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梨树县文化发展概述 吉林省梨树县国税局

梨树人文底蕴深厚,文学艺术源远流长,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有“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诗歌之乡”的美誉。梨树乃韩州故地。沃野粮丰,足彰物华天宝;精英荟萃,正显人杰地灵。昭苏河秀,流出文风一脉;偏脸城古,丛聚才俊文朋。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松辽平原腹地,东与公主岭市以东辽河为界,北与双辽市毗邻,西与辽宁省昌图县接壤,南与四平市相连,县城距四平市仅1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哈”“四梅”“哈大”铁路和“长大”高速公路、102国道穿境而过。县境东西最大横距9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幅员3757平方公里。境内80%为平原区,土质肥沃,素有“东北粮仓”“松辽明珠”“黄金玉米带”之誉。全县粮食年均总产量20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贡献粮食和粮食单产、粮食商品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玉米生产基地县、国家畜牧业生产先进县和“国家级(食品类)农畜产品加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县内矿产资源丰富,多达100余种,主要有金、银、铜、铁、锌、石灰石、硅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石油、天然气等。县内硅灰石储量在2000万吨以上,石灰石储量约10亿吨。2012年10月,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授予梨树县“中国硅灰石之乡”称号。 梨树人文底蕴深厚,文学艺术源远流长,文艺创作繁荣发展。这其中尤以二人转艺术一枝独秀。201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梨树县“中国二人转之乡”殊荣。2011年,梨树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诗歌之乡”。从境内长山遗址考证,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梨树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多个北方少数民族迭居。 梨树县在汉至晋属濊貊族后裔古夫余属地;在唐属渤海扶余府扶州辖地;在辽金时期为咸平府韩州属地,韩州治所曾多次迁徙,天徳二年(1150年)州治所从柳河县(今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移至九百奚营(今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偏脸城);元代属开元路咸平府;明代废府置卫,此地属辽海卫(治所今昌图老城);正德八年(1513年),居住在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海西女真族塔鲁木卫一部在部落酋长祝孔革率领下南迁至县境叶赫河岸定居,遂称叶赫部。清代以柳条新边为界,南部为盛京西流水围场一部,北部为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属地。道光元年(1821年)昌图厅于辖区北部设梨树城分防照磨,始定区划。光绪四年(1878年)设县治,名奉化县,隶属昌图府。光绪八年(1882年)县境南部隶属伊通州。 中华民国时期,废府、厅、州制,实行省、道、县制。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县境南部隶属伊通县。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奉化县更名梨树县。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奉天省更名辽宁省,梨树县隶属辽宁省。1945年置辽北省,1949年1月撤辽北省设辽西省,梨树县隶属辽北省、辽西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6月19日,撤辽西省,同年7月21日,梨树县划归吉林省;1956年4月,划归吉林省公主岭专区;1958年10月23日,设四平专区;1983年8月30日,撤销四平专区,改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梨树县隶属四平专区、四平市。梨树县现辖6乡、14镇,共20个乡镇。到2010年统计,全县总人口747876人,共有汉族、满族、蒙古族等19个民族。梨树县历史悠久,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起码可以上溯到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早期,因此文物古迹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现有3处,即小城子镇(原河山乡)的长山遗址、刘家馆子镇的张家油房遗址、大力虎村陈家坨子风水山遗址。遗址都在东辽河左岸附近的漫岗上。这些遗址地表散布着鱼骨、贝壳、小动物骨骸、陶片和石器。 梨树县境内发现大致属于青铜时代文化的遗址10处,即保存较好的孟家岭的四楞格子山、大脑瓜山、小锅顶山遗址一般面积较大,采集到的石器皆为磨制,有石斧、石网坠、石矛、锤式斧等生产工具。陶器以素面夹砂陶居多,亦有少量夹砂红陶、灰褐陶等,泥质陶极少。皆为手制,磨光,火候适中,器形主要有罐、壶、鬲、鼎、豆、纺轮等。梨树县境内发现渤海时期古城3座,有石岭子镇的城子山古城、东河的城楞子南、北2座古城。在这3座城内发现了夹砂褐陶、泥质红陶片、灰胎白釉、红胎白釉、红胎蟹青釉等瓷片和具有明显渤海特征的莲瓣纹瓦当残片等。辽金时代的遗存在梨树境内比比皆是,这一时期的城址13座,多分布在中南部地区。其中最重要的城址是2006年5月25日第六批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偏脸城。同时在县内发现辽金遗址共100多处,各乡镇都有发现。这一时期的墓葬(墓群)共发现20余处。辽金遗迹中,还发现古井2口。这里辽金遗物、遗迹如此之多,并非偶然。当时的梨树县境,是辽金政权统治下的腹心地区,也是交通要冲,这就必然造成遗存遍野、城堡林立的历史现象。这里发现元代遗址1处,即石岭镇城子山古城遗址。 这里明清时期的城址发现不多,都分布在东南部丘陵地带。其中,叶赫东、西城及商间府城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这两座古城应为明末扈伦四部之一的叶赫所筑。县内发现不少清代遗迹。在万发乡吕家岗子发现清代窑址1座,还发现清代驿站4个,有叶赫满族乡的叶赫驿站、杨木林子驿站、英额堡驿站、石岭子驿站等。横亘在梨树县境内的清代柳条边,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遗迹。最多见的是寺庙址,大小庙宇星罗棋布,各乡、镇都有。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县内至今留有帝国主义蹂躏梨树人民、践踏梨树山河的历史罪证。“九·一八”事变后,梨树人民不甘屈辱,游击作战,抗击日寇,县内至今还留有他们当年消灭日寇的战斗遗迹,留有被人民战争埋葬了的日寇墓地。 在解放战争时期,有许多革命先烈,为了解放梨树大地而英勇献身。矗立在梨树镇原人民公园内的“梨树县牺牲烈士纪念碑”和石岭镇北部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那些为解放梨树而壮烈牺牲的人民战士而建立的。沈洋镇的“沈洋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那里的时任梨树县委书记沈洋而建造的。孤家子镇南郊还有“韩道良牺牲纪念碑”。这一座座丰碑,记载着梨树县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此外,梨树县城内的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如今也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境内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光绪四年(1878年),建县之始文化仅处于启蒙阶段。光绪七年(1881年),乡村已有蹦蹦戏(二人转前身)表演。光绪十年(1884年),《奉化县志》始有文学创作记载。钱开震、赵万泰、陈文焯(曾修纂《奉化县志》)、孟松乔、曲延景、云广盛等士绅,都曾留下具有一定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的题联、碑记和诗赋。中华民国时期,文学又有发展,诗词作者日多。在民间,县城时有评剧演出,小镇及乡村时有蹦蹦戏等曲艺节目和节日秧歌、元宵灯会及形形色色的庙会。新中国成立后,梨树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从这时开始,文艺形式也日益多样,从单纯的唱歌、演戏,逐步发展成为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书法、剪纸、篆刻等多种门类的综合体系。 1978年以后,梨树县文艺事业步入兴旺时期。二人转的新成果,年画的出版发行,创作人员和作品的增加,电影、图书和群众文化网络的形成,多侧面的反映出梨树县文化事业的新面貌。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梨树的文学艺术发展更是方兴未艾。1980年,“梨树县地方戏团”恢复建制后,二人转演出再现突破和发展,终登北京怀仁堂等大雅之堂,在艺苑中获一席之地;吉剧在全省屡获大奖;以赵月正为代表的地方戏剧本创作出现高峰;诗歌创作格外引人注目;以武子成、孙延来等人为主要创作者的小说、散文创作呈现出喜人局面;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开始起步;梨树农专教师王忠国出版了《行书兰亭序》和《古今劝学诗帖》等书法字帖;音乐创作,以地方戏配曲成就最高。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文学艺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影视剧创作生产喜获丰收。1996年,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梨树县人民政府、长春电影制片厂影视艺术开发中心联合摄制的28集电视连续剧《叶赫那拉公主》首开梨树拍摄电视剧的先河并获“骏马奖”;2012年,由张信编剧的大型电视连续剧《阳光路上》在央视一套播出;由梨树县立群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追求幸福的日子》,2014年6月1日起在吉林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出。文学创作繁荣发展。诗歌、楹联、小说、散文创作整体推进,出现了质、量齐升的喜人局面。周兴安、王芳宇、肖寒等作者的诗歌相继在《诗刊》《人民文学》上发表;书法楹联大家李俊和获中国楹联最高奖——梁章钜奖;吴海中的小说连续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所转载;陶秋然诗词入选《世纪诗词大典》;孟德林获“中华诗词特别贡献诗人”荣誉称号;徐明森个人获得全国各类诗词楹联赛事奖20余项。鉴于梨树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2011年国家文化部授予梨树县“中国诗歌之乡”荣誉称号。民间文学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1987年,完成《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梨树县故事卷》的编辑出版。1993年,双河乡农民王海洪被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吉林省民间故事家”。1994年9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民间故事家”称号进行考察认证。 书法艺术再上新水平。全县现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7人,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24人,在全省县(市、区)域整体实力中位次靠前。李俊和、白石、孙砺华、刘桐、王春山、刘彦明、于晓峰、彭景东、刘万君、杨子实等多人多件作品在参加国家、省、市及相关系统举办的展览、竞赛中入围并获奖。美术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梨树年画和农民画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1986~1993年,县文化馆美术工作者李宝祥、刘忠礼、范恩树等人的年画,先后被吉林、黑龙江等地美术出版社出版,出版发行总量达到900余万份,同时屡获省级以上奖项。其中,范恩树的年画《苍松图》在全国20县文化馆展览中获一等奖。这期间,河山乡农民画异军突起(其相关介绍详见《梨树文化产品·农民画》部分)。与此同时,漫画作者崔建华的50多件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梨树师范学校教师王世先的油画、水粉画被《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收录。 篆刻、剪纸、摄影、音乐等艺术亦有长足进步。篆刻:金一、曹德奇、赵剑文、赵鸿石等人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众多篆刻作品,并屡获大奖。剪纸: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作者吴树宝有100余幅作品在报刊发表;方振江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举办了个人剪纸作品展,展出作品87幅;至今坚持剪纸创作的还有白玉良等作者。名、市摄影家协会会员4名、县摄影协会会员40余人。上个世纪90年代,门起福※白玉良剪纸作品的新闻摄影以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入选《中国摄影家大辞典》。摄影工作者冯海瑛1991年、1999年先后两次获得摄影技术专利。近年来,范景佐、姜东、唐万成、沈德福等作者创作活跃,并多次在省内大赛中获奖。音乐: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二人转等地方戏作曲、演奏人才辈出,孙玉琛、吴慧春、孙大伟、高永权、商立中等是其中贡献突出者。近年来,王媛、郑亚文、付庆义、任燕、王丽丽、刘将军、陈宇含等人多次代表梨树县参加国家级、省级汇演和赛事并获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近年来崭露头角。十家堡镇的魏明义擅长钢筋水泥雕塑;东河镇何影、万发镇薛冰木雕工艺风格独具;万发镇的周晓峰擅长手工编织,产品实现了出口创汇;榆树台镇荣华笤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荣凤鸣的带领下,使工艺笤帚发展为一种产业;王振成、刘起富、盖国林、王焕民等人的根艺作品影响日益扩大;崔存生的仿真野生动物工艺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戴守太的手绘葫芦画得到专家和群众的普遍认可。 2011年7月,中国曲艺家协会为梨树县“中国二人转之乡”授牌。二人转也因此成为梨树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梨树二人转发展至今,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实为吉林省二人转发展的源头之一。由齐氏一脉相传的梨树二人转艺人谱系,俗称“齐家蔓”。乾隆年间,以“齐家蔓”第二代传人的演出最为活跃和正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以后,始有演员组班演唱,而且有了自己创作的剧目。此后,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到1850年前后,梨树二人转在县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演出规模,其影响已达周围各县。又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到了1870年前后,梨树二人转不仅遍及县内全境,而且流入到周边县市,在群众中的影响也颇有燎原之势。到了中华民国时期,梨树县的二人转新人辈出,班伙济济。其中,最著名的戏班有8个,当时有“八大戏班闹梨树”之说。1948年,随着梨树全境解放,梨树县二人转也获得了新生。全县9个行政区相继成立了以演出二人转为主的区办小剧团。1950年春,梨树成立了“梨树艺人剧团”。1956年,剧团更名为梨树县地方戏队。1964年5月5日至29日,吉林省二人转艺术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吉林省第一次二人转工作者学习会在梨树县召开。文革”期间,梨树二人转剧团取消,演职人员遣散。“文革”后期,二人转专业演出和创作逐渐恢复。改革开放使梨树二人转重焕生机。1978年后,梨树县二人转剧团和戏剧创作组相继恢复。1979年5月5日,吉林省二人转工作者第二次学习会在梨树召开。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梨树二人转,突出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专业演出人才济济,“转星”璀璨。1989年在吉林省“评转星”大赛上,董孝芳、董玮、白晶、陈淑新被评为“吉林省转星”;赵丹丹在2009年第四届吉林省艺术节上被命名为全省“四大名旦”之一,2010年荣获第六届中国曲艺大赛“牡丹奖”。在省级以上赛事上获奖的演员则不胜枚举。二是剧目创作成果丰硕,精品不断。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先后涌现出了杨维宇、赵月正、陶秋然、苏景春、王亚军等多位知名的二人转剧作者,创作剧目多达150多部。三是巡回演出影响广泛,声名远播。近年来,梨树县剧团演出的脚步已深入到北京、天津等10余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每年演出都在百余场次,所到之处好评不断。 近年来,除专业剧团演出精品频出外,民间二人转剧团、民间戏校,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梨树县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强。梨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简称文广新局),是指导全县文化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其前身是文化体育局,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后更为现名。文广新局机关设6个行政科室,共有行政编制10人,下辖13个基层单位,全系统共有干部职工428人。县文化馆前身是1949年建立的民众教育馆。1949~1969年间,县文化馆举办戏曲表演、秧歌改革、文学创作等培训班,培养了众多骨干艺人,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1980年以后,培养美术爱好者近千人,其中80多人成为县内美术骨干,同时每两年一期的二人转学员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二人转人才。县文化馆现有职工39人,群众文化活动频繁。2012年11月末,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在梨树县文化馆设立《群众文化研究》驻梨树记者站。 梨树县1913年始设图书馆。目前图书馆馆藏各类书刊资料7万余册,年接待读者4万人次。2007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梨树县支中心成立,图书馆建成了数字化数据网络机房、电子阅览室和多功能播放厅;2013年5月,图书馆实现了管理自动化。 1986年,县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编制5人,负责全县文物保护工作。2005年1月,县里在原有的县文物管理所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文物执法队。县内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处。2005年8月,梨树县博物馆成立,具体负责梨树县内历史文物的征集、保管、陈列、研究等工作;2009年1月,梨树县博物馆所在地、吉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开始免费向社会开放。 2012年,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县文广新局整合原有资源,成立文化综合执法大队。负责对文化娱乐场所中存在的色情、赌博和网吧存在的接纳未成年人等违法活动进行监管,对图书、音像制品的出版、制作、复制、批发、零售、出租等环节进行管理,对全县文物进行保护以及对广播电视的行政执法等.工作。 基层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全县乡镇文化站20个,实现了乡镇的全覆盖,文化站办公场所面积平均达到了300平方米,普遍配备了台式电脑、数码相机、数码录像机、音响及桌椅、沙发等办公设备。每个文化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2名。全县295个村均有文化书屋,实现了全覆盖。有农村文化大院335个,农村小剧团一个乡镇1~2个,秧歌队295支。部分新农村示范村建立了文化广场。有线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了12.5万户,有线电视传输频道多达68个,加上收费频道可达100余个。农村有平安大喇叭900个,全县295个行政村平均每个村2~3个。县里每年开展送电影下乡3540场,送戏曲下乡约100场,送图书下乡约10次。 2012年9月20日,梨树电台“北方交通之声”广播正式开播,结束了50年来电台一直采用录播式的播出方式,实现了向直播式的转变,其平民化、娱乐化的播出风格,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普通听众的需求。一直以来,梨树县委、县政府对文化和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千方百计在规划上、政策上、资金上、舆论上支持推动县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近年来,梨树县委、县政府把围绕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等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并且每年都选择一、两项工作作为全县着力推动的重点项目,凸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指导推动。2010年9月,成功承办了中国曲艺家协会在梨树举办的“东北三省二人转论坛”;2011年7月,中国曲艺家协会在梨树举办了“送文化下基层暨中国二人转之乡授牌仪式”;2012年,在梨树镇向阳街、学府路开展了诗歌一条街“亮化”工作,尝试将梨树特色文化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2013年,组织了“中国诗人梨树采风活动”,彰显了梨树繁荣诗歌创作的决心,大大提高了梨树的知名度。 不断加强文化机构和文化队伍的改革和建设。2012年,根据文化体制改革要求,将原来的文化体育局,更名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增设了广播电视行政管理职能。2012年在县地方戏曲剧团转企改制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其内部稳定和事业发展的政策,使改革顺利完成。与此同时,切实加强对文化干部队伍的建设,配齐配强文化行政部门及其所属基层单位的领导班子,为文化和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物力投入。先后改建、扩建、修复了县体育场、“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乡镇村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举办、承办了多个大型文化活动和赛事。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部门每年都举办文化下乡活动。 2013年、2014年,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由文化、农业、科技、气象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文化下乡走进小城子镇中央堡村、小宽镇西河村”活动,受到群众欢迎。与此同时,由文化部门举办的“文体活动展示”“梨树诗人采风活动”“梨树新诗朗诵会”,由文化和广电部门联合开展的“农民歌手大赛”,由县文联组织的“送春联、送书法下乡”“乡土作家创作谈”“乡土诗人创作谈”,包括县纪检委、县总工会、县安监、消防、残联等部门和单位主办的主题书法、绘画、摄影、征文展览比赛等活动,都吸引了群众的广泛参与。 不断丰富文化载体,积极搭建文化传播平台。县内现有连续性出版物4种(除《梨树时报》外,均为免费赠阅的内部资料):即由县互联网信息中心编辑出版的《梨树时报》、由梨树县文联主办的《梨树文学报》、由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辑出版的《诗东北》、由县老年书画研究会主办的《老年书画报》。 “纵经尘世风雨渐,自有千秋笔墨新。”党的十八描绘了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梨树文化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2014年)

吉林省梨树县文化发展概述 吉林省梨树县国税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4213.html

更多阅读

《奉贤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二 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

2、奉城镇。规划控制镇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上海市“一城九镇”的试点中心镇之一,被建设部命名的全国重点城镇之一,历史文化基础雄厚,依托国际深水港,工业和物流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进一步完善城

科技发展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

科技发展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一)方向引领价值生活中人们总喜欢设定一个一个目标,有大目标,小目标,这些目标牵引着人们不断地对生活有更高的追求,有时候人们需要在人生的岔道口想一想该向何方向前进。马克斯.韦伯曾经用地图的比喻进行了生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 组织文化发展简史

     组织文化发展简史  文化学兴起于19世纪末,人们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主要从精神文化方面理解,把文化看成人类的精神现象,是对宗教、信仰、思维、心理、语言、艺术等的反映;第二

声明:《吉林省梨树县文化发展概述 吉林省梨树县国税局》为网友暮烟疏雨之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