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阳货欲见孔子

论语里仁说: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这也是论语中较难为人所理解的一章,因为,用一个时髦的词,他传达的似乎不是正能量。孔子被儒家尊为圣人,论语被儒家视为经典中的经典。圣人就不应该有瑕疵,圣人的瑕疵会人对圣人的正确性产生迟疑,人们如果不能膜拜圣人的圣贤,便不会诚心地服从;经典就应该是正能量,而不应该有消极的因素。因为经典的消极因素会让人质疑经典,质疑经典则会有损人们对经典的尊行。就像《论语子罕篇》所说: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这一章也许表达的是圣人成长为圣人过程中,圣人思想的变化过程。但因为他传达的不是正能量,因此屡屡被其后的儒家作出更难理解的解释。孔子出生在一个平常的家庭,在世卿世禄,等级严格的时代,他从一个出生低微的庶民奋斗成为旷世伟人,应该会存在哀叹命运的低落情绪,在他取得成就之前的某一段人生过程中哀叹自己的命运完全符合人的正常心理,他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的时候,哀叹“何有于我哉”,不是很正常吗。

这一章表达的是一种哀伤的情绪,如果这一章确实是孔子所说的话,表达的则是孔子的哀伤情绪,表达的是孔子哀伤世人不仁的情绪。孔子说他“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是这一章中为后人难于理解的主要部分。如果将“好仁者”与“恶不仁者”理解成两种人,那么孔子所说就是他既没有看到好仁者,也没有看到恶不仁者,言下之意他看到的尽是一些非仁之人、不仁之人。这种说法就像说未见好官、清官,言下之意官员尽是一些恶官、贪官,无疑这种说法不符合主流社会的意志,因此不能被称为所谓正能量。

朱熹在其所注论语就是将“好仁者”与“恶不仁者”理解成两种人,将“好仁者”与“恶不仁者”理解成两种人存在的疑惑比“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更难理解。如果以仁作为区分人的准则,人可以分成三种:好仁的人、不仁的人、不好不恶仁的人。这就像可以将人分为好人、恶人、普通人,恶人是为人所恶的人,普通人通常是恶恶人的人,好人是不恶人的人,所以为好人,也因其不恶人。类如此,不仁的人是为人所恶的人,不仁的人为什么人所恶呢,他只会被好仁的人、不好不恶仁的人所恶,而不会自己恶自己。不好不恶仁的人肯定是恶不仁的人,否则他就会坠为不仁的人。有疑义的是好仁的人是否是恶不仁的人,如果好仁的人可以是恶不仁的人,那么,就应该存在“好仁者恶不仁者”这样一种人。既然存在“好仁者恶不仁者”这样一种人,孔子也应该可以看到,如果孔子看到,他也就不应该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孔子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不应该是孔子从未见过好仁者与恶不仁者两种人,如果孔子自己都从未见过好仁者与恶不仁者两种人,那他还会去做宣扬仁这样没有意义的事吗,既然世上根本不存在好仁者与恶不仁者两种人,那仁人还会存在吗,仁这个概念还能存在吗。世界上应该是存在好仁者、不仁者、恶不仁者,才会刺激孔子去赞美好仁者,教化恶不仁者成为好仁者,劝导不仁者成为恶不仁者。就像无论多么堕落的社会总会有好人一样,无论社会中不仁的人有多少,社会总会有好仁的人与恶不仁的人存在。既然社会中总会有好仁的人与恶不仁的人存在,孔子就应该可以看到。孔子既然可以看到,无论这样的人是如何稀少,只要有,孔子就不应该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只能理解成孔子说他未见好仁的人同时是恶不仁的人,即他未见好仁的人恶不仁的人。因此,好仁的人不应该是恶不仁的人,也就是恶不仁的人不包括好仁的人,而只有不好不恶仁的人。

孔子应该见到过好仁者,也应该见到过恶不仁者以及不好不恶仁者,如果他根本没有见到过好仁者、恶不仁者,则在他的思想中不应该会产生这么强烈的仁的思想。《论语公冶长》说:“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不违仁的人可能不足以成为好仁的人,应该足以称为恶不仁的人,人只有恶不仁才能做到不违仁,因此孔子不应该没有见到过恶不仁者。但孔子没有见到过好仁者恶不仁者,他为什么见不到好仁者恶不仁者呢,因为好仁者根本不会恶人,包括恶不仁的人。《孟子尽心下》说:“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仁者能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好仁者势必也能以其好仁之心施于不仁之人,好仁之人能将其好仁之心施于不仁之人,势必也就不会去恶不仁之人。好仁之人不恶不仁之人,孔子当然也就看不到好仁者恶不仁者,因此应该将孔子讲的这句话理解成孔子没有见到一种人而不是两种人,孔子没见到的这一种人就是好仁的人同时又是恶不仁的人。孟子又说:“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尽心下)”,孟子这是说仁者没有他所不爱的,仁者没有他所不爱的也就是仁者不恶不仁者。

这样不恶不仁的人也有两种人:一是不仁的人自己;二是好仁的人。这样恶不仁的人通常只是普通的人,看到的恶不仁的人只是普通的人,而在恶不仁的人中看不到好仁的人。恶不仁的人容易看到,不恶不仁的人也容易看到,好仁的人则难看到,因为好仁的人不在恶不仁的人中,而在不恶不仁的人中难以见到不是不仁的人。好仁的人难以看到应该符合仁的意思,孔子说“好仁者,无以尚之”,也就是说好仁者不是一般人可以担当。

在恶不仁的人中为什么难以见到好仁的仁呢,原因是好仁的人本就不多。孟子说:“为仁不富,为富不仁(滕文公上)”,天底下,除开圣人而外,没有人不好富,因此没有人好仁,因此难以看到好仁的人。

难以看到好仁的人可能符合仁的概念。仁是什么,孔子没有给我们做出明确的定义,孟子也没有给我们做出明确的定义。仁是什么我们很难界定,而不仁则通常可以为普通人所适用。人们通常责骂那些不人道的人不仁,不人道的人往往是不以对待人的态度对待他人,不以对待人的态度对待他人,在古希腊人的文化中是不正义,因此仁的概念可能是中国人文化中大抵相当于古希腊人正义的概念,仁的意思应该是给人以人应该有的。正义是平等的人之间的根本行为准则,古希腊人的社会形成伊始形成的便是大致平等的社会关系,因此古希腊人以正义为其社会的根本行为准则,虽然我们不能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古希腊人形成了大致平等的社会。而古代中国人的社会一开始形成的便是不平等,社会是经由强者征服弱者而形成。强者取得治理弱者的社会地位后,便与弱者产生社会地位的不同,强者与弱者的社会地位不同表现在各种社会制度与社会规则,会区别强者与弱者的不同而不同。制度与规则区别不同的人适用,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在不平等的人之间不适用正义,因此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缺乏正义,社会缺乏正义,人们往往也就难以看到正义的行为。如果仁是相当于正义的概念的话,难以看到正义的行为,也就是难以看到好仁。

孔子为什么要竭力倡导仁,因为仁实现的是正义,正义是给每个人他所应得的。国家需要正义,国家正义就是国家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国民,而无论国家是何种形式。民主的国家需要正义,便需要用法治来保障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国民。专治的国家也需要正义,专治的正义是专治者公平公正地对待他的臣民。专治者公平公正地对待他的臣民也就是仁,因此孔子极力宣扬君主应该仁。《论语雍也》说:“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说的就是尧、舜所以被称为仁也就是他们公平公正地对待天下人。《论语季氏》说:“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即孔子认为有国有家的君主最应该忧患的是公平公正。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阳货欲见孔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6684.html

更多阅读

我结婚了,但是老公不爱我. 不爱老公了怎么办

今天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看完后我哭的稀里哗啦的..尽管这只是一个故事.....我还是哭得不成样 我结婚了.但是老公不爱我我们认识的时候,他刚结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恋爱。据说是他的前女友有不孕症,分手是一个不

《君生我未生》唐诗欣赏 唐诗欣赏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摘自网文。 《君生我未生》唐诗原文 此诗为唐

为什么我写的文章百度不收录呢 百度不收录文章

为什么我写的文章百度不收录呢?现在很多站长都很烦恼,今天我就大概和大家分析下哦1、网站文字没有处理好。关键字太多,对于关键字没有固定的主题,什么相关的字都加上去,这是不正确的做法。还有网站的描述不合理,网站的描述和网站不相符, 2

声明:《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阳货欲见孔子》为网友贱是一种态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