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积累: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赏析

论证严密,语言凝练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赏析

黄明敏

人生百味,痛苦与快乐如影随行。何谓苦?何谓乐?近代著名的“维新变法”的领军人梁启超用精辟严密的论证、凝练流畅的语言,写下《最苦与最乐》,堪称对人生苦乐观最好的诠释。

技法探微

一、定姊妹命题,分题展开论述

作者以“最苦与最乐”为标题,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把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分开论述,巧妙地论证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作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中心论点。

文章的开篇采用水到渠成的铺垫,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作者一开始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先否定其他答案,因为贫困、失意、老、死是人们普遍的痛苦,是每一个人都会切实感受到的,也是一般人最大的痛苦。作者先否定了这些最困扰人的痛苦,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还有比贫困、失意、老、死更令人痛苦的事情吗?这时候再因势利导,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这样就不会使问题显得突兀,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和学习。接下来的第二段承接前文的“最苦”,作更为具体的说明,指出人生在世,无论对朋友、家庭、社会、国家甚至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便永远无法解脱。“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接下来,作者用凝练的语言论述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观点。作者巧妙地将事物的两个方面“最苦与最乐”联系起来,互为补充,进而得出“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作者认为苦乐是人生常态,有苦才有乐,正是苦乐的相互转化才构成了人生的基调,也使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充满了趣味,“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最后作者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因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责任是推脱不了的,应当勇于负责任。这两个方面的相支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二、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摆事实”就是事实论证,“讲道理”就是道理论证,这是议论文中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本文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证明观点,说理透彻,易于读者接受。课文前半部分论证“负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时,主要运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作者首先列举了对个人的责任:“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启迪读者认识什么是“未尽责任”,进而叙述“未尽责任”将会有怎样痛苦。然后作者又由对个人说到了“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有着应负的责任,接着例举这些责任未尽到而产生的种种痛苦的状态,作者这样多方面,多角度摆事实来论证观点,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课文的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一方面,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和孔子、孟子、曾子的话充当理论论据,来论证什么是“最乐”;另一方面作者自己言辞恳切地讲道理,向读者分析观点的正确性,如“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绪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这样先举例子,再引用名言,接着自述大道理,论述层层深入,观点也更加鲜明深刻。

语言品析

本文的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庄重,是梁启超文章的一贯风格,本文所谈论的话题又是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当多一份审慎,多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本文所特有的凝重。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例如:“凡是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监督在后头。”这句话虽深刻,读来却使人感到教诲颇深。本文语言虽凝重,却也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主要表现在多种句式、表达方式、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就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有肯定句和否定句,还有主动句和被动句。多种句式的变换使文章显得不单调,语言生动活泼。就表达方式而言,以议论为主,叙述、抒情为辅。就论证方法而言,第一段用的是演绎论证,第二段用的是归纳论证,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引证法,单就引用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和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引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

本文的语言十分流畅。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行文气势的流畅,有力支撑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俯拾皆是:“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等等。本文的排比句很多且绝不呆板,能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调整句式。例如“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于我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本文语言流畅,却不冗杂,而是十分的洗练简洁,在文中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的成语形象地表现出责任尽完之后无比放松和快乐的思想感情;用“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概括了世间伟人所尽的大责任。简短的话语可以联想到很多丰富的内容,我们怎能不叹服作者语言的高度凝练。

妙语品茗

例: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赏析:这是一连串的设问排比句,设问句一一提出问题,再作出一一否定的回答,把人生各种常见的痛苦排除掉,为下文论点的提出张本,引人思考,发人深省,排比句式的采用使句式整齐,有节奏感,读起来有气势,文意酣畅。

即学即用

资料积累: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赏析

题目:“万物各有不足,人又何尝不是这样。诸葛亮一生惟恭惟敬,可是不免有街亭失守之过;唐太宗贞观之治流传千古,可是不免有“文字狱”之错;成吉思汗,逐俄御寇,功绩显赫,可是不免有杀城戮民之罪;一代伟人毛泽东缔造新中国,功比天高,可十年浩劫留下一块瑕疵人人可见。”试从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话。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列举了古今伟人之过,文字简洁凝练,气势宏大,在段落中充当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人各有不足”的论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4237.html

更多阅读

梁启超三个儿子都是院士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的儿女较多,除了未养育成人的不计外,已养育成人的是5男4女共9个。这9个儿女中,由李夫人蕙仙所生的有3个,他们是思顺、思成和思庄;由王夫人桂荃所生的有6个,他们是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和思礼。在这5男4女中,大女儿思顺生于1

梁启超《呵旁观者文》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笔 端梁启超《呵旁观者文》原载1900年2月20日《清议报》第36册。其文开首便道“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进而指出:旁观者,人类之蟊贼,世界之仇敌也。继而分析道: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而“旁观者,立于客位之意义也。

因——徐志摩《致梁启超》 徐志摩

因,按:近段时间发现网络上有不少人又再重新转载徐志摩先生在给恩师梁启超先生的那封著名的信中的那句名言。即:“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徐先生原话是这么说的,但,现在网络转载的却普遍是这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全文

少年中国说 背景资料:梁启超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

声明:《资料积累: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赏析》为网友久未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