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宅文化 中国宅文化的现状










对于中国人,家是最为重要的生活元素。造屋建宅在传统生活中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而根据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建筑哲学,宅院的形式决定了中国人传统家庭的稳固模式和生活形态。中国人对家宅的追求之道,虽然经过一段时期的历史断裂,在今日财富中心聚集在个人手中的时代,又重新走回人们的视觉中心。向历史学习,向传统致敬,使我们寻回家宅之道的第一步。
寻道
当惊知己于千古
中国人本来是最讲究住的。在平稳发展的几千年农耕社会的历史中,中国人把一宅院化的居住方式发挥到了极致。所谓衣食住行,死生大事,中国人的习性、智慧和品位也都在一个“住”字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在李渔看来,“住”不仅是居停之所,家宅安置的地方,更关系一个人到底能有多少讲究生活的艺术,追求生活的质地和情趣;而对于梁思成来说,中国人住的地方不仅仅是建筑艺术和历史文物,还是一个民族的心魂所系,禀赋和哲学的展示。
而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家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生活元素,置产不仅是最重要的人生支出,还表现出中国人对于自然,传统以及生命本身的根本立场。具体到生活中,是小至一张棋枰,大到房屋器局,能够反映主人对于生活的想象与实践。而单元房的入侵和生活方式西化的革命性转变,也成为中国文化主体断裂的本质性说明。
楼房是个进口的东西,西方从过罗马时代就有六层高的公寓了而中国人的方式则不同,自古以来,我们更愿意用房子围合成院子来居住,而不是把它们摞起来,中国也有高楼但是用来登临远眺,或来祭祖拜佛。
古代斯巴达的政府在初生之际就把孩子们收归国有,现在欧美人也基本上在下一代成年后就将之逐出家门。而我们中国人则不离不弃地世代居住在一起,就像巴金先生写过的《四世同堂》。这些差别延续了数千年,中国人和西方人各过各的生活,各住各的房子,从来没发生过什么冲突,不管是成吉思汗还是马可·波罗,往来传播的事物不胜枚举,却没有太多地改变中西方的居住方式。由此可见,居住方式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顽固的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庭院是最重要的房间。西方建筑学把注意力都放在屋顶下面的空间,越重要的空间就要建造越巨大的屋顶与之匹配,大到古罗马的万神庙小到一般西式家宅里的客厅。而在中国则不然,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和活动都发生在院子里,如果我们把院子看做客厅,会发现这个客厅有充足的阳光、有花、有草、有树、有新鲜的空气,当然它也有风、有雨。但奇妙的是,足不出户,自然的一切就能在我们自己的家里体验。对庭院的喜爱当然可以被解释为中国所崇尚的“天人合一”。而仅仅从建筑功能学角度讲,这种庭院的布局方式仍然有着很强的优越性——拉开了间距的建筑之间可以保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
同样自古中国人最讲究风水,“法于阴阳,合于术数”,一幢百年古宅不仅在建筑工艺上追寻中国人的吉祥美感,更在意子孙后代生活的和谐,甚至整个村落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在古人的生活里,山水融结、阴阳台和的最佳府邸是几辈人奋斗的精华凝聚而成。中国风水学说分为理气宗和形势宗。理气宗应用复杂的数理和玄学运算,来推衍某些神秘的因果逻辑和空间关系。应用到建筑里,门前的泰山石敢当、挂在门楣的八卦镜或者桃木剑,一些专门添置的影壁、屏风、字画,以及整幢宅子的取名、房间的命名,都是出于理气宗的学问,很多时候也会直接干预建筑群的布局,甚至是家具的排布方式,以及种树的位置、种类等。而形式宗则探讨自然法则,考察建筑所处地段的微气候、地形、资源、人文等。
仅仅一个风水就可看到我们传统的住宅建筑积累了多么丰富的知识,而这一切都伴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失落了。
中国家宅文化 中国宅文化的现状
但历史总是在螺旋上升,经过一个历史的断层之后,中国人关于民族和文化属性的思考也随着财富的累积而重新回归,最先体现出中国传统生活伦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变化的,也正是中国人的房屋家宅。从嫁接案到八仙桌,从画桌到清式衣柜,从新派四合院到世博会中国馆,中国人迎来了民族文化真正的现代性嬗变。
改革开放初期,富裕阶层们总要往高层里住,如今的风潮却是向下“着陆”。当然,这也许不干“返璞归真”的事——中国的地价越来越高,物总以稀为贵,奢侈的标准自然也随之变迁。当人们开始觉醒要住在“地上”,但是对于怎么个住法仍然找不着北。那些兴旺一时的“加州小镇”、“北欧民居”、“苏格兰风情”等一系列各式各样的小洋房让中国的住宅区变得颇有世界公园的味道。但当人们开始对进口洋房那种不得要领的盗版方式感到厌倦时,萌生了避险之意,尤其是一些对生活品质真正有追求的群体,便开始对中国传统住宅情有独钟。
但是我们离自然而然地依据本土传统建造住宅的日子至少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时过境迁,我们在经验上、认知上和技术上的变化已经构成了与传统住宅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如今,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被简单地变成快餐式的符号,人们用视觉上的简单认知代替了对事件背后运行机制的考察。同时,信息的泛滥又导致所有的文化符号摆脱了它所以生成的地域而毫无逻辑的并置在一起。在信息闭塞的时代,各地聚落仅仅沿袭自己的符号,那些符号本身自然带着适宜本土情形的优越特征,在打破了地域区别之后,符号理所当然地被乱用了。大多数人对中国传统住宅的认知,仅仅限于青砖、灰瓦等皮毛,而不得要领。
我们要居住,所以我们要建造。在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时候,或许需要想清楚两件事情——如何居住?怎样建造?这些都需要我们回溯到以往,从头学起。中国的传统住宅,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活和技术的变迁,他也一直随着敏感地变化,从席地到垂足,从聚居到独立。今天,我们可以饶有兴味地追溯“传统”在历史上的变迁,同时也可以接受它在现代的改变,承认那些必要的改变也是传统的一部分。在享受传统的智慧的同时,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家宅之道,而令李渔、梁思成等当惊知己于千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704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家宅文化 中国宅文化的现状

对于中国人,家是最为重要的生活元素。造屋建宅在传统生活中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而根据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建筑哲学,宅院的形式决定了中国人传统家庭的稳固模式和生活形态。中国人对家宅的追求之道,虽然经过一段时期的历史断裂,在今日财

《中国远征军》中韩绍功的原型是谁续 让青春继续程璐原型

前面提到,《中国远征军》中男主人公的原型,乃是郑庭笈将军。但是,看到后面,才知道从兰姆伽训练开始,韩绍功的原型就不是郑庭笈将军了,而是陈鸣人将军。陈鸣人(1910-1984)号柏琴,江苏金山(今上海)人。他生于清宣统二年,15岁时前往亭林镇一烟纸

《红楼梦》中最隐晦的性描写 红楼梦人物描写

《红楼梦》中最隐晦的性描写《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举世公认的巅峰之作,从其反映的精神内容和生活画面来看,它既是中国文化的厚积结晶,也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曹雪芹妙笔生花,辗转腾挪,写到了爱与恨、生与死的交织,写到了真与假

被遮蔽和高悬的鲁迅附:中国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变迁

被遮蔽和高悬的鲁迅1931年4月20日,上海,鲁迅一家与冯雪峰一家合影1922年5月23日,北京,鲁迅(右三)在北京世界语会与爱罗先珂等合影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徐梅 发自北京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北发表长篇演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中国名树资料 中国名桥的资料

中国名树资料 【汉柏】在岱庙的汉柏院内,有五株汉柏,树形奇特,扭结上耸,若虬蟠旋,苍古葱郁。“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据汉《郡国志》载,为汉武帝登封泰山时所植。乾隆南巡时,曾御绘《汉柏图》并赋《题汉柏作》一诗刻于石。【洪洞大槐树

声明:《中国家宅文化 中国宅文化的现状》为网友帆布校服拽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