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六校第一次联考优秀作文选 安徽六校联考高三2017

2013届六校第一次联考优秀作文选 安徽六校联考高三2017

2013届六校第一次联考优秀作文选

【作文原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生陈作兵的父亲半年前确诊为“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转移”,无法手术。陈作兵一度束手无策,最后他从科学的角度,理性地尊重父亲的决定:放弃治疗。在他的安排下,父亲回到诸暨老家,不再服药、打针,还亲自下地种菜,只吃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一家人也不再提父亲的病情,直到父亲去世……父亲走的时候,很平静,很满足。
陈作兵的行为诠释了孝顺的另一种含义,他父亲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何妨长啸且徐行60分

珠海一中高三(5)班 孟佳

村上春树曾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久地存在。”生命如一条漫长而奔腾的河流,左岸是生之繁花,肆意开绽;右岸是死之烟火,傲然偱影。而我们伫立于河流中间,何妨长啸,徐徐行去?

漂浮于布达拉湛蓝天空的云霞,俯视几千年来人们踏着信仰之光的生死相继。飞舞的雄鹰翱翔于灵魂的头顶之上,引领他们直至极乐之地。曰为“天葬”的仪式,任其死去的肉体由生灵啄食。这不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而是将灵魂送回至他最初的天堂。与其倚靠冰冷仪器而维持心脏无谓地跳动,不如闲赏月白梨花,感受生命最原始而壮丽的轨迹。

正如泰戈尔诗中所言:“生命之花,其开放与颓败都闪烁这天地。”如四月街旁所盛开的白花,开得肆无忌惮,似有一种至死方休的豪情。繁繁密密的碎花,因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美好的彻底展示,所以迷醉了人们的双眼。

似柳七郎,原求官场一位,却被一旨圣意而断了念想,官场之路死了,但诗意却温柔了他的红袖光阴。面对深不可测的断崖,与其舍命探其究竟,何不回首,寻另一处佳境?似苏东坡,遥遥仕途,重重艰辛。名利场上的失意,却浇不灭他心中灼灼燃烧的美好。那一尊皎洁的江月,或许为他寻了另一处桃源。

感受生命,理解生命,遵循生命,并享受生命。如石田衣良所言:“离开算什么?怎样的离开才是最重要的。”生老病死,人生必经路途,坦然面对,必能察生命之瑰丽。

坦然,不代表漠视,不代表任生命来去。而是不强求,并缀生命以美好。生命之途,其崎岖艰辛不言而喻,但没必要苦苦追求其长度,而应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或醉眠于树阴,或高歌于山巅,或傲然于浮云,或闲钓于碧溪。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勇敢地开始它,亦要勇敢地结束它。

花开一生,绽其美好,无须苦苦不颓败;人行一世,寻其真谛,何妨长啸且徐行?

2、生如夏花,逝若秋叶59分

珠海一中高三(5)班 王紫珏

“生如夏花之绚烂,逝若秋叶之静美。”活着的时候要释放所有的魅力和活力,逝去的时候,就平静地等待。

人之将死,有许多不甘心和遗憾,但终究敌不过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没有谁不害怕死亡,平日里轻巧的语言,满不在乎的从容在真正面对它的时候,如雪遇阳光自然消融。到最后依然从容的人,只是因为在心里挣扎了许久才最终释然。庄子在妻子走后引吭高歌,不表悲伤,是他知道这样的结局谁都无法幸免,况且化蝶这样的经历他都有过,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妻子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呢?他的从容不是一种妥协,反而是对生命的尊重。

写下《花田半亩》的田维,在中考前就被诊断出罹患血癌,她却没有就此轻生,把治疗的疼痛化作优美的文字,在世间留下痕迹。看了她的照片,外表甜美却无处不显内心强大。不愿使用“绝笔”两个字,如此冰冷的语言配不上她的从容坚强。铁凝曾说:“假如人生是一条长街,我就不愿错过每一处细小的风景,假如人生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愿意把它做得生意盎然。”无论何时都当怀有珍重之心,人生短暂,就让它精彩绝伦吧,那么当逝去之时,会带着满足安静离去。至少精彩过,如昙花如烟火,枯萎谢幕的时候在看不见的角落。最美最绚烂的时刻被铭记,黯然离去的时候只要自己心中一片安宁。

“在生命的疆域里,我们是幼小孩童,懵懂无知,他是大人,手心里捏着糖果或毒药,与我们做迷藏。”生的诞生与消亡,都是如此不可捉摸,看不见将行的轨迹,我们仿若被玩弄于鼓掌之间。其实不然,不存在所谓的对抗所谓的束缚,生命于我们而言是一张纯白的纸张,所有的色泽都由自己描绘填涂,生命只不过是限制了纸张的大小与厚度,却并不决定上面该被什么充盈。所以当所有的空白都被颜色塞满,要拿出记忆的画笔将那些掉色的重新涂满,将粗硬的柔润下来,将凌乱的线条梳理整齐。剩下的事情,就是欣赏了,怀着欣赏的心情回看人生,以平静从容的姿态迎接死亡。

生,就要轰轰烈烈;死,就当云淡风轻。

3、善待生命 58分

珠海一中高三(6)班 李识君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下如此温暖动人的诗句的海子,最终却选择了在一个没有诗歌的时代里同诗歌一起死去。海子离去了,海子的诗魂还在,他曾经许下的善待生命的诺言还在。一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不正是寄寓着我们对生命的期许和想往、我们善待生命的信仰?

周国平认为:有尊严地承受死亡是我们作为人的最后一项光荣。在死神降临之际仍能有尊严地承受死亡、善待生命的人,定是真正的生命信仰的笃行者。曾经在德国风行一时的“死亡日记”,便是普通人在临终之际对自己的过往生命的最后一次观照,也是最深沉、最清醒甚至最温柔的一次观照。此时仍能鼓起勇气、汲取生命的最后力量为自己的人生作结的人,生命于他们而言,定如一块温润的美玉,尽管并非光洁无瑕,仍旧莹莹地透射着生命的宝藏的光华,需要人用十倍的心思、百倍的信念来细细把玩,并放在心窝上捂得温热才罢休得了啊。

善待生命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反观自照的清明的理性、柔软的情怀,更是为自己的人生做主的坚不可摧的信念。十六岁的伊莎贝尔,正是在她的喷香的生命刚刚要绽开花朵的鲜妍时选择了搭乘飞往天国的航班。身患绝症的伊莎贝尔身躯轻飘苍白如纸片人,灵魂的重量却足以使她为自己的生命做出了最沉重的安乐死的决定。在那个灵魂移居天国的神圣时刻,伊莎贝尔在全家人宁静柔和的目光的注视中陷入了永恒的沉睡。伊莎贝尔无疑是善待生命的,弥留之际,她还在弟弟耳边呢喃,承诺会在他第一次约会时偷偷地守候在他身旁;伊莎贝尔也并非无畏于死亡,她的字里行间满是对未知的寂灭的恐惧。而她之所以能够为自己的死亡做主,正是因为善待生命的信仰早已在她的灵魂中开枝布叶。

善待生命并非是一种对自我的纵溺,对苦难的逃避,相反,在生命饱经摧残的时刻,灵魂中的对生命的光和暖的渴望会愈加浓烈,趋使我们为自己的生命奏响一曲最盛大的挽歌。善待生命是直面苦难并战胜苦难的勇气,是对生命的最厚重的礼赞。

4、万籁俱寂亦是韵58分

珠海一中高三(7)班 龚芷莹

喧闹,车水马龙,高速度的生活使人生有些许不堪重负,挣扎着,犹如一棵春草,渴望闲适而悠闲的阳光。寻一处幽居,感生活之恬静;觅一方田地,享万物的美俏。

简嫃曾说过:“无需挣扎,自然而然。”

逃不出高速的经济怪圈,我们可放下心来,宁静地品味生命,品味生活。有时候,与其顽强地与生活中不可抵抗的困难种种而斗争,何不放下心来,感受生活的适然。似俞伯牙与钟子期,坐观流觞曲水,听一曲美妙天籁,享世间万物之俱寂。无丝竹管弦呕哑嘲哳之纷扰,也无繁文缛节案牍之劳形,如此平淡闲适的生活,加上一盏茗茶,几抹书香,三五好友高曲一歌,亦是人生幸事矣。

让时光拥有它的脚步,而我保存我的萤。生命已刻薄与荒芜,我们何不与生活慷慨而繁华地相爱。岁月与生命已以荒凉相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坦然,满足,平静而快乐地走下去,直到人生与世界的尽头。

著名的作家七堇年曾说过:“命运待我,已这等优渥,以至于岁月是否宽宏,已不足为念。”

作家史铁生饱受残顽疾病之扰,但他毅然平静看待人生,坚持平淡学习与生活,恳促写下了《我与地坛》这一影响巨大的名著。前苏联的运动员洛斯丽安娜当知道自己不幸罹患恶性肿瘤,她并没有对人生或生活过多地埋怨,而是回家种种花,为自己的花园多作打理,陪陪孩子,平静地度过生命中仅有的几天。后来她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庆幸自己没有接受化疗,我坚持自己的选择。我只想停下来,安静地看看世界,便是我走过生命的最大安慰了。”

回归自然,享受生活之淡然。纵使岁月已刻薄相欺,而当我已知无力回天,我不会抱怨生命的不平等,我会静静地享受生活,享受悠扬而短暂的时光。

若能澄心净耳听,万籁俱寂亦是韵。人生本就该平淡,坦然面对每一件事,会收获满足与幸福。

望我下次再见你时,你已能处世泰然,平静地坐看云卷云舒,笑看细水流长。

5、尽享个中乐趣57分

珠海一中高三(4)班 邱桐

人生苦短,何苦于生命最后一刻仍侧卧于苍白被褥之上,嗅尽消毒水呛鼻之味,哆哆嗦嗦所伸手护紧输液针管,苟延残喘请求于世上多活一分钟?生命本是一场旅途,只需尽享沿途乐事美景,叹尽其中乐趣、真谛,葬身荒野也足矣。

常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陈作兵的父亲能在癌症晚期放弃治疗,回到老家,远离心烦意躁的医院,怡然于山间田野中耕作、收获,做使自己放松欢欣的事。能不能说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才真切地体味到了人生的真谛,即尽享其中的乐趣,找到自己。与其痛苦地等待死亡,不如平静地过想要的生活,在最后一段旅程中尽享个中乐趣。

九十年代美国的一位学生,克里斯托弗·麦坎昆德斯,只身一人深入不毛之地,向北,一路向北,到阿拉斯加,寻找人生真谛。

在他做好充足准备后,却发现来时齐膝深的小溪在夏日充沛雨水的灌注后,成了汹涌奔流的大河。尝试过河,但失败。他只能暂时回到栖身的废弃巴士中。

气候严寒,白雪皑皑,飞鸟入深林不见踪迹,猎物或许早已南迁,四周毫无生机。在食物日渐减少、大米储量早已低于警戒线后,他一日一日地消瘦下去。误食毒植物根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他在日记中艰难地写下每日的感受,和计算着日期。

在最后,在终于熬不过、没有办法的最后,他在木板上写下了“我对我快乐的人生感到满足”,而后他的遗体于几个星期后被猎人找到。

享年二十三岁,但并不遗憾,我要为他高歌。生存不在于长短,在乎过程。在他躺下闭上眼睛之前,他对于他的人生,肯定是满意的。回想近两年来在高山绿水中留下过的踪迹,在沙漠中的行走,在公路上在农场中交到的朋友,可以说他的人生没有白活。

即使终将以逝去和离开作为结局,即便留下了悲痛,但带走的,永存的,是充分享受了人生后的喜悦满足。尽享生命、人生的乐趣,葬身荒野亦足矣。平静地离后,带走的是美好的回忆。

6、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57分

珠海一中高三(6)班罗净月

看樱桃已红,芭蕉又绿,其实生命本就有自己的一套打算。

年幼的我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只认为那是一道可怖的深渊,一旦跌入,自身便犹如灰飞烟灭。然而长大些的我似乎觉得死亡如同一个生命必不可少的庄严仪式,隆重地宣告着一个生命的终结。

有这样些人,换患上了残忍的疾病,于是终日在病房之中,使用各种药物,在维持有限生命的同时期待着渺茫的奇迹可以出现;也有另外些人,如同陈父,选择放弃治疗,按喜欢的方式度过剩下的日子,当然,也放弃了延长生命的权利。这是不同人的不同方式,我们无话可说。

我曾想若是我得了什么可怕的疾病,也会离开医院,去一一告别我爱的人,然后趁自己在这个世上的观光时间还未结束,便去多走几个地方。然而有人对我说,如果你真的碰上那样的事,即使只有百分之十的治愈可能,你都会去尝试,因为对于生的渴望会在那时变得尤为强烈。其实我一直对自己这种猜测的行为有些鄙夷,觉得这像是对患病者虚伪的同情和亵渎。你不是他,怎了解他眼中的世界?

但是,生命本就是矛盾的。它给了我们许多的选择,也让我们在选择面前变得纠结和不知所措,就像仓央嘉措的那句“世间安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就像许多人虽希望长命百岁,却又不愿意看到被时光抛弃后的垂垂老矣的自己。

生命有它自己的轨迹和打算,看潮涨潮落,花谢花开,没有人能幸免于生命的洪流。如同今天草枯来年草长,有渺小个体的逝去也会有新的个体出生。顺着生命的路慢慢地向下走去,该面对的总是会到来。我们又何苦去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让生命变得圆满呢?其实本就没有标准圆满的生命,有的只是我们每个人不同的路罢了。

顺其自然,看神奇的力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是我们无法逆转的,然而每个个体对于自己的路都有一套打算。生命的轮回无法打破,我们在路上,且歌且行便好,毕竟,都是会离开的路人。

明年那个时候,樱桃又会红,芭蕉仍会绿,不知看它的人是否还在。

不必慌张,因为生命,本就有自己的一套打算。

7、归于平静56分

珠海一中高三(4)班 吴梦娟56分

远去了滚滚红尘,远去了繁华喧嚣,远去了物欲横流...... 在生命不断走向尽头时,他抛弃了悲痛与不公,抛弃了城市里的纷纷扰扰,回归于平静与满足,在那卷帙繁华的生命长河中,他只釆撷了最后一点淡然匆匆而过犹如点点繁星。

聂鲁达曾说过:"当华美的叶片落尽时,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人的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繁华才可归于平静呢?或许我们必定要剥开那一层层繁华的外壳才能与其相拥。

生命是应该被珍惜的。《世说新语》里的孝子因划破手指而痛哭流涕,只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悔也”。而现在又有多少人被淹没在高科技的光华里,而忽视了造物主赐予我们的本应好好珍惜的身体。比起陈作兵的父亲,我们不是更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吗?至少我们是健康的。

生命在于过程。当季羡林在文革时被打成“牛鬼蛇神”时,他并没有畏惧,他的心酸弥漫《牛棚杂记》,最终他终于走出了阴影,晚年的他无限光明,季老用他一生的血与泪诉说了他充实而又辛酸的生活,虽然他几度濒临绝境,他仍从阴影中顽强走出,留下了无数伟大作品。他的一生是充实的。

生命丰富多彩却终究归于平静。你是否还记得:豆蔻年华的少女在葡萄架下吟哦《哈姆雷特》,为丹麦王子的悲惨下场而伤心不已;《三国演义》如浩荡长江苍凉澎湃,在少年心中腾跃而起,落幕于苍颜白发的晚情;鬓发斑白的老人在废弃的园子里面对夕阳,一笔一划地抄写《百年孤独》,表情沉静一如深潭止水。

古人道,鸿雁传书,尺素信笺,多么美丽的意象啊!我想这便是平静闲适的释放与诠释,有如“陌上花开缓缓归”的恬淡;坐在古老摇椅中看云卷云舒,数花谢花开的怡然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情怀。

陈作兵的父亲在晚年时的淡然的生活态度便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生于喧闹而归于平静,历经过繁华后平静离开,即使命运会不人道,剥夺他的时间,他面对疾病时的坦然仍深深地鼓舞着我们。

我想我会更加珍惜生命,因为真正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简单的生活与心情上的海阔天空。

8、生与死的超脱56分

珠海一中高三(3)班戎星燕

生与死一直是人类共同探索的话题。多数人渴望生命而拒绝死亡,渴望鲜活而拒绝沉寂,渴望永恒而拒绝消逝。然而生与死却是一对统一的矛盾体。有生,则必有死去。

医生陈作兵的父亲在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时所表现的是异于常人的淡然和超脱。既然无法拒绝,何不享受生命最后的乐趣?他选择了回到家乡亲自下地种菜,只吃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再服药、打针。此时此刻死亡对于老人来说不再是一场即将离别人世的噩梦,而是一个惜别多年的老友。我们从黑暗中来,终有一天也要向黑暗走去。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过:“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他面对朋友的相继离去也曾彷徨,不知所措甚至无比悲凉,伤心欲绝。但生命的顽强能够超越一切痛苦和磨难。在经历过生离死别的悲痛之后他体会到的是生命的博大和对死亡的超脱。人生虽有终结,但生命的延续并不会就此终结。因此死亡带给人的不应只是泪水,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的来临也表明人的一生圆满完成后划上一个圆润美好的句号。

坦然面对死亡的老人选择了迎接死亡,这并不是对生命的轻视与抛弃,反而是一种至高的尊重。有些人因为即将逝去而痛哭流涕,不肯撒手人寰,不愿接受永久的黑暗,将剩余的最宝贵的生命也消磨得暗淡无光。他们剩下的只有情人的眼泪和一双不愿闭上的枯目。与其如此,不如坦然面对。

生命的彼岸也可以繁花似锦,就在于我们如何选择生与死交接的方式。其实生死并不对立,而是一个统一体。我们无法拒绝生命的诞生,同样无法拒绝死亡的来临。当死神之手向我们伸出,便预示着下一个生命即将来临。

死虽可以剥夺人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力,但同样可以赋予人另一种自由,给予人强大的活下去的勇气。既然终有一天将会逝去,何不珍惜我们有限的生命?用平静和满足迎接那一刻的来临,用一生的辉煌诠释结束的完满和幸福。人生,才够绚丽。

9、生命终会有时56分

珠海一中高三(18)梁兆聪

哭有时,笑有时,生有时,死有时,辉煌有时,暗淡有时。生命所有突如袭来的瞬间,终会有时。而在所有不定向的选择中,一念之差,便咫尺天涯。生命有时,请务必尊重生命的决定。

社会日益昌繁,为了物欲,熏迷了多少无辜的心。多么想回到简单、朴实的世界里,做一个简言简行的思想者,随心而生。

在伯利克里繁华的雅典时代,苏格拉底应运而生。他是这个世界的文明与教育先贤,他所在的地方都盛开出美丽的智慧之花。他坚持自己心中那个神的意念,他相信宇宙之神,却因“新创造神之罪”被判处死刑。他不想逃走,更不能逃走。他知道,生命终会有时,无论生,更毋论死,命由心生,他的心由上帝主宰,扎根在雅典。区区毒酒,何以斥他于十八层地狱而不得超生?区区一死,何以贬他于万劫不复的不毛之地?心存的那一丝丝为雅典的爱,为正义与信仰的爱,为教育千千万万后世人刚正的爱,酒最毒,人心不毒。

生命的高度,不言即喻。死亦有时,生亦有时,生命中点点直率的信念,让我们回归本真。

刘再复在《童心说》中如何钟情于童心未泯的天国心境,势必超然于世。生命最本质的根源,便是众生呱呱坠地时那纯真无邪的天籁,响彻天宫。生存于世,就应本着本心本土本生。更不可言假言,事假事,文假文,如刘再复所言:“童心的主人,堂堂正正。心上无邪,身上无恶,形上无垢,影上无尘。谁敢邀堂堂而击正正?”如此一天问,叩问了多少无辜而又无知的心。生命是那条长河,终有干燥、流尽的时限。何不堂堂正正,照着心所指引的方向迈去?

至于我之得生者,心有所知,心有所执,心有所指,心有所志。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绘了他记忆中那昨日的欧洲,是如何在一战的摧残下,走向没落,走向衰颓。他尊重了生命的最终决定——既选择了生,又选择了死。只是,他生在昨日的世界,死在今日的世界。

生命终会有时,有太多不知何去何从的决定,让我们束手无策,来不及在未知的未来,谋划太多,思虑过分。唯一能做的,便是尊重生命中的每一个决定,亦大亦小,生命都可无怨无悔。

10、另一种“浪费”56分

珠海一中高三(18)班张清桂

著名作家张晓风说过:“生命是一桩太过美好的东西,以至于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度过,都是一种浪费。”

当我们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我们也是在浪费生命。由于生命横竖都是由我们挥霍,有的人便觉得无所谓了,过着朝六晚五的生活。这或许是《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说:“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认识,因而决定着自己的生活。

子曰:“志士仁人,无杀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这对于生命的浪费是一种伟大,也是不朽的。不过,真正这样做的人又有几个呢?诚然,这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其实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无可替代的,我们需要的不是伟名,而是随心所欲。

菲斯帕斯在面对死亡的降临,显得从容万分,依旧做着自己所想的事,没有一丝后悔,反而静笑道:“难道我就这样变成神?”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也许他什么都没留下,但这又何妨呢?难道要像世人一金银给后代?他是挥霍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去始终微笑,这便足矣。生命中还有什么比这永恒的微笑更重要呢?

史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提到:“一个人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年青力旺时,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生命只有一次,以佛教来说:“死亡不过是脱去一个臭皮囊。”但超脱如斯的僧人恐怕亦是屈指可数吧!因此,发现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并用尽一生去做,这才是对生命的一种最好的“浪费“。托尔斯泰在垂垂老矣时才发现自己最想做的事,虽有点悲哀,却依旧是找到了最喜欢的事,不也是美好的吗?

生命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其长短虽由不得自己,但存在方式却为我们所决定。唐伯虎一生放荡不羁,随意而行,一首《桃花庵歌》赢得万事美名。反观之下,如机械般的生活平凡大众,一生都不知何为生活的真谛便溘然长逝了。

生命是一种浪费,何不选择一种最好的“浪费”,随心所欲。

11、生命的含义55分

珠海一中高三(14)班舒盈

自古以来,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从未停歇过。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生陈作兵的父亲,在面对疾病时的选择,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看到陈作兵父亲的故事,我不禁想起另一个人,面对癌症晚期时,做出了与陈老先生完全不同的决定:积极配合治疗,这个人就是复旦大学教授——于娟。

于娟在治疗期间,经历了3次生死战,却依然不肯放弃,因而她被冠有“抗癌斗士”的称号。虽然,她最终未能脱离死神的魔爪,但她与病魔斗争的精神,却依然让世人动容。

于娟与陈老先生是不一样的,他们一个选择了抗争,只为一丝活下去的希望;一个选择了放弃,只为了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得到一丝欢愉。然而,他们又是一样的,他们面对死亡是同样的从容与乐观:面对痛苦的治疗,于娟用最为轻松的口吻写下了警醒世人的文字,只为世人能通过她的文字,对生命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陈老先生则像自己没有生病一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好让自己的这一生不留下遗憾。

他们对待死亡同样的态度,不同的选择,如何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于娟不放弃,是因为她肩上的责任未尽,她不仅仅是她,更是两个老人的女儿,一个男人的妻子,一个孩子的母亲。这样多的身份,她敢轻言放弃生命吗?对于陈老而言,他养家的职责早已尽,几十年的辛劳让他已有了只为自己而活的资格,他对人世的种种,早已没了责任,所以他可以选择以他乐意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我们呢?不管于娟与陈老如何抉择,他们的生死早已由不得自己。可我们健健康康,如何能因为一点不如意而草率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这年纪,其实是于娟,身上的责任其实才刚刚开始,所以每当看到自杀的新闻,我总是不禁蹙眉:连死亡的勇气都有,为何不敢活下去?我们肩头的责任未尽,所以即便是面对与于娟、陈老一样的困境,也不能轻言放弃,只因这个年纪的我们,身份是在太多太多,若是死亡,该有多少人痛苦与伤心?

其实,生命里除了快乐与痛苦,剩下的便是责任,只有责任已尽之时,你才有资格选择自己的生死。

12、有生者何不用也55分

珠海一中高三(8)班郭小敏

孟子曾设问生死之义:“由是则有生者何不用也?”其回答是“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关于生死的论述自战国时期便敲响了历史的回音壁。常言有道:“态度决定生活”,而在生死交界之处,态度即可决定人生。

时间终究没有挽留未经思量与挣扎便求死的人,阎王的五指也只为人世无所依恋的人所窥见,抉择必为困境所迫。佛学大师仓央嘉措曾在尘世与佛道的徘徊中叹出了“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生死一线之际又有谁不想觅得双全法,既保住生命又守住己所欲求?陈作兵父亲的决然选择可谓现世的一种超脱,一如陶渊明弃官躬耕,陈作兵的父亲则是放弃了可苟延的生命,选择了用自我满足的生活度过余生。

然而,世间不将生置于首位的毕竟只占少数。余华的《活着》被拍成电影后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也囊括了各项大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其悲惨的故事情节之后所折射出的关于“活着”的概念,是否值得提倡,获奖的背后引来的更多的却是文学大师对这一态度的非议,“无论如何都得活着”“活着就会有希望”。这与孟子的学说“舍生取义”无疑是相悖的,却在革命期间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同,归纳其原因,难道是新世纪的生命不如往昔的珍贵了么?其回答当然不是。即便是在战乱时期,也有吞枪如海明威者,在文学发展还不那么繁荣的时期,也有卧轨如海子者,为何?态度之使然也。

人生的生命追求不同,自会导致生命道路的不同,道路的选择,该是无所谓贵贱的,唯有迎合于心,发于心的道路,才不至于为自己所忏悔。享乐于生的人也许无法理解,因为生之气息如夏花,你的心已被灿烂覆盖,毅然求死的人,既觉生无所恋,无可寄托,便也无法寻回初生时的灿烂。

追崇怎样的态度,也体现了个人怎样的追求。待乔布斯说出“愿用所有的科技换取与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时,我才更发现他的魅力,不为他所创造了科技,只为他的态度。

终究,态度决定人生,追求自己渴望追求的,正是我们对于生命本应持有的态度。

13、生若夏花,死如秋叶55分

珠海一中高三(11)班杨祎珠

生老病死,乃人生之轮回也,上帝在每个人来到人间之前,就已经给定了期限,我们都是上帝贪玩的孩子,来人间做一次旅行,时间到了,当然要回家。

有的孩子留恋着人世,不愿意回去,于是上帝很生气,让他受尽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打针吃药化疗手术都是上帝和我们玩的小把戏,他只不过像是一个思念孩子的母亲,希望早一日见到孩子。而有的孩子听懂了上帝的召唤,静静的享受在人间最后的时光,与所经历的一切一一告别,然后稳稳地投入了母亲的怀抱。

生若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豁达与敬畏。

庄子的一生是“放浪形骸之外”,他的不羁是生命绚烂的状态。当他的妻子过世的时候,人们以为他会悲痛万分,因为他与妻子向来十分默契,并且情深意切。不料他却鼓盆而歌,唱着愉快的曲调为妻子送行。人们都很诧异,庄子却说:“人死了,便再也没有了生活的羁绊,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

从庄子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豁达,“死”在这里,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反而成了一种美好的境界,脱离世俗琐碎的烦扰,灵魂得以真正的自由与解脱,思想没有了束缚与禁锢,达到了超然的状态。同时,“死”也是安详安定的,这便是对秋叶静美的最好的诠释。

陈老先生在人生的最后放弃了治疗,远离了浓烈刺鼻的药水味与冰冷的针管插入皮肤的痛,还有更多的是放下了对死亡的畏惧与恐慌。他回到家乡,亲自下地种菜,吃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回归到生命最原本的状态,一种敬畏而谦卑的姿态,最后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静而又满足地离去。这才是美的、完整的生命状态,有留恋但不眷恋,有遗憾也有满足,这样的离开,比在冰冷的手术台上突兀的死亡要好上百千倍了。如同秋叶一样,遇到了合适的风便翩然坠落,那样一种安详宁静的美丽不正是生命初始的温柔与单纯吗?

活着,便绽放;离世,便静静凋零,这是生命的规律。来时别担心,有母亲接住你,走时别害怕,上帝正在迎接着你呢。

生若夏花,死如秋叶,便是人生之最完美。而学会豁达的面对生命,敬畏生命,才是这一趟人生旅途的最宝贵财富。

14、孤巢以养不为孝55分

珠海一中高三(11)班刘芷婷

中国五千年传承的孝道浸染着每一位华夏子女。不似西方父母与子女淡漠近乎商业伙伴的关系,我们的思想观念里一直是:父母养育之恩定涌泉相报。孝子,是本分亦是个好名声。

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让年迈的父母住进高额费用的养老院,让父母不用抖着老寒腿爬梯而是乘着电梯住进豪华大宅,钟鸣鼎食。这样做,子女们便能由外一致通过并颁发一个“孝”字证书。但有没有人问过,那些彻底沦为孤巢老人的父母们,终日守在42寸液晶屏幕前是否快乐?戴着老花镜看手机说明书是否开心?和小保姆吃着造价不菲的琳琅珍馐又是否满足?也许为了给父母一个“金屋”,子女不得不终日在外打拼而有家不回;也许以为给父母一个精致的生活,便可以安心享受只属于自己的世界。但,孤巢以养不为孝。

陈作兵医生在得知父亲肿瘤晚期时,没有做出“感动世人”而散尽万贯家财给老父住院化疗的孝举。而是放弃治疗,让父亲落叶归根,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陪着父亲,让他满足的走完最后一段路。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孝子”最怕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所以如若陈作兵“十足十继承”中华五千年孝道文化。那他便会给父亲买一小瓶上万的药,让父亲住院日夜受化疗的折磨;便会费万金下百般功夫,拉长老父已风烛残年的那一点点生命长度。最后面对父亲因化疗而骨瘦如柴,落发秃头的遗体,便能在外人似安慰的拍拍肩膀中告诉自己:我已经尽孝,没有遗憾了。

同种情况两种方案。几乎不用考虑,相信所有人,所有子女、父母都更愿意选择前者。这本是毫无悬念的单项选择题。为何如今仍有众多希望放弃治疗却仍被插上喉管的老人?为何空巢老人仍被视为中国一大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也许我们该停下奔波在灯红酒绿的街道上匆匆脚步,改变物欲至上的价值观。重新审视“孝”的定义,重新思考父母真正的所需。

那个曾轰动一时76岁老人王一民。一辆自制三轮车驮着老母南下翻山越岭。他给不了母亲一个房价惊人的百万空巢,他只给母亲一个可移动的改造三轮车厢。但他母亲去世时留在嘴角的那抹微笑,却告诉所有子女何为孝道,却让所有电视机前看着报道的孤巢老人们心生羡慕。

孤巢以养不为孝。父母需要的是榻前子女们的嘘寒问暖,而不是计较卧榻是绣铁架抑或金玉床。

15、沉重的参汤 55分

珠海一中高三(12)班罗天宇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大概是鲁迅先生写的。

那里面讲到,古时候的儿孙们,但凡父母卧病不起的,都要弄碗参汤,好说歹说的灌下去,以求得父母半日苟延残喘,似乎这样便无愧“孝子”之名了。

如今参汤没有了,但当你走进ICU病房,那里多的是这样的儿孙。放疗,化疗,抽骨吸髓,一个个简直堪比与恶魔的契约。有的老人不愿意受这份罪,你看有几个儿孙肯放过他们?哪一个不是苦口婆心规劝他们好死不如赖活着,配合治疗吧!

因此,陈作兵与他父亲的故事,便不仅仅是关乎一个人的生死了。

没有人愿意选择,但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题。正当苦苦思索之际,有人突然捏着你的鼻子硬是灌下一碗参汤,那滋味肯定不好受。所以,将心比心,我们是否也该尊重父母的决定,让他们安安心心地度过一个晚年?

在国外,这根本不是问题;在国内,这才刚刚成为问题。陈作兵父子,堪称中国生命教育的先驱者。

但是,问题,肯定不止于此。

我们中国人,是集群的动物。我们每个人组成集体的一部分,集体为我们提供庇护。我们每个人都在竭力保护自己在群体中的位子,是非黑白倒沦为其次。所以,我们人云亦云,把大众的自以为是误认为理所当然。回首往事,我们会不会为自己成为大众的帮凶而羞愧?

心灵的声音,我们听不见;满是伤痕的心,却无人去安慰。有的,只是网络上无尽的口水,报纸上无尽的骇人听闻或耸人听闻的资讯,以及电视中无尽的“某某领导人到某某地进行某某讲话”。在这种阵势下,坚守心灵显得尤为困难。

“100个吵着要开咖啡馆的,1年后剩下5个,5年后剩下一个”,这就是理想与现实,或者说心灵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是追随大众,还是追随平静与满足,这是一个问题。

不管怎么说,我至少不想被儿孙们整的求生不得求死也不能。你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6913.html

更多阅读

第一次月考不算好littlegirlstory a little story吉他谱

这学期第一次月考成绩下来了,一共四科,语数外三科之外、英语外加一项单词竞赛。其它三科还算原地踏步,没有什么波动,就是数学成绩不好,难以启齿的分数。总结起来有主观也有客观因素,但其他三科不也是一样没时间复习吗?怎么没下滑呢?并且失分

声明:《2013届六校第一次联考优秀作文选 安徽六校联考高三2017》为网友辷情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