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之五《中医方剂学表典歌诀及新用》续10-21 方剂学速记歌诀

系列之五《中医方剂学表典歌诀及新用》续(10-21) 方剂学速记歌诀

系列之五《中医方剂学表典歌诀及新用》续(10-21)

十理气剂

10.1行气适用于脾胃气滞与肝气郁滞之病证。脾胃气滞症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等;肝气郁滞症见:胁肋胀痛,疝气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10.1.1越鞠丸

方名

越鞠丸

来源

《丹溪心法》

方类

六郁轻证常用方

方组

川芎、苍术、神曲、香附、 栀子、 各等分

功效

六郁中焦,升降无权,气机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食欲不振,苔腻等实证诸郁

加减

气郁重:加木香,槟榔;血郁重:加桃仁,红花;

偏湿:加茯苓,泽泻; 夹寒:加吴萸

痰重:加胆星,半夏,栝蒌;食郁重:加山楂,砂仁,麦芽

火重:加黄连,黄芩; 胁痛:加佛手,郁金; 痞满:加枳壳,厚朴

歌诀:六郁宜使越鞠丸:芎苍曲附并栀餐,

食痰湿火分途治,气郁宣通血郁安。

木香槟榔气;桃红治血郁;

湿苓泽,寒吴萸;蒌星夏痰矣;

食楂砂芽益;火郁连芩祛;

胁痛佛手郁,枳朴治胀痞。

10.1.1附方:解郁丸

方名

解郁丸

来源

《经验方》

方类

催眠解郁方

方组

柴胡 白芍 郁金 当归 大枣 茯苓

功效

催眠,改善记忆,改善肝郁,降低血粘度,促进血循环。与麦普替林治抑郁同效,治失眠优于曲唑酮

歌诀:解郁催眠血粘症,柴芍郁归枣茯苓,

改善记忆功效能。

10.1.2半夏厚朴汤

方名

半夏厚朴汤

来源

《金匮要略》

方类

梅核气主方

方组

半夏12,厚朴9,茯苓12,生姜4,紫苏叶6

功效

主治梅核气,胸满气急,中脘痞满,或咳或呕,用于慢性咽炎,神经官能症。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胸胁攻撑作痛。

加减

四七汤:加大枣,痰涎呕吐。

食滞重:加砂仁,麦芽,神曲

胃虚寒:去生姜,加干姜,吴萸

咽干明显:加麦冬,沙参,元参

歌诀:半夏厚朴气方祖,茯苓生姜共紫苏,

加枣治同名四七,痰涎呕吐尽能舒。

食滞:砂芽曲; 胃寒:干姜萸;

咽干明显:冬参沙元,梅核气痊。

10.1.3瓜蒌薤白白酒汤

方名

瓜蒌薤白白酒汤

来源

《金匮要略》

方类

胸痹常方

方组

瓜蒌9,薤白9,白酒100

功效

主治胸痹,胸部隐痛,甚至痛彻胸背,喘息咳唾,短气,脉沉弦或紧,通阳散结,行气祛痰,胸痹痰浊较轻者,用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胸膜炎

加减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制半夏,祛痰散结之力较强

枳实薤白桂枝汤:减白酒,加枳实12,桂枝6,厚朴12

通阳散结之力尤强,并能下气祛寒,消痞除满

神经性胸痛:加半夏,郁金,丝瓜络,桔梗

胸痛如锥刺:加丹参,郁金,桃仁,红花

心绞痛:加半夏,郁金,丹参,桃仁,五灵脂,或加赤芍,降香,红花,川芎

寒邪较重:加干姜,附子, 当归

歌诀:瓜蒌薤白白酒汤,豁痰散结又通阳,

胸痛喘息短气咳,痰浊盛者半夏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除寒痞满强。

神经性胸痛:夏郁络桔梗;

胸如锥刺痛:丹参郁桃红;

心绞痛:夏郁丹归桃五灵;

或加芍降红芎; 干姜附子寒邪重。

10.1.4天台乌药散

方名

天台乌药散

来源

《医学发明》

方类

寒凝气滞疝痛方

方组

天台乌药12,川楝子12,槟榔9,高良姜9,巴豆15,青皮6,小茴香6,木香6,巴豆打碎同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余药水煎

功效

行气疏肝之力较强,散寒止痛,用于睾丸炎,妇女痛经,附睾炎,少腹痛,属寒凝气滞者

加减

疝气痛甚者:加橘核,荔枝核

寒甚者:加肉桂,吴萸

歌诀:天台乌药楝槟姜,巴豆青皮茴木香,

少腹脐旁寒疝强,掣腰掣胁痛难当。

橘荔核,疝痛尝;寒甚肉桂吴萸匡;

消疝强三层茴香;寒疝轻症导气汤。

10.1.5金铃子散

方名

金铃子散

来源

《圣惠方》

方类

调气血止痛方

方组

金铃子(川楝子)30,元胡30,为末9g/次

功效

行气活血,主肝郁化热,心腹胁肋诸痛或痛经,疝痛

加减

肝郁气滞痛经:加香附,益母草,丹参,红花

疝气痛:加橘核,荔子核

歌诀:金铃元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

心腹诸痛肝热郁,胸腹痛经和气疝。

肝郁气滞痛经: 加香附益母丹红;

加橘荔核疝气痛。

10.1.6暖肝煎

方名

暖肝煎

来源

《景岳全书》

方类

温补肝肾与行散并用方

方组

茯苓6,肉桂6,小茴香3,沉香(木香可代)3,乌药6,生姜5片,枸杞9,当归9

功效

温补肝肾以治本,行气逐寒以治其标。肝肾阴寒,气机阻滞之小腹冷痛,疝气等

加减

寒甚者:加吴萸,干姜;再甚者:加附子

歌诀:暖肝煎用茯苓桂,茴沉乌药姜杞归,

行气逐寒暖肝肾,小腹寒痛此方推。

寒甚吴萸姜附配,阴囊红肿热痛非。

10.1.7良附丸

方名

良附丸

来源

《良方集腋》

方类

肝郁气滞胃脘寒痛方

方组

高良姜、 香附各等分为细末,2次/d ,6g/次开水下

功效

寒凝气滞胃脘疼痛,温中祛寒,行气止痛,心腹急痛

加减

吞酸吐苦者:加瓦楞子或乌贼骨

《宋代验方》良附丸:加当归,干姜,沉香,木香,青皮

歌诀:良附丸用等分研,姜汁为丸或水煎,

肝郁气滞胃寒痛,日服二次量四钱。

吞酸吐苦:贼瓦楞;同名:归姜沉木青.

10.1.8 厚朴温中汤

方名

厚朴温中汤

来源

《内外伤辨惑论》

方类

脾胃寒湿气滞方

方组

厚朴30,干姜2,生姜3片,炙甘草15,茯苓15,草豆蔻15,木香15,陈皮30

功效

温中行气,燥湿除满,治脾胃伤于寒湿,脘腹胀满疼痛,妇女白带属寒湿气滞者

加减

脘腹挛痛:加白芍

肝气郁滞:加香附,郁金

血瘀者:加元胡,乳香,没药

歌诀:厚朴温中二姜草,苓蔻木香陈皮熬,

温中行气兼燥湿,脘腹胀痛服之消。

脘腹挛痛加白芍;肝气郁滞:香金可;

血瘀:元胡乳没药。

10.1.9橘核丸

方名

橘核丸

来源

《济生方》

方类

寒湿侵肝之颓疝方

方组

橘核30,川楝子30,桂心15,枳实15,厚朴15,海藻30,海带30,昆布30,元胡15,桃仁30,木通15,木香15,为末酒丸2次/d,9g/次

功效

行气散寒与软坚散结并施之剂,治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颓疝之特征),调和厥阴气血为主,对寒湿经久化热之证亦适用。

加减

瘀痛甚者:加莪术,三棱

寒痛甚者:加吴萸,小茴香

湿热者:加龙胆草,黄柏,黄芩

虚寒甚者:加炮川乌

坚胀不消:加硇砂(醋煮)

阴囊肿痒湿流黄水者:加土茯苓,泽泻,车前子,去桂心

歌诀:橘核丸中楝桂存,枳朴元胡藻带昆,

桃仁木通木香合,颓疝顽痛盐酒吞。

瘀痛:莪棱;寒:萸茴;湿热:胆草柏芩;

加炮川乌虚寒甚;坚胀不消:硇醋浸;

阴囊肿痒黄水疹:加苓泽前去桂心。

10.2降气 适用于肺气上逆与胃气上逆证。症见:咳喘,呕吐,呃逆,噫气等。

10.2.1橘皮竹茹汤

方名

橘皮竹茹汤

来源

《金匮要略》

方类

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方

方组

橘皮9,竹茹9,人参6,甘草3,生姜12,大枣8个

功效

本方清而不寒,补而不滞,最适宜胃虚有热之呃逆,用于孕妇恶阻证,神经性呕吐,呃逆,腹部手术后呃逆不止,属胃虚有热,气逆不降者

加减

济生橘皮竹茹汤:加茯苓,半夏,麦冬,枇杷叶,治胃热呃逆,而气阴俱虚者。

新制橘皮竹茹汤:去参,草,枣,加柿蒂,治胃热呃逆,而胃气不虚者

痰多者:加茯苓,半夏,和胃化痰

胃虚者:加麦冬,石斛,养胃阴

歌诀:橘皮竹茹治呕哕,人参甘草姜枣随,

呃逆虚热在于胃。济生同名加苓夏,

冬杷叶,逆呕佳。新制蒂易参枣草,

胃气不虚呃逆疗。和胃化痰加苓夏;

养胃阴宜冬斛加。

10.2.1附:四磨汤

方名

四磨汤

来源

《济生方》

方类

七情气逆常方

方组

乌药9,沉香3,党参3.槟榔9

功效

七情所伤,肝气郁结。胸膈满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梗,不思饮食,用于神经官能症,及产妇(剖腹产者)气逆上冲,效佳

加减

五磨汤:去参,加枳实,木香。攻体壮气实者之气逆证

六磨汤:五磨汤加大黄,腹胀,噫气频作,大便不畅

歌诀:食欲不振四磨汤:乌药沉香参槟榔,

补气降逆产妇恙,体虚气喘等分尝。

去参加枳实木香,攻补体壮五磨汤;

六磨汤,加大黄,腹胀噫气便不畅。

10.2.2旋复代赭汤

方名

旋复代赭汤

来源

《伤寒论》

方类

胃虚痰阻气逆不降方

方组

旋复花9,代赭石18,人参9,法半夏9,炙甘草5,生姜12,大枣4个

功效

扶正益胃,降逆化痰,除噫气,止呕吐,吐涎沫,用于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出现的呕逆症。

加减

干姜人参半夏丸:去复花,赭石,草枣,加干姜,恶阻及脾胃虚寒

胃气不虚:减草,枣,参

痰多者:加厚朴、茯苓、陈皮

火旺者:加麦冬、黄芩

胃热者:加竹茹、黄连

胃寒者:去生姜、加丁香、柿蒂

食滞者:加焦三仙(山楂、神麯、麦芽)鸡内金

歌诀:旋复代赭用人参,半夏草姜大枣临,

反胃痰浊心痞甚,便秘噫气得安稳。

干姜人参半夏丸,温补恶阻能得诊。

胃不虚:去草枣参;痰多加:朴、苓、陈;

火旺:麦冬和黄芩;胃热:竹茹黄连君;

胃寒:姜易丁蒂云;食滞:三仙、鸡内金。

10.2.3丁香柿蒂汤

方名

丁香柿蒂汤

来源

《证因脉治》

方类

胃寒气逆呃逆呕吐方

方组

公丁香3、柿蒂12、人参9、生姜9

功效

胃中虚寒,气逆不降之呃逆、呕吐,可用于膈肌痉挛,神经性呃逆及慢性胃炎之呕呃不止而偏于虚寒的,苔白,脉迟

加减

柿蒂汤《济生》:去人参,温中降逆,胃寒呃逆不止,而正气未衰者

柿钱散《洁古家诊》:去生姜为散,治寒呃,气偏虚,寒不重者

歌诀:丁香柿蒂人参姜,中焦虚寒久病伤,

呃逆虚热脉迟样,温补胃寒呃逆降。

济生去参仅三味,胸满呃逆不止尝。

柿钱散,去生姜,气虚寒呃服之当。

10.2.4苏子降气汤

方名

苏子降气汤

来源

《和剂局方》

方类

降气祛痰喘咳方

方组

苏子9、法半夏9、当归6、橘皮6、前胡6、厚朴6、炙甘草6、生姜9、肉桂3

功效

上实下虚喘咳(上实—痰涎上壅于肺,致肺气不宣畅,胸膈满闷,喘咳痰多之证。下虚—肾阳虚乏:一腰酸脚弱;二则肾不纳气,见呼多吸少,喘逆短气;三水不化气,而致水泛化痰,外溢水肿)。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苔白滑或白腻。

加减

降气平喘:去肉桂,加沉香,降气平喘效更显。

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益气敛肺。

歌诀:苏子降气夏归橘,前胡朴草姜桂宜,

湿痰壅盛咽不利,胸满咳喘能安逸。

去桂加沉平喘气;气虚参味能敛肺。

十一﹑ 理血

11.1活血祛瘀适用于各种瘀血内阻证,如热病蓄血证,外伤瘀肿,瘀阻络脉之半身不遂,瘀血内阻之胸腹诸痛,及闭经、疼经、产后恶露不行等。

11.1.1 血府逐瘀汤

方名

血府逐瘀汤

来源

《医林改错》

方类

胸中血瘀气滞常方

方组

桃仁12、红花9、赤芍6、川芎5、当归9、柴胡3、枳壳6、桔梗5、生地9、牛膝9、甘草3

功效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锥刺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暗红,舌边有瘀斑或舌边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紧弦

加减

胸部血瘀:加青皮,加重柴胡﹑赤芍﹑川芎

脘腹部瘀: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加重桃仁﹑红花

下肢瘀重:加桑寄生,加重牛膝

肺气上行:加三七,旋复花

肝肿胁痛:加丹参、郁金、九香虫、土鳖虫(蟅虫)

肝脾肿硬:加莪术、制大黄、三棱

少腹血瘀:加肉桂、茜茴、蒲黄、五灵脂

阴虚血热:加重生地,加丹皮、焦山栀

肝阳上亢:加白芍、菊花、夏枯草

血瘀日久:加全虫、细辛、蜈蚣

顽固失眠:加炒枣仁、茯神

胁下痞块:加丹参、郁金

瘀阻头痛:加蒺藜、蔓荆子

歌诀:血府逐瘀医胸痛,头痛心跳夜多梦,

失眠夜啼干呕病,呃逆心热急躁证,

桃仁红花赤芍芎,归柴枳壳与桔梗,

生地牛膝甘草中。血府逐瘀加减症:

瘀血部位在于胸:加青皮、重柴芍芎。

脘腹部瘀重桃红,乳没、乌药、香附并。

下肢:重膝加寄生。七旋复肺气上行。

郁积而肝肿痛:丹能郁金九?虫

郁积肝脾肿又硬:莪术、制大黄、三棱。

少腹:茜、桂、蒲、五灵。阴虚血热:生地重:

丹皮焦栀辅佐功。肝阳上亢兼头痛:

白芍、菊花、枯草中。瘀久:全虫辛蜈蚣。

枣仁茯神失眠用;胁下痞块:丹郁行;

瘀阻头痛:蒺蔓荆。

11.1.1附A方: 平肝清脑降压汤(孙白扬)

方名

平肝清脑降压汤

来源

《孙白扬验方》

方类

平肝清脑降压方

方组

天麻10g、钩藤15g、菊花12g、夏枯草10g、葛根20g、柴胡8g、川楝子8g、白芍10g、生牡蛎30g、川芎10g、益母草10g

功效

肝热阳亢之高血压,证属肝郁化火,气火升腾,肝阳偏亢引起的头晕,胀痛不爽,心悸失眠,烦躁易怒,倦怠乏力,或兼项强,或兼耳鸣,或头重脚轻。本方平肝泻热,育阴潜阳,解郁清脑,疏发气机,调和气血。

加减

1、肝热盛者:加羚羊角粉0.3g~0.6g增清热、平肝、祛瘀;

2、肝阳旺者:去牡蛎 加龟版15g 石决明30g 增滋阴潜阳;

3、头痛重者:加全蝎1~3g加强通络止痛;

4、大便秘结:加草决明15~30g通便泄热;

5、热盛阴伤:加生地20g或元参15g,滋养阴液而维护内脏。

歌诀:平肝清脑降压汤,天麻钩藤夏枯菊,

葛根柴楝芍牡蛎,川芎益母和血气。

肝热盛者:角粉祛;阳亢龟石去牡蛎;

头痛重者:全蝎益;草决明,治便秘;

热盛阴伤:元参地。

11.1.1附B方: 利心水汤

方名

利心水汤

来源

《曾学文验方》

方类

心脏病方

方组

黄芪40、当归10、川芎10、人参10、玉竹12、桂枝10、制附子10,葶苈子、泽泻、猪苓各30,白术10

功效

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水证”,症见心悸气短,动则自汗,劳则喘促,乏力尿少,上腹胀满,不能平卧,唇指青紫,足踝浮肿,舌胖脉数等。

用法

头煎2小时以上,二煎、三煎1小时;3次/d

7~10d/疗程,可连服2~3疗程,儿童减量、孕妇忌服。

加减

高心病:加天麻、夏枯草、钩藤、菊花

冠心病:加丹参、赤芍、郁金、元胡

肺心病:加杏仁、贝母、桑白皮、桔梗

风心病:加羌活、独活、防己、防风

心肌炎:加银花、连翘、黄芩、大青叶

早搏(心律不齐):加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

歌诀:利心水汤芪归芎, 人参玉竹桂附葶,

白术泽泻和猪苓。 高心:麻枯菊钩藤;

冠心:丹芍郁元行; 肺心:杏贝桑桔梗;

风心:羌独防己风; 心肌:银翘芩大青;

早搏:枣柏神志中。

11.1.2补阳还五汤

方名

补阳还五汤

来源

《医林改错》

方类

气虚血瘀证代表方

方组

生黄芪30~60、当归尾6、赤芍6、地龙3、川芎3、红花3、桃仁3

功效

《医林改错》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新用: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痴呆、中风后遗症,脑动脉硬化

2、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神经痛、神经炎、神经麻痹、血管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

3、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结肠炎、肝炎、肝硬化

4、泌尿系统疾病—肾结石、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

5、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

6、呼吸系统疾病—哮喘

7、外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滑膜炎、肌损伤

8、妇科疾病—子宫出血、盆腔瘀血综合征、痛经

9、儿科疾病—病毒性脑炎所致的小儿急性偏瘫

10、男科疾病—前列腺增生

11、眼科疾病—玻璃体出血、视网膜动静脉阻塞、视神经萎缩

12、耳鼻喉疾病—突发性耳聋

13、皮肤科疾病—皮肤搔痒、斑秃、结节性红斑、网状青斑

加减

心悸舌瘀斑:去红花,加党参、枳实。

失眠:去茯苓,加夜交藤、生龙骨

痰多:加制半夏、天竹黄

语言不利:加菖蒲、远志

下肢痿软:加杜仲、牛膝

脾虚者:加党参、白术

气短自汗:加熟地、人参、鹿茸

身体寒冷:加肉桂、附子

脉促、关节痛:加乳香、没药

口噤流涎:加僵蚕、钩藤

头晕眩:加菊花、蔓荆子

歌诀: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半身不遂中风证,益气活血经络通;

治冠心病心绞痛,阴虚血热者忌用。

悸瘀加参枳去红;失眠加龙骨交藤;

半夏竺黄痰多盛;语言不利菖远中;

下肢痿软膝杜仲;加参术医脾虚行;

气短自汗:地参茸;肉桂附子体寒冷;

乳没脉促关节痛;久服麻痹后遗症;

口噤流涎蚕钩藤;头晕眩:菊蔓荆。

11.1.2附1方:心痛灵

方名

心痛灵

来源

《验方》

方类

补气血益心脾方

方组

人参 黄芪 桂枝白芍 当归 三七葛根仙灵脾 水蛭 丹参 川芎 蒲黄 炙甘草 山楂 麦冬15d/疗程 1~3疗程

功效

补益宗气(宗气是肺气之源,宗气足则贯通血脉,气血才能运行不息)调理气血(气阴两补,化瘀宣痹,活血通络)平衡阴阳。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降血脂,抗心律失常,胸闷心痛。

歌诀:参芪桂芍心痛灵,归七葛仙蛭丹芎,

蒲黄炙草楂麦冬,降脂降压胸闷痛。

11.1.2附2方:清血丹

方名

清血丹

来源

《验方》

方类

心脑血管病常方

方组

黄精 大黄何首乌莱菔子 水蛭

石菖蒲 泽泻

功效

调理内分泌,达到调理血脂 、血黏滞血症来治疗心脑血管之病痛

歌诀:清血丹益心脑乎,黄精大黄何首乌,

菔子水蛭石菖蒲,泽泻高脂血黏除。

11.1.3通窍活血汤

方名

通窍活血汤

来源

《医林改错》

方类

活血通窍方

方组

桃仁9、红花9、赤芍3、川芎3、鲜姜9、红枣7个、麝香1.5 老葱3根

黄酒250 黄酒煎连三晚服用,麝香可用白芷代

功效

主治瘀阻头面的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及妇人干血痨,小儿疳积而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

歌诀:通窍活血脱发病,火眼渣鼻及耳聋,

牙疳口臭白癜风,桃仁红花赤芍芎,

姜枣麝香和老葱,黄酒煎连三晚用,

亦可白芷代麝充。

11.1.4膈下逐瘀汤

方名

膈下逐瘀汤

来源

《医林改错》

方类

膈下上腹瘀阻方

方组

红花9、当归 9、甘草9、桃仁9、赤芍6 、川芎6、枳壳5 、元胡 3、香附5、炒五灵脂9、丹皮 6、乌药 6。

功效

瘀血内阻于膈下上腹部,活血消痞,腹内积块 ,小儿痞块痛有定处不移者,用于肝脾肿大,腹部包块胃脘瘀滞作痛 或腹坠似有物

加减

气弱:加人参

歌诀:膈下逐瘀块痛定,肾泄久泻痞块症,

红花归草桃芍芎,枳壳元胡香附灵,

丹皮乌药腹部病,气弱亦可加参用。

11.1.5少腹逐瘀汤

方名

少腹逐瘀汤

来源

《医林改错》

方类

少腹部瘀血内阻方

方组

当归9、川芎3、赤芍6、干姜3、炒五灵脂6、元胡3、小茴香1.5、没药3、官桂3、蒲黄9

功效

少腹部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连接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痛,腹痛瘀滞胃肠证—腹痛拒按,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或有包块,舌青紫,脉涩。

加减

热甚者:去肉桂、干姜、小茴香,加丹参、香附、郁金、益母草

便秘腹胀:加枳实、厚朴、芒硝、大黄

胁肋胀痛:加川楝子、郁金

痛引少腹阴部:加川楝子、荔子核、橘核

损伤跌仆:加丹参、王不留或吞三七粉

歌诀:不孕少腹逐瘀汤;经、崩、带病积块长,

归芎赤芍与干姜,灵脂元胡小茴香;

没药官桂及蒲黄。热桂姜茴易丹香,

郁金益母草效良。调经种子第一方。

腹痛瘀滞胃肠证:少腹逐瘀汤行;

便秘腹胀:枳朴硝黄;

胁肋胀痛:川楝郁金能;

痛引少腹阴部:川楝荔橘核乎;

损伤跌仆:丹王三七服。

11.1.6身痛逐瘀汤

方名

身痛逐瘀汤

来源

《医林改错》

方类

全身痺痛方

方组

秦艽3、桃仁9、川芎6、羌活3、红花9、甘草6、当归9、五灵脂6、香附3、没药6、牛膝9、地龙6

功效

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主治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痛、经久不愈

加减

若微热者:加苍术、黄柏

若虚弱者:加黄芪30~60g

歌诀:身痛逐瘀:艽桃芎,羌活红花草归灵,

香附没膝和地龙,热加苍柏、虚芪用,

能医周身痹痛症。

11.1.7复元活血汤

方名

复元活血汤

来源

《医学发明》

方类

跌打损伤瘀痛方

方组

柴胡15、花粉9、当归9、桃仁9、穿山甲6(炮)、红花6、大黄30(酒)、甘草6,水酒各半煎分两次服

功效

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口渴

加减

气滞甚者:加香附、枳壳、青皮

瘀血剧痛:加乳香、没药、三七

伤在上肢:加桂枝、姜黄

伤在下肢:加牛膝、木瓜

歌诀:复元活血柴胡须,花粉归桃山甲俱,

红花大黄共甘草,损伤瘀血酒煎祛。

气滞:香附枳青皮;瘀血剧痛:乳、没、七;

上肢桂姜,下瓜膝。

11.1.8七厘散

方名

七厘散

来源

《医方集锦》

方类

外敷内服伤科方

方组

血竭30、麝香0.4、乳香5、没药5、红花5、朱砂4、儿茶7.5、冰片0.4、定痛止血—先用黄酒冲服八味粉末0.22~1.5g,后用烧酒调敷

功效

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并治一切,无名肿毒,烧伤烫伤,对内伤之血瘀疼痛,吐血,带状疱疹,借本方祛瘀开窍止痛之功效,用于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及肝炎胁痛属血瘀热郁者

加减

骨折之瘀血肿痛:加自然铜、三七、蟅虫(土鳖虫)

歌诀:血竭麝香七厘散,乳没红朱儿茶片,

活血止痛伤科显,丹毒冠心病肝炎。

骨折瘀铜七蟅添。

11.1.9 温经汤

方名

温经汤

来源

《金匮要略》

方类

妇科调经祖方

方组

当归9、白芍6、桂枝6、吴萸9、川芎6、生姜6、制半夏6、丹皮6、麦冬9、党参6、炙甘草5、阿胶9

功效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或小腹冷痛,或久不受孕

加减

小腹冷痛:加官桂、小茴香、炒艾叶,去桂枝、丹皮、麦冬

漏下色淡不止:去生姜、丹皮,加熟地,艾叶炭、炮姜

歌诀:温经归芍桂萸芎,姜夏丹皮麦门冬,

参草扶脾阿益血,调经亦可治崩中,

傍晚手心烦热停,久不受孕有效能。

官茴艾小腹冷痛,去桂枝丹皮麦冬;

去生姜丹漏不停,加地艾炭炮姜终。

11.1.9附

消除女性疲劳中成药:人参归脾丸 ,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 人参益母丸(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

歌诀:疲劳乏力妇女,

归脾益气六味,

逍遥益母乌鸡。

11.2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或虚寒性的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尿血、崩漏等。血热妄行之出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脉弦数等;虚寒性之出血,血色淡红或暗红,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脉沉细无力等。

11.2.1十灰散

方名

十灰散

来源

《十药神书》

方类

血热妄行常方

方组

茅根、侧柏叶、棕榈皮、丹皮、茜草根、荷叶、大蓟、小蓟、山栀、大黄,各等分,烧存性为末,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适量调服9g/次

功效

血热妄行,凉血止血,呕血,吐血,咯血,衄血,嗽血,主治肝胃火旺,气火上冲迫血上逆之血热出血证,为急则治标之剂,只宜暂用,不宜久服。

歌诀:十灰散是止血方,茅柏棕丹荷襄,

栀黄各炒黑,吐咳衄血急煎尝。

11.2.2四生丸

方名

四生丸

来源

《妇人良方》

方类

血热之吐衄方

方组

生柏叶15、生艾叶15、生荷叶15、生地黄15,各等分

功效

凉血 止血,血热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 ,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有力者

加减

出血多者:加鲜小蓟,鲜白茅根,鲜藕节,鲜仙鹤草

歌诀:四生丸医血妄行,柏艾荷叶地黄生,

口干咽燥血鲜红。血多:蓟茅藕鹤用。

11.2.3咳血方

方名

咳血方

来源

《丹溪心法》

方类

肝火灼肺咳血方

方组

诃子9、海浮石9、炒山栀9、瓜蒌仁9、青黛6

功效

木火刑金所致之咳中带血之证,清火化痰,敛肺止咳,或心烦易怒,胸胁刺痛,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用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之咳血

加减

咳甚痰多者:加贝母、天竺黄、枇杷叶、清肺化痰

火盛阴伤者:加沙参、麦冬、滋阴清热

咳甚者:加杏仁、后以八珍汤调理

歌诀:咳血方中诃子收,海石栀子共瓜蒌,

青黛泻肝又凉血,便秘咳嗽痰血稠。

咳甚:加杏仁,后调服八珍。

火盛伤阴:麦冬、沙参。

痰多难咳:贝、竺、枇杷卓。

11.2.4小蓟饮子

方名

小蓟饮子

来源

《济生方》

方类

血尿血淋方

方组

小蓟15、藕节12、蒲黄9、滑石15、木通9、生地30、酒当归6、炙甘草6、焦山栀9、淡竹叶9、空心食前煎服。

功效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下焦瘀热所致血淋,尿中带血,小便频数,尿涩热痛或尿血。

加减

尿赤涩热痛甚者:加石苇、山楂、黄柏、蒲公英

尿道剧痛者:加琥珀、海金砂、鸡内金

歌诀:小蓟饮子藕蒲黄,滑石木通生地良,

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急煎尝。

尿涩热痛:苇、楂、柏、英;

尿道剧痛:珀、砂、鸡中。

11.2.5黄土汤

方名

黄土汤

来源

《金匮要略》

方类

温脾止血方

方组

灶心土30、甘草9、黄芩9、白术9、炮附子9、阿胶9、干地黄9

功效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大便下血或吐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用于慢性胃肠道出血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属脾阳虚者。

加减

气虚者:加党参

纳差者:阿胶改阿胶珠

出血多者:加三七、白芨、炮姜、焦艾叶

心悸者:去黄芩,加枣仁、桂园肉

歌诀:黄土甘芩术附胶,地黄等分共和熬,

便先血后脾虚寒,药品刚柔互济高。

气虚:党参加; 阿胶改珠治纳差;

血多:七、芨、姜、艾叶;心悸:芩易枣肉也。

11.2.6槐花散

方名

槐花散

来源

《本事方》

方类

肠风下血方

方组

炒槐花12、荆芥穗6、枳壳6、侧柏叶12、空心食前米汤服

功效

清肠止血,疏风行气,肠风下血,血色鲜红,或粪中带血及痔疮出血,由于出血部位靠近肛门,故色鲜势急,四射如溅,是谓“近血”。舌红,脉弦数。

加减

《济生方》槐花散:加当归、熟地、川芎、肠风下血不止

槐角丸:槐角 当归 地榆 防风 枳壳 黄芩等分 9g/次2次/d 治诸痔 肠风下血,脱肛

歌诀:槐花散治肠风血,芥穗枳壳侧柏叶,

等分为末米汤下,凉血疏风又清热。

济生方加归地芎,下血不止之肠风;

槐角归榆防枳芩,诸痔肠风脱肛诊。

11.2.7 胶艾汤

方名

胶艾汤

来源

《金匮要略》

方类

崩漏及安胎方

方组

阿胶9、艾叶9、当归9、干地黄12、白芍12、川芎6、甘草6、水煎去渣加酒适量入阿胶化温服

功效

养血止血调经安胎。妇人冲任虚损,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淋漓不尽,产后或流产后下血不止,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加减

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胎漏腰痛者:去川芎,加杜仲,苎麻根,桑寄生

歌诀:胶艾汤中四物先,再加甘草一同煎,

养血止血胎自安,崩中漏下病可痊。

气虚:党参黄芪;胎漏腰痛:川芎去,

加杜仲麻根桑寄。

十二、治风剂

12.1疏散外风适用于外风所致的病证,症见头痛眩晕、风疹、湿疹、肌肤瘙痒、肢麻筋挛、关节屈伸不利、口眼歪斜、角弓反张等。

12.1.1大秦艽汤

方名

大秦艽汤

来源

《素向病机气宜保命集》

方类

风邪初中方

方组

秦艽90、羌活30、独活60、防风30、川芎60、白芷30、细辛15

黄芩30、生地30、熟地30、石膏60、当归60、白芍60、茯苓30

白术30、甘草60、共为散30g/次

功效

祛风清热,养血活血。风邪初中经络之证,口眼歪邪,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临床化裁运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脑血管溢血等,属于正气不足,风邪侵入,气血痺阻,络道不通证型者,因本方有祛风,清热,扶正,三大作用。

歌诀: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术草,养血祛风通治方。

12.1.2消风散

方名

消风散

来源

《外科正宗》

方类

风疹、湿疹常方

方组

荆芥3、防风3、蝉蜕3、胡麻3、苦参3、苍术3、当归3、生地3、知母3、石膏3、牛蒡子3、甘草2、木通2、水煎空腹服,忌辛辣、鱼腥、烟酒

功效

疏风养血,清热除湿。治风疹、湿疹、皮肤出现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瘙痒,或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有力。

加减

风热甚者:加银花、连翘、疏风清热

血热甚者:加紫草、赤芍、清热凉血

湿热甚者:加地肤子,车前子,清热利湿

歌诀: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

归地知膏蒡草通,湿疹风疹用偕康。

风热甚:银翘; 血热:芍紫草;

车前肤子湿热疗。

12.1.3川芎茶调散

方名

川芎茶调散

来源

《和剂局方》

方类

外感风邪头痛方

方组

川芎120、荆芥120、防风45、细辛30、白芷60、薄荷240、甘草60、羌活60、共为细末,6g/次,2次/d,清茶服

功效

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头顶作痛,恶寒发热、鼻塞、苔白脉浮者,可用于感冒及神经性头痛而偏于风寒者。

加减

菊花茶调散:加菊花、僵蚕,治风热头痛

神经性头痛甚者:加全蝎

歌诀: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风热加入僵蚕菊,菊花茶调头痛方;

全蝎神经头痛良。

12.1.4牵正散

方名

牵正散

来源

《杨氏家藏方》

方类

风痰面瘫方

方组

僵蚕、白附子、全蝎,名等分,为末3g/次,酒服

功效

祛风化痰止痉,主治突然口眼歪斜,可用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加减

作煎剂增效:加防风9,鈎藤15,制南星6,白芷5,蝉蜕9

急性期:加羌活,防风,白芷

经久不愈:加黄芪、当归、地龙、赤芍

抽搐甚:加天麻、蜈蚣

歌诀:口眼歪邪牵正散,阳明脉络风邪干,

僵蚕白附全蝎投,酒服三克功可赞。

增效防鈎星芷蝉。急性期羌防芷添;

经久不愈加地龙,黄芪当归赤芍用;

抽搐甚天麻蜈蚣。

12.1.5玉真散

方名

玉真散

来源

《外科正宗》

方类

破伤风通剂

方组

天麻 防风 白芷羌活 生南星 白附子蝉衣 各等分,为细末,3g/次,2次/d,用热酒或童便调服,外用:适量敷患处,服3天

功效

祛风化痰,解痉止痛。破伤风,牙关紧闭,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

加减

抽搐甚:加全蝎,蜈蚣,增强止痉

风邪偏盛:加荆芥,蝉蜕

歌诀:玉真天麻与防风,白芷羌活生南星,

白附蝉衣破伤风,创伤止血和止痛。

抽搐甚加蝎蜈蚣;荆芥蝉蜕风邪盛。

12.1.6小活络丹

方名

小活络丹

来源

《和剂局方》

方类

风寒湿痹常方

方组

天南星炮、制川乌、制草乌、地龙各180 ,乳香66没药66,共为末蜜丸,3g/次,2次/d,陈酒或温开水服

功效

祛风寒湿,活络止痛。治风寒湿痹证,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而腿臂间局部疼痛,舌淡苔白,脉沉或迟。可用于脑溢血后遗症之偏瘫、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痛、麻痹不仁、宿伤<陈旧性软组织挫伤>发痛等证

加减

风邪偏重:加秦艽、羌活、防风

风湿偏重:加薏苡仁、防己、苍术

肝肾不足者:加杜仲、川断、寄生

歌诀:活络丹中天南星,二乌乳没和地龙,

蜜丸酒下能通络,风寒痰血闭在经。

风邪重加艽羌风;加薏己苍风湿重;

肝肾不足杜断生。

12.2平熄内风适用于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

12.2.1羚角鈎藤汤

方名

羚角鈎藤汤

来源

《通俗伤寒论》

方类

肝热动风证方

方组

羚羊角片5、钩藤9、桑叶6、茯神9、鲜生地15、贝母12

甘草3、竹茹15、菊花9、白芍9

功效

凉肝息风,养阴舒筋。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高热烦躁,手足抽搐,舌绛干,脉弦数

加减

肝经热毒重者:加板蓝根,大青叶

痉抽不止者:加蝉衣、全蝎、蜈蚣、息风止痉

神志昏迷者:可配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

歌诀:俞氏羚角钩藤汤,桑叶茯神鲜地黄,

贝草竹茹菊芍药,肝风内动急煎尝。

肝经热重兰青叶;痉抽不止蝉蚣蝎;

神昏重安宫紫雪,重在凉肝息风也。

12.2.2镇肝息风汤

方名

镇肝息风汤

来源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类

肝阳上亢类中风方

方组

生白芍15、天冬15、牛膝30、生龙骨15、生牡蛎15、生赭石30

玄参15、川楝子6、生龟版15、茵陈6、生麦芽6、甘草5

功效

镇肝息风,滋阴潜阳,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之头目晕眩,脑中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及气血逆乱之中风或中风后遗证,口眼歪斜,昏不知人,醒后偏瘫,语言不清,舌红,脉弦长有力。

加减

痰多者:加川贝9、胆南星6

尺脉沉虚者:加熟地24,山萸肉15

高血压,眼胀痛,头剧痛者:加夏枯草,钩藤各12、决明子9、

菊花6、平肝清热。

歌诀:镇肝息风芍天冬,牛膝龙牡赭石生,

玄楝龟茵麦芽草,肝阳上潜类中风。

痰多川贝胆南星;尺脉沉虚地萸用;

高压眼胀头剧痛,枯草决明菊钩藤。

12.2.3天麻钩藤饮

方名

天麻鈎藤饮

来源

《杂病证治新义》

方类

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方

方组

天麻9、钩藤12、石决明18、栀子9、杜仲9、桑寄生9、牛膝12

黄芩9、夜交藤9、茯神9、益母草9

功效

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肝阳偏亢,肝风上扰,头痛晕眩,失眠多梦,舌红,脉弦数。临床用于高血压病,高血压脑病,高热惊厥,癫痫等属于肝阳上亢者。

加减

重症者:去决明子,加羚羊角

后期血管硬化者:加槐花,海藻

歌诀:天麻钩藤石决明,寄生栀芩膝杜仲,

茯神益母草交藤,晕眩失眠与头痛。

重症羚羊换决明;槐花海藻血管硬。

12.2.4大定风珠

方名

大定风珠

来源

《温病条辨》

方类

阴虚动风代表方

方组

麦冬18、生地黄18、白芍18、鳖甲12、生龟版12、炙甘草12

生牡蛎12、阿胶9、五味子6、麻仁6、鸡子黄2个

功效

滋阴息风,治温病后期,阴虚动风,神倦抽搐,脉虚细数,舌绛少苔,有时时欲脱之势。临床用于乙脑、流脑、大叶性肺炎等属于热病后期阴虚动风证型者。

加减

气喘者:加人参

自汗者:加人参、小麦、煅龙骨

心悸者:加人参、小麦、茯神

歌诀:大定风珠热久潜,舌绛苔尽欲脱现,

麦冬芍黄量六足,鳖龟甘牡均四钱,

胶三味子麻仁二,鸡子黄宜二个完。

加入人参能医喘;参麦龙骨治自汗;

心悸参麦茯神添,滋液息风服之玄。

12.2.5阿胶鸡子黄汤

方名

阿胶鸡子黄汤

来源

《通俗伤寒论》

方类

养血平肝息风方

方组

阿胶6、鸡子黄2个、生地12、生白芍9、钩藤6、生牡蛎12、炙甘草2、石决明15、茯神12、络石藤9

功效

养血滋阴,柔肝息风,症见筋脉急拘,手足蠕动,或头目晕眩,舌绛苔少,脉细数。

加减

神倦脉虚,气津不足者:加人参,麦冬,五味子。

真阴伤甚者:加龟版,鳖甲

歌诀:阿胶鸡子黄汤好,地芍钩藤牡蛎草,

决明茯神络石藤,滋阴养血息风妙。

神倦脉虚少气津,加入麦味和人参;

龟版鳖甲伤真阴。

12.2.6地黄饮子

方名

地黄饮子

来源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方类

瘖痱证方

方组

远志 肉苁蓉 石菖蒲五味子 麦冬 熟地茯苓 官桂

炮附子 山茱萸巴戟天 石斛各等分 薄荷2生姜5、

大枣3个

功效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瘖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脉沉细弱,以治痱(足废不能活动)为主。可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之偏瘫,以及慢性肾炎和妇科的闭经、不孕、月经先后无定期,属于肾阴、肾阳两虚者。

加减

久服者:用仙茅、仙灵脾(淫羊藿)代桂附。

歌诀:地黄饮子瘖痱足,远志肉苁蓉菖蒲,

五味冬地苓桂附,茱萸巴戟天石斛,

姜枣薄荷医偏枯,久服二仙代桂附。

十三、 治燥剂

13.1轻宣外燥适用于外感凉燥或外感温燥证。症见恶寒头痛,咳嗽鼻塞,咽干口燥,或身热头痛,干咳少痰,心烦口渴等。

13.1.1杏苏散

方名

杏苏散

来源

《温病条辨》

方类

外感凉燥方

方组

制半夏9、陈皮6、茯苓6、甘草3、生姜5、大枣3个、前胡9、枳壳6、桔梗6、杏仁9、苏叶6

功效

轻宣凉燥,宣肺化痰,症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并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是轻宣凉燥代表方。

头痛重:加防风,白芷,川芎

恶寒重:加葱白、淡豆豉

有痰饮者:重用半夏、陈皮、茯苓

歌诀:杏苏散本二陈汤,姜枣前胡枳桔匡,

头痛恶寒鼻嗌塞,脉浮无汗嗽痰良。

头痛重加防芷芎;葱白豆豉恶寒重;

痰饮重用夏陈苓。

13.1.2桑杏汤

方名

桑杏汤

来源

《温病条辨》

方类

外感温燥方

方组

桑叶9、杏仁9、象贝6、栀子皮3、沙参12、香豆豉9、梨皮15

辛凉疏风,润肺止咳,症见外感温燥,头痛身热,口渴,咽干鼻燥,干咳少痰,脉浮数而右脉大者,肺津受灼之轻症。临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咽喉炎等,属温燥者。

歌诀:桑杏汤方象贝栀,沙参香豉与梨皮,

干咳无痰右脉数,头痛身热口渴医。

13.1.3清燥救肺汤

方名

清燥救肺汤

来源

《医门法律》

方类

燥热伤肺要方

方组

桑叶9、人参6、甘草5、胡麻仁9、石膏15、阿胶9、杏仁9、麦冬9、枇杷叶6

功效

治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边尖红赤,脉数。本方清热滋阴润燥之力为优,适用于燥热伤肺,气阴两伤重症。

歌诀:救肺汤桑参草麻,石膏胶杏麦枇杷,

胸满心烦喘咳发,身热口渴用无差。

13.2滋阴润燥适用于脏腑津液不足之内燥证。症见干咳少痰,口渴咽燥,气逆而呕,消渴,大便燥结。

13.2.1 养阴清肺汤

方名

养阴清肺汤

来源

《重楼玉钥》

方类

白喉常用方

方组

生地15、玄参15、麦冬9川贝母5、白芍5、薄荷2、甘草3、丹皮9

功效

养阴清肺,凉血解毒,治白喉,咽喉肿痛,喉间起白斑如腐,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发热,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病发肺肾遇燥热或辛热)

加减

初起兼有表症:加桑叶、葛根

热毒偏重:加连翘、银花

增加效果:加土牛藤,同时用锡类散喷吹咽部5次/d

歌诀:养阴清肺地冬玄,咽炎贝芍薄草丹,

表证:桑葛,热翘银;土膝效佳锡类喷。

13.2.2百合固金汤

方名

百合固金汤

来源

《医方集解》

方类

肺肾阴亏咳嗽方

方组

生地9、熟地9、玄参9、贝母6、桔梗6、甘草3、麦冬6、白芍6、当归6、百合15

功效

滋养肺肾,化痰止咳,治肺肾阴亏,咳喘,咳痰带血,咽喉燥痛,手足烦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可用于肺结核,慢性咽炎,支气管炎,属肺肾阴虚者。对肺肾阴虚所致之音喑也有显效。

加减

痰多者:加瓜蒌,杏仁

痰中带血:加仙鹤草、白茅根

歌诀: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

麦冬白芍当归配,咳嗽痰血肺家伤。

痰多:瓜蒌杏仁;痰血:鹤草茅根。

13.2.3麦门冬汤

方名

麦门冬汤

来源

《金匮要略》

方类

阴虚肺痿主方

方组

法半夏5、麦冬35、人参5、红枣4个、甘草3、粳米9、水煎分三次服

功效

益胃生津,降逆下气,阴虚肺痿之治本良方,症见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临床治疗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癌、胸膜炎等气喘短气,属肺胃阴虚者。对于胃阴不足、胃失和降、气逆呕吐、呃逆、口燥咽干也颇效。

加减

加减麦门冬汤:去粳米,加山药、生白芍、丹参、桃仁、治妇女倒经(经行吐衄)

歌诀:麦门冬汤半夏参,枣甘粳米益胃阴,

喘满短气咽燥甚,肺痿脉数得安稳。

去粳加药芍丹桃,妇女倒经吐衄疗。

13.2.4琼玉膏

方名

琼玉膏

来源

《洪氏集验》

方类

虚劳干咳咯血方

方组

生地8000、人参720、白茯苓1470、白蜜5000、先以地黄汁和蜂蜜熬膏点纸上不渗,加入人参,茯苓末,并入食糖620,搅匀离火收膏,瓷罐收贮,6~9g/次,2次/d,早晚米酒或开水服

功效

滋阴润燥,补脾益肺,治虚劳干咳,咽燥咳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主治症候,乃肺肾阴亏,虚火灼津,肺失清肃所致。

加减

臞仙琼玉膏:加沉香、琥珀各25,治虚劳干咳,喉中血腥,胸中隐痛,或好酒者,久咳尤效,因沉香温肾降气,琥珀宁心和血。

歌诀:琼玉膏中生地黄,参苓白蜜炼膏尝,

肺枯干咳虚劳证,金水相滋效倍彰。

臞仙加入珀沉香,温肾和血久咳良。

13.2.5玉液汤

方名

玉液汤

来源

《衷中参西录》

方类

气虚津亏消渴方

方组

生山药30、生黄芪15、葛根5、天花粉9、五味子9、知母18、鸡内金6

功效

益气生津,润燥止渴,治气虚津亏之消渴证,口渴多饮,尿频量多,下肢无力,困倦气短,脉虚细或虚数

歌诀:玉液山药芪葛根,花粉五味知鸡金,

消渴口干尿多频,补脾固肾益气津。

13.2.6增液汤

方名

增液汤

来源

《温病条辨》

方类

热病津亏便秘方

方组

玄参30、生地24、麦冬24

功效

增液润燥。温热病,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为增水行舟之剂,亦可用于肠结核,痔疮,结肠过敏、慢性胰腺炎之便秘;习惯性便秘,复发性口腔溃疡,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以及牙痛等,酌情加味,均获一定疗效。

歌诀:增液玄参与地冬,热病津亏便不通,

补药之体作泻剂,一定重用有奇功。

十四、祛湿剂

14.1燥湿和胃适用于湿浊阻滞,脾胃失和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泄泻,食少体倦,舌苔白腻。

14.1.1藿香正气散

方名

藿香正气散

来源

《和剂局方》

方类

解表化湿和中方

方组

藿香90、厚朴60、紫苏30、陈皮60、大腹皮30、半夏60、白术60、茯苓30、桔梗60、炙甘草75、白芷30、姜3片、枣1个,为末 6g/次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症见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脘腹疼痛

肠鸣泄泻,苔白腻。对水土不服者,也有一定疗效。

湿重苔厚腻者:白术改为苍术

小便短少者:加泽泻、木通

歌诀:藿香正气朴苏陈,大腹半夏术与苓,

桔甘白芷加姜枣,解表和中化湿胜。

白改苍苔腻湿重;尿短少泽泻木通。

14.1.2平胃散

方名

平胃散

来源

《和剂局方》

方类

燥湿运脾方

方组

苍术15、厚朴9、陈皮9、甘草4

功效

燥湿健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恶心呕吐,肢体沉重倦怠,苔白腻厚,脉濡缓。临床用于急慢性肠胃炎,属湿郁气滞者

加减

腹痛: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平胃散,治脘胀食不振

呕吐:加生姜、制半夏

兼感冒恶寒发热者:加藿香、苏叶

食滞而嗳腐吞酸者:加六曲、麦芽、山楂

脾虚、大便稀者:加党参、茯苓

胃苓散:合五苓散、诸泻鼓胀

柴平汤:合小柴胡汤,治湿疟,一身疼痛,手足沉重,寒多

歌诀: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湿胀除。

香砂腹痛姜夏吐;藿香苏叶感冒故;

曲麦楂食滞腐; 脾虚便稀参苓主。

合五苓散胃苓乎,诸泻臌胀尽能舒;

身痛寒多沉手足,柴平汤合小柴胡。

14.2清热祛湿具有湿热两清的作用,适用于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所致之暑湿、黄疸、湿温、热淋、痿痺等证。

14.2.1 茵陈蒿汤

方名

茵陈蒿汤

来源

《伤寒论》

方类

湿热黄疸方

方组

茵陈30、栀子15、大黄10

功效

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满口渴,心烦,二便不利,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阳黄

加减

恶心呕吐:加藿香,制半夏

食欲不振:加山楂、麦芽

脘腹胀满:加枳壳、厚朴

胁痛者:加郁金、川楝子

小便短赤:加车前子、金钱草

茵陈四逆汤:茵陈加四逆汤,治阴黄,黄色晦暗,神倦食少,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出,脉沉细,寒湿内阻病

歌诀: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栀子大黄入;阴黄附子草干姜。

呕吐:藿香夏; 食不佳楂芽;

脘满:枳朴加; 胁痛:郁金、楝;

尿短:车金钱。

14.2.2三仁汤

方名

三仁汤

来源

《温病条辨》

方类

湿温初起方

方组

杏仁15、薏苡仁18、蔻仁6、厚朴6、半夏15、白通草6、竹叶6、滑石18

功效

清热利湿,宣畅气机,湿温初起,邪在气分,头痛身重,午后身热,胸闷不饥、面黄、苔白、脉弦细或濡。用于肠伤寒初期及肾盂肾炎急性期湿重热轻

加减

非典初期:合蒿芩清胆汤

歌诀:三仁汤杏苡蔻仁,朴半白通竹滑伦,

胸闷午热头痛重,湿温初期法堪遵。

蒿芩清胆非典诊。

14.2.3甘露消毒丹

方名

甘露消毒丹

来源

《湿热经纬》

方类

湿温时疫方

方组

白蔻仁120、藿香120、茵陈330、滑石450、木通150、石菖蒲180、黄芩300、连翘120、贝母150、射干120、薄荷120,共研末,9g/次,2次/d

功效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温时疫,邪在气分,身热倦怠,胸闷腹胀,肢体酸楚,口干咽肿,以及暑湿时疫,或身黄,或吐泻频作,或泄泻不畅,口渴,小便不畅,苔黄腻,脉濡数。用于肠伤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鈎端螺旋体病,属湿热并重者

歌诀: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此方良。

14.2.4八正散

方名

八正散

来源

《和剂局方》

方类

热淋常方

方组

木通、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甘草梢、瞿麦、山栀各等分,灯芯适量、共为细末,6~15g/次

功效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下注之热淋,石淋,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癃闭不通,小腹胀满,口干,苔黄腻,脉滑数。临床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尿结石,急性肾盂肾炎,属湿热实证者。

加减

尿血:加小蓟,白茅根,旱莲草

结石:加鸡内金、海金砂、金钱草

急性尿道感染:加柴胡、黄柏、五味子

歌诀: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芯痛淋蠲,

尿血:小蓟茅旱莲;结石内金砂金钱;

柴柏味尿道感染。

14.2.5蚕矢汤

方名

蚕矢汤

来源

《霍乱论》

方类

湿热霍乱吐泻方

方组

晚蚕砂15陈木瓜9陈吴萸1大豆黄卷 12 黄连9 焦山栀 5生薏苡仁12通草3制半夏3黄芩 3 煎后放凉徐徐服

清利湿热、升清降浊、湿热内蕴、霍乱吐泻、上吐下泻、转筋腹痛、口渴烦躁、肢冷目陷、苔黄腻、脉濡数

歌诀:湿热霍乱蚕矢汤,木瓜吴萸豆卷芩,

连栀苡仁通草夏,吐利腹痛泻转筋。

14.2.6二妙散

方名

二妙散

来源

《丹溪心法》

方类

湿热下注常方

方组

苍术(炒) 黄柏(米泔浸炒)各等分为末

加姜汁调服6~9g/次

功效

清热燥湿,治湿热下注所致之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黄,苔黄腻

加减

三妙丸:加牛膝 制丸 治湿热下注,脚膝肿热痛

四妙丸:三妙丸加薏苡仁,湿热下注,脚膝红肿热痛,或下肢肌肤麻木

三妙散:加槟榔作散剂,外用治慢性湿疹及小儿脐中出水

歌诀:二妙苍术黄柏兼,若云三妙膝须添,

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除去病自痊。

加入苡仁四妙丸,脚腿肿麻服之玄;

加入槟榔三妙散,湿疹脐水外敷干。

14.3利水渗湿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之多种证候,如癃闭、淋浊、水肿、泄泻等。

14.3.1五苓散

方名

五苓散

来源

《伤寒论》

方类

利湿主方

方组

白术9、桂枝6、泽泻15、茯苓9、猪苓9,3~6g/次,3次/d

功效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热烦渴欲饮,小便不利,或入水即吐,苔白腻,脉浮;2、水湿内停:身重水肿,小便不利,泄泻,以及霍乱吐泻,3、痰饮:脐下动悸,吐泻而头眩,或气短而咳。

加减

猪苓汤:去桂枝,白术,治水热互结,损阴液之小便不利,加入阿胶,滑石

四苓散:去桂枝,治湿邪内停,尿短少,大便溏泻

春泽汤:加人参,治尿不利,癃闭及水肿,见有体倦,神疲,气短等气虚表现者

歌诀:五苓散治太阳腑,术桂泽泻茯苓猪。

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煮;

去桂四苓医溏泻,尿短湿邪内停故;

五苓加参春泽汤,气短水肿尿涩除。

14.3.2防己黄芪汤

方名

防己黄芪汤

来源

《金匮要略》

方类

气虚水肿风水风湿方

方组

防己12、黄芪15、白术9、甘草6、大枣1个、生姜4片

功效

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治风水或风湿,气虚水肿,症见汗出恶风,身重浮肿,小便不利,或关节疼痛,苔白,脉浮。凡气虚不能行水,上午脸肿手胀,下午腿肿腿沉者,用之皆效;临床用于心源性、肾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及妇女内分泌失调所致之虚肿

加减

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合五苓散

风湿性心脏病心悸气短,四肢微肿,关节痛:加桂枝、茯苓。

肿甚者:加牛膝、车前子、泽泻、茯苓

歌诀: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

治疗水肿和湿痺,汗出恶风身重尝。

肾心水肿合五苓;苓桂肢肿关节痛;

膝车泽苓治甚肿。

14.3.3五皮饮

方名

五皮饮

来源

《华氏中藏经》

方类

治皮水通方

方组

陈皮茯苓皮 生姜皮大腹皮 桑白皮 各9

功效

利水消肿 理气健脾症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脘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脉沉缓,常用于肾炎水肿。

加减

上半身肿或伴发热恶风:加苏叶、杏仁、防风

下半身肿或小便不利:加白茅根、车前子、汉防己

胸腹胀满:加枳壳、莱菔子、厚朴

气急者:加葶苈子、杏仁

增强消肿效力:合五苓散

全生白术散:去桑白皮、加白术、健脾安胎、治妊娠水肿

《和剂局方》五皮饮:加地骨皮,五加皮、去陈桑、治水肿体痛

歌诀:五皮饮用五般皮, 陈茯姜桑大腹奇,

五加地骨换陈桑, 水肿体痛此方宜。

上半身肿:苏杏风;茅车防己下身肿。

胸腹满:枳菔朴; 气急:葶苈杏仁苦。

增强消肿合五苓; 桑易白术妊娠肿。

14.4温化水湿 适用于湿从寒化和阳虚气不化水所致之痰饮、水肿、膏淋等证。

14.4.1 苓桂术甘汤

方名

苓桂术甘汤

来源

《伤寒论》

方类

脾虚痰饮方

方组

茯苓12、桂枝9、白术6、炙甘草6

功效

健脾利湿,温化痰饮,症见胸胁支满,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咳嗽有痰,苔白滑,脉弦滑。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痰饮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而有痰饮,以及心包积液,心脏病水肿,慢性肾炎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而是中焦阳虚所致者。

加减

肾着汤:去桂枝、改为干姜,寒湿腰痛,腰及腰下冷痛

痰多者:加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或合二陈汤

水肿者:加黄芪、泽泻、猪苓

脾虚甚者:加党参、黄芪

歌诀:脾虚苓桂术甘汤,气短胸满眩悸匡。

干姜苓术肾着汤,腰痛冷重食如常;

痰多姜夏辛味良,亦可合入二陈汤;

水肿泽泻猪苓芪;党参黄芪医脾虚。

14.4.2真武汤

方名

真武汤

来源

《伤寒论》

方类

阳虚水停要方

方组

白芍9、茯苓9、制附子9、生姜9、白术6

功效

温阳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腹痛下利,心悸头眩,苔白不渴,脉沉。临床用于慢性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肺心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耳源性眩晕,属阳虚水停者。

加减

附子汤:加人参、去生姜,温经助阳、祛寒湿,治身体骨节疼痛,背部怕冷,手足不温,脉沉微加倍术附用量

歌诀:真武汤壮肾中阳,芍药茯苓术附姜,

少阴腹痛水寒气,悸眩润肠保安康。

温补祛寒附子汤,真武加参去生姜,

骨节疼痛手足凉,阳虚寒湿内盛匡。

14.4.3实脾散

方名

实脾散

来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类

阳虚水肿(阴水)方

方组

茯苓6、白术6、木瓜6、炙甘草3、木香6、大腹子6、草果仁6、炮附子6、厚朴6,干姜6,

功效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阳虚水肿,腰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不渴,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本方主治即阳虚脾弱所致之阴水证,名实脾者,是脾实则水治之意,助阳散寒之力略胜于真武汤

歌诀: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附子姜厚朴,阴水肿胀效堪夸。

14.4.4萆薢分清饮

方名

萆薢分清饮

来源

《丹溪心法》

方类

淋浊效方

方组

川萆薢 石菖蒲甘草梢乌药 益智仁茯苓各9 加食盐少许

功效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治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混浊不清,白如米泔,稠如膏糊,脉沉细。临床用于治疗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泌尿系统感染等,亦可用于妇女寒湿带下。

加减

气虚者:加四君子汤,温肾健脾,利水化浊。

寒湿带下:加熟附子,肉桂,苍术,茯苓,菟丝子

歌诀:萆薢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益智茯,

温肾化气膏浊除。加四君子气虚服;

寒湿带下加桂附,茯苓菟丝子苍术。

14.4.5鸡鸣散

方名

鸡鸣散

来源

《渊头老兵方》

方类

寒湿脚气要方

方组

槟榔120、陈皮30、木瓜30、吴萸6、桔梗15、生姜15、生姜皮15、紫苏茎叶9,为末上分八服

或:槟榔、木瓜、桔梗、生姜、紫苏各9,陈皮吴萸各6,水煎,早晨空腹时冷服,服后大便下一碗许黑粪水,即是元肾家感寒湿毒气下来也

功效

行气降浊,温化寒湿,治湿脚气,脚腿肿大,重者软弱无力,行走不便,或麻木冷痛,甚或胸闷泛恶者。亦治风湿流注,发热恶寒,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者。干脚气和湿热脚气不宜用

加减

风湿偏盛者:加桂枝、防风

无汗身痛、脉沉迟者:加肉桂、附子

歌诀:鸡呜散湿脚气方,苏槟吴萸木瓜姜,

桔梗陈皮晨冷服,宣湿降浊是专长。

风湿偏盛桂枝防;无汗身痛桂附良。

14.5祛风胜湿适用于风寒湿邪着于筋骨经络所致的头痛身重,腰膝顽麻痛痺,以及脚气足肿等证。

14.5.1羌活胜湿汤

方名

羌活胜湿汤

来源

《内外伤辨惑论》

方类

风湿在上在表方

方组

羌活9、独活9、炙甘草5、防风5、蔓荆子3、藁本5、川芎5

功效

祛风胜湿,风湿在表,头痛头重,腰背重痛,或周身重痛,难以转侧,恶寒微热,苔白脉浮。服后取微汗使风湿之邪并去(偌大汗则风去,而湿仍留,病难尽除)。不仅能统治一身尽痛,实为伤风头痛之通用方。临床用于感冒、偏头痛、风湿性关节炎等

加减

风寒感冒:加荆芥、生姜

偏头痛:加柴胡、黄芩

风湿痺痛:加秦艽、防己

歌诀:羌活胜湿独川芎,蔓荆藁本草防风,

头背周身痛又重,服后微汗见奇功。

风寒感冒加姜荆;加柴芩偏头痛;

秦艽防己风湿病。

14.5.2独活寄生汤

方名

独活寄生汤

来源

《备急千金要方》

方类

腰膝久痺方

方组

独活9、桑寄生6、秦艽6、防风6、细辛6、川芎6、当归6、熟地6、白芍6、肉桂6、茯苓6、杜仲6、牛膝6、人参6、甘草6

功效

祛风湿,止痺痛,益肝肾,补气血。痺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腰膝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细,风寒湿三气痺着于筋骨所致的腰膝久痺。

加减

寒邪偏重:加附子、川乌、干姜;

湿邪偏重:加防己、苍术、薏苡仁

痛剧的:加威灵仙、寻骨风、乳香、没药

筋骨挛急:加木瓜、伸筋草、桑枝、忍冬藤

三痺汤:加黄芪、续断、去桑寄生、补气实表力增强

歌诀:独活寄生秦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痺屈能伸。

寒重附子川乌姜;湿重苡仁防己苍;

剧痛威寻没乳香;瓜筋枝藤筋挛良。

独活去桑加芪续,此方名叫三痺汤,

补气实表力量强。

十五、 祛痰剂

15.1燥湿化痰适用于湿痰证,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吐,胸膈痞满,呕恶晕眩,肢体困倦,苔白滑腻,脉弦滑或缓。

15.1.1 二陈汤

方名

二陈汤

来源

《和剂局方》

方类

湿痰咳嗽要方

方组

半夏15、橘红15、茯苓9、炙甘草5、生姜3片、乌梅1个、近代水泛为丸或蜜丸或姜汤丸,6~9g/次

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吐,胸膈痞满,恶心呕吐,肢体困倦,头眩心悸,苔白润,脉滑。本方是祛痰代表方,加减可治各种痰证。方中半夏、橘红要用陈久的,无过燥之弊,故曰“二陈”。

加减

香砂二陈汤:加木香、砂仁,治胸脘满闷,胃寒呕吐

导痰汤:加枳实、制南星、治风痰上逆,痰多胸闷

温胆汤:加竹茹、枳实,治胆虚,痰热内扰所致的失眠

杏苏二陈丸:加杏仁、紫苏子,治咳嗽、痰多、气喘

气滞胃痛:香砂二陈汤加香附、乌药、槟榔(或枳壳)

黄连温胆汤:温胆汤加黄连,治痰热重、心烦、口苦

苍莎导痰汤:导痰汤加苍术、香附,治妇女体胖、胸闷、食少、乏力,久不受孕或月经停闭

歌诀:二陈汤用夏橘陈,益以茯苓甘草臣,

利气调中兼去湿,诸凡痰饮姜梅引。

方内若加木香砂,脘满寒呕能安稳;

导痰汤内加星枳,顽痰胶固力能训;

若加竹茹与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

杏苏二陈治咳嗽,痰多气喘胸舒顺。

香砂二陈加乌槟,香附枳壳气胃痛;

温胆汤内加黄连,口苦心烦痰热重;

导痰汤内加苍附,女胖不孕经闭停。

15.1.2指迷茯苓丸

方名

指迷茯苓丸

来源

《指迷方》录自《百一选方》

方类

痰停中脘方

方组

茯苓30、半夏60、风化朴硝8、枳壳15,为末姜汁为丸

6g/次,姜汤或温开水服

功效

燥湿行气,软坚消痰。痰停中脘,致痰窜经络,使两臂肩疼痛,与四肢浮肿,四肢沉软无力,苔白腻,脉弦滑。用于痰核治疗。

歌诀: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

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诸证罢。

15.2清热化痰适用于热痰证,症见咳嗽痰黄,粘稠难咯,苔黄腻,口干舌燥,脉数。或见痰热互结之癫狂惊悸、瘰疬痰核等。

15.2.1清气化痰丸

方名

清气化痰丸

来源

《医考方》

方类

热痰咳嗽方

方组

杏仁30、瓜蒌30、茯苓30、枳实30、黄芩30、胆星45、陈皮30、半夏45、为末姜汁丸,6~9g/次

功效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痰热内结于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症见咳嗽痰黄稠,咯之不畅,胸膈痞满,舌红苔黄,脉滑数,本方主治五志之火与饮食偏肥甘厚味,酿生内热,灼津而成的热痰,结阻气机,而变生诸症。

歌诀:清热化痰杏瓜蒌, 茯苓枳芩胆星投,

陈夏姜汁糊丸服, 专治肺热咳痰稠。

15.2.2小陷胸汤

方名

小陷胸汤

来源

《伤寒论》

方类

小结胸证方

方组

黄连6、制半夏12、瓜蒌仁30

功效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治痰热互结于肺胃,按之则痛的“小结胸”证,胸脘痞闷,或咳黄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临床用于凡痰热而成的胸痺,或痰热在膈上而致的咳嗽,面赤,胸腹常热,脉洪,苔黄腻,皆可用此清热涤痰方。

加减

增强宽胸开结效力:加枳实。

恶心呕吐者:加生姜汁少许。

气急甚者:加杏仁、葶苈子。

歌诀:连夏蒌仁小陷胸,胸脘满闷按则痛,

痰热互结小结胸。宽胸常加枳实用;

恶心呕吐姜汁行;气急甚加杏仁葶。

15.2.3滚痰丸

方名

滚痰丸

来源

《王隐君方“丹溪心法附余”》

方类

老痰方

方组

煅礞石30、黄芩240、沉香15、熟大黄240、为末水泛为丸

5~9g/次,2次/d

功效

泻火逐痰,治实热老痰。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满,或眩晕痰多,大便秘结,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为逐痰峻剂,虚人孕妇勿用。

歌诀:隐君遗下滚痰方,礞石黄芩沉大黄,

降火逐痰惊癫狂,体虚孕妇禁此方。

15.2.4消瘰丸

方名

消瘰丸

来源

《医学心悟》

方类

瘰疬、痰核方

方组

贝母120、玄参120、煅牡蛎120,共末蜜丸9g/次,2~3次/d

功效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主治瘰疬、痰核,咽干口燥,舌红,脉弦数。临床化裁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炎,急性单纯性淋巴结炎,属肝肾阴虚、痰火郁结证型者。

歌诀:瘰疬痰核消瘰丸,贝母玄参牡蛎煅,

阴亏气郁痰凝结,蜜丸九克日服三。

15.3润燥化痰适用于燥痰证,症见稠而粘,咯之不爽,咽干口燥,甚者咳呛痰少,咳久声音嘶哑等

15.3.1贝母瓜蒌散

方名

贝母瓜蒌散

来源

《医学新悟》

方类

燥痰咳嗽方

方组

贝母5、瓜蒌3、花粉3、陈皮3、桔梗3、茯苓3

功效

润肺清热,止咳化痰。主治肺热津伤之燥痰证,咳嗽咯痰不爽,涩而难出,或干咳少痰,咽喉干燥,舌微红少苔,脉数。

歌诀:贝母瓜蒌花粉研,陈皮桔梗茯苓添,

呛咳咽干痰难咯,清肺润燥化痰涎。

15.4温化寒痰适用于寒痰证,症见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苔白滑,脉弦滑。

15.4.1 苓甘五味姜辛汤

方名

苓甘五味姜辛汤

来源

《金匮要略》

方类

寒痰咳嗽方

方组

茯苓12、甘草9、五味子9、干姜9、细辛6

功效

温肺化饮,寒饮内停,咳嗽痰稀,胸满呕逆,四肢不温,苔白滑,脉弦滑或沉迟。主寒痰水饮之证,乃因阳虚阴盛,水饮内停所致。

歌诀:苓甘五味姜辛汤,痰饮咳嗽常用方。

症见喜唾和稀痰,阳虚阴盛病因详。

15.4.2三子养亲汤

方名

三子养亲汤

来源

《韩氏医通》

方类

痰壅气滞方

方组

白芥子6、苏子9、莱菔子9,不宜煎太过

功效

顺气降逆,化痰消食,治咳嗽气喘,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苔腻,脉滑。本方不分年龄大小均可使用,可用于慢性之气管炎的咳喘痰多等症。本方治老年人中气虚弱,运化不健,肺失肃降,以致食少痰多,咳嗽喘逆,故有“养亲”之名,大便素实者,服时加熟蜜少许,若是冬季可加生姜3片。

歌诀: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微煎汤。

大便实者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15.5治风化痰适用于风痰证,风痰的成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风邪症见恶寒发热,咳嗽咽痒痰多等;内生风痰证,症见晕眩头痛,肢体麻木,甚则昏厥,不省人事,肢体瘫痪等。

15.5.1止嗽散

方名

止嗽散

来源

《医学心悟》

方类

外感咳嗽方

方组

桔梗1000、甘草375、白前1000、紫菀1000、荆芥1000、陈皮500、百部1000,共为末,9g/次,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者姜汤饮,亦可作汤剂

功效

止咳化痰,疏风宣肺,咳嗽咽痒,咳吐白痰,或微有恶寒发热,苔薄白。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本方温润和平二窍,故为一般外感咳嗽有效方。

歌诀:止嗽散用桔甘前,紫菀荆陈百部研,

止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或水煎。

15.5.2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名

半夏白术天麻汤

来源

《医学心悟》

方类

风痰上扰方

方组

制半夏9、白术9、天麻6、橘红6、茯苓6、甘草2、大枣2个、生姜1片(二陈汤加白术天麻而成)

功效

化痰息风,健脾祛湿。风痰上扰,眩晕头痛,恶风呕吐,胸膈痞闷,苔白腻,脉弦滑。临床用于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等属风痰上扰型的。

加减

眩晕较甚:加僵蚕、胆南星,加强化痰息风

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头痛甚者:加蔓荆子

歌诀:半夏白术天麻汤,橘红苓甘大枣姜,

祛痰息风医晕眩,头痛胸闷呕恶尝。

眩晕甚:僵蚕星;气虚:参芪用;

头痛甚:加蔓荆。

十六、消导化积剂

16.1 消食导滞适用于食积为病,症见胸脘痞满闷,嗳腐吞酸,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

16.1.1 保和丸

方名

保和丸

来源

《丹溪心法》

方类

消食和胃方

方组

神曲60、山楂180、茯苓90、半夏90、陈皮30、连翘30、莱菔子30、为丸,亦可用炒麦芽汤送服,6~9g/次,食远,白汤下。

功效

消食和胃,治一切食积,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临床用于消化不良,慢性胃肠炎等。

加减

大安丸:加白术,治食滞脾虚,及小儿食滞者。

小保和丸:去连翘,莱菔子,半夏,加白术,白芍,治脾胃不健,食少不化。

歌诀: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

炊饼为丸白汤下,方中亦可用麦芽。

大安丸把白术加,食滞脾虚小儿佳;

小保和丸加芍术,减去连翘菔子夏,

脾胃不健食不化。

16.1.2枳实导滞丸

方名

枳实导滞丸

来源

《内外伤辨惑论》

方类

清湿热导滞方

方组

枳实15、神曲15、黄芩9、黄连9、大黄30、泽泻6、白术9、茯苓9食远服,上药末为丸,6~9g/次,2次/d,或作汤剂

功效

消食导滞,清利湿热。湿热食积,内阻肠胃,脘腹胀痛,下利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实有力。

加减

食积较甚者:加山楂、麦芽、消食和胃

腹痛甚者:加香附、元胡,行气止痛

木香导滞丸:加木香、槟榔,治痞闷胀满重者

歌诀:枳实导滞曲芩连,大黄泽泻术苓全,

食湿两滞生郁热,胸痞便秘可消散。

食积甚加麦芽楂;腹痛甚加香附元;

木香导滞加香槟,用于痞闷和胀满。

16.1.3枳术丸

方名

枳术丸

来源

《张洁古方》

方类

消补兼施方

方组

枳实30、白术60,共末为丸,6~9g/次,2次/d,荷叶煎汤或温开水服

功效

健脾消痞,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胸脘痞满,不思饮食,苔白,脉虚。汤剂治痞气。

加减

香砂枳术丸:加砂仁、木香,行气消胀,醒脾健胃,治同枳术丸。

歌诀: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裹饭为丸良。

枳术汤即本方源,心下水饮力能匡,

主治痞气有效方。本方再加砂木香,

醒脾健胃消气胀。

16.1.4健脾丸

方名

健脾丸

来源

《证治准绳》

方类

健脾消食方

方组

人参45、茯苓60、白术75、甘草22、陈皮30、豆蔻30、木香22、黄连22、砂仁30、山楂30、山药30、炒神曲30、炒麦芽30、为末制丸,6~9g/次,2次/d,空心服。

功效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脾胃虚弱,食少不消,脘腹痞胀,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

歌诀:健脾参苓术草陈,豆蔻香连和砂仁,

山楂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见奇勋。

16.1.5木香槟榔丸

方名

木香槟榔丸

来源

《儒门事亲》

方类

消积导滞方

方组

木香30、槟榔30、青皮30、陈皮30、枳壳30、莪术30、黄连30、大黄90、牵牛子120、香附120、黄柏90,为末制丸,6g/次,2次/d,生姜汤或开水温服。

功效

行气导滞,泄热通便,积滞内停,脘腹痞满胀痛,大便秘结,苔黄腻,脉实,或下利赤白,里急后重者。治饮食不节,积滞导致消化不良,急性菌痢等证候。

歌诀:木香槟榔青陈皮,枳壳莪术黄连一,

大黄牵柏香附齐,积滞便秘痢脘痞。

16.2消痞化积适用于瘕积痞块之证,症见脘腹胁下痞满有块,饮食少进,肌肉消瘦等。

16.2.1枳实消痞丸

方名

枳实消痞丸

来源

《兰室秘藏》

方类

消补兼施,寒热并用方

方组

人参9、白术6、茯苓6、甘草炙6、麦芽6、半夏曲9、厚朴12、干姜3、黄连15、枳实15、共末为丸,食远服,6~9g/次

功效

消痞除满,健脾和胃,治心下痞满,食少懒倦,或胸腹痞胀,大便溏或不畅,苔腻微黄,脉弦滑而细。

歌诀: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

蒸饼为丸梧子大,调和寒热消补痊。

16.2.2鳖甲煎丸

方名

鳖甲煎丸

来源

《金匮要略》

方类

疟母症块方

方组

炙鳖甲、赤硝各90,柴胡、蜣螂各45,芍药、牡丹、蟅虫各37.5,炙蜂巢30,乌扇(射干)黄芩、鼠妇(地虱)、干姜、大黄、桂枝、石韦、厚朴、紫薇(凌霄花)、阿胶各22.5,瞿麦、桃仁各15,葶苈子、半夏、人参各7.5、上药如法制丸如梧子大,空心服6~9g/次,3次/d

功效

消症化积,治疟母,以及各种症瘕积聚,治积块坚硬,疼痛拒按,或时有寒热往来,胁下痞硬结块(疟母,脾肿大)。可用于肝脾肿大及其它腹腔包块属血瘀气滞的。

歌诀:鳖甲煎丸疟母方,蟅虫鼠妇及蜣螂,

蜂巢石韦参乌扇,桂朴紫薇丹芍姜,

瞿麦柴芩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

行气活血逐痰湿,消症化积保安康。

16.2.3鳖甲饮子

方名

鳖甲饮子

来源

《济生方》

方类

疟母、脾肿方

方组

炙鳖甲、炒白术、川芎、白芍、煨草果、槟榔、厚朴、陈皮、甘草各6,黄芪9、生姜3片,大枣1个,乌梅1个

功效

益气健脾,散结消坚。治疟母日久不愈,胁腹胀痛,左胁下有硬块(疟母、脾肿大)

歌诀:鳖甲饮子术芎芍, 槟榔厚朴陈草果,

芪草姜枣梅一个, 左胁下消沉疴。

17驱虫剂

17.1乌梅丸

方名

乌梅丸

来源

《伤寒论》

方类

上热下寒蛔厥方

方组

乌梅480、细辛180、干姜300、黄连480、桂枝180、炮附子180、人参180、当归120、蜀椒120、黄柏180,乌梅用50%酒侵一宿去核打烂,和其他药粉末打匀烘干,再研末,和蜜丸,9g/次,3次/d,空腹服。

功效

温脏补虚,安蛔止痛。治蛔厥证,症见心烦呕吐,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时发时止,又治久痢、久泻。可用于胆道蛔虫、蛔虫性肠梗阻、慢性痢疾、结肠炎等属于寒热错杂、正气不足证型者。

歌诀:乌梅丸用辛姜连,桂附参归椒柏全,

气上冲心饥不食,腹痛干呕蛔厥安,

久痢久泻亦可痊。

17.2肥儿丸

方名

肥儿丸

来源

《和剂局方》

方类

健脾消积驱虫方

方组

使君子150、槟榔300、肉豆蔻150、黄连300、神曲300、麦芽150、木香60、共为细末,鲜猪胆汁和为小丸,3g/丸,热水下,空心服,1~2丸/次,1~2次/d,周岁内小儿酌减量。

功效

健脾消积,清热驱虫。治脾虚虫积,兼有郁热,面黄肌痩,肚腹胀满,发热口臭,腹痛时作,饮食不消,大便溏泻等。

歌诀:肥儿丸用使君榔,肉蔻香连曲麦尝,

胆汁为丸热汤下,虫疳食积一扫光。

17.3布袋丸

方名

布袋丸

来源

《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方类

治虫疳方

方组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芦荟各15,芜荑、使君子、夜明砂各60、共为细末,3g/次,每日晨起空腹时服1次,用猪肉汤调服、

功效

驱虫消疳,益气健脾、治小儿虫疳证,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目暗等。主治中土虚弱较甚之虫疳证,体倦乏力,舌淡脉弱。

歌诀:布袋丸治虫疳证,四君健脾有奇功,

芜荑君子荟夜明,补中消疳又驱虫。

17.4化虫丸

方名

化虫丸

来源

《和剂局方》

方类

肠寄生虫方

方组

鹤虱1500、槟榔1500、苦楝根皮1500、枯白矾375、炒胡粉1500、共为细末、面糊为小丸,6g/次,空腹时米汤送下,1次/d,1岁儿服1.5g/次

功效

驱虫止痛,治肠中诸虫,发作时腹中疼痛,痛剧时呕吐清水或吐蛔。本方为治肠道寄生虫之通剂,以治蛔虫病最佳。

歌诀:化虫丸用鹤虱君,槟榔还与苦楝根,

白矾胡粉糊丸服,肠胃诸虫永绝氛。

17.5驱绦汤

方名

驱绦汤

来源

《验方》

方类

治绦虫良方

方组

南瓜子肉60~120、槟榔30~60g,清晨时空腹先将南瓜子肉嚼碎吞服,隔2小时后再服槟榔煎成的浓汁,4小时后可见腹泻排出虫体,如无腹泻可服玄明粉9g冲服,若头节未驱出者,隔半月后再服。小儿酌减量,若在部分虫体排出肛门口时,不要用手去拉,可用温水坐浴使虫体自然排出。

功效

驱除绦虫,症见腹痛腹胀,饮食不消,嗜食异物,面黄神疲乏力等。

歌诀:驱绦汤用南瓜槟,清晨空腹分开用,

四时腹泻排虫体,不出半月再继续。

十八、涌吐剂

涌吐剂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以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等的方剂,其作用迅猛,只适用于病情急剧而又体质壮实者,且应中病即止。凡用涌吐剂后,须令患者避风寒;假如服药后不吐者,可用手指或羽毛探喉,亦可多饮开水以助其吐;若药后呕吐不止,可饮姜汁少许,或服冷稀粥,冷开水止之。吐后不要吃油腻不消化之食物。

18.1瓜蒂散

方名

瓜蒂散

来源

《伤寒论》

方类

涌吐剂代表方

方组

瓜蒂(熬黄)1、赤小豆1、二药研细末,用淡豆豉9g煎汤送服1~2g/次,不吐着,少少加,得快吐乃止,不得过量

功效

涌吐痰涎宿食,症见胸脘痞硬,懊恼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

歌诀:瓜蒂散用赤豆研,散和豉汁不用煎,

逐邪催吐效更速,宿食痰涎一并蠲。

18.2救急稀涎散

方名

救急稀涎散

来源

《圣济总录》

方类

急救开关劫痰方

方组

猪牙皂角(如猪牙,肥实不蛀者,去里皮)15、白矾(通莹者)30、共研细末,2~3g/次,温开水调服,不大呕吐,只有微涎稀冷而出,不可大攻之,过则伤人。

功效

开关涌吐,治中风闭证,症见痰涎壅盛,气闭不通,喉中痰声漉漉,神志不清,脉滑实有力。亦可治喉痺。临床用于脑血管意外,属痰多气闭,需救急者。皂角辛散走窜,易伤正气,非实邪痰盛者忌用。服本方而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煎汤解之。

歌诀:稀涎皂角与白矾,救急可祛膈上痰,

中风昏迷属闭证,功能开窍又通关。

18.3盐汤探吐方

方名

盐汤探吐方

来源

《备急千金要方》

方类

涌吐剂常方

方组

食盐用开水调成饱和盐汤,毎服1000~2000毫升,服后用洁净羽毛或手指探喉助吐,以吐尽宿食为度。

功效

涌吐宿食,主治宿食停滞不消,或干霍乱,症见脘腹胀满疼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心胸烦闷。亦治误食毒物,尚停留在胃中者。临床亦治因饱食填胃而致的食厥,肝气郁极而致的气厥,以此方涌吐,可使气机通畅,而厥逆自复。若服本方不吐着,可再进之。

歌诀:盐汤探吐《千金方》,干霍乱证急服尝,

宿食停脘气机阻,用之及时功效良。

十九、妇科病方药

19.1经病

证型

主证

方药

1

月经病

月经迟(错后)

月经早(错前)

归脾汤错后加附子干姜﹑错前加丹皮栀子

2

血海虚寒

月经逐渐迟错后

四物汤加肉桂,附子、吴萸、甘草、党参、白术

3

血海挟热

月经渐早,经期错前

四物汤加阿胶、黄芩黄连、发榆、甘草

歌诀:

1.妇人经病归脾汤,迟:加附子和干姜;早:宜丹皮、栀子尝。

2.血海虚寒:经渐迟,此证应以四物(汤)主,桂附吴萸草参术。

3.血海挟热:经渐早,四物汤宜加阿胶,芩连地榆和甘草。

19.2带病

证型

主证

方药

1

带病

阴道中有红带或白带不断流出

六味丸或补中益气丸,赤带加当归,白带加黄芪

2

寒湿伤脾

带白色清稀,四肢困倦,纳食无味,面表黄,舌苔白,脉细缓。

浣带汤

3

湿热

带色黄稠粘,腥臭有味,烦热,尿黄色,四肢无力,腰酸腿软舌苔腻,脉弦滑。

八正散加柴胡,芥穗

4

热伤血络

带下赤白,证如上湿热症状

八正散加牛膝

歌诀:1.妇人带病六味丸,补中益气汤亦玄,

赤血加归白芪添。

2.寒湿伤脾: 带白清稀,四肢困倦,腰酸无力,

面表黄,苔白脉缓细,浣带汤服之宜。

3.湿热:带色黄质稠粘,腥臭,尿黄热烦,

四肢无力,腰酸腿软,舌苔腻,脉滑弦,

柴胡芥穗入八正散。

4.热伤血络:赤白带下,如同湿热把牛膝加。

19.3胎病

证型

主证

方药

1

胎动

胎动不安因肾脏病变引起(由肾的弱、强、虚,实而诊察孕妇左右手的尺脉弱强来定)

白术、黄芩加六味地黄汤(左手尺脉弱用)或八味汤(右手尺脉弱用)

2

妊娠痫证

由肝风内动引起,烦躁惊厥,下肢浮肿,颈项强,抽搐,头痛目眩,牙关紧闭,人事不省,脉弦数,舌绛或红色。

羚羊角(面)、血珀(面)、黄芩、黄连、菊花、麦冬、莲子心

3

妊娠恶阻

1. 胃虚失降:怀孕二三月,脘腹胀闷,呕吐恶心,全身无力,思睡头晕脉滑苔白。

安胃饮

2. 肝热气逆:脘胀,胁痛嗳气,善叹息,呕吐苦酸,精神抑郁头晕,脉滑而弦。

加味温胆汤(竹茹、枳壳、茯苓、黄芩、黄连、半夏、陈皮、枇杷叶)

歌诀:1.白术黄芩安胎良,再以尺脉诊肾脏,

左弱六味地黄汤,右弱加入八味汤。

2. 妊娠痫证:肝风内动,烦躁、惊厥、下肢浮肿,

颈强抽搐,目眩头痛, 牙关紧闭,,人事不省,

脉弦数,舌绛或红,清热安神,平肝熄风,

羊角血珀芩连菊冬, 莲子心角珀面冲。

3. 妊娠恶阻:胎气引起,治当和胃,更降气逆。

Ⅰ.胃虚失降:呕吐恶心, 孕二三月脘 腹胀闷,

全身无力,思睡头晕, 脉滑,苔白服安胃饮。

Ⅱ.肝热气逆:呕吐苦酸,脘胀胁痛,嗳气善叹,

神郁头晕,脉滑而弦,加味温胆汤加减,

竹茹枳壳,苓芩连,半夏陈皮,杷叶全。

19.4产病及产后病

证名主证

治法方药

1

交骨不开

归芎汤加龟版、妇人囟门发

2

产后杂证

先服生化汤袪瘀血(实证),再服八珍汤补气血(虚证)

3

产妇乳缺

雄猪前蹄加白芷、木通、当归、生黄芪。、

4

产后风证

红花、桂枝、羌活、当归、川芎、柴胡、薄荷、荆芥、甘草、防风、生姜、葱胡(重证一般三剂)。

5

产后发热

当归、生地、茯苓、杭芍、柴胡、薄荷、荆芥、寸冬、芩炭、地骨皮、甘草。心脏衰弱的加枣仁、党参,去掉荆芥、薄荷。

6

产后身痛

当归、荆芥、杭芍、桂枝、羌活、桑寄生、乳香、没药、黄芪、钩藤、甘草、防风。下肢痛重加牛膝、木瓜。

7

产后瘀痛

焦山楂、元胡、木香、归尾、刘寄奴。一般三剂即愈。

8

产后子宫下垂

党参、白术、黄芪、升麻、柴胡、当归、川芎、杭芍、熟地。

9

乳房炎

蒲公英、当归尾、贝母、甲片、桃仁泥、元胡、香附、酒牛膝、乳香、没药、赤芍、柴胡、橘皮、木香、苦楝根皮、橘络。

10

产后胃痛

槟榔、甘草、川朴、当归、川芎、红花、陈皮、香附、健曲、羌活、生姜。

11

断乳与回乳

断乳用麦芽三两,回乳用酒炒神曲。

歌诀:1.交骨不开:归芎汤,龟版妇人囟发良。

2.产后一切杂病状,先袪瘀血生化汤;

再补气血八珍汤。

3.产妇乳少:前猪蹄,白芷,木通,归生芪。

4.服后发汗产后风:红花、桂枝、羌、归、芎,

柴、薄、荆芥、草、防风,生姜、葱葫三剂重。

5. 产后发热:归、地、苓, 杭芍、柴、薄、荆寸冬,

芩炭、骨皮、甘草用。心衰加入枣仁、参,

荆芥、薄荷出方群。

6.产后身痛:速服用,归、荆、杭、桂、羌、寄生,

乳、没、芪、钩、草防风,下肢疼重膝、瓜中。

7.产后瘀痛:焦山楂,元胡、木香、归尾下,

刘寄奴,三剂佳。

8. 子宫下垂:参、术、芪, 升、柴、归、芎、杭芍地。

9. 乳房炎:公英、归尾,贝母、甲片、桃仁泥,

元胡、香附、酒牛膝,乳、没、赤芍、柴、橘皮,

木香、苦楝、橘络齐。

10. 胃痛:槟榔、草、川朴, 归、芎、红花、陈、香附,

健曲生姜三剂乎。

11.麦芽三两断乳炒;回乳神曲用酒炒。

19.5 崩漏

证型

主证

方药

1

脾虚

纳差,脉弱缓,阴道出血淋漓不断,血稀淡红色,全身乏力,头晕心跳,食少,气短,面色萎黄,舌淡失眠。

归脾汤加牡丹皮,棕榈炭,川断

2

肾虚

腰酸,性欲减退,阴道出血日久不断,下肢无力,腰膝痛酸,头晕眼花,记忆力减退,脉沉细弱,面色晦暗,舌红。

四物汤加阿胶、鹿角胶、龟胶

3

冲任脉损

阴道出血,日久不绝、遇劳复发,小腹沉坠脉沉缓细。

四物汤加党参、黄芪

4

血热

急躁,心烦,迫血妄行,崩漏不断,多梦易惊,舌燥口干,面赤舌红,脉数滑弦,或有低热,五心热烦。

清热固经汤

5

血瘀

有少量出血,阴道淋漓,少腹拘急,腹硬疼痛,五心热,胸满多梦,舌暗红有瘀斑,脉弦滑。

生化汤

6

肝郁化火

胸胁胀痛,阴道出血或漏或崩,躁怒,口苦,不欲食,舌红,脉弦滑数。

丹栀逍遥散

歌诀:1. 脾虚:纳差,脉弱缓,阴道出血,淋漓不断,

全身乏力,血稀红淡, 头晕心跳,食少,气短,

归脾汤加牡,棕,断。

2. 肾虚:腰酸,性欲退减, 阴道出血,日久不断,

下肢无力,腰脊痛酸,头晕眼花,记忆力减,

脉沉细弱,面晦暗,舌红,四物汤三胶添。

3. 冲任脉损:阴道 出血, 遇劳复发,日久不绝,

小腹沉坠,脉沉缓细也, 参芪四物汤妙诀。

4.血热:急躁心烦,迫血妄行,崩漏不断,

多梦易惊,舌燥口干,面赤舌红,脉数滑弦,

或有低热,五心热烦,清热固经汤痊。

5. 血瘀:少量出血,少腹拘急, 腹硬痛疼,阴道淋漓,

五心热,胸满,多梦兮,舌暗红有斑瘀,

脉弦滑,生化汤宜。

6.肝郁化火,胸胁胀痛,阴道出血或漏或崩,

躁怒不食,口苦舌红,脉弦滑数,丹栀逍遥散用。

二十.眼科验方

病名

验方

1

烂眼边

苦参、黄连、五倍子、荆芥穗、茯苓、漳丹、防风、全青

2

眼睑疹

公英、连翘、银花、赤芍、生地、花粉、枳壳、龙胆草、枯芩、甘草、川中吉

3

麦粒肿

赤芍、花粉、银花、公英、生地、川军、枳壳、龙胆草、苦芩、甘草

4

春夏赤眼

黄连、木通、生山栀、苦芩、生地、银花、荆子、花粉、竹叶、川军、甘草、蜜桑皮

5

黑睛生星

薄荷、橘红、赤芍、半夏、银花、生地、黄连、甘草、木通、银胡、龙胆草、蜜蒙花、枯芩、蔓荆子

6

角膜溃疡

蜜桑皮、花粉、蔓荆子、木通、黄连、生地、公英、川军、芒硝、甘草、枳壳、知母、银花、龙胆草、枯芩、

7

花翳

银花、菊花、枯芩、蜜桑皮、木贼、公英、花粉、知母、生地、枳壳、龙胆草、芒硝、甘草、

8

倒睫花翳白陷证

旋复花、菊花、银花、花粉、枯芩、公英、龙胆草、芒硝、生地、蜜桑皮、甘草、蔓荆子、知母、蜜蒙花、川枳壳

9

痘疹入眼

银花、花粉、公英、蜜桑皮、枯芩、甘草、木通、川中吉、蔓荆子

10

急性瞳缩

犀角、枯芩、生地、杭芍、丹皮、栀子、公英、银花、

11

头风贯眼

杭芍、石决明、知母、大生地、生石膏、龟板、忍冬藤、丹皮、沙参、谷精草、龙胆草、黑大豆、赤小豆

12

眼痛云翳白珠红

血竭、没药、朴硝、大黄、石决明

13

小儿雀目

夜明砂、当归、胡黄连、白芍、川芎、苍术、蜜蒙花、栀子、甘草、青黛

14

近视

方一、中成药:

肝虚­风热—久视目昏赤涩,乏困羞明,头痛眼胀,近视在100-300°,服明目地黄丸;

心脾亏虚—头晕目痛,中度或高近视,服归脾丸;

肝胆湿热—视久眼胀头昏,近视200°以下,患病时间在2年以内,口苦,服龙胆泻肝丸;

肝肾气损—视物不清,头晕目眩,眼干涩乏困,病程较长之高度和中度近视,服石斛夜光丸。

方二、针灸:

主穴—太阳、风池、承泣、合谷。

配穴—眼疲劳、偏头痛:攒竹、头维、曲池、列缺。

方法—留针30min,1次/周,连10次。

15

红眼病、电光眼、麦粒肿

放血方:

耳尖穴,常规消毒后,三棱针速刺血,1—2次即愈。

歌诀:1. 烂眼边:用苦参连,五倍、芥穗、苓、漳丹,

防风、全青三剂痊。

2. 公英、连翘眼睑疹, 银花、赤芍、地、花粉,

枳壳、龙胆草、枯芩, 草、中吉、五剂诊。

3. 麦粒肿:赤芍、花粉, 银花、公英、地、川军,

枳壳、龙胆草、苦芩, 甘草四剂能痊诊。

4. 春夏赤眼:连、木通, 栀、芩、地、银、荆子用,

花粉、竹叶、川军行, 草、蜜桑皮四剂中。

5. 黑睛生星:薄、橘红, 芍、夏、银、地、连、草、通,

银胡、胆草、蒙花行, 枯芩、蔓荆子服中。

6. 角膜溃疡:桑皮、粉, 荆子、通、连、地、英、军。

硝、草、枳壳、知母、银,十剂胆草和枯芩。

7.花翳:银、菊、芩、桑皮,木贼、英、粉、知母、地,

枳壳、胆草、硝、草兮。

8. 倒睫花翳白陷证:旋复、菊、银、粉、芩、英,

胆草、硝、地、皮、蔓荆,知母、蜜蒙花、草用,

川枳壳,十剂行。

9. 痘疹入眼:银、粉、英,桑皮、枯芩、草、木通,

中吉蔓荆子六用。

10. 急性瞳缩:犀角芩,地、芍、丹皮、栀、英、银。

11. 头风贯眼:芍决明,知母、地、膏、板、冬藤。

丹皮、沙参、精胆草,黑大、赤小二豆好。

12. 眼痛云翳白珠红:血、没、朴硝、黄、决明,

为末早晚清茶冲。

13. 小儿雀目:夜明砂,归、连、芍、芎、术蒙花,

栀子、甘草、青黛佳。

14. 近视眼:用成药医,肝虚风热,心脾虚,

明目地黄与归脾(丸);肝胆湿热、肝肾损,

泻肝(丸)石斛夜光(丸)诊。

近视太阳、风池穴,承泣、合谷刺效诀;

配穴:曲池与列缺,攒竹、头维月四(次)也。

15. 红眼电光(眼)麦粒肿,耳尖放血有奇功。

二十一熏蒸方

熏蒸身体经络腧穴和病灶部位,通过药物的吸收,不仅进入血液循环,输布全身而发挥其药理效应,同时还调整各系统组织器官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药物对局部皮肤的刺激,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紊乱,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且还可以保健和治疗未病,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

21.1香身除臭方剂

21.1.1治诸身体臭方

方名

治诸身体臭方

来源

《千金翼方》

方类

汗臭方

方组

竹叶300﹑桃树白皮120。

功效

除汗臭﹑香肌肤﹑爽体香身。

歌诀:汗臭竹叶桃树皮,爽体香身和肤肌。

21.1.2狐臭方

方名

狐臭方

来源

《中医外科学》

方类

狐臭良方

方组

甘松10﹑白芷12﹑佩兰6。

功效

芳香除臭。

歌诀:狐臭方用甘松,白芷佩兰熏洗中。

21.1.3泡洗方

方名

泡洗方

来源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方类

手足汗方

方组

王不留行30﹑明矾9。

功效

收敛止汗除臭,治汗疱疹,手足多汗症。

歌诀:手足汗方王不留,明矾熏洗医汗臭。

21.2祛疣消瘢方剂

21.2.1消疣汤

方名

消疣汤

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

方类

扁平疣方

方组

荆芥10﹑蝉衣8﹑生甘草10﹑板蓝根30﹑金银花30﹑苍耳子15,内服﹑外治合用本方。

功效

祛风清热,解毒消疣.据80例治疗,平均用药6剂,全部治愈.青年扁平疣,症见面部﹑手背出现散在扁平丘疹,或搔痒,或不痒。

歌诀:消疣汤:荆草蝉,苍耳金银花板蓝,

内服外用六剂痊。

21.2.2乌梅香附木贼方

方名

乌梅香附木贼方

来源

《中医杂志》

方类

疣类皮肤病

方组

香附30﹑乌梅30﹑木贼30。

功效

疏肝理气,祛风清热。治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等皮肤病。

歌诀:乌梅香附木贼方,疣类皮肤病能匡。

21.2.3落得打五倍子汤

方名

落得打五倍子汤

来源

《实用中医外科学》

方类

瘢痕方

方组

落得打30﹑五倍子15。

功效

活血化瘀,收敛疤痕。瘢痕疙瘩,症见皮肤外伤后,在疮口处出现粉红肉样突起。

歌诀:落得打五倍子汤,熏洗瘢痕是良方。

21.3除屑止痒方剂

21.3.1银屑病溶液

方名

银屑病溶液

来源

《常见皮肤病中医治疗简编》

方类

银屑病方

方组

枯矾120﹑川椒120﹑朴硝500﹑野菊花250﹑通常量为30~60 g为宜。

功效

适用于银屑病各期皮损。本方可清热解毒,祛风润燥,杀虫止痒,除屑美肤。

歌诀:银屑病枯矾椒,野菊花和朴硝,

虫痒皮损熏蒸疗。

21.3.2荨麻疹方

方名

荨麻疹方

来源

《云南中医杂志》

方类

去风止痒方

方组

蛇床子20﹑明矾12﹑花椒6﹑土茯苓30﹑荆芥12﹑食盐20﹑白藓皮15﹑苦参30。

功效

去风止痒。治荨麻疹,症见周身起风团,剧痒者。

歌诀:荨麻疹:椒明矾,蛇床土苓荆芥盐.

白藓苦参医风团。

21.3.3防风汤

方名

防风汤

来源

《圣济总录》

方类

皮肤瘙痒方

方组

防风90﹑益母草90﹑苦参90﹑蒺藜子150﹑荆芥穗60﹑蔓荆子60﹑枳壳60。

功效

去风止痒,治皮肤瘙痒症.

歌诀:瘙痒苦参益母风,芥穗枳壳蒺蔓荆,

去风止痒用熏蒸。

21.4除痹止疼方剂

治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等部位的疼痛﹑肿胀﹑麻木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之痹证。

21.4.1皮痹方

方名

皮痹方

来源

《中医皮肤科诊疗学》

方类

皮痹方

方组

川乌10﹑草乌10﹑石菖蒲10﹑艾叶15﹑红花15﹑桂枝15﹑伸筋草15﹑透骨草12。

功效

温经活血,化淤通络,软化皮肤。治硬皮病所致之皮肤硬化﹑四肢逆冷﹑甚则青紫﹑关节痹痛﹑活动障碍者。

歌诀:皮痹艾红桂二乌,伸筋透骨草菖蒲,

活血化淤软皮肤。

21.4.2浅静脉炎方

方名

浅静脉炎方

来源

《精选八百外治验方》

方类

脉痹方

方组

苏木30﹑红花15﹑银花30﹑蒲公英30﹑芒硝15﹑当归30﹑葱胡30﹑桑枝30﹑明乳香15﹑明没药15.

功效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浅静脉炎初期,发于小腿的称”青蛇毒”,多由湿热下注﹑淤血阻滞引起.

歌诀:浅静脉炎红苏木,公英银硝归葱胡,

桑枝乳没青蛇毒.

21.4.3深静脉炎方

方名

深静脉炎方

来源

《精选八百外治验方》

方类

脉痹方

方组

桑枝30﹑芒硝30﹑苦参30﹑红花15﹑苏木30﹑当归30﹑透骨草30.

功效

活血通络,消肿止疼.治血栓性静脉炎,属中医学的“脉痹” ﹑“恶脉”范畴,症见肢体经脉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形如蚯蚓﹑硬而疼痛,多由湿热﹑结毒﹑留滞脉络,经脉淤阻,痹塞不通,而致之肢体肿胀﹑灼痛﹑条索状物.

歌诀:深静脉炎桑归硝,苦参红苏透骨草,

血栓脉痹熏除掉.

21.4.4解痉止痛散

方名

解痉止痛散

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

方类

痉痛方

方组

川乌25﹑草乌25﹑细辛25﹑三棱25﹑透骨草50﹑肉桂50﹑红花50﹑苏木50﹑桃仁50.

功效

温经通络,化淤止痛.治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雷诺氏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病”,症见以阵发性四肢肢端<主要是手指>对称的间歇发白或紫绀为特点,属“痹证”范畴.多由阴寒凝滞,淤血阻络所致.

歌诀:解痉止痛雷诺病,川乌草乌辛三棱,

透骨肉桂苏桃红.

21.4.5肌痹方

方名

肌痹方

来源

《中医外科学》

方类

肌痹方

方组

生侧柏叶30﹑钩藤15﹑当归10﹑槐花10.

功效

化淤清热,通络止痛.治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引起的肌肉疼痛,行动困难者,症见肢体疼痛,骨节酸痛,疲乏无力,还可见面颊紫红﹑红斑潮热等.

歌诀:肌痹方,归钩藤,柏叶槐花肌肉痛,

骨酸乏力面紫红.

21.4.6蠲痹方

方名

蠲痹方

来源

《北京中医》

方类

痹证通方

方组

生川乌15﹑生草乌15﹑生马钱子10﹑酒白芍20﹑透骨草15﹑细辛10﹑莪术15﹑制乳没各15﹑制南星12﹑威灵仙15﹑桑寄生15﹑仙灵脾10﹑皂刺15.

功效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蠲痹止痛.

热痹:加忍冬藤﹑络石藤﹑生地﹑黄柏.

行痹:加防风﹑羌活﹑独活.

痛痹:加桂枝﹑海风藤.

着痹:加炒苍术﹑川朴﹑豨莶草﹑海桐皮

顽痹:加川山甲﹑白花蛇.

痹证日久消瘦乏力:加百合﹑黄芪﹑生地﹑白术或狗脊﹑杜仲.

歌诀:痹证通方马二乌,皂刺辛芍星乳没,

寄生威灵仙莪术,熏洗仙灵脾透骨。

21.4.7温经散寒方

方名

温经散寒方

来源

《张八卦外科新编》

方类

脉管炎方

方组

附子30﹑干姜30﹑桂枝30﹑当归30﹑花椒30﹑赤芍30﹑细辛30﹑麻黄30﹑红花30

功效

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治血栓性脉管炎而属于风寒痹痛,又称为”脱疽”,症见四肢末端脉络闭塞,气血周流受阻所致指(趾)坏死.故治血栓性脉管炎突出两点—一散寒,二化淤.

歌诀:脉管炎方桂附姜,归芍红辛椒麻黄,

散寒化淤脱疽良.

21.4.8椒艾方

方名

椒艾方

来源

《精选八百外治验方》

方类

寒凝脉痹方

方组

川椒10﹑艾叶30﹑桂枝15﹑防风15﹑透骨草30﹑槐枝10节﹑当归30﹑红花15﹑桑枝30﹑川乌10﹑蒜瓣适量.

功效

温经散寒,活血祛风.治寒凝脉痹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症见患肢酸痛,麻木感,小腿抽痛,肌肉抽搐﹔病变部皮肤苍白﹑触之冰凉,趺阳脉博动减弱或消失,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

歌诀:寒凝脉痹椒艾方,透骨三枝:桂槐桑,

当归红花川乌防,熏洗蒜瓣加适量.

21.5骨科疾病方剂

21.5.1骨折中药方

方名

骨折中药方

来源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方类

骨折方

方组

苏木10﹑当归10﹑三棱10﹑川椒10﹑鸡血藤15﹑透骨草15﹑伸筋草15﹑海桐皮15﹑桑寄生15﹑续断15﹑天仙藤15.

功效

舒筋活络,活血化淤,接骨续损.四肢骨折后期关节功能障碍,症见临近骨折处的一个或多个关节僵硬,关节周围皮肤﹑肌肉﹑肌腱﹑韧带的紧张度增高,挛缩或强直.

歌诀:骨折鸡血天仙藤,苏木归椒断三棱,

透骨伸筋海寄生.

21.5.2八仙逍遥汤

方名

八仙逍遥汤

来源

《医宗金鉴》

方类

伤筋方

方组

黄柏6﹑苍术12﹑丹皮6﹑川椒9﹑苦参15﹑防风6﹑荆芥9﹑川芎6﹑当归9﹑甘草6.

功效

舒筋活血,疏风散邪,追风止痛.治一切软组织损伤后筋肿﹑硬﹑痛﹑麻﹑胀诸症.

歌诀:伤筋八仙逍遥汤,川椒苦参丹柏苍,

归芎甘草和荆防.

21.5.3颈椎综合征外用方

方名

颈椎综合征方

来源

《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

方类

颈椎方

方组

伸筋草12﹑五加皮12﹑制乳没各12﹑秦艽9﹑当归9﹑红花9﹑土鳖虫9﹑桑枝9﹑路路通9﹑骨碎补9﹑桂枝9﹑川乌9.

功效

活血化淤,疏筋活络,温经止痛.治颈椎综合征,又称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骨质增生而致,症见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伴有上肢疼痛发麻.经颈椎X线片,则可做出明确诊断.

歌诀:颈椎综合征乳没,伸筋五加骨碎补,

归艽红花土川乌,桑枝桂枝通路路.

21.5.4艾乌方

方名

艾乌方

来源

《云南中医杂志》

方类

膝关节炎方

方组

炒艾30﹑生川乌30﹑木瓜30﹑防风30﹑五加皮30﹑地龙30﹑当归30﹑羌活30﹑土鳖虫30﹑伸筋草30.

功效

散寒温经,化淤通络.治寒凝血瘀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增生性膝关节炎,症见膝关节肿胀﹑疼痛﹑伸屈受限为特点,属于”痹证”范畴.

歌诀:膝关节炎艾乌瓜,羌防地龙归五加,

土鳖伸筋草薰佳.

21.5.5跟骨骨刺方

方名

跟骨骨刺方

来源

《河南秘验单方集锦》

方类

足跟骨刺方

方组

秦艽10﹑苍术15﹑防己10﹑威灵仙10﹑地龙10﹑艾叶10﹑骨碎补16﹑土元9﹑羌活6﹑独活6﹑木瓜6﹑牛膝6﹑卷柏10﹑花椒6.

功效

搜风除湿,温经通络.治足跟骨骨刺,又称“足跟痛”,是由足跟骨增生而引起的足跟跖面疼痛,痛点明显为特点的病变.

歌诀:足跟骨刺艽苍己,灵仙羌独艾瓜膝,
地土骨柏花椒医.

21.5.6乌头木瓜汤

方名

乌头木瓜汤

来源

《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方类

足跟痛方

方组

制川乌﹑制草乌﹑木瓜﹑红花各30

功效

温经散寒,化淤止痛.对足跟骨骨刺﹑足跟部外伤等疾病引起的足跟痛有较好之效果.

歌诀:足跟痛用红花,制二乌和木瓜.

21.6外伤血肿方剂

21.6.1散淤和伤汤

方名

散淤和伤汤

来源

《医宗金鉴》

方类

外伤肿方

方组

马前子15、红花15、生半夏15、骨碎补15、甘草9、葱须30、醋<后下>60。

功效

散淤活血,通络止痛。治一切碰撞跌打损伤,淤血肿胀作痛者,是治软组织损伤之良方。

歌诀:散淤和伤消肿佳:马前骨碎补红花,

草葱须醋生半夏。

21.6.2外伤血肿方

方名

外伤血肿方

来源

《中医简易外治法》

方类

外伤蓄血方

方组

鲜大蓟120﹑栀子120﹑黄酒120﹑或栀子60﹑血竭15.

功效

清热消肿,化淤止痛,治外伤血肿,属“蓄血” ﹑“恶血”范畴,以肿胀、疼痛为特点的组织内出血.

歌诀:熏洗外伤血肿,大蓟栀子黄酒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6190.html

更多阅读

经典老电影系列之五《三进山城》拍摄往事 三进山城

本报独家策划本报记者 彭立昭 文/部分摄影经典老电影系列之五梁音 张凤翔 讲述《三进山城》拍摄往事一部部经典电影扣人心弦,一个个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经典影片《三进山城》是1965年出品的,至今50年了。当年该片上映后,就受到了影迷的

《简论M·T·Keshe的科技新概念》一 m.t.keshe

《简论M·T·Keshe的科技新概念》(一)刘中凯 译·著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40475465一.等离子体弱化技术等离子体弱化技术(The Plasma DilutionTechnology),是在应用这些有关产生和

《去你的亚马逊》源头到源尾系列之八 亚马逊河源头

原文地址:实拍:亚马逊大蟒蛇丑乌龟和猎头部落作者:心在遥远--《去你的亚马逊》源头到源尾系列之八《去你的亚马逊》源头到源尾系列博客1.实拍亚马逊河源头区2.实拍南美洲驼羊cao泥马3.实拍安第斯山下浪漫小城阿雷基帕4.实拍乌卡亚里亚

声明:《系列之五《中医方剂学表典歌诀及新用》续10-21 方剂学速记歌诀》为网友轻轻的想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