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余秀华比沈浩波写得好 余秀华新浪博客

原文地址:余秀华比沈浩波写得好作者:诗人鹰之

 《真诗人需要的奖励只有一种:苦难》
  
  我坚信,在人间五花八门的诗歌排行榜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那是天庭的众神们排的!前者属于暂时的易逝的,而后者则是恒久的,永不褪色的,因为,在我看来,所有的真正诗人,都是从天庭被贬到人间来服役的,而诗歌便是他们在人间服役的唯一证据。尽管后面那个排行榜,人间暂时看不到,但每隔几十年、上百年,天庭自会派遣下一代优秀诗人来指认它的存在,比如,苏东坡发现陶渊明,元稹、秦观发现杜甫,毛泽东发现鲁迅等等,再深的口袋也埋没不了一把锐利的锥子。因此,真正的诗人需要鲜花和掌声吗?需要金钱、荣誉吗?我想,不需要!这只能分散他们的精力,钝化他们的锋芒,令他们的服役成果打了折扣。诗人的快乐只能建立在写作上,只有写出好作品,才能真正享受到从骨髓中渗透出来的极致愉悦感,否则,即便拥有再多的头衔,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那种短暂热闹过后,依旧被无尽的空虚与焦躁所淹没。这世上所有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来自于人间苦难的孕育,或者说,生活的苦难和作者写出满意作品后获得的极致愉悦感,正是一首诗的“一体两面”,诗人经历的苦难有多深,你的思考力就有多深,爱就有多广博,品格就有多清高,胸怀就有多坦荡,志向就有多高昂,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真诗人当自觉拒绝“跳蚤市场”的诱惑
  
  几千前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感性的国度,因为“感性”,令大多数人都不自觉成为了广告的载体,话语权机构发布什么品牌,我们的观众便自觉成为这种牌子产品的免费代言人,一辈子活在有嗅觉没味觉的蒙昧中。而今,在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冲击下,我们的诗坛正沦落为彻头彻尾的“跳蚤市场”(此处非旧物市场的商业用语),一个个与诗歌艺术无关的“虚无者”,上蹿下跳,蹦来蹦去,这些诗歌的反面人物反而堂而皇之成了诗坛的代言人,不得不说,这对诗歌艺术有序传承和进化的产业链是一种摧残。
  
  1号跳蚤市场:微博、微信。
  
  诗人陈先发说过,一切容易的都是恶的东西,而今的微博微信正将诗人出名变成一件极端容易的事,只要你愿意,你脸皮厚,只需一个下午,你就有可能变成诗坛红人。比如,想在网上混个xxx天王头衔之类的,只需联络几个臭味相投的哥们、姐们,在微博、微信以聊天的形式相互转发聊天几十遍、几百遍,网络马上奖励你一个点击几百万、几千万次的“猪尿泡”,你再把这个“猪尿泡”贩卖给几个听风就是雨的报刊记者,发到各大报刊杂志门户网站,你便一夜间成为网络红人了。因为微博的点击数量,只是个虚拟的“理论数值”,什么叫“理论数值”?打个比方,某个诗人生活在几百万人口的某城市,这在理论上讲,他绕着该城市转一圈,就会有几百万人口关注过他,他饶了十圈,百圈…..就会有几千万、几亿人关注过他,但事实上是根本不可能的,那首所谓被转发500万次的诗歌,写的是啥意思先不管,标题是啥来着,你还记得吗?
  
  2号跳蚤市场:官刊
  
  按理,相对于网络的轻浮妖艳,官刊应该属于正襟危坐的“老古董”类型才对,但可悲的是,为了有效增加刊物的发行量,保持它们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也逐渐加入到炒作“跳蚤”的行列中。什么萌哒哒的卖萌体,暧昧的情色擦边球,睁着大眼撒谎的哭穷体,土头土脑的农村疙瘩话,罗里吧嗦的唠嗑体,都大摇大摆登上了官刊的领奖台。但有用吗?这种低姿态当真能增加官刊的发行量吗?我感到怀疑!首先,诗歌天生就不是能市场化的商品,而是商品经济的对立面,你强制性改变它的天然属性,等于逆天而行,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混为了一谈。其次,在当前本就不是诗歌占天时的时代,强制性炒作便如同在冬天里为雪糕冰淇淋投入大把广告费,结果自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除了以上刊物增加发行量的客观原因,官刊炒作“土特产”“跳蚤”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众所周知,口语、类口语诗人属于基因比较活跃类型,本就天生喜欢热闹、火爆,不隔三差五闹出点动静,似乎就不能证明他们还活着。而当前的商品经济时代,正是这些人吃得开的时代,于是,那些不谙世事的书面语编辑基本都被淘汰了冷落了,官刊的大部分主编、编辑都莫名其妙成了口语、类口语诗人(这种趋势还在扩大化),对于太深刻太正统的诗歌,他们一是不懂,二是根本不想懂,因为这不合他们炒作的胃口,那么,官刊的沦落自然成为一种必然。
  
  3号跳蚤市场:地方文联作协的造奖贩子
  
  外行领导内行一直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中国特色,因为真正的艺术家都是一群“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族类,“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人怎么能适合当中国的文化官员呢?因此,地方文联作协的这些官员基本都是些精通厚黑学的附庸风雅者,对于诗歌也就略通皮毛,在懂与不懂之间。因此,当前各个地区所搞得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所谓诗歌大赛,实际都是在玩一种为某个地区做广告的“变相歌德体”,那些几十万上百万的奖金,并不能如实反映文本自身的真正价值,而是一种“沐猴而冠”的游戏罢了。
  
  被炒作并非诗人之福
  
  由于掌管中国诗歌话语权的家伙们都是“多血质”类型的,因此,近几十年来的诗坛弄潮者,都或多或少与情色有关,尤其那些“色艺双佳”的女诗人们,比如翟永明的《女人》,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赵丽华《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尹丽川《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等等,近几年有愈演愈烈之势,什么乳房、阴道、x你,睡你等等敏感词语满天飞。但我认为,这种炒作并非诗人之福,首先,极易让这些敏感词语成为黏在诗人身上永远揭不下来的标签,她们真正优秀的作品反而给掩盖了;其次,这种短暂热闹极易成为终结她们诗歌生涯的拦路虎,因为她们一旦成名,就必须被迫应付一拨又一拨的应酬,再也无法进入到写作的宁静中,那些低俗的所谓“成名作”也自然成了她们的墓志铭。
  
  就以最近突然鹊起的诗坛红人余秀华的诗歌为例吧: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余秀华]
[转载]余秀华比沈浩波写得好 余秀华新浪博客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
  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
  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
  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
  什么都在发生:
  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客观说,余秀华是一个经历过生活苦难淬炼的诗人,才气跋扈,文采飞扬,颇有几分当代小女李白的气势,跟沈浩波、尹丽川之类下半身诗人不是一个档次的,也比之前《人民文学》、《诗刊》反复炒作过的雷平阳、江非、江一郎、轩辕轼轲、张执浩等土特产类口语诗人才气更犀利。但在其这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走红之后,她便成了“荡妇体”的代言人,她真的是“荡妇”吗?可能她所睡的男人,还不及那些明星、艳星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她可能因此被关注到她的其他优秀代表作品吗?我想未必!因为那些一窝蜂奔着这个标题而去的读者,本就不是真正的爱诗、读诗者,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敏感词,你说这是她的福气呢还是灾难?
  
  好诗歌是天生不适合炒作的
  
  若把诗人的功成名就分为两种模式:一种身前热闹身后寂寞的少年得志型,一种身前寂寞,身后名垂青史的大器晚成型,那么,前者就属于适合炒作的速热型,后者便属于不适合炒作的慢热型,这其中当然也有个别,身前身后都风光无限,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于后者而言,不必愤愤不平耿耿于怀,这可能就是一种自然选择,你的诗可能有它自己的命运。
  
  那么,哪种诗歌适合炒作呢?当然是那些每个时代潮头的所谓“后现代诗”,那些暧昧煽情的情色诗,那些粗粝直观的口语诗,由于他们选取的是当前流行时尚元素入诗,语言也比较俏皮时髦,自然适合炒作。比如,当前网络盛行的诸如“车震”,“野合”,“很傻,很天真”,“你懂的”,“萌哒哒”,“任性”,“熊孩子”,“睡你”等等。但有一利必有一弊,这些东西在时髦的同时,又是很短寿的,比如前两年刚盛行一时的“范跑跑”、“猪坚强”之类,现在便有点陌生了,因为下一代读者有下一代的时尚流行,你开着宇宙飞船都追不上。但那些关于追寻普世价值、永恒真理的诗歌便不适合炒作,诸如叶芝的“我将以枯萎进入真理”,帕斯的“人是微尘,走出沙漠的人是人”,特朗斯特罗姆“黑暗正烙着一条灵魂的银河”等等句子,便是不适合一阵风炒作的类型,即使炒作也不可能达到类似“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热闹效果,因为他们的境界不是平常人区区几天、几个月、几年所能真正体会到的,这也是类似商震、朱零、李少君等编辑不喜欢选择这类型诗歌的原因所在。
  
  其实,在每个时代那些沸沸扬扬的噱头事件之外,都掩埋着另一个真相,那些因为诗歌品相太“端正”而被忽略的优秀诗人比比而是,仅仅就一个新浪网而言,便有很多跟余秀华同样优秀甚至还要出色的非著名女诗人,比如西娃、郑皖豫、李桐、李明月、小西、水晶钥匙、宫白云、翩然落梅等等。只不过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们选择了克制忍耐,而没有像余那样玩世不恭,甚至“破罐子破摔”罢了。
  
  真正的艺术都是慢的
  
  真正的艺术是以柔克刚的柔,水滴石穿的水,她像润物细无声的雨丝那样,一点一滴慢慢净化着世人的心灵,那些妄图一朝一夕显山露水的所谓诗人,只是诗坛表层的泡沫罢了。我为什么要强调对好的作品要以200遍为单位阅读?是让你重复感应诗人写作此诗的灵魂出窍状态,这可能比诗句本身的含义更重要,这便如同借用“胚胎”,它们发生在一首好诗诞生之前。随之而来的,你会感觉你的人格越来越高尚,胸怀越来越博大,志向越来越高昂,你的诗歌品质也自然也越来越高贵,这便是诸葛亮《诫外甥书》中所言的:“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并没有喜怒哀乐的情绪词,但每当我吟诵到“我欲乘风归去”时,眼泪便情不自禁刷地流下来,我的身体告诉我,作者写出此句时,可能正处在一个生与死的临界点上,所谓“我欲乘风归去”,就是要诀别人世,跟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应该是同种心态之下;再比如,李白《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等你读到一定遍数自然会明白,李白是在抑郁不得志情绪下所说的反话;再比如,你如果当真读懂了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你会明白鲁迅的“破帽遮颜过闹市”反而与这句是同一意思,同样的,当我写下“见流星闪过,如扶棺而行”时,感觉与千古诗人一下子处在了同一时空中,他们与我都是同类,我也希望有一天,你们能有同样感受。

注:本“跳蚤市场”,非指代旧物市场的那个“跳蚤市场”,什么意思你懂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6065.html

更多阅读

沈浩波助人为乐 沈浩波诗歌

耳疾诗人左右撰文说 ------ 诗人沈浩波,谢谢你,我的大贵人我想帮一个人文/沈浩波我想帮一个人从未如此渴望帮一个人绝佳的机会如同马拉多纳伸出上帝之手等待灿烂一击这回我要玩大票的和被帮者一起把命运的

沈浩波获奖专题 沈浩波

第三届“长安诗歌节·现代诗成就大奖”获奖人:沈浩波授 奖 词沈浩波先生在大学时代,即以个性独特的狂飚式激情强行切入中国当代诗坛。他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十多年来在现代诗创作、批评和传播方式的探索中,以无

沈浩波:铁磨铁,磨出韧

北京寒冬的晚七点。沈浩波走在阔大的公司,低着头带路。红灯笼很给力,绿植很新鲜,一盆一盆,摆放在浅绿色办公格子间。都下班了,干净安静的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有神秘的书香。此夜是平安夜。沈浩波上午开会,下午开会,晚上还要回答可能无聊

声明:《转载 余秀华比沈浩波写得好 余秀华新浪博客》为网友猫面狼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