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及反思徐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解释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促、忆、异”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

3.理解诗句内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中品味,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教育。

4.拓展阅读古诗《舟夜书所见》《渡汉江》等,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挂图。

2.投影仪。

3.收集这两首诗作者或内容相关的古诗。

学生准备:

1.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2.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整体感知,大胆猜想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先读一读,并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大胆想一想,这两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两首诗之间可能有什么联系?

学生看书,思考。

2.交流,梳理。

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想象,但必须有自己的依据。

教师归纳小结:诗句中有“动客情”“倍思亲”等词语,可能是反映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怀。有“儿童”“兄弟”等人物的出现,猜测可能有对他们的思念。另外,从画面中的景与人,也能感受到这种情形。

【设计意图】以往的古诗教学,教师总喜欢先入为主,自己一厢情愿地创设好情境,方便学生顺利进入情境。我认为教师有些越俎代庖,这恰恰失去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机会。让学生猜想,而不是瞎想。猜想是需要依据的,学生根据阅读和观察,迅速从文字和图画中捕捉有效的信息,并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这是一个观察、思考的过程。同时,这样做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二、围绕主题,回顾学法

1.师:是的,这两首诗的确是反映了诗人想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内容。想一想以前我们学习过或者课外读过这样的诗歌吗?能试着背诵几首吗?

学生背诵关于一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古诗,如《静夜思》等。

2.师:诗歌是作者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语言简洁凝练,却字字含情。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文字,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忆、所感。想一想你们以前是怎么样学习这样的古诗的?你们已经掌握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

(1)先读准确。根据提供的拼音读准确,读流畅。

(2)根据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有的需要补充和调整等。

(3)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请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经验,都有自己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充分估计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引领、提升。这既是省时高效的好方法,也是对学生的赏识与尊重。

三、自主练习,读准读熟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在这两首诗里,诗人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投影出示:《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按照刚才同学们介绍的方法,自己学习这两首诗。有问题的可以同位合作。

2.检查读的情况。

(1)指名读。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好节奏。

(2)反复练习,做到每个同学都能够读准确。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容易忽视的话题。我们有时候容易把“关注每一个学生”当成口号喊出来,而不能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而这一点要求是最基础的,必须人人达标。因此,时间可以充分一些,学生参与可以更多一些。

四、尝试理解,感悟诗情

(一)《夜书所见》。

1.师:首先我们学习第一首《夜书所见》,题目是什么意思?

引导:“所见”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一首《所见》,意思是所看到的。夜书所见,就是在夜里写下所看到的。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你了解他的情况吗?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及反思(徐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解释

学生依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交流。

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这既是学生课前学习的一次检阅,也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同时也是学习这首诗歌所必需的。只有了解了诗人当时的情况,才能为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情感的铺垫。

3.师:通过刚才大家的阅读和思考,结合课本中介绍的关键的词语的意思,这首诗歌的内容是什么呢?诗人到底“见”到什么了呢,先想一想,然后回答。

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讨论。

师: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诗句的理解不能简单地一句一句地翻译,诗的四句本身是一个整体。要结合词语的内容适当地调整。语句通顺,表达流畅。

如:

师:“萧萧”指的是什么?(风声。)

师:什么时候的风声?(秋天的风声。)

师:你怎么知道是秋天的风声呢?(第二句中有“秋风”一词。)

教师小结: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一阵阵寒意,这情景不禁让客游在外的人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

师:练习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师:第三、四句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引导:“知”是什么意思呢?

师:夜里能看到“一灯明”,怎么就一定“知道”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学生进一步看图、读文,全方位地思考。

师:原来,“见”的意思不仅仅是指用眼睛观看,还包括作者的“倾听”和“回忆”。作者不仅用眼睛看到了“一灯明”,而且听到了萧萧的风声、促织的鸣叫声、儿童不时的说笑声。

教师小结:

忽然看见远处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我料想那是孩子们在捉蟋蟀玩吧。

师:看到了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孤单,想念家乡。)

师:读出自己的见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领悟诗句的内容,必须要让学生把几句联系在一起,而不能一句一句地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仅这样还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对于诗中重点词语深入思考,教师的追问就起到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的效果。

(二)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大诗人王维。他在什么时候写下的这首诗?

师:可能有的同学很早就听说过这首诗了?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听说的?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这首诗流传久远。学生对此应有许多的了解,老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学生对这首诗掌握的情况。以此确定教学宜建立在适当的点拨上,而不再需要逐词逐句的讲练。

2.师:关于这首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同学间、师生间相互倾听,补充。

【设计意图】课堂是学生的。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听众,是别人的补充和争论,而教师也是教室中的一个分子,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认为自己知道的,不一定是全部真知道,还需要教师的点拨。但这样的对话应该是敞开心扉的,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引领。

3.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质疑。师生间补充。

(比如:王维的家不是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这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在重阳节或者其他重大的节日,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比如,登高,插柳,等等。)

4.师:谁来完整地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逢遇到重阳日,我都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知道此刻家乡的兄弟们都已经登上了高处,插上了茱萸,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呀。

5.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整体比较

1.师:同学们,当这两首诗共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会出现两个不同的画面,既然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学习,想象一下,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异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表达了同样的主题——想念家乡,思念亲人。一个“见”,一个“忆”。由景生情,由情生景。真是巧妙绝伦啊!

2.再读两首诗,情感升华。

【设计意图】两首诗放在一起,也许真是教材编辑的有心安排。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教学,这样的整合突出了诗歌的主题。课堂结构从开始的整体感知,到品味后的整体比较,让学生不仅感悟了古诗的内容,而且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可谓是既看到了树木,又看到了森林。

3.师:比起远离家乡的游子们,你现在想对自己的家乡和身边的亲人说些什么?(珍惜现在的一切,热爱自己的家乡,珍惜亲人之间的友情。)

五、拓展阅读

师:古往今来,关于想念家乡,思念亲人这一主题的诗歌很多,老师推荐两首。

出示:《游园不值》《渡汉江》。

师:自己练习读一读,和我们本课学习的古诗做比较,也可以课后自己收集一些,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中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这就要求教学中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积累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

【课后反思】

本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完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以外,重点呈现了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依据书中介绍的关键词语的意思,和自己查阅的内容,在疏通句意的过程中,感受到要注意诗句间的内在联系,如“萧萧”指风声,结合二句的“秋风”,就可以理解为秋风吹梧桐叶的声音。诗句的理解不能单独地一句一句地分析,要上下融合,注意内部之间的联系,组织语言也要符合古诗的意境。

二、古诗教学的难点,在于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中年级要求学生开始关注诗人的情感,因此,教学中,学生从认知入手,通过品味语言,引发情感,在情感的陶冶中,启动思维,从中感受、理解、体会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通过展开想象,多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感悟诗人运用语言的独到,感悟古诗的语言魅力。使学生对诗人的情感历程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形成共鸣。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本设计还巧妙地将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由情感驱动、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这样做,凸显了主题,突出了这类古诗的特点,也激发了学生课外进一步拓展阅读此类古诗的兴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41056.html

更多阅读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及反思腾蛟一小林素君 日食和月食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高二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扬大附中东部分校 生物组 周元元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实录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古诗

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三小学于洪利教材简析:本首诗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快乐读书屋的内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少年时期写下的一首名诗。诗以朴质无华的语言,浑然天成的结构,深厚真切地道出了客居他乡亲人别离的

声明:《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及反思徐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解释》为网友光芒万丈好男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