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H7N9禽流感病毒 h7n9禽流感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流感大流行就是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引起的。

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病毒最早是在1933年由英国人威尔逊·史密斯(WilsonSmith)发现的,他称为H1N1。H代表血凝素(HA);N代表神经氨酸酶(NA)。数字代表不同类型。

流感甲型病毒的表面抗原会经常发生细小变异,这种变异被称为“飘变”(drift)。

形象地说,“飘变”就是病毒通过细小的变化伪装自己,从而达到躲避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目的。甲型病毒“飘变”的结果是每年引发流感的毒株都有可能不同,人们每年都需要重新接种流感疫苗进行预防。

“移变”(shift)指的是流感甲型病毒发生突变,导致一种新的病毒“亚型”出现。因为人体内几乎没有抵御这种新生病毒的抗体,所以“移变”的结果往往会导致流感的全球性大暴发。 

流感病毒通常依靠病毒蛋白某部分,同人体中特定蛋白的结合来侵入人体,因为通过这样的结合,流感病毒能够抑制人体本身对病毒感染的自然防御体系,为病毒有效地在人体内复制铺平道路。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H和N抗原不同,又分为许多亚型,H可分为15个亚型(H1~H15),N有9个亚型(N1~N9)。其中仅H1N1、H2N2、H3N2主要感染人类,其它许多亚型的自然宿主是多种禽类和动物。其中对禽类危害最大的为H5、H7和H9亚型毒株。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不会感染鸟类和猪以外的动物。但1997年香港首次报道发生18例H5N1人禽流感感染病例,其中6例死亡,引起全球广泛关注。1997年以后,世界上又先后几次发生了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具有高致病性的H5N1、H7N7、H9N2等禽流感病毒,一旦发生变异,而具有人与人的传播能力,会导致人间禽流感流行,预示着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已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流感病毒的变异以甲型最为重要,常与世界性大流行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讲,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就是指H和N抗原结构的改变,在亚型内部经常发生小变异(量变),称为抗原漂移。尽管它只是微小的变异,但可使病毒能够轻易的躲过宿主的免疫系统。与以前面发现的毒株相比,如果在血凝素分子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上发生了突变,新的毒株被认为是先前毒株的异种变异类型,具有流行病学意义,可以造成流感的流行。抗原变异仅发生于甲型病毒。它可能是由于同一细胞感染了人类和动物的2种病毒,病毒之间发生基因重配而产生的。由此产生的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发生全新结合,而使得人群没有免疫力。抗原转变是造成流感全球大流行的原因。甲型流感病毒大约每隔十几年发生1次大变异,自1933年以来甲型病毒已经历了4次抗原转变:1933~1946年为H0N1(原甲型,A0),1946~1957年为H1N1(亚甲型,A1),1957~1968年为H2N2(亚洲甲型,A2),1968年以后为H3N2(香港型,A3)。一般新旧亚型之间有明显的交替现象,在新的亚型出现并流行到一个地区后,旧的亚型就不再能分离到。乙型流感染毒间同样有大变异与小变异,但未划分成亚型转变。丙型流感病毒尚未发现抗原变异。

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以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现过人感染。

禽流感(AvianInfluenza,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综合症,是国际兽医局规定的A类烈性传染病之一。禽流感病毒(AIV)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病毒核酸为RNA。

典型的病毒粒子呈球形,核衣壳外面有一层脂质囊膜,囊膜表面纤突蛋白有二类,呈放射状:一类是棒状,由血凝素(HA)的3个单聚体构成;另一类呈蘑菇状,由神经氨酸酶(NA)的4个单聚体构成。

这二种蛋白是禽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其中HA是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表面受体的工具,NA是病毒在机体细胞完成复制成熟后,脱离细胞的工具,一旦它们发生变异,就会导致病毒的抗原性、致病性和毒力发生改变。

流感病毒的RNA复制酶缺乏校正阅读能力,编码HA和NA蛋白质的基因非同义替换的积累,使其基因容易发生突变而发生抗原漂移。据估计,病毒每复制一代,HA基因上大约有一个碱基发生变异。由于大部分突变是致死的,实际变化率要低一些,其有流行病学意义的抗原漂移毒株要在一定免疫选择压力下才能形成。

不仅如此,A型流感病毒还是分节段、单股负链的RNA病毒,有8个基因片段。当2个或2个以上的不同病毒粒子同时感染1个宿主细胞时,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不同病毒粒子的8个基因组片段可以随机相互交换,从而发生核酸片段水平上的重新组合,理论上通过基因片段的重排有可能产生256种遗传不同的子代病毒。

由于AIV抗原基因的点突变或基因重排,导致抗原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异,由此可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

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负链的单链RNA片段组成。这8个片段编码10个病毒蛋白,其中8个是病毒粒子的组成成分(HA、NA、NP、M1、M2、PB1、PB2和PA),另两个是分子质量最小的RNA片段,编码两个非结构蛋白――NS1和NS2。NS1与胞浆包含体有关,但对NS1和NS2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

现在已经获得了包括H3、H5和H7在内的几个禽流感病毒亚型HA基因的全部序列以及所有14个血凝素基因的部分序列。

禽流感病毒一般为球形,直径为80~120纳米,但也常有同样直径的丝状形态,长短不一。病毒表面有10~12纳米的密集钉状物或纤突覆盖,病毒囊膜内有螺旋形核衣壳。两种不同形状的表面钉状物是HA(棒状三聚体)和NA(蘑菇形四聚体)。禽流感病毒粒子大约由0.8%~1.1%的RNA,70%~75%的蛋白质,20%~24%的脂质和5%~8%的碳水化合物组成。

脂质位于病毒的膜内,大部分为磷脂,还有少量的胆固醇和糖脂。几种碳水化合物包括核糖(在RNA中)、半乳糖、甘露糖、墨角藻糖和氨基葡糖,在病毒粒子中主要以糖蛋白或糖脂的形式存在。病毒蛋白及潜在的糖基化位点是病毒基因组特异的,但病毒膜的糖蛋白或糖类链的脂质和碳水化合物链的成分,是由宿主细胞确定的。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RNA由8个节段组成,丙型流感病毒则比他们少一个节段。第1、2、3个节段编码的是RNA多聚集酶,第4个节段负责编码血凝素(HA);第5个节段负责编码核蛋白,第6个节段编码的是神经氨酸酶(NA);第7个节段编码基质蛋白,第8个节段编码的是一种能起到拼接RNA功能的非结构蛋白,这种蛋白的其他功能尚不得而知。丙型流感病毒缺少得是第六个节段,其第四节段编码的血凝素可以同时行使神经氨酸酶的功能。对于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学术界尚无统一认识,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人群中传播的甲型流感病毒面临较大的免疫压力,促使病毒核酸不断发生突变。另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人甲型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同时感染猪后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病毒的变异。后一派学者的观点得到一些事实的支持,实验室工作显示,1957年流行的亚洲流感病毒(H2N2)基因的八个节段中中有三个是来自鸭流感病毒,而其余五个节段则来自H1N1人流感病毒。根据病毒基因进化研究推论,所有哺乳动物中的流感病毒均来源于禽流感病毒。不同动物流感病毒的基因进化率不同,人甲型流感病毒HA及NA基因进化最快,禽流感病毒则较慢。血凝素(HA)分子呈柱状,能与人、鸟、猪、豚鼠等动物红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引起凝血,故而被称作血凝素。血凝素蛋白水解后分为轻链和重链两部分,后者可以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唾液酸受体相结合,前者则可以协助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相互融合。血凝素在病毒导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血凝素具有免疫原性,抗血凝素抗体可以中和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分子是一个呈蘑菇状的四聚体糖蛋白,具有水解唾液酸的活性,当成熟的流感病毒经出芽的方式脱离宿主细胞之后,病毒表面的血凝素会经由唾液酸与宿主细胞膜保持联系,需要由神经氨酸酶将唾液酸水解,切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的最后联系,使病毒能顺利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继而感染下一个宿主细胞。因此神经氨酸酶也成为流感治疗药物的一个作用靶点,针对此酶设计的奥司他韦是最著名的抗流感药物之一。在重组病毒中,当N是人源,其他病毒基因是鸭子的,在鸭子细胞中不能复制出病毒。病毒的基因重组,导致对宿主感染力的变化。动物的基因变异,也导致可接受的病毒类型变化。

HA的受体结合位点变异,会引起流感病毒与细胞受体的亲和力改变。

动物细胞上的常见的流感病毒受体有二种:一种为唾液酸α-2,3半乳糖(SAα-2,3Gal);另一种为唾液酸α-2,6半乳糖(SAα-2,6Gal)。

虽然所有的流感病毒都识别末端为唾液酸的寡糖,但不同流感病毒HA结合受体特性不同,多数AIV优先结合于SAα-2,3Gal受体,而人流感病毒则优先结合于SAα-2,6 Gal受体。

研究表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与HA上受体结合位点的第226位氨基酸密切相关。若该位氨基酸残基是Gln,则为SAα- 2,3Gal受体结合特异性;若该位氨基酸残基为Leu,则为SAα-2,6 Gal受体结合特异性;若第226位氨基酸为Met,则会出现SAα-2,3 Gal和SAα-2,6 Gal二种受体,具有相同的结合能力。

正是由于动物机体组织细胞膜上受体的这种差异性,和HA上受体结合位点的第226位氨基酸的不同,共同决定了流感病毒一般不能同时感染人和禽。研究发现,H1亚型禽流感HA中第190位和第225位氨基酸替换,会对H1亚型人流感流行株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就是说,原来只感染禽类的病毒,现在通过动物的受体基因变异,改为可以感染人类了。

尤其在猪细胞中,没有感染限制,那么不同来源的病毒都能进入猪细胞,再经过重组,就会产生对人有危害的病毒品系。

核蛋白PB2的基因来源于人,无论病毒的其他基因来源于什么物种,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都能复制。

核蛋白PB2的第627位氨基酸,人源是Glu,禽源是Lys,如果有点突变,宿主会发生变化。

甲型流感病毒为常见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则被人们称为“禽流感”,禽流感(BirdFlu)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

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流感的特点是经常性的,不可预测的局部流行和罕见的全球大流行。在某些年份中流感的局部流行是由于抗原漂移导致不断有新的流感病毒株产生,同时部分人群缺少或根本无防护措施而造成的。1889年以来已出现几次由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导致的世界性大流行。1.1889~1891年大流行 1889年5月从俄国发现,当年10月传到西欧,1年内席卷全球,某些城市记载发病率40%~50%。大多数地区流行呈3个波,第1波死亡率最低,第3波死亡率最高,死亡者大多数为老年人。据血清学追溯认为,甲3型是当时大流行的最可能的病原体。2.1918~1920年大流行 此次流行的首发于1918年1月美国东部,1918年4月在法国军队中流行,以后迅速蔓延,波及全球。此次大流行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瘟疫,造成的死亡总数估计约2000万人。关于这次大流行的病原,据血清学溯源,认为是由猪型Hsw1N1(H1N1)流感病毒引起。3.1957~1958年大流行 1957年2月首发于中国贵州西部,2月中旬在贵阳分离出病毒为H2N2(称为甲2型),3月传播到全国,4月在香港流行,以后经东南亚和日本传播到全世界。H2N2型病毒出现后,H1N1型病毒即在人群中消失。4.1968~1969年大流行 1968年7月中国广东和香港地区新亚型流感流行,新分离病毒抗原为H3N2(称为甲3型)。传播路线与H2N2型相似,1969~1970年波及全球,低于H2N2型。H3N2病毒出现后,H2N2病毒在人群中消失。5.1976年美国发生猪型流感小爆发1976年1月在美国一兵营中有流感爆发,分离毒株中,6株属于甲3型,但有5株与猪型病毒Hsw1N1(H1N1)非常相似,实际上该兵营发生了一次甲3型和猪型的混合流行。猪型流感病例均较甲3型为轻。6.1977年新甲1型(H1N1)的出现和流行 1977年5月在我国丹东、鞍山和天津的流感流行中,分离到新甲1型,1977年7月以后从北向南扩散,随后遍及全国,但未引起世界性大流行。流行主要发生在8~20岁青少年中,隐性和轻型感染较多。新甲1型出现后,甲3型并未消失,出现甲1和甲3在人群中并存的局面。上海两人染H7N9禽流感死亡,卫生委20天后才通报。其中两死者为27岁和87岁(在发病两周内没有离开住宅)。前一名死者吴某於豬肉檔工作。上海27岁死亡男子是猪肉商贩。上海市的87歲及27歲男性患者,於2月19日及2月27日發病,並於3月4日及3月10日死亡;另一人為安徽省滁州市35歲女性韩某,3月15(9)日發病目前病危。安徽病人在发病前有禽类接触史。目前对3病例88位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结果,未提示H7N9禽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人传人能力。既往国际上所发现的人感染H7亚型的流感病毒多来自于禽类。上海、安徽这次的H7N9禽流感不同于2005年H5N1禽流感,H5N1是禽间流感(大量禽类死亡),偶尔传给人,有明确传染源--禽类。而这次的H7N9是一个新的重组型,是在禽类、猪等动物间流行的老H7N9与人间流行的H9N2型进行了重组,产生了一个新的H7N9(全球首次发现),到目前为止还不知新型H7N9传染源。

2013年04月02日 02:31H7N9“躲猫猫”:上海新型禽流感病毒确诊的漫长历程
话说H7N9禽流感病毒 h7n9禽流感传播途径
3月3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在上海和安徽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这是全球范围首次发现人类感染H7N9病毒,而此病毒此前仅在禽间发现。

根据通报,在上述3个病例中,87岁的上海男性患者李某于2月19日发病;3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该病例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

此次H7N9病例的公开,使得此前上海市卫生局和为上述李姓病患进行治疗的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下简称“五院”)的“辟谣”动作浮出水面。

3月7日,五院与上海市卫生局先后通过官方微博称,网传上海市闵行区出现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消息不实,已排除87岁的李某及两个儿子感染人禽流感等传染病。辟谣稿还引用专家观点表示,李某及其小儿子死亡,“系因患有多项基础性疾病,加上肺部重度感染所致”。

不过,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3月31日的答问稿中,却间接否定了上述辟谣信息,表示在2月20至25日,“上海市某医院先后收治了患重症肺炎的李姓父子3人,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李姓父亲被确诊为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

“我们也是从新闻中才获知上海发现两例H7N9禽流感病例,”五院院长办公室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尚未收到来自官方的具体通报,因此无法评论被检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87岁李某,是否正为我院此前收治的这位病人。”

这位工作人员同时表示,根据标准处理流程,该院在2月26日凌晨已启动预案,报闵行区疾控中心采集并做流行病调查,而对于检验结果则“并不知详情”。

上海市卫生局宣传部婉拒了本报的采访申请,表示有关H7N9病毒的相关情况该局会通过网站向公众公布。

上海市政府4月1日举行专题会议,部署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沈晓明副市长出席会议,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密切协作,积极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本市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防控力度。

会议明确,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规范发热门诊管理,高度关注类似症状的肺炎病例,及时发现并按规范做好病例报告、样品采集、实验室检测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根据农业部兽医局和市农委的要求,市动物疾控中心4月1日对近期打捞上来的黄浦江上游漂浮死猪抽检的34份留存样品,进行了禽流感通用引物检测,未发现禽流感病毒。

被误诊的病毒?

3月7日下午,一条微博消息被转发传播,内容称“上海第五人民医院出现了几例不明死亡病例,初步诊断为流感,有呼吸衰竭症状,希望院方公布真相”,随后这则微博被删除,发布微博的用户也更改了账号名称。

该信息在当天就相继被五院和上海市卫生局否认。

当天下午5点20分,五院官方微博发布“网传不明原因死亡病例事件的真相”,称2月14日至24日期间,李姓一家三口因发热、咳嗽先后来院就诊,87岁的李某因高龄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于3月4日医治无效死亡;55岁的李某小儿子因“重症肺炎、呼吸衰竭”于2月28日医治无效死亡;69岁的大儿子病情稳定。

约一个小时后,上海市卫生局也通过官方微博进一步表示,市五医院曾先后收治一家三口,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已排除人禽流感等传染病。专家认为2人死亡系因患有多项基础性疾病,加上肺部重度感染所致。

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3月31日的通报却显示,87岁李姓男患者感染了H7N9病毒。其于2月19日发病,3月4日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

上海市卫生局在3月31日称,李某发病前,其两个儿子也因相似症状到医院治疗,大儿子被诊断为肺部感染、肺炎,目前已治愈出院;小儿子被诊断为重症肺炎,经抢救无效死亡。目前两个儿子均未检测出H7N9禽流感。

这显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上海市卫生局在3月31日均已证实,上述87岁李姓男患者的确感染了新发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而非此前五院和上海市卫生局所称的“已排除人禽流感等传染病”。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五院于3月7日发布的新闻稿中,以专家会诊名义认定,“3名患者均为肺炎”。稿件还表示,经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检验,相关患者排除禽流感等高致病性“非典型肺炎”。

在回答本报关于院方是否存在误诊的问题时,五院宣传科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李某并未感染作为法定传染病疫情的甲型H1N1流感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因此3月7日五院所称的“排除禽流感”病毒感染,所指的可能就是H5N1病毒,而非当时还尚未被实验室发现的、能被人类感染的H7N9病毒。

本报记者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也发现,由原卫生部最新认定的法定传染病疫情中,也仅包含H1N1及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未列有H7N9型病毒。

通报为何如此缓慢

“按照规定,在发现密切接触者3人及以上同时就诊相似疾病时,医院就会考虑他们是否感染传染性疾病,”前述五院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透露,“李姓一家三口来院就诊后,医院也按照标准流程向闵行区疾控中心进行了通报。”

这位工作人员进一步表示,由于五院不具备所有传染疾病病毒的监测能力,所以病人的血清通过医院采集以后,由上海市或国家的疾控部门开展血清筛查。

上海市卫生局发布的通报则显示,五院先后向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了李某的病例标本,两中心开展了实验室筛查,排除了感染季节性流感、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以及非典、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在进一步的检测中,发现患者可能感染不能分型的甲型流感病毒。后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确认为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

“3月29日下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相关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H7N9禽流感病毒,”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通报中称,“3月30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专家,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3名患者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

从李某发病至通报病例共历经32天,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因此被公众质疑“缓报疫情”。而该委员会在3月31日与通报同时公开的答问中,对质疑进行了针对性的回复,称“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

此答问稿还透露,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于3月22日发现患者可能感染H7流感,之后将相关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月29日下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送检的病例标本中分离到3株H7N9禽流感病毒。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专家进一步核实,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上述患者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

根据上述时间节点,从五院向闵行区疾控中心报告病情并采集样本,经过层层送报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后,再由该中心向国家层面的相关机构送交患者相关标本,此期间共历时24天。在此过程中,上海相关部门并未能确切地检验出李某所感染的病毒具体类型。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官网介绍,该中心为复旦大学附属三级甲等医院,同时还是全国传染病医师进修教育培训基地、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临床基地,并以感染科见长。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国内针对传染性疾病的法律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原卫生部于2006年及2012年下发的两份文件构成。

原卫生部于2012年下发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2年版)的通知》中明确,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2例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经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实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而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收到暴发疫情标本后,要求在24小时内进行流感病毒亚型鉴定,具备流感病毒分离能力的网络实验室要进一步对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

人际间是否传染待考

3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区域办事处发言人蓝睿明(TimothyO‘Leary)在马尼拉表示,世卫组织“正密切监控情势发展”。

“(H7N9病毒)似乎尚无出现人际间传染的证据,而且病毒的传染看似效率不高,因此对公共卫生的威胁似乎较低。”蓝睿明对媒体表示。

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也引用专家观点认为,根据目前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结果,未提示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人传人能力。

“这是全球首次从人身上分离出这种毒株,根据我们医科院的流感病毒生物特性基因信息分析平台分析,这个毒株在人间的传播力,应该不是很强,”浙江省医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郭潮潭对媒体称,“因为H7N9是首次在人类身上分离出来的毒株,所以暂时还没有疫苗,如果感染了,什么药物能够有效地治疗,也需要研究。”

江苏省卫生厅4月2日通报,江苏省确诊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患者许某,女,45岁,南京市江宁区人,从事活禽宰杀工作。3月19日出现发热、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3月27日上午,由于病情加重转至南京市某医院ICU治疗。目前,患者病情危重,正在全力抢救。3月30日下午,江苏省疾控中心检测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4月2日下午,经中国疾控中心流感中心实验室复核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按照有关要求,4月2日下午,省卫生厅组织专家,依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该病例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该患者为我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经调查,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共49人。经医学观察,截至目前,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均未发现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

患者桑某,女,48岁,宿迁市沭阳县人,从事板材加工工作。3月19日出现发热、头晕、咳嗽等症状。3月30日,由于病情加重,患者转院到南京市某医院ICU救治。目前,患者病情危重,正在全力抢救。3月30日,江苏省疾控中心检测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弱阳性。4月2日下午,经中国疾控中心流感中心实验室复核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按照有关要求,4月2日下午,省卫生厅组织专家,依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该病例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经调查,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共有60人。经医学观察,截止目前,均未发现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

患者沈某,男,83岁,苏州市吴江区人。3月20日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伴胸闷、气喘及胸痛等症状。3月29日,患者病情加重,至吴江区某医院治疗。目前,患者病情危重,正在全力抢救。4月1日,经江苏省疾控中心检测确定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按照有关要求,4月2日下午,省卫生厅组织专家,依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该病例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经调查,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共有15人。经医学观察,截止目前,均未发现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

患者张某,女,32岁,常州人,现居无锡市滨湖区,无业。3月21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3月28日,患者病情加重转入无锡某医院ICU治疗。目前,患者病情危重,正在全力抢救。3月31日,经江苏省疾控中心检测确定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按照有关要求,4月2日下午,省卫生厅组织专家,依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该病例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经调查,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共有43人。经医学观察,截止目前,均未发现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

疫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部门按照相关预案和方案,迅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一是省卫生厅成立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预防控制专家组、医疗救治专家组,同时,下发《关于切实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强化疫情防控,全力救治病人。

二是指定16家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我省首批定点收治医院,按照“集中重患、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努力降低病死率。

三是制定《江苏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监测排查管理方案》,组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流感样病例的监测,主动搜索,力争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四是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规范,严防疫情院内传播。

五是加强与农业、工商、商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目前,未发现上述4例病例间存在流行病学关联。专家提醒,面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莫惊慌、要警惕。

一是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等。

二是注意加强营养,增强个人体质。

三是避免接触和食用病(死)禽、畜。

四是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尤其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者,应及时就医。

省卫生厅将继续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障公众健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7272.html

更多阅读

艾滋病传播途径 艾滋病传播途径有哪些

艾滋病传播途径——简介据统计现在得艾滋病的人越来越多,艾滋病的传染性是非常高的,但实际上它的传播途径并不是很多。如果家里有艾滋病人也不要害怕,只要你注意以下的事项就可以避免被传染或传染给家人了。艾滋病传播途径——方法/步

肺结核的传播途径 淋巴结核传染吗

肺结核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什么?很多人在被查出自己患有肺结核的时候很迷惑,自己是如何患有肺结核,现在得了肺结核会不会又才传染给其他的人,肺结核依靠什么方式来传染,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肺结核的传播途径——工具/原料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

H7N9禽流感概念股一览 h7n9禽流感传播途径

H7N9禽流感概念股编者按:禽流感疫情持续,相关药物主要是抗生素、板蓝根、以及提高免疫力的药物为主导,然后是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相关概念股将持续受资金关注。目前A股市场上,抗禽流感概念股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禽流感疫苗上市公司,二是家

现代军团菌危害及主要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一、军团菌病的由来:军团病最早发现于美国。1976年在费城某宾馆举行的一次退伍军人大会及会后的一段时间内,相继有近200人出现了发热、寒战、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这些人中约90%的病例X光片显示肺炎症状,同时居住在宾馆附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及防控知识培训考试试题答案 h7n9型禽流感

分数:单位科室:姓名:一、填空题:(50分,每空1.25分):1、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3、禽流

声明:《话说H7N9禽流感病毒 h7n9禽流感传播途径》为网友甩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