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1-2 修辞学发凡

第一章修辞概述

第一节 修辞学的发展概述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每种语言都有它自身的内部规律,即它的语音、词汇、语法的系统和规则。如果没有一定的系统和规则,语言就会成为无法驾驭也无法理解的东西,因而也就丧失了它的交际功能。但是,是不是只要基本上掌握了某种语言的内部规律,就能恰当地表情达意,顺利地进行交际呢?事实并不这么简单。

语言的材料是异常丰富的,语句的格式和表达手段又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意思,常常可以用许多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而同一个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时也可以表达了许多不同的涵义。因此,在人们交际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选用什么语言材料,运用什么语言形式来表达的问题。就拿汉语来说,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去看病”“去看医生”、“去挂个号”“去趟医院”、“见大夫去”“瞧大夫去”“看医生去”甚至“瞧瞧去”“去瞧瞧”等等这样一些不同的语言形式,都可以表现相同的意思。相反,同样“吃了吗?”三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是分别指问吃饭、吃菜、吃点心、吃糖果、吃药等等,甚至还能表达与“吃”毫不相干的意思。比如在华北一带农村里,人们日常见面都习惯地互问一声“吃了吗”,却往往并不要求对方回答究竟吃了饭没有,这里的“吃了吗”实际上已抽象为一种问候语,意思跟“早上好”“中午好”或“晚上好”差不多。因此,我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的时候,就有一个选择什么材料,采用什么说法才能最恰当地表达意思,取得最好的表达效果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修辞了。所以,简单地说,修辞学就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的一门学科。

一、修辞理论的缘起和历史沿革

修辞是一个在长期的语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范畴,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因为修辞学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古代希腊人很重视修辞的研究。古代希腊的修辞学(或叫修辞术),指的是学说的艺术,包括立论和词句的修饰。伊梭克拉兹(公元前436-前338年)曾著有《修辞术》,但更为著名、对后人产生巨大影响的修辞著作,是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其中许多精辟的论述至今还闪烁着光彩。中世纪的欧洲,修辞学是“七艺”之首,它和语法学、逻辑学合称为“三艺”,是文化人所必修的。

自先秦时期至20世纪初,在我国,人们对修辞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修辞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演化。

一、古老

1、先秦时期。我国先秦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修辞、风格方面的研究。那时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都很重视语言和语言问题。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始创者,他主张“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强调语言要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认为言辞如果缺乏文采,就不会广为流传。“辞达”与“言文”的结合是孔子修辞学说的重要内容,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释义:信:真实。美:美妙,漂亮。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这是老子“道德经”的收尾之章。“信言”是诚实可信的言说。“美言”是表面华美、刻意修饰的言说。是说诚实可信的言说表面是不华美的,诚实可信的言说不需要追求表面的华美。老子用辩证的方法论述了人类在言说和学问领域立言、立学、求知的规范。第一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2500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是无可争辩的真理。它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文字,都不要追求浮华美丽的言辞,要用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原本意思的言辞。而对于表面浮华美丽的言辞和文字,要认清言者的本意和目的,不要被美言所误导。

孟子:“詖(bi)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知言才能知人。偏颇的言辞,过分的言辞,邪僻的言辞,搪塞含糊的言辞,能够把这样的言辞判断出来,最根本的是你必须心中有标准有原则。

墨子:“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辟(譬)”的方法是用一事物解释另一事物。

庄周很重视“寓言”,“重言”等修辞方式。所谓“寓言”,就是引证神话式的幻想故事(也一些通常说的寓言)来阐明整理。所谓“重言”,就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其中许多是作者的假托),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在中国,最早把“修辞”这两个字连起来用的是孔子。据《易·乾·文言》所述:“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里的“修辞”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修辞立其诚”本是一个政治概念,“辞”的本来意思是“文教”。唐代学者孔颖达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2、两汉时期。西汉的学者曾经热烈地讨论过《诗经》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比、兴、赋。所谓比,就是比喻和比拟;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有时兼有比喻,有时起象征作用,有时只是为了押韵;所谓赋,则是平实地铺叙事实。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它对后代修辞理论的发展起到开创、引导的作用。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有了重大发展,文学批评也十分活跃。这些都推动了与之关系密切的修辞理论的探讨。

陆机《文赋》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对修辞的方法、技巧也有较多的论述。它强调创新:“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主张排除用滥的命意和文辞,就像丢弃已经枯萎的晨花;开拓前人没有运用的命意和文辞,就像振发没有开放的晚蕾。《文赋》把文章分为十种文体,并分别指出其风格特点,所论都很有见地。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的理论总结,对修辞也有精深的阐述。它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结合,认为一篇文章“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在强调情感志趣、思想内容的同时,提出还必须有优美的文辞和动听的声律。该论著对文体和风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文章的词句、篇章结构和辞格等等,也都有独特的见解。《文心雕龙》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4、唐宋时期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书中谈论修辞的地方很多。他从史传文体的特点出发,主张“言必近真”,用今语记事;提出“拨浮华,采真实”,反对雕章琢句;倡导“文约而事丰”,以简要为工。这些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

宋代陈骙《文则》是第一部专门论述修辞的著作,它的出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书涉及的修辞研究范围较广。包括文体与修辞、语法与修辞、消极修辞、辞格、风格等。陈骙还深入地研究了辞格比喻,它把比喻细分为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10类,是古代修辞学著作中讲比喻讲得最为详备的。它不只讲应当怎么样,还讲了不应当怎么样,或者在什么情况应当怎么样。它讲到用语要注意搭配得当,避免语病,以至讲到语助词的修辞表达效果。虽然有点烦琐,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元明清时期 元 王构的《修辞鉴衡》;陈绎曾的《文说》;明 高琦《文章一贯》、归有光的《文章体则》;清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唐彪的《读书作文谱》、刘熙载的《艺概·文概》、薛福成的《论文集要》等。这些著作虽然并不是专讲修辞的,但是比较系统地接触到了大量的修辞问题。历代的诗话、词话、文论中,也有不少修辞方面的论述。

  二、年轻

  20世纪初叶,“五四”运动前后,汉语修辞学的研究有了一个重大的发展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进或参考了欧洲和日本的修辞学,开始建立了系统的汉语修辞学学科,并且在有的高等学校开设了修辞学课程;二是逐渐有了专以现代白话文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从20~30年代,陆续出现一批修辞学专著。可举以下3种为代表:

唐钺《修辞格》(1923)。主要参考了欧洲传统修辞学,专讲修辞格,是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转向的一个关键性著作。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这部书参考日本修辞学较多,但是有自己的创见。《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修辞学的建立。全书共分十二篇,包括引言、说语辞的梗概、修辞的两大分野、消极修辞、积极修辞、修辞现象的变化和统一、语言的体式、词句平匀、安排稳密。将积极修辞分为辞格和辞趣。辞格共归纳为三十八格。该书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而完备的修辞学体系,成为修辞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汪震《国语修辞学》(1935),全讲白话文。第一章里说“国语修辞学限于中国标准的语言,既不是某处的方言,也不是专为读阅而不能用来讲话的文言,……我们为活人,说活话,把活人要说出的话用一种技术写出而没有讹谬,有效而没有误会。这就是国语修辞学的意义。”这个出发点和当时国语运动的历史形势是合拍的。

解放后,汉语修辞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其中指出:“只有学会语法、修辞和逻辑,才能使思想成为有条理的和可以理解的东西。”与此同时,连续刊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该书共六讲,包括语法的基本知识、词汇、虚字、结构、表达、标点。该书紧密联系语言运用的实际,因而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字工作者的欢迎,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群众性的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此后,又陆续出版了一些修辞学的论著和通俗读物。其中1953年出版的张志公的《修辞概要》(生动活泼,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通俗简明,比较实用)和1962年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自成体系,在理论上作了一些探索,是很值得注意的)都各具特色。

十年动乱结束以后,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实用汉语修辞仍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许多大学开设了有关课程,有关的教材和介绍修辞知识的书籍、杂志不少。除此之外,修辞的讨论、篇章结构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特别令人高兴的是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如修辞学理论、修辞学史、作家、作品的修辞艺术,修辞学与邻近学科的着重经、国外修辞学研究评介等等,都纳入了人们的视野。其中有的是过去研究薄弱之外,有的是前人所未涉及的领域。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郭绍虞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倪宝元的《修辞》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

第二节 修辞的性质

一、什么是修辞

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千变万化的修辞活动中包含着种种规律规则,它是共同的、稳定的,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事件都是适用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这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就是“修辞”

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修辞手段,只是运用得好坏优劣不同罢了。比如现在常说的“铁饭碗”、“大锅饭”“走后门”“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等话,其实都是修辞中的比喻说法,大家习惯了,也就不觉得是在运用修辞手段了。再比如,人们去探病时,总不会对病人说“你迟早总要死的”之类的话,尽管这是真理,但在这种场说就极不得体。

我们常听人这样说:“某某人很会说话”或“某某人不大会说话。”这里的所谓“会说话”多半指善于辞令,表达效果好,也就是会修辞,而“不会说话”则往往指不善辞令,表达效果差,就是不会修辞。所以学习一些修辞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修辞的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在日常交际活动中自觉地加以运用,这不仅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会有帮助,而且对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不无裨益。

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时,首先应当分清三个不同的概念:修辞活动、修辞和修辞学。

修辞活动,也就交际活动,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在交际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总不会是消极的,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为了达到预期的最佳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就是修辞活动。修辞活动总是具体的,复杂多变的,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千差万别,但又是有规律的。千变万化的修辞活动中包含着种种规律规则,它是共同的、稳定的,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事件都是适用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这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就是“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相提并论的“修辞”。它是客观存在着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运用它,不能随意废弃或创新,这一点同语法是一样的。所谓修辞活动其实就是运用修辞的活动,或者说是受修辞制约的活动。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语言科学,是以修辞活动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是语言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的社会功能,是如何有效地使用的问题。它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比语音学、语义学和语法学更有实用价值。它是内部的微观的结构语言学同社会之间的桥梁,它是语言学面对社会的一个窗口,它同文学、美术、文章学、逻辑学、诗律学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 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逻辑的关系

一个句子,一段文章的正误,概括地说,决定于四方面的因素:一是事理、逻辑,就是说要看它的内容合不合情理,合不合思维规律;二是规矩、习惯,就是看它合不合词汇、语法规范,合不合大家说话的习惯;三是情味、色彩,就是看它的语体风格合不合适,感情色彩对不对头;四是声音、语气,就是看它念起来顺口不顺口,听起来悦耳不悦耳,口气合适不合适。这四个因素中,除第一个外,其余都同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有时候话语修辞手段的运用,跟对应的某一语言要素直接有关。

(一)修辞同语音的关系

语音以语言声音的性质、结构规律为研究对象。修辞则把语音的双声叠韵、谐音、轻声、儿化、押韵、字调、重音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用,使之在特定的题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良好的修辞效果。

(二)修辞同词汇的关系

词汇研究的是词义,词的构成,词汇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规范化等内容。修辞则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等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修辞同语法、逻辑的关系

语法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逻辑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修辞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因此有人提出,语法管的是“通不通”,逻辑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

修辞和语法、逻辑三者是有区别的,不能把它们混同起来,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

1.一般地,修辞要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切合语法的条件下进行。

2.修辞的特点同语法的特点密切相关。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某些修辞现象会转化为语法现象,而汉语修辞手段的特点有一部分是由汉语语法的特点所决定的。

3.对同一语言事实的分析,往往同时涉及语法、逻辑和修辞三个方面。当然,有些修辞现象是不能机械地用逻辑和语法的尺度去衡量的。因为修辞有时会突破语法规则或逻辑原则。

总之,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基础,为修辞手段的选用、修辞效果的体现提供了条件,而修辞又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中扩大了三要素的功用。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综合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多方面地恰当地选用语言手段;有利于了解修辞的某种特点,并就此去辨证地分析修辞现象。

世代相传、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就是这样一个范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

整首民歌都很美,这里重点分析一下最后一句。这一句是由三个分句构成的。“天苍苍”,是一个主谓句,它把人们的祖视线引向了高远深邃的苍穹,那里是一片湛蓝;“野茫茫”,也是一个主谓句,它又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平坦空旷的草原,那里无边无际。上一个分句描写色彩,这一个分句描写辽阔。第三个分句“风吹草低现牛羊”,是一个紧缩句,包含三点意思:“风吹、草低、现牛羊”。要是说前两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画面是远景、全景,是静态景物;那这里则是近景、特写,是动态情状,显示了勃勃生机。前两个分句的“苍苍”和“茫茫”都是富于音乐性的叠音词,韵母均为“-ang”,第三个分句的末字“羊”拼音为”yang“,三句押韵。顺便指出的是,第三个分句中的“风吹”、“草低”都是主谓结构,按说最后的一点意思也应该说成“牛羊现”,但为了押韵,灵活地改成了述宾结构“现牛羊”。前两个分句三字一顿,第三个分句前两字之后也稍作顿歇,末三字之后则为较长顿歇,成为:

    天苍苍 || 野茫茫 || 风吹 || 草低 || 现牛羊

即成为“3+3+2+2+3”的音节停顿,具有整齐而又有变化的节奏美。整修句子匀称和谐,悦耳动听。正是这样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表现了大草原景色优美、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无限风光。

三、修辞与题旨、语境

(一)修辞与题旨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题旨?题旨就是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致包括主题思想和写说目的两个方面。修辞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总是为了表达特定的内容,因此,修辞与题旨的关系,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形式与内容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内容必须用形式表现出来,形式也必然有其表现的内容。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修辞所要表达的内容决定了人们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修辞形式,适合内容的修辞形式可以更好地来表达内容。如:

①精警的譬喻真是美妙!它一出现,往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美妙的譬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这是著名作家秦牧在《艺海拾贝》中讲譬喻(即比喻)作用的一段话。作家先说明了比喻的“美妙”和“奇特的力量”,然后又接连用三个比喻来作形象的描述。在这里,表达的内容很明确,修辞形式也很生动,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和谐统一。讲比喻者善用比喻,现身说法,说服力很强,表达效果很好。

我们要处理好表达内容与修辞形式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偏向一端。修辞学不以内容为研究对象,但是这不等于片面追求形式。我们要辩证地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努力做到正确的表达内容与完美的修辞形式的统一。

(二)修辞与语境

1、语境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狭义的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上下文或前言后语。我们说一句话,常有上下文。这里的上下文,既包括紧贴在它前后的语句,也包括出现在它前后的其他语句。广义的语境是就语言外部环境而言的,既包括交际者的身份、职业、水平、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又包括语言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背景等客观因素。总之,语境是影响语言交际的相关因素的总和。

2、语境的构成因素

(1)主观语境因素

指包括身份、智也、思想修养、处境、心情等在内的说写者的自身因素,它直接制约着个人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

(2)客观语境因素

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场合、听者、读者等动态因素。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普通作文书上有所谓“六何”说: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指的也就是构成语境的客观因素。

主、客观因素都直接有力地给言语活动以语境上的制约,从而形成修辞上的语境意义。

语境因素的类型 :

1)语言工具:共同语言工具是语境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共同语言,交际无法顺利进行。

例 :“洋泾浜”网络语言
  本人在贵公司的烘焙鸡上荡了一个软件不能用,可能贵公司的东东里面bug太多,现特发上一张帖子奉告,虽然是小case,也请贵公司予以重视。BTW,如有可能,请将修正后的软件E我。大虾。
        ——(《语文建设》2000年第11期)

“烘焙鸡”—音译词,Homepage,主页; 
“荡”—音译词,Download,下载;“东东”—东西;  
“bug”—臭虫、问题、故障; “帖子”—在公共留言板
上张贴留言;  “小case”—小意思、小问题;  
“BTW”—英语Bythe way, 顺便说一句;
 “E我”—通过电子信件传给我; “大虾”—网络高手。
  实际上这段话的意思是:
  本人在贵公司的主页上下载了一个软件不能用,可能贵公司的东西里面问题太多,现在特发一个网上留言,虽然是小问题,也请贵公司予以重视。顺便说一句,如果有可能,请将校对后的软件通过电子信件传给我。网络高手。

2)话题  
话题是谈话的主题。话题常常关系到交际的进展和方向。
  3)上下文
  上下文是具体言语片断中的前言后语。言语交际过程中有许多省略的现象,就是因为借助上下文提供的信息保证了的交际顺利进行。例如:
  她(水生嫂)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孙犁《荷花淀》)  

又如:

②丁二爷吃完了饭,回到自已屋中和小鸟们闲谈。花和尚、插翅虎、豹子头……他就着每个小鸟的特色起了鲜明的名字。他自居及时雨宋江,小屋里时常开着英雄会。(老舍《离婚》)

文中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文字生动活泼,也很有情趣。此外由于上文介绍丁二爷时,已指出过他是个“白吃饭”的人,而他的那些小鸟不是秃尾巴的、烂眼睛的,就是项上缺羽毛的或破翅膀的,无一不属“例外”无一不各具特色。就是它们常同无所作为的丁二爷“闲谈”,又开着什么“英雄会”。显而易见,作者通过语境取得了可笑、幽默的效果。

4)情景
 
 情景语境对言语具体含义关系重大。即使很平常的话,离开语境也常常难以确定。例如:
  ——快八点了。
  这句话在不同的情景中,可能会表达不同的言外意义
5)交际双方关系
 
 交际双方的关系直接规定了言语行为的方式和话语含义。双方关系包括年龄、性别、亲密程度、知识背景、文化传统等等因素。
修辞学(1-2) 修辞学发凡
         ——“今天的天气真好。”
  这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用在不同的对象之间,会有不同的含义。

6)民族心理
  
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不同,对于语词的理解和运用也不同。例如:狗
  英语:褒义 You are a lucky dog.
汉语:常用作贬义词,指坏人。

(二)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1)语境是人们进行修辞活动、选择表达手段的依据。
修辞中语言手段的恰当运用要以适应语境为前提,同时检验修辞效果也要以语境为依据。同一种修辞手段,在甲语境中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乙语境中则未必。我们平时说某词用得好,实际上是说,在这个语境中某词最适合,而不是评说词语本身的优劣,因为词语本身无所谓高下优劣。

修辞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修辞的选择受到语境的制约。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不仅仅用一种的修辞形式,人们会用到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用对偶、排比、反复、比喻、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方法。但是这些修辞的选择运用都会受到语境的制约。具体体现在制约着词语的选择、句子的选择和辞格的运用。比如,要给一个知识水平较低农民讲述一个事件时,可以采用简单明了的叙述方式,尽量避免用过多的专业化的议论或对场景的描写,不然农民会摸不着头脑,影响了表达效果。而用同样的一个词义,同样的一个句式,由于语境不同其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比如,周总理出访朝鲜,把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鸭绿江水长流不断。出访尼泊尔,把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喜马拉雅山巍然永存。这两个恰当的比喻在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十分好的修辞效果

(2)语境往往会赋予词语种种语境意义,从而使语义表达丰富多彩,富于变化,是理解话语的根据。

有些词语,静止地看,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可一旦到了语境中获得了语境意义,便一下子变得鲜活异常、光彩照人,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如北宋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让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有时候人们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比如想要指出某些欠妥的地方,但是又要体现对对方的尊重或者是希望在讽刺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能显得有风度又幽默,就会采取一种“言外之意”的修辞。“言外之意”要达到预想中的修辞效果就要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也就是说要指桑骂槐也得在有“桑”有“槐”可指的语境中进行,不然这“言外之意”就没有依存的情景就达不到预想中的修辞效果了。而且这个时候一定要跟当时的场合以及上下语境相联系才能够让对方听明白。如果对方听不明白,搞不懂这言外之意,甚至有了其他的了解这就给交际带来障碍了。由此可见,“言外之意”必须在与之相适应的语境在才具有意义,也就是说语境可以补出词语的“言外之意”。

台湾歌手齐秦的歌曲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唱响了海峡两岸。众所周知,狼,凶狠狡诈,眼里闪着绿光,如此令人颤栗的凶险动物被写进歌里,谈何美感。然而,事实却相反。我们撇开歌曲的旋律,单就歌名来作一分析。与“狼”搭配的量词通常是“只”或’‘条”,例如一只大灰狼,一条披着羊皮的狼,狼是人们心中的贬损形象。而在这首歌曲中词作者别有用心地从众多量词中选择常与“马”搭配的量词“匹”构成“一匹狼”,不可否认,马这一高大、矫健、人们心目中所褒扬的形象自然影射到“狼”的身上。量词“匹”的选择改变了人们心目中“狼”的邪恶形象,创造了一个与马一样良好形象的“狼”。在这种和谐、安全、毫无野性的语境中,人们自然乐意接受这“匹”孤独的来自北方的“狼”。无独有偶,服装品牌“七匹狼”,食品品牌“七匹狼”竞相上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销售氛围

修辞的形象意义,色彩意义以及风格意义等都要受制于语境。

第三节 修辞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修辞的基本原则

1.码本共通的原则

码本共通的原则是一切修辞活动所应当遵守的前提。

话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发话人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组织成一定的话语,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受话人,受话人依据发话人的话语和特定语境来理解发话人所表达的意思,并按一定的规则作出相应的反馈,这是一个基本的交际过程。

这个过程从信息论角度看,具有编码、发送、接收、解码、反馈等环节。图示如下:

┌———————————————————————————————┐

└→发话人编码 → 发送 …… …… 受话人接收 → 解码 → 反馈 → ┘

编码,是发话人把自己要表达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组织成内部言语,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打腹稿”。它是一种语言心理行为,心理语言学称之为“语言计划的制订”。编码是话语交际的重要基础,编码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话语交际的效果。编码关键有三:一是语码组织要合“法”(语言组织规则),二是语体选择要合“情”(语境),三是信息定量要适度(既不能不足,又不要冗余)。

发送,是发话人把经过编码的内言语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展现出来。或通过发音器官转换成语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说”;或通过书写器官和工具转换成文字,则是通常所说的“写”。输出是一种生理——物理运动,心理语言学称之为“语言计划的执行”。

接收,是受话人通过自己的感官来获取发话人所传递的话语信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听”或“读”。这是一种物理——生理运动。

解码,是受话人把获取的话语信号,输送到大脑的语言中枢进行处理,以解读发话人所表达的意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解”。解码是一种语言心理行为。

反馈,就是发话人根据自己对发话人所表达的意义的理解,以一定的方式向发话人回应,让发话人感知。反馈的方式,可根据不同的情况,或用话语回应,或借助表情、点头、手势等副语言形式示意,也可以通过实施发话人所要求的行动作出反应。反馈标志着一个基本的话语交际过程的完成。

一种言语交际活动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关键在于“编码”与“解码”所使用的“码本”是共享的。

2.角色认同原则

一种有效的修辞行为,不但需要行为主体确立以什么社会角色说话和对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说话,而且更重的是,行为主体对交际双方的这种角色定位还应该获得交际对象的认同。

3.合作原则

所谓合作原则,是指交际双方为了使交际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而应遵守的基本

准则。

4.关联原则

要求所说的话必须与交谈目的相关,也就是要切合话题。例如:

①吉你不换一件衣服?

老太太 不过是到公园去坐一坐,谁再去换衣服?

吉可是天气很凉,不换,也应该加一件。在哪里?我替你去拿,好不好?

老太太 我自己去,你不知道。(丁西林《一只马蜂》)

例中的各个话轮都是围绕换衣服来说的,话题专一。

5.得体原则

修辞行为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语体的规范,是否符合言语交际环

境的规定,是否符合社会交往的礼仪,是否符合文化的习俗,是否符合双方的审美倾向。

修辞是综合运用语言各因素形成恰当的语言形式,以求得理想的交际效果。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才能获得理想的交际效果,这取决于运用的语言形式是否得体。语言形式是否能反映交际的内容,是否适应交际的语境,是否切合语体,语言的规范和变异是否适度,所含的信息是否真实、适量。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得遵循一个原则――得体。一句话有几种说法,哪种说法最合适,要看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对谁说话,上一句是怎样说的,下一句打算怎么说、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有时候典雅点儿较好,有时候大白话最为相宜。

修辞好比穿衣服。人体有高矮胖瘦,衣服要合身;季节有春夏秋冬,衣服要当令;男女老少,衣服的材料花色不尽相同。总之是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

6.收效原则

它是言语交际中修辞层面的最高原则。任何修辞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意图,都要寻求一定的效果。

二、修辞活动的注意事项

第一,修辞要切合题旨,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为特定的思想内容服务

修辞不能不顾思想内容的需要,专门挑选华丽的词藻,或尽量多地堆砌一些修辞格,千方百计地把词句打扮得“美丽”“漂亮”,弄得个浓妆艳抹,忸怩作态,哗众取宠,其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修辞不是可以脱离思想内容的单纯的语言技巧,它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服从表达思想内容为先决条件的。词语、句子、辞格本身是没有好坏、美丑之分的,用得不恰当,就是不好的、不美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内容决定了修辞形式。

当然这不是说语言运用不需要修辞、润色和加工,更不是提倡满篇“大白话”、语言无味、不要文采,而是说语言的运用必须适应和切合表达内容的需要,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思想内容这一根本,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二,修辞要切合语体的需要,同一定的语体相适应

语体是由交际需要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语言特点的风格类型,不同的交际需要形成不同的语体,如口语语体、书面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等。各种语体都有自己典型的、公认的表达手段和方式,一定的语体要求一定的词语、句式、辞格、语言手段等与之相适应,这些表达手段和方式对于其他语体往往是相排斥的。例如公文语体排斥文艺语体中的夸张、双关等辞格,文艺语体排斥政论语体中结构复杂的长句,也排斥科技语体中的科技术语等。语体对语言材料的选择、修辞方式的选用等都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注意语体的区别与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密切相关,所以切合语体需要也是修辞必须遵循的一条不容忽视的原则。

第三,修辞必须适应和切合语境的需要。

语境,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也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语言使用者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语言环境。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所说的“六何”——“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7页。),就是构成语境的因素。

任何词语、句子或某种修辞方式,如果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孤立地、静止地看,无所谓好坏。修辞现象总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修辞效果也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体现出来。同一句话,此时此地说合适,而换一个时间、地点、场合说就不一定合适。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和效果。例如公安人员在逮捕逃犯时说:“我早就在这里等你了!”表示有先见之明,具有一种威慑的力量。如果一对恋人,一方对另一方说:“我早就在这里等你了!”就不再具有威慑的力量,而表现了望眼欲穿、急不可待的绵绵情意。

修辞的成败,除了取决于是否切合题旨、是否切合语体外,还取决于是否适应语境的需要。适应语境,就是要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灵活恰当地选用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陈望道先生说得好:“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美,用得不切当便是丑。”(《发凡》19页)怎样才能恰当,只有适应和切合语境才能恰当。因此,适应语言环境是修辞的基本原则,也是修辞的基本规律。

(三)、修辞的基本要求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上来说,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取得语言运用的最佳表达效果,那就应该做到准确、鲜明、生动、简练,这也是修辞的基本要求。

1、准确

所谓准确,就是选用的词语要确切,分寸合适,轻重恰当;所用的句式也要确切地扣“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到表意缜密准确。是什么就是什么,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使人听了不会误解。例如前面例①《藤野先生》中的那句话“从此就看到许多〔新〕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把其中的“新的先生”改为“陌生的先生”修改后就更加妥帖、准确。又如,在为人民军队制定“三大纪律”时,1928年,毛泽东同志写了“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后来毛泽东同志把它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可以说是选用词语精益求精的范例。“群众”比“工人农民”的范围大,更确切(只说“工人农民”容易被人钻空子,似乎非工人农民的东西就可以拿了)。“一针一线”是极细微的东西,这里代替“任何东西”,军队纪律的严明由此可见一斑。再如鲁迅小说《药》中老栓买人血馒头的一段描写: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段文字中的“摸”“抢”“扯”“塞”“抓”等几个动词,用得就很贴切、准确。一个“摸”字,写出了老栓生活的穷困、艰难(如果衣袋中钱多,一抓一把,何必下手去摸?因为生活艰难,为防止丢失,才把钱藏在身上最安全的地方,所以要“摸”),这个“摸”字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老栓的情态。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抢”“扯”“塞”“抓”等几个动词,则活画出了刽子手蛮横、粗暴、极不耐烦的神态,如果换成其他同义词“拿”“撕”“递”“接”等便没有这样准确、传神。

2、鲜明

所谓鲜明,就是选用的词语和句式必须含义清晰、明确,让人一看就明白,不能含糊其辞。 

要做到鲜明,选用词语就应避免晦涩,要少用难懂的词语,要少绕弯子。例如:

蓝色的天空像硫酸铜一样。

“硫酸铜”是什么样子,没有学过化学的人就不清楚,因此上例语义不明晰,如果把 “硫酸铜”改为“大海”,意思就清楚明了了。

又如前面所举的《藤野先生》中的“新的先生”,既可以指新来的先生,也可以指不认识的先生,语义也不明晰,而改为“陌生的先生”后,意思就十分清楚了。

一些新闻报道中常用“反应强烈”这类词语,究竟是“强烈赞成”,还是“强烈反对”?语义不明。语言运用中应尽量少用这种模棱两可的词语。

3、生动

所谓生动,就是具体形象,新鲜活泼,能使人感动。生动是以准确、鲜明为前提的,不能离开所要表达的内容去片面追求生动。语言生动,不一定使用什么新奇词语,也不一定要堆砌华丽的辞藻,有时候,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做到了准确贴切,也就生动了。例如: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

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这都是一些普通的词语,但用在特定的情境中,真实地表现出农村荒凉凋敝的景象,显得非常形象生动。

有些抽象的事物,抽象的动作如果选用一些表示具体事物、具体动作的词语来表示,也会显得很生动。例如:

他们接着便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鲁迅《孔乙己》)

孔乙己读了大半辈子书,连秀才都没考上,这对于一个死要面子的读书人来说,既是终生憾事,也是一件丢脸的事,所以每当提起这件事,孔乙己就脸色发灰。可文中不说是脸上变成灰色,而是用动作性很强的“笼”字,来突出脸色变化的迅速,好像一下子从外部罩上一层灰色,非常形象,表现出这句话对孔乙己的打击有多么沉重。又如:

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袁鹰《井岗翠竹》)

上例中的“滑下”原文是“下了”,意思比较抽象,后来作者改为“滑下”,就要生动得多,它既包含了“下了”的意思,又表明了“下”的状态和速度;“挤上”、“走上”等动词的运用,把“翠竹”拟人化了,显得十分生动、形象。

4、简练

所谓简练,就是指运用语言应力求简洁,做到言语不多而含义丰富。

语言简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删除冗赘,不说废话;二是通过词语的确切选择,使语言增加弦外之音,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例如: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人民解放军30万人渡过长江》)这是1949年4月22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播出的消息,总共只有16个字,却勾勒了一幅“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丽画卷,确实达到了“持一当百”的境界,堪称语言运用精粹简练的典范。又如:

原稿:我怎样的孤寂啊!统计全船的人,大约在15以上,可是我觉得一个也没有,止有孤单的一个我。

改稿:……可是我觉得只有孤单的一个我。(叶圣陶《旅路的伴侣》)

上例修改后比原句更简洁。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 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鲁迅《药》)

上例中用“遍身油腻”来修饰灯盏,寥寥数字,却反映了许多内容:灯盏用的时间长,主人生计忙碌,家境贫寒……言外有意,耐人寻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中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可见,不当用的词语,决不多用一个;当用的词语,决不少用一个,这是语言简练的关键所在。

在修辞的四个基本要求中,准确是鲜明、生动、简练的基础。

第二章 语音与修辞

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充分利语音因素进行修辞活动,是汉语由来已久的传统。

汉语是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大家知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一般说来,每个音节都要有元音作为它的组成部分,而元音是一种乐音,清晰响亮,悦耳动听。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词语组合时音节稳定不变,易于构成整齐的语音段落。汉语的音节具有高扬转降的声调变化,平仄交错,相互配合,会显得抑扬有致,富有节奏感。汉语有双声词、叠韵词、同音词以及词的轻重音等等,它们的反复再现,可以使语音盘旋回环、联绵不断。以上这些具有特点的语音建筑材料,如果巧妙地加以运用,就能使文章声情并茂,大大地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应该重视语音修辞、书面文字看起来似乎没有声音,其实作者在选用词语组织句子时,心里也是在想着音节的组合安排的。而读者,看到的同样不单纯是一个个方块字,而是音义的结合体,心头在默读着。这些,人们只不过没有觉察罢了。所以静止的文字,实际上字里行间在涌动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无声潜流。不少作家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并且努力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老舍说:“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音。不仅写文章是这样,写报告也是这样。我总希望我的报告可以一字不改地拿念,大家都能听明白。虽然我的报告作的不好,但是念起来很好听,句子现成。比方我的报告当中,上句末一个字用了一个仄声字。如‘他去了’、下句我就要用一个平声字。如‘你也去吗?’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地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有的作家还谈了自己的素养的提高。碧野说:“我的散文不仅得力于现代诗歌的学习,而且得力于古典诗词的熏陶。唐诗、宋词,都是我喜爱的。诗词讲究音韵。我的散文也力求要给读者一种音韵美的感受。”他们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一、音节特点与节律谐和

(一)从音节本身来说,现代汉语音节有鲜明的特点:单音节表意,元音占优势,每个音节都有声调。现代汉语音节的这些特点可以给修辞在语音上提供这样一些手段:

现代汉语词语以双音节形式为主,但这些双音节的词绝大多数是有两个语素组合起来的合成词,每个音节都有独立的意义。单音节表意给语句组合在音节上带来很大的灵活性,从而为表达的活泼、幽默或讽刺以及简约服务。这些灵活性可以体现于政论、文艺语体,也可以体现于广告等事务语体。如:

[1]我可以想见,每次开这样的会,都有这样一组镜头,两种力量在较量着,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以王志科恭而不顺、服而不帖地立着而告终。(李小平《桑树坪纪事》)

[2]储蓄有利,利国利民利社会

存款方便,便你便他便人民。(某储蓄所广告词)

元音占优势的音节为现代汉语诗、词、歌等韵文的押韵提供了材料基础。我们可以在各类诗歌、歌词、广告词乃至民谣等多种表达形式中领略到这一表现。如:

[3]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

像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着蜜甜的忧。(徐志摩《沙扬娜拉》)

[4]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

你知道长城有多

它一头挑起边关的冷月,

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

……………………(阎肃《长城长》歌词)

在散文中,我们也可以利用上述特点,插入押韵的表达,取得别致的审美效果,如:

[5]我们有些人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原来终生追求的现在不屑一;原来可以株连九族的现在可以光宗耀;原来引以为荣的现在羞与为;原来避之不及的现在趋之若。(陈祖芬《共产党人》)

每个音节都有声调,为构成语音链中的抑扬顿挫与节奏感提供了条件,使得汉语语音具有鲜明的音乐性。从而不仅使汉语诗歌等韵文节奏鲜明、起降有致,如前举多例;而且连其它散文也同样可以朗朗上口。这也构成了汉文学作品审美特点的民族性表现之一。如:

[6]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

平平 仄仄 仄平 仄仄 平仄 平仄 仄平 平仄仄平仄仄仄 仄平

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

仄平 仄平 平平 平平 仄 平仄 平平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真相〉代序》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汉语音节的三个特点可以综合地运用于修辞行为中,形成节奏感鲜明、组合灵活、独具汉语特色的修辞表达。这一现象不仅常见于精雕细刻的书面文学语言中,即便在脱口而出的口头表达中同样可以看到。曹雨《日出》中的这段台词就很典型:

[7]你骂了我,你挖苦我,你侮辱我,哦,你还瞧不起我!我现在快活极了!我高兴极了!明天早上我要亲眼看着你的行里挤兑,我亲眼看着那些十块八块的穷户头,也瞧不起你,侮辱你,挖苦你,骂你,咒你,——哦,他们要宰了你,吃了你呀!你害了他们!他们要剥你的皮,要挖你的眼睛!

(二)从词语的语音特征上看,现代汉语词具有双音节化的趋势。

现代汉语词语在语音上具有明显的双音节化趋势,词语的这一特点给表达带来了这样的表现:在搭配和音感上,体现出明显的音节节奏均衡特点。

词语在组合时,偏向于2+2结构,或1+1结构。如果没有特殊语境(如对偶等)的允许,很少有2+1结构;句子的末尾多要求以双音节词结尾

漂亮衣服(?衣、服)、语义类型(?类、型)、不断说笑(?说、笑)

学习思想(?思、想)、加以改革(?改、革)、贩卖烟酒(?烟、酒)

电脑坏了、电视机好了、他哭了、把垃圾扔掉(?把垃圾扔)

访问美国Þ访美、看望爸爸和妈妈Þ看望爸和妈Þ?看望爸爸和妈

双音节化不仅给句子的组合带来了明显的音节均衡语感,而且有些短语或句子在结构上可能并不是2+2节奏,但在拼读或接受时,仍然倾向于将它双音节均衡化。如:

一衣带/水弦外之/音丧家之/犬闻/所未闻

望/而生畏乘/人之危狐/假虎威利/令智昏 北国/之春

上述短语从结构和语义上看,都应是以斜线处为第一层次切分点,而不能从它们中间切开。但在拼读这些成语时,却只能以2+2节奏来表达。否则,读起来拗口,听起来也不顺耳。

下面的新闻标题就注意到了音节节奏的均衡,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8]主意太多 成果太少

大国民议会一团乱麻

(《都市快报》)

反之,如果不注意音节节律的协调,语句在语音表达上就会失去平衡和美感。

下面两则广告在音节节奏均衡上处理得不理想,或给人以头重脚轻之感,或拗口难读:

[9] 诱人的貌

迷人的音

醉人的心

喜人的价(某收录机广告词)

[10]这种助听器造型小巧,机身总重量仅18克,属国内首创,噪音、失真、语言清晰、放大效果等技术指标,均属国内领先水平。(《杭州日报》)

(三)音节的协调

我们在遣词造句时,不仅要考虑到符合语法规则,考虑到意义的配合,同时也要考虑到音节的协调。

A、直接组合的词语中要注意音节匀称

现代汉语的词汇中,许多单音节、双音节的同义词并存,选用词语时,应该符合双音节的节奏倾向。在某些情况下,单音词以配单音词为好,使成一个节拍;双音词以配双音词为好,使成两个节拍。这样语音会显得平稳匀称,节奏分明。前面讲到“顺――顺着”的用法时已经涉及这一问题,这里再做进一步的说明。

以“互――互相”为例。这是一组意义相同的副词,单音节动词前宜用“互”,如“互帮、互学、互通(有无)、互致(问候)”。双音节的动词前则宜用“互相”,如“互相支持、互相关心、互相谅解、互相指责”。再如:“过――过于”,这也是一组意义相同的副词,单音节的形容词前宜用“过”,如“过热、过忙、过急、过累”。双音节的形容词前则宜用“过于”,如“过于谨慎、过于固执、过于昂贵、过于乐观。”

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双音节的很多,它们组合时,许多都要求双音词与双音词相配,例如“清正廉洁”说成“清正廉”或“清廉洁”都不成立。这样的例子很多。

  建设国家建国家高国家

  庆祝节日庆节日祝节日

  伪劣产品 伪产品 劣产品

  艰难困苦艰难困艰难苦

有时有这样的情况:某个双音词和另一方同义的双音词配合也可以,和单音词配合也可以。例如:

(1)锻练身体长期坚持(自、自然)有好处。

(2)月光笼罩下的西子湖,景色(更、更加)美丽、

以上两例括号内的单音词、双音词都可以分别和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组合,但是效果不一样:单与单相配,双与双相配都显得更为和谐。例(1)或者说“自有”,使成一个节拍,或者说“自然大有”,使成两个节拍,都比“自然有”好。例(2)或者说“更美”,使成一个节拍,或者说“更加美丽”,使成两个节拍,都比“更美丽”好。广播或诵读时,这点更明显。

下面的句子音节不够协调

    (1)*姑娘那时真可怜啊,爸爸、妈妈被林彪、“四人帮”打成叛徒、死不悔改的走资派,关押在一个人们不知道的地方。一到星期天,邻居小伙伴高高兴兴地同爸爸、妈妈在一起,她拉着弟弟站在家门前,从太阳出来一直盼到太阳落,见爸爸妈妈回。

最后两个分句句末都是单音节节拍,不够平稳,语音上有点煞不住。“落”最好改成“落下”,“回”最好改成回来。

      (2)*观众喜爱的十一面哈哈镜已经整修一新,装潢别致,同光学馆一起也将在春节期间供大家观赏。

最后一个分句最好改成“将同光学馆一起也在春节期间供大家观赏”,修改后,单音节拍的“同”,改成了双音节节拍的“将同”;而三个音节节拍的“也将在”,变成了双音节节拍的“也在”,读来更觉顺畅。

虚词的运用也要注意音节协调,下面的例子最好改一改。

    (3)*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因大肆收受、索取贿赂,被一审判死刑。

后一个分句最好改成“一审被判死刑”,这样,六个字,两字一顿,均构成双音节节拍,显得更匀称。

B、相应位置上的词语要注意音节一致

词组也好,句子也好,相应位置上词语的音节应该力求一致,这样语言就具有了整齐美。四字结构中,有许多就是如此。如“沉思熟虑”,前后两部分是并列的,各自又是一个状中结构,相应位置上的“深”与“熟”,“思”与“虑”,都是一个音节,所以十分上口。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成分为多音节,比方写成“深思考熟虑”,那美就被破坏了。下面的四字格也是如此

  左邻右舍三言两语探亲访友推波助澜

  丰功伟绩清规戒律明查暗访风平浪静

下面我们举一些散文中的句子为例:

      (1)日出后的草原千里通明,这时最便于去发现蘑菇。天山蘑菇又嫩又肥厚,又大又鲜甜。(碧野《天山景物记》)

第二句谓语部分是两个并列的结构,这两个并列结构各自又都是联合词组。值得注意的是两个联合词组中,前一个词是单音节的,而后一个词是双音节:“(又)嫩(又)肥厚,”“(又)大(又)鲜甜”,如果相应位置上的任何一个词语不符合这个音节组合,那就很拗口了。

      (2)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叶圣陶《苏州园林》)

“他们”之后,有四个并列的述宾结构,述宾结构中宾语的中心语都是双音节;“布局、配合、映衬、层次”。中心语之前的定语都是四个音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花草树木”原也可以说成“花草树”,但为求音节一致,“树”用了又音词“树木。”

      (3)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四十二个侍女,是我国现在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她们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

第二句中有四个并列的词语都是双音节:“梳妆、洒扫、奏乐、歌舞”,前三个都是双音节动词。“歌舞”比较复杂,在现代汉语中,它作为一个词,是唱歌和舞蹈的意思,为名词,作为词组,“歌”“舞”均为名词兼动词。这里显然表示动作。这就是说,在四个并列的词语中,有的是词,有的是词组。这是为求音节的一致,所以灵活地将词和词组作为相应位置上的成分用了。

下面的句子相应位置上词语的音节不够匀称:

    (1)*这部作品展现的生活画面广,开掘主题思想深,塑造人物性格活,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较高的艺术概括力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这个例子在“这部作品”之后有三个并列的分句,它们都是主谓句,但是结构和音节不尽一致。三个分句的谓语分别为“广”、“深”、“活”,都是音音节,这很整齐,但是它们的主语就不整齐了:“展现的生活画面”是偏正结构,“开掘主题思想”是述宾结构,“塑造人物性格”也是述宾结构,为什么不一致起来呢?后二者可以改成偏正结构,分别在“开掘”、“塑造”之后加上“的”。

      (2)*“稀土”的名称有点名不副实,其实它们既不“稀”,也不是“土”。

后二分句的谓语“既不稀”和“也不是土”,音节不一致,可以改成:“既不‘稀’,也非‘土’”。也可以改成“既不是‘土’,也并不‘希’”。

      (3)*猕猴桃这种水果不仅酸甜可口,而且有丰富的营养。

两个分句的谓语“(不仅)酸甜可口”和“(而且)有丰富的营养”。结构、音节都不一致,以相同为好。后者可以改造成“营养丰富”。

C、几个多音节语音段落

前面我们讲了有关双音节的问题,这里再讲讲有关四音节、三音节、五音节、五音节、七音七的语言段落问题。

1、四音节语音段落

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四字格”,它两字一顿,整齐匀称,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格式。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就多为四言,童蒙读物《千字文》、《百家性》也是四言。成语大部分也是四个字。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民日常口语中,四音节语段落用得很多,其中一般都是按照语法规则组合在一起的;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也有一些和通常的语法规则相悖的,然而并不影响人们的语言交际,谁都能理解。这说明人们对四音节语音段落的“偏爱”,同时也表明汉语词语组合的灵活性。

(一)现代汉语中,名词性词语通常不能直接做状语,常常充当介词的宾语,而由整个介词来修饰谓词性中心语。可是在一些四字格中,前面的名词性词语如果带有手段、方法等含意的,介词常常省去。例如:

    科教兴国科技兴农智力扶贫礼貌待客

    好言相劝恶语伤人武装干涉武力威胁

 感情用事白手起家

以上名词性词语前省略了“以、用、凭、靠”等一类介词。这是为求构成四音节语音段落,名词充当了状语。

(二)现代汉语中,动词做定语时后面要加助词“的”,否则和所修饰对象的关系就会改变。例如“看的报纸”是偏正结构,而“看报纸”就成了述宾结构了。但是一些双音节动词充当定语,而所修饰的对象也是双音节时,动词后面的“的”常常省去,由两个双音节动词直接组成。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结构比较紧密的带有固定词组性质的词语。例如:

    参考资料调查结果表决程序传播媒介

 营业时间服务态度畅销商品投资项目

    承包合同管理条例从业人员访问学者

以上词语的组合为求构成四音节语音段落,看似述宾结构,实为偏正结构。

(三)有的四字格结构由两组偏正结构组成,偏正结构均为“方位词+中心语”,表面看来,前者和后者似乎是并列关系,其实不是,例如:

    南水北调西电东送

前面两个音节的词组为定中结构,而后面的两个音节的词组为状中结构。如果加上虚词,结构关系就显豁了:“南(之)水(向)北调”、“西(之)电(向)东送”,前者和后者都是陈述关系,为主谓结构。这是为求构成四音节语音段落省略了虚词,以致引起了结构关系的错觉。

(四)双音节谓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连用时,构成“ABAB”格式,由于有了否定词“不”,便成了五个音节的语音段落。怎么办呢?人们便将肯定形式的双音词,即前一双音词的后一字省去,使成为“AAB”格式 。例如:

    参加不参加――参不参加

    知道不知道――知不知道

    安静不安静――安不安静

    凉快不凉快――凉不凉快

    应该不应该――就不应该

    可以不可以――可不可以

肯定形式双音词的第二字省略后,借助于否定形式双音词的衬托,不会误解为其他双音词。如“参不参加”中的“参”,只会理解成“参加”,而不会误解为“参观、参看、参照”等双音词。这是为求构成四音节语音段落,将双音词的两个音节简缩成了一个音节。

(五)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居主要地位,而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有优势。古代的单音词成了现代汉语中多音词的构词。虽然如此,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仍单独使用。前面那些例子如“参不参加”中的“参”就是如此。例如:

    西气东输    缺医少药

“输”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单用,成为多音词的构词语素,可是在这里表示“输送”。“医”单用时为动词,表示治疗;而这里表示医生,是“医生”这一双音词中的一个构词成分。这是为构成四音节的语言段落,将灵活地用做了词。

(六)为了修辞的需要,人们常常把某一类词灵活地用做另一类词,这种情况在四字结构中也在在。例如:

    吃请受礼

“吃请受礼”是由两个双音节述宾词组并列构成,“受礼”好理解,“吃请”呢?“请”动词。但在这里表示“请的(宴请的)”,是作为“的”字结构用的,为名词性。这是为求构成四音节语音段落将词性活用了。

2、二、三音节语音段落

现代汉语中三音节的词语不少,如三音词(主持人、连锁店、绿油油、蒙蒙亮),词的重叠式(看一看、说一说),单音词的并列(老中青、吃穿用)等等。这里主要讨论一下和语音修辞有关的三音节语音段落的问题。

前面我们讲到双音节化是主要的节奏倾向,而两个双音节组合在一起,就成为四字音节,所以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四音节的语音段落是大量的,常见的。但是,一个句子如果都是由双音节和四音节词语组成或充当,那也够沉闷、单调的。三音节语音段落正好可以起到调节作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四音节词组和两个三音节词组的意思基本相同,但两种形式同时在在,颇能说明这一问题。例如:

    亲痛仇快――亲者痛,仇者快

    求同存异――求大同,存小异

    说千道万――说一千、道一万

    想方设法――动脑筋,想办法

    东张西望――东张张、西望望

三音节语音段落的音节组合多为“12”或“21”,它不像四音节语音段落由“22”构成,显得平稳、匀称,所以常常成双成对地出现,实际上是三个音节语句的对偶。三个或更多三个音节以上语音段落的并列也是有的。例如“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20世纪60年代为防外部入侵的战备口号)”、“情况明、方法对、决心大”(20世纪50年代常讲的一种工作方法),那实际上是三个音节语句的排比。

三音节语音段落也是中国老百姓所熟悉、所喜欢的,童蒙读物《三字经》就是三言,自宋代编成,广泛流传,一直使用到清末民初。现在年事已高的人,童年时代多读过它。其中某些句子,人们有时还在引用,如“养不教,父之过”、“玉不琢,不成器”等等。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有的三字句流传也很久远。如《水浒传》:

  (1)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志,那条铁禅杖飞将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了!”(第八回)

  (2)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中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来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第二十二回)

以上两例是“说时迟,那时快”为三字句,如果将这两句的三个音节分别紧缩为一个节拍,则可显出情势的危急。犹如射箭时将弓弦拉紧,以便箭矢疾如流星般射向目标:人们跳高、跳远时,加快步伐助跳,以便飞身腾跃。这里的音节组合,道理是相同的。清代文学评点家在例(1)的文中评点道:“说时迟,那时快六字,神变之笔。”又评述这一节文字时说:“行文有雷轰电掣之势,令读者眼光霍霍。”其实,这六个字的意思也平平常常,但音节组合奇巧,所以能取得紧张惊险的音响效果。直到现在,人们还不时运用。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三音节的语音段落常常可以见到,其原因之一,就是了为和双音节、四音节的语音段落调节。如:

    (1)他常年驾驶机帆船,装载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武汉,跑浙江,闯上海,航线遍及10多个省市,每年纯收入数万元。

上武汉,跑浙江,闯上海”为三个并列三字短句,原也可以说成“上武汉、浙江、上海”,但上下文双音节、四音节语音段落较多,如“装载、各种上、农业、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航线、遍及”等等,音节组合不宜过于单一。而且运用三个短句,语音急促,更适合于表现人物的奔跑于商埠、码头之间

      (2)其实,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都是三字短语,如果改成四字短语也不是不可能的。像“用料节省,结构巧妙,强度很高”之类,但上文多四音节短语,如“设计施工”、“优良传统”,这里不宜再相同。

报纸标题中也常常运用三字短句。例如:

    (1)国运兴 汉语热 传媒盛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南京闭幕(人民日报)

    (2)全国党史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提出

       讲真话 报实情 抓落实(人民日报)

    (3)查隐患 堵漏洞 保安全

       市有关部门对“安全月”活动提出四项要求

3、三、五音节语音段落和七音节语音段落

五音节语音段落是双音节段落和单音节的组合,一般为“212或“221。因为它整齐而又有变化,所以常为人们运用。许多谚语是五字句。如:

      飞鸟恋故林

      长线放远端

      忙人惜日短

      幸福苦中来

      针无双头利

五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杰出的成就,是流传最普遍、影响最深远的诗体之一。五言诗的诗句不仅讲求音节的组合,现在有的文章的题目,新闻的标题也很讲求艺术性,有的五字语句,就具有五言诗句的节律美,读来琅琅上口。例如:

    月是故乡明――写在异国的思念

    蓝天酬壮志――记中国航空工业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黄强

    日落桃花江(摄影标题)

    台岛寿星多(人民日报海外版)

    金秋蕃茄红

七音节语音段落是双音节、四音节语音段落和单音节的组合,一般为:“2221或“2212。七字语句也常常为人们所运用,许多谚语就是七字句。例如:

    一个典型一盏灯

    一石激起千层浪

    山鹰不怕山峦陡

    小树虽绿不成荫

    年怕中头月怕半

    车行半道停不得

我国古典诗歌中,七言诗同样是艺术瑰宝,流传久远。现在有的文章的题目,新闻的标题也运用七字语句,给人以音乐般美感。例如:

(1)火树银花濠江夜――来自澳门同胞回归现场的报道(人民)

(2)浩然正气贯千古――文天祥纪念馆记游

(3)访结西郊别样幽――方北京曹雪芹故居

(4)一腔热血化碧波――记我国远洋船舶的一面旗帜华铜海轮

(5)金龙起舞报春来――铁路全行业提前扭亏纪实

二、双声叠韵与叠音

一、双声和叠韵

双声和叠韵为音韵学术语。双声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双声如“琉璃、仿佛、澎湃”等。以“琉璃”为例,声母都是“i”等。叠韵如“骆驼、霹雳、彷徨、澎湃”等。

双声和叠音词语因为有相同的语音成分再现,连续地作用于人们的听觉,给人以回环感往复之感,这是汉语传统的语音修辞手段。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音词话》中说:“余谓苟于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古人诗歌中很重视双声、叠韵的运用。例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宽寤寐求之。(《诗·关雎》)

“参差”,双声,“窈窕”叠韵;用得自然而巧妙,更好地表现了年轻小伙子对美丽贤慧姑娘的追求思慕。再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瀚海(沙漠)”,双声;“阑干(纵横散乱)”,叠韵;“惨淡”,叠韵。诗句语音的回环变化,更生动地描绘了戈壁滩上冰天雪地的世界。

现代诗歌中同样重视双声词、叠音词的运用。例如:

    像云一样柔软,

    像风一样轻,

    比月亮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不是天上的仙女,

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艾青《给乌兰诺娃》)

“柔软”,双声;“宁静”,叠音;“结晶”双声,这些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更深情地表现了诗人对这位芭蕾舞艺术大师的赞美。

散文中双声、叠韵也常见。例如:

    (1)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烧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声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又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陆定一《老山界》)

“寂静”,双声,“捉摸”,叠韵;“咀嚼”,双声;“澎湃”,双声。散文借助于双声、叠韵词语声音的复沓变化,真切传神地描述了夜宿老山界时所听到的那种奇特而带有祕的声响,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

二、叠音

叠音又叫叠字,指相同字(音节)的重叠。叠音是汉语语音修辞的重要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gao)”为日出之容,瀌瀌(biao)似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他认为,诗人感知景物,所引起的联想是无穷的。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流连玩赏,在看到听到的范围内吟味体察。描绘景象和事物的情状,既要随着景物而变化;选用词藻和摹状拟声,也要依据自己的内心感受而反复斟酌。刘勰很推崇《诗经》的词语,他举了一些行动的例子,其中许多就是叠音,像用“灼灼”形容桃花色彩的鲜艳,用“依依”以曲尽杨柳轻柔的的情态,“杲杲”是太阳出来的样子,“瀌瀌”是摹拟下雪的情景,“喈喈”是模仿黄鹂的呼叫,“喓喓”是依照草虫的鸣声。刘勰认为这些都是用少数的字来概括各种各样的情状,把它们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了。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叠字用得好的很多。例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淒惨惨戚戚。乍暖还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金兵入据中原,流寓江南,丈夫又不幸病故。国破家亡,离乡背井的遭遇,词人陷于深深的痛苦之中。词的上阙一开头的三句便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沉郁凝重,凄切哀婉。词人好像已经抑制不住了,所以在连续不断地倾诉内心的悲苦。下阙叠字“点点滴滴”与其说是打在梧桐上的滴滴秋雨,毋宁说是词人滴在人们心头上的点点血泪。以上字词平平常常,但叠用新颖奇妙,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赞赏传诵。

现代汉语中的叠音有以下两类:

(一)相同语素或音节的重叠。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重叠后自身成词――叠音词。例如:

  星星  娃娃 巍巍  炯炯 悄悄 纷纷 滚滚 常常

  祖祖辈辈  形形色色 口口声声  原原本本 叽叽喳喳

另一种是重叠后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例如:

  -呼呼  热乎乎  湿乎乎  没乎乎  圆乎乎

  -溜溜  滴溜溜  光溜溜  灰溜溜  酸溜溜

  -滋滋  乐滋滋  美滋滋  甜滋滋  喜滋滋

  -丝丝  辣丝丝  冷丝丝  凉丝丝  甜丝丝

(二)词的重叠。汉语中有许多词可以,这不是产生的新词,也不是组合成词的词组,而是词形的变化,是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形式,如:

  人人  天天  看看  问问  试试  远远  高高  慢慢

  风风雨雨  日日夜夜  说说笑笑  吵吵闹闹  平平安安

  考虑考虑  商量商量  研究研究  通红通红  碧绿碧绿

量词也可以重叠,如“个个、行行、张张”。数量词也可以重叠,如“一个一个、一行一行、一张一张”,“一个个、一行行、一张张”(前者的变体,省略了第二个数词“一”)。这时需要说明的是,数量词说全了应该是“数词(和)量词”,它不是词,而是词组结构,将其称作“数量词”是简省的习惯说法。但是数量词重叠使用的形式及其修辞效果,与一般的重叠近似,所以也把它包括到“叠音”里来一并讲一讲。

关于叠音的修辞作用陈望道先生曾说:“而采用此类叠字的用意却同笔头上一色无二,大致不外;(一)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或(二)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点:

(一)语意鲜明突出。语音是意义的,同一声波连续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会提高刺激的强度;从语言表达来说,也就是能使人获得更强烈的感受,语意更鲜明突出。例如:

  (1)重庆的台阶特别多,它们好像数不清的钢琴键。勤劳的山城居民,祖祖辈辈踏着这些琴键,演奏着生活的交响乐。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过去“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的地方,如今坐上缆车说话就到了。(陈汉元《从宜宾到重庆》)

“祖祖辈辈”,叠音词,和表示祖先的“祖辈”相比,有强调历代之意,突出了重庆居民世世代代都是生活在这一环境独特、过去交通不便的山城。

  (2)眼下,连续一段时间的低温天气早已让喜爱溜冰一族脚痒痒了。元旦假日这两天,踏冰刀,坐冰车一时成了许多京城百姓的首选休闲项目。(北京晚报)

“痒痒”,叠音词,比“痒”力度强,更能表现“喜爱溜冰一族”急不可耐的心情。

  (3)时候既然是深科,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箫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呜呜”,叠音拟声词。小说之所以用“呜呜”而不用单音节的“呜”,一是为了这一分句“呜呜的响”可两字一顿,语音比较平稳;更重要的是表现了风声的不断,一阵紧似一阵,使人的感受更深刻。而且这样和天色的“苍黄”、“荒村”的“萧索”,“我”心境的“悲凉”等整体描写更显得一致。

(二)表情细致生动。

我们知道,书面语言比起口头语言来,无法借助于面部表情和形体加强表现力,这是它不及口头语言的地方;但是,它可以让人停下来体味玩赏,这又是它优越的地方。叠音,正是书面语方言发挥自己所长弥补自己不足的一种修辞手段。例如:

  (4)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地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鲁迅《孔乙己》)

“便替人家钞钞书”,“钞钞”,动词重叠,表示微量,包括次数少,时间不长,所以下文一说“换一碗饭吃”。而且这样写有助于人表现人物“好喝懒做”以至行窃的形象特点。如果用单音节动词,说是“便替人家钞书”,似乎成了他的职业,叠音所藏涵的一些微妙意味的一些微妙的韵味便丧失了。

(5)这孩子长得可真俊。圆鼓鼓红扑扑的脸儿,黑眉毛高鼻梁,配上一个红嘴唇儿,一只双眼皮大眼睛滴溜溜水汪汪的。可惜,另一只眼睛却向外斜着。(谌容《人到中年》)

我们曾讲过有的语素重叠后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这一类词多为形容词,它不仅具有音乐性,而且还能描声绘色,摹形拟状,带有感情色彩。此例中的“圆鼓鼓红扑扑”,“滴溜溜水汪汪”正是如此,它在其他词语的配合下,描画出一个美丽机灵、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

(三)语意和谐流畅。相同音节的重叠带有音乐性,人们在行文中如果注意运用叠音词,语流就会显得和谐悦耳,流畅动听。

   (1)那个时候,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或者自己打的一副手套,一双草鞋,都很有感情。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吴伯箫《记一辆访车》

此例最后一句有几处运用了叠音词语:“洗洗”、“补补”,“穿(了)一水(又)一水”,“穿(了)一年(又)一年”,再加上前面叠用含“一”的数量词“一身……一件……一副……一双……显得匀称而和谐。

  (2)河谷里的风迎着汽车呼啸,只见克拉玛依河因风激起一朵朵浪花,河滩上的一丛丛沙柳在随风摇摆。

    小汽车顺着弯曲的淋漓驰入深山,公路像一条金线,穿织在多次的群山之间,一处处野树葱茏的河滩,一片片倾斜的山谷小草场,一条条晶亮亮的泉流和瀑布,迅速地在我们的跟前闪过。 (碧野《雪路云程》)

此例共有五处运用了“‘一’+量词重叠”的数量结构,上一段有“一朵朵”、“一丛从”。下一段最后一个分分句的主语是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它们自都有一个数量定语:“一处处”、“一片片”、“一条条”。这些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成分被组织在语句中,语流有如潺潺的溪水。轻盈流畅,引人入胜。

三、节拍自然

语言是有节奏的。节拍就是指有一定数量的音节构成的语言节奏单位,这样的节拍也叫音步。汉语语音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我们调配节拍,追求节拍自然,就是要充分表现语言的节奏感,充分展示汉语的音乐美。

诗歌的节拍比较明显,并有一定的规侓,一般是两个音节一个节拍,间有一个音节一个节拍。常见的节拍安排方式有:三字句,二/一式或一/二式;四字句,二/二式;五字句,二//一式或二//二式;六字句,二//二式;七字句,二///一式或二///二式。如:

①太阳/出,冰山/滴;真金/在,岂/销铄?(郭沫若《满江红》)

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④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如梦令•元旦》)

⑤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火/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朱德《出太行》)

这些诗歌的节拍,十分明显,很自然,并且和句子的意群相吻合。

现代的自由体新诗,有的句子字数比较多,节拍的音节数目也可多一些,但节拍安排的基本方式与古体诗词基本一致。如:

①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散文也有节拍。散文的节拍当然不像诗歌那样相对固定,它带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主观性,通常也是采取以两个音节或四个音节为一个节拍的形式为主。如:

②东有东山,/西有西山,/北有卧虎,/南有鸡笼,/太原/正好/坐落在/一个/肥沃的/盆地里。(吴伯箫《难老泉》)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多数,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现代汉语中单音节词活动受限制,总要通过种种方式扩充为双音节词才能自由活动等语法原因之外,从节拍方面看,双音节语言单位与单音节语言单位相比,多具有稳定和独立的特点,两个双音节语言单位用在一起,这个特点就更为突出。所以,现代汉语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和四音节的成语。成语绝大多数是二/二式的节拍。如:

⑧风调/雨顺称心/如意屈指/可数节外/生枝

口是/心非文过/饰非五花/八门上行/下效

即使是从结构和意义上分析不是二/二式的,人们在节拍上仍然处理为二/二式。如:

⑨乘人/之危病从/口入众矢/之的一衣/带水

例⑨的前两个成语本是一/三式,后两个成语本是三/一式,但是,人们还是把它们读成二/二式。这就是节拍在起作用。

当然,一味地使用双音节、四音节词语,虽然平稳,但显得单调,那就得有些变化。人们常用的变化的方法是在作品中安排成对的三音节词语。如:

⑩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胸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老舍《断魂枪》)

11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安徽歌谣)

三音节词语显得活泼轻快,但是单独使用容易使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而两个三音节词语连在一起,就如负负得正一样,变得稳定了。例11的“道凤阳”从表意上来看没有必要,但是从节拍上来看却很有必要。

懂得了节拍的道理,我们遣词造句就要注意音节的调配,使句子音节相称,节拍自然、平稳,富于变化。现代汉语中有不少的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同义词并存,可供我们根据语境和行文在音节上的需要加以选择。另外,有些虚词也可供我们调配音节使用。这方面的范例不胜枚举。如:

12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这一例中的“己”和“自己”、“人”和“别人”,都是同义的。一处用“己”,一处用“自己”,一处用“人”,一处用“别人”,完全是根据调配音节、安排节拍的需要作出的选择。同时,虚词“了”的运用,也跟调配音节、安排节拍有关。

四、押韵和谐

汉语元音占优势,韵母中都有元音。把韵母(主要指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文的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就形成了押韵。押韵的字一般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又叫“韵脚”。这样,韵脚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反复出现,形成语音上的回环往复之美。

押韵能很好地体现节奏,所以诗歌一般是押韵的,无论是诗、词、曲,还是自由体的诗,一般都必须押韵。人们所讲的韵文,大都是指讲究押韵的文字。如:

①用笔何如结字难(αn),纵横聚散最相关(uαn)。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uαn)。(启功《论书绝句》)

②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αo)。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iαo)。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αo)。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iαo)。(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③骆驼,你星际火箭(iαn),

你,有生命的导弹(αn)

你给予了旅行者,

以天样的大胆(αn)

你请导引着向前(iαn)

永远,永远(üαn)。(郭沫若《骆驼》)

这些诗歌,都是押韵的,读起来韵脚和谐悦耳,反复回旋。押韵,已经成为诗歌语言的要素之一。

与韵文相对的散文,一般不要求押韵,但是,有的散文在适当的地方也讲究押韵。这样的散文抒情性很强,作者实际上是把它当作诗来写的,从而使它形成了诗一样的语言。如:

④哪一颗星没有光(uαng),哪一朵花没有香(iαng),哪一个庄稼人的心里又不怀着屈辱和期望(uαng)?在过往的日子留下的这片废墟上(αng),哪一个庄稼人又不在为明亮的日子而奔忙(αng)?这虽然像梦又实不是梦(αng)!日头才刚刚西斜,阳光是无边无际,乡场上密得不透风(eng),好比一朵正当节令的金秋芙蓉(ong)。(何士光《赶场即事》)

这是小说中的一段文字,很讲究押韵。这段押韵的文字,用来对人物场景加以描写,读来琅琅上口,具有诗情画意。

不光是描写性的文字,有的议论性的文字也注意押韵。如:

5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i),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i),意见分歧(i)。(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这一段押韵的文字,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入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押韵的修辞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同韵相应,回环往复,和谐悦耳,可以拨动人们的心弦,与作者产生共鸣。第二,韵脚反复出现,强调句末重点,可以凸显句子的焦点,使人充分理解句子的含义。第三,韵脚和谐,顺口悦耳,便于传诵,便于记忆。

要做到押韵和谐,就得安排好韵脚。常见的安排韵脚的方法有选用同义词、调整句子结构、改变语序等等。如:

⑥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αo)。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αo)。(陈毅《题西山红叶》)

⑦未出阳关(uαn),

以为阳关会把我们怨(üαn);

临近阳关(uαn),

以为阳关会把我们拦(αn);

出了阳关(uαn),

才知阳关以外最把我们盼(αn)。(郭小川《边塞新歌》)

⑧一身换得百花开(αi),赤日丹心映日来(αi)。赢却身前身后誉,汗青已记任狼豺(αi)。(《天安门诗抄·江山千古仰英名》)

例⑥为了押韵,在同义词“干枯”、“枯萎”、“枯槁”中选用了“枯槁”。例⑦没有说成“怨我们”、“拦我们”、“盼我们”,而是运用了“把”字句,安排动词作韵脚,说成“把我们怨”、“把我们拦”、“把我们盼”。例⑧改变了“豺狼”的语序而说成“狼豺”,以做到韵脚和谐。

五、平仄协调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声调的高低升降,形成了汉语语音抑扬起伏的特色。利用声调形成声音之美,主要就是注意平仄协调。什么是“平仄”?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中古的声调演变到现代普通话的声调,变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平”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平仄协调的规律是,既有重复,又有变化。因为光有重复,显得单调;光有变化,失之凌乱。既有重复,又有变化,才能体现节奏。如果是四个音节,一般是平平仄仄,或者是仄仄平平。这样平仄协调相间,就能充分体现汉语抑扬顿挫的语音特色。

格律诗是非常讲究声调平仄的。如(举例中以“一”表平,以“|”表仄,下同):

① 无边落木萧萧下,

- - | |- -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 | - - | | -

② 虎踞龙盘今胜昔,

| | - - -| |

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 | || - -

这两例,平仄完全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体现了汉语讲究声调平仄的传统。

今天,我们要继承发扬这个传统。其实,不仅仅是诗歌讲究声调平仄,就是一般的散文,通常所说的文章,往往也很讲究声调平仄。如: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的维吾尔少

| | -- | | - -

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 - | ||| - - | | - -

(碧野《天山景物记》)

④这时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有熊庆来、华罗庚、张宗燧、闵

| | - - - - ||

嗣鹤、吴文俊等许多明星灿烂,还有新起的一代俊彦,陆汝钤、王元、越民义、吴方

- - ||- | | -

等等,如朝霞烂漫,还有后起之秀,杨乐、张广厚等等已入北京大学求学。

- - ||| |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这些词句,非常注意声调平仄协调,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给人以声音上的美的享受。

我们习用的成语以及常用的一些词语,在多年流传和广泛运用中,往往形成了平仄协调的优美形式。如:

⑤千秋万载 铜墙铁壁 花言巧语

玲珑剔透 争奇斗艳 拈轻怕重

粗枝大叶 拖泥带水颠三倒四 (这些都是平平仄仄的形式。)

刻骨铭心 破釜沉舟 柳暗花明

锦上添花 力挽狂澜 万水千山

半夜三更 弄假成真树大招风 (这些都是仄仄平平的形式)

有的时候,人们甚至打破正常的组合,采用超常的搭配,以求得语音的平仄协调。如:

⑥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⑦山清水秀

例⑥的“改”和“移”,本应互换位置,才是正常的主谓搭配,但是,为了求得平仄协调,人们宁愿采取了超常的主谓搭配。例⑦的“山清”和“水秀”也是超常的主谓搭配(本应是“山秀”和“水清”),这也是为了求得平仄协调,声调扬抑。

  

七、谐音

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同音现象特别严重。说汉语的人创造了许多避免同音干扰的方法,也创造了许多利用同音的地。谐音就是对同音现象的积极利用和开发。

谐音的运用,可以增加语言的艺术情趣。例如:

    (1)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杮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鲁迅《阿Q正传》)

    (2)评奖评奖,无人开腔;评奖评奖,越评越僵;评奖评奖,轮流坐庄,评奖变成了平奖。(蒋子龙《人事厂长》)

    (3)“西兰公路”在一九三八年还是有名的“稀烂公路。”(茅盾《风雪华家岭》)

“杮油党”是“自由党”的谐音。乡下农民不知道“自由党”,误会为“杮油党”。“评奖”和“平奖”,是两码子事,说“评奖变成了平奖”,话语恢谐,含义深刻。“西兰”和“稀烂”都同音,幽默风趣。

谚语说:“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现在灯笼已无实用价值。于是有人说成“外甥打电筒――照舅(旧)”。这一来,这个谚语的文化韵味就全都消失了。事实上,这是一个利用谐音手法所构成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微型文本。灯:eng→丁:ding。丁:成年男人。通过谐音手段造成了象征,构成了隐喻:灯就是丁,就是人,小孩。灯象征着生儿育女!特别是生个男孩子!这就是中国灯文化的内涵。陕西西凤有舅舅给外甥送灯的风俗,目的是希望从娘家获得生育的能力。盛成在《我的母亲》中写道:“我们小时候,常到‘老租’家里去玩,她送我一盏虾蟆灯。替我发照,说我将来多子多录,将像虾蟆一般。”(《盛成文集·记实文学卷》)这一活动中,有两个角色:舅舅和外甥;两种事物:灯笼和子女;一个共同的目的:生儿育女。到了谚语中,保留了两个角色,目标隐退了,升到表层来的是灯笼,是它的功能――照。

谐音是构造幽默风趎重要手段。《避暑漫抄》记载,唐咸通年间,李可及有一段对话:

    (4)问:“既言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

     对:“妇人。”

     问“何也?”

     对:“《金刚经》云:‘敷坐而坐’非妇人何须夫坐而坐也?”

     问:“太上老君何人?”

     对:“亦妇人。”

     问:“何也?”

     对:“《道德经》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非女人何患有娠乎?”

     问:“文宣王何人也?”

     对:“妇人也。”

     问:“何以知之?”

     对:“《论语》云:‘沽之者,沽之者,我待贾者也。’非妇人奚待嫁为?”

利用“敷”和“夫”、“身”和“娠”、“贾”和“嫁”的谐音曲解生义,来开玩笑。这个玩笑还博得了皇帝的高兴,可见是成功的。运用谐音联想来进行调侃打趣,其实是一般人都会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

谐音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段。例如:“难看,你朝北看呀!”,“南大,女人上什么男大呀?”

谐音也是一种构词方式,例如:黄花闺妇(黄毛丫头)(黄花菜――金针菜――贞:贞节――处女)、半吊子和二百五(明清五百个铜板为一封,又叫一吊。二百五十个,是半封。“封”和“疯”同音,于是“二百五”和“半吊子”就是骂人话)、马大嫂(上海话“买、汰(洗)、烧”的谐音)、妻管严(气管炎的谐音)、夫轻松(肤轻松的谐音)、床头跪(床头柜的谐音等,都有强烈的修辞色彩。谐音是歇后语构成的重要方式。例如:炮竹掉在水里头――不响//火药闷在铳膛里――不响//开山放瞎炮――不响//断了弦的二胡――不响//铃铛掉了舌头――不响//断了捻子的炮仗――不响……这些歇后语表面说的都是“不响”,但是“响”和“想”同音,骨子里说的是“不想”――不希望,不愿意。

吸收外来语的词汇时,有一种“增义音译法”,指的是:汉语处理音译外语词语的时候,汉字不仅是单纯表音的符号,往往还兼有表示意义的功能,而且有时候意义并不是外来词语原先所有的。例如:“芒果(mango)。荷兰的正式国名是尼德兰王国,尼德――低的,兰――地方、国家。尼德兰是低地国家的意思。荷兰国名是从日尔曼语中的“霍兰德”一词演变而来的。“霍德”本是森林的意思,霍德兰原是森林之国。但是到了汉语,却同荷花和兰花发生了一些联系了。再如一种饮料“spirit”,翻译为“雪碧”,“雪”和“碧”的附加的含义是原文中所没有的。还有:可口可乐――CocaCola,奔驰――Bens,四通――Stone,标志――Peugoet,乐口福――Lacovo,登喜路――Donhill等等。翻译者精心挑选的汉字,给这些音译词语增加了汉语特有附加含义和感情色彩。

有时利用谐音的方式,故意寻找字面上可以望文生义的特殊的汉字,使得字面意思同原词语的意思毫不相干,把外来词变成了游戏逗乐的手段了。例如:迪斯科――踢死狗,洛杉矶――落山鸡,麦当劳――卖当奴、俄亥俄――饿还饿,miss――迷死,cancer――砍杀尔,husband――墨漆板凳等。例如:

    (5)几年前,认得的一对青年夫妻,跑到“落山鸡”去打天下。(徐铭谦《中国“皮渣”》)

    (6)一旁,电梯中走出一位“觅死的”John,或是Steve什么的,一手提着挺沉的行李箱,一手拎着套西装。仆役才一道:“早”!John就一声“顾得猫儿脸”,早顺手把他那套西装递过去了。二人三五步就跨到门口儿道“再见”。John接过西装,手心塞过小费,外饶上:“三块没喂你妈吃”而去。(徐铭谦《尊颜何价》,《旧金山杂碎》)

    (7)十分偶然地,往旧金山湾远赴“饿还饿”州,出席“BigTen”的一项学术集会。//听讲演,念“赔本儿”(Pager)里,掩耳自乐一番。(徐铭谦《相见欢》)

    (8)熟食如“卖当奴”,炸鸡块,热狗等等,都是大批制作,一式一样毫无特色,食物等人,随到随有,可以三口两口抓食大啖吞咽的。(庄因《是福?是祸?》,《午后冬阳》)142页,香港三联书店1988年)

这些增义谐音外来词语,都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意味。

         

 八、语音和歧义

从消极角度上说,必须重视节拍和意义单位之间的关系,节拍是划分意义单位的重要依据,所以节拍安排不当也是造成歧义的原因之一。例如:

    (1)她(小玲)觉得爸爸太辛苦,不贪玩,天天在念书,所以也不去麻烦他,自己到食堂打饭,扫地,泡开水。(陆文夫《献身》)

句子本意是,“到食堂去”只修饰“打饭”,而不修饰“扫地”。但由于“扫地”和“打饭”都是双音节,又并列在一起,加上“扫地”本身又没有修饰语,就很容易被理解为既到食堂去打饭,又到食堂扫地。但是说小玲到食堂去扫地,这显然是违背作者本意的。这个多义现象,读者可以根据情理来判断,通常情况下,小玲是不需要到食堂去扫地或泡开水的。但是下例:

    (2)其后,撮举其要,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即解说文、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许多说明文字,唐宋的“记”亦多以说明文为主,再如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元王祯的《农书》,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沈氏农书》、《本草纲目》、《几何原本》,清代康熙御定的《数理精蕴》、郑复光的《镜镜泠痴》等。(张寿康《说明文略说》)

这里的“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沈氏农书》、《本草纲目》、《几何原本》”可以有多种理解:一种是宋应星只写过一本《天工开物》,另外三本书的作者不是宋应星;第二种是这四本书都是宋应星写的,这里用顿号,就加强了这种理解的合理性,第三种是宋应星写的是前两本;第四种是宋应星写的前三本。没有相应历史知识的读者,单纯根据形式,是很难在这四种理解中作出正确的选择。而具有这一知识的读者不是很多的,因此就很容易导致误解。其实,其中的《沈氏农书》不是宋应星的著作,《辞海》说是明末浙江吴兴一位姓沈的学者的著作。(从情理上说,像李时珍这样的大师,居然连名字也不提一提,似乎也是说不过去的。)《几何原本》应当是徐光启的著作,郑光复“文上有名”,但李时珍和徐光启却“名落孙山”,行文是不很严密的。

节拍是制约人们辨别和选择多义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

(A) 漂亮的女生和聪明的男生。

(B) 穿裙子的漂亮的女生和穿西装的聪明的男生。

(C)穿裙子的漂亮的爱笑的女生和聪明的穿西装的好玩的男生。

(D)东边的穿裙子的漂亮的爱笑的女生和西边的聪明的穿西装的好玩的男生。

(E)东边的穿裙子的漂亮的长发的爱笑的正在画画的女生和西边的聪明的短发的穿西装的好玩的正在打电游的男生。

因为连词“和”的两边保持着均衡,所以不会产生歧义误解。但如果是:

(A) 长发的女生和男生。

(B) 长发的聪明的瓜子脸的女生和男生。

(C) 穿西装的长发的好激动的女生和男生。

(D) 穿西装的长发的爱笑的女生和好学的男生。

(E)穿西装的长发的胆小的爱笑的怕考试的女生和男生。

(F)穿西装的长发的胆小的爱笑的怕考试的喜欢开夜车的女生和男生。

因不为均衡,往往会造成歧义和误解。

第三讲词语与修辞

我们说话、行文总是从运用词语组成句子开始的,运用词语的好坏,最先影响到修辞的成败。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强调字(词)是句子的基础,“清英”之句是在炼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中也说:“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高尔基说:“一个作家——艺术家必须广泛地熟悉我国最丰富的词汇,必须善于从其中挑选最准确、最明晰而生动有力的词。”贾岛对词语的“推敲”,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苦吟等等,历来都被人们传为佳话。

现代汉语的语汇极其丰富,这为我们开展语汇修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要积累词语,不断丰富个人的语汇库,并在此基础上积蓄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在说话、行文时,根据题旨和语境的需要,准确、得体地使用词语,有效地通过语汇修辞来增强表达效果。

第一节 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朴实

“文以辨洁为能,不能繁缛为巧。”(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古人认为,文辞应该以明晰洁净为高明,而不以堆砌华丽的辞藻为工巧。也就是强调要做到准确朴实。

在政治性活动中,名称、用语的准确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央电视台对有关活动进行了实况转播,节日主持人白岩松在转播结束是特意指出说:

    江泽民等参加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所用名称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因为有另一方葡萄牙政府代表团参加。结束后,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所用名称为“中央政府代表团”,因为是国内事务。

一个是“中国政府代表团”,一个是“中央政府代表团”,分别用于内容不同

的活动,这是绝对不能混淆的。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有的同志在为谁服务的问题上产生了一些糊涂认识,提出“纳税人”是公务员的“衣食父母”,公务员要“为纳税人服务”。上海《解放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不能用‘为纳税人服务’取代‘为人民服务’,其中说:

    “纳税人”和“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法律上说,纳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内。我国现在财政收入的主体还是国有企业,大部分群众的收入还没有达到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标准,还不是“纳税人”。我们所说的人民,是指我们国家最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他们是我们国家的主人。

近几年来,报刊上经常有“偷税漏税”的提法,《宣传手册》刊载王海涛的文章指出,这种提法十分不妥。其中说:

      “偷税”和“漏税”本身都是违反税收法律的行为,纳税人不依法纳税是违法,那就是偷税、抗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但不是“漏税”。

      用“漏税”这个概念淡化了国家税法的严肃性,使人产生误解,就好像“读书人窃书不为偷”一样,从而混淆了“偷税”概念,容易使纳税人犯“偷梁换柱”错误,这对纳税人有一定的误导作用,使一部纳税人在纳税时抱侥幸心理,能偷就偷,查出来就是说“漏税”,只缴税不罚款。

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商务活动频繁,有关的合同、字据等等,用词一定要准确明晰,含混模糊会带来严重后果。《深圳法制报》曾经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李军接手了一桩防弹玻璃装修工程,向银星玻璃厂订购了79平方米玻璃,付清了30500元贷款。后来,李又向银星厂订购了50平方米玻璃,并预付了2万元贷款。李给该厂经理周青代写了一张收条,写的是:

     今收到防弹玻璃柒拾玖平方米,已付款叁万零伍佰元整,余贰万元整。

李军等来的并不是第二批订货,而是法院的一张传票。原来周青提出了诉讼,声称李军向银星厂求购防弹玻璃79平方米,价格共50500元,但仅付给了30500元,尚欠2万元。法院经过反复调查,终于弄清了事实,宣判周青败诉。这一起纠纷问题就出现在一个字的运用上:“余贰万元整”,“余”指的是什么?李军的意思是指给周全部金额中的剩余部分,即预付款;而周则钻了空子,指贷款中尚未付与的部分。这一起本来不该发生的法律纠纷是一个教训,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文艺作品中很重视词语运用的准确性,以此作为刻画人物的手段。如:

   巡警:我给你挡住了一场大祸!他们一进来呀,你就全完,连一个茶碗也剩不下!

   王利发:我永远忘不了您这点好处!

   巡警:可是为这点功劳,你不得另有份意思吗?(老舍《茶馆》)

以上是指三五个兵痞闯进门口强行要钱,巡警从中劝解,给了一点才离去。对这件事,王掌柜用了个“好年”,分量较轻,意思是并非帮了多么了不起的大忙;而巡警却用了个“功劳”,即做出了贡献;“论功行赏”,除原告已递给的钱外,还得“另有份意思”。用词的不同,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又如:

    许景由:“三十年前的事,我后来越来越觉得不安,我知道大陆上是讲究家庭出身的,又一直在搞阶级斗争,你又是一个孤儿。”

    许灵均:“我是一个孤儿倒好!我不能算孤儿,我是你们的一个弃儿!”(李准《牧马人》)

许景由,上海大资本家,对妻子很冷漠,另有外室。后来不顾妻子病危、孩子年幼却了美国。走后四天,妻子丢下许灵均撒手人世。许景由用了“孤儿”一词,是说他孤苦伶仃,无人照顾。许灵均纠正说:“我是一个孤儿倒好!我不能算孤儿,我是你们的一个弃儿!”这么说是因为父亲的关系,自己也成了“资产阶级的一分子”;而实际上,他是被家庭遗弃的人。“弃儿”,一个准确的词,道出了许灵均的怨恨和酸楚,折射出了许景由遗弃妻儿的不道德行为。

词语的准确与朴实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的词语朴实无华,但却十分精当。清代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帮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近人挟以斗胜者,难字而已。”

下面的例子显得不够准确朴实:

  *购物中心的新老朋友们:

     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购物中心已经伴您度过了九个春秋。在我们成长的每个脚印中都有您关注的目光。我们将在社会各界的厚爱与支持中继续把“中心”办成百姓喜爱的商场,您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收获。祝朋友们成事顺心,财源滚滚!               中心经理:***

“在我们成长的每个脚印中都有您关注的目光”,何谓“成长的脚印”?何谓“脚印中”都有“关注的目光?”“你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满意”也成了“收获”?这些都显得华而不实。想让文字有文采是好的,但不能不合事理,使人费解。

二、简洁有力

简洁有力是要求文字简省,但蕴含深厚,感情鲜明,表述具有力度。这个“简”,不是简单地指字数少,它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所崇尚的一种很高境界。清代刘大魁有一个精辟的阐述:“凡文笔老则简,意真而简,辞切而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帮简为文章尽境。”(《论文偶记》)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很赞赏前人的一则纪事:“《春秋经》曰:‘陨石于宋,五。’夫闻之陨,视之石,数之五,加以一字太详,减其一字则太略。求诸折中,简要合理,此为省字也。”(《史通·叙事》)纪事颇简要,评述也是很精当的。如:

    郭骗子:“要说你真得请我喝一壶,许教师不光改正了,现在还是国家教师。”

    秀芝:“我不管教师不教师,在我眼里他还是许灵均!我从结婚的那一天起就给他改正了,不是现在。

    郭骗子:“你改正没有给他补贴五百块钱呀。”

    秀芝:“我把心都扒给他了,比钱贵重得多!”她撒娇地说着,自己眼睛也红润了。(李准《牧马人》)

许灵均被错划为右派终于得到了改正,并被安排在牧场小学教书,以上是这以后郭骗子和秀芝的一段对话。“我把心都扒给他了”,“扒”,劳动时常用词语,刨、挖之意。这一个词表现了秀芝这一农家姑娘对许灵均真挚的爱,词语朴实平易,但却感人肺腑。

文章标题和新闻标题受字数限制,在简洁有力方面要求丰富,下面例子中的重要词语一般只有一两字,但很有力度。例如:

    (1)长江变成了“黄河”――关于长江水土流失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李斌)

《报告》中说:长江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是长,而是黄,水土流失犹如一种慢性顽症,强烈侵蚀着万里长江肌体的健康,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成为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之患”。标题用了个“长江”变成了“黄河”了,“黄河”,语意双关,使人触目惊心,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2)地图岂容随意创作(标题 北京晚报)

报道讲的是某些非法企业出版的地图,擅自变更国界线,漏绘国家领土,把地区当作“国家”,造成很坏的影响。标题不用“绘制”而用“创作”,加之运用反问句式,具有强烈的讽意。

    (3)今天上午200多家单位涌进清华“猎才”(北京晚报 标题)

标题不用“招聘人才”,而用“猎才”,有瞄准目标,志在必得之意,表现了这些用人单位招纳贤才的强烈愿望。

下面的例子词语力度不够,最好改一改:

    南京万人坑的累累白骨,揭露了当时日寇大屠杀的罪行。这个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是不会被篡改的,今天不会,明天也不会!

此例有三处用了“会”,“会”表示可能。第一个“会”连同后面的“被”可改成“容”,第二个、第三个“会”可改成“容许”。“不会”怎样只是一般地表示可能性,是一种判断、预测;而“不容(许)”则表示主观意志。不过就此例来说,第三个、第三个分句最后换个说法,全句可改成:

      ……这个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是不容篡改的,今天篡改不了,明天也篡改不了。

改笔突出“篡改”,感情色彩更浓,义正辞严,态度凛然。

三、新鲜活泼

心理学认为,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周围的一切,只能感知其中的少数对象。而刺激物的新异性能引起人的注意,即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语言,特别是标志事物的词,作为刺激物正是如此。所以人们特别重视词语的新鲜活泼。唐代韩愈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清代李渔认为:“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闲情偶记》)都是强调的这个意思。

新鲜活泼的文章是和作家的创造精神联系在一起的。例如: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鲁迅《社戏》)

如果说“看见地下有破的石马,草里有一个石羊”,就平淡乏味了。作家说:“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石雕都成了具有生命的动物,真是新颖别致。“倒”是因伤残而跌落;“蹲”是悄然蹲坐:这些用语活画出了孩子眼里新奇的世界,纯真而富于童趣。

      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是关于月亮的描写,看来时间大约在农历的后半月。人们写月亮常常写望月,新月,农历后半月的月相不是那么美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另有情韵。他不说“月亮已不那么圆”,而说“月亮瘦前了两三分”,也就晃得更俊俏了。他不说“慢慢地升上天空”,而说“盈盈地上了柳梢头”,仿佛是窈窕淑女,莲步轻移,缓缓地在柳梢之上显露。这些清新脱俗的用词,使文字洋溢着诗意般的美。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同样要求语言的新鲜活泼,尤其是新闻标题,记者是很下功夫的,因为这样才能吸引人们阅读。例如:

  (1)上海廉租房全国“领跑”(标题 北京晚报)

报道讲的是上海对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租金补贴”的办法,让他们自主地到市场上寻找合适的房源,这一廉租住房制度对全国有很强的示范性,是一项创新。标题不用常说的“率先实行”一类词语,而用“领跑”,也给人以新鲜感。

    (2)“加急电报”谢幕 (标题 文摘周报)

报道讲的是中国电信将对电报业务进行调整,曾经是过去几十年中最为迅速快捷的通信手段“加急电报”,将不再存在。除公益性服务的特殊业务种类外,其他电报均作为普通电报处理。标题不说“不再存在”,或“今后改作普通电报”,而

说“谢幕”,颇有意思。这个词原本表示演出闭幕后观众鼓掌时,演员站在台前向观众敬礼,表示答谢。这里用这个词,也含有几十年来承蒙用户厚爱,行将退出“历史舞台”时,向人们表示感谢之意。

    (3)蚯蚓环保员将“上岗”(标题 北京晚报)

报道讲的是一吨蚯蚓每天可以处理一吨垃圾,北京市海淀区环保局将把城市生活垃圾的一部分交给蚯蚓来处理。标题将蚯蚓称为“环保员”,将它们处理垃圾称作“上岗”,新鲜别致,饶有趣味。

    (4)蚊子钟情哪些人 (标题 北京晚报)

标题不说“喜欢叮咬”,而用“钟情”:这个词表示感情专注,褒义,这里用于蚊虫,显得风趣俏皮。

    (5)春节假期过半

      “122”“119”安安静静 (标题 北京晚报)

  报道讲的是2001年春节假期已经过去的几天中,“122”交通事故报警台和“119”火灾报警台均无重大事故报警。标题不说“春节假期过半未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和火灾”,而是别具匠心,选取“报警台”这个角度来报道;而且也不直说“无重大事故报警”,而说“安安静静”,表现出了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平安吉祥。

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一些流行词语颇爱人们青睐,为人们喜闻乐道。新闻媒体这方面反映最快,数量也最多。确实,不少新词语能给人以鲜活之感。体育运动是人们很喜爱的,这方面的词语流传甚快,而且使用范围广泛。如:

  (1)草率结婚、轻率离婚的增多。据部分法院统计,这类离婚案占全部离婚案的一半以上,个别地区甚至达到70%,群众称之为“短、平、快”婚姻,即男女双方从相识到谈恋爱、结婚的时间短;婚后双方感情平淡;从恋爱到离婚快。(人民日报)

  (2)各省市赶现代化

     谁先谁后有时间差 (标题 北京晚报)

  (3)上海向“最低消费”变“红牌” (标题 北京晚报)

例(1)的“短平快”,排球运动用语、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在国际大赛中连连夺冠,“短平快”是他们克“敌”的重要战术,这一词语曾广为流行。例(2)“时间差”,也是排球术语;例(3)亮“红牌”,某些球类比赛用语。“最低消费”是指娱乐餐饮业设立的一种做法,它规定消费者消费时必须要到达一定的标准。标题意为严禁这类做法。

文艺方面的某些词语流传也很广很快。例如:

 (1)敢问路在何方:大陆传媒和网络的预言(书名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2)“盗”你没商量――来自音像城的暗访报告(标题 人民日报)

  (3)牡丹卡因输官司“变脸” (标题 北京晚报)

例(1)“敢问路在何方”,借用了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词。例(2)“盗”你没商量,套用了电视剧剧名《爱你没商量》;例(3)“变脸”,川剧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里指的是中国工商银行北京 分行发放的牡丹交通卡上所用图案乃一位摄影家之作品,摄影家提出诉讼,为此北京市工商银行分行停止使用原卡,新卡改换成另一照片。

现在,科学技术知识日益普及,有关这方面的词语也被引用了日常语言交际 中来。例如:

(1)人口大省的计生黑洞(标题 文摘报)

(2)上海“水”行业裂变 自破垄断 (标题 文汇报)

(3)“双仿伪”餐饮发票竟被“克隆”(报刊文摘)

(4)东单体育中心人工草皮全天候(北京晚报)

以上几例中的“黑洞”、“裂变”、“克隆”、“全天候”均为科学术语。例(1)“人口大省计生黑洞”,是指河南省计划生育失控,农村超生现象严重;例(2)“上海‘水’行业裂变”“自破垄断”是指上海供水行业打破经营,形成公平竞争机制,扭转企业亏损,实现企业良性循环;例(3)是指武汉市场上出现了“双防伪”餐饮发票,置于荧光机下均显橘红色荧光,竟与真发票十分接近。例(4)是指北京东单体育中心的足球场从国外引进了人工草皮、四季常青,可以全年使用。

四、生动形象

生活是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的,艺术家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如声韵、色彩、线条等等去反映生活。使能具有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语言文字是抽象的概念符号,它所描述的对象不能以直观的形式置于读者之前,但是唤起读者的形象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文学被称为语言艺术,更讲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它要求反映生活、描写人物,能做到细腻生动,真实可感。例如: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鲁迅《故乡》

这一段写的是童年挚友闰土带着孩子来相见的情景。“躲在背后”,活画出了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怯生生的神态。“拖”,传神之笔,既写出了“孩子”怕见生人不愿出来,又写了闰土惟恐失礼的心理。“廿年前的”,寥寥数字,作者便把前面所写描述的“闰土”形象叠印在了“孩子”这个人物上。“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写的是孩子,但是人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孩子,而是“故乡”变得“萧索”、荒凉,没有“活气”,闰土的生计更艰难了。

文艺作品的词语讲求生动形象,其他作品也要求做到这一点。例如:

  (1)武汉一运猪撞车百猪漫步立交桥

交通中断五小时 (图片标题 北京晚报)

图片为运猪车撞车后,立交桥被散落猪只阻塞的情景。标题说:“百猪漫步立交桥”,一个“漫步”,表现了猪的神态,幽默中包含着对撞车事件的批评;同时也增加了作为晚报所要求的趣味性。

(2)中国选官有个优良传统,就是“以廉为本”。“以廉为本”就是做官不许发财,贯彻始终,自然不会产生一窝一窝儿的贪官、昏官。(赵建鹏《做官妈不许发财》)

“一窝一窝儿”,借用数量词,其中的“窝”,指鸟兽、虫豸的栖息地,这里将这一数量词用于“贪官、昏官”的成批产生,非常形象,同时含有强烈的贬意。

(3)中关村西区建设将首次大规模使用共同沟技术

        这意味着“马路拉链”一个时代的终结(标题 北京晚报)

几十年来,北京市沿街满地开挖铺高市政管线,给市民带来很大困扰和烦恼,人们埋怨“去年开挖埋水管,今年开挖埋电缆”,不如安装“马路拉链”。“马路拉链”,想像新奇,生动形象,含讥讽之意。

声音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反映,音乐作为视听艺术,就是运用声音来表达感情,引起人们对一定生活的联想的。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包括新闻标题,人们常常用表示声音的词语,来代替抽象的叙述。如:

    (1)观念一改局面大变

      呼啦啦,两千多人争“主任” (标题 北京青年报)

报道说的是现在人们对居委会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北京市是10个试点街道居委会干部“民选街聘”,却引来了2000多人报考,其中不乏大中专毕业生。“呼啦啦”,拟声词,表现人们争相报考的热烈气氛,给人以深刻印象。

第二节 词语锤炼与运用

一、寻常词语的选用

寻常词语是指普通平易的词语,本不引人特别注意,但经过精心选用,放在句中恰当的位置上,却会产生很好的修辞效果。修辞学家张弓提出的“寻常语言艺术化”,指的就是一些寻常的言语表达形式在寻常用法中却获得了不寻常的效果。

  1.动词的选用

  传统和现代的语言学理论都十分强调动词在结构句子和传递信息中的独特作用。因为主谓句的语义重点常常谓语部分,在动词上。从修辞的角度看,我们在叙事、写人或描绘景物时,用好动词往往也显得特别重要。汉语中动词很丰富,各种动作和行为的细微差别,都可用适当的动词区别开来。动词选用恰当,可以增强表达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①司令员向外看,黑暗已经悄悄地从他身边逝去,黎明上了窗子。(杜鹏程《保卫延安》)

照理说是黎明的光线“照”到了窗子上,可是作者没有那样说,而是锤炼出一个动词“爬”来写黎明的到来,这样写,寓静于动,就把全句写活了。

②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了个严实。(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烟雾一般是“笼罩”着高山,但是这里用了“裹”这个动词,以说明烟雾很浓,好像一块幕布把高山裹了起来,使人看不清山的真面目。这样写景,不仅描述得真实,而且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③……他悠悠地着步子,着牙花子,慢吞吞地着每一个字。好像是在每一个字的份量;又像是在每一个字的滋味。

例③中加点的五个动词选用准确,用白描的手法把“他”的形象勾勒出来,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2.形容词的选用

  形容词是描绘人或事物性质状态的词,从修辞角度看,它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上有独特的效果。

一般说来,在一定场合用形容词或不用形容词,在修辞效果上会产生很大差别。

      ①“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腰里,出去了。

这段话中心是写“圆规”杨二嫂顺手牵羊偷手套的行为。在选词上,先用“愤愤”表明她没要到她想要的木器家具而回身走时的气恼神态;“絮絮”写她通过利嘴发泄怨气;“慢慢”是突出她想趁机拿点东西而行走的样子,这三个形容词的选用,活脱脱勾勒出一个爱占便宜、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形象。

  ②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红楼梦》第八回,庚辰本)

以“摇摇”来描写林黛玉进来的状态,的确生动而传神,使得林黛玉那弱不禁风的身影,娇娆轻盈的姿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一句,戚序本没有“摇摇”两字,成了平淡的叙述。程高本为“摇摇摆摆”,多了两字,反而使人觉得轻浮而有失庄重,背离了林黛玉的气质,有损人物形象。三个本子比较起来,显然是庚辰本的“摇摇”最为恰当,使林黛玉的形象跃然纸上。(《红楼梦》的版本:1、甲戌本2、己卯本 3、庚辰本 4、蒙府本 5、戚本(包括戚序本和有正小字本) 6、舒序本 7、列藏本 8、甲辰本 9、郑藏本 10、梦稿本11、程高本(分为程甲本和程乙本)

  要增强修辞效果,必须注意恰当选用形容词。如:

    ④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里用了“展转”、“麻木”、“恣睢”三个形容词,把三种虽都“辛苦又各有差异的不同人的生活,准确区分并贴切地表达出来了。

  3.名词的选用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是什么名称就叫什么,似乎没有什么可锤炼的。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同一人或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名称,因此,从修辞的角度看,选用恰当的名词,能够准确得体地说明事物。

  ①学务大人大约有四十五六岁的年纪,一张黑黄的脸皮,当中镶着白多黑少的两个玻璃球。一个中部高峙的鹰鼻,鼻下挂着些干黄的穗子,遮住了嘴。(老舍《老张的哲学》)

这一例的“玻璃球”是指眼球,“穗子”是指胡子,然而,说成“玻璃球”和“穗子”,顿生诙谐幽默之趣,让人倍感老舍作品的风格。

    ②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例②中的“心情”和“心绪”是近义词,但有细微差别;前者指心境、感情的一般状态,可好可坏,因此与“改变”搭配比较合适;后者指心境的安定或紊乱,且多用于指紊乱,因此与“没什么好”相组合较为得体。

4、量词、副词的选择

词语的选择不限于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量词、副词乃至于代词及虚词的使用也都应精益求精。量词很具形象色彩,“一片”、“一朵”、“一丝”、“一缕”、“一点”、“一线”等,形象各不相同。再如:

⑦过了八公里长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蓝天,浮着几小金色浮云,一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刘白羽《长江三日》)

蓝天怎么是“一道”?因为是在三峡中看蓝天,不能把整个蓝天尽收眼底,所以看上去只是“一道”;浮云是“几小片”,也很恰当;“一注”阳光尤其精彩,“注”本是动词,这里借来作为量词,形象地写出了阳光不是大片而是成线条状照射在峭壁上,就像水注射到峭壁上,像闪电落到峭壁上,“一道”、“一注”写出了三峡奇特的美景。

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选择得好,往往使其作用更为明确。如:

⑧白求恩同志,我也要批评你两句。你不很注意——不,是很不注意——自己的健康!(电影《白求恩大夫》)

“不”和“很”两个副词,组合顺序不同,表意不一样。“不很注意”,说明还比较注意;“很不注意”,说明非常不注意。先说“不很注意”,表意不精确;改用“很不注意”,就充分表现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表意十分精确。

代词以及虚词的选择也有很好的修辞效果。如郭沫若的《屈原》剧本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句台词,经演员建议,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使台词的语气大为增强。老舍的话剧《宝船》中“开船喽”一句,用“喽”而不用“啦”,原来,老舍经反复朗诵后体会到,“开船喽”是表示对大家说的,“开船啦”只是表示对自己说的。两个不同的语气词的细微差别,作家都能反复推敲,仔细琢磨。

二、色彩词语的选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色彩词语指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这些词语除了具有一般的词汇意义之外,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风格色彩。这些色彩是在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样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恰当选用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褒义词和贬义词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些词语除了它们的基本意义之外,还附加有喜爱、赞美的感情色彩或带有厌恶、贬斥的感情色彩,前者称为褒义词,后者称为贬义词。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用得正确,就能准确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如果用错了,就会爱憎颠倒,立场模糊,影响思想感情的准确表达。例如:

①在遥远的途程上,我看到更多更多的红彤彤的脸孔和亮晶品的眼睛,不过这脸色,这眼光,都显得更坚定、更成熟、更明智、更清新了。

②我们要建立一支庞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

例①选用了四个感情色彩鲜明的褒义词来写人,充分肯定并热情赞颂了解放军战士的成长与不断成熟;例②中的“庞大”带有贬斥的意味,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正好相反,应改为“宏大”才恰当。

2.口语词与书面语词

有一部分词语适用于一定的交际场合、一定的语体,而不适用于另一些交际场合、另一些语体,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的作用。如“爸爸、天亮、飞、怎么、剃头、快活、生气”与“父亲、黎明、飞翔、如何、理发、愉快、愤懑”等,这两组词语的语义基本相同,但语体色彩就不同:前者适合于口语表达,属口语语体词;后者适合于写作,属书面语体词。现代汉语中的大多数词是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的,有些词语则带有明显的语体色彩,要注意准确选用,以免产生不协调的表达效果。例如:

③我们刚进厂的那天,车间主任使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接见我们,同我们进行了十分亲切友好的谈话

上句中加点的词,是新闻报道的常用语,通常用于报道很正式的官方会谈的场合,用在这里语体色彩显然不协调,影响了表达效果。

3.古语词与外来词

古语词是指现代汉语中少用而多见于古代文献的词,一般只见于书面语中。适当选用古语词,不仅可以丰富现代汉语的同义词,而且可用来表示庄重或讽刺的附加色彩,如:“诞辰”、“晋谒”、“铭记”、“志哀”等都表示庄严的感情色彩。古语词在公文语体中较多使用。公文语体中还保留着古汉语的多方面影响,有些古语词,如“兹、欣悉、值此……之际”等,经常在现代公文语体中出现,只要选用恰当,可使公文更显严肃正式,言简而意赅。

外来词是指从外国或其他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它是由于汉语同别的民族语言相互接触而产生的,使普通话的词汇更加充实和丰富起来,如“迪斯科”、“冰淇淋”、“沙发”、“景气”等。恰当选用外来词,可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增添情趣,有时可收到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4.方言词与俚俗语

方言词是指在方言区通用而没有在普通话里通行的词。方言词具有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恰当选用方言词,可增强表达的乡土气息和地方情味,例如:

⑨每逢节日,毛脚女婿总要带些礼品,去孝敬未来的岳父母。

例中的“毛脚女婿”是上海方言中的词,特指与女儿确定恋爱关系而尚未结婚的未来女婿,选用该词,显示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俚俗词是一种带有鄙俗、粗鲁色彩的口头语词。恰当选用,可生动传神地表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一般只在刻划人物的文艺语体中才用,要注意适用场合,不可过多过滥使用。

  

三、词语的配合

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句子又是词语与词语配合使用的结果。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就一定要处理好句子中词语的配合关系

  1.同义词的配合

  同义词的运用是语汇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在语句的某一处选择运用同义词之外,人们常常将一组同义词同时在多处运用,互相配合,效果明显。

  ①他的新著《红楼风俗谭》,岁时,年事,礼仪,服饰,骨董,官制,园林,工艺,兼及顽童深读,学究讲章,“太上感玄”、“八股”陈腔,道士弄鬼,红袖熏香,茄鲞鹿肉,荷包槟榔,至琐至细,无不包藏。(《文汇报》1987年10月18日)

这里的“叙”、“记”、“说”、“谈”、“讲”、“言”、“道”、“论”既表同义,又有变化,错综避复,相得益彰,同中有异,配合得当。这就充分反映了作者运用同义词的娴熟,又充分显示了汉语语汇丰富的特点。

  ②一个人的肩上担不起那样沉重的担子,况且还是那重重的命运的打击。

③谁知大会并不结束,在尾声部分,又拖出张光年同志来陪绑,对他的《黄河大合唱》也胡乱了一通。据说,这也是因为同一刊物前一期上曾有文章过,于是也就奉命斗争了。自然,对他的批判更加无力。

例②中的“沉重”与“重”,例③中的“批”和“批判”都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但在语体色彩上有些区别,配用的效果一是借色彩之别避免重复,二是前后形成鲜明对照。

同义词不仅可以在多处使用,而且还可以连续使用。这样,接连而下,互相配合,以加强气势,协调音节,增强效果。如:

④你们的许多言论行动,既然和敌人汉奸的所有这些言论行动一模一样毫无二致毫无区别,怎么能够不使人怀疑你们和敌人汉奸互相勾结,或订立了某种默契?(毛泽东《质问国民党》)

这里的“一模一样”、“毫无二致”、“毫无区别”是同义的成语或四字格词语,在意义上没多大差别,但字面上有变化。接连使用,并不让人感到重复,而是让人感到配合有方,痛快淋漓,使人觉得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本质。

语言生动活泼,可给人一种轻松兴奋的感觉,同义词的换用(当然还有其他方式)就可收到这样的效果。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这句话,同是荣誉感,前用“骄傲”,后用“自豪”,避免了重复、呆板、沉闷等毛病。

  2、反义词的配合

反义词的使用可以揭示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关系,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表意周到辩证,所以人们在语汇修辞中经常运用反义词。反义词往往是成双成对地配合使用的。如:

①笑的声音有;有;有;有;有;有;有聪明的,有笨拙的;有柔和的,有粗暴的;有爽朗的,有娇嫩的;有现实的,有浪漫的;有冷冷的,有热情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是笑的辩证法。(高士其《笑》)

这里把“大—小、远—近、高—低、粗—细”等十一对反义词配合起来,运用在十一个分句里,概括全面,包罗了笑的百态,阐明了笑的辩证法。

②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对比使用了十对词,其中“富裕——贫穷”、“友爱——仇杀”、“生——死”和“快乐——悲哀”四对反义词的配用,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批判和对新世界的无限向往之情。

修辞上所讲的反义词,还包括临时反义词。临时反义词指的是有些词语本来不具有直接的相反或相对的关系,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使它们临时具有了相反或相对的关系。临时反义词的使用,尤其要注意互相配合。如:

③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敬礼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碌,即使这一切都因着世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满谷都是菊花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及庸碌了。(冰心《寄小读者》)

“蒲公英”与“雏菊”、“菊花”,本来不是反义词,可是,因为作者在文中将“蒲公英”与“雏菊”对举配合以“平凡”与“超绝”对举,将“雏菊”、“菊花”与“蒲公英”对举配合以“超人”与“庸碌”对举,这样的安排配合,显然就使“蒲公英”与“雏菊”、“菊花”临时具有了反义关系。

3.类义词的配合

类义词是表示同类概念的一组词,或者说指同一类属语义场中的一组词。类义词的运用在语汇修辞中是很有特色的,它既有相同点(同类)以显出整齐,又有不同点(不同的事物或形状)以显出错综。把一组类义词在一段文字中配合运用,往往能取得很好的修辞效果。如:

①他悠悠地着步子,着牙花子,慢吞吞地着每一个字,好像是在每一个字的分量;又像是在每一个字的滋味。是的,他的话语就像五香牛肉干,浓缩、醇厚。(王蒙《说客盈门》)

作者把“踱”、“嘬”、“吐”、“掂”、“咂”这五个表示人的动作的类义词,各自带上合适的宾语,运用在这段文字中,再配以最后的一个比喻和两个形容词,就把一个说套话、保乌纱、有官僚习气且老谋深算的人物形象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了。这五个类义词,作者显然是精心安排的。

有时,人们把一组一组的类义词连续排列,铺陈夸张,修辞效果也非常强烈。如:

②一下子,鸡鸭蟹猪牛马驴狗雁兔子王八,头尾翅腿肚肠肝肺心腰子下水,有煎有炒有烹有炸有炖有蒸有熬有爆有烧有拌有外加一坛子水,碟架碗碗架碗,严严实实把这个僧人围在中央。(冯骥才《阴阳八卦》)

这一段文字,有动物类的类义词,有动物器脏类的类义词,有烹饪类的类义词,接连使用,效果很好,配合上很有特色。

四、词语的变用

  语言中的词语一般都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但在人们的言语表达中,有时故意临时改变某些词语的用法或词性,取得一定的修辞效果,这种方式,就是词语的变用。

  (一)改变词语的用法

  在特定的语境中,让本来没有某种用法的词语临时具有那样的用法。细分起来,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1.改变词语的搭配关系

即有意使词语与词语超常规搭配,造成看似不合逻辑、不合语法却独具效果的表达形式。如:

①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铰碎了白天

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闹,整个村子被笑声浮了起来

④傍晚,凉风从台湾海峡吹来。路旁的金合欢花散出甜丝丝的清香

例①中动词“铰碎”的宾语一般只能是具体事物,“白天”不是具体的东西,也不具有可剪的语义特征,这里强行将它们搭配在一起,虽不合事理,但形象表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这是具体词与抽象词的搭配;例②中的动词“低唱”、“弹琴”的动作本来只能由人发出,却分别用“油蛉”、“蟋蟀”作其主语,使这自然界的动物具有了人的感情,这是人物词与非人物词的搭配;例③中的“村子”本不像木头、石头那样会在水中浮沉,但与“浮”字搭配,生动描绘了整个村子都充满欢笑,这是此物词与彼物词的搭配;例④则是表示人的不同感觉的词语的搭配,“甜丝丝”本是一种味觉,“清香”是嗅觉,将这两种不同的感觉打通以达到独特的修辞效果。

2.改变词语的适用语境

词语一般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一定的语境中。为了取得独特效果,在言语表达中可临时改变其适用语境。如:

①按“老规矩”,丈夫打老婆,老婆只能挨几下躲开,再经别人一拉,作为了事。孟祥英不只不挨,不躲,又了他的,他认为这是天大一件丢人事。

②我们厂现在搞配套表演,大家把先进经验拿出来“赶集”,然后由大家把零碎的经验配成套。

例中“缴械”是军事用语,“赶集”是集市贸易方面的词语,在句子中都改变了它们适用的环境,收到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

3.改变词语的音义结合关系

有意打破词语固有的音义关系,在特定语境中重构一种临时的语音与语义关系,从而生新鲜感,达到独特修辞效果。例如:

    ①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②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丝抹杀了。

例①中的“勋业”指“功勋与事业”,常用于指不寻常的成就,这里却指阿Q对小尼姑“动手动脚”的小事情,改变了该词的语义轻重,将其降级使用,从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阿Q和“大笑”的人们欺辱弱小者的心理状态。例②中的加点词本来都是褒义词,在这里却用来指称反面的、厌恶的人和事,明显带贬斥之意,这种褒贬色彩的改变,有力地控诉与鞭笞了北洋军阀的罪行。

4.改变词性

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具有它所属词类的语法特点。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临时改变某个词的词性,使表达更加生动传神。

①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下去一样。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③这个连长太“军阀”了!年纪不大,脾气可不小!

例①中的“国”是名词临时用作动词;例②中的“朦胧”是形容词临时用作动词,增添了静中有动的情味;例③中的“军阀”是名词,用作形容词,显得形象生动,具有讽刺效果。这种临时性的变化,一般都是强调某种意思或者表达某种强烈感情的修辞手段,它对语境的依赖性极强。离开特定语境,这种用法就不合语言规范,不能成立。

 (二)词语的调整

合成词和成语分别由语素和词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和次序组成。根据表达需要,人们有意对合成词和成语的组织次序进行调整,这种词语调整又可分为拆离和倒次两种情况。

1.拆离

词语拆离,又称词语拆用,将原来习惯于结合在一起的词或语素拆开使用。如:

①他虽然借父亲的光,有一个贫农成份,但他本人当初既不“”也不“”,而是从小走南闯北,闯荡江湖。

②当时他的学习条件并不好:白天要“勤工”,在一家五金厂替工人煮饭;晚上才能“俭学”,利用夜里时间去补习法文。

例①中的“贫农”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在此却将它临时拆开使用,对原词的含义进行巧妙解释,又说明了“他”当时的情况,生动而又简洁;例②中的“勤工俭学”拆开使用,既便于分说当时的条件,又可通过对照而显示“他”刻苦学习、不怕艰难困苦的高贵品质。

2. 倒次

词语的倒次指为了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或节奏感,临时将原来词语中的语素安排次序颠倒过来。如:

③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例③中的“重霄九”按通常说法应是“九重霄”,为了符合诗词格律的押韵要求,临时颠倒了词序,增强了音乐性,使句式整齐统一,富有节奏感。

第三节 骈立四字格和成语

  一、骈立四字格

我们曾经说过,由两个二音步组成的四音节是汉语使用者长期以来非常喜爱的语音段落,也是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现代汉语里有大量“2+2”式四音节熟语和成语。新产生的成语,绝大多数也是四音节的。这是四音节占优势的一种表现。一般管这种四音节的格式叫“四字格”。

熟语和成语里的四字格都有很强的生命力。有些成语在局面上使用了几千年,并且早已渗透到口语里了。例如《诗经·小雅·采菽》里的“优哉游哉”,《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曾经引用过,后来渗入了口语。

有些熟语、成语的成为四字格,是经过加工而定型化的结果,或者采用衬垫抻拽的办法扩充为四个字,或者采用压缩摘要的办法简缩为四个字。前者如四个字说三样东西“桌椅板凳”、“绸缎布匹”,又如采用叠字或衬垫虚词的办法,把二音节、三音节扩充为四音节;“齐齐整整”、“无声无嗅”、“难(乎、以)为情”、“短兵(相)接”;后者例如把“依样画葫芦”简缩为“依样葫芦”,把“后来者居上”简缩为“后来居上”,从“愿乘上风,破万里浪”摘出“乘风破浪”。用四个字概括一个寓言故事或历史故事也是一种简缩的办法,如“愚公移山”、“负荆请罪”。

四字格里有一种代表汉语骈体性的骈立格式,在四音节熟语、成语和四音节复合词里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我们管它叫做“骈立四字格”,这里单独提出来加以讨论。

骈立四字格包括骈立的四音节熟语、成语和复合词。这种汉语所独具的形式整齐、节奏和谐的格式,是汉语骈俪性在上和词组组合上的特殊表现。汉语自古以来构词造句讲究对偶。而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是由汉语的特点决定的。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很适于构成音节相等、抑扬交替、意思对称的对偶。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这些双音词的词素多半是古汉语的单音词,它们虽然已失去独立活动的能力,但在构词和组合词组时,作为有意义的语言成份,仍然有相对的独立性,仍然适宜于构成音节匀称、对仗工整的骈立四字格。也可以说,由于音节的限制,创造骈立四字格时往往需要使用在别处已经不单用的字,而古汉语里的单音词正好提供了这种方便。

骈立四字格里最觉的是由骈立的前后两截组成的格式(音节相等、抑扬相反,意思般配)。骈立的前截和后截各自内部结构多种多样,基本上跟词组和复合词一致。词组和复合词的结构关系有偏正、述宾、述补、主谓、联合等,绝大部分骈立四字格的前后两截也是按照这几类结构关系组成的。例如:

1、偏正式:枪林弹雨(名+名) 青山绿水(形+名) 来龙去脉(动+名) 穷凶极恶(形+形) 五颜六色(数+名) 轻举妄动(形+动) 三长两短(数+形) 千锤百炼(数+动)

2、述宾式:拖泥带水(动+名) 标新立异(动+形) 送往迎来(动+动) 接二连三(动+数)

3、述补式:推来操去 掰开揉碎 跌倒爬起

4、主谓式:眉开眼笑 风平浪静 你死我活

5、联合式:抑扬顿挫 艰难险阻 成败得失

骈立四字格前后两截之间的意义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1、同义联合:胡思乱想 心满意足 百依百顺 半斤八两

2、互相映衬:口蜜腹剑 人面兽心 今是昨非 此起彼伏

3、前后相承:种瓜得瓜 否极泰来 饮水思源 推陈出新

4、因果关系:唇亡齿寒 纲举目张 瓜熟蒂落 有备无患

5、目的关系:救亡图存 抛砖引玉 扬汤止沸 杀一儆百

四字音节重叠式骈立复合词也是一种分前后两截的骈立四字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格式:

1、AABB:口口声声 大大小小 跌跌撞撞 三三两两

2、ABAC:没着没落 谁是谁非 不声不响 有说有笑

3、ABCB:张口闭口 好说歹说 心服口服 牛年马年

这一类骈立四字格有两个个特点:第一,前后两截合起来代表一个浑然一体的意思,前一截、后一截的意思都不是实有所指,而是一种比况性的说法。因此,整个骈立复合词的意义并不是前后两截意义机械的相加。例如“三三两两“,虽然是由数词“三”和“两”构成的,但并不是实指“三”和“两”这两个数字,而是形容为数不多。“三”和“两”这两个数词在这个格式 里都失去了普通的计数意义。 第二,这种骈立格的语法功能跟它所由组成的前一截或后一截也不一致。例如“三”和“两”是体词性成分,而“三三两两”却是谓词成分,可以作状语,例如“他们经常三三两两地在湖边散步。”

有些能产型的骈立格便于套用现成的格式派生新的骈立格。例如:

千-万- 连-带- 天-地- 千-百- 山-水-

一-二- 东-西- -水-山 三-二-

由格式化而派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体现。严整的格式体现骈立格的定型性,格式化中的派生体现能产型骈立格的灵活性。这也是骈立格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使用性的一个原因。

骈立四字格前后两截各自内部的结构关系和两截之间的意义关系虽然多种多样,但都是对仗工整,意思般配、自成一套的。它把整齐和错综、匀称和变化、具体和抽象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精练而不晦涩,集中地、具体而微地体现出汉语整齐的美和抑扬的美,是形成汉语音乐性、精练性的重要因素。汉语里大量保存着这样的词语,说明社会交际需要这样的语言手段,人们喜欢用这种富有表现力而又可以调节音节、声调的格式。不论是选用现在的骈立格还是根据需要创造新的,用得好都可以使文章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响亮,又有文采,而意思也表达得圆满酣畅。例如:

①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苏轼《后赤壁赋》)

②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怀念极了,我也曾想:要能画一幅画儿,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我把这心思去跟 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她说:“这可是个难题,画什么呢?画点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说,颜色也难调,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得出祖国的面貌?”我想了想,也是,就搁下这桩心思。(杨朔《茶花赋》)

例(1)在简短的文言对话里用五个骈立四字格(有述宾、有主谓、有偏正)来叙述描写,组成形式整齐,声调铿锵,意思连贯的句子。这些骈立格在音节、声调、意义关系和结构关系上都完全符合骈立格自成一套的格式。例(2)在不长的一段文字中用了四个骈立格,其中有习用的熟语(异国他乡、五颜六色),也有作家按照现成格式套出来的骈立格(青山绿水、零山碎水,一草一木_一人一物),都切合文章的题旨、语境。

语言形式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运用骈立格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但是运用现成的骈立格要根据题旨语境的需要,力求用得贴切自然,切忌不顾内容勉强堆砌,生搬硬套,套用现成的格式创造骈立格,更不仅要注意是否跟题旨语境吻合,还要注意是否符合骈立格自成一套的结构要求。搞不好就会弄巧成拙,成为语病。如:

(1)华永正是安徽省委党校的干部,由于他人高体大,膀阔腰圆,不少人喜欢称他为“大华”。

二、成语

成语是一种简练精美的固定词组,它是在社会沉井和语言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也是经过长期使用加工而约定俗成的结果。它具有意义和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的特点。它的来源有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等。

成语在意义上的定型性,主要表现在每个成语,表示的是一个特定的整体意义,不管组成成分原来表示什么意思,在成语里它所表示的意思由这个成语的整体意义而定。有些成语不能根据组成成分的字面意思望文生义,要知道来源或贼,才能懂得它的意思。例如:“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都不是说胸中装着竹子,“高山流水”里的“山”和“水”也不是实指这两种事物,前者摘自脍炙人口的文章,表达一种深刻的艺术见解,后者包含着动人的典故。有些成语是一种比况或夸张的说法,表示引申的意义,意在言外,不能用一般抠字眼儿的办法去理解它的意思,而要弄清楚弦外之音。例如“半斤八两”并不是实指这两个数字,而是比喻不分高低。“近水楼台”是比喻能优先得益的某种位置,“暮云春树”是表示怀念远道朋友。

意义的定型性使成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也不总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成语的含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现在所表示的总体意义已经跟原来不一样了。例如:“风花雪月”本来泛指四时景物,现在则用来比喻内容贫乏、堆砌词藻的诗文;“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挺愉快的吗”,现在却是个带有诙谐意味的成语,形容情况发展到极点,含有“淋漓尽致”“不可开交”的意思。

成语意义上的定型性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并固定下来,大家都这样理解,这样运用,没有确切理解成语约定俗成的意义,用起来就难免出毛病。

(1)含辛茹苦三十年-访《红楼梦》法文译者李治华教授

(2)令人忧虑的是有的出版部门出了不好的作品还不以为然,“就是毒素,也可以增进读者的免疫力嘛。”

例(1)是文章的标题。“含辛茹苦”比喻忍受辛苦,多用来形容生活非常艰苦,而这篇文章的内容却是介绍译者如何专心致志,坚持不改名换姓翻译文学名著,不如改用“废寝忘食”。例(2)“不以为然”是“不认为是对的”的意思,说明对事情表示不同意,才用“不以为然”,如果出版部门出不了好作品,自己不认为是对的,那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从上下文看,作者的意思是说这些出版部门对自己出不了好作口毫不在意,应该用“满不在乎”或“不以为意”。

成语在结构上的定型性,表现为组成成分和结构关系的固定。这也是长期使用、加工而约定俗成的结果。固定下来成为规范的形式,大家都这样运用,一般不容许任意变动(包括增减、替换、颠倒)。“唇亡齿寒”不能改成“唇亡齿冷”,“一箭双雕”不能改成“一枪双雕”。成语的组成成分也会在相对稳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例如“揠苗助长”里的“揠”是个比较冷僻的文言词,有人用“拔”来替换,现在两种格式并存。“莫名其妙”现在也可以写成“莫明其妙”。但这种情况终究是少数。

有些前后两截都是联合关系的骈立格,可以倒换前后两项的次序,两种形式并存,意思相同,声调次序不同,使用时,往往从声调上决定却取。如:

      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匹马单枪――单枪匹马

      古色古午――古香古色

有些由联合式合成词拆开来组成的联合式骈立格,合成词原来的次序不能掉换,骈立格前后两项的次序也不能变动,例如“日月”“是非”“首尾”的次序是凝固的,由这几个词拆开来组成的骈立格就要保持原来的次序。

  日积月累-月累日积 是古非今-非今是古 畏首畏尾-畏尾畏首

前后两夫是相承、因果,目的关系的骈立格,当然不能倒换次序:

  不破不立-不立不破 推陈出新-出新推陈 纲举目张-目张纲举

有些非骈立的四字成语可以倒换组成成分的次序,但倒换以后,结构起了变化,如:

  茅塞顿开(主谓)-顿开茅塞  鹏程万里-万里鹏程

成语的活用:

  成语的活用是为了语言表达的需要,将成语灵活地加以运用。这是一种重要的常见修辞手段。原来的成语称为原形,活用的成语称为变体。有的一个原形有几个变体,即有几种不同的运用方式。

(一)成语活用的几种方式

成语活用的方式较多,常见的有:

1.易字:即更换原形中的成分,这一种变体较多。例如:

  望洋兴叹――望天兴叹(指气候异常)

     望楼兴叹――指虽盖了新楼,但有关设施不配套,无法入住)

     望鞋兴叹――(指上人穿的鞋、衣品种少)

  望子成龙-望子成人

     逼子成龙(教育子女不讲求方法,甚至使用暴力。

     望父成龙(指指望能得到父辈的恩泽庇荫)

  谈虎色变――谈癌色变 谈“假”色变

  人微言轻-人微言重(指地位虽不高,但意见很重要)

2.谐音: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易字”,但变体与原形更换的成分字音相同或相近。如:

  一往情深――一网情深(指社会保障涵盖面应该包括各种性质的企业和所有劳动者,组织一张安全网)

  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燃

  弄巧成拙-弄“俏”成拙(指化妆品质量有问题,加之选用不当,使用后引起皮肤疾病)

  百家争鸣-百家争“名”

  更新换代-更新换“袋”(指鲜牛奶为提高保鲜质量更换包装)

  出口成章-出口成“脏”

  评论相轻-文人相亲

3.拆用:将成语中原形拆开运用。例如:

  根深叶茂-根深才能叶茂

  落叶归根-何日落叶才能归根

  亡羊补牢-“补牢”莫待“亡羊”时

  高枕无忧-高枕未必无忧

4.易色:指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一样。例如:

  自计苦吃(指执着追求,迎难而上。贬义-褒义)

  龙飞凤舞(指字迹潦草。褒义-贬义)

5.易序:改变成语原形成分的顺序。例如:

  心安理得-理得心安(反贪民谚“不占不贪,理得心安”,为求押韵,将第二句的顺序颠倒。

  喜新厌旧-喜旧厌新(指大学生入学不愿住新宿舍,因为刺鼻的油漆哇受不了)

6.指别:成语原形指的是某一种事物,变体借用来改指另一事物。例如:

  骑虎难下:(“虎”,指老虎。变体用于一则新闻报道的标题)

  度日如年:(“年”,指时间单位。变体用则新闻标题“商家开始度日如年)

(二)成语活用的修辞作用

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觉过程通常有着思维过程的参与,对言语的知觉同样如此。”(曹日昌《普通心理学》)。这一点在活用成语的知觉中尤其明显。由于原形与变体极其相似,当成语的变体作为“刺激物”作用于人们的感官时,人们贮存于记忆中的原形就会被激活起来。它能使人辨识变体的来源,同时能对变体起到说明、补充、映照等作用。也就是说,二者一起被人们感知的。之是人们对成语变体的知觉和一般词语不同之处,也是许多 成语变体起到修辞作用的原因。打个比方,这有点类似电影的表现手法叠印,只不过电影叠印的两个画面全部显现出来,而活用的成语只出现变体,原形是潜在的。成语活用的修辞效果往往是二者叠印的结果。成语活用的修辞作用主要有:

1.文字简洁:变体借助于原形的映衬作用,只需变动不多的几个字,甚至一个字,人们便可以理解变体的意义,文字非常简洁,有的变体甚至是在通常情况下不能这样组合的。例如:

  (1)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呼朋引伴”是“呼朋引类”的活用,原形为招引同伙之意,多指坏人,变体将“类”改为“伴”表示同伴、伙伴,带有亲切的意味。

    (2)“千歌一律”盼创新-从歌手大赛谈歌曲创作在在的问题

文章说的是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132名歌手演唱了上百首新歌,但人们没有听到脍炙人口的好歌。评委们认为,缺少个性是目前歌曲创作中的一大通病。许多民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创作模式,逐渐“千篇一律”化了。

2.内涵丰富。有的活用的成语,往往将原形略加屐,便显得寓意深长,给人启示。如:

  (1)杞人胜天(人民日报)

1977年,河南札县大旱,札县人喊出了“杞人胜天”的口号民。这一口号是成语“杞人忧天”的变体。

  (2)“先发制水”更英雄(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四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作者认为,在与洪水搏斗的英雄先烈里,应该有那些“先发制水”,致力于“防”与“疏”的英雄。

    (3)学术百年论坛曲高和众

       京城人自费听课要(标题 北京晚报)

报道说的是“学术百年论坛-新世纪讲学”听课者的热情出乎论坛组织者的意料,“入场券早就被争购一空”。“曲高和众”是“曲高和寡”的活用。

有的成语,往往略中改动,或使另有所指,便显得语含警策,发人深省。

  (3)专家警告-黑土地已是“面黄肌瘦”

指松嫩平原的黑土地土质已经严重恶化。“面黄肌瘦”原多用于人,形容人有病或营养不良的样子,这里用于黑土地,表明它也“病”了。“营养不良”,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与对策的思考。

  (4)产品不能一“优”永逸(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章说的是甘肃省产品“飞天”牌防尘鞋油因质量下降,倒了牌子,被取消“省优”的称号。变体将“劳”改为“优”。表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一优永逸”是不在在的。

3.色彩多样。成语加以活用可以表示褒扬,感叹,讽刺、贬斥等多种多样的感情色彩。

  (1)妻子捐出肝脏70%救活老公 台一对夫妇同肝共苦

  (2)白洋淀农民望“洋”兴叹

4.富于趣味。变体与原形字面上相近或相同,但原形说的是一个意思,而变体成了另一个意思。它借助于原形的映衬,显得饶有趣味。这有种种情况:

有的变体中某个成分中相应的成分谐音。例如:

    (1)下斜街改斜归正(北京晚报)

报道说的是北京市宣武区下斜街马路狭窄,而且弯曲不直,经改造后,宽阔了,变直了。“改斜归下”,“改邪归正”的活用。

    (2)杯水车新

这是一则报道中的用语,讲的是用蒸汽洗车只需要一杯水。“杯水车新”,是“杯水车薪”的活用。原形为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车薪”,偏正结构。“薪”,名词,柴火意。变体将“薪”改为“新”,二者谐音。

有的变体改变了原形的色彩,或更换了某个成分。例如:

    七嘴八舌

这是《中国青年报》一个栏目的名称,“七嘴八舌”意为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纷纷发表意见,带有杂乱之意。变体将此作为栏目名称,类似于某些报刊的“大家谈”,表示热烈。

有的变体与原形字面相同,但所指为另外的事物。例如:

   (1)争睹奇观,未“雨”绸缪

     流星雨观测者今起进入“实战”状态。

   (2)香港守株待“兔” (北京晚报)

报道说的是,名为“玉兔“的台风即将袭击香港,这一台风的特色是速度比一般台风快。香港天文台发出特别警报,人们已经做好准备,严阵以待。

(三)成语活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理解成语原形的意义。活用成语时,一定要对原形的每个词及其所表示的整体意义都理解,不然会出错。例如:

  (1)上海修改《婚姻登记管理办法》

    “劳燕分飞”不再难 (标题)

报道说的是今后办理离婚手续,离异双方只要就住房安排达成协议即可,民政部门将不再充当老娘舅,同时也不再把离异事实通知当事人单位和户籍所在地。“劳燕双飞”,比喻别离,劳:伯劳鸟。后借指离别的亲人或朋友。变体将这一成语用于离异双方的离婚,感情色彩不对。

2.活用要恰当自然。想通过活用成语来提高表达效果是好的,但切忌生搬硬套,下例欠妥:

  (1)据了解,全国各地的“水景”如长白山天池,云南滇池,北京密云水库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况愈加”的“游人污染”威胁着它们脆弱而敏感的生命。

“每况愈加”,看来是成语“每况愈下”的活用。原形意为情况越来越坏,

这里的“下”是指情况讲的;变体将原形的“下”改为“加”,就令人费解了。

    (2)咳不容缓

这是一则止咳药的宣传广告,看来是成语“刻不容缓”的活用。原形意为连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变体利用谐音将“刻”改为“咳”,就成了咳嗽不能拖延,急着要咳出来。广告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不容缓”应是就治疗讲的。变体将所要表达的意思简单地说成“咳不容缓”,欠妥。

第四节 词形的规范与偏离

词形规范包含构成要素的规范与结构关系的规范。任何一种语言,其词语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在一般语境中,使用者应该遵守词语形体上的规范要求。如“秋千、灿烂”等是连绵词,有一个语素构成,不能拆开使用和理解,“沙发、坦克”等译音词,也不能理解为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很多久经使用得以流传的词,也不应随意化改。如果在常规表达中(例如科技论著、公文文本以及日常修辞行为),违反了词形的规范要求,就可能产生病误。如下面例中的“渺大”与“无一挂漏”就属于这类情形:

[1]经过这件事后,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不是渺小了,而是更加渺大了。

[2]自当上社区主任后,她百事皆抓,无一挂漏,既抓大事,也抓小事。

当然,修辞在追求规范这一表达效果的同时,也追求更高的目标,即生动、形象等。在文艺等提倡个性表达色彩的修辞行为中,为了实现超常的表达效果,可以有条件违反词形规范。这包括:

(一)结构关系的合理扭曲

任何一种语言,其词汇形式一定有相对固定的形式特征。对现代汉语而言,词语大多数是双音节的,而且就其构成方式来看,主要有复合与附加两种。但不管哪种形式,一般来说,词语的结构关系较为紧密,不能随便拆开,如“火车”、“黑板”、“白菜”等就是典型。但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者可以故意扭曲词语的内部结构关系,以使表达具有新奇等效果。修辞手段中有仿词和别解格(详见后文),其中有些就是利用了对词语结构关系扭曲而获得的。如:

[3]翻身,翻身翻了一身破衫裤,这像啥话?

[4]过去有些批“洋奴哲学”批得最起劲的人,现在拍资本家的马屁拍得最响。别说人格了,连“狗格”都够不上。这样下去,还得了!(陈国凯《离情》)

例[3]中对“翻身”结构的曲解虽然不合词语原来的结构特点,但联系到实际情况,倒也生动。例[4]中的“狗格”是临时组合的,应该是违反规范要求的,但在文章中与“人格”对照,将某些人的嘴脸更富揭露性地描画了出来,不能说是错误,应该算作合理偏离。

(二)特别词汇成分的有效借用

除了某些特殊的语体,在日常修辞中,词语的选择和使用,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到类型的单一。为了实现特定的修辞目的,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现时语体或表达场景不完全吻合的词语。这种修辞行为就叫特别词汇成分的有效借用。它主要包括:

1、古语词的借用

产生并应用于古代的词语(包括历史词和文言词)叫古语词。作为传承成分留在词汇系统中,在书面语色彩浓厚的语体或特定的题材作品中仍然有其活力。但在日常生活或事务语体中,只要能取得特定的效果,也可以征用。如:

[5]本军奉命歼灭国民党匪军,解放北平、天津、塘沽、张家口城市。兹特宣布约法八章,愿与我全体人民共同遵守。

(《平津前线司令部约法八章》,新华社平津前线1948年12月22日电)

[6]热烈欢迎卫生检查团莅临我市指导工作!

[7]我的骆驼冉冉地向前,向左向右,点头鞠躬致敬似的;而我,和我的骆驼一致,也是一步一步低首顶礼这肥沃的原野,这炎炎的太阳,这铿锵和鸣的飞泉,以及这崔嵬庄严的连山。(茅盾《我们落手越来越重了》)

作为用电讯形式向广大民发布的公告,按理应该浅显易懂。但为了体现该布告形式上的庄重感和内容上的严肃性,例[5]中适当的文言词的使用是允许的,也确实取得了好的效果。例[6]虽为口头致辞,但“莅临”词语的使用,可以适当地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体现表达者的郑重。例[7]用了多个文言词,有助于使文章的书卷色彩更浓。

2、方言词的借用

方言词是指流行于某一(些)方言区,尚未进入普通话词汇系统的词语。因此,一般情况下,滥用方言词是违反语言规范要求的。但在有些特定的语境中,有助于体现人物的地方色彩,或有利于实现作者(表达者)的修辞意图,恰当地选用方言词是可以接受的。如:

[8]嫂子膝下的小男孩爬竹床一下子摔交了,哇地大哭。她丈夫远远叫道:“你这个婊子养的聋了!跌了!”

嫂子拎起小男孩,说:“你这个婊子养的么样搞的!”

猫子说:“个巴妈苕货,你儿子是婊子养的你是么事?”

嫂子笑着拍了猫子一巴掌,说:“哪个骂人了不成?不过说了句口头语。个巴妈装得好像不是武汉人一样。”(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池莉多篇小说描写了武汉人的生活形态,上面这段对话中的方言词就记录下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话语表现,很有地方色彩。

3、外来词的移用

现代汉语词汇,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来自其它民族并带有原来语言形式特征的外来词,这是语言在接触过程中取长补短的必然表现。如我们已经使用惯了的“基因、幽默、啤酒”等词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会看到另外一种并非出于取长补短考虑的“反常”现象,就是在汉语词语中夹杂着纯外文的形式,而这些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却并非是汉语中所没有的。出现这种现象,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因为技术性原因(如为了简洁、准确地表达原意,像WTO、CEO、SOHU、YAHOO等词语)或心理原因(如避讳等)而使用,很容易被视为洋化,被看作装腔作势,如《日出》(曹禺作)中的张乔治就是典型,又如下面例[9]中的“张先生”回答方鸿渐的一段话就是代表。而我们所说的“移用”是有特殊修辞价值的借用,不能简单地用“崇洋”去看待、去否定,如[10]:

[9]鸿渐拿了几件,看都是“成化”、“宣德”、“康熙”,也不识真假,只好说:“这东西很值钱罢?”“Sure!值不少钱呢,plentyofdough。并且这东西不比书画。买书画买了假的,一文不值,只等于wastepaper。瓷器假的,至少还可以盛菜盛饭。我有时请外国friends吃饭,就用那个康熙窑‘油底蓝五彩’大盘做saladdish,他们却觉得古色古香,菜的味道也有点old-time。”(钱钟书《围城》)

[10]“我常爱一个人叫上一杯在这泡着,为此,我wife老跟我吵架……”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漫不经心。

Wife!蓓沁心口一颤。怎么她从来没想过,他有wife!

“现在,我wife带着儿子去美国了,去了两年了……我wife是英语专业毕业的,……”

他极其聪明地用wife替代使他难堪的“爱人”或“妻子”之类的称呼。

……

就是今天,他握着她的手,噙着泪水望着她说:“等我病好了,我就和我的wife办妥手续,我要娶你!”

“我要娶你,做我的妻子吧!”他紧紧地抓住她的手,似乎她不点头,他就不会放过她。而且,好像为了区别他的前妻,这里,他用了“妻子”两字而不用“wife”。

当她向母亲汇报的时候说:
“他虽是单身一人,但结过婚,”蓓沁又来了个补充,“wife在美国,他正打算和她离婚呢!”她也忌讳“妻子”这个字眼,不知不觉也用“wife”来代替。

(程乃珊《女儿经》)

(三)词语形体的故意偏离

每个合成词语都是运用已有语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我们在规范层面使用时,必须遵守其形式与意义的固定性特征,而不能歪曲其形式结构上的固定关系与内容上的整体抽象特征。如“新闻”是指①“传媒播发的消息或最近发生的社会性事情”,并非表示②“新鲜的听闻”。又如“天才”是指①“有卓绝的能力或智慧(的人)”,并非指②“天上的才气(子)”。因此,在规范表达中,我们都只能按照第一层意义去表达和接受。

但修辞活动中,完全可以违反词语的这种规范。词语形式和意义的这种约定属性给偏离带来了表达的价值:与已有词语的特点与固定理解形成对比,使得表达产生出人意料的奇曲美感。这种对词形与意义的整体偏离产生了仿词修辞格。

在一定语境中,根据已有的词语,相对应地仿照出一个词语,以取得讽刺、幽默等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仿词。被仿的词可能不在话语中对应地出现,但一定是较为大家所熟悉的;仿照出的新词从规范的角度上看,一般是不符合词语结构或意义常规的,脱离具体语境不会被普遍理解和接受。

1.反义仿用

①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②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改革工作,促进这一工作而不要“促退”这一工作……

例①中的“小众化”是仿“大众化”而来,例②中的“促退”是仿“促进”而成的,都用相反相对的语素更换了原词语中的相关成分,两两对照,色彩鲜明,使言语表达诙谐而幽默,妙趣横生。

2.比照仿用

③别的人是一表人材,我们的菊霞小姐是两表人材,能文能武,天上少有,地上无双。

④龙二井又有油和水的矛盾,这是它的特殊性。周队长说,要促使矛盾转化,就要捞水,把水捞干。我们想一不做,二不休,搞它个水落油出

例②中的“两表人材”是比照成语“一表人材”而临时仿用的,例④中“水落油出”是仿“水落石出”而成的,它们都是利用连类而及的意义来仿造的。

3.谐音仿用

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从三楼窗口将一盆脏水往下倒,恰巧倒在楼下过路人的身上,画的一旁写了“居高下”四个字,这显然是谐成语“居高临下”中的“”音而仿用的。有的人说话常用脏话,人们戏称“出口成”,这是对成语“出口成”的谐音仿用。这种谐音仿用,与特定的语言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离开了特定语境,就不能成立,若与语境相适应,就能起到强烈的讽刺作用,以少胜多,言简而意丰。

第五节 词义的规范与偏离

词语的内容就是词义。词义规范要求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义的理性意义和附属色彩。如下面句中的划线词语,虽然都很寻常,但选择准确,就很好地表达了思想和情感。

[1]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你的眼。                (朱自清《春》)

如果违反了词义使用的规范要求,就会产生病句。如下面几个句子中划线的词,就属于这种情形:

[3]时间是一只不倦的鸟,总在追寻她善意的巢。

[4]她非常敬佩地看着他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着历史故事。

例[3]中的“追寻”的意义应该是“跟踪寻找”,其所及对象应该是变化行动且能留下踪迹的东西,如可以说“追寻失散的同伴”等,因此,应将“追寻”改为“寻找”。例[4]则将词义的感情色彩用错了,既然对他是“敬佩”的,其滔滔不绝的说话就不应该是让人心烦的“喋喋不休”。

不过对词义而言,并非是任何形式的违规都会造成病句。在修辞范畴内,如果语境许可,能实现表达者的特殊修辞目的,有条件的偏离词义规范要求不仅不应视作病句,反而应被看作词语的妙用。这类偏离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一)词义的完全偏离

所谓词义的完全偏离是指在一定语境中,某个词语实现的并不是其原来的意义,而是与它相反的意义。这就是反语辞格。如下面的句子中划线词,就很典型:

[5]她是我们村里最勤快的人,整天忙着睡懒觉。

[6]我真“”这月牙弯,不光是相见恨晚!我“”这月牙弯的滩,她这如诗如画的名,她那勾魂夺魄的美,她这隔绝了尘世的喧嚣的宁静。

(叶文玲《痴问月牙弯》)

[7]该大衣的唯一缺点是——将使您不得不忍痛扔掉以前购买的大衣。(广告词)

例[5]中的“勤快”实际意思是懒惰。这种褒词贬用的修辞,多能使思想或情感在对比中表达得更加强烈、鲜明。这类反语带有明显的讽刺性。例[6]中的“恨”表达的却是发自内心的“爱”。这种贬词褒用的修辞,往往使情感表达更加风趣。这类反语则带有明显的风趣性。通过上下文,我们发现[7]中的“缺点”显然是反语,实际要说的是该大衣有着无以伦比的优点

(二)词义的部分偏离

相对于词义的完全偏离,实际表达中,有时候实际意义并不是原来意义完全相反,而是部分性的表达了原来意义,但也有另外一部分又与原意不符或相反。修辞手段中的别解与易色就是这一原因所造成的。

1.理性意义的部分偏离

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或固定短语,在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能遵从词语的上述特点。但修辞活动中,表达者则可以偏离这些特点,即违反词语结构或语义,故意歪曲地去理解或运用一个词语,以取得生动、幽默等效果的的修辞手法叫别解,也称曲解。如:

[8] 女(边洗衣服边叹):哎,我记得结婚前,你经常说像天使一样漂亮,可现在,看我都像个老妈子了!

男(笑):没有错啊,天使天使不就是天天使唤吗?现在我仍然叫你天使呀。

[9]对于和文艺工作有些关系的人,虽不一定是领导,文化修养也不一定高,却有些实权,好摆官架子,并能承上启下,汇报情况的人,我却常常应付不得其当。(孙犁《孙犁散文集》)

例[8]中将“天使”解释为“天天使唤”,当然是歪解词义,以图逗乐。例[9]的“承上启下”则是只取其表面意义,以批评那些官场政客的奸猾作风。

2.附属色彩的有效偏离

词义除了理性(概念意义)外,有的还有附属色彩。附属色彩主要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几种。在规范表达中,我们必须使得附属色彩与表面内容一致,否则就会产生修辞语病。但为了修辞的需要,我们可以故意不按照词义本来的附属色彩去运用,在一定的语境中,这类偏离不仅能被接受,而且还能取得超常的表达效果。这种行为就是词义附属色彩的有效偏离。这种偏离就是对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偏离,产生易色辞格。如:

(1)对感情色彩的偏离

[10]我与内子均好,阿米巴似与海婴告别,但这家伙却非常顽皮,两三日前竟发表了“颇为反动”的宣言,说“这种爸爸,什么爸爸!”真难办。

[11]你找他算找对人了,他是我们班最足智多谋的人,什么样的坏点子他都想得出!

例[10]出自鲁迅给友人的信中,其中“颇为反动”一语,基本意义不变:儿子敢于表达对父亲的不满,虽然这不满在鲁迅看来并无道理。但附属色彩上却相反:表达出“我”——鲁迅对儿子天真顽皮的欣喜与疼爱,并非真的认定海婴的话“反动”、不可饶恕。例[11]的“足智多谋”,基本意义未变:智谋多,但其附属色彩变了:在句中显然有批评意味而非真的夸赞。

(2)对语体色彩的有效偏离

词义所具有的感情色彩可以临时改变,词义所具有的与特定的场合相对应的表达色彩,在恰当的语境中,同样可以改变,并且还能使表达更副于幽默风趣的特点。这种对语体色彩的有效偏离就构成了常用的修辞手法——降用(有人称为“大词小用”,是易色辞格的一种)。如:

[12]有一回纪刚刚和陈醇喝酒,喝在兴头上,陈醇卡着钟点要回家,纪刚刚一怒之下骂他笨蛋,“你好歹也给咱公安干警争口气,回家治理整顿一下你老婆!”

(张欣《永远的徘徊》)

[13]曹千里挪动了一下身体,他本以为改变了一下姿势就可以减轻一点痛苦,缓和一下肚内的局势。(王蒙《杂色》)

例[12]中的“治理整顿”一般是针对国家大的形式而言的,这里移过来指“整”他的老婆,显然使语言活泼了许多。例[13]中的“局势”也由本来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形势转而形容肚子不舒服的情况,颇有点苦中作乐的意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9896.html

更多阅读

已越狱iOS6.1.2的iphone4s如何升级IOS7? 4s6.12越狱升级ios7

已越狱iOS6.1.2的iphone4s如何升级IOS7?——简介随着ios7越狱的放出,越来越多的果粉们经受不住ios7的诱惑,想要升级了。但是已越狱的手机怎么样才能直接升级ios7呢?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备份、升级到iOS7和恢复数据的全过程,希望对想要升级

不机械城攻略——关卡1-2 城堡破坏者关卡攻略

不机械城攻略——关卡1-2——简介游戏《不机械城》和《机械迷城》类似,都属于解密通关型游戏,比较需要耐心。游戏控制方式,空格是吸附,方向键是行走。不机械城攻略——关卡1-2——工具/原料配置较高的pc一台不机械城游戏?不机械城

鬼泣4通关攻略第二关 1-2:2

鬼泣4通关攻略(第二关)1-2:[2]——简介《鬼泣4》是一款不可多得的动作游戏,本教程的宗旨在于带领大家快速通关,由于笔者双手操作游戏,还要寻找机会按快捷键截取精彩图片,所以战斗的过程并不十分华丽,大家不要在意这些细节。鬼泣4通关攻略(第

苹果iso8正式版降级到ISO7.1.2教程 ios10正式版降级

苹果iso8正式版降级到ISO7.1.2教程——简介(该办法已经关闭,现在已经没办法了。)9月18日ISO8正式推送,憧憬着开放输入法等功能,凌晨五点就升级了。本人4S,升级之后,略有些卡,不习惯,便尝试着降级,结果真成功了。瞎猫碰到死耗子。苹果iso8正

iOS8怎么降级到iOS7,苹果iOS8怎么刷回iOS7 ios8.1.3降级ios7.1.2

iOS8怎么降级到iOS7,苹果iOS8怎么刷回iOS7——简介当前 iOS8 正式版系统已经发布,很多小伙伴在升级以后都表示不满意,不习惯,不好用,想要降级回到 iOS7.1.2 系统。这里简单介绍下怎么为 iOS8 系统降级的操作方法。特别申明:苹果在每发布新

声明:《修辞学1-2 修辞学发凡》为网友黄昬裏莋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