唐李存,于973年战胜后梁王彦章,其部下有信奉伊斯兰教地官兵留住濮阳落户。开州志记载:元朝至正、延佑年间,先后有西域信奉伊斯兰教地色目人石太花歹和阿里沙来濮阳任达鲁花赤(即县长),也带来一部分穆斯林留居濮阳。
  清光绪末年,保定回民马成均跟随姐夫沙明亮(菏泽回民户)来濮阳。沙明亮任濮阳协台,马成均任文书后与濮阳名绅李廉儒之女联姻,留住濮阳城衙前街,现已四辈。
  (二)军籍来濮阳落户者:
  1890年(青光绪十五年),大名县南关穆斯林户杨殿甲来濮阳武衙门任教总,任职十多年。其孙杨玉田后在城内东街落户。
  1890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山东朝城北关穆斯林户罗长胜,来濮阳任百户长,携妻带子在城内北街落户。
  民国八年,河北省回厂县穆斯林户杨标群在直鲁联军某部任号目,解放后在城内东新街落户。
  (三)传教来濮阳落户者:
  光绪七年,河北省人王凌山,山东济南人洪元印,菏泽沙人梦壁来濮阳传教,任濮阳县清真寺阿訇,后在濮阳落户。
  (四)逃荒避难来濮阳落户者:
  1856年(清咸丰五年),黄河自兰封铜瓦厢决口,洪水吞没了东明全县,住在县南十八里王村庄的穆斯林户向四方漂流逃荒,王德聚.徐光太.魏连成.赵志同.海中胜.宋富兴等来濮阳谋生,后在濮阳城乡落户。
  原籍江苏枫县回民宋保安兄弟,先逃荒东明县,后迁濮阳城东街落户,现有百余年历史,70余口人。
  1904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回民杨儒朋由南乐逃荒入濮阳,现已生息10口人,县城内红旗路香油专业户张振玉,早于元代从巴基斯坦跟蒙古军吃粮从军,到大名南关落户,已六百多年,现居濮阳清真寺。
  根城内城隍街马氏回族,原籍山东省冠县,清代入濮阳落户,现已107年50多口人。相继从大名来濮阳落户谋生的还有单姓.闪姓等。
  根据濮阳清真寺方碑记载:濮阳清真寺原建于光绪七年(1882),清光绪十七年重修。解放后新建清真寺一座,位于两门镇。
  摘录自《濮阳县文史资料》

  安阳市
  据1982年人口普查,安阳市回族人口2017人,主要居住在西关等地。回族涉足安阳,始于元初,迄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安阳清真寺位于西关驴市街,创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88),咸丰六年(1857)进行了重建,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为女寺,北院为男寺。1920年后,部分回民群众又在西关花市街东端建寺一座,占地面积约2.1亩,内有24间瓦房,群众称之为东寺。1947年安阳解放时,驻守在城内的国民党军队将城周围百米内的建筑物统统拆除,东寺亦被毁,而西寺就成了安阳市的唯一清真寺。
  摘录自《安阳市志》

 焦作市
  焦作市是河南省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1990年,全市有回、满、蒙古、壮、土家族等14个少数民族,共约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330万人的2%,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人口比例居全省第二位。回族人口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7%,分布在六县(市)四区30个乡(镇)办事处。其中回族人口在500人以上或回族人口占当地人口50%以上的村(街)、居委会25个。少数民族人口在千人以上的乡(镇)街道办事处17个。
  1990年,全市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五大宗教,信教群众约14.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5%.其中,基督教信教群众5.43万人,天主教2400人,伊斯兰教6.4万人,佛教2.1万人,道教6878人。全市经县以上政府部门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252个。其中基督教堂136个,天主教堂3个,伊斯兰教清真寺84座,佛教寺院13座,道教宫观6座。全市有宗教教职人员486人。建立全市性团体组织6个,县市区级宗教团体组织17个。
  摘自《焦作市志》

  新乡县
  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新乡县回族人口207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6%,主要分布在小冀、豆腐村、史屯、申店、合河等村庄。回民大多数为明代天顺、万历年间和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从山西洪洞、山东曹县、河南封丘、原阳、南阳等地迁入。
  新乡县共有清真寺四座,分别是:创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小冀清真寺;创建于清代同治九年的史屯清真寺;创建于清代光绪三年的豆腐村清真寺和创建于民国三十年的合河清真寺。
  摘录自《新乡县志》

平顶山市
  平顶山市有37个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是汉、回、满、蒙古等几个民族。汉族人口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回族。少数民族人口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回族在各县(市)区均有分布,以叶县为多,已超过10000人;满族各县(市)区均有分布,其中叶县超过1000人;蒙古族各县(市)区均有分布,超过1000人的有叶县、湛河区,其中湛河区北渡乡荆山村聚居人口最多,也是平顶山市蒙古族的历史发祥地。1982年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443.38万人,含少数民族5.23万人。其中回族5.0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0%,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4.4%。1990年全市总人口538.81万人,含少数民族7.37万人。其中回族60223万人,占全市中人口的1.16%,占少数民族中人口的84.53%。
  唐宋时期,已有中亚、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地的穆斯林在中原贸易往来或侨居。今平顶山市位于洛阳、开封、南阳等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城镇的中间地带,襄城、叶县北通许,南通襄,东通蔡州,西通洛阳。当时,很多来华经商的“蕃客”长期居留下来,他们中间的穆斯林也把伊斯兰传入本地。唐天宝年间,这里已出现较大的穆斯林聚居点。〈〈河南·宗教志〉〉记载:叶县旧县北街清真寺,始建于宋末。现存的旧县北街清真寺保存有清朝乾隆以来的碑、匾.1986年,当地穆斯林重修清真寺,政协叶县委员会副主任、叶县伊斯兰教协会主席王金元阿訇在碑记中称:“旧有清真寺一座,历史悠久,殿宇辉煌,构筑精湛,乃我周围百里万众穆民朝拜之地。据传始建于元末明初”。寺门内有一盘曲而上的古柏,据现任阿訇王慈惠说;相传始本寺创建事所栽。我非植物学家,难以据此比较最确地断出建寺的年代,对于预先旧县北街清真寺建于宋朝或元末的问题,重温一下历史,或许会有启发。
  宋、金、蒙古时期,叶县隶属关系复杂。1125年,金军向北宋大举进攻,很快进攻汴京。1127年,宋室南渡,中原土地尽为金人所得。1136年(齐阜昌七年),开封的刘豫政权把叶县自从今旧县村北迁至今叶县城关镇(昆阳故城)。这段历史,民国二十二年张嘉谋的《河南第六行政区疆域沿革考》曾有考证:“伪齐阜昌七年徙昆阳城。案阜昌为刘豫伪年号,明府志作北齐、误。”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以淮水中流为界”,叶县一带属金。此后近百年间,宋金边界相安无事。1209年后,强大起来的蒙古开始攻金。1233年,托雷绕道金国西南,借道于宋,从汉中转东北进击,攻下金国南京(今开封),金主逃奔蔡州(今汝南),遂之金亡,其国境完全并入蒙古。1271年(至元八年),蒙古改国号日元。1273年,忽必烈攻下襄阳。1276年,攻下南宋的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县)。1279年,宋亡。
  在金、宋相继灭亡过程中,今平顶山叶县一带有一个值得述及的历史浪花。当成吉思汉的小儿子托雷率蒙古军从汉中转东北攻打开封之际,叶县一带金人统治者已撤离,而蒙古军人亦没有对这块地方实施占领,这里一度处于战争真空地带。1264年(南宋景定五年),弃土北上原南宋随州官绅来支叶县,匆忙在这里设置行随州。当年,这个南宋随州侨居政权即被蒙古派来的县令郭岩接收。在宋、金、蒙古150多年的兴亡历史中,叶县一带基本是处于边区。从地理位置看,平顶山市叶县与南阳市方城交界处是楚长城的重要关隘——缯关(今名大关口),是古代中原进入楚地的必经之路,这里“南达去贵,北接幽燕”。富有冒险精神的“胡商”在这里经商、居住当是情理中事。《河南省志》载:叶县旧县北街清真寺始建于宋末,当另有所据。随着伊斯兰教的人,穆斯林队伍不断扩大。在平顶山一带逐渐形成一些穆斯林聚居点,他们为了完成宗教仪式,开始修建礼拜寺,也为回回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经过元明二三百年历史的孕育,进入平顶山一带的回回人形成了成熟的民族。《明史西域转》说:“元时回回遍天下”。明成化年间,叶县旧县街、马庄、坟台,郏县西关毛郎庙,鲁山西关等地都是较大的回民聚居点。这各时期,这里的回族群众以“懂技术,善经营”著称,城镇以商贸活动为主,农村的以耕种天地为主。
  明末清初至民国,平顶山一带的回族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徘徊时期。《叶县乡土志》载:“明末,流寇祸国,本县屡遭浩劫。当时闯王到处,大势杀戮,至弃金与途,无人拾取,始停止搜杀,收金他去县南有一庄名收金店,相传即李自成收金处。丧乱连年,居民死亡殆尽,本处的人多半是别处迁来的”。我们姑且不论《叶县乡土志》撰修者的立场,观点问题,至少可以证实明末这一带回族村镇也遭受了极大破坏,人口锐减。清朝政权稳定后,外地穆斯林又开始迁入这片荒凉的地方,回族人口逐渐增多。《郏县地名志》记载姚庄回族乡礼拜寺村:“清初王氏父子九人从山西省洪县先迁襄城双庙,二年后父带四子迁此定居,故名‘小王庄’;继之回民白氏从孟县桑坡迁来,依附本地回民李氏,和李氏倡建清真寺,供回民做‘礼拜’之用,村名渐为‘礼拜寺’所代替,亦称‘李白寺’。《叶县地名考》马庄资料载:“82岁老人马松林谈:明初马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马庄。有‘七根檀一照十八家’的传说。七根檀是:从洪洞迁移时家里很穷,为便于认宗家,每人各拿一根檀条,作为凭证;一照十八家是:“一起迁出十八户,互相照顾。来叶县的有马、杨、鲁、李、白、张、赵七家,分别在城东南马庄杨庄、水郭、张庄、鲁庄、李庄定居,逐渐形成以马庄为中心的回族村片。”
  清真寺为伊斯兰教聚众礼拜的场所,亦称礼拜寺。阿拉伯语称之为“麦斯吉德”,意为“叩拜之处”、“礼拜地点”。中国唐代称礼堂。公元622年9月,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东南郊古巴邑地区所建,较为简陋,稍后在麦地那城正式建寺,即现在的“先知寺”。公元637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命令所有的宣教士,每开拓一个新地区,首先要在该地建造清真寺。因此,修建清真寺便成为穆斯林的重要任务,哪里有穆斯林,那里就建有清真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清真寺也随之建立。平顶山现有清真寺64坊。
  摘录自《平顶山市文史资料》


襄县
  据1990年人口普查,襄县有汉、回、壮、蒙古、苗等七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6292人。
  本县原有清真寺十三方,即:石羊街清真寺、南关清真寺、颖桥清真寺、卢庄清真寺、王孟清真寺、谢庄清真寺、白庙清真寺、茨沟清真寺、霍堰清真寺、洛店清真寺、后纪清真寺、岗曹清真寺、山前姚庄清真寺等。
  摘录自《襄县文史资料》

长葛县
  据1982年人口普查,长葛县居民有汉、回、满、壮、蒙古等11个民族成分,其中汉族542189人,回族5445人。
  长葛县回族多于明朝末年从郑州、洛阳、山西、河北等地迁入,清朝末年又从临颖、许昌、禹县等地迁入一批回民。民国初年,全县回民90余户,其中白寨40余户,辛庄10余户,于庄10余户,岗刘20余户。
  1945年以前长葛县有白寨、辛庄、岗刘三坊清真寺,1949石固划归长葛,增加一座清真寺,1954年教门庄划归长葛,又增加一座清真寺1962年岗河从石固分出自成一坊。文革中六坊清真寺停止活动,1978年六坊清真寺全部恢复开放。
  在这些清真寺中,白寨清真寺创建于明代,辛庄创建于民国四年,岗刘创建于民国四年,石固清真寺创建于民国二十四年,教门庄清真寺创建于明末,岗河清真寺创建于1962年。
  摘自《长葛县志》

 禹州市
  据1990年人口统计,禹州市回族人口16400人,全市23个乡镇中,除了浅井和磨街两个乡外,其它乡镇都有回族定居,元代,回回人在禹州冶铁,是回族涉足之始,明代,大量回族从山西洪洞、荥阳、郑州、孟县等地相继迁入。
  回族全部信仰伊斯兰教,各个回族聚居区都有清真寺。1987年,禹有21坊清真寺,之后,又登记开放了同心清真寺、边楼清真寺、马寨清真寺、冀寨清真寺等。截至1990年底共有清真寺25坊,教职人员30人,信教群众(全部回族人口)19000人,宗教活动比较稳定。1987年9月成立了县伊斯兰协会,第一届会长为艾新荣先生,1995年第二届、2001年第三届会长是丁国顺阿訇。
  摘自《禹州市志》

  漯河市(源汇区)
  回族移居源汇区历史悠久,最早始于明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清之际相继有几次迁入,大规模移居是在清未与民国年间。随沙河航运、公路、铁路的修建发展,凭借交通优势,源汇区迅速发展成为近代中原地区著名商镇,素有“水旱码头”的美称。这对善于经商的回族来说,无疑具有强烈吸引力。回族大量移居源汇区,养息壮大了自己,也为发展源汇区经济贡献了力量。
  明初洪武年间,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中央政府实行了移民政策,组织大批人口由晋迁豫,以弥填战后空旷。民国七年(1918年)《郾城县河南省通志采访稿》记载,郾城县境内回族“自明洪武时由山西迁来”,叙述了源汇寨回族最早的迁入时间,但这一时期由山西迁来的回族具体定居源汇区何处、现在情况如何无从考证。据我们调查,源汇区最早迁入的回族为古姓和李姓。据回族老人古留发说:“古家祖籍襄城县前古庄,明初迁居本区,居住在寨内槐树街和古家巷一带。”明清之际,古姓为寨内回族中的望族,坟地有两大块。一块在牛行街牲畜服务部东边;一块在牛行街南部。两块加起来有二十多排坟墓,是按辈分排而葬。说明古姓到源汇区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李姓共五大家,不同宗。最早迁入源汇区的李姓,系现在李发群、李志修、李宪当三兄弟的祖辈。他们家族原居住在南大街红石桥附近(现已折迁),历代置有田产,祖坟占地面积很大,位于原盐市(现中学路)与南大街交汇处路东的住房后边。建国后因城市建设,坟地被征用。起坟时先辈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5428.html

更多阅读

郑州丹尼斯百货成功史 郑州丹尼斯百货店

郑州丹尼斯百货成功史前言:河南郑州丹尼斯百货公司的创办人王任生董事长,堪称是台商由制造业转型到百货业及量贩店业的成功典范,尤其他以一位于1997年才涉足零售百货业的新生,竟能在短短几年间,从激烈竞争的零售百货市场中,一步一脚印地

海陆图片资料照片 海陆的个人资料

《新还珠格格》就开播了,而饰演紫薇的演员就是这位名为海陆的女明星。有着十分豪气的名字的海陆资料显示,他1987年10月15日出身于河南郑州,身高169厘米,体重48公斤,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海陆图片照片(图)海陆

叶文玲简介 叶文玲的相关资料

叶文玲,女,当代小说家。生于1942年11月4日,浙江玉环人。1957年毕业于楚门中学试验,因受哥哥叶鹏错划右派株连而辍学,即在故乡担任幼儿园教养员、小学教师、农场职工等职。  1962年迁居河南郑州,先后在郑州金水区工业办公室、郑州金笔厂

声明:《河南回族资料 河南郑州管城回族区》为网友梨花院落溶溶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