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五十五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毒虫不螫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版本1)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竣(血字旁)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版本2)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谓之不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版本3)


【注释】
(1)含德之厚,比于赤字:含有深厚的"德"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婴儿。赤子,指初生的婴儿。老子经常用婴儿的概念,比喻人的品性复归自然,达到纯真浑朴的状态。


【道德经】五十五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毒虫不螫
(2)毒虫不螫:毒虫,王弼本作"蜂虿虺蛇"。河上公本、景福本、李约本、陈希声本、司马光本、苏辙本、林希逸本等众多古本皆作"毒虫"。毒虫,正是指蜂、蝎、毒蛇之类。螫,毒虫用尾端刺人。


(3)据:兽类用足爪抓物。


(4)攫鸟:用脚爪取物如鹰隼一类的鸟。"攫"字的用法与"毒虫"的"毒"的用法一样,形容凶恶的物类。下面"猛兽"的"猛"亦如此。


(5)搏:鹰隼用爪和翅击物。


(6)握固:把握得很牢固。


(7)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牝牡之合,指男女的交合,全作,王弼本如是,帛书甲本作"腹怒"、乙本作"朘作"。朘,婴孩的生殖器;作,挺举、勃起,这句的意思是,婴孩不知道什么是男女交合,但他的小生殖器常常勃起。


(8)嘎:哑。河上公本作"哑"。


(9)和:指阴阳调和。人的身体,阴阳调和才能健康,阴盛则生寒疾,阳盛则生热疾。


(10)常:人类天性的自然规律。


(11)益生:纵欲贪生。


(12)祥:古时用作吉祥,有时也用作妖祥、不祥。这里即为后者,指灾祸、妖孽。


(13)心使气:欲望支配精气。


(14)强:逞强,暴。


(15)壮:强壮。


(16)已:完结、死亡。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译文1)

含“德”浓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婴儿。毒虫不去刺伤他,猛兽不去伤害他,凶鸟不去搏击他。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还不懂得男女交合,但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他整天号哭,但声音却不会沙哑,这是他身体谐和的缘故。认识到谐和的道理叫“常”,认识到“常”叫做“明”。纵欲贪生叫做灾殃,欲望支配精气叫做逞强。过分强壮就会趋于衰老,这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很快就会死亡。(译文2)

具有先天智慧的人物,好比子宫中的婴儿,需要倍加庇护,才不会遭到毒虫的叮咬,猛兽的侵袭和鸷鸟的搏击。虽然筋骨还很柔弱,但拳头却能握得紧。虽然还不知道两性的媾合是怎么回事时,但生殖器就自然会脖起来。虽然整天哭个不停,但声音不会嘶哑。这些均是人体和谐的本能反应。自然界相协和的原理,就叫做基本的常理,了解了一些普遍的常理,就可以说是明智人。有益于人类生存的称之为吉祥,能用意志支配行动的人,就称之为强者。万物发育到最旺盛时,就会走向衰老,好象是违背了道的无限性法则,但这种现象已经很早了。(译文3)


  【古文正解】

 在物为道,在修为德。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襁褓乳眠,诸尤莫近;与物天接,众危不侵;弱柔勃发,精之至也;号动不损,和之至也;悦爱不咳,性之真也。


  故,道贵无,德贵虚。虚则静,静则柔,柔则和,和则正,正则常,常乃道,道乃久。

  万千一道。错而失之者,道亦失之;同而得之者,道亦得之:在体为葆,在性为真;在生为养,在志为怡;在知为明,在事为能。在身为完,在外为全;在一世为长保,在身后为永寿。善矣哉!是谓得道。

【今文正解】
存在于物则为道,用以修行则为德。


  含德深厚的境界,就好比是新生的婴儿:襁褓中安享母乳睡眠,一切忧患不能靠近他;与外物以天性相对待,各种害兽不去侵袭他;骨弱筋柔却肌体蓬勃,精力充沛到极点;不停号哭动作却不会损伤健康,机能合和到极点;人见人爱而他却不知道发出笑声,性情可谓纯真无比。

  所以,道之贵在虚无,德之贵在虚容。虚容则清静,清静则柔弱,柔弱则合和,合和则端正,端正则恒常,恒常则合乎大道,大道则是长久。

  万千事物都归属于一个大道。违背大道而与之相失,道也会使他有莫大损失;顺同大道而与之相得,道也会使他有莫大获益:生机可葆养,性情可纯真;生存可安养,志趣可愉悦;知识可洞明,做事可技能。自身可完善,对外可周全。活着则安定一生,死后则万世不忘。至好不过啊!这就叫“得道”。


【订正与辨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楚简与帛书本都作“蜂虿虺蛇弗螫,据鸟猛兽弗搏”,其含义无甚差别,兹仍沿用通行本。

【引语】


本章讲处世哲学,即“德”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前半部分用的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讲的是抽象的道理,老子用赤子来比喻具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实饱满的状态,“和之至”是形容心灵凝聚和谐的状态,老子主张用这样的办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种伤害和免遭不幸。如果纵欲贪生,使气逞强,就会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


【评析】

在本章里,老子用夸张的手法这样写道:把“德”蕴含在自己的身心里,而且积蓄得十分深厚,就像无知无欲的赤子,毒虫、猛兽、恶禽都不会去伤害他,同时他也不会去伤害禽兽虫豸,所以不会招引兽禽的伤害。他形象地说婴儿的生殖器勃起和大声哭喊,这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气的缘故。他讲赤子的特点是柔弱不争和精力未散,其核心还是“和”。车载说,老子书谈到“和”字,有三处应予重视,一为“和其光”,一为“冲气以为和”,一为“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与“冲气”与“婴儿”来说明“和”,都是在谈统一,都是在谈“混成”的状态。“和光”就“复归其明”说,当光射到了物件的时候,有射到的一面与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两者统一起来,回复到“明”的“混成”的状态。“冲气”是万物的开端,万物含有负阴、抱阳的两方面,两者经常是统一的,表现出用之不盈无所不入的作用。婴儿是人的开端,少年、壮年、老年都以之为起点,但婴儿浑沌无知,与天地之和合而为一。“和”所表示的统一,包含着对立在内,是有永恒性的,所以说“知和曰常”。(《论老子》,第69页)老子承认“万物并作”的世界的多样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社会上存在的占有、掠夺、欺诈、征战的状况极为悲愤,把统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复的事物的常态。


【补充: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虿:蝎子一类的毒虫。虺:毒蛇的一种。攫鸟:长有利爪的鸟。朘:男婴的生殖器。

一个品德纯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蜂蝎毒蛇不伤害他,凶鸟猛兽不扑抓他,他的筋骨虽然柔弱,却能结实地抓住小的物体,不知交合之事,小生殖器却能自然勃起,这是精力旺盛的表现;有时整天号哭不止,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真气畅通、和谐的表现。

透过婴儿的自然本能,我们可以悟出许多哲理:一,之所以“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是因为婴儿处于无私无欲的生理状态,无贪争之念,无相害之心,不会威胁到其它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纯真是婴儿的主要特征。二,婴儿虽然骨弱筋柔,但弱中有强,柔中有刚。三,婴儿“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是因为来自父母的先天精气没有受到一点一滴的损失,是内因使然。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四,婴儿“终日号而不嘎”是阴阳二气充分调和、畅达的表现。“精之至”是“和之至”的物质基础。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和:和谐、平衡,是矛盾的同一性。常:永恒的规律。益生:有益于生命。祥:吉祥,是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

认识了矛盾的同一性也就把握了事物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把握了这一客观规律,才能明察养生之道。有益于生命叫做吉祥,尊重客观规律,使理性战胜情感、意气才是真正的坚强。

这里,“益生”是同一说,“心使气”是斗争说,斗争的目的在于同一。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体刚刚强壮就趋向衰老,这是因为不懂得养生之道,不懂得养生之道生命就会早逝。

就人类的身体素质而言,最强壮的时期大约是二十二岁左右,此时身体完全发育成熟,超过这个年龄,身体就开始衰老。对此,世人都以为是正常现象,而在老子看来,这是不懂得养生之道的结果。不懂得养生之道,寿命就会缩短十分之三。

不懂得养生之道就会放纵欲望,对外执着于名利,或作损人之心,或作防人之心,终日疲惫不堪;对内追求感官刺激,贪杯贪色,吸烟吸毒。如此以来,内损外耗,元气大伤,阴阳失和,于是各种疾病相伴而生:头疼感冒、神经衰弱、失眠健忘、阳萎早泄、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心脏病、艾滋病、各种老年性痴呆症、精神忧郁症等等。现代人的生命终结,有多少人是无疾而终、自然老化的呢?看到人们在极端痛苦中死去,我们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古人说:“财是催命小鬼,色是刮骨刚刀,酒是穿肠毒药。”这些至理名言,谁能悟得透呢?

造成“物壮则老”的关键就在于不能“心使气”,即只讲自我情感、意气,不讲理智,不顾客观规律,结果只能使阴阳失调,导致生命“早已”。

本章通过婴儿的生理现象,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然而,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认识了这一规律就要以顽强的道德意志去克服自我的不道行为,否则,就会遭到惩罚。《道德经》的中心议题在于强调整体的统一性。强调统一性并非不讲斗争,斗争是统一的必要条件,统一是斗争的必然结果。把握科学的斗争方式是取得统一的关键,这就是老子的用心所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41638.html

更多阅读

《道德经》微学精讲17 第27章——善行无辙迹 道德经精讲

《道德经》第四讲:善德篇第27章——[善行无辙迹]【题记】《道德经》第四讲“善德篇”共有11章,将“善”与“德”结合起来。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善”与“德”有微妙的联系。在《道德经》中,善,是善于。本章重点理

《道德经》诵读 道德经诵读mp3下载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

声明:《道德经 五十五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毒虫不螫》为网友习惯有你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