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字 网友问字 最新

1、“片段”和“片断”哪个对?

答:“片段”和“片断”都对,但意思不同。

如果表示文章、书籍等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段落,要用“片段”。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

如果指生活、经历、记忆中一些零碎的不完整的内容,要用“片断”。例如:我刚才谈的只是几十年工作中的一些片断,很不系统,还需要整理。

下面句子中的“片断”应当改为“片段”:

他们从小说中选取有教育意义的片断,编入课外辅导教材。

2、“灿然”跟“粲然”有何异同?

答:“灿然”跟“粲然”都有“明亮”的意思,这一点基本相同。但是,“粲然”还有两个意思,“灿然”没有:一个是“显著明白”,例如:“是非曲直,粲然分明。”另一个意思是“露出牙齿笑的样子”,例如:“粲然一笑。”

3、是“美伦美奂”还是“美仑美奂”?

答:应该是“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常用来形容新屋高大美丽,也用来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这个成语出自《礼记 . 檀公下》,晋国大夫赵武 建造的房屋落成后,人们前去祝贺。有人称赞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这里的“轮” 是“高大”的意思,“奂”是“众多”的意思。后来,人们便用“美轮美奂”来赞美新房子的高大美丽,现在也用来赞美其他事物美好漂亮。

4、“之极”跟“至极”有什么不同?

答:“凉爽之极”和“凉爽至极”两种说法都能用,两种说法的意思大体是一样的,都表示程度很深,但意思上有细微差别。“之极”是说达到了“某种状况的最高程度” ,“至极”的意思是“达到极点” 。 例如“可恶之极”是说“达到了令人厌恶的最高程度” ,“可恶至极”是说达到了“令人厌恶的顶点”。因此,要注意到“之极”跟“至极”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使用“之极”还是“至极”。

5、在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瞭望”这一词条,而没有“了望”这一词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却有“了望”这一词条。“了望”和“ 瞭望”究竟谁对?

答:1964年的《简化字总表》中,“瞭望”的“瞭”简化为“了”,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规定,“瞭望”的“瞭”不再简化为“了” 。因此,1986年以前的工具书中,有“了望”的写法,1986年以后的工具书则逐步采用了“瞭望”的写法。总起来说,从现在的语文规范来看,“瞭望”的写法是对的,是规范的。“了望”的写法是不规范的。

6、怎么区分“相”“像”“象”

说跟照相有关的词语,要用“相”。例如“照相”“照相机” “相机”“相片”“照相馆”等词语要用“相”。

说某种真实的形象或情景要用“象”,例如“形象”“天象”“气象”“印象”“现象”等要用“象”。

说制作的某种形象用“像”,例如“图像”“影像”“画像”“肖像”等要用“像”。

另外,跟摄像有关的词语要用“像”。例如“摄像”“摄像机”“录像”“录像机”“录像带” “录像片”等要用“像”。

7、“忍俊不禁”是什么意思?其中的"忍俊"是什么含义?

答:“忍俊不禁”是“忍不住要发笑”的意思。其中的“忍俊”是“含笑”的意思。“不禁”是忍不住的意思。“忍俊”的“俊”是“俊美”的意思,“忍”是“保持住”的意思。人笑的时候,脸相会不美,所以有捂嘴笑,或者掩面而笑。笑的时候,要“保持住俊美”,显然只能微笑。因此,用“忍俊”表示“含笑”。

8、“进京”跟“晋京”有区别吗?

答:“晋”有“进”的意思,《汉语大字典》中就此举例说“如:晋京”。可见“晋京”跟“进京”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晋京”有书面语 色彩,相对来说,“进京”有口语色彩。

所以,人们说“进京卖菜”不大说“晋京卖菜”。文艺表演,一般用“晋京”,例如“晋京献演”“晋京汇报演出”“晋京展演” 等。因此,说“进京表演”不算错,但是说“晋京表演”更为妥当。

9、“精诚所致”还是“精诚所至”?

答:应该是“精诚所至”。人们常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是,只要非常真诚地对待,极为顽固的对象也会被感动或者极为棘手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精诚”是“非常真诚”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

10、“做”和“作”到底该如何规范使用?

答:作为多音节名词的构成成分,用“作”,如:作风、作用、合作、代表作;书面语色彩的词用“作”,如:作罢、作怪、作战、振作,口语色彩的用“做”,如:做工、做事、做客、做生日;在意思比较抽象时,用“作”,例如:作调查,作研究;意思比较具体的用“做”,例如:做饭、做家具、做衣服。

从搭配的词的类别来说,凡宾语是“动名词”的,zuò 倾向用“作”。这类动名词很多,如: 贡献‖调查‖考察‖研究‖分析‖判断‖推断‖概括‖检查‖比较‖说明‖评价‖概括‖介绍‖答复‖解答‖解释‖证明‖印证‖鉴定‖实验‖试验‖示范‖提示‖辩护‖删节‖反应‖记录‖统计‖安置‖处理‖处置‖发挥‖决定‖规定‖交代‖联系‖让步‖挣扎‖牺牲‖贡献‖准备‖打算‖抉择‖补充‖动员‖斗争‖改进‖宣传‖表演‖讲话‖指示‖指导‖检讨‖汇报‖报告‖修改。

宾语是一般名词的,用“做”。如:

买卖‖体操‖游戏‖准备活动‖道场‖法事‖家务‖学问‖工作‖作业‖事情‖好事‖生意‖手脚‖手术‖功课‖笔记‖习题‖作文‖文章‖木匠活‖日班‖结论‖伪证

11、“涵泳”是什么意思?

答:涵泳是一个书面语词汇,为古代文论术语,指对文学艺术鉴赏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还可以作为名词使用,是品味、内涵、内蕴的意思。如:因此联想到中国目今社会上,不但稀见艺术之天才挺生,而且缺乏普遍美感的涵泳。(俞平伯散文)

1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的“还”是念 "hái"还是念“ huán”。

答:这里的“还”应该读 "hái" ,是副词。意思相当于“还是”,也就是表示:说话人经过比较、考虑而提出的一种选择。

13、“神功鬼斧”还是“神工鬼斧”

答:有“鬼斧神工”跟“神工鬼斧”两种写法。但是现在词典上和使用上较多地写成“鬼斧神工”。因此,建议您写“鬼斧神工”。“鬼斧神工”是说像鬼神造的一样,是用来形容技艺高超精妙的。另外,不要写成“神功鬼斧”。

14、“巫”字作为姓氏时怎么读?

答:“巫”字作为姓氏时仍读Wū,见《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多功能字典》的注音。另外,在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巫”姓处于第294位,看来姓“巫”的人不多。

15、在日常口语中,我们经常使用宾语提前的句子,如“饭我已经吃过了。”“书包我已经收拾好了。”,这样的句子能作为书面语吗?

答:“饭我已经吃过了。”这类说法是很常见的。例如:“书包我不买了。” “球赛我看过了。” “窗户我擦过了。”这类说法,前面的名词性成分是主语。

主语可以是动作的发出者,例如可以说:“我吃过饭了。”“他去买书包。” “我们下午看球赛。”“你们小组今天擦窗户。”主语也可以是动作的接受者,或者说承受者,例如前面我们举出的例子。

也就是说,汉语中的主语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这样的句子当然可以出现在书面语中。

16、“炫耀”的“炫”怎么读?

答:“炫耀”的“炫”应当读四声。“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光线晃眼。例如炫目。有一种非杀伤武器,叫炫目武器。

另一个意思是夸耀。例如:炫弄、炫示、炫耀武力,自炫其能,从不在人前炫耀…

17、“新闻报道中引用别人的消息,是用“源引”还是“援引”?

答:应该用“援引”。“援引”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引用”。例如:援引例证、援引法律条文、援引某某的讲话、援引某某文章的说法等等。“援引”的第二个意思是“提拔”,“引荐”,例如援引贤能。在现代汉语中,第一个意思用得较多。

18、“过从甚密”表示关系密切,如何解读?

答:“过从”是“交往” 、“相互往来”的意思。“甚”是“很”的意思。这里的“密”是“频繁”的意思。合起来说,“过从甚密”是“交往很频繁”的意思,常用来说“关系很密切”的意思。

19、“单位”和“部门”有什么区别?

答:“单位”指机关、团体或其所属的某一机构。例如:事业单位、直属单位。

“部门”则指组成某一整体的相对独立的部分。例如:“这件事情要找出版社的发行部门。” “国务院有关部门已就此事发出通知。”

“您是哪个单位的?”是问在哪一个机关、团体、企业或事业实体工作。“各单位要及时把报表送上来”中的“单位”是指某个机构中的部门。

“部门”总是相对于主管单位来说的。例如,“您是哪个部门的?”是问对方在主管单位下面的哪个机构工作。

20、“停损点”何意?

答:“停损点”是证券交易中的一个术语,即“停止损失及反转点”,指通过设置一个极点值,来停止损失,达到这个损失的极点值后进而“反向操作”。该指标主要用于控制交易风险。“看不到停损点”中借用这个术语,指看不到损失的极点,风险不可控制,表达一种失望、悲观的情绪。

21、“稷”有的词典解释为“粟”,有的解释为“黍”,有的解释为“高粱”,“稷”究竟指什么?

答:“稷”在古书上指过三种谷物。一是指“粟”,脱粒后是小米。《尔雅·释草》中提到“稷”,孙炎注解说:“稷,粟也。”二是指“黍类不黏者”。《本草纲目》中说:“稷与黍,一类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三是指高粱。清人王念孙说:“稷,今人谓之高粱。”

稷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多见,是古代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当做百谷之长,因此也用来作五谷的总名,古代管理农事的官叫“稷官”。

“稷”也指五谷之神,也就是谷神。“稷祠” “稷庙”都是祭祀稷神的地方。另外,“社”指土神。古代帝王、诸侯都要祭祀土神和谷神。在农业社会里,土地和庄稼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所以,“社稷”又成为国家的代称。例如《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2、“因应”是什么意思?

答:“因应”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适应”、“顺应”。例如:“我们要因应时代的变化。”“这些调整也是本着因应时代的潮流而作出的。”另一个意思是“应付”“对付”。例如:“针对新的复杂局面,他们很快制订出了因应方案。”“只要深入调查研究,就能够成功因应新出现的困难。”

23、“某某部长一行”这种说法对吗?

答:“一行”是个名词,指“同行的人”。例如:“代表团一行10人于今日抵达北京。” “参观团一行30人昨日乘火车南下。”

如果“一行”前是指人名词,那么,“某某一行”是指某某人以及同行的人。例如:“市外贸局长李建国一行今日起程赴港。”这里的“李建国一行”是指李建国以及同行的人。

因此,“某某部长一行”的说法是正确的。

24、“挫折”的“挫”怎么读?

答:应该说“挫(四声)折”“挫”只有一个读音,就是cuo(四声)。“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失败,不顺利,例如“受 挫折”;另一个意思是“压下去”或“使受挫折”。例如“挫敌人锐气” “力挫群雄”。

25、“肥水不留外人田”还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答:“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是“好处不能让给外人”。表示这个意思还有“肥水不落外人田” “肥水不流别人田”“肥水不浇别人田” “肥水不流外人家”等说法。但一般不说“肥水不留外人田”。

26、“抓手”是什么意思?

答:抓手,指“重点工作”,或“突破口”。例如:“他们把企业结构的调整作为国有企业优化重组的抓手” 。 “这个税务局以加强思想工作为抓手”。

27、形容做事认真,应该用“叫真”,还是用“较真”?

答:“较真”是“认真”的意思。“较真”是形容词,北京口语中说得较多。例如:“他不论干什么都特较真。”“较真”也写作“叫真”,但是现在一般都写作“较真”。

28、“公信力”和“公信度”这两个词可以通用吗?在语意、用法上有区别吗?

答:“公信力”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的意思。例如:“要努力增大市政府各部门的公信力。”

“公信度”是“让公众信任的程度”的意思。例如:“这个税务部门的公信度很高。”

“公信力”是论“大小”的,“公信度”是论“高低”的。

从意思上说,对某个单位来说,公信力大小跟公信度高低是一回事。也可以说,“公信力”跟“公信度”是从两个方面来说同一件事情。

29、有些新闻事件为何都要加上“门”字?如,“电话门”,“解说门”等等。

答:一般来说,社会影响不好的新闻事件,甚至是丑闻,后面加上“门”字,这个用法由英语翻译过来,开始时主要是指国外的事件,后来国内类似性质的事件也加上了“门”。

“电话门”是指意大利足坛关于比赛公正的丑闻,因与电话谈论内容有关而命名为“电话门”;

“解说门”是指中国某足球解说员在解说足球比赛时情绪失控而引起强烈舆论反应的事件。

30、是“巧言粉世”还是“巧言粉饰”?

答:应该是“巧言粉饰”。“粉饰”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粉刷装饰,例如:“旧房子经过一番粉饰,显得很漂亮。”另一个意思是装点表面,掩盖真相。例如:“不要粉饰现状,掩盖弊端。”“巧言粉饰”,是用说花言巧语去粉某种饰现状。

31、“期间”跟“其间”有什么不同?

答:“期间”是指“某段时间内”。

例如: 抗日战争期间 会议期间 “文革”期间 学习期间

“其间”是“其中” “那中间”的意思。“其间 ”可用于指时间、空间及其它方面。例如:

(1)他上了四年大学,其间多次获奖。

(2)这段山路很长,其间有几个山洞,可以避雨。

(3)他说的这段话详细描述了故乡的山水,其间所蕴含的哲理更值得玩味。

(4)那儿是一片草丛,两个兔子洞隐藏其间

从用法上说,“其间”前面不能加修饰语,“期间”前面必须加表示时段的修饰语。例如可以说“这期间”,不能说“这其间”;可以说“在部队工作期间”,不能说“在部队工作其间”;可以说“他插队三年,其间到水库工地劳动了半年”,不能说“他插队三年,期间到水库工地劳动了半年”。

32、可以说“价格低了10倍”吗?

答:价格降低,是数量减少。表示数量减少,不能用“倍”,“倍”只能用于数量增加。例如“增加了10倍 ” 。

33、“八卦新闻”是什么意思?

答:八卦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概念,指乾、坤、震、坎、艮、巽、离、兑八个卦象。后世借用八卦的推演意思形成了该词新的用法,即目前使用普遍的“八卦新闻”,主要指娱乐界的各种花边新闻(即逸闻趣事的新闻)、绯闻等娱乐消息,也指其他领域里名人的隐私性消息和绯闻。

另外,还有某人“很八卦”的用法,是说这个人喜欢探听和谈论八卦新闻。

34、刘禅的“禅”正确读法是什么?

答:“禅”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跟佛教有关,或者指修行时排除杂念,或者泛指佛事。表示这一个意思的时候读chan(二声)。另一个意思是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土地。表示这一个意思的时候读shan(四声)。禅祭仪式是由帝王来主持的。“刘禅”的名字用的是后一个意思,因此应当读shan(四声)。另外,不再主持禅祭,叫“禅让”,也用来指把帝位让给别人。

35、“濒临”中的“濒”该怎么读?

答:“濒临”中的“濒”应该读bin(一声)。“濒临”是“接近、临近” 的意思。这里的“濒”是“临近”的意思,跟“濒临”中的“临”意思基本相同。

36、“人家”有时候指别人,有时候又指自己,请问“人家”究竟有几种意思?

答:“人家”有两种读法。读法不同,意思也不同。

“人家”的“家”读一声jiā时,有这么几个意思:一是表示“住户”,如“老远就看见树林边有一户人家”;二是表示“家庭”,如“幸福人家”、“小康人家”;三是指女子未来的丈夫家,如“父母已经给她找人家了”。

“人家”的“家”读轻声jia时,多用于口语,有这么几个意思:一是表示“别人”,如“人家都排队,我们也排吧”;二是表示“他”或“他们”,如“人家这么信任我,我一定要好好干”;三是指说话人自己,如“你怎么躲在这儿啊,吓人家一跳”。

37、是 “需研究确定的问题”还是“须研究确定的问题”?

答: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但意思不同。“需”是“需要”的意思,“须”是“一定要”或者“必须”的意思。因此,“需研究确定的问题”是说,“需要研究确定的问题”,“须研究确定的问题”是说“一定要(或“必须”)研究确定的问题”。

38、“签订”和“签定”有何区别?

答:“签订”是指订立条约、协议、合同等并签字。例如:“双方商谈后,决定签订合同。”现在一般写作“签订”不写作“签定”,建议您写作“签订”。

39、冒号的用法?

问:“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这是 04年的高考题,而且是标点使用正确的项。问题在于冒号的用法。冒号一般管到句末,可这句用了两个冒号,虽然没有嵌套,却都只管了句中的一部分。请问这种用法有没有问题?如果要改的话,能不能将两个冒号改成破折号,或者将分号改为句号?

答:这个句子标点的用法是对的。冒号可以管到句子末,也可以用于某一分句内部。这里是用于分句内部。冒号管到哪里,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决定。

40、“一贯”和“一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一贯”是形容词,意识是思想、作风、政策等向来如此,从不改变。例如:“这是他的一贯看法。”“他一贯认真负责。”“我们一贯认为……”。

“一直”是副词,只能做状语。有三个意思,一是“不改变方向”,例如:“一直往南走就到了。”二是“持续不变”,例如:“我一直在这儿等你。”三是“强调某个范围都包括在内”,例如:“从南方一直到北方,都……”

由此可见,“一贯”跟“一直”都有表示某种持续性的意思,但具体意思跟用法都有区别。

41、“染指”是不是贬义词?“各队都想染指这项桂冠”有无不妥?

答:“染指”是贬义词,因此说“各队都想染指这项桂冠”是不妥当的。“各队”想获得桂冠是情理中的事情,改用“争夺”等词语比较合适。

春秋时,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但是,他故意不给其中的一位客人子公吃,子公自然很生气,就用手指头在盛甲鱼的鼎里蘸了一点汤,尝了尝,就走了。后来,人们用这个故事中涉及的“染指”来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或者比喻“参与或插手某事”。用的时候,具有贬义。例如:

他们的方案还处于保密阶段,怎么会让别人染指呢?

某些人一看这件事情有利可图,也想染指。

42、“殊不知”跟“孰不知”有什么不同?

答:“殊不知”跟“孰不知”意思完全不同。

“殊不知”是“竟然不知道”的意思。例如: 他以为天气暖和了,所以来的时候没穿多少衣服,殊不知北京的三月依然春寒料峭。

“孰不知”是“谁不知道”的意思,“孰”就是“谁”。“孰不知”多用于反问,表示谁都知道。例如:孰不知“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呢?”

43、 签订”和“签定”有何区别?

答:“签订”是指订立条约、协议、合同等并签字。例如:“双方商谈后,决定签订合同。”现在一般写作“签订”不写作“签定”,建议您写作“签订”。

44、十以内的数字,表示2次用“二次”还是“两次”?

答:口语中一般说“两次”。例如“他去过两次。” “我去过两次济南”。这里的“两”是指数量,不是指序数。

在非度量衡的量词前,一般说“两”不说“二”。例如“地上有两条虫子”“

来了两只狐狸” “取出两根管子”。

在书面语色彩的说法中,说到序数时,有时要用到“二次”。例如“二次革命”。

45、“记事”是否应改成“纪事”?

答:应该。记载某些事迹、史实的书,书名中应该用“纪事”。记事则是表示记录事情或记录历史经过。

46、在阅读有关经济法律等书刊报纸中常看到“背书”一词,不知何义。

答:背书是一个专用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专门的释义:背书是指票据(多指支票)背面的签字或图章。背书还指一种行为,票据背书是指持票人为了转让票据权利或者为了将票据权利授予他人行使,在票据的背面或粘单上记载法律要求的事项并签章,然后把票据交付给被背书人的票据行为。

47、具结改过”中的“具结”是何义?

答:“具结”是动词,指向官署提出表示承担责任的文件。例如:“肇事者具结悔过后,被释放了。”

48、“蓦地”的“地”怎么读? “猛地”的“地”读“de(轻声)”,“蓦地”的“地”却读“ di(去声)”(见《现代汉语词典》),为什么?

答:现代汉语里助词“地”表示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状语,“地”读作轻声de。“他听到枪声,猛地从屋里跳出来”,这句话里,“地”读de,表示“猛”(忽然、突然义)在句子中是状语。“蓦”是不成词语素,“蓦地”是一个词,“地”在这里也不是独立的词,它和“蓦”在一起组成一个词。“蓦地”这个词出现较早,《汉语大词典》提供的书证最早见于宋代的《朱子语类》。“蓦地”看成一个词,“地”在这里不注de 而注dì,是有一定道理的。

49、应该写“文身”还是写“纹身”?

答:表示“在人的皮肤上刺上文字或图案”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应该写成“文身”。

50、“士大夫”一词应当怎样读 ?

答: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应当读为shì dà fū。

51、“无上光荣”还是“无尚光荣”

答:“无上”和“无尚”是一对异形词。意思是“最高、没有超出他(它)的”。《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推荐“无上”为规范词形。所以,应该采用“无上”这一词形,写成“无上光荣”。

52、应当写“家具”还是“家俱”

答:应当写“家具”,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推荐的规范词形。

53 、“沟通”跟“勾通”有什么不同

答:“沟通”表使彼此相通。例如:沟通南北 沟通信息 沟通感情

“勾通”指勾结串通。例如:内外勾通,侵吞公款

“沟通”是中性词语,“勾通”是贬义的:“沟通”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勾通”只用于人。

54、“杀手锏”还是“撒手锏”

答:这个词的意思是: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击敌人的招数。现在多用来比喻关键时刻使用的绝招。既然是“投出打击”,写作“撒手”比较好,《现代汉语词典》便主张用“撒手锏”。

55、应该写“笔画”还是写“笔划”?

答:应该写“笔画”。原先,两者写法词典上都有。后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规定,“笔画”是规范词形,于是现在的词典都以“笔画”为规范写法了。

56、“终身”和“终生”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答:二者都指人的一生,但意思各有侧重。“终身”多就生活、处事方面切身的事情而言,有时专指婚姻大事。例如:终身受益 终身受用 终身大事 终身之计 “终生”多就事业而言。例如:终生奋斗 终生钻研 终生写作 终生执教

57、“桂冠”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答:“桂冠”读guìguān。指用月桂树叶编的帽子(不是用橄榄树叶)。古代希腊人将此帽子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后来欧洲习俗以桂冠为光荣的称号。现在也用来指竞赛中的冠军。

58、“赢利”“盈利”“营利”有什么区别?

答:“赢利”跟“盈利”的意思相同,都是指“获得利润”。两者是一对异形词。用那个为好呢?工具书的意见不一致。从使用的情况看,两者用例数量相差很大。从流通性的角度看,用“盈利”为佳。

“营利”则指主观上谋取利润。例如:营利性活动 以营利为目的。

指某组织是谋取利润的组织,应写为“营利性组织”。

59、“大相径庭”是什么意思?

答:《庄子 逍遥游》中说:“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原指从门外小路到门内庭院还有一段距离(径:门外的路。庭:门内厅堂前的院子。) 现在用“大相径庭”来形容彼此相差很远,很不一致。

60、疑问语气词“吗”有的人写成“么”,例如把“吃了吗?”写成“吃了么?”,这种写法正确吗?

答:不正确。还是应该写成“吃了吗?”。

表疑问的“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作为异体字标在疑问语气词“吗”后面的括号中的。因此,我们应当采用规范的写法,在疑问句末尾用“吗”不用“么”。

61、“呆板”究竟应当怎样读?

答:1963年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中规定,“呆板”读áibǎn。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上述规定做了调整,规定“呆”统读dāi,这样“呆板”就必须读为dāibǎn。因此,现在的工具书跟过去的工具书便出现了差异。我们应当按照现在的注音读为dāibǎn。

62、有时候在报刊上看到“关联”,有时候又看到“关连”,究竟哪种写法对?

答:的确,常看到这两种写法。根据教育部和国家语委2001年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应当写作“关联”。也就是说“关联”的写法是规范的,“关连”的写法是不规范的。

63、“咬文嚼字”的“嚼”应该怎么读,咬文嚼(jiáo)字还是咬文嚼(jué)字?

答:“咬文嚼字”的“嚼”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规定,应该读jiáo。

64、有时候看见“综合症”,有时候又看见“综合征”,还有用“证”的,通常是中医。究竟哪种写法正确?在中医里有“综合证”的说法吗?

答:在《新华词典》等工具书中,有“综合征”没有“综合症”。《新华词典》对“综合征”的解释是:“指同时出现的一组症状,或指任何疾病症状的总和。”所以,写成“综合征”比较规范。

“综合征”是比较主流的用法。

另外,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没有您提到的“综合证”,只有“综合征”和“综合症”。

65、“足下”的妙用

一块绿油油的草坪,保存得完好无损。为什么没人进去践踏?原来草坪上插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足下留情”。

“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在这里,又有“脚下”的意思。因此,“足下留情”既表达了对路人的劝戒,又巧妙地寄寓了对行人的尊敬,具有春风化雨般的感召力,故而获得了绝佳的宣传效果。

66、有这样一个句子:《水浒传》里景阳冈下那个小酒铺门前,一杆旗子高竖,上书五个字:“三碗不过冈”。有的练习书认为句中“上书五个字”后要用冒号,而有的练习书则认为不可用冒号,用冒号是错的。不知此句中的冒号究竟要不要用?

答:“五个字”后面的冒号表示下文的“三碗不过冈”是解释。用了冒号,显然使语意表达清晰显豁。相同的例子如:

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建筑。

如果这里不用冒号,“五个字”就跟“三碗不过冈”形成了一个联系密切的词组,这种用法往往出现在叙述中不刻意突出后一部分的时候。例如:

上面写的五个字“三碗不过冈”笔走龙蛇,遒劲有力。

就问题中的句子而言,还是用冒号为好。

67、体育运动“相扑”的“相”,读第几声?

答:根据《汉语大词典词目音序索引》等工具书,应当读一声。

68、在线性方程中,是写 “迭代”还是“叠代”?

答: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数学分册,应该写作“迭代”。

69、是“拨冗光临”还是“拔冗光临”; 是“四两拨千斤”还是“四两拔千斤”?

答:是“拨冗光临”“四两拨千斤”。

“拨冗”是客套话,说对方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来做某事。

“四两拨千斤”是说四两重的秤锤可以拨动千斤重物。比喻弱可敌强。

70、“交汇”跟“交会”有什么不同

答:“交汇”指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例如:两条河在山下交汇,然后向东流去。

“交会”指水流、气流之外的事物向会合、交叉。例如: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会。

顺便指出,“汇合”跟“会合”的区别与此相同,“汇合”指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例如:小河汇合成大河

“会合”指水流、气流之外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例如:

两支队伍会合后继续前进。

附近侯鸟在此会合后,向南方飞去。

71、在非科技出版物中,如果用汉字作数量单位,可以写“3 千4百”吗?

答: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在非科技出版物中,可以用“亿”和“万”这两个汉字来作数值单位。例如“3400”可以写成:0.000034亿 0.34万

但不能写成“3千4百”。如果需要写成汉字的数字,可以写成“三千四百”。

72、应当写成“万事具备”还是写成“万事俱备”?

答:“万事俱备”的“俱”应该写作“俱”。“俱”解释为“全;都”,“万事俱备”是说样样都准备好了。

73、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将“妮”注阳平,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该字只有阴平一种注音,请问这个字该如何读呢?

答:“妮”读nī(一声),意思是女孩儿,北方女孩儿名字中常用这个字,如《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春妮儿。这个字没有ní(二声)的读音。

74、“你好”和“您好”有什么主要的区别?这两个词的表达和抒发尊重的感情有什么区别吗?

答:“您好”和“你好”都是表示问候的话,意义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您好”多用于对尊长和敬爱的人的问候,而“你好”在使用上没有这个限制。

75、把“不要随地吐痰”的“吐”读成tù对吗?

答:“吐”有tǔ和tù两个音,读tǔ(三声)时意思是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如“吐了一口痰”,“吃西瓜要吐子儿”;读tù(四声)时意思是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如“吐血”, “上吐下泻”。“吐痰”的“吐”应该读作tǔ(三声),读成tù(四声)是不对的。

76、村名中“各”字溯源

北京、河北等地许多村名中都带有一个“各”字,如张各庄、庞各庄、岳各庄等。这里的“各”字是什么意思呢?“各”原是“家”,张各庄原是张家庄,庞各庄原是庞家庄,岳各庄原是岳家庄。“家”现在普通话读jiā,声母是j。古汉语中“家”的声母是g(现代一些方言中还有保留)。在“张家庄”等村名中,“家”保存了古音的读法,声母读g而不读j。又由于“家”在村名里读轻声,它的读音与普通话的“家”相去甚远,而与“各”倒很接近,久而久之,“家”就写成了“各”。

77、《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已规定“荫”统读为“yìn”,为何《现代汉语词典》(2003增补版)中还注有“yīn”的读音?

答:“荫”字原有yīn、yìn两音。读yīn时是名词性,当树荫讲;读yìn时是动词性,当荫庇讲。1985年12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汉字是表意兼表音的文字,人们常从字的偏旁推知字的意义。“荫”有草字头,与树木有联系,“树荫”、“林荫道”等的写法容易得到认同。《审音表》1986年4月12日在报上正式发表。根据对1986年4月12日至2004年5月31日《人民日报》“树荫”“绿荫”“林荫道”“绿树成荫”四个词语词形分布情况的统计,树荫253,树阴13;绿荫698,绿阴21;林荫道131,林阴道3;绿树成荫442,绿树成阴9。可以看出,长达18年之久,《审音表》关于“荫”字读音和用法的规定基本上没有被执行。词典要执行语文规范标准,同时也要反映语言文字的实际使用情况,这就是《现代汉语词典》为“荫”字保留

yīn这个读音的原因。语文规范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时,对“荫”字读音和用法的规定应该依据语言文字的实际使用情况改正过来。

78、“执着”和“执著”有什么区别,如何使用?

答: “执著”和“执着”是同一个词的两种写法,都读作zhízhuó。《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词的解释是: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例如,可以说“性情古板执著”,这里“执著”是固执的意思;可以说“不要执著于生活琐事”,这里“执著”是拘泥的意思;可以说“执著地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这里“执著”是坚持不懈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以“执著”作为推荐词形。

79、“互相”与“相互”有什么区别?

答:两者都是副词,表示彼此以同一行为、方式、态度对待对方。做副词时可互换。另外,“相互”还可修饰名词,做定语,如“相互关系”,而“互相”没有这一功能。

80、“一起”与“一齐”有什么区别?

答:“一起”表示事情发生在同一地点或合到一处,不强调时间是否一致,是从一个整体出发,相当于“一块儿”、“一道”。前面常有“同、跟、和”组成的介词短语。

“一齐”表示事情发生在同一时间,强调时间上整齐,是从人或事物的每个个体出发,指不同的个体同时做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个体同时做几件事。

81、“肤浅”与“浮浅”有什么区别?

答:“肤浅”指局限于表面的、浅薄的、不深刻的,强调不多、不深。常用于观点、认识、体会、理论等等。“浮浅”指浮在表面,不切实,强调空虚、浮躁。常用于人的作风、为人等。如:文章只肤浅地论述了问题的表面现象。这个人不求上进,很浮浅。

82、“而后”与“尔后”有什么区别?

答:“而后”意为“然后”,表示紧接在某动作或情况之后,常用在句中单独作动词的状语;“尔后”意为“此后”,表示从此以后,常单独作句首状语。如:

先了解情况而后提出解决办法。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三年前,尔后再没有他的消息。

83、“食言”和“失言”的区别

答:“食言”和“失言”这两个词读音相近,意义不同。

“食言”是指说话不算数,“食言而肥”的意思是为了自己占便宜而说话不算数。

“失言”是指无意中说了不该说的话,就是“说漏了嘴”。

84、“摩擦”还是“磨擦”

答:“摩擦”和“磨擦”是一组异形词,现《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规定以“摩擦”为推荐词形,因此,您说的在地上mócā,也应写成“摩擦”。但是要注意,不能以此类推,如“磨刀”不能写成“摩刀”,“琢磨”不能写成“琢摩”。

85、网上、报纸上“警钟长鸣”和“警钟常鸣”都有使用,哪种使用是正确的呢?

答: “警钟长鸣”意思是警钟一直在响,“警钟常鸣”意思是警钟经常地响。两者的意义有细微的差别,到底用哪一个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顺便说一下“长盛不衰”。它的意思为“一直兴盛从未衰落”,有人写成“常盛不衰”,这是不恰当的。既然是“常盛”,说明也有衰落的时候,就谈不上“不衰”,也就是说,不能写成“常盛不衰”。

86、“心”和“芯”怎么用?磁芯还是磁心,心铁还是芯铁?

答:“心”的本义是心脏,人的五脏有心肝脾肺肾。古代以心为思维器官,所以沿用为脑和思想的代称,如“用心、谈心、一心一意”等。后又引申出“物体的中心”义,如“江心、圆心、掌心”等。“芯”是出现较晚的字,原指灯心草茎中的髓,即灯芯。后也用来泛指物体的中心。“笔心、岩心、型心”等词也可写为“笔芯、岩芯、型芯”,而且后一组写法在书面上逐渐多起来。至于哪一组词是规范的写法,目前暂无明确规定,《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也未涉及。

“心”、“芯”是古今字的关系,“心”可以包括“芯”的用法,就目前的使用习惯来说,“心”多用于抽象义,“芯”多用于具体义。在用于具体义的时候,建议写成“芯”,一来“芯”的意义本来就比较单纯,组词不会产生歧义,二来也可以减轻“心”的组词负担。但是在区分具体义和抽象义比较困难的时候,还是写成“心”为宜。

87、下面三种用法哪个更规范: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张三、李四、王五、赵六。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张三、李四、王五、和赵六。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张三、李四、王五和赵六。

答:以上三种用法中,第一种用法是可以的;第二种用法不对,原因是“和赵六”的前面不能加“、”;第三种用法更好一点,并列的成分较多,在最后一个并列成分之前加连词“和”(“或”也属同类情况),读起来比较顺,也有预示列举结束的意味。

88、在商场和公共场所经常看到一些半个多世纪前已经消失的词汇,现在又出现了。诸如:“卖场”; “职场”; “量贩”; “一级棒”等等都是汉语辞典中找不到的词汇。这些都是从台湾传来的日本语中的“汉字”。当年在东北被人民嗤之以鼻的“协和语”,今天又卷土重来。

中国文字是那样的丰富,为什么现在还要用当年日本鬼子留下来不伦不类的日本式的词汇?祖国文字的纯洁性不容侵犯!中国人不该忘记百年来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答: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亿万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日本军国主义者与日语不是一回事。中日两国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日文中就有许多汉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也是有影响的,一百多年以来,许多来源于日语的词汇也进入了汉语,比如“干部”“景气”等等。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本身不带有阶级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交往日益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也表现在社会、文化等方面。一些日语词汇也通过不同渠道,特别是通过我国港台地区传入内地。这些词汇能否融入汉语,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不应一概排斥,也不应照单全收。“卖场”“职场”融入汉语词汇的可能性较大,而“量贩”“一级棒”则不然。我们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既要有兼容并包的胸怀,也要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而努力。

89、“酚醛树脂”还是“酚醛树酯”?

答:正确的写法应该是“酚醛树脂”,而不是“酚醛树酯”。后者可能是由于偏旁类推产生的误用。

“树脂”(shùzhī)的英文是resin,指半固态、固态或假固态的无定形有机物质,一般是高分子物质,透明或半透明。“酯”(zhǐ)的英文是ester,为酸分子中能电离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

90、“混合”和“混和”怎么区别

答:“混合”、“混和”中不同的语素是“合”、“和”,但是两者在“合并、混同”的语义上是相同的,因此,“混合”、“混和”就成了一组表达同一语义的异形词。《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其他多本语文词典如《应用汉语词典》等只收“混合”条,《现汉》同时还收了用“混合”构词为语素组成的“混合面儿”、“混合物”;《辞海》两条并收,“混和”详注,“混合”用“混和”来作注。根据使用的频率,推荐使用“混合”这一词形。

91、“实验”和“试验”的区别

答:您提的问题是同义词辨析问题。同义词辨析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最根本的一个方面是从语素的辨析入手。“实验”、“试验”的相同语素是“验”,即“检验”,这是两者成为同义词的基础,不同语素是“实”、“试”,这是同中有异的原因所在。

我们先看《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两个词的释义:【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从《现汉》释义同时结合各自的语素意义可以看出:实验中被检验的是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通过实践操作来进行;而试验中用来检验的是已经存在的事物,是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通过使用、试用来进行。

92、“屠宰场”还是“屠宰厂”?

答:应该用“屠宰场”。《现代汉语词典》收有此词,释义为:专门宰杀牲畜的处所。“场”和“厂”是有区别的。根据《现汉》的释义,“场”是“适应某种需要的比较大的地方”,语义上突出某种用途;“厂”即工厂,是“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语义上突出工业生产。根据“场”和“厂”的不同语义,应该用“屠宰场”。与此相关的,屠宰以后加工肉制品的地方要使用“厂”,叫做“肉联厂”。

93、“垃圾桶”还是“垃圾筒”?

答:应该用“垃圾桶”。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桶”是盛东西的器具,用木头、铁皮、塑料等制成,多为圆筒形,有的有提梁,如水桶、汽油桶;“筒”本义是粗大的竹管,引申为较粗的管状器物,如竹筒、笔筒、烟筒、邮筒。垃圾桶是用来盛垃圾的器具,很多垃圾桶有提梁,类似于水桶,因此,用“桶”是合适的。

94、“迷局”还是“谜局”?

答:“迷局”和“谜局”各词典都未收,题目是一组语义同中有别的词,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迷局”是指使人迷惑不解的局面,“谜局”是指谜语,“谜局”的“局”跟“棋局”的“局”类似。可以根据词语的搭配来选择使用。如“破解 mí局”中就应该用“谜局”。

95、“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牟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巨额钱款。”用“牟”还是“谋”?

答:牟取、谋取是一对同义词,《现汉》的释义是:【牟取】谋取(名利)。【谋取】设法取得。从释义可以看出,“谋取”的语义可以涵盖“牟取”,“谋取”是一个中性词,而 “牟取”是一个贬义词。您举的例子中用中性词“谋取”固然没错,但是为了准确起见,最好用贬义词“牟取”。

96、签订合同时的“要约”中“要”是应该读一声,还是应该读四声?

答:“要约”中的“要”当读yāo,跟“要求”的“要”读音一致。《辞海》收有“要约”一词,“要”的注音为yāo,释义为:“当事人一方向他方提出订立合同的要求或建议。与承诺同为合同缔结的必经程序。”

97、南水北调的“调”字在诗词中考虑平仄关系,读成tiáo行不行?

答:一般说来,汉语中的多音字是区别意义的,不同的读音代表不同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互相替代。南水北调的“调”表“调动”义,如果读成tiáo,就是“调节”义了,意义不同,不能改变读音。诗歌中确实有考虑平仄、押韵而改变读音的情况,比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kān)。”此处的“看”按照意义来说,应该读去声kàn,但是照顾到平仄,此处改读阴平kān。这种情况跟当时社会人们的使用习惯有关,即被当时人们认可,但这类字比较少见,也不能以此类推到别的多音字上。考虑到平仄、押韵问题,在古代诗歌中有些字按照古音读是可以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等。

98、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重耳”,是读chóng,还是读zhòng?

答:关于重耳的得名之由不见于正史记载,习惯上都读chóng。

99、有一段时间,一些报纸都将“唯一”写作“惟一”,但现在又逐渐改成“唯一”了,还有“想像”现在有把写成“想象”了。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

答:“惟一”、“唯一”,“想像”、“想象”都属于异形词问题。《现代汉语词典》的处理是以“惟一”、“想像”为推荐词形。关于这两组词中应该推荐用哪一个的问题,国家已经颁行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并未作出规定,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作出规范。

100、陈寅恪这个名字中的“恪”字,一般的广播电视节目都念成qie或que(第四声),但翻遍字典找不到此读音。“恪”字只念ke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

答:“恪”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已经作了审订,规定统读为kè。

徐世荣先生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对此作了说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审‘恪守’一词,定‘恪’音kè,注明:‘不取què音。’……人名如近代学者陈寅恪。”因此,“陈寅恪”的“恪”应该读kè。

陈寅恪《书信集》(三联,2001)致傅斯年第七十六署名做“Chen Yin Ke ”,可见他自己也是认为读“kè”的。

101、《现代汉语词典》一个例子的错误

《现代汉语词典》在词条“其间”的解释中,第2义项说:“指某一段时间。”但所举的例子却是“离开学校已经好几年了,这其间,他的科学研究工作成绩显著。”

“其间”,是一个文言词组,按现代汉语说,即“那段时间”。因此,用“其间”的时候,前面不能再用“这”,否则,就成了“这那段时间”,不通。如果用“这”,则后面应该用“期间”。“期间”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的解释是“某个时间里面”。举的例子是“农忙期间 | 春节期间 | 抗战期间”。现在在媒体上经常把“其间”和“期间”用错。而《现代汉语词典》的举例,恰恰就在这里出了毛病。

答:《现代汉语词典》中“其间”有两个义项:“①那中间;其中:厕身其间|其间必有缘故。②指一段时间:离开学校已经好几年了,这其间,他的科学研究工作成绩显著。”从引申序列来看,义项1表空间义,引申为表时间义的义项2。在这个义项中,“其间”凝固在一起表示一段时间,“其”已经虚化,不表示指代意义。如果有必要近指或者远指,则“其间”的前面可以加上“这”、“那”来指明,如《现汉》义项2所举的例子。检索1946-1997年的《人民日报》,“这其间”94例,“那其间”5例。如:在这150年中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这其间,爱国主义精神像火炬、像旗帜,照耀和引导着一代代中国人不屈不挠地英勇奋斗,才使中国从昨日的衰败走向今日的复兴。(《人民日报》1990年6月1日)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其中”。如:

我国第一台一万二千吨水压机是经历了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创造出来的。这其中,创造者们所闯过的大大小小难关,是难以计数的。(《人民日报》1965年9月24日)

其实,《现汉》“其间”的两个义项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即从表空间的义项1“那中间”义引申出表时间的“那段时间”,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就有这样的用例: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期间”指“某个时期里面”,前面必须有指时间的词语,不能单用,如《现汉》所举例:农忙期间、春节期间、抗战期间。如果前面已经出现了指时间的词语,后面出现时也可以用“这”、“那”指称,构成“这(那)期间”、“在这(那)期间”。如:

六个月来,莫斯科广播电台分别在十次华语广播节目中向中国听众提出了二十一个有关苏联历史和建设方面的问题。这期间,从中国各地寄来答案的信件达十五万封。(《人民日报》1957年10月28日)

当人们看到他在抗日期间,困居上海,蓄须明志,宁肯鬻画自给,而决不以艺事敌的照片时,莫不肃然起敬。在那期间,梅兰芳同志于梅花诗屋,激励情操,日夜作画。(《人民日报》1962年9月21日)

综上所述,尽管“其间”和“期间”的意义和用法并不相同,但是“这其间”、“这期间”都可以说,而且在表一段时间的意义上,两者是等义的,不能说谁对谁错。要强调的是,也不能因此而把两者混同起来,即“期间”不能单用,“其间”前面不能有介词。比如:“期间,他的科学研究工作成绩显著”、“在这(那)其间”的用法都是不允许的。

102、 “机制”和“体制”的区别 。

答:《现代汉语词典》中收了这两个词。“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

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103、常见到如“科级以下”、“科级及以下”甚至 “科级及其以下”的用法,哪种更规范?哪种更常用?

答: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的释义:“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下”,在“科级以下”这个格式中,“科级”是否被包括是不明确的,为了明确包括“科级”的语义,可以转换成“科级及其以下”,意思是既包括科级,又包括比科级低的级别。省略为“科级及以下”,语义相同。

104、我经常弄不清楚“作”和“做”之间的区别,比如“做为”和“作为”。

答:“做”、“作”是困扰许多人的问题。“做”“作”的关系和分合问题,可以说众说纷纭。从使用的现实情况看,人们总结出来的两者的大致区别是:“做”多带体词性宾语(做生意),表示较具体的活动;而“作”多带谓词性宾语(作报告),表示较抽象的行为。但是按照这些标准,实际上并不能区分清楚,有些学者把两者看做异体字,但是在使用习惯上并不都能互换。“做”“作”分合的标准是什么?

王力和吕叔湘先生对这两字有过精彩的论断。王先生说“做”、“作”是一对骈词,骈词是指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呼/唤”、“逆/迎”、“域/国”、“观/看”等都是骈词。具体到“做”“作”上,表达的表“制造”义的去声的“作”写成“做”以后,“做”和有多种引申意义的读入声的“作”构成了一对骈词,也就是说,“做”相对于“作”是新的形式,由于给不同的读音使用了新的字形,“做”跟“作”可以看做一组新旧词。吕先生说“做”是文白异读的产物,古代只有“作”字,是入声字,后来在说话中变成去声,造出“做”字来代表这个去声读音。文白异读也体现了骈词的特征。

这样,“做”“作”反映了新旧词之间词汇兴替的现象。按照词汇兴替的一般规则,新词先在常用义上替代旧词,接着,在从实到虚的各引申义上,逐步替代旧词,词汇兴替的结果是新词的领地不断扩大,旧词则渐次蜕变为不成词语素,从语体上来看,旧词从口语中退缩,保留在书面语中。旧词“作”的本义是“起来”,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是高频词,基本义已经是“制造”。表“制造”义的“作”后来在口语中读做去声,而且最迟在晚唐五代,为了在字形上有区别,专门造了“做”字,来表示这个读去声表“制造”的意义。“做”字产生以后,以“制造”义为起点,产生了一组引申义,跟“作”的“制造”义以后的引申意义一致,换句话来说,就是读去声的“做”字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在口语中代替了原先读入声的“作”的“制造”义以后的各引申意义。

简单地说,在现代汉语中,“作”一般用于构词语素,作为一个构词成分,需要跟别的语素构成一个复合词以后才能使用,而“做”则是一个单用的词,作为一个词,它单独就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在句子中使用。根据这个标准,由于“作为”是一个复合词,“作”是语素,以写成“作为”为宜。

“作”、“做”在普通话中读音已经混同了,但是在许多方言中读音并不相同,如果您的方言中能够区分两者读音,不妨也可以当做一个辨别的依据。

105、《每日商报》的头版头条消息的副标题是:房产大腕任志强预测楼市走向,主标题是:只要消费者摒得牢,房价肯定会降。《浙江工人日报》转载此文时,副标题是:房产大腕任志强预测楼市走向,主标题是:只要消费者屏得牢房价肯定会降。

那么,是“摒得牢”,还是“屏得牢”?

答:应该用“屏得牢”。“屏”是一个多音多义字,从您说的文章内容来看,“屏得牢”就是“憋得住(气)”的意思,任志强的意思是指消费者不要被房价节节攀升的现状迷惑,盲目跟风,心浮气躁地去抢购房子,而是憋得住气,心平气和,静以待变,房价肯定要下来。此义对应于《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91页“屏”(bǐng)的义项1:抑止(呼吸)。“摒”是“排除”的意思,跟“屏”(bǐng)的义项2一致,在这个语义上,“摒”是“屏”的后起字,这个语义用在这篇文章中不合适。

106、不火,还是不温不火?

答:“不瘟不火”、“不温不火”两个词语现代都常用,使用的场合和语义不尽相同。我们从1946-1997年的《人民日报》电子版中检索了这两个词的用例,从具体语料来分辨两者的语义。

“瘟”指戏曲表演沉闷乏味。“不瘟不火”指的是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这是一个赞扬演员演技的褒义词。检索1946-1997年《人民日报》,使用了“不瘟不火”的文章共16篇,全部用于这一语义。如:对待每次的演出他是那样的严肃认真,从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理上精心创造,跟别人配搭丝丝入扣,不瘟不火,不任意抓哏,破坏剧情,取媚观众。(1958年1年3日)

诸葛明同志很好地掌握了角色的特点,用句老话说,演得不瘟不火。(1964年3月12日)

这几位老演员演得不瘟不火,恰如其分。(1982年9月19日)

主要演员不瘟不火、感觉到位的表演,确保了《红十字》的质量。(1997年10月25日)

不火”也有写做“不温不火”的,1946-1997年《人民日报》中使用“不温不火”的文章共22篇,但在1980年以前仅见1例:

全剧的基调是:不温不火,有动有静,松紧相间,平淡中有兴味,严肃中有风趣。(1963年10月21日)

1980年以后“不温不火”的用例逐渐多见,逐渐跟“不瘟不火”并行使用。因为字形有了变化,照着“温”的字面意义,旧瓶装新酒,人们按照一般人通常的理解,对“不温不火”的语义进行了改造,赋予它性格温和义和销售行情不火爆义。这类语义在《人民日报》上的始见用例是1994年。现举数例:

“八毛五分钱,也开发票?”售书小姐简直烦得要上吊了。“没办法,公事公办。”那先生不温不火地回答。(1994年8月23日)

相比之下,中式快餐仍处于不温不火之状,缺乏自己严格的生产标准与特色,虽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却难与自己的“洋对手”匹敌。(1996年1月18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瘟不火”用于戏曲表演,而“不温不火”用于戏曲表演义时,可能是“不瘟不火”的误写,因此,在这个语义上,当以“不瘟不火”为正。但是,如果指的是性格温和义和销售行情不火爆义,那么只能写成“不温不火”了。您可以按照文章内容需要表达的语义来选择使用。

107、读诗时看到许多诗句,如:“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最是黄昏极目望,一江灯火动遐思”(轶名),“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羞”(徐志摩)“最是文人不自由”(陈寅恪)、“痴爱最是闲读书”等,这些诗中的“最是”是什么意思?

答:“最是”问题是一个看是平常但是解释起来却比较复杂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判断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是”的解释:“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用符号表示,就是:“A是B”,“最”用来修饰B或者B的性质。下面分析您提供的用例: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绝胜烟柳满皇都”是A,“一年春好处”是B,“最”修饰的是“好”,全句即“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一年中春色最好的地方。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时”是A,“一年好景”是B,“最”修饰的是“好”,全句即“橙黄橘绿时”是一年中景色最好的。

“最是黄昏极目望,一江灯火动遐思”,这句诗比较复杂,我们试着分析:“黄昏极目望一江灯火”是A,“动遐思”是B,即“黄昏极目望一江灯火”最是让人“动遐思”。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羞”:“那一低头的温柔”是A,“恰似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羞”是B,“最”修饰的是“恰似”。

“最是文人不自由”:“文人”是A,“不自由”是B,即“文人”最是“不自由”。

“痴爱最是闲读书”:“闲读书”是A,“痴爱”B,即“闲读书”最是“痴爱”。

上面从意义上解释了“最是”的问题,为什么分析的时候总是打乱句子内部的次序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诗人不采用比较常见的句式,而偏偏用这种比较特殊的句式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平仄、对仗的需要,二是由于有意要造成一种不同于散文的“诗家语”。

使用“最是”的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常见,一般都用于标题中,试举几例:最是秋波美,延年益寿最是粥,最是难忘巴塘康宁寺,文学最是有情物,最是书香能致远,泪飞最是感人处。

108、“单”和“埋单”有什么区别?

答:关于“埋单”和“买单”的意义和源流,《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的增补本已经收录并解释:“埋单”在饭馆用餐后结账付款,现也用于其他娱乐性消费。原为粤语,传入北方话地区后也说买单。

109、“遏制”与“扼制”有什么区别?

答:辨析近义词的时候,考察词内部不同的语素的不同语义是很必要的。“遏制”的“遏”是“阻止”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遏制”的解释为:“制止;控制”,举例:遏制对方的攻势;遏制不住的激情。

“扼”是“用力掐住”的意思,构成复合词“扼制”,语义为“把守;抑制;控制”,《现代汉语词典》举例:扼制心里的怒火;扼制通往内河的航道。

“遏制”、“扼制”两者都有制止义,但是“遏制”重在阻止,“扼制”重在把守、控制,动作的对象暗含着狭长孔道的语义。对照《现汉》的释义和例句,这些区别能够体味出来。

110、不应重复出现的事情重复出现了,例如对号入座的车票重号,是用“闹双包”还是“闹双胞”?

答:是“闹双包”。“闹双包”来自我国传统剧目《双包案》,此剧大致情节是包公放粮回京,路上遇到黑鼠精,黑鼠精也变成了包公模样,跟真包公混搅。在法堂之上,但见一包老变为两包老,让人真假辨认不清。现在人们弄不清“闹双包”的来源,根据语义跟双胞胎扯上了关系,字形讹误成“闹双胞”了。

111、“无须”跟“无需”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答:“无须”还是“无需”都是“不用;不必”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把它们处理为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即一般所说的异形词),以“无须”为推荐字形。

112、“灯谜”与“谜语”的区别

灯谜只有我国有,谜语则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两者区别主要在:

一、形式上不同。“灯谜”是以谜条的形式写在纸条上供人猜射的。而“谜语”则是通过口语形式传诵出来供人猜射的。如谜底同为“花生”,灯谜则是“木兰之子”(意为花木兰生的);谜语则是“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

二、猜射方法不同。“灯谜”是利用谜面的字义来推出经过“别解”的谜底的文义。而“谜语”则是根据谜面所喻示的迹象,运用想象去思索出谜底。例如“元宵”,灯谜谜面为“清明前夜”,即清朝、明朝之前是元朝以扣“元”,夜扣“宵”。谜语谜面则为“身上洁白如玉,心中花花绿绿,白沙滩上打滚,清水池中沐浴”。

三、猜射规则不同。“灯谜”的规则比较严格,例如谜面谜底不准重现相同的字;除了用“格”外,不准用音同字不同的字来代替;每条谜只能有一个谜底等等。如“切勿动手”打“戒指”,就不能猜为“金戒指”,因为“金”字踏空。“谜语”则不受以上限制。如“雨伞”猜“伞”也可,猜“阳伞”也可。

四、猜射对象不同。“谜语”浅显易猜,谜面形象生动,适宜少年儿童。“灯谜”规则较严,又需要一定的学识,猜射也较难,因而对成年人更有趣味。

113、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乐”该怎么读?

答:“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乐”是“喜欢” “爱好”的意思。用“乐”表示“喜欢” “爱好”的意思时,有的辞书注音为yào 。但是,目前的工具书,例如《现代汉语词典》一般给“乐”只注了lè 和 yuè 两个音。而且,在“乐”(lè )的义项里有“乐于”的意思,举出的例子是“乐此不疲”。可以说,《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乐”(lè )已经包含了“喜欢” “爱好” 的意思。所以,没有必要给“乐”增加一个yào 的读音,将“喜欢” “爱好”的意思分割出来。总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乐” 读lè 为宜。

114、“膺品”还是“赝品”

答:“赝”念yàn,义为“伪造的”,譬如“赝品”、“赝本”、“赝币”等;“膺”念yīng,一义是“胸”,如“义愤填膺”;另一义是“承受”、“承当”,如“荣膺桂冠”。

“赝”与“膺”笔画都比较多,且字形相近,“赝品”读作yīngpǐn,极有可能是将“赝”误读为“膺”。

时下,“膺品”频频出现在新闻媒体上,以辞害意,以讹传讹,贻误广大读者。例如,某报标题竟为《大师?膺品?故事》。这里的“膺品”显然是“赝品”的误写误用。

115、窝心是“不顺心”还是“贴心”

答:在大陆,“窝心”是表示 “受到委屈或侮辱后不能表白或发泄而心中苦闷” 。跟“受气”意思基本一致。

在台湾的工具书上,“窝心”有两个意思,一个跟上面说的意思相同,另一个意思是“开心,舒服”。这个意思跟香港报刊上“窝心”所表示的“贴心”接近。

其实,“窝心”在港台地区具有“开心” 的意思,是受了方言的影响。在汉语方言中,“窝心”有“快乐、舒畅”的意思。这个意思,内地人说普通话的时候不大用。因此,当港台书面语中出现这个意思的时候,会觉得“纳闷”。

116、“#”号有什么含义?

答:“#” 是“号”的意思,一般跟数字连用。“ 90#”就说“90号”的意思。。“#90”跟“90#”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90号”的意思。或许“#90”的写法是受了外文的影响,“ 90#”则更像汉语的表达方式。不过,有时候,“#”要写在相关数字的后面,例如表示居住在35号楼402室,如果用“#”表示,要写成 35#402 。

117、“工作”与“事业”的区别,如:民政工作与民政事业?

答:“工作”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事业”只能做名词。

都做名词的时候,“工作”侧重于“任务”,而“事业”侧重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您举出的“民政工作”,是

某些人所要完成的任务;而“民政事业”则是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角度来说的。

再如“革命工作”是从人们所要完成的“任务”的角度说的,“革命事业”则是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角度来说的。

“工作”还有“业务、职业”的意思,“事业”还有“区别于企业”的意思。

另外,从搭配关系上来说,人们一般说“做工作”,对“事业” 则说“从事……事业”。

118、是"扫尾收关"还是"扫尾收官"?

答:应该写作“收官”。这是围棋术语,也叫“官子”或“收束”,指一局棋中盘战结束后,双方继续占领地域,并使地域的所属更加明朗化的一系列着法。现在媒体有时也用来比喻事情的“后期处理”或事情的“收束”。

119、遗,什么情况下念yi,什么情况下念wèi?

答:“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yí ,一个是wèi 。读yí 的时候,表示“遗失” “留下”等意思,例如在“遗失” 、“遗案”(遗留下来的案件)、“遗产”(去世者留下的财产)等词语中读yí 。读wèi 的时候,表示“赠送”的意思,例如在“遗之千金” “遗之良马”中,读wèi 。

120、“阎”和“闫”有何意义上的区别?作为姓时,两字可否通用?

答:“阎”在古代是“里巷的门”的意思,也指里巷,例如“闾阎”,“穷阎漏屋” 。“阎”也做姓氏,而且出现很早,大约在春秋时代就有了。

“闫”只做姓氏,出现比较晚,到了明代,姓氏书中才出现“闫”。“阎”姓是大姓,历史上姓“阎”的名人不少。“闫”是小姓,很难找到姓“闫”的名人。

应该注意,姓“阎”的人不要随意将“阎”写作“闫”;如果自己确实姓“闫”,也不能随意更改为“阎”,以免给自己和社会带来负面效应。

121、应该用“赢利”还是“盈利”?

答:“赢利”跟“盈利”的意思相同,都是指“获得利润”。两者是一对异形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建议根据《 现代汉语词典》的推荐,使用“赢利”。

122、“一蹴而就”跟“一气呵成”有何不同?

答:“一蹴而就”的“蹴”,是“踏”的意思;其中的“就”,是“成功”的意思。意思是:“踏一步就能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办成。

“一气呵成”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形容诗文气势畅达,首尾贯通,浑然一体。例如:清代作品《花月痕》十六回中说:“竟是一气呵成,不见连缀痕迹。”“一气呵成”还可以用来形容绘画或者音乐作品等意蕴连贯。例如可以说“这一组画内蕴衔接紧凑,一气呵成” ,还可以说“这个曲子流畅婉转,感情饱满,一气呵成”。

“一气呵成” 的第二个意思是说写文章或者做事情很紧凑,不间断、不松懈,迅速完成。例如,陈忠实在《白鹿原》七章中说:“徐先生取了一张黄纸,欣然命笔,似乎早已成竹在胸,一气呵成。”

123、“体认”是什么意思

答:“体认”有两个意思。

一是指“共识”。例如: 代表在厦两千多家台资企业的厦门台商协会,对大陆最新出台的《反分裂国家法》充满体认。

二是指“体会认识”,既可用作动词,也可用作名词。例如:

他们都从自己与受难者的关系影响中体认自我,但其结果却迥然不同,而这种体认差异又反过来影响到他们的记忆。

这段话中,第一个“体认”是动词,第二个“体认”是名词。

124、“得意洋洋”还是“得意扬扬”?

答:现在两种写法都有。从使用的普遍性来说,“得意洋洋”比较多。目前《现代汉语词典》中仍以“得意扬扬”为推荐词形。因此,从规范性来说,写“得意扬扬”比较合适。

125、常见“账面”与“帐面”,不知二者何为对,何为错?

答:如果是说“记账”的“账目”,应该用“账面”;如果是说“帐子上面”的意思,应该用“帐面”。总之,指跟“记账”有关的事情,用“账”;指跟“帐子”“蚊帐”等有关的事情,用“帐”。历史上,这两个意思都曾用“帐”,但是根据现在的规范,应当将“账”跟“帐”分开使用。

126、打价格仗”和“打价格战”到底谁对谁错?

答:表示“进行战争”的意思,应该用“打仗”,因此,“打价格仗”

的说法是正确的。表示“进行战争”的意思时,不说“打战”。我们有时候说“打战”是“发抖”的意思。所以,“打价格战”的说法不妥。

127、“具结改过”中的“具结”是何义?

答:“具结”是动词,指向官署提出表示承担责任的文件。例如:“肇事者具结悔过后,被释放了。”

128、“单位”和“部门”两个词有什么区别?

答:“单位”指机关、团体或其所属的某一机构。例如:事业单位、直属单位。

“部门”则指组成某一整体的相对独立的部分。例如:“这件事情要找出版社的发行部门。” “国务院有关部门已就此事发出通知。”

“您是哪个单位的?”是问在哪一个机关、团体、企业或事业实体工作。“各单位要及时把报表送上来”中的“单位”是指某个机构中的部门。

“部门”总是相对于主管单位来说的。例如,“您是哪个部门的?”是问对方在主管单位下面的哪个机构工作。

129、是 “需研究确定的问题”还是“须研究确定的问题”?

答:欢迎提问。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但意思不同。“需”是“需要”的意思,“须”是“一定要”或者“必须”的意思。因此,“需研究确定的问题”是说,“需要研究确定的问题”,“须研究确定的问题”是说“一定要(或“必须”)研究确定的问题”

130、问:以前有“联结”和“连接”,现在又有了“链接”。这三个词的用法。

答: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连接”有两个意思,一是“(事物)相互衔接”,二是“使连接”。“联结”的意思则是“结合(在一起)”。

“联结”和“连接”既有相似之处,也各有侧重点。“连接”强调事物头尾相互衔接,事物之间有重合部分;“联结”则强调有一种中间物质将两种事物结合、融合在一起。

“链接”是网络中常用的词语,指利用技术手段将网址、文字、图片等与相应的网页联系起来,一点击网址、文字、图片等就出现网页页面。

131、问: “量贩”一词从何而来,作何解释?

答:“量贩”一词来源于日语,是“按量卖”的意思,即商家提供种类繁多的产品或服务,并大量出售,价格当然比较便宜。

“量贩”一般用于营销领域,重点强调价格低廉,如“量贩式KTV”、“量贩式大型商场”等。目前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零售业种“量贩店”,主要用薄利多销的方式来销售商品,例如:

统一超商此前在台湾主要从事便利店、餐饮及药妆业务,并与家乐福合作,共同开拓台湾大卖场量贩店市场。

132、问:应该写“流光溢彩”还是写“流光异彩”?

答:应该写“流光溢彩”。

这是个比较新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尚未收入。“流”是动词性的,“溢”也是动词性的,而“异彩”中的“异”是形容词性的,跟“流”不搭配,所以写“流光溢彩”比较合适。

另外,从约定俗成的角度来看,媒体中用“流光溢彩”的频率远高于“流光异彩”,这说明社会实际使用的情况也是倾向“流光溢彩”的。

“流光溢彩”可以理解为“光彩闪烁”。

133、问:“大坝合龙”的“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用“拢”?

答:修筑堤坝或围堰时,人们把留在最后的缺口叫“龙口”,因此把大坝封口截流叫“合龙”。例如: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大坝今天终于要合龙了。“合龙”除了指堤坝最后封口外,也指建筑桥梁时最后在中间接合。例如:这座大桥眼看就要胜利合龙了。

“合拢”有两个意思,一是“闭上、合上”,二是“收拢、聚合”。例如:两眼合拢双手合拢

“合龙”仅用于堤坝等工程,“合拢”可用于各种事物。

134、问:“露出笑容”的“露”应该读lu还是读l?

答:“露出笑容”的“露”应该读lòu 。“露”是个文白异读字,在合成词及成语里读lù。例如在下面词语中要读lù:

暴露 流露 显露 露骨 崭露头角

“露”在口语中单说时读lòu,这是普通话中的习惯读法。例如下面句子中的“露”读lòu:

太阳刚露头,他就出发了。

她一笑,便露出一口小白牙。

不管敌人怎么伪装,总会露出狐狸尾巴的。

135、聊天室里经常有人说“楼上”怎样、“楼下”怎样?请问这里的“楼上”、“楼下”代表什么?

答:“楼上”、“楼下”是网上论坛、聊天室里发表意见时常用的词语。

网友发表的意见叫帖子,帖子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先发的在屏幕的上面,后发的在下面,一行行地排下来,就好像一层层楼,因此按照空间顺序形象地把先发帖子的人叫“楼上”,后发帖子的人叫“楼下”。用“楼上”、“楼下”来指代,比较直观,也比较简便。

依此类推,提出话题、发起讨论的人自然就被称为“楼主”了。

136、写“美轮美奂”时,很容易把其中的“轮”写作“伦”或“仑”。请问,为什么要写作“车轮”的“轮”呢?

答:“美轮美奂”来自《礼记·檀弓下》中的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武房屋落成,人们前去祝贺。大夫张老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这里的“轮”指“轮囷(qūn)”,就是高大的意思。“奂”,是说众多。也就是夸赞房子“又高大又多,真壮美啊”。所以,“美轮美奂”中的“轮”不能写作“伦”或“仑”。

过去,“美轮美奂”用来“形容新屋高大美观”。现在,也用来形容其他美好的事物。例如:这些工艺品可谓美轮美奂。

137、请区分一下“吗”、“么”、“嘛”三个字的用法。

答:“吗”、“么”、“嘛”在读ma这个音的时候,比较容易混淆。

从大的方面来说,“嘛”不能用于疑问语气,通常用于表示道理显而易见或者引起听者对于下面说话内容的注意,例如:考研的事嘛,缓缓再说吧。

“吗”通常用于疑问语气或者无疑而问的反问句中。例如:你准备考研吗?

“么”包括了“嘛”、“吗”的上述用法,但是为了语义明确起见,建议使用“嘛”、“吗”。《现代汉语词典》对它们的用法说明比较具体,可参看。

138、在网上看到很多地方有“麻吉”这两个字,如“麻吉游戏”、“麻吉家族”、“麻吉组合”、“麻吉论坛”等等,能解释一下“麻吉”是什么意思吗?

答:“麻吉”的意思是要好、默契、合适。两个人很“麻吉”,表示两个人很是要好。

“麻吉”一词来源于英语单词“match”,这个单词形容衣服搭配得很合适、和谐。从这个意思引申开来,“麻吉”就用来形容好朋友的关系了。例如:他们两人最麻吉。

据说,台湾鸡年做灯会时,既要有像鸡一样的灯,也要有像马一样的灯。“马”和“鸡”凑在一起,谐音就变成“麻吉”,这样图个吉利。

139、请问餐后付帐应该用“埋单”还是“买单”?

答:应该写“埋单”。

“埋单”指用餐后结账付款。现在也泛指付款。例如:

谁请客,谁埋单。

先挑选书,然后再排队埋单。

“埋单”还常常引申为“付出代价、承担责任”。例如:

企业出了问题,不能让职工埋单。

“埋单”原为粤语方言词语,传到北方后,北方人也说“买单”。但是,现在的词典上仍然以“埋单”为主条,所以还是应该写成“埋单”。

140、“人生三昧”中的“三昧”是什么意思?“昧”字怎样读?

答:“昧”读mèi。

“三昧”常用的意思有两个。一是佛教用语,指心专注于一境。这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另一个意思是指事物的诀窍或精义。例如:“个中三昧”、“文学创作三昧”、“得其三昧”,这里的“三昧”都是“诀窍”或“精义”的意思。

“人生三昧”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深刻道理”、“人生真谛”。

141、“秘籍”和“秘笈”分别是什么意思?玩网络游戏时,应该说“攻略秘籍”还是“攻略秘笈”?

答:“秘籍”是指“罕见而珍贵的图书”。例如:这些都是孤本秘籍,要妥为保管。

“秘笈”则是指秘密收藏的经典。例如:这次出土的秘笈都极为珍贵。

“笈”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书箱,如“负笈从师”,义为“背着书箱求学”。二是指书籍。

如果要表示网络游戏中“进攻绝招”之类的东西,写成“攻略秘笈”或许更能接近所要表达的意思。

142、我知道“扫描仪”要用提手旁的“描”,但如果用在其他方面,是不是用“瞄”更贴切?比如:“人才市场扫瞄”?

答:依据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扫描是指“电子束、无线电波等在特定区域按一定规律移动而描绘出画面、物体等图形”。

可见,“扫描”的“描”是“描绘”的意思。“扫描”是偏正结构,“扫”是指很快地左右移动,如扫视、扫射等,起修饰“描绘”方式的作用。

而“瞄”的意思是“盯着”,意义的重点在于把视力集中于一点上。所以,用于图像复制的扫描仪用的是“描”,而不是“瞄”。

即使引申到人才市场等方面,也不能说“扫瞄”。

143、各位老师:姚明是体育“名星”还是体育“明星”?

答:姚明是体育“明星”,不是体育“名星”。

“明星”最早指“金星”。“金星”是地球上所看到的众多星星中最明亮的一颗星,所以叫“明星”。

“明星”后来泛指明亮耀眼的星星;又用来比喻著名的演员、运动员或企业等,例如:电影明星 足球明星 明星企业 明星梦

“名星”中的“名”是一个常见的别字。

144、“名片”大家都知道用“名字”的“名”,但“名信片”就不同了,有写成“名信片”的,也有写“明信片”的。请问哪种写法是正确的?

答:正确的写法是“明信片”。

《现代汉语词典》对“明信片”的解释是:“专供写信用的硬纸片,邮寄时不用信封。 也指用明信片写成的信。” 对“名片”的解释是:“交际时所用的向人介绍自己的长方形硬纸片,上面印着自己的姓名、职务、地址等。”

从二者的词义上我们不难看出:“明信片”是信的一种,“明”指“公开,显露在外”,表明了“明信片”在邮寄时一般不用信封的特点;而“名片”中的“名”主要指“姓名”。由此可见,“明信片”不能写成“名信片”。

145、“墨守成规”为何不用“沉默”的“默”而要用“墨水”的“墨”?请解释出处。

答: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后来便用“墨守成规”指因循守旧,不肯变通。“墨守”即“墨翟之守”,这里的“墨”指墨翟,是人名。

从上面的释义中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墨守成规”的“墨”不能换成“沉默”的“默”了。“墨守成规”一般都含有贬义。例如: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墨守成规是很难做出成绩的。

146、把某物放到地上“磨擦”还是“摩擦”?

答:用“摩擦”为妥。

“摩擦”和“磨擦”是一对异形词,《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规定以“摩擦”为推荐词形。

因此,您说的在地上mócā,也应写成“摩擦”。

但是要注意,不能以此类推。例如:“磨刀”不能写成“摩刀”,“耐磨”不能写成“耐摩”,“琢磨”不能写成“琢摩”。

147、“模样”的“模”怎样念?mu还是mo?

答:“模样”的“模”读0。

“模”有两个读音,一个是mo ,一个是mu。“模”在大多数词语中读mo。例如:

模范 模仿 模糊 模拟 模式 模特儿 模型

“模”读mu的词语主要有“模子”、“模具”、“模样”。另外,由“模样”组成的四字格词语中,“模”也读mo。例如:

大模大样 像模像样 一模一样 装模作样

148、“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牟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巨额钱款。”这里该用“牟取”还是“谋取”?

答:“牟取”和“谋取”是一对同义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牟取”的释义是“谋取(名利)”,“谋取”的释义是“设法取得”。

从释义可以看出,“谋取”的语义涵盖了“牟取”。另外,“谋取”是一个中性词,而“牟取”是一个贬义词。

您举的例子中用中性词“谋取”固然没错,但是为了准确起见,最好还是用贬义词“牟取”。

149、“亲眼目睹”的说法经常可以听到,这样说是不是有些重复呢?

答:“亲眼目睹”的说法是不合适的。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目睹”的含义。“睹”的意思是看见,如“睹物思人”(看到离去的人留下的东西,引起对他的思念)、“先睹为快”(以先看到为快乐)、“熟视无睹”(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目睹”则进了一层,是“亲眼看见”,例如:他目睹了交通事故的全过程。

既然“目睹”已经包含了“亲眼”的意思,所以再加上“亲眼”就多余了。

150、形容不应重复出现的事情重复出现了,例如对号入座的车票重号,是用“闹双包”还是“闹双胞”?我认为是“闹双包”,可能源自真假老包。希望杜先生能详细解释一下。

答:您说的很对。

“闹双包”来自我国传统剧目《双包案》,此剧大致情节是包公放粮回京,路上遇到黑鼠精,黑鼠精也变成了包公模样,跟真包公混搅。在法堂之上,但见一包公变为两包公,让人辨认不清真假。

有的人可能不清楚“闹双包”的来源,结果根据语义和双胞胎扯上了关系,这样就把字形讹误成“闹双胞”了。

151、“你去吧!”中的“吧”可以写作“罢”吗?是否可以写“大伙儿加油干呐!”?

答:应该写“你去吧!”,不应写“你去罢!”。

过去,“罢”曾是语气词,常附着在句末。现在,工具书上都提倡不用“罢”做句末语气词,而用“吧”。“大伙儿加油干呐!”的写法也不规范。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中,“呐”是作为语气词“哪”的异体字放在“哪”后的括号中的。所以,用“哪”做语气词是规范的写法。上面提到的句子应当写成:“大伙儿加油干哪!”

152、“要坚持学习提高与摆查整改相结合。”请问这句话中的“摆查”是什么意思?

答:“摆查”是个新词语,与“查摆”同义,现在多说“查摆”。

“查摆”的意思是“检查并摆出”,后面搭配的词语往往是“问题”。例如:

在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时候,要认真查摆自身问题。

小组会上,他们自我查摆、深入交流,思想有很大提高。

先进行自我查摆,提高对不足之处的认识,再努力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行动上。

153、网上很多地方都把“版主”叫做“斑竹”,“斑竹”是不是有什么象征意义,所以才能代表“版主”?请指点迷津。

答:如果用标准码输入“版主”二字的读音“banzhu”,你会发现打出来的词是“斑竹”。这就说明,“斑竹”实际是“版主”在打字时的笔误。所以正确的用法还是“版主”。

“版主”是指网上论坛的主持人,“斑竹”只是“版主”的近音词,与“版主”无任何意思上的联系,笔误之后被许多人广泛使用,也许其调侃意味很合网民胃口,也就流传开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业主”,在网上被称为“野猪”,除音近外,也颇有调侃的味道。

154、请问是“拨冗光临”还是“拔冗光临”;“四两拨千斤”还是“四两拔千斤”?

答:是“拨冗光临”、“四两拨千斤”。这里用“拔”是错的。

“拨冗”是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例如:烦请您明天拨冗参加我们的会议。

“四两拨千斤”是说四两重的秤锤可以拨动千斤重物。比喻使巧劲,弱可敌强。例如:小个子选手巧妙地摔倒了大个子选手,真可谓四两拨千斤!

155、“要坚持学习提高与摆查整改相结合。”这句话中的“摆查”是什么意思?

答:“摆查”是个新词语,与“查摆”同义,现在多说“查摆”。

“查摆”的意思是“检查并摆出”,后面搭配的词语往往是“问题”。例如:

在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时候,要认真查摆自身问题。

小组会上,他们自我查摆、深入交流,思想有很大提高。

先进行自我查摆,提高对不足之处的认识,再努力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行动上。

156、宾馆、饭店人多,应当写“爆满”还是“暴满”?

答:应当写“爆满” 。

《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词语大词典》中都有“爆满”,没有“暴满”,可以认为,“爆满”是规范词形。

“爆满”用来形容赛场、戏院、影院等场所满员。例如:

看台上球迷爆满,盛况空前。

舞蹈《云南映像》很受观众欢迎,演出以来,场场爆满。

观众爆满的情况表明,这部电影的确很受群众喜爱。

157、“报道”和“报导”哪个优先使用?

答:“报道”和“报导”是一对异形词,意思完全一样。现在一般写作“报道”。

“报道”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通过媒体把某一新闻传播出去”。例如:

这件事情电视已经作了报道。

晨报抢先报道了本市刚发生的这一事件。

另一个意思是指“新闻稿”。例如:

他写的报道事实准确,文笔生动。

这篇报道很生动,很受读者欢迎。

158、“薄”字有三个读音,请问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有没有规律?

答:“薄”是一个多音字。区分这三个读音,大致可遵循这样的原则:

单用、意义实在或比较口语的环境中,多读“báo”,例如:

这张纸太薄 底子薄 薄片 薄饼

在复合词中、意义不很实在或比较文气的环境中,多读“bó”,例如:

薄田 薄酒 薄礼 薄情 薄弱

作姓氏时,“薄”也读“bó”。

在“薄荷”一词中,“薄”读“bò”。

159、我是一名编辑,经常会写“本报记者反映的问题倍受关注”之类的话,每次主编都把“倍”改为“备”。我觉得此处还是用“倍”准确些。当否?

答:这样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备”有“完全,完备”的意思。“备受关注”的意思是“受到所有相关人士的关注”,例如: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备受关注。

而“倍”是“加倍”的意思。“关注”的程度怎能用“加倍”来表示呢?何况,“备”已包含了所有相关人士,表示的程度远胜于“倍”。如此用法的表达还有“备受欢迎”、“关怀备至”等。

160、“必须”和“必需”分别用在什么场合?

答:“必须”是副词,多用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性的词或短语。例如:

你必须停止玩游戏。

“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或“不必”。

“必需”是动词,多用在名词性的词或短语前面。例如:

房间中只有一些日常生活必需用品。

“必需”常和“所”、“的”连用,例如:这些软件是我们发展业务所必需的。

161、我觉得“针贬时弊”这种说法比较贴切,为什么不用“贬”而要用“砭”呢?

答: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针砭”的含义。

“针砭” 指用来治病的石头针,也指用石头针治病,比喻指出错误,劝人改正。例如: 近年来,他创作了不少针砭时弊的作品。

有些人把“针砭时弊”写成“针贬时弊”,可能是把“针砭”误解为“针对、贬斥”的意思了。

另外要注意,“砭”读biān,不要读作biǎn。

162、现在一些人在表示否定时,爱在“没有”前面加个“并”字,说成“并没有呀”。这里“并”字的用法很有意思,请专家帮我概括一下。

答:如您所言,现在一些人爱在“没有”前面加上一个“并”字。其实这个“并”字和日文里的助词一样,没有实际意义,只是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形容“没有”的程度很强烈。例如:

如果你追问女友的恋情,女友不肯招认,只是很嗲地说:“并没有耶。”那么你还能说什么呢?

163、写“泊来品”,有的地方用“漂泊”的“泊”,有的地方用“船舶”的“舶”。“泊来品”和“舶来品”,哪个更规范?

答:“舶来品”更规范。

“泊”的意思是“停船,停留”,“漂泊”是指随波漂浮或停留,比喻居无定所、流浪

“舶”读bó,意思是“航海大船”,“舶来品”指通过航船从国外进口来的物品,而不是从海上漂泊来的物品。因此,“舶来品”不能写成“泊来品”。

164、“博”是名词还是动词?“博弈”和“脉博”哪个对?

答:“博”在“博弈”中是名词;“博弈”的写法是正确的;“脉博”是错误的写法。

《汉语大词典》对“博弈”的解释是:“局戏和围棋”,“也指赌博”。“博”即“局戏”,指“弈棋之类的游戏”;“弈”即“围棋”。例如:

战国时田忌赛马的故事是博弈对策的很好体现。

“脉搏”指心脏收缩时,由输出血液的冲击所引起的动脉的跳动。“脉搏”中的“搏”取的是其“跳动”义。所以“脉搏”是正确写法,“脉博”的“博”是错别字。例如:病人脉搏细弱,大汗淋漓,显得十分痛苦。

165、曾见“播撒种子”与“播洒阳光”,但《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了“播撒”,而未收录“播洒”。请问,这两个词怎么用?

答:“播撒”的本义是指耕作的一个程序,即把种子均匀地撒在田地里。后来用法上有了引申,如“播撒革命火种”、“播撒绿色”等等。

“播洒”使用频率没有“播撒”高。从语素义上看,“洒”多用于液体类东西,而“撒”多用于颗粒状的东西。因此,“播洒甘霖”、“播洒雨露”等多用“播洒”。由此引申,宾语为抽象事物时也多用“播洒”,如“播洒阳光”、“播洒爱心”、“播洒光明”、“播洒希望”等。

在语言实践中,“播洒”有时也与“播撒”混用。《现汉》第5版没有收“播洒”,今后可以考虑在研究的基础上收录这个词,并把它与“播撒”的异同说清楚。

166、很多人都把“部署”错写成“布署”,请专家讲讲“部署”的来历,以利大家理解记忆。

答:“部署”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三个义项:①安排,布置。②军中武官。③元明俗语,指拳棒教师或擂台比武的主持人。其中第一个义项“安排,布置”是我们现在用得最普遍的。

“署”在《汉语大字典》中的第一个义项为“部署,布置。”可见,“部”、“署”二字是同义连用,它们合起来共同指“安排,布置”。例如:

会上,省委领导就认真落实中央指示进行了具体部署。

167、“不齿”与“不耻”的用法有什么区别?

答:《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不齿”和“不耻下问”两个词语。

“不齿” 是“不愿意提到”的意思,表示“鄙视”,如“人所不齿”。

“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不耻”不能单独成词,只能在“不耻下问”中使用,“耻”在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为可耻”。

要注意,“不耻”不能跟“无耻”混同起来。

168、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

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意思是 “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

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其中的“如”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便成了“不都人意”,是不通的。例如不能这样说:

你这学期的成绩虽然不尽人意,但比上学期有很大进步。

169、应该写“不只一次”还是“不止一次”?

答:应该写“不止一次” 。

“不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例如:这些措施不只发展了经济,还保护了环境。

“不止”是动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停止”。例如:

大笑不止 叫好不止 血流不止

另一个意思是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例如:

不止一回 不止九十岁 不止这三个学校

可见,用“不只一次”来表示“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是错误的。

170、“丰富多采”与“丰富多彩”、“兴高采烈”与“兴高彩烈”哪个正确?

答:“丰富多彩”和“兴高采烈”是正确的。

“丰富多彩”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意思。这里的“彩”作“花样,精彩的成分 ”解释,这个意义是由“色彩”义引申出来的。“采”有“采摘、开采”的意思,也有“精神、神色”的意思,在意义上与“丰富多彩”不相合。因此,应该写“丰富多彩”,不能写“丰富多采”。

而“兴高采烈”是“兴致高,情绪热烈”的意思,所以应该用“采”,不能用“彩”。

171、“成材”的材是不是错别字?

答:“成才”指成为“有才能”的人。“成材”的本义是指成为某种材料,也可用来比喻成为“有用”的人。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规定,“人才”是规范词形,“人材”是被淘汰的词形。考虑到这一情况,在使用中可以这样来区分“成才”跟“成材”:当语义上指成为“有才能”的人时,要用“成才”;当语义上指成为“有用”的人时,要用“成材”;语义上不能分辨时,可以用“成才”,例如:这就是他的成才之路。

综上所述,“成材”的“材”不是错别字,但是在使用中要注意与“成才”相区别。

172、“参与”能不能写成“参预”?“挨打”可以写成“捱打”吗?

答:应当写“参与”,不要写“参预” 。

“参预”跟“参与”是一对异形词,意思和读音完全相同。过去两种写法都可以。现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已经确定“参与”为规范词形、“参预”为淘汰词形。

另外,不要将“挨打”写成“捱打” 。

《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把“挨”作为规范字形,同时,将“捱” 作为“挨”的异体字。因此,写“挨打”是规范的。

173、经常听炒股的朋友说“建仓”、“减仓”,请问这里的“仓”代表什么?“建仓”和“减仓”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仓”是指手里股票的数额,是虚拟的仓库。“建仓”即建立仓库,形象地比喻买了股票后放入仓库中,也就是买入股票。“减仓”即减少库存,比喻卖出股票。

除了股票外,其他投资领域有时候也用这两个词表示买入、卖出。例如:

有人认为,古瓷收藏已经很火了,现在建仓投资为时已晚。

邮市近期有望突破上扬,现在减仓是不明智的。

174、常听到有人把“嘈杂”的“嘈”读 cāo ,也有人读zāo,请问到底哪种读法对呢?

答:这两种读法都不对。

“嘈杂”的“嘈”应该读cao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嘈”字统读为cao 。也就是说,“嘈”字只有这一个读音。

“嘈杂”是声音杂乱、喧闹的意思。例如:农贸市场里人头攒动,嘈杂不堪。

175、在出租车上听广播,听到了“曾几何时”一词。请问“曾几何时”是说“曾经”呢还是“很久以前”呢?

答:“曾几何时”一语来自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后来成为固定的词语,意思是“时间过了没多久”。《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是“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现在一般多用于有前后情况对比的语境,主要是突出变化之快,变化之大。例如:

曾几何时,“小姐”一词何其时髦,想不到如今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曾几何时,呼机是时尚的标志和身份的象征。

176、有领导来单位,要准备一条横幅,该写“热烈欢迎领导同志前来考查”呢,还是“热烈欢迎领导同志前来考察”?另外,“察看”和“查看”有什么区别?

答:那要看领导同志来做什么事情。如果是“实地观察了解”有关情况,要用“考察”;如果是“用一定的标准来查看评定”,要用“考查”。

“察看”跟“查看”也不同。“察看”是“为了了解情况而仔细地看”的意思。例如:察看地形 察看风向 察看周围情况

“查看”涉及的行为与“检查”或“调查”相关。例如:

查看各地执行情况 查看学生实验结果 查看司机行车记录

177、“中国队上半场的表现差强人意”,这是说中国队的表现不令人满意吗?

答:“差强人意”是说“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这里的“差”读chā,是程度副词,表“稍微,比较,尚可”的意思。

当然,在实际话语中,可能有两种言外之意,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境,细加品味。一种是从消极方面而言,指“不能让人特别满意”,例如: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化肥质量差强人意,抽查合格率不足七成。

“中国队上半场的表现差强人意”也是这种用法。

另一种是从积极方面而言,指“还不至于让人特别失望”,例如:

这些稿子都不理想,只有这一篇还差强人意。

178、“屠宰场”和“屠宰厂”哪个对?

答:“屠宰场”是对的。

《现代汉语词典》收有此词,释义为:专门宰杀牲畜的处所。

“场”和“厂”是有区别的。“场”是“适应某种需要的比较大的地方”,语义上突出某种用途;“厂”即工厂,是“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语义上突出工业生产。

根据“场”和“厂”的不同语义,应该用“屠宰场”。与此相关的,屠宰以后加工肉制品的地方要用“厂”,叫做“肉联厂”。

179、“常年”和“长年”,“警钟长鸣”和“警钟常鸣”的写法哪个更规范一些?

答: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常年”是指“终年;长期”,“长年”是指“一年到头;整年”。可见,二者在这个义项上相通。但是,“常年累月”的情况比较少见,我们推荐写作“长年累月”。

“警钟长鸣”意思是警钟一直在响,“警钟常鸣”意思是警钟经常地响。两者的意义有细微差别,到底用哪一个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顺便说一下“长盛不衰”。它的意思为“一直兴盛从未衰落”,有人写成“常盛不衰”,这是不恰当的。既然是“常盛”,说明也有衰落的时候,就谈不上“不衰”。

180、“一场风波”和“一场比赛”里的“场”读音一样吗?

答:这两个“场”读音不同,前者读cháng,后者读chǎng。

做名词时,“场”(cháng)与“场”(chǎng)意义相同,都指一块比较大的地方。但“场”(cháng)仅用于“场院”、“圩场”以及与此有关的词语。

做量词时,“场”(cháng)用于一段时间的活动,多数情况下(不是绝对的),带有不太好的感受,例如:

一场大火 一场虚惊 大哭一场 一场秋雨一场寒

空高兴了一场 白相交一场

而“场”(chǎng)做量词时仅用于文体活动,例如:

两场电影 三场球赛 跳一场舞

181、“称职”和“职称”中的“称”读音不同吗?

答:是的,读音不同。

“称”有两个读音,一个是chēng,一个是chn。

“称”读chn时,义为适合、相当,如“称心”、“称身”。

“称”读chēng时,意思较为复杂。一是表示“叫,叫做”,如“自称”、“人称”;二是表示“名称”,如“简称”、“俗称”;三是表示“说”,如“人人称快”;四是表示赞扬,如“称赞”;五是表示测定重量,如“将东西称一称”。

“称职”中的“称”义为“适合”、“相当”,所以应读chn;“职称”中的“称”义为“名称”,所以应读chēng。

182、“谌”和“盖”做姓氏的时候应该怎样念?

答:“谌”做姓氏以往读chn 。所以1978年以前的《现代汉语词典》只给“谌”姓注音为chn 。后来,群众中有人将“谌”姓读为shn 。为了反映这种实际读音,1983年的《现代汉语词典》增加了shn的读音。这样,“谌”姓就有了两种读法。在使用中,姓“谌”的人应该坚持自己的读法,不要随意改变。

过去“盖”做姓氏时要读gě,不读gi。但在长期的使用中,有些人干脆把做姓氏的“盖”也读作gi。为了反映实际读音,1965年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中,增添了“盖”做姓氏时读gi的音。对姓“盖”的人来说,应当坚持一种读法,不宜随意更改。

183、应该写“畜生”还是写“畜牲”?

答:应该写“畜生”、“家具”。

“畜生”跟“畜牲”是一对异形词,读音和意思完全一样,常用于骂人的话。现在一般写作“畜生”。

184、“处长亲自处理了这件事。”这句话中的两个“处”字发音是一样的吗?

答:“处长”的“处”与“处理”的“处”发音不同。

“处”有两个读音,一读chù,一读chǔ。读chù时有名词义,表示“地方”或“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如“处所”、“住处”、“书记处”、“联络处”等。读chǔ时有动词义,表示“处置;办理”或“居住”、“处罚”等意思。

由此可知,“处长”的“处”表示的是“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的名词义,应该读chù;“处理”的“处”表示的是“处置;办理”的动词义,应该读chǔ。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把“处女”读成chù nǚ,这是不对的。

185、“相形见绌”的“绌”念ch还是zhuō?

答:“绌”的读音是ch。

“绌”与“拙”字形相近,而且“拙”字比“绌”字更为常见,所以经常有人把“绌”字错写、误读为“拙”。

“绌”的意思是“短缺,不足”。“相形见绌”的意思是“跟同类的人或同类事物相比,差距很大”。例如: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水平与欧洲相形见绌。

而“拙”读zhuō,意思是“笨拙”。

186、“致辞”还是“致词”?“主持词”还是“主持辞”?“词”与“辞”有何区别?

答:“词”是指“言词、词语”;“辞”是指“文辞、辞藻”。

“致辞”和“致词”是一对异形词,意义是一样的。《现代汉语词典》以“致辞”为推 荐词形。

“主持词”和“主持辞”在概念上没有根本的不同,都是指主持人所说的有关的话语。但二者在色彩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主持辞”比“主持词”更为庄重,主要用于一些非常正式的场合、重大的庆典等。

另外要注意,一般应写“严词拒绝”而不是“严辞拒绝”。

187、问: “瓷砖”与“磁砖”哪种写法是正确的?

答:应该写“瓷砖”,不要写“磁砖”。

“瓷”是指用高岭土等纯净的黏土烧成的一种材料,质地坚硬细致,多为白色。例如:瓷器 陶瓷 瓷瓶 瓷碗瓷都景德镇

“磁”是指能吸引铁等金属的性能。例如:磁铁 磁场 磁带 磁卡 磁悬浮列车

“瓷砖”是用瓷土烧制的建筑材料,并不能吸引金属,所以写成“磁砖”是错误的

188、表示“选取精华”的意思时,应该用“选萃”还是“选粹”?很多人都喜欢用前者。

答:应该用“选粹”。

“萃”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聚集”,例如“群英荟萃”。另一个意思是“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例如“出类拔萃”。

“粹”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纯粹”,例如“粹而不染”。另一个意思是“精华”,例如“国粹”。

因此,表示“选取精华”的意思时,应该用“选粹”而不是“选萃”。

189、能不能说“这场比赛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大约”和“左右”重复吗?

答:“大约”和“左右”都是表示数量不确定的副词,同时使用会造成语义重复,使其中一个失去意义。

“这场比赛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左右”是个病句,规范的说法是:要么去掉“大约”,变成“这场比赛需要两个小时左右”;要么去掉“左右”,变成“这场比赛大约需要两个小时”。

在日常生活中,“大约”和“左右”同时使用是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其实,很多人原来也知道这样做不正确,但时间久了,习惯了,反而对正确的用法产生困惑了。所以,我们平时就要养成遵守语言规范的良好习惯

190、体育节目中常有“大满贯”的说法。 “大满贯”是什么意思,请解释一下“大满贯”和各类赛事的“大满贯”。

答:“满贯”的字面义是指“钱穿满了绳索”。加上个“大”字,成了“大满贯”,比喻在体育竞赛中取得最好成绩或者包揽所有重大赛事的冠军。例如:

继邓亚萍、王楠之后,张怡宁成为第三位夺得乒乓球大满贯的女选手。

中国女排曾夺得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的大满贯。

另外,网球运动中的“大满贯”,特指选手在一个赛季里囊括澳网、法网、温布尔登和美国公开赛等四项赛事的桂冠。

191、“士大夫”一词应当怎样读?

答:“士大夫”指古代的官僚阶层,有时也包括未做官但有地位、有名望的读书人,应当读为shìdàfū。

“大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古代的官职或爵位”,这时读dàfū;二是指“医生” ,这时读dàifu。

“大”只在少数词语中读dài ,除“大夫”(医生)外,常见的还有:

大城(河北省地名) 大黄(中药名)

大王(戏曲和古典小说中对国王或强盗首领的称呼)

192、“待”字有几个读音?

答:“待”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一声,一个是四声。

“待”读dāi时,意思是停留,例如:

你待会儿再走吧。 他没事儿就待在家里不出来。

“待”读di,可以表示“对待”、“等待”、“招待”等意思,例如:

优待 待遇 待客 待业 待命 以礼相待 待人接物 待字闺中

193、“呆板”在过去的工具书中注音为ibǎn,现在的工具书中注为dāibǎn,究竟应当怎样读?

答:1963年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中规定,“呆板”读áibǎn。

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上述规定做了调整,规定“呆”统读dāi。也就是说,“呆”在任何情况下都读dāi 。因此,现在的工具书与过去的工具书便出现了差异。

我们应当按照现在的工具书,将“呆板”读为dāibǎn。

194、“诞生”跟“诞辰”有什么不同?

答:“诞生”是动词,是“出生”的意思。例如:

爱因斯坦诞生于1879年。 他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诞生”还用来比喻事物的产生,例如:

《光明日报》诞生于1949年6月16日。

新中国诞生后,他从部队调到了外交战线。

“诞辰”是名词,指“生日”,用于长辈和所尊敬的人,例如:

学生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老校长家中,向他祝贺八十诞辰。

纪念冼星海诞辰一百周年合唱音乐会在上海举行。

195、平时一直写“独挡一面”,今天有人说“挡”字写错了,应该是不加提手的“当”。孰是孰非?

答:应该是“独当一面”,“独挡一面”是不规范的写法。

“独当一面”最先指单独指挥一支军队,担当一个方面的作战或防御任务,后来多泛指独立担当一方面的工作。“当”在这里指“担当”,读音为dāng,不能用“阻挡”的“挡”。例如:经过几年的锻炼,他在工作中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196、“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准确的说法,但有时候想表达正义的一方比非正义的一方高明时,能不能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答:这个成语本来的说法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佛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诱惑的话。“道”指正气,“魔”指邪气。正气上升,邪气也会上升,正气压倒邪气是不容易的。后比喻一事物兴起,又有一事物高出其上;或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

不过,今天也有把这个成语活用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意思是坏的东西厉害了,而我们遏制它的手段更高明。下面这个新闻标题就体现了这种活用: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防病毒重点转向未知病毒

197、有人说“的”、“地”、“得”现在可以混用了,都可以写成“的”,是这样吗?

答: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的”、“地”、“得”在说话的时候,是一样的,都读为轻声的de。它们的区分是书面上的。例如:

这是一次愉快的会见。

他愉快地会见了外国客人。

会见进行得很愉快。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地”、“得”将定语、状语、补语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迅捷、清楚地读懂意思。所以,在书面表达中分别使用“的”、“地”、“得”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应该坚持这样做。

198、“一般的说”,也有“一般地说”。请问哪一个对?

答:“一般地说”是对的。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这样的例句:

一般地说,吃这种药是很见效的。

“在一般地说”中,“说”是谓语动词,“一般”是状语。“地”在汉语书面语中的一个作用是充当状语的标志,“的”没有这种作用。因此,这里应当用“地”而不是“的”。

在日常生活中,“的”、“地”、“得”的误用屡见不鲜,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99、在“印de不清楚”这句话中,应该用“的”还是用“得”?

答:这要看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如果是说印刷技术不好,印刷出来的东西不清楚,要写“印得不清楚”。

如果是在某种对比中说的,例如要说的意思是“手写的清楚,复印出来的不清楚”,要写“印的不清楚”。

“印得不清楚”,“得”后是补语;“印的不清楚”,“印的”是个整体,是名词性的“的字结构”,做主语。

200、体育报道中经常用到“德比”二字,比如“米兰德比”、“西班牙德比”等等。请问“德比”作何解释?

答:德比是英文“Derby”的音译词,原意是指英国的德比郡。德比郡出良马,许多赛马比赛的冠、亚军都是在德比郡的赛马间产生。“Derby”译成中文“德比”后,演绎成了“同城大战”。

“德比”一词在足球圈使用最为广泛,常用来指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区的球队之间的比赛。例如:

AC米兰、国际米兰上演德比大战。

上海申花在与上海国际的德比战中取得三连胜。

201、列举完毕之后,有人还在后面加上一个“等”,对不对?

答:“等”可以表示列举未尽。例如:

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都取得了成功。

这句话表示除了列举的三个城市外,还有城市取得了成功,只是不再列出。

“等”也表示列举完之后煞尾。例如:

上海、天津、武汉等三城市都取得了成功。

这句话是说取得成功的是列举出的三个城市。

应当注意,列举完毕要在“等”后出现总计的数目,这样能让读者清楚是将所有的项目都列举出来了。

202、曾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看到将“黄澄澄的稻谷”的“澄”注音为dēng,而《新华字典》中该字只有chng和dng两种注音。请问:这个字在这里是读法不对,还是用法不对呢?

答:普通话里有一些ABB式形容词,如“黄澄澄”、“沉甸甸”等,按照习惯,BB要变读阴平调(即一声)。

“澄”字单念的时候读为四声,在“黄澄澄”这个词里变读成一声,所以教科书中注为一声是对的。同样,“甸”字单念的时候也是四声,但在“沉甸甸”里变读成一声。

203、自从有了互联网,“登陆”这个词就很流行,但也有用“登录”的。那么到底应该说“欢迎登陆本站”还是“欢迎登录本站”?

答:应该说“欢迎登录本站” 。

“登录”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登记”,如“登录姓名”、“登录住址”等。二是指在电脑应用中进入要访问的站点。例如:

欢迎登录光明网,我们的网址是www.gmw.cn。

“登陆”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说“从水域登上陆地”。例如:

台风“麦莎”明天早晨登陆。

另一个意思是比喻商品等打入某地市场。例如:

这款新式服装已经在北京登陆。

204、表示“上船”的意思,应当写“登船”还是写“蹬船”?

答:“登”是表“从低处走到高处”。例如:登山 登车 登机 一步登天

“蹬”是表“腿和脚向脚底方向用力”。例如:蹬自行车 蹬三轮车 蹬你一脚

另外,“登”和“蹬”都可以用来表“踩、踏”的意思。例如:

登/蹬着梯子上树 登/蹬着别人往上爬

可见,表示“上船”的意思时,应当写“登船”而不是“蹬船”。

205、“提防”的“提”是读dī吗?

答:是的,“提防”的“提”读dī。

“提”有两个读音,一读tí,一读dī。由“提(tí)”组成的词较多,例如:提纲 提名 提高 提拔提倡 提前 提问 提议

还有一些成语中的“提”也读tí,例如:

提纲挈领 提心吊胆 相提并论 耳提面命

由“提(dī)”组成的词较少,常用的只有“提防”和“提溜”。

206、我看港台剧里经常有“道地”的说法,这和我们讲的“地道”是一回事吗?另外,我们讲“吃夜宵”,他们说“吃宵夜”,好像意思也都一样。

答:应该指出,“地道”和“吃夜宵”是规范的用法。

“道地”和“吃宵夜”是地域性的方言,港台剧里一般用“道地”和“吃宵夜”的说法。其实,这两组词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夜宵”是名词,“宵夜”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例如:今晚我们一起宵夜去好吗?

207、“点”和“时”都表示时间,有什么区别呢?就是说,在行文中,“11点”和“11时”有区别吗?

答:作为计时单位,“点”和“时”的意思是一样的,“11点”就是“11时”。

“点”多用于口语,而“时”多用于书面语。如果所表示的时间是整数,用“点”和“时”都可以;如果整数后面还有零数,则要区分情况。

如果零数带量词“分”,前面用“点”和“时”都行,“八点五十分”也可以说“八时五十分”。如果零数不带量词“分”,前面只能用“点”,不能用“时”,只能说“八点五十”,不能说“八时五十”。

用“左右”表示约数时,“点”和“时”都可以用,“八点左右”与“八时左右”都可以说。如果用“许”表示约数,则只能用“时”,不能用“点”,“八时许”不能说成“八点许”。

208、南水北调的“调”字在诗词中考虑平仄关系,读成tio行不行?

答:一般说来,汉语中的多音字是区别意义的,不同的读音代表不同的意义,不能互相替代。南水北调的“调”表“调动”义,如果读成tiáo,就是“调节”义了,所以不能改变读音。

诗歌中确实有因为平仄、押韵而改变读音的情况,比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kān)。”此处的“看”按照意义来说,应该读kàn,但是照顾到平仄,改读kān。这种情况被当时的人们所认可,但比较少见,不能类推到别的多音字上。考虑到平仄、押韵问题,古代诗歌中有些字按照古音读是可以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等。

209、“定金”和“订金”是一回事么?

答:在日常生活中,凡是预先付给的、作为成交保证的钱,既可以说“订金”也可以说“定金”。但在法律意义上,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订金”属于预先支付的一部分价款,不具备担保的性质;而“定金”是一方当事人为了保证合同的履行,向对方当事人给付的一定数量的款项,具有担保作用和证明合同成立的作用。对于“订金”而言,如果收取订金的一方不能履行约定,交付订金的一方只可要求返还订金而不能要求双倍返还。换言之,“定金”具备法律效力,而“订金”不具备法律效力,您在签订购房合同时要特别小心。

原先的《现代汉语词典》把“定金”、“订金”作为一个词的两种写法,新近出版的第5版根据法律意义把它们区分了开来。

210、问:写会议通知,是应该写“订于明天上午召开座谈会”呢,还是“定于明天上午召开座谈会”?

答:“定”和“订”的本义不同:“订”是“评议、评定”的意思,引申为“订正、修订”,又引申为“订立、约定”;“定”是“安定、平定”的意思,引申为“规定、制定”,又引申为“约定”。

“定于”是“决定于”、“确定于”的意思,“订于”是“订立于”的意思。确定在某个时间做什么,比如确定在某个时间召开座谈会,会议通知上应该用“定于”。

但有一种情况要注意,如“本合同dìng于×年×月×日”,这里应该用“订立”的“订”。

211、应该写“欢度五一”呢,还是“欢渡五一”?

答:应该写“欢度五一” 。

“度”是经过某段时间的意思。例如:欢度春节 度假村 虚度年华

“渡”是过江河湖海的意思,指“由此岸到彼岸”。例如:

渡河 渡江侦察记 横渡海峡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度”关涉的是时间,而“渡”关涉的是空间,据此可以将两者区分开来。

另外,“渡过难关”是个特殊的情况。这是一种比喻性的用法,是说历经某种困难处境,就像“由此岸到彼岸”一样,所以写作“渡”。应当注意,这种用法不能类推。

212、“遏制”、“扼制”哪个对?和“抑制”有何不同?

答:“遏制”和“扼制”都可以用,都有“制止”的意思。

“遏”是“阻止”的意思,“扼”是“用力掐住”的意思。所以,“遏制”重在阻止,“扼制”重在把守、控制。例如,“遏制这种势头”是说阻止某种势头,“扼制这种势头”是说控制住某种势头。

“抑制”表控制、约束。“抑制”虽然有时也用于事物,例如“抑制通货膨胀”等,但跟“遏制”、“扼制”比较起来,更常用于思想感情方面。例如:

我再也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

213、“而后”与“尔后”有什么区别?

答:“而后”是一个典型的连词,主要连接前后连续发生的事件或行为。“而后”后面所叙述的行为或事件,往往紧接着前面的行为或事件发生。例如:

他翻了翻眼珠,身子晃了两晃,而后跪在了地上。

“尔”本身是一个代词,指代一个特定的事件或行为,“尔后”相当于“此后”、“在这之后”。“尔后”前面所述的是某个相对独立的事件,后面的事件往往并不是紧接着发生。例如:

我们是在飞机上认识的。尔后,又通过几次电话。

有时,“尔后”后面叙述的是前面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例如: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三年前,尔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214、 “法制”跟“法治”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答:“法制”表“法律制度”;而“法治”表“根据法律来治理”。

“法制社会”是说“有法律制度的社会”;“法治社会”则是说不是“人治”的社会,而是“依法来进行治理的社会”。

“法制观念”是指遵守法律的意识;“法治观念”则指不是依据长官意志,而是依据法律来进行治理的观念。

健全“法制”,是说健全法律制度;“健全法治”,则是说健全依法治理的制度。

215、“荷兰画家凡高”还是“荷兰画家梵高”?报刊上有“凡高”也有“梵高”,怎样写才妥当呢?

答:《辞海》上有“凡高”,没有“梵高”。《中国大百科全书·艺术》中也只有“凡高”。所以,应当写“凡高”。

更加规范的写法是在“凡”后加间隔号,写成“凡·高”。

另外,外国人名、地名的读音也要注意。例如英国作家“哈代”的“哈”应当按照普通话的读法读为hā 。同样,美国“哈佛大学”、“佛罗里达州”中的“佛”也应该按照普通话的读音读为f 。

216、“群众反映(应)了很多问题”,这里该用哪个“映(应)”?

答:“反映”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表现客观事物的实质”,例如: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二是“把情况告诉有关的人或部门”,例如:有意见要及时向领导反映。

“反应”的用法也可归纳为两种。一是指“人或物针对某种影响而产生相应的活动”,例如:

你这样骂他,他竟然没有任何反应。

二是化学反应,例如“原子反应堆”。

所以,“群众反映了很多问题”是正确的。

217、“获益匪浅”中的“匪”是什么意思?

答:“获益匪浅”中的“匪”是“不”的意思。“获益匪浅” 是说“得到的好处不少” 。

“匪”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强盗”。下列词语中的“匪”都是“强盗”的意思:土匪 匪首 匪徒 剿匪

“匪”还有一个意思是“非”,也就是“不”或“不是”的意思。“匪”表示这一意思时,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下列词语中的“匪”都是“不”或“不是”的意思:获益匪浅 害人匪浅 匪夷所思

218、“安分守己”的“分”,“分析”的“分”,二者读音是否相同?

答:“安分守己”的“分”读fn,“分析”的“分”读fēn。

由“分(fēn)”组成的词和成语较多,例如:

分辨 分别 分店 分管 万分 区分 记分 得分

分道扬镳 分文不取 分门别类 分秒必争

五谷不分 平分秋色 泾渭分明 劳燕分飞

由“分(fèn)”组成的词较少,如:

分量 分外 本分 成分 非分 充分 辈分 情分

219、“份”和“分”的用法有时比较混乱。请问,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还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答:应该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句话的意思是:付出多少劳动,就会有多少收获。表示同样的意思,人们也说:“一分勤劳,一分成果。”

应当注意,上面说的“分”表示在整体的“十份”中所占的“份数”。占“一份儿”,就是“一分”。平时说的“七分成绩,三分缺点”中的“分”也是这样的意思。

“份”用来表示成组或成套的东西,例如:

一份礼物 两份材料 三份早餐

220、有“分辩”这种写法吗?我只知道“分辨”。

答:有“分辩”这种写法。“分辩” 跟“分辨” 意思不同。

“分辨”是“区分”、“辨别”的意思,例如:

要学会分辨真币和假币。

对某些新奇的说法,应当注意分辨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

“分辩”是指为了消除误会或者回答别人错误的指责,来“说明事实真相”。例如:

要给受到指责的干部分辩的机会。

经过他的分辩,大伙儿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221、“愤青”二字是不是有什么典故?网上也有写做“粪青”的,到底哪个对?

答:“愤青”是“愤怒青年”的简称。“愤青”一词本来是指“文革”时下乡的知青,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前途茫茫无期,心理极度压抑,造成了一种愤世嫉俗的人格。20世纪90年代初,作家梁晓声曾豪迈地自称:“我是愤青。”

随着社会的变革,曾以褒义色彩为主的“愤青”一词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主要指对某些社会现象不满,愤世嫉俗,用过激的言行表达质疑和不满的人。

有个别人标榜自己是“愤青”,但却不分青红皂白乱骂一通,甚至干着对社会安定团结有危害的勾当。这部分人因此获得了“粪青”的恶名。

222、应该说“一幅春联”还是“一副春联”?

答:应该说“一副春联”。

“幅(fú)”和“副(fù)”都可以做量词,但二者用法不同。

“副”做量词时有两个义项。一是用于成对或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两副手套、三副扑克。二是用于面部表情,如:一副可怜相、一副笑脸。“对联”本身是对偶语句,是成对使用的,所以用“副”修饰。

“幅”做量词时,主要用于布帛、绸缎、呢绒、字画、照片等,如:一幅国画、两幅苏绣。

223、经常听到一些人说“下浮利率”,我觉得“浮”有向上的意思,用“下浮”不妥,应改为“下调”。我的建议对吗?

答:一些词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语义范围扩大了。

“浮”的原义确实有向上的意思,通常组成复合词“上浮”,跟“下沉”相对。但是,“浮”在使用过程中,发展出了“浮动”义,即“上下变动”,包含了向上、向下的意思。这样看来,用“下浮”也是允许的。

224、“扶养”跟“抚养”哪个正确?

答:“扶养”跟“抚养”都对,但两者意思不同。“扶养”是养育或者扶助供养的意思,“抚养”是关心爱护并教育培养的意思。

“扶养”可用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例如:

她是在姐姐的扶养下长大的。

扶养年迈的父母,是儿女应尽的义务。

“抚养”只用于长辈对晚辈。例如: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成人。

225、“肤浅”和“浮浅”意思完全一样吗?

答:不一样。

“肤浅”指局限于表面的、浅薄的、不深刻的。常用于文章、观点、认识、体会、理论等等,重点指不够深入、浮于表面现象、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例如:

这篇文章只肤浅地列举了一些表面现象。

“浮浅”指浮在表面,不切实际。常用于人的态度、作风等,重点指人态度浮躁、思想浅薄、缺乏修养。例如:只有像他这种浮浅的人才把学问放在嘴上。

226、“付”姓跟“傅”姓是什么关系?

答:“傅”和“付”是两个姓。“付”不是“傅”的简体字。

“傅”姓是大姓,历史上名人很多,最早的是商代的傅说(yuè)。“付”姓是小姓,历史上姓“付”的极少,有名的只有明朝监察御史付吉等。

现在有些姓“傅”的人将“傅”改为“付”,这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麻烦。所以,姓“傅”的人,应当坚持写“傅”,不要随便改为“付”;姓“付”的人,也不要随便改为“傅”。

227、在某书上看到说某省“幅员辽阔”,请问“幅员”可以用来指某一行政区域吗?

答:不可以。

“幅员”中的“幅”表“宽度”,“员”表“周围”。“幅员”只能用来指国家领土的面积。例如:前苏联幅员辽阔,为世界之最。

应当注意,不能用“幅员”来指某一行政区域的面积,例如:

我们省的草原面积很大,幅员辽阔。

这里虽然只是一个县,但幅员辽阔,地域宽广。

以上两句话中的“幅员”都用错了。

228、“在该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长我50岁的老师……”这句话中,“该书”二字用得对吗?应说成“在本书出版之际……”吗?

答:这句话中,作者指称自己的著作,用“本书”比较合适。

“本”和“该”的区别在于:“本”是指自己方面的;“该”多用于公文体裁,指的是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
网友问字 网友问字 最新

如果一个评委给这本书做鉴定,可以说:“该书质量颇高。”而作者自己说:“在该书出版之际……”就不合适了。

229、是“善罢干休”还是“善罢甘休”?

答:是“善罢甘休”。

这里的“甘”是“情愿”的意思。“不甘寂寞”、“甘拜下风”中的“甘”也是“情愿”的意思。

“甘休”表示“情愿罢手”、“情愿停止”。“善罢甘休”可以理解为“好好了结、不再纠缠”。

“善罢干休”是错误的写法。

在实际应用中,“善罢甘休”多用于否定形式。例如:

台独分子虽然这次没有得逞,但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

230、最近发现很多文章中出现了“感佩”一词,查词典却没有这个词语,请解释一下“感佩”是什么意思?

答:“感佩”是个新词语。“感”表“感动”,“佩”表“钦佩”,合在一起,就是“感动并钦佩”的意思。例如:

凡是见到他工作的人,都对他的工作精神极为感佩。

这位邮递员多少年如一日,坚持在偏僻的邮路上奔波,实在让读者感佩。

只有自己有爱心,才能感佩爱心行动。

231、“杆”有时读gān,有时读gǎn,怎样区分“杆”的两个读音呢?

答:“杆”读一声时,表“棍状物”。例如,以下词语中的“杆”都读gān:

标杆 栏杆 旗杆 电线杆

“杆”表“器物的棍状部分”时,则读三声。例如,以下词语中的“杆”都读

gǎn:笔杆子 枪杆子 烟袋杆儿 杆秤

“杆”做量词时,也读gǎn,例如:一杆枪 一杆秤 一杆大旗

232、有人把“扛鼎之作”的“扛”读kng,有人读gāng,究竟应当怎样读?

答:应该读gāng。

“扛”有两个读音,一个是káng。读káng时表示以肩膀承担物体。例如以下句子中“扛”都读káng:扛起钢枪扛着摄像机 扛上一箱饮料

“扛”的另一个读音是gāng。读gāng时表示用双手举起重物。“扛鼎之作”中的“扛鼎”指用双手把鼎举起来,而不是指把鼎扛(káng)在肩膀上,所以应读gāng。

同样,“力能扛鼎”中的“扛”也要读gāng。

233、“打更”的“更”怎么读?

答:“打更”的“更”读gēng ,不读jīng。“更”读gēng 时,有这么几个意思:一是表示改变、更换,例如:

更正 更新 更换 更衣 更名

二是表“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

三是表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例如:

打更 更夫 更深人静 三更半夜 五更天

“更”读gèng 时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程度加深,如“更好”。二是表行为重复或相继发生,如“更上一层楼”,这时有文言色彩。

234、一道家常菜就有三种写法:“宫保鸡丁”、“宫爆鸡丁”和“宫宝鸡丁”?请问哪个对?

答:应当写“宫保鸡丁”。

这道菜的来源跟清代的四川总督丁宝桢有关。他曾被授予“少保”(太子辅导者)的头衔,“少保”也称“宫保”。

相传,丁宝桢在贵州时曾爱吃糍耙辣椒加花生仁炒鸡丁。调任山东巡抚期间,其家厨在丁的指导下,用山东爆炒方法制成。调任四川任总督后,丁府烹制的炒鸡丁更为考究,并常用此菜宴请宾客,因此被称为“宫保鸡丁”。

如今有贵州风味、山东风味和四川风味三种同名的“宫保鸡丁”,但以四川风味的最著名。

235、应当写“下工夫”还是写“下功夫”?

答:“工夫”跟“功夫”意思不同。“工夫”指时间,例如:

他用了三天工夫就把这本书看完了。

“功夫”指本领或武术。例如:

很多外国朋友喜欢学习中国功夫。

表示“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时,常说“下工夫”。例如:不下一番工夫是写不好文章的。

除了“下工夫”外,“花工夫”、“费工夫”也是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的意思。

236、请教“供”字的读法,“供应”和“供认”。

答:“供应”中的“供”读gōng,“供认”中的“供”读gng。

“供”有两个读音。读gōng时,义为“供给、向对方提供某种条件”,例如:

供稿 供养 提供 供不应求 供你上大学

“供”读gng时,通常有以下两方面的理解:一是指受审者陈述案情或受审者交代的具体案情材料,如“供认”、“口供”;二是指为敬奉祖先、神灵而摆设香烛、祭品,或者陈列的表示虔诚的东西,如“上供”、“供品”、“供桌”等。

237、“勾当”和“勾结”中的“勾”,分别读几声?

答:“勾”有两个读音,一个是gōu,一个是gōu。“勾当”中的“勾”读四声,“勾结”中的“勾”读一声。

要区分这两个读音其实很简单。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勾”都读gōu。例如:勾搭 勾兑 勾画 勾结 勾通勾引 勾心斗角

在常见词语中,只有“勾当”的“勾”读四声。

238、“沟通”跟“勾通”有什么不同?

答:“沟通”表“使彼此相通”。例如:沟通南北 沟通信息 沟通感情

“勾通”指“勾结串通”。例如:他们内外勾通,侵吞了巨额公款。

“沟通”是中性词语,“勾通”是贬义词;“沟通”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勾通”只用于人。

239、《新京报》上说,“呱呱坠地”读guāguā zi d是错的。这把我搞糊涂了,难道“呱呱”还有其他读音吗?

答:“呱呱坠地”指婴儿出生,应该读gūgū zhuì dì。

“呱”是个多音字,分别读作guā、gū、guǎ。

“呱呱”读guāguā时,形容鸭子、青蛙等的响亮的叫声,如:“池塘里的鸭子呱呱叫个不停。”由“呱(guā)”组成的词还有“呱嗒”、“呱呱叫”、“呱唧”等。

“呱呱”读gūgū时,指小儿哭声,如“呱呱而泣”。

“呱”读guǎ时较少见,如“拉呱儿”,在某些地方指闲谈。

240、观众是复数名词吗?如果是,“各位观众”和“观众朋友们”的说法是不是都不对呢?这就好比在说“各位人民”和“人民群众们”。

答:“各位观众”和“观众朋友们”都是正确的说法。这里把“观众、观众朋友”和 “人民、人民群众”类比是不合适的。

“观众”尽管带一个“众”字,实际上它是一个个体名词;而“人民”是集体名词。表现在语法上,“观众”可以受个体量词修饰,如“一名观众”、“三位观众”。而“人民”不能受个体量词修饰,只能受集体量词修饰,例如,不能说“一名人民”、“三位人民”,但可以说“中美两国人民”。

同样,作为个体名词,“观众”后面可以带表示复数的“们”,而“人民”本身是集体名词,后面就不能带“们”了。

241、请问“关于”和“有关”有何异同?

答:“关于”和“有关”都有“牵涉到”、“涉及”的意思。但词性、用法不同。

“关于”是介词,用法有二,一是用于引进行为动作所涉及的事物。例如:

关于具体措施,咱们再研究一下。

二是构成介词结构做定语。例如:关于海啸的知识

“有关”有两个词性,一是动词,其后是“有关”的宾语。例如:

这件事的处理有关全班的团结。

二是形容词。例如:有关情况已经向领导作了汇报。

242、在网上经常看到有“灌水”、“潜水”的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出现了许多新鲜的词语,有的十分生动形象。经常用于网络聊天室、网络专栏和专题讨论的“灌水”和“潜水”就是典型的例子。

“灌水”是指在网上发表意见,写帖子。网上有专门的“灌水论坛”、“灌水区”、“灌水乐园”等,即指发表意见的地方。另外,“灌水”也用来形容滥发帖子。

“潜水”与“灌水”意思相反,指只浏览页面,只看帖子而不发表意见,与潜在水下不露头的潜水动作类似。为此,“灌水”的人常抱怨“潜水”的人看帖不回帖。

243、“花冠”的“冠”该读一声还是四声?

答:应该读一声。

“冠”有两个读音,一个是guān ,一个是guàn 。读一声时,意思是“帽子”,或者 “类似帽子的东西”,如“皇冠”、“怒发冲冠”、“鸡冠花”。

读四声时,通常有这样几个意思:一是“戴帽子”,如“冠礼”、“弱冠”;二是“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如“勇冠三军”;三是“冠军”,如“夺冠”、“三连冠”;四是用来表示“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称谓)”的意思,如“冠名权”。

由此看来,“花冠”的“冠”应当读guān 。

244、 “国事”可以替代“国是”吗?

答:“国是”与“国事”意义相近,但不是一个词的两种写法,而是两个不同的词。

“国是”指国家大事、国策,多用于书面语中,有庄重、严肃的风格色彩,如“国是如此,丈夫何以家为!”(《老残游记》十二回),又如“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政协委员共商国是。”

“国事”指国家大事、政事,也可泛指一切与国家有关的事情,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常用,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国事”可以做定语,如“进行国事访问”、“递交国事文书”等。“国是”没有这种用法。

245、“含义”与“涵义”有什么不同?可以等同使用吗?

答:“含义”是指字、词、话语等所包含的意义。“涵义”与“含义”的意思完全相同,两者是一对异形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的推荐,应该采用“含义”的写法。例如:

这个句子的含义应当仔细推敲。

这个词的含义跟刚才提到的那个词完全不同。

另外,还应当注意,“含意”跟“含义”不同。“含意”是指诗文中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例如:

这首诗的含意深邃,应当细心领会。

主人公的这句话有弦外之音,须揣摩其中的含意。

246、“北京和上海、沈阳、广州都开展了这项工作。”这句话中的“和”用得对吗?

答:用得不对。

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名词性成分并列时,“和”要用在最后两项之间。例如:

河北、山西和辽宁都做了这方面的准备。

儿童读物、文学读物、理工科读物和科普读物近年来出版数量都有很大增长。

因此,你所问的话应该改为:北京、上海、沈阳和广州都开展了这项工作。

把“和”放在最后一项之前,有提示列举完毕的作用。

247、是“百年好合”还是“百年好和”?夫妻俩又“合好”了还是“和好”了?

答:“好合”是一个文言词,意为情投意合,语出《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通常用在“百年好合”这个固定组合中,而不单独使用。

现代汉语中使用的“和好”表“和睦”义,所以,您说的句子应该是“夫妻俩又和好了”,也就是说夫妻俩又恢复了和睦的感情。

至于“合好”、“百年好和”则是误用。

248、“荷”字什么时候读四声?

答:“荷”指“莲”的意思时,读二声。例如,“荷”在下列词语中读hē

荷包 荷花 荷塘 荷包蛋

“荷”表示“背(bēi )”、“承当”、“负担”一类意思时,要读四声 。例如,“荷”在下面的词语中读hē:负荷 重荷荷载 荷枪实弹

249、“黑马”二字出自何处?

答:“黑马”是个外来词。

英国作家本杰明·迪斯雷利在小说《年轻的公爵》中,描述了一段赛马的故事:在一次比赛中,一匹普通的黑马超过了夺魁呼声最高的骏马,夺得了第一名。后来,人们便用“黑马”来喻指在体育比赛、政治角逐等活动中实力出乎意料的竞争者或优胜者。例如:

李婷、孙甜甜一举夺冠,成为奥运会女子网球比赛中的最大“黑马”。

应当注意,“黑马”的“黑”没有褒贬色彩。有时人们说“很黑很黑的黑马”,是强调出人意料的程度很深,即非常出人意料,并不具有贬义。

250、应该写“声音宏大”还是写“声音洪大”?

答:应该写“声音洪大”。

“洪大”用来指水势、声音等。例如:

水势洪大,一会儿工夫就淹没了整个村子。

锣鼓喧天,声音洪大,老远就能听见。

“宏大”用来指规模、气魄等。例如:

新建的博物馆巍峨高耸,规模宏大。

几千人参加了演出,场面壮观,气势宏大。

251、“互相”与“相互”有什么区别?

答:“互相”是副词,一般只做状语,表示“彼此同样对待的关系”。例如:

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 互相照顾

“相互”可做副词,也可做形容词。做副词时,意思和用法与“互相”基本相同,例如: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相互信任

“相互”做形容词时,表示“两相对待的”,如“相互关系”。

另外,二者在和“(之)间”结合时,“相互(之)间”的说法比“互相(之)间”常用。

252、过去常写“以姓氏笔划为序”,现在“笔划”是不是改成“笔画”了?还有,“在桌子上划(画)上记号”该用哪个划(画)?

答:应该写“以姓氏笔画为序”。

原先两种写法都有,现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规定,“笔画”是规范词形。

应该写“画上记号”,不要写“划上记号”。

“画”有一个义项是“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制作线条、符号、标记等”。因此,当我们说在纸张或其他物体上做出线条、符号、标记等时,应该用“画”。

“划”虽然也有“画”的这个义项,但是,“画”是这一义项的“主条”,因此用“画”为妥。

253、有一道家常菜叫“清蒸鲩鱼”,请问“鲩鱼”的“鲩”是不是读wǎn?

答:“鲩”字应读作hun。

“鲩鱼”就是草鱼。“鲩”字早在汉代就已出现了,在古代始终是草鱼的正式称谓。如今当“草鱼”这个名字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以后,许多人反而不认识“鲩”字了。这就如同一个人经常被别人称呼小名,时间久了,他的尊姓大名反而被别人遗忘了一样。

把“鲩”读成wǎn,是犯了“秀才认字读半边”的错误。“鲩”是个形声字,声旁是“完”,但是,以“完”作声旁的形声字并不全部读作wan ,比如“浣溪纱”的“浣”读hun,“东莞”的“莞”读guǎn。所以,今后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谨慎。

254、台湾电视剧里经常用人说:“你晃点我!”我想这里的“晃点”大概有“捉弄”的意思。我理解得对不对?

答:台剧里常常有人气愤地大叫:“×××你晃点我!”或者“被晃点了!”,意思指“被人捉弄了”、“被耍了”。这个词语相当口语化,适用于善意的玩笑或者不太严肃的场合。例如:

当主持人宣布欢迎理查德·克莱德曼时,着实吓了记者们一跳,大家纷纷跳上台去抢占有利位置。结果这位“克莱德曼”竟是水木年华在“晃点”记者。

“晃点”也有“欺骗”的意思。例如:

现在网上征婚广告假的很多,你千万不要被晃点。

255、“交汇”跟“交会”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车流交汇(会)”该用哪个“汇(会)”?

答:“交汇”指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例如:

两条河在山下交汇,然后向东流去。

冷暖气流在这里交汇,所以常常下雨。

“交会”指水流、气流之外的事物会合、交叉。例如:

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会。

十字路口车流交会,拥堵不堪。

“汇合”跟“会合”的区别与此相同,“汇合”指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会合”则指其他事物聚集到一起。

256、我查《现代汉语词典》,“一会儿”读作yīhur,“比较”读作bǐjio。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两个词读为yīhuǐr和bǐjiǎo。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是他们读错了吗?

答:过去,“一会儿”既可读作yīhuìr,也可读作yīhuǐr;“比较”既可读作bǐjiào,也可读作bǐjiǎo。解放前出版的《国语辞典》,多做上述处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推广普通话,我国成立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一些有异读的字词审定了读音,其中规定:“一会儿”读作yīhuìr,“比较”读作

bǐjiào,我们应该按照这种标准来读。

257、“浑浊”跟“混浊”有何区别?

答:“浑(hn)浊”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水或空气有杂质、不纯洁”。例如:

这条河浑浊不堪。

二是指“不清澈透明”。例如:这杯水很清澈,那杯水显得浑浊。

“混(hn)浊”也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跟“浑浊”相同,也表“水或空气有杂质、不纯洁”。例如: 这间屋子空气混浊。

“混浊”的另一个意思是比喻社会环境黑暗、肮脏。例如:

在如此混浊的环境里,他竟然能出淤泥而不染。

258、“纪录”跟“记录”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答:“纪录”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某方面的最好成绩。例如:打破奥运会纪录 创造全国纪录 产量突破历史纪录

另一个意思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的记载。例如:纪录片 历史脚步的纪录

“记录”则指把别人的话或者发生的事情记下来。例如:

边听边记录 记录在案

“记录”也指记录下来的文字。例如:会议记录 审讯记录

259、说“逼迫、为难”的意思时,应该写“挤对”还是写“挤兑”?

答:应该写“挤对”。

“挤对”是“逼迫、难为”的意思,有口语色彩。例如:

你跟人家好好说话,别老挤对人家啊!

这人老爱挤对别人,显摆自己,实在是不好的习惯。

他愣是把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给挤对走了。

“挤兑”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挤兑”是指存款人争着到银行提取现款的现象。例如:只要一发生通货膨胀,许多人就急忙到银行去挤兑现金。

260、“汲取教训”与“吸取教训”哪个正确?

答:“汲(jī)取教训”和“吸取教训”都正确。

“汲取”和“吸取”是一对同义词。二者的主要差别首先体现在风格和使用场合上。“汲取”比较文雅庄重,通常出现在较为正式的书面语中。而“吸取”更为通俗,除了书面语之外,在大众口语中也广泛使用。

其次,在搭配对象上,“汲取”往往与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搭配,如“汲取经验”、“汲取教训”、“汲取智慧”等等。而“吸取”的搭配对象非常广泛,既有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也有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

最后,“吸取”后面可以附加某种成分,组成新的词语,如“吸取器”、“吸取式”,而“汲取”却没有这一用法。

261、“及”与“暨”在使用上如何区分?

答:“及”与“暨”都可作连词,用于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意思相当于“和”、“与”。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一是读音不同。“暨”读 j ,“及”读j。

二是语体色彩不同。“暨”带有典雅庄重的意味,“及”没有这一意味。因此,在庄重的场合使用时,要用“暨”而不用“及”。例如: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262、 “几张茶几”中的两个“几”字念法有不同吗?

答:两个“几”的读法不一样。

“几”读jǐ时都与数量有关,如:“车上有几个人?”中的“几”表示“询问数目”;“他只有十几岁”中的“几”表示“大于一而小于十的不定的数目”。

“几”读jī时,可以表示“几乎;近乎”,如“几乎”、“几率”;还可以表示“小桌子”,如“茶几”、“窗明几净”。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明白,“几张”的“几”应该读jǐ,“茶几”的“几”应该读jī。

263、在表示带宽和容量时,许多IT报刊用了“吉”这个字,“吉”是不是英文字母“G”的谐音?“20吉硬盘”是不是“20G硬盘”?

答:这位网友,您的理解没错,“吉”确实是英文字母“G”的译音。

“G”表示计算机存储器的容量单位,1G=1024M,1M=1024K,1K=1024Byte。

在一般的报刊中,“G”比“吉”使用更广泛。“20吉硬盘”也就是容量为20G的硬盘。

264、“济”字何时读三声,何时读四声?

答:“济”读jǐ时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古水名“济水”。“济水”发源于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今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济水”的河道。凡与“济水”有关的地名都读jǐ,如河南的“济源”,山东的“济南”、“济宁”、“济阳”都因“济水”而得名,因此也都读jǐ。

二是在“济济”一词中。“济济”形容人多,如“济济一堂”、“人才济济”,其中的“济”都读jǐ。

除去以上两种情况,“济”都读jì。如“经济”、“救济”、“同舟共济”、“假公济私”等等。

265、“见谅”和“鉴谅”有什么不同?

答:“见谅”是“原谅”的意思,是客套话,用于请人原谅自己。例如:

来信早已收到,因为忙,现在才复信,还望见谅。

这次你们来,我事情太多,照应不周,请多见谅。

“鉴谅”是敬辞,意思是请对方明察并原谅自己。“鉴谅”有文言色彩。例如:

由于条件限制,有的事情没有完全遵照您的意见办理,尚祈鉴谅!

事务缠身,至今才答复,请您鉴谅。

266、 “中间”的“间”读成四声正确吗?

答:不正确。“间”表“中间、空间、时间、房间”这类意思以及做量词时,读一声。例如,下列词语中的“间”都读jiān:

之间 间距 人间 田间 车间 晚间 两间房子

“间”表“空隙、隔阂、隔开”一类意思时,读四声。例如,下列词语中的“间”都读jiàn:间谍 间断 间隔间或 间接 间苗 间隙 间歇

但是,如果把“中间”的“间”读成儿化音,说成“中间儿”,这时“间”应读四声 ,整个词读成zhōng jiànr 。这是普通话口语中的习惯读法。

267、“咬文嚼字”的“嚼”应该怎么读?“嚼”(jio)还是“嚼”(ju)?

答:“咬文嚼字”里的“嚼”应该读jio。

“嚼”是用“牙齿把食物切碎,磨碎”的意思,有三个读音。

一是读jiáo,例如在下列词语中:嚼饭 嚼口 嚼子 嚼舌头 细嚼慢咽 味同嚼蜡 咬文嚼字

二是读ju 。读ju 的词语有文言色彩。例如:咀嚼 过屠门而大嚼

三是在“倒(dǎo)嚼”中读jio。

268、“桔”和“橘”这两个字究竟有什么区别?

答:“桔”跟“橘”是两个没有关系的字。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桔”不是“橘”的简化字。

“桔”读jié,经常组成的词语有“桔槔”和“桔梗”。“桔槔”是一种汲水工具,“ 桔梗”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能入药。

“橘”读jú,指橘子树,也指橘子。

“桔”跟“橘”不应混淆。特别要注意的是,不宜用“桔”来代替“橘”使用。

269、“结婚”和“结实”中的“结”读法也有不同吗?

答:确实如此。

“结”有jiē、jié两个读音,许多人常常搞错。其实,掌握这两种读音,有一个很简便的办法。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规定:“结”除了在“结了个果子”、“开花结果”、“结巴”、“结实”中读jiē 外,其他的情况都读jié 。所以,只要记住这几个词语,就可以正确推断“结”在其他情况下的读音了。

由上可见,“结实”中的“结”应读jiē,“结婚”中的“结”则应读jié。

270、形容文字干净时,该用“简洁”还是“简捷”?

答:“简洁”和“简捷”的区别体现在“洁”和“捷”上。

“简洁”侧重指“干净整洁、不啰唆、不拖泥带水”,指说话或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例如:他的稿件篇幅不长,文笔简洁。

“简捷”侧重指“简便快捷”。例如:他发明了一种更简捷的操作方法。

所以,形容文字干净时,应该用“简洁”;形容文字直截了当时,应该用“简捷”。

271、“界定”和“介定”哪个正确?

答:“界定”是正确的,没有“介定”这种用法。

“界定”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划定界限”或者“确定范围”。例如:

要处理好奖金发放问题,首先要界定这项工作究竟有哪些人参加。

每个人的职责范围都要有明确界定,这样才能分清责任。

另一个意思是“下定义”或者“给界说”。例如:

讨论自主创新问题,首先要界定什么是自主创新。

你们先不要争论,先界定一下争论的主题是什么。

272、可以说“截止目前”吗?

答:不可以。

“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在使用时,“截至”后面须带时间词语(做宾语)。例如:

截至昨天 截至本月底

“截止”不能带时间词语(做宾语)。“截止”一般用于时间词语之后,例如:

报名工作已于昨日截止 投票将在本月底截止

所以,可以说“截至目前”,不能说“截止目前”。但是,可以说“截止到目前”,因为“截止到”相当于“截至”。

另外,可以说“截止日期”,这里的“截止”是定语,不能说“截至日期” 。

273、人们说起上学的时间,经常会用到“届”和“级”两个字。比如,我是1994年入学,1998年毕业的,那我应该是“九四级”还是“九四届”?

答:您应该是“九四级”、“九八届”。

“届”字较早的一个意义是“极限”,由此引申出“至”、“到”的意思,“届时”就 是说时间到了。由“到”又引申出量词义,用于定期的事情,表示一个完整的过程,大致相当于“次”、“期”。学生结业恰恰是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成,因此用“届”来做量词,1998年毕业就应该是“九八届”毕业生。

“级”是“等级”的意思,引申为“年级”。1994年入学就是“1994年级”,简称“九四级”。

274、“进退维谷”中的“维谷”是什么意思?有的地方还写作“进退唯谷”,这样写对吗?

答:“进退维谷”是规范词形。

“进退维谷”是说进或退都陷于困难境地。常用来形容进退两难的情况。这个成语出自 《诗经·大雅·柔桑》,诗中说:“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维”大体相当于“是”,“谷”则有“穷尽”的意思,这里比喻困境。“维谷”是说“陷于困境”。

过去也有把“进退维谷”中的“维”写作“惟”或“唯”的,现在的工具书一般都写“维”。

问:“尽管”和“虽然”有什么区别?

答:“虽然”是连词,表“转折”关系。例如:

虽然雪下得很大,可人们郊游的兴致仍然很高。

“尽管”有两个意思:

一是跟“虽然”相同,是连词,也表“转折“关系。例如:尽管已经11月了,但天气并不怎么冷。

二是表示“放心去做”,这时是副词。例如:你尽管喝吧,一会儿我来开车。

275、“漫不经心”的“经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说“漫不精心”?

答:“漫不经心”指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有时也指态度不认真。例如:

他一边上网,一边漫不经心地听我说话。

“漫不经心”重在“漫”,“漫”表“随便”的意思。“经心”是动词,表“在意”、“留心”。而“精心”是形容词,表“特别用心”,如“精心治疗”、“精心培养”、“精心设计”等。

可见,在“漫不经心”中,用“精心”代替“经心”是不合适的。

276、报纸上有一标题是“鲨鱼鲸吞冲浪青年”。这个标题中鲸吞的对象是人,是否是错误的呢?

答:这个标题确实不恰当。

“鲸吞”是说像鲸鱼一样吞食,多用来比喻大量吞并土地或贪污大量财物。例如:

圈地运动鲸吞了农民大量土地。

这些贪官利欲熏心,疯狂地鲸吞国家财产。

所以,用“鲸吞”来形容鲨鱼吃人是不恰当的。标题中的“鲸吞”可以改为“吞噬”或者“吞下”。

277、 “经典”和“精典”如何区别?

答:“精典”是不规范的用法。

以前“经典”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义项。一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二是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三是指著作具有权威性的,如“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经典作家”等。

近年来,“经典”的用法又有发展,《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增加了一个新义项: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响较大的,如“经典影片”。新增加的意义是原有意义的引申。即使在新的意义上,“经典”也不能写作“精典”。

278、“竟然”与“居然”有什么不同?

答:“竟然”和“居然”是一组同义词。它们都是副词,都表示“出乎意料”,在句子中有时可以换用,比如:

他竟然当面撒谎。

他居然当面撒谎。

又比如:

他一个人竟然干了五个人的活儿。

他一个人居然干了五个人的活儿。

相比较而言,用“居然”时语气略重一些。

279、“菁英”是否与“精英”同义?

答:“菁英”应该看作“精英”的异形词,即同音、同义,只是书写形式不同。《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菁英”,但收了“菁华”,是作为“精华”的异形词看待的。可以推知,在这个词里,“菁”与“精”的语素义是相同的。

异形词的存在,为汉语的书面交流带来麻烦,应该逐步规范。既然“精英”已多年在大陆流行,书籍、报刊上应该以此词形为规范。台湾地区有用“菁英”的,两岸交流时可以变通使用。为方便查考,词典可以把“菁英”收录进来,说明它与“精英”同义就行了。

280、“就教”一般辞书释义为:“主动去向人请教”,时至今日,它又产生了一个新义:“任教、执教”。是不是这样?

答:“就教”一般辞书只收“请教;求教”义,并举“移樽就教”、“就教于方家”等为例。您来信中所说的“就教”产生了新义“任教、执教”,确实如此。例如,2002年6月20日《羊城晚报》上有这样的话:

小倪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教于复旦中学,和她姐姐的同学小彭相爱。

我们说它是新义,是因为一般辞书都没有收录这个义项。这一语义的“就教”跟“就读”、“就学”是同样的结构,其中的“就”都是“到;开始从事”的意思,后面跟表处所的介宾短语,表示执教的单位。

281、在出了问题时,应该用“究其原因”还是“咎其原因”?

答:应该是“究其原因”。

这个词组的意思是“探求、推究事情发生的原因”。“究”是动词,有“仔细推求、钻研”的意思。例如:研究 探究究其实

“究”也有“追查”的意思。例如:违法必究 追究责任

“咎”做名词时,表“过错”的意思;做动词时,表“追究过错”等意思。例如:引咎辞职 既往不咎

282、“据某某调查结果表明”,这里的“据”和“表明”是否搭配不当?

答:“据某某调查结果表明”在语法上是有毛病的。

“据”在这里是介词,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据调查结果”是个介词结构,它不能直接与“表明”搭配。能够“表明”什么的,是“调查结果”,而不是这个介词结构。正确的说法可以是下面两种:

据调查结果,本校有80%的应届毕业生考入了大专院校。

调查结果表明,本校有80%的应届毕业生考入了大专院校。

283、现在的年轻人爱说“巨怎样怎样”,比如“巨亏”、“巨能吃”……请问这里的“巨”字应如何理解?

答:“巨”本为形容词性语素,是“大”、“很大”的意思,一般不单独使用。

近年来,“巨”越来越多地被单独用作表示程度的状语,有“非常”、“很”、“特别 ”的意思。

“巨”在“巨亏”、“巨能吃”等语言环境中,表达了一种夸张的语气,不少年轻人爱用这种说法。

284、大片《角斗士》,女友说应该读juédòushì,我认为应该jiǎodòu

shì,我俩谁对谁错呢?

答:“角斗士”应该读juédòushì。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角”的读音有两个:jiǎo和jué。

“角”在多数情况下读jiǎ,例如:

犄角 鹿角 牛角 号角 角度 直角 锐角 钝角

角落 墙角 拐弯抹角 勾心斗角 一元五角

“角”读jué时,可以表示“竞赛”、“角色”等意思。例如:

角斗 角力 口角 角逐 主角 配角 丑角 旦角

285、是“生死抉择”还是“生死决择”?

答:应该是“生死抉择”。

“抉”的本义是挑出、挖出,如“比干剖心,子胥抉眼”等。这个用法现在已很少用了。它又引申为“挑选”,与“择”同义,如“抉摘真伪”等。所以,“抉择”是同义连用,常出现在书面语中。

而“决”的意思是决定、决断。虽然意思近似,但“抉”字侧重比较的过程,“决”字侧重比较的结果。“生死抉择”是指在生死之间做出选择,要么选择生,要么选择死,侧重比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不应写成“生死决择”。

286、“决不”跟“绝不”意思有什么差异?

答:“决不” 跟“绝不” 都表示态度坚决的否定。但两者意思有细微差别。

“决” 用在否定词“不、无、非、没” 等前面,是表示坚决否定。“决不”就是“坚决不”的意思。

“绝”用在否定词“不、无、非”等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绝不”可以理解为“全然不”,进一步说,就是“所有情况下都不”或者“任何情况下都不”。例如:

“我决不去”是说“我” 坚决不去。

“我绝不去”是说“我”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去。

287、“菌”字应当如何读?

答:“菌”字有两个读音,声调不同。一个是jūn,一个是jùn。

表示“细菌”的意思时读一声。例如在下列词语中读jūn:

细菌 病菌 杆菌 无菌

表“真菌”时也读一声。例如在下列词语中读jūn:真菌 酵母菌 青霉菌

但是,表示“真菌”中的“伞菌科各种真菌”(种类很多,有的能食用,例如香菇)的意思时,读四声。例如在以下词语中读jùn:香菌 菌子 菌种

288、奥运会闭幕,出现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凯旋而归”的标语。请问专家,“凯旋”和“而归”是否重复?

答:这种说法是不合适的。

之所以会出现“凯旋而归”的说法,是因为有些人把“凯旋”误认为是胜利的意思。那么“凯旋”应如何解释呢?“凯”本义是胜利的鼓乐,“旋”在这里是归来的意思,晋代陶渊明有“投冠旋旧墟”的诗句,“旋旧墟”就是回到故里。

由此可见,“凯旋”就是胜利归来。罗马和巴黎都有“凯旋门”,都是古代欧洲统治者为炫耀战绩、庆祝军队胜利归来而建的。

既然“凯旋”已经包含了“归来”的意思,再加上“而归”就多余了。

289、有时在报刊上看到“令人堪忧”,请问可以这样说吗?

答:不能这样说。

“堪忧”是“值得忧虑” 或“令人忧虑”的意思。其中的“堪”是“可”的意思,在“堪忧”中可以理解为“值得”或“令人”。

“堪忧”已经表明某件事情是“令人忧虑”的,因此前面再加上“令人”,就显得冗赘了。正确的说法是:直接说值得忧虑的事情,然后接着说“堪忧” 。例如:

这个地方近日连降暴雨,堤坝安全堪忧。

这里吸毒人数上升,禁毒形势堪忧。

290、“可汗”的“可”和“汗”到底读几声?几部电视剧里读法各异。

答:“可汗”的“可”读四声,“汗”读二声。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可汗”的读音为kèhán,为什么?因为“可汗”是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kèhán这一读音来源于突厥语,汉语在引进这个词时,保留了它原来的读音,又借用了汉语中的“可”和“汗”两个汉字的书写形式。也就是说,“可汗”是外来词。

与此类似,“可孙(kèsūn)”(指皇后)、“可敦(kèdūn)”(古代突厥、蒙古等族对“可汗”妻子的尊称)都是源于突厥语的汉语外来词。(李智初)

291、“陈寅恪”的“恪”人们习惯读“qu”,字典上此字读“k”,让学生无所适从。最近北大陈平原教授说,哈佛大学档案中标音就为“ke”。我想,西方语言中有时“que”读[k]音,如technique。是不是有人又将西方的标音que [ke]按汉语拼音去读,于是以讹传讹,“恪”读成了“que”。不知此见正确否?

答:“恪”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已经作了审订,规定统读为kè。

徐世荣先生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对此作了说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审‘恪守’一词,定‘恪’音kè,注明:‘不取què音。’……人名如近代学者陈寅恪。”因此,“陈寅恪”的“恪”应该读kè。

陈寅恪《书信集》(三联,2001)致傅斯年第七十六署名做“Chen Yin Ke ”,可见他自己也是认为读“kè”的。

292、“空窗”二字作何解释?

答:不要顾名思义认为“空窗”是“空空的窗子”,这跟琼瑶的《窗外》是两码事。

“空窗”是指某人感情生活空白,无男友,或者无女友,孤寂无缘,宛如依靠一扇不能遮风挡雨的空窗。例如:虽然目前感情空窗,但她的演艺事业却蒸蒸日上。

如果新近失业在家,或者日子平淡无奇、乏善可陈,也可以嘟哝一句:“我最近空窗。”

“空窗”还有“空白”、“处于真空状态”的意思。该词主要在台湾地区使用。

293、有用“跨越式发展”的,还有用“跨跃式发展”的,哪个更规范?

答:应该写“跨越式发展”。

“跨越”是“越过地区或时期界限”的意思。例如:

跨越天险 跨越古今 跨越地区进行合作 跨越了三个阶段

在《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上,只有“跨越”没有“跨跃”。从互联网上的使用情况看,“跨越”也远远多于“跨跃”。可见,“跨越”是社会实际使用中的主流用法,是规范的词形。因此,我们不应当写“跨跃式发展”。(杜永道)

294、一种说法:“亏他”, “亏”何义

答:您说的“亏他”不同于惯用的“亏他想得出来”的用法。

这里的“亏”很接近汉语的使动用法,有“使之亏”的意思。“亏他”可以理解为“捉弄他”、“让他出丑”,有时也含有“故意取笑”的意味。例如:

前段时间有人想找喜欢搞笑的巫启贤拍内裤广告,他的好友李明依就忍不住亏他,说:“竟然有厂商愿意花冤枉钱!”

295、应当写“拉拉队”还是“啦啦队”?

答:应当写“拉拉队”。

“拉拉队”是指“进行竞技比赛时,为参赛者呐喊助威的有组织的观众队伍”。例如:这时候,拉拉队又吹喇叭又敲锣鼓,为中国队加油。

“拉拉队”和“啦啦队”两种写法都有,在以往的作品中都能看到。目前,权威工具书一般推荐“拉拉队”的写法。所以,“拉拉队”是规范词形,应当采用。

296、手机有“蓝牙”功能。“蓝牙”和无线传输有什么关系呢?

答:“蓝牙”由英文单词“Blue tooth”意译而来。公元10世纪,征服了丹麦和挪威的德哈洛德国王生平爱吃蓝梅,牙齿被染成蓝色,“蓝牙”的绰号因此而得。为纪念他,SIG(蓝牙特殊利益集团)为自己的无线技术取名“蓝牙”。

“蓝牙”的字面意思与无线传输技术并无直接关系,但现在一般用“蓝牙”这个词表示一种无需电线、电缆连接的无线连接、传输技术。利用“蓝牙”技术,人们开发出了“蓝牙耳机”、“蓝牙鼠标”、“蓝牙键盘”、“蓝牙打印机”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

297、“利好”、“利空”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专门用于金融、股市吗?

答:“利好”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新词语,指对市场有利、可能引起涨价的情况,常用来指消息。例如:对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利好”有时也说成“利多”。

跟“利好”意思相反的一个新词语是“利空”。“利空”是指“对市场行情不利,可能引起价格下跌的消息”。例如:

如果继续重复建设,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听到利空的消息。

“利空”也说成“利淡”。

298、为何“再接再厉”不用“勉励”的“励”而要用“厉害”的“厉”?

答:“再接再厉”的“厉”与“勉励”的“励”意义不同。前者义为“磨快”,后者义为“劝勉、勉励”。

这个成语来源于唐代韩愈和孟郊的《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原指公鸡相斗时,在每次交锋之前,先磨一下嘴。后多作“再接再厉”,比喻继续努力。

另外,“再接再厉”的“厉”还同“厉兵秣马”的“厉”。所以,只要联想到“努力打磨兵器,随时准备战斗”的画面,就不会把“厉”写成“励”了。

299、“厘清事实真相”是不是规范的用法?“厘清”的“厘”是什么意思?

答:“厘清事实真相”的用法没有错。

在现代汉语中,“厘”字常用于“厘米”、“毫厘”等组合中。但是,“厘”还有“整理;治理”的意思,这一语义主要用于“厘定”、“厘正”等书面语中,在别的场合使用比较少,所以您可能对它比较陌生。

“厘清事实真相”中的“厘清”就是“澄清;查清楚”的意思。这里如果改为“理清”则是不准确的。“理清”一般用于有条理的事物,比如“理清头绪”、“理清思路”等。

300、“俩”和“两”是不是只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俩口子”这种说法对吗?

答:“俩”和“两”的区别不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两”是数词,而“俩”是数量词,意义和用法相当于“两个”。“俩”后面不能再接“个”或其他量词。“俩人”相当于“两个人”,“俩手”相当于“两只手”。

“两口子”指夫妻二人,这里的“口子”是量词,因此前边只能用“两”,不能用“俩”。

301、“精练”,到底该用哪个“练(炼)”?

答:在表示“简明,扼要”的意思时,最好使用“精练”。例如:他的文章写得很精练。

当然,这种情况下写成“精炼”也不能算错,因为它们是异形词。

但是,在表示“提取精华,除去杂质”的意思时,就只能用“精炼”。例如:

工人们把原油送到炼油厂去精炼。

这与“炼”字的本义“熔冶矿石,使纯净或坚韧”是一致的。

302、“寓意”跟“喻义”有什么区别?

答:这两个词读音一样,意义不同。

“寓意”指“寄托”或“隐含”的意思,也就是词语中所包含的意思。

“喻义”指“比喻”的意思。

303、“鼎力”跟“全力”有什么不同?

答:欢迎您提问。“全力”是说用全部力量,例如“全力支持”是说用全部力量支持。“全力”可以用于自己,也可以用于他人。“鼎立”是敬辞,是“大力”的意思,只用于他人,不用于自己。例如:“感谢您鼎立相助。”“多亏各位鼎立支持。”“期盼大家鼎立协助”。

304、下列几个词语运用中难以分辨用哪个zuo?

B超 切除 透视 治疗 手术 扫描 呼吸 理疗

作好调整还是做好调整?作出一番事业还是做出一番事业?作动物实验还是做动物实验?

广东人用广东方言是说“做检查”(指身体方面的检查),不是“作检查”,类似说法还有“做实验(试验)”,与北京方言、上海方言不一致,怎么办?出版物应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

答:“B超” “事业”只用作名词,前面可以加“做”,其他的词语,有时也作动词,用“作”比较合适。这里说的“做”跟“作”的用法,是指普通话书面语中的用法,方言用字,是另外的问题。

305、“总合”和“总和”两个词是有区别的吗?它们各自是在什么语境中使用的?可以通用吗?

答:“总合”和“总和”都有“全部加起来”的意思,但两个词的词性不同。

“总合”是动词,指全部加起来合在一起。例如:“把各种积极因素

总合起来。” “总和”是名词,指全部加起来的数量或内容。例如:“建筑面积的总和为两万平方米。”

306、在家具店门口写着“XX傢俬”这个“俬”是对的吗?还是“家私”是正确的?

答:欢迎提问。“家俬”是南方某方言里的说法,指家具。这里的“俬”是方言用字。在普通话中,“家私”是

“家产”的意思。因此,面向各地顾客的家具店,店名还是用“家具店”为好。另外,“傢”是“家”的繁体字。

307、应该是“姨夫”还是“姨父”,《现代汉语词典》两个都有。

答:欢迎提问。“姨夫”跟“姨父”现在都有用的。词典里这两个词形都有。比较起来,用“姨夫”能看出被称呼者跟“姨”的关系,而“姨父”则能显示出辈分的不同。因此,使用“姨父”更好些,建议您用“姨父”。

308、“日不移影”是不是成语,成语词典上查不到,请问是何意思?

答:“日不移影”是说太阳的影子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例如《水浒传》七十回中说:“我闻五代时,大梁 王彦章日不移影,连打唐将三十六员。”

309、曹文轩的散文《前方》中写道:“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此句中的“形而上一点说”作何解释?

答:这里说的“形而上”,看来是指“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跟辩证法对立的方法论,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简单说,就是从表面上看问题。从上文来看,这里的“形而上一点说”,大体是“从事情的表面现象来说”的意思。

310、能说“一直以来”吗?

答:“一直以来”的说法是不合适的。

首先要搞清楚“一直”和“以来”的词义和词性。“以来”是个名词,指从过去的某个时刻到说话时的这一段时间。“一直”是副词,表示动作的方向不变,如“一直往前走”;还表示动作的状态不变或动作不间断,如“一直很努力”。

既然“一直”是副词,就不能去修饰作为名词的“以来”;而且“一直以来”的意义也是模糊不清的——究竟是从什么时候以来呢?

正确使用“以来”这个词,就应该明确指出过去的那一时刻,或对这段时间加以限定。例如: 新中国成立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 长期以来

311、有时在报纸上看见“板块”,有时又看见“版块”,请问究竟应当怎样写?

答:欢迎提问。说大地构造的时候,或者说某个组成部分(例如一台晚会的某个组成部分)的时候,常用到这个词。要写成“板块”,这是规范的写法,不要写成“版块”。

312、“指摘”与“指责”有什么不同?

答:欢迎提问。“指责”跟“指摘”都是动词,都含有指出错误加以批评的意思。但是这两个词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

“指责”是指出错误并语义责备的意思,词义较重;“指摘”则是指出错误并加以批评的意思,词义较轻。试比较:

同学们纷纷指责这种行为。

同学们纷纷指摘这种行为。

前一句用“指责”,语义较重;后一句用“指摘”,语义较轻。以上,供参考。

313、如何区分“以为”和“认为”?以下两句话该用“以为”还是“认为”?

1、你不要( )我是为他们伤心,我是为他们骄傲!

2、我们( ),一个领导干部,应该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应以权谋私。

答:第一句用“以为”比较好,第二句用“认为”比较好。

“认为”表示肯定的看法和判断,语气比较郑重;“以为”语气不大肯定,也比较随便。“认为”可用于重大事物,也可用于一般事物;“以为”的对象多为一般事物。另外,“以为”只能表个人的看法;“认为” 除表示个人看法外, 还可以表示团体、组织、会议等的看法。

314、“仨”跟“三个”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答:“仨”跟“三个”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口语中常说“仨”,所以,在口语色彩比较浓厚的文章中,可以选择“仨”,而在书面语色彩的文章中,适合选用“三个”。另外,一定不要说“仨个”,因为“仨”中已经包含了“个”的意思。

315、“启动”跟“起动”用法有什么不同?

答:“启动”跟“起动”过去都用,“启动”多用来指计划、项目等开始实施,“起动”多用来指机器开始工作。现在,这两个意思都合并到“启动”里了。也就是说,只用“启动”来表示上面的两个意思了。

316、现在经常有人说:“你太逊了!”这种说法过去很少见,请问这里的“逊”是不是“逊色”的省略说法?

答:“逊”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义项:一是“让出”,如“逊位”。二是“谦虚”,如“谦逊”。三是“差;比不上;不及”,如“逊色”、“稍逊一筹”。

“你太逊了!”这句话里的“逊”,意思是很笨,容易做的事做不好,做事情不帅气,与上述第三个义项有类似之处。在港台用语里,“逊”可以作为贬低、批评、取笑别人的玩笑话。如果你看到有人把菜炒糊,大可笑他: “你好逊啊!”

317、古代的“於”简化为“于”。但在表示 姓氏上,“於”和 “于 ”在古代是不是两个单独(并行)的姓呢?我姓于,但不知道我的祖辈 世世代代一直姓“于”,还是 原来姓“於”后来简化为今天的“于”。

答:您的猜测是对的。“于”(读二声)姓跟“於”(读一声)姓是两个不同的姓。

远古的黄帝有个大臣叫於则,於则的后人用他名字中的“於”作为姓。唐朝有个人叫於澄,是宇文化及的部将。明朝正德年间有个进士叫於敖。

周武王的次子名字叫“邘叔”,邘叔的后人就把“邘”作为姓,后来又去掉了“邘”字右边的右耳旁,于是就成了“于”姓。

另外,“於”读二声做介词时,是介词“于”的异体字,现在不用。

318、李密的《陈情表》乃千古名篇,人说读之不哭则不孝。其中:“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此处“臣”字四次出现,“前太守臣逵”、“后刺史臣荣”的“臣”作何理解?而“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中的“臣”指李密,这样理解对吗?

答:《陈情表》是写给皇帝的,所以提到其他官员,不管官儿有多大,要在前面加上一个“臣”字。因此,“前太守臣逵”、“后刺史臣荣”的“臣”分别指提到的“逵”和“荣”两位官员。“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中的“臣”是指李密自己,您说的是正确的。以上,供参考。

319、请问“兰”是姓吗?

答:“兰”是姓。根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所获得的有关资料,出现最多的505个姓氏中,“兰”处在116位。

320、“○”是不是汉字?什么情况下使用?一百零八将能否写成一百○八将?

答:阿拉伯数字元代传入中国后,人们参照其中的0,创造了“○” 。“○”有自己的形、音、义。现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已经收入“○”。因此可以认为“○”是汉字。

选择使用“零”还是“○”要看数字的情况。如果是出现数位的数字,可以用“零”。例如在下面的数字中,应该用“零”:

一万六千零七十 五百零五吨 一千零一夜 三百零六号医院

如果数字中不出现数位,则可用“○”。例如在下面的数字中,应该用“○”:

一六○七○ 五○五吨 一○○一夜 三○六医院

因此,“一百零八将”不宜写成“一百○八将”。

321、“过细”怎么理解?

答:“过细”是形容词,意思是“十分仔细”或“很细心”。例如“要过细地做工作”,是说要十分仔细地做工作。或者说要很细心地做工作。

问:“假象”与“真相”的xiang为什么不同?

答:“假象”指跟事物的本质不相合的表面现象,“真相”指事情的真实情况。“象”常用来指事物外在的形态,样子,例如:形象、天象、气象。而“相”所指的事物的形态,多与事物的内在情况有联系,例如:苦相、狼狈相、可怜相。“假象”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面形态,所以用“象”;“真相”所指总是跟事物的内在情况相联系的,所以用“相”。

322、“不可或缺”与“不可缺少”有什么区别?在使用上两者意思相同吗?

答:“不可或缺”跟“不可缺少”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不能缺少。但是它们有几点不同。一是“不可或缺”强调不可缺少的语气更重、更强烈。“不可或缺”中的“或”可以理解为“稍微”。二是“不可或缺”具有书面语色彩。三是从结构上说,“不可或缺”是个成语,可以看做一个词,而“不可缺少”是话语中临时搭配的一个词组。

323、形容办理某件事情手续很多的时候,用“烦琐”,还是用“繁琐”?

答:“烦琐”跟“繁琐”意思完全一样,都是“繁杂琐碎”的意思。这两个词是一对异形词。目前两种写法都有人用,都不算错。但是,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规定,写“烦琐”比较好。

324、“叫真”“较真”“较针”那个正确?

答:“较真”的写法正确。过去也有写“叫真”的,现在一般都写作“较真”。“较真”是形容词,是“认真”的意思。“较真”北京口语中常说,说的时候,一般要儿化,例如:“他办事特较真儿。” “这事儿你就别较真儿了。”

325、穿糖葫芦用的细棍儿是“签子”还是“阡子”?

答:应该是“扦子”。“扦子”指金属或竹子等做成的针状物。“签子”则指占卜、赌博或者比赛用的小细棍儿。也就是说,“签子”一般比较细小。因此,穿糖葫芦用的是“扦子”,穿羊肉串儿也用的是“扦子”。

326、“鲜卑”有的人说应读作xianbi,是否正确?

答:“鲜卑”读 xiānbēi 。“鲜卑”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曾在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

327、“佩带 ”跟“佩戴”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佩带”是指把刀、枪、剑或者饰物等悬挂或者插在腰部。

例如:“不准佩带手枪进入会场。”

“佩戴”指把徽章、符号等挂在胸前、肩上、臂上等部位。

例如:“人们都佩戴着黑纱。”

328、以下说法那种正确?

1.从五月开始,每天新股民开户数在2万以上,到了九月份有6000--7000户。

2.从五月开始,每天新股民开户数在2万以上,到了九月份有6000户--7000户。

3.从五月开始,每天新股民开户数在2万以上,到了九月份有(600

0--7000)户。

答:第二种正确。这种说法符合《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的要求。另外,如果将两个数量之间的两个半字线改为浪纹,就更规范了。

329、问:“日不移影”是不是成语,成语词典上查不到,请问是何意思?

答:“日不移影”是说太阳的影子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例如《水浒传》七十回中说:“我闻五代时,大梁 王彦章日不移影,连打唐将三十六员。”

330、“假象”与“真相”的xiang为什么不同?

答:“假象”指跟事物的本质不相合的表面现象,“真相”指事情的真实情况。“象”常用来指事物外在的形态,样子,例如:形象、天象、气象。而“相”所指的事物的形态,多与事物的内在情况有联系,例如:苦相、狼狈相、可怜相。“假象”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面形态,所以用“象”;“真相”所指总是跟事物的内在情况相联系的,所以用“相”。 “督察”和“督查”哪个写法正确?

答:《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上,有“督察”,没有“督查”。“督察”是监督察看的意思,有时也指监督察看的人。的确,现在常常看到媒体上出现“督查”的写法。但是从语文规范化来说,还是写“督察”为好。

331、“期盼”和“企盼”二词到底哪个对?

答:都对。这两个词是近义词。都表“盼望”的意思。“期盼”表“盼望”的同时,有时还有“等待”的意思。例如:“他期盼着你们早日归来。”另外,“期盼”口语、书面语都常用,“企盼”则具有书面语色彩。

332、在公文写作中,在一个段落中,经常要表达几层意思,概括性语句与分句之间是用逗号还是句号?

如: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部署。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以上,“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分别是其后几句话的概括,后来可用逗号还是句号?

答:就您所举的例句而言,可以在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后分别加上冒号或者破折号,这样就可以表明前面是概括性的话语,后面是需要做的具体内容。

333、“心心相映”还是“心心相印”?

答:应该是“心心相印”。“心心相印”是彼此的心意完全相同,也就是思想感情完全一致的意思。这里的“印”是“符合”的意思。不要写成“心心相映” 。

334、“帐目”和“账目”的用法和区别。

答:应当写成“账目”,不要写成“帐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规定“账本”为规范词形,同样“账目”等表示跟记账有关的词语,都应当用“账”而不用“帐”。例如“账号” “账户”“账面”等,都用“账” 。另外,关于词的规范写法,您可参阅《现代汉语词典》。

335、《现代汉语词典》对“彤”字的注音只有一个tong(第二声),但对“红彤彤”一词的注音时,“ 彤彤”却都改注为第一声了;同样,对“茸”字的注音也只有一个rong(第二声),但对“绿茸茸”一词 注音时“茸茸”却都改注为第一声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答:欢迎您提问。在现代汉语中,ABB式形容词,例如您提到的“红彤彤” “绿茸茸”等,在实际读音的时候,往往发生变调现象,其中的BB,不论原来是什么声调,在ABB这个格式中,都读成了阴平,也就是一声。这是普通话中的一条变调规律。这样,就造成了您提到的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的ABB式形容词都发生变调,这是口语习惯造成

336、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有一句“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对句中的“几”,有的解释为“几乎”,几乎自杀而死;有的解释为“几次”,几次想要自杀。解释不同,读音也应不同,前者读第一声,后者读第二声。请问,此句中的“几”,哪一种解释更为恰当?

答:这一句话的意思大约是:“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次想要自杀死。”因此,这里的“几”应该读上声。

337、光明日报《是什么成就了唐太宗》一文中描写:“唐太宗本来是一个彪悍勇武之人”。这里该用彪还剽?

答:“彪悍”跟“剽悍”意思有所不同。“彪悍”是说身体强壮,并且勇猛。“剽悍”是说动作敏捷,并且勇猛。要根据所要表达的意思来确定选用前者还是

后者。以上,供参考。

338、“永葆”和“永保”有何区别?

答:说到“永远保持青春”的意思时,要用“永葆”;“永远保持”说的是其他事物时,要用“永保”。说“保持青春”要用“永葆”,或许跟“葆”字本义有关。“葆”字的本义是草茂盛的意思。以上供参考。

339、"制订"和"指定"是否可以通用?

答:“制定”跟“制订”意思差不多,有的时候可以通用。但是二者有两点不同。

一是在意思上。“制订”侧重于拟议和创制的过程,产生的不一定是定案;“制定”产生的多是定案。

二是在组合关系上。“制订”后面搭配的多是计划、办法、公约、方案等,较少法令、法规;“制定”后面搭配的多是纲领、法令、法规、决议、方针、政策、规章等,往往具有庄重的色彩。

340、括号里能再用括号吗?

例:(四川省市(州)交通建设发展)

答:括号里可以用括号。但是要注意,要避免括号里的括号跟外面的括号相同。例如您举的"(四川省市(州) 交通建设发展)",就犯了这个毛病。这个例子可以改为:(四川省市〔州〕交通建设发展)。

341、什么是“笋盘”,此词是怎么来的?

答:该词来源于香港,是粤语中的词汇,指物美价廉,性价比好,难得遇到的物业和楼盘。一般用于房地产交易领域。该词已成为粤语中的俗语,一般在广东地区使用,广东人买房都想淘“笋盘”,希望买到物美价廉、有投资潜力或价值的房子。

342、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规定,“发f èn努力”要写成“发奋努力”,发fèn图强”要写成“发愤图强”,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发奋”跟“发愤”意思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发奋”是说振作精神,鼓足干劲去做事情;“发愤”则是说痛下决心,努力进取。“发愤

”除了有振作精神的意思外,还含有冲破某种阻力的意思。因此,人们多说“发奋努力”、“发愤图强”。以上,供参考。

343、“订婚”和“定婚”到底用哪一个更加规范?

答:“订婚”的写法规范。“订婚”跟“定婚”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订立婚约的意思。《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推荐“订婚”为规范词形。“订”有经过商议而立下约定、合同等的意思,因此用“订”是比较合理的。以上供参考。

344、“坐便器”和“座便器”正规应该使用哪一个?

答:现在这两种写法都有。从网上的使用频率看,“坐便器”多一些。从词语的意思来说,这个词语的意思似乎是说“坐着方便的器具”。因此,“坐便”或许更合理些,建议您使用“坐便器”的写法。

345、“美国南部新奥尔良受飓风袭击,数万人在随之引发的洪水中失踪,我们对大洋彼岸人民遭受的巨痛感同身受并深表同情。”这句中的成语“感同身受”用得是否恰当?《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此成语“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使用时是否受此规定的限制?

答:欢迎提问。也许您手头的《现代汉

语词典》是旧版本。2005年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感同身受”的解释除了您提到的之外,还指出:“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因此,“我们对大洋彼岸人民遭受的巨痛感同身受”这句话是可以说的,其中的“感同身受”使用是正确的。

346、“他们”跟“它们”有什么不同?

答:“他们”指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若干人。例如:“你来了,他们怎么没来?” “它们”指两个以上的动物、植物或事物。

例如:“照片中的动物是北极熊,它们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地区。” “这些都是热带植物,它 们都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 “快把东西放下来,然后把它们挂在墙上。”。

347、《杨绛散文选》中有一篇散文《老王》,文中写道:“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句中的“捉摸”一词是否用得妥当?因为《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捉摸”的解释是:“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难以~~ 不定。反复思索的意思应该作‘琢磨’。”上述句子不是否定句,是否应将“捉摸”改为“琢磨”?

答:您的看法是正确的。您所举的这段话里的“捉摸”,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反复思索”,表达这个意思应该用您说的“琢磨”。“捉摸”是“猜测”、“揣测”的意思,且多用于否定句,例如:“我真捉摸不透她的意思。”的确,《老王》中这句话里的“捉摸”用错了。

348、把“标识”的“识”读成shi(二声),是否正确?

答:不正确,应当读成zhi(四声)。另外,根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把“标识”改为“标志”比较规范。

349、“火爆”与“火暴”在使用上有何区别?“脾气火暴”,“场面火爆”这样的用法对吗?

答:“火爆”跟“火暴”是异形词,意思完全一样,只是写法不同。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推荐,最好使用“火暴”这个词形。

“火暴”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脾气暴躁,一个意思是说红火、热闹。因此,您提到的“脾气火暴”跟“场面火爆”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350、飞来横祸”中的“横”为什么读 hèng ,不读héng ?

答:“横”有两个读音,跟“形状”有关的时候,读héng 。

例如:1.指跟地名平行的物体时。如横幅 、横梁。2.指东西方向。如横贯全城。3.指左右方向。如横写、横排。4.跟长的一边垂直的。例如:人行横道。5.变为横向:横眉、把桌子横过来。6.表示杂乱.例如:蔓草横生、血肉横飞。

如果表示粗暴或者意外,要读hèng ,例如:

“专横” “蛮横”中的“横”表示“粗暴”,要读hèng ;“飞来横祸” “发横财”中的“横”表示“意外”,要读hèng 。

351、“厚积薄发”是否是一个成语?为什么《成语词典》没有收录这一个词条?它的出处又是什么?本源流变是怎样的?

答:“厚积薄发”是成语,《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收录了这个成语。该词典对这一成语的解释如下:"厚积"是充分积累的意思。"薄发"是少量地慢慢释放的意思。形容积累丰富的学问而不轻易地表现出来。

这一成语出自宋代苏轼的《杂说送张琥》,其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是说,博览群书,才能有所取舍、得其精要;厚积知识,才能自然发挥。

352、应该写“气球吹涨了”,还是写“气球吹胀了”?

答:“涨了”,往往跟液体有联系,例如“豆子让水泡涨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脸涨”是因为充血,也跟液体有关。“胀”是指物体膨胀,因此,写“气球吹胀了”是正确的。

353、沙漠淹没了几座房屋”的写法是否正确?

答:不正确。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沙漠湮没了几座房屋”。因为,“淹没”指水漫过,有时也指声音盖过。例如:“大水淹没了农田”“掌声淹没了他最后的一句话”。而“湮没”指“埋没”,因此,这句话应当用“湮没”

而不应用“淹没”。

354、把“准噶尔盆地”中的“噶”读成gā正确吗?

答:不正确。1985年12月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明确规定“噶”“统读”gá。“噶”是译音用字。例如“噶伦堡”(印度东北部边境城镇)中的“噶”也读gá。“准噶尔盆地”中的“准噶尔”显然系译音词,其中的“噶”也应当读gá 。《汉语大词典词目音序索引》中给“准噶尔”中的“噶”注音即为gá

355、“说道”跟“说到”有什么不同?

答:“说道”后面一般要用冒号,之后出现直接引语,也就是直接引用说话人说的话。“说到”则是“提到”的意思。“说到”后面往往不停顿,例如:“他说到节约意识的时候,话就多了起来。”如果“说到”后面的话语是直接引

语,“说到”后一般不用冒号,例如:“他说到‘今天我不来了’的时候,就笑了。”

356、“冰淇淋”, “冰激凌”,究竟哪种写法合适?

答:应该写成“冰激凌”。这两种写法,过去都用,但是现在“写冰激凌”比较合适。这是因为,权威工具书例如《现代汉语词典》都推荐“冰激凌”作为规范词形,而且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也说“冰激凌”,不大说“冰淇淋”,因此,还是写成“冰激凌”比较妥当。

357、“扬名立万”是成语吗?如何解释?

答:《汉语大词典》等语文工具书上没有这个词条,看来不是成语。从网上搜索得知,这个词语出现在武侠小说中,是武侠小说中常用的词语。“扬名立万”中“万”字是千、百、万的“ 万”。据说在江湖上很有声望、地位很高的人叫“大万”,所以,“扬名立万”的意思是显扬名声,或者成名的意思。

358、“霎那”的写法法是否正确?

答:这种写法不正确。正确的写法是“刹那”。“刹那”是音译的外来词。来自梵语,也就是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记载了许多文献,其中包括佛经。因此,不能把“刹那”写成“霎那”。如何要用“霎”来表示时间很短促,可以用“霎时”。

359、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标题“儿童,惟有本色最可爱”,其中的“惟有”的写法对吗?

答:根据现在的规范写法,应该写成“唯有本色最可爱”。这是目前的词典跟主流媒体都认可的规范写法。另外,还应该写“唯一”、“唯独”等,不要写“惟一”、“惟独”。有关情况,可参看《现代汉语词典》

360、“福建等四省”很常见,但四省名全部列出,还要用“等”吗,即"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四省” 用法正确吗?

答:列举后用“等”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列举完的时候用“等”,如“北京、上海等城市” 。还有一种用法是列举完之后用 “等”,例如“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四座城市”。这里的“等”是表示列举完了之后收尾。因此,“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四省”的说法是正确的。(

361、《光明日报》8月11日8版有这么条标题 《伊朗借地缘优势挖美国墙角》,这个标题中用的“墙角”正确吗?

答:不正确。“墙角”指两堵墙相接的地方,“墙脚”指墙根,也就是墙的下部。”挖墙脚“比喻从基础上破坏”或者“拆台”的意思,因此应该写作“挖墙脚”,“挖墙角的写法是错误的。

362、“千棵山林被烧”的说法对吗?

答:这种说法不对。用“千棵”去限定“山林”,是说不通的。可以改为“山上上千棵树”等说法。

363、“落日的余晖”中可以用“辉”吗?

答:不可以用“辉”。因为“辉”跟“晖”是有分工的。如果指一般的光辉,要用“辉”,如果指太阳的光辉,要用“晖”。所以要写“朝晖”“春晖”“余晖”要用“晖”。

364、某报的一篇文章说:“据统计,伤痛者的呼吸、心跳停止4分钟以内,抢救成功率在40%;超过6分钟,只有4%;超过10分钟,成功率为0%。”请问,可以说“0%”吗?

答:这篇文章里的这段话,是专业领域的说法。在一般的叙述中,不论是说数量的增加、减少还是说某种客观情况,都不宜采用“0%”这种说法。

0%就是0的意思,百分比一般不用0%的说法,应该简单明确地用“0”表示。

365、“心”和“芯”怎么用?磁芯还是磁心,心铁还是芯铁?

“心”的本义是心脏,人的五脏有心肝脾肺肾。古代以心为思维器官,所以沿用为脑和思想的代称,如“用心、谈心、一心一意”等。后又引申出“物体的中心”义,如“江心、圆心、掌心”等。“芯”是出现较晚的字,原指灯心草茎中的髓,即灯芯。后也用来泛指物体的中心。“笔心、岩心、型心”等词也可写为“笔芯、岩芯、型芯”,而且后一组写法在书面上逐渐多起来。至于哪一组词是规范的写法,目前暂无明确规定,《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也未涉及。

“心”、“芯”是古今字的关系,“心”可以包括“芯”的用法,就目前的使用习惯来说,“心”多用于抽象义,“芯”多用于具体义。在用于具体义的时候,建议写成“芯”,一来“芯”的意义本来就比较单纯,组词不会产生歧义,二来也可以减轻“心”的组词负担。但是在区分具体义和抽象义比较困难的时候,还是写成“心”为宜。

366、“你好”和“您好”有什么主要的区别?这两个词的表达和抒发尊重的感情有什么区别吗?

“您好”和“你好”都是表示问候的话,意义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您好”多用于对尊长和敬爱的人的问候,而“你好”在使用上没有这个限制。1984年国庆节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自发地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表达了青年学生对邓小平同志的衷心问候,这里的“您好”使用得很合适。

367、和朋友互发短信,他说最近“一筹莫展”。我以为是“一愁莫展”的笔误,就给他指出,他却说是我搞错了。确实是“一筹莫展”吗?

答:确实是“一筹莫展”。

“筹”即“筹码”,是计数和进行计算的用具,多用竹片制成,后来“筹”引申为“计策”。《新华成语词典》对“一筹莫展”的解释是:“筹:计策。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形容没有一点办法。”例如:

面对急剧下跌的股市,股民们一筹莫展。

理解了“一筹莫展”的意思,你就不会写成“发愁”的“愁”了

368、我在报刊、杂志和网络上经常看到“化妆”与“化装”被混合使用,请问二者可以互换吗?“化妆师”和“化装师”、“化妆间”和“化装间”都正确吗?

答:“化妆”是指用脂粉等化妆品来修饰、美化头面部。“化装”是指为了演出的需要,把演员装扮成特定的角色。“化装”不仅指头面部,还包括形体。

“化装”有“假扮”的意思,“化妆”没有。可以说“他化装成樵夫,躲过了敌人的盘查”,不能说“他化妆成樵夫,躲过了敌人的盘查”。

如果指修饰头面部的工作室,要写成“化妆间”;如果指给演员进行全身装扮的工作室,应写成“化装间”。只管修饰头面部的师傅,称为“化妆师”;帮助演员扮成某个角色的剧组工作人员,称为“化装师”。

369、能否说“大概不下十几种”,“大约过了十多分钟”,“大概有8000多万”等类似说法?

“大概”“大约”的说法是口语中常见的说法,可以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100408.html

更多阅读

《凌钢老道答网友问》2010年1月19日 网友答应在宾馆见面

《老道答网友问》凌钢老道今天有空,把我在论坛与学习群答的战士提问总结一下,逐条回答一下,有些已经答过,有些是最近解答的。1.一只股票到底值多少钱?(2010年1月19日)答:股票值多少钱与股票的净资产有关,与股票的基本面有关,与股票的炒作

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佛说大威灯光多少字

校对版《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 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伽耶城。成道未久。与诸比丘一切众俱。其中或有得于一果。及以二果三四果者。随其得果所有功德皆悉明净。复有九十九亿诸菩

中国人的一天 中国人的一天文章

新闻频道 腾讯首页 全站导航腾讯图片 第608期:山区电工 第607期:少女携母上学 更多封面故事 |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 网友作品列表最新推荐·封面故事第644期:送水工的梦想第643期:易拉罐手机改装达人第642期:苗族姐妹节第641期:

声明:《网友问字 网友问字 最新》为网友萌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