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办学十年略记 湖北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有特色 方能有声有色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办学十年略记
近期,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屡屡出现在各类大赛的获奖名单上,学校学生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多项;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华南赛区中,学校学生与重点大学同台竞技,斩获多项大奖,表现抢眼。此前,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湖北省诗歌散文大赛等竞赛中,学校学生一路摘金夺银,在同类独立学院中独占鳌头,与重点院校比肩。

“虽然我们办学时间不长,但是我们对领奖一点都不陌生。”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李明清说。

学校学生考研成绩也让同行不敢小觑。2013年,学校生物化学系平均录取率达31.25%,其中,生物工程专业录取比例高达50%。学生在校考取的各类资格证书不仅范围广,而且层次高。近几年,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大家都说就业是天下第一难事,我倒觉得不是太难。这要归功于我们实施的特色办学战略。”学校主管招生就业工作的常务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胡志华颇为自信地说。

这是怎样的一所高校?他们何以自信满满?他们为何能在高校林立的教育大省成功“突围”?让我们走近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是2003年3月由湖北省教育部门批准试办、2004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门确认的一所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校置身董永故里湖北孝感,紧邻作为中华孝文化研究基地的举办高校——湖北工程学院,教育资源配置条件得天独厚。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办学十年略记 湖北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办学之初,学校就明确了“一个坚持(坚持应用性本科办学方向)、两个服务(为社会经济需求服务、为学生求职发展服务)”的办学思路;确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足地方,培植特色;创新机制,开拓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校按新机制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化运作。

学校创办初期多次邀请校外专家来校与师生一起参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大讨论,在广泛听取专家、教师特别是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吸收兄弟院校的经验,从办学思想、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实现了从举办高校“带土移植”到“去土留根”的转变。

学校依托举办高校优势学科设置专业、根据市场需求优先发展应用型专业,同时与举办高校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根据人才培养层次,确定了“加强必备理论基础,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教学目标,整合同一学科相近专业基础课平台,按应用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模块。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学校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拓宽课程口径、加大非专业课时比重,开阔学生视野。大幅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实行“专业教育+从业资格(证书)教育”和“3.5+0.5”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了技能教育模块,加大基本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经过十年的办学,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初显。学校现设有语言文学系、财经政法系、信息工程系、城市建设系、生物化学系、机电工程系6个教学系和1个公共课部。学校联合组建教学与科研团队;共建学科专业建设平台,形成了土木建筑、材料科学、生物工程、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等特色学科,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扶持学科,实现了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学校按照“文理兼容、应用为主、工科优先”的专业建设思路,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发展建设应用类工科专业,对应城镇化建设提速的需要,把建筑类工科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关于“综合素质良好、实践能力突出”的要求,实施专业内部结构改造,有选择地进行“文科与理科兼容,工科与理科交叉”的改革试点。学校目前共开办有土木工程、建筑学、自动化、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0多个本专科专业。应用型工科类专业占41.2%。已确立了省级重点培育专业、学校重点专业、改革试点专业梯级递进与分步实施的建设方案。现建有1个省级重点培育专业,3个校级重点专业,4个校内改革试点专业。2012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特色之一:寓导于督创新教学

质量即生命,特色即优势。为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围绕教学过程,于纵向,由院、系两级利用行政手段对教学环节进行规范性管理;于横向,组织教学督导员、教学联络员(学生)、同行教师采取听课、评教评学等形式,实施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全程督导;以《教学工作简讯》和《督导工作简报》为平台,及时公布教学信息,推广教与学的先进典型;促使教学过程处于科学化、规范化的良性循环之中。

一是教学督导,打造流动“保险栓”。目前,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督导”,成了提高育人质量的流动“保险栓”。

2011级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很纳闷,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教室后排多了一位低调的“老学生”,准时到课、认真听讲埋头做笔记。每周都能看到一两次,不过,有时是在“建筑力学”的课堂,有时则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有时在天工楼教室,有时是在科技楼教室。原来,这位“老学生”是学校特聘的“明察暗访”教学督导员邹崇金教授。

课堂教学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成立了“督导中心”,聘请了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热心于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和骨干教师担任专、兼职督导。教学督导坚持“督教、督学、督管”三位一体的方针和坚持“寓导于督、督导结合、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的原则,深入课堂教学一线,狠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除了听课,督导还要了解教师教学工作状况、学生的到课率、学风等情况,总结教风、学风建设中的经验和不足,为师生“把脉”。他们还参与教学优秀奖的评定,教学计划的审定,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对教学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2009年,学校出台了教学联络员制度,每学年在各个班级聘任教学联络员,搜集和反馈教学及管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反映师生对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意见,关注学生课外学习动态,每月召开教学联络员座谈会,发动学生教学联络员为“问题课”教师“提个醒”。

二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搬进车间。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成立了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建立了数十个校外实践实习基地。

为了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学校创新并实施“讲—演—练—评”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把课堂搬进工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有教学能力的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加强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实现了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形成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坐上了理论学习、技能培训、顶岗实习到就业的“直通车”。不少同学未毕业就收到了企业聘任的“橄榄枝”。

三是实施“青蓝工程”,帮教师“站稳讲台”。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高水平教学的提供和成功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学校通过三种渠道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是充分利用举办高校的优质教师资源,经过精挑细选,聘请一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在职教师做兼职教师;二是不拘一格选人才,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种专业人才,包括退休老教授,组成自有教师队伍;三是向与学校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单位,邀请经验丰富的人员开展实习实训,形成特色队伍。学校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学校持续实施“青蓝工程”,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结对子”帮扶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准备等方面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尽快“站稳”讲台。

特色之二:搭建平台特色办学

高等教育不是弥补人的缺点,而是发扬人的专长。面对学生个体选择差异性日趋明显的现象,学校积极搭建各类教学平台,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我爱学,因为我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大学,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财经政法系经济学专业李露同学是这所大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特色办学的一个绝佳观察点。

学校针对对某一专业领域有学习兴趣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开设特色班,采用业界精英报告、分组讨论、实战模拟演练、校外指导教师点评和参观考察等方式,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创新精神。

“特色班采用非建制的组织管理形式,采取定向培养(与某具体企业联合订单式培养)、拔尖人才培养(拔尖创新班)等培养模式。学生除完成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业任务外,抽空余时间参与特色教学班的教学活动。学生实行滚动淘汰机制,各教学系制定考核方案,每学年淘汰率不低于5%,特色班开设的部分课程学分可作为该生跨专业公选课的学分,学生成绩考核合格者学校可以颁发结业证书或相关能力证明。”金融特色班导师马成林博士说。

目前学校共开设有“文学创作特色班”、“司法精英特色班”、“金融特色班”、“素质提升班”、“微思特色班”、“远标特色班”、“测量特色班”等特色班,共有学生305人,导师27名。

此外,学校还采取灵活自由的转专业制度,给在校学生每人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其出发点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只要学校教学资源许可,学生就可转入心仪的专业学习。

二是“我出彩,因为我有舞台“。信息工程系2009级王亚斌同学是学校里的创新明星。出身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他对机械类专业十分感兴趣,班主任邬小林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经常借来机械类参考书给他看,并请专业老师给他做辅导。课余时间和寒暑假,他几乎都“泡”在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捣鼓着设计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6月,在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王亚斌与他创新团队的作品《基于MSP430控制的雕刻机系统设计与实现》荣获特等奖,并在同年举行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全国三等奖。

王亚斌是学校注重学生实践创新的一个缩影。学校每年划拨学生科研项目专项经费,并规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累积不低于一定标准的实践创新学分才可顺利毕业。

学校的实验室管理有个传统:寒暑假“不打烊”,为志在科技创新的同学提供全天候服务,每个实验室安排专业老师值班,为学生提供指导。信息工程系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3G技术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智能小车训练基地;语言文学系摄影摄像实验室、数字传媒实验室;财经政法系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等开放性实验室,成为学校创新实践教育的主阵地。

除了开放实验室外,各教学系根据专业特色,搭建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注重在课外活动中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近年来,学生在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380余项。

三是“我成功,因为我有梦想“。“鲜花总在远方,而我一直在路上……没有这些积淀,也不会有今天的我。”在学校近日举行的优秀校友报告会上,唐幸同学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心得。自信的演讲、励志的故事引来经久不息的掌声。

大学期间,唐幸同学多次参与校科研立项,在省级期刊上独立发表学术论文,参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哈佛大学博士后在湖北有关农村经济的科研调查活动,曾获得过包括全国英语比赛全国二等奖在内的十余项大赛奖项。这位在第二课堂上爽朗大方、挥洒自如,学习上如鱼得水、得心应手的大男孩坦言:“我出彩,是因为我有梦想。”

由于高考失利,进入大学后唐幸曾经一度无所适从,难掩失落,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开展励志教育、实施谈心工程,这一切让唐幸重拾自信和梦想。

大学期间,唐幸不仅发展了自己的兴趣,也找到了自己的梦想——留学深造。他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在第二课堂活动上总能发现他的身影,在各类学习竞赛的获奖名单上他常常名列榜首。毕业前夕,他同时收到美国密苏里大学、南卫理公会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阿拉巴马大学等4所大学给其发来的研究生录取函,并承诺为其提供奖学金。目前他在密苏里大学就读,主攻经济学专业。

失利男孩唐幸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学校的励志教育发挥了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兴趣和梦想的驱动下更主动地学习、更自信地成长。

学生的状况千差万别,成才的愿望和方向各有不同。对于有学术潜力志在考研深造的学生,学校开放考研自习室,提供免费培训;对于立志到基层服务的学生,学校鼓励大家参加支教和村官考试;对于有创业潜能的学生,学校举办SYB毕业生创业培训班;对于大多数毕业即就业的学生,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落实“领导主抓,中心统筹,系部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方针,除了把用人企业“引进来”,学校还积极“走出去”;对于特殊群体毕业生,学校建立了包保帮扶制度,助跑“最后一公里”。

特色之三:打造品牌文化育人

文化是育人的灵魂。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充分利用孝文化名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精心培育校园文化。

一是以“孝德·大爱”为特色的德育建设。德育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精髓,在高校育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以“孝德·大爱”教育为切入点,创新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一批优秀学生的涌现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好注脚。田强同学就是生动的例子。

“能救人一命是我的荣幸。”2011年7月8日,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躺在北京空军总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病床上的田强同学平静地说。

2011年春,在该校信息工程系就读的田强同学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罹患白血病的小男孩配型成功时,义无反顾千里赴京捐髓救人。捐髓归来后,他又先后捐出了营养费1万元给受捐方以及家乡的寒门学子。田强同学“捐髓救人、捐款助人”的感人事迹,成为社会热点新闻,他被主流媒体誉为“90后最美大学生”,田强同学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孝德·大爱”。田强精神作为校园新生的文化现象,得到广大师生的感佩和认同。学校先后两次被评为“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院长张忠海获得孝感市”劳动模范”、“湖北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党委书记王俊和2位班主任老师获得“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二是以“责任奉献”为基点的实践活动。在以“孝文化”为载体,“孝德·大爱”为特色定位的校园精神文化引领下,学校师生自发成立了“田强志愿者服务队”;奋发成才、报效社会成为莘莘学子的自觉行动。

目前“田强志愿者服务队”已经成为当地志愿服务品牌,近千名志愿者分成5个分会,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他们看望福利院的孤寡老人、陪智障儿童过“六一”儿童节、到留守儿童学校支教、深入社区开展家电义务维修,街头义务“普法”、为罹患重病的学子募捐。近两年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近千次,募集捐款十余万元,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足迹遍布校园内外。

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自觉践行责任。每年暑假,组织优秀学生参加“红色之旅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各系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进行分赴田间地头、企业工厂、街道社区开展以“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现状的调查”、“农村沼气建设情况”、“山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等为主题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参与人数1900余人次,评选优秀调查报告200余篇。

三是以“桥牌基地”为平台,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桥牌是一项高雅、文明、竞技性很强的益智活动,它集数学概率、逻辑思维、信息处理、运筹技巧、心理战术于一体。打桥牌不仅能锻炼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而且能够陶冶情操,丰富和指导人生,培养协作、配合与团队精神能力。推广桥牌活动有利于倡导科学文明的课余生活方式,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占领课余文化阵地,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2008年11月,“湖北省大学生桥牌协会孝感基地”、“孝感市桥牌协会培训中心”同时在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揭牌,并成为孕育该校桥牌文化的摇篮。

学校开设桥牌公选课,成立桥牌协会,在大学生中推广桥牌运动,多次组队参加各类比赛。近年来,该校学生桥牌队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其中,陈晔、谷禹同学获得2013年全国大学生桥牌锦标赛女子双人赛第二名;姚东、汪立、龚心剑、艾旭同学获得2011年湖北省桥锦标赛青年组冠军;陈晔、王艳同学获得2011年全国大学生桥牌锦标赛女子双人赛第四名。

学校校园文化精彩纷呈,积极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举办舞蹈大赛、英语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大学生辩论赛等活动,形成了与专业互补的“英语周”、“动漫节”等一批社团文化品牌活动。

忆往昔,奋进十年如一瞬,回首间,桃李迎风春色满园争荟萃;看今朝,立人立校皆从容,抬望眼,鲲鹏展翅长空万里搏扶摇。

十年来,学校师生秉承“明德明志、求是求新”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笃学,学校事业日新月异,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该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2009—2010年度省级平安校园”、“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试点学校。

十年一剑为特色。在这片校园里,无数学子成长成才,终究璞玉成器;在奋然前行的号角声中,万千激情终成辉煌伟业。站在新的起点上,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将再扬风帆,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凸显办学特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吴建雷迪)中国教育报2013-11-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7001.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十大军校-----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位于千年古都西安,创建于一九五九年,是我国唯一的培养战略导弹部队技术指挥军官及各类专门技术人才的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是全国全军重点高等院校和军队“2110 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学院在1986年被批

声明:《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办学十年略记 湖北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为网友骑猪追太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