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記憶--书院学院 广州书院街

清朝以科举取士,按照旧例每次岁科考试取录的生员(俗称秀才),须返原籍学宫,继续钻研八股文制艺。各府州县设学官(府为教授,州为学正,县为教谕,副职统称训导)。居学宫以管理和教育这些秀才,以备再参加举人进士的考试。每月朔望,生员须返学宫大成殿谒孔。学官则必出课题令诸生携回家中作文章,课卷交还学官评阅。因生员日益众多,如广州府辖14个县,以番禺一县来说,是有36名县学额的,三年中岁、科两试便有72人入学,积40年,秀才逾千,且他们散居四处。考中秀才以后,有的在乡做绅士,有的课蒙童,各有所事,故绝不能每月回学宫。因此这种制度,不能执行。保留学官职位,只有保管学籍,伺应学使(通称学台)的差事而已。但封建王朝为统制士子的思想,豢养起来为他们服务,遂效宋明以来的学院制度,令各行政区域,大而省,次而府,组设书院,拨地方公产收益作为经费,由行政长官礼延当地名流或致仕荣归之显宦主院掌教(通称山长),遴选所属生员送入学院,丰其膏火之资,仍课制艺。广东书院之设,最先最大者为端溪书院,次为越华、粤秀、菊坡精舍、学海堂、应元书院、广雅书院等。端溪为两广总督所主办之书院,因当时督署设于肇庆,故书院亦设于该地。其他均为省办书院,规模较小,亦都设于广州。至于府办的书院在惠州有丰湖,在韶州有北江,在潮州有韩山、金山等院。县办书院亦不少,不能一一详列其名了。这些书院,绝大部分以八股文课士,嗣后,时势更易,提倡经、史、理、文之研究,兼辟习格致之学,即当时所谓杂学。菊坡精舍、学海堂成为教杂学的书院。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创办广雅书院。张提倡以中学为主、西学为用,广雅按照他的意图办理,讲述经史性理之学,而绝不以八股文课士。以后更筹设西学堂,请专家教授英算数学,分班上课。当时科举未废,书院与科举并行,学院乃有八股文和杂学之分。嗣后诏谕废科举立学堂,书院遂皆停办,一般都改作学堂。广雅书院首先改为两广大学堂,以后再改为广东大学堂;粤秀改为游学预备学馆,再改为方言学堂;菊坡精舍和应元书院,改为存占学堂;越华书院停办后,改为广府中学。至于民间教育,有自办蒙馆,有富裕之家的专馆,有一般民众的散馆,清朝各级政府是不加理管的。科举既废,蒙馆亦多停办,私立学校因时出现,较著者为时敏学堂、教忠中学、育才书社、南武公学等。这些虽非蒙馆改设,但均属于私立性质,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从学政署到教育路

督学夫妻寻石留佳话;

调研厅长采风撰好书。



清末时的提督学署。

这副对联赞的是清代两位广东学政署的官员。执掌教育行政的官员称“学政”,俗称“督学”。



清末时的提督学署。

那时的广东学政署相当于当代的广东省文化厅、教育厅,而督学相当于厅长。其办公地点就在今南方剧院北侧九曜园一带。五代南汉时九曜园一带叫药洲,范围比今之九曜园大得多。宋代时在旅游热点西湖范围内。明代嘉靖元年(1522)起,这里改为提学署,提学使魏校督学以大力破除迷信及无知陋习而著名。清代才改称学政署。康熙年间曾大修学政署,建成学署花园、环碧园和喻园。学署花园前的马路在清代时叫做观莲街。民国成立后,原学政署之地先后为广东省教育部、教育司所用。20世纪20年代广州大开马路,学政署被十字马路分成四块,东西向的马路改名为西湖路,南北向的马路改名为教育路。
廣州的記憶--书院学院 广州书院街







内有九曜石的小湖保存至今,小湖范围一带被称为九曜园。

清代广东学政最著名者当数翁方纲与李调元,两位都是外省人,但对广东学子的鼓励及对广东文献的重视,均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翁方纲(1733—1818),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起三次任广东学政,在学政署中前后住了八个年头。



学政署原是南汉名景药洲所在地,原有九座著名的太湖石,但翁方纲到此地时,学政署周围的自然美景已变为残垣败瓦,尘泥塞湖,一派衰颓景象。于是,他立即带头捐出薪俸,发动各界人士捐助,在学政署周围修建了大堂、东厅、书室、文场等建筑,令此地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咸丰年代)提督学署后花园(即药洲)。

与此同时,翁方纲主持学政,开科取士,大力振兴文教。他特别善于培养和提挈人才。如当时的年轻士子冯敏昌、张锦芳、赵希璜等,都是翁方纲一手栽培的诗人文士,后来冯、张名入“岭南三子”之列。

翁方纲精于书法,爱好金石。在粤期间,搜录广东各地碑刻,著有《粤东金石略》。他居于学政署,自然要寻觅与考证那些南汉时在药洲立、宋代时有名人刻留诗文的九曜石。由于年代久远,署内湖中大部分石景或没入泥中,或苔藓遮字,翁方纲与下人一起仔细清理石上的污垢,乐此不疲。最令人感动的是,连他的夫人也一起动手,入湖挖石。后来,他夫妻二人合力,完成了对药洲九曜石题刻的收集、整理、考证等工作,写成《九曜石考》二卷,这是至今对药洲古代文物最有参考价值的著述。



今天的药洲

数年后继任广东学政的李调元,则以调研采风而名扬后世。

李调元(1734—1802),四川罗江人。少年时以诗扬名。他29岁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乾隆三十九年(1774)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



因公务繁忙,他在广州期间竟未能走出城外半步,完成公务便离去,但岭南风物却已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的药洲

三年后,他出任广东学政,除了热心培育人才外,还对广东各地认真作了调研、采风,终写成《南越笔记》六卷(有研究者经考证、对比,发现李调元此书内容多采自屈大均《广东新语》)。民国时期有人将此书再版,更名为《粤东笔记》,这是一本供当代人研究清代广东社会的参考书,此书最有价值的是《粤风》部分,保存了优秀的民间文学——两广歌谣。李调元认为:“(广东)虽僻处南陲,然而江山所钟、风流所激,多有仿屈宋遗风,拾其芳草者焉。”士大夫出身的李调元,不以民间歌谣为俗套,而称之为“芳草”,收集于自己的著作中,真是难得!

翁方纲、李调元堪称广东学政双璧,如今漫步在教育路上,却鲜有人知道这两位入粤先贤了。



广州贡院龙门



陈氏书院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目的为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时提供住处。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国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

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



陈家祠开办的【广东体育学校】



1951年2月7日,广州青年文化宫在永汉路(今北京路)正式开幕。文化宫原址曾是兴中会旧址王氏书舍,抗日战争时期被炸,民国政府将其后重建的王氏宗祠设为“大世界游乐场”。1949年底,“大世界”改建为“民乐游乐场”。至1951春节,在民乐剧场原址上成立广州市青年文化宫。

清代后期,越秀山南麓曾并存过广东三间最高学府、且在全国都有名气的书院━━学海堂(1824—1903年)、菊坡精舍(1867—1903年)和应元书院(1869—1903年),范围在今广州市第二中学校舍至广州市老干部休养所之间。自东向西排列顺序为:应元书院、菊坡精舍、学海堂(与菊坡精舍中间隔有龙王庙)。



学海堂乃清代广州的顶级书院,1824年(道光四年)由总督阮元创建,1857年(咸丰七年)英法联军犯广州时毁于兵火,1862年(同治元年)曾加修葺。学海堂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废办,改为纪念阮元的阮太傅祠。这阮太傅祠到了民国元年的1911年已废没,1915年梁启超重返旧地寻觅阮太傅祠,只见荒草,片瓦无存。





应元书院



应元书院 清同治八年(1869年),布政司王凯泰创建。应元书院的位置在越秀山南麓东段,原为应元宫前的一片空地,今广州市第二中学校舍内。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应元宫的前殿等部分建筑被毁,王凯泰捐资兴学时,将应元宫的雷祖殿改建为应元书院。王凯泰在《应元书院碑记》中写道:“求书院之地于粤秀山麓,得道士祀神之庙曰'应元宫’,前有余地,乃改为书院。” 又《应元书院志略》载:“书院西邻菊坡精舍,复距学海堂不半里,皆课士也。” 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之广州城图,应元书院东界为应元宫道,此道今尚存,为广州市第二中学校舍东界。故今广州市第二中学正门入口处近年置一石,上镌“应元书院旧址”,署款“清同治八年公元一八六九年”。

应元书院主要建筑有,“中为乐育堂,右为红杏山房,左曰仰山轩。堂之前又堂三楹,题曰正谊明道。东为监院,又东曰十三本梅花书屋。西偏为董事所。此外有中门,又出为大门,大门外临大池,则俗称将军大鱼塘也。”书院外有围墙,内有宽大规整的梯级数十层,建筑物及梯级两旁花木夹道,大树荫蔽。



清末的应元书院。(旧址在现市二中位置,前面的池塘就是将军大鱼塘。)

大小马站书院群

清代最大古书院群

藏身北京路步行街

这批古书院群始建于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年间,直至清代中后期,逐渐形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书院群,达数百间之多。这些书院均是当时以宗族形式筹资兴建的民办小型书院,主要为本乡(族)学子赶考提供补习、食宿场所,被专家誉为多层次的民间教育网络,其中包括高层书院、中层书院和学宫。

书院群是广州的文化底色,可惜风雨沧桑,当年壮观的书院群如今所剩无几。

历史上,越秀区辖区内、北京路步行街的清代书院群是培养英才俊彦的摇篮,曾为广府教育谱写出一段华丽篇章。

据统计,清代以广州府衙为圆心,半径为公里的范围内(3.2平方公里),集中了3个学宫,5所省级书院,1所府级书院,2所县级书院,数百间宗族祠书院。这些书院成为国内罕见的高密度的历史人文景观。据《广州越秀古书院》记载,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之首。

大、小马站书院群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片区,书院群主要是官办书院与合族祠书院两类,又以合族祠书院居多。如庐江书院、考亭书院、冠英家塾等。这片古书院群是全市旧城区内唯一尚存的古书院群,2000年更被市政府划定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大小马站书院群将打造为“广府文化书院街”。书院群北侧用地将选址建设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未来将展示地下三叠古城墙遗址。此次规划还新增保护对象,包括1处民国民居、1处祠堂附属建筑和南方剧院等。

规划:新增南方剧院等保护对象

据规划,大小马站书院群定位为广府文化书院街。历史文化保护区核心保护范围为东至大马站路,西至教育路,北至捷荣公司地块中段,南至南方剧院南侧,总面积约2.5公顷;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大马站路,西至广州解放路,北至中山五路,南至大南路,总面积为1.4公顷。

原保护范围内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处,其中,药洲遗址为省级文保单位;庐江书院和叶剑英商议讨逆旧址为市级文保单位。另有历史建筑11栋。此次新规划还增加了新的保护对象,1处民国民居、1处祠堂附属建筑和南方剧院;“六脉渠左脉——正渠”的地下文物埋葬;4棵古树、1处古井。已拆封存拟复建的6处书院实施复建。

将建省非遗展示中心

据了解,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拟选址于大小马站书院群内的捷荣公司地块,约1.6公顷。规划要求,省非遗中心地块沿中山五路一线骑楼高度不大于24米,总体建筑高度不大于35米。未来将展示地下三叠古城墙遗址,要求结合遗址设置至少1000平方米广场,不低于7米高的公共展示空间。

建空中连廊疏散游客

大小马站书院群将基本实行全步行,但保留小马站路与敦和里的机动车通行能力,打通千年古道与书院街内部通道。规划还专门设置了旅游大巴临时停靠点和机动车停车位等。

规划在地块四个方向入口设置了广场,与周边街道相连接。而地下空间开发不超过5层。

专家建议应该充分利用书院群的地下和空中连廊,这样可以及时疏散书院群的游客。该意见昨日被采纳。

现场:文保单位变“72家房客”

记者昨日“探营”发现,大马站路和小马站路之间是一片围蔽的建筑空地。6栋多年前已拆除的书院,也就是平所书院、谢氏书院、赖氏书院、江都书院、三益书院以及关家书院。

流水井居委会邓主任表示,庐江书院作为公房,两边居住了71户人家,加上书院现在的“管家”考试博物院,成为现实版的“72家房客”。此外,叶剑英商议讨逆旧址,目前也被出租并住满了人。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小马站书院群现存尚可看到的书院只有7间,其中6间出现在昨日通过的《大小马站书院群保护与更新规划》中。而位于起义路的青云书院并没有列入保护范围。对此,北京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青云书院原来隐藏在商业街铺中,但在去年整饰修缮后目前已经对游客开放,此外,去年8月份也已经列入越秀区文物保护单位。

昨日讨论的规划保护对象新增了4棵古树,古树位于药洲遗址、冠英书院以及考亭书院内。

记者走访发现,在药洲遗址内,有两棵挂牌为广州市古树名木的老树,分别是树龄约111年的秋枫树和262年的细叶榕。冠英书院以及考亭书院的树木,并没有古树名木牌子。在考亭书院居住40多年的林伯告诉记者,以前书院里有3棵古树,现在已因虫蛀而毁,目前仅剩一棵是在文革时种的,不能算是古树。而位于冠英书院的一棵大树,由于没有挂牌,附近街坊都表示不知道该树树龄。

“书院”并非相当于私塾或学校这些正式教育机构的书院,而是维系宗族感情的、有利于宗亲参加科举考试的建筑。 珠江三角洲聚族而居的百姓,为求生存发展,重视巩固宗族维系,故清初已兴建祠堂成风,但这触犯了专制皇帝之忌,雍正皇帝遂下令禁止民间擅建祠堂。然而,宗族维系是民间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百姓们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建起名为“书院”实为祠堂的建筑。清代广州城中心一带便出现为应试宗族子弟提供居住、复习场地的“书院”,其实际功能是书院为辅、族祠为主。清代中后期,以广州府衙(今广大路南段)为中心,广州城中建起数百间这类书院,大多是砖木结构、青砖砌建。布局多以正祠居中,周边建门楼,有精致木雕、砖雕,部分有魁星阁、影壁等附属建筑。大小马站、流水井的书院群便是当时的代表。清末废科举后,这些书院逐渐成为民居。至当代,不少书院已十分残破,有些亦拆除改建。20世纪后期社会上对文物越来越重视,流水井的庐江书院、小马站的曾家祠(曾氏书院)先后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传媒更是时有保护“书院街”的说话,但如何保护、修建,却是个挺复杂的问题。



何家祠与幼儿园

何家祠座落在离繁华的北京路不到百米的流水井上,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祠堂。当时称作庐江书院的何家祠,建于1808年,一直以来都是何家子弟赴穗应考之地,并且是到目前为止广州惟一保存基本完整的纯粹书院建筑。

将近200年过去了,跨进何家祠的门槛,稚嫩的读书声依旧朗朗在耳,时而夹杂着孩童的嬉笑声,清朗怡人。不过,这里不再是当年何家弟子的学堂,而是流水井幼儿园的所在地。

周围的环境已改变了很多。昔日,这里曾经是一个完整的书院建筑,勤恳求学的学生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贫生活。如今,这里的普通人家在逼仄中生存。依旧是一米多宽的石板路,边上却像鸽笼般排开住满了居民。

书院变成大杂院

几十年来,书院大多变成了大杂院,居住者多为中、下层居民。由于大多作为民居,多有加盖建筑,连最能体现传统风貌、用作通风采光的天井,也被住户们改成厨房等用途。流水井内的考亭书院,虽然大门上的奎楼作为广州现存最高大完整的书院奎楼仍气势不凡,但主建筑早在44年前就被改建成极不协调的三层楼房,庭院一半也盖起平房。



2001年,大马站的建筑群已拆除,原有的书院包括有:东平书院(阮家祠)、玢阳书院、蕃英书院、欧阳书院、雷家书院、三益书院(江、何、黎三姓合族祠)、江都书院、赖氏书院(赖家祠)、谢氏书院(谢家祠)、黄家祠、平所书院(赵家祠)、节度书院、竹林书院。

小马站及流水井已拆除的书院有:谭氏书院(谭家祠)、潘氏书院(潘家祠)、荥阳书院、黄氏书院(黄家祠)、关氏书院(关家祠)、高氏书院(高家祠)、作美书院等。



現在用這些牌樓代替那些被拆的书院



流水井”,则因此街有个名井叫做流水井而得名。

  

现存的书院有流水井的冠英家塾、庐江书院、考亭书院,以及小马站的曾氏书院(曾家祠)、梅家祠、江都书院、谢氏书院、濂溪书院、见大书院。这些现存的书院以庐江书院与曾氏书院最突出。



庐江书院又名何家祠,是广东省何姓合族宗祠,1993年8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统计,在大小马站和流水井街巷两侧约20000平方米范围内,只存书院12间,在4.6公顷的土地规划区域内,这些残存的砖木结构传统建筑不足17%。而且,更严峻的是,它们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年久失修,多数成为危房。



清时期广东总督赵洪灿、巡抚范时崇等在大马站首建越秀书院后,这里专门的书院越来越多,与宗祠相间杂处。祠堂作为宗族活动之外,在省城还有接待站、议事处等作用,还有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来安置赶考的书生,所以宗祠里经常是书声琅琅。





庐江书院











文明路附近的【中山大学】



1918-1919年

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由广州博济医院创办,是一所教会医学专业学校, 孙中山于1886年曾入读该校. 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现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医学院门前纪念碑

碑后的楼(博济楼前座,现仍在使用)是1937年建成的

岭南学院旧照风采

岭南大学是教会创办的学校,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部分院系并入中山大学。

1888年岭南大学前身—-格致书院 广州沙基金利埠(现六二三路)

1898年迁至广州四牌楼(现解放中路),当时有学生17人,教员3人

1899年迁到花地萃华园

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 迁澳门,中文校名改为 岭南学堂

1903年在广州城东南康乐村,搭上盖板屋当校舍,学生从十多人增至一百多人

1904年 将永久校址才设立在康乐村

1907年 筹得120万元建造校舍,扩大班级

1912年 改为“岭南学校”

1916年 开办文理科学院

1918年 正式称为“岭南大学”

1920年 成立农学院

1926年岭南大学南迁香港

1927年 岭南大学收回国人办理

1928年 农学院设植物病理学系

1938年6月 南迁香港

1939年夏 学校部分迁至韶关

1941年12月 香港沦陷,学校迁至韶关仙人庙大村,建起简易校舍,大学分科授课,附中同时开学。农学院在坪石,医学院在韶关。(广州协和神学院也在仙人庙复办。)

1945年初 韶关陷敌前夕,岭南大学师生疏散至坪石、连县等地。

1945年8月 抗战胜利。在广州重建校园,恢复校务。

1953年 全国院系调整 岭南大学有关院系分别并入中山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



1921年4月5日植树节,陈炯明在岭南大学怀士堂前种树。









1924 岭南大学 国庆节 检阅学生



1924 岭南大学 国庆节 盛装的女学生



1924 岭南大学 国庆节 盛装的女学生



1924 岭南大学 国庆节 校领导讲话



1927 岭南大学 国庆节



1935 岭南大学 国庆节





1935 岭南大学 国庆节



1925 岭南大学 圣诞节



1925 岭南大学 圣诞节



1925 岭南大学 圣诞节



1925 岭南大学 圣诞节



1925 岭南大学 圣诞节



1925 岭南大学 圣诞节



1925 岭南大学 圣诞节



1917 岭南大学 植树节



1921 岭南大学 植树节

  





广雅书院 这间书院是张之洞督两广时所建的,时间似在1888年(光绪十四年)。开院后又延番禺梁鼎芬及著名理师浙江义乌朱一新任山长。这所书院,是新型的书院,院生是广东广西两省人士,札饬各府负责选送。名额共200名,广东名额比广西多一些。广东乡闱中式举人名额88名,广西只得50名,当时两省分配名额其百分比如何,则未知悉,院生是由地方官遴选各府州厅县学的优秀生员资送到院的。进院后,一切膳食、膏火、文具、杂用等,全由官给,月有定额。如属清苦生员,不须家庭接济,使生员均能安心读书。院生一律住院。它是以杂学课院生,不学八股文,每天读的是什么书,均须写学习札记,以备院长随时调阅,有不明之处,即条举向院长质疑问难,由院长批答分析。(这与粤秀越华等院生只应课日到院领题领卷,甚或差人代领而只于领膏火时始到院者,大不相同)院长每月在大讲堂讲学两次或三次不等,与院生接触较多。广雅后座有很大的冠冕楼五楹为藏书之所,牙签玉轴,贮书很多,尽是经史舆地和古今文学。这是各个书院向来不曾有,也不是学习八股文所需要的。院生一入该楼,目不暇给,感到八股之外,还有这么多大的学问,使他们眼界为之一新,视野广阔,专心钻研。这间书院和其他各大书院根本不同之处,一、绝对不课八股文而教杂学;二、院生住院,认真学习,院长与院生非常接近,随时可质疑问难;三、藏书丰富,供院生阅读,这是各大书院所没有的。

  

清代广州【三大忠祠】,光緒十三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這裏修了【廣雅書局】。址在今文德東路北面85中一帶。



1896年,洋人在广雅书院的合影。



广雅书院的藏书楼,冠冕楼的前身.

李可琛(广雅中学退休老师):“第一次破坏是1915年,珠江三角洲洪灾。冠冕楼被水一泡,坍塌了,等到1936年,由财政拨款(重建),现在冠冕楼的石碑也有写,黄林书、霍广和奠基。建成之后,图书都超过10万册。”

放大图中建筑2楼的牌匾,隐约可见“...冕楼"。



广雅书院图书馆。



私立執信女子中學









上世纪廿年代初,私立執信學校。





1933年,私立執信女子中學。



广州老一中















1930年代雅芳相馆摄影,河南群庆学校一年乙版。



广州市私立粤华中小学,创办于一九二五年,始由廖奉基、谭绮文两位女士在广州诗书街乐安坊创立,翌年因生徒日增而迁入惠福西路仙邻巷。



广州私立越山中学为原广州市立一中离职教职员于1931年所创立。提出办学宗旨为“针对官僚主义、商业主义的弊害而建立真正的、自发的、自由的、自力的人的教育。不只注意学生功课,尤其注意人格的陶冶。”该校校董多为华侨,学生亦多为华侨子弟。校址初设在德宣西路兴隆东,后在德宣西路建成新校舍。共有初、高中十五班,另设附属小学。抗战时,迁校台山荻海,继迁开平赤坎,后迁澳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迁回赤坎及恩平君堂街,中央侨务委员会拨款补助。抗战胜利后,迁回广州,在大新东路设校,有高中四班,初中七班。解放后,与圣心等中学合并为市立第三中学。



广州同文馆又称广东同文馆、广方言馆。它是广州最早的一所外语学校,清同治三年(1864)创办于今朝天路朝天小学址。



同文馆第一任英文教习谭训(美国人)与学生的合影。



清末时期此“育才书社”

1900年,香港著名慈善家埃利?嘉道理爵士及热心华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刘铸伯发起兴建育才书社,在上流社会和名人支持下一共筹得20余万元善款,而埃利?嘉道理和刘铸伯则分别被推举为书社主席和司理。育才书社一共开设了4间书馆(即学校),其中香港设有其中两所,为现时的西营盘官立小学(前身为中学,1910年香港政府接办运作并改为官立小学)和铜锣湾扫杆埔一家专为印度籍儿童而设的学校,而另外两所分别设于广州河南鳌洲外街及上海公共租界(为现时上海市育才中学前身)。



民国广州广州南海中学.



1935年,省立庚戌中学

广东省立庚戌中学的前身为“私立庚戌首义初级中学”,是为纪念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领导的庚戌年(1910年)广东陆军首次起义死难先烈及是役革命同志而于1930年创办的,原校址设在广州市沙河路旧陆军忠烈祠内。至1934年秋,学校收归省办,改名为“广东省立庚戌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广州沦陷,迁校到鹤山沙坪,1939年9月搬到郁南县三保乡河口寨村复校,直至1944年7月。1944年9月18日日军侵犯河口寨村后,又搬往新兴县天堂乡。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再搬到郁南县都城镇,1947年5月6日改名为“广东省西江中学”。



1902年秋在司后街(今越华路)的越华书院停办,广州知府龚心湛在书院址筹办广州府立中学堂,1903年开始招生。当时取录正生八十名,备取生四十名。位置就是现在的广中路。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在广州海珠中路麻行街84号



1917年8月在东山石马岗(现黄花岗剧院东面)成立的“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立信会计学校,位于今天的学宫街西端,是“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于1946年在广州建立的学校。



私立广州法学院



1933年,当代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创建了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并担任院长多年。1935年3月,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更名为勷勤大学教育学院。



工学院建筑均林克明设计



今天的河南的“劳动一大会址”,曾经办过“广州业余大学”,



广州业余大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100858.html

更多阅读

美国五十个州的由来:第十六州:田纳西Tennessee

田纳西 Tennessee“Tennessee” 一词来源于印地安人语言,意思是“大弯”,指的是弯曲的田纳西河。它是根据切洛基(Cherokee)印地安人的一个村庄的名字“Tanasie”演变而来,早期欧洲探险者用“Tennessee”来称呼那条弯曲的大河,进而变成了

北京人亲历广州一夜情酒吧的风流体验 我在广州风流的日子

北京来的好友提议“考察”羊城夜生活,大家一致同意。于是驱车到了天河区体育东一间酒吧名曰“单行道”,我事先声明说,据说此乃广州一夜情酒吧,那些白领男女常常在此聚会,聊到情投意合时便相拥而去,自己未曾亲身证实,可以碰

法国音乐学院的介绍 法国音乐学院好考吗

从2007年底开始,法国对于音乐学院的一系列改革中,对于学院称呼也进行了更换。Conservatoire national régional(CNR) 改为Conservatoire à rayonnementrégional(CRR),从词面上看,其实就是national变成rayonnement,,也就是说把国家从名

香港话与广州话的区别 香港话和广州话

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和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在沟通上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在某些口语表达方式上略有不同。不过,回归十年来随着与内地的接触日益频密,在潜移默化中两地的语言都在起着一些变化。如今香港倡导的两文(中文、英文)三语(粤语、普

声明:《廣州的記憶--书院学院 广州书院街》为网友灬花舞花落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