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教学实录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3学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段成长路一支安魂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教学实录

金华四中 潘丽云

授课班级:浙江萧山高桥初中初一(11)班

授课时间:2008年10月17日

师:这堂课我们要走近20世纪的文坛泰斗——鲁迅先生。请同学们以现有的阅读积累,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你理解的鲁迅。

生: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师:的确,鲁迅是咱们的浙江老乡。

生:他有代表作《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师:你刚才介绍的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你注意了归类,很有鉴别能力。

生:他的笔名很多,比如有“令飞”、“葛剑生”、“唐俟”等。

师:是啊,在那危机四伏的境地,爱国文人少不得用笔名来掩护。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呢。

为便于同学们更直观了解鲁迅先生,我们来看一个短片。

(屏幕渐次呈现鲁迅部分作品的书影:《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坟》、《两地书》、《鲁迅自选集》等。)

师:短片里出现了刚才大家提到的众多的作品。透过屏幕或清晰,或斑驳的书影,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辛勤劳作的一生。可以说这些书也是鲁迅先生生活、工作、战斗、抗争的一个缩影。

1936年10月19日,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学大师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在他的葬礼上,人民用“民族魂”为先生送行。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用那支“金不换”笔为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不朽的文学形象。现在让我们打开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文学影集来认识几个人物:

依次展示附有文字的图片,请学生认知人物。

图二

图一

图四图五

图三

图一:“深蓝的天空中,……”

师:少年闰土,一个天真活泼的儿时伙伴。

图二:“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师:孔乙己,一个饱受社会凉薄的不得志读书人。

图三:“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师:祥林嫂,一个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农村妇女。

图四:“君子动口不动手!”

师:阿Q,一个表露旧中国国民思想劣根性的形象代言人。

图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师:寿镜吾,一位私塾先生。这位老先生可是“三味书屋”的灵魂人物。假如这位先生还在世,你愿意当他的学生吗?请摆出自己的观点,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生阅读课文,找句子)

生:我愿意做他的学生。因为寿老师极方正、博学,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先生很和蔼,文中说“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而且教育有方,“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可见先生教育学生从易到难,很符合我们小孩子的天性。

生:我不愿意,因为“三味书屋”的学习内容很枯燥,据我所知只有四书五经,而我们现在讲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瞬息万变,要求人才一专多能,可以说“三味书屋”是与世界脱轨的。

师:你的意思是,先生“博学”诚可贵,“方正”价更高,若为“与时俱进”故,两者皆可抛。你的想法很有时代性。

生:我也不愿意做寿老师的学生,因为先生很严厉,而且是“全城中最严厉的”,再说了在“我”问他“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时,先生还拒绝答疑,这是不民主平等的表现。

生:我愿意,虽然说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但文中还提到“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从“不常用”,“ 也不常用”,“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老先生并非想象中的“凶”。

师: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来看看一般私塾的特点,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提到:一般的私塾都相当腐败,“广思堂”也不例外,“短癞胡”对学生痛打长跪极是寻常,又设有一种制度,出去小便,要向他领取“撒尿签”,否则要受罚。可见,当时的“三味书屋”是相当开明、民主的。寿先生用的是“怀柔政策”。当时鲁迅父亲伯宜公生病时,医生用些新奇的药引,有一回要用三年以上的陈仓米,没有地方去找,老寿先生不知道从哪里弄到了一两升,装在“钱搭”里,亲自掮着送来。先生真是急人所急。

生:我愿意,老先生很好学,读书的神情也很值得玩味,你看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他读得特入神,特痴迷,先生的读书态度会“传染”的,我想我如果在他面前,我也会如此投入地学习。

师:你能否即兴地模仿读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生酝酿了一会摇起头,慢条斯理、拖腔地吟咏。

(其他学生,听课老师不由得掌声四起。)

师:可谓神形兼备。我们一起来感受如此入神入境的读书状态。

(生自由读,课堂上再现了朗朗读书的情境。)

师:不光是我们会受到熏陶,鲁迅先生也有同感,他的弟弟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也提到鲁迅的好学:鲁迅已读完九经( 《论语》、《孟子》 、《大学》 、《中庸》、《易经》 、《诗经》 、《书经》、《礼记》 、《左传》),那时却不满足,难得在“寿家”读书,有博学的先生指教,便决心多读几部“经书”,…… 于九经之外至少是多读了三部经书。

生:因为在先生门下成就了像鲁迅那样的大师,我想这老师肯定了不得,所以我会慕名而去的。

师: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经大家这么一描述,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明了,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热爱学习、教学有方、关心学生、有人情味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据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寿宁先生写道:“鲁迅每年春节前,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我祖父写‘拜年信’,都是恭恭正正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 “三味书屋”里还挂着对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德行、言论的赞颂抱对一副:“道义嘉谟见风骨,箴言懿德泽桑梓。”

值得敬重的老先生的课堂肯定很有意思,一定要去感受一下。把投入、无拘束的读书状态再现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18-23段。

(学生微眯着眼睛,摇头晃脑地读开了。)

师:很有三味书屋的遗风。难怪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老师非常欣赏三味书屋的读书方法,还尽可能借鉴呢。这求学的趣味正如“三味书屋”楹柱上所写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教学实录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上联用通俗的话来解释为: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下联意思是诗书是最好的精神食粮。真是小对联,大道理。

由此可见,“三味书屋”学习期间不光在学海中有乐趣,更在先生严厉的背面体会到了浓浓的人情味,以致于在30年后,鲁迅还清晰记得其间的点点滴滴,如此真切温馨。更不用说其间的童趣了,在进“三味书屋”之前,他的天真淘气在百草园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现在我们一起领略百草园。

师:假如你到了百草园,根据作者的描述你最想尝试什么活动?

生:我喜欢拔何首乌,拔出来看看到底有没有像人形的,检验一下,到底会不会成仙。

生:我喜欢捉苍蝇喂蚂蚁

生:听虫鸣唱,那是天籁之音,我不想错过。

玩斑蝥、摘吃覆盆子、看风景、观察动物、听故事、拍雪人、塑罗汉、捕鸟、抛砖头、跳石井栏、折腊梅、寻蝉蜕等。

师:听起来,这百草园真是个游玩消遣的好去处。下面,请大家在资料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词,试着用语言再现百草园的可爱。

(生奋笔疾书)

不必说()的菜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的桑葚;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肥胖的黄蜂()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 ), 蟋蟀们在这里()。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与课文比照用词的精妙,说说哪个词用得好。

生:我用“整齐”来修饰“菜畦”,鲁迅先生用“碧绿”,他从色彩的角度,我是从形象的角度。我觉得各有千秋,我的“整齐”一词蛮好的。

(生善意的笑)

师:的确各有千秋。

生:形容鸣蝉我用“鸣叫”,鲁迅先生用“长吟”,他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蝉叫声的低沉、连绵不断。而我的“鸣叫”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生:我用 “躺”来描绘“黄蜂”,书上用“伏”,比“躺”好。“伏”字写出了黄蜂臃肿的体态,慵懒的特性,而且“伏”写出黄蜂休息的方向即胸腹朝下卧倒。我的“躺”字则没有这个表达效果,我自叹不如。

生:修饰“叫天子”我用“飞”,书上用“窜”,比我好多了。“窜”刻画了鸟飞得轻捷、迅猛。

生:修饰“叫天子”我用“插”,书上用“窜”,如果没有“窜”,我觉得“插”字挺好。

师:我很佩服你的胆气,敢于挑战权威。在这段文字里,鲁迅先生用了传神的笔墨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百草园童话般的景致。

刚才同学们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对词语进行了推敲,深入感受了动物的神态、植物的特性。黄蜂的肥胖,叫天子的轻捷,蟋蟀、蚰蛉的动听鸣叫都跃然纸上。文学批评家葛红兵曾说: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其实不仅读小说如此,其他文学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师:快速阅读百草园这部分,用一句话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这真是一个 的百草园

生:充满乐趣

生:生机盎然

生:魔幻般

师: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阅读经验,推测一下鲁迅当时的心境。

生(齐说):愉悦。高兴。

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泪揩了,血消了;

屠夫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

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华盖集续编》

说得自夸一点,就如同悲喜时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现在更不想和谁去抢夺所谓公理或正义。——《华盖集》

师:我们来了解同期作品,或许对我们了解鲁迅当时的心境会有帮助:出示资料:

从这则材料可推测当时鲁迅的心情如何?

生:悲愤。愤慨。无奈。

师: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是苦闷的,生活、工作都不顺心如意。再看《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段文字: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鲁迅)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

从以上材料中你们得到什么信息?

生:鲁迅的心情是沉重的,悲愤的,无奈的。

师:那么大家怎么看待这似乎矛盾的现象?你怎么认为?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当时情绪低落,他想从温暖的往事中获得慰藉,以便更好的工作战斗。

师:好一个温暖的“慰藉”!这几段文字表明鲁迅先生在与外界的论战过程中,工作、生活不如意,都转化为内心的“纷扰”,当时他的心情是沉重的,同时袭来的是绵绵无尽的悲凉,以及焕发出一种生命的欲求:从内心深处的记忆中,寻找生命的“闲静”,以抵御这样的“纷扰”,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

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鲁迅心灵深处的呼唤,《朝花夕拾》可以说是鲁迅的“安魂曲”。生活也许很灰暗,但是只要精神家园中有一缕永远的阳光,那么生命就会呈现最本质的暖色,我们灵魂的栖居地也会温暖如春。

四、作业

阅读《朝花夕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杏林子作品精选》

[教学反思]

如何看待鲁迅作品?按钱理群先生的说法:研读鲁迅作品,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对具有精神原创性的大文学家、大思想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他们的精神扎根在孩子的心上。现在的中学好像只教考试,不教读书;或者说只教读书考试,不教思考。除了课本,中学生从哪里汲取精神资源?他们对中国文化究竟了解多少?他们有没有自己的人文思考?现在我们不仅教《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孔乙己》,而且引导学生注意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意义,让学生认识鲁迅,品读鲁迅,让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价值,认识经典的作用,学会从经典中汲取精神养料。

如何走进鲁迅作品?对于鲁迅作品,人们往往过份强调其政治思想意义,导致文本解读结果的一元论。就如本文,大家几乎都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乏味,老师迂腐严格,面目可憎。这种认识尺度的过份一致,着实让人担忧。它不仅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而且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要推陈出新。于是我的定位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快乐的,是爱自然的和追求知识的和谐统一关系。当我们在课堂再现“放开喉咙读一阵书”,“人声鼎沸”,“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以及吟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晴空……”的场景时,学生都会心地笑了,他们体会到了那种欢快、风趣的人情味和幽默感。

本课教学,让我对自身工作和目标有了重新认识和定位,对学生的人文发展有了更多的关怀。学生的理解力让我惊叹,不同的声音让我思考,感动和思考之余,我想我们教师除了努力,还是应该努力!努力汲取前沿学术成果,努力为学生创设传递人文精神的平台,努力为他们输送厚实的文学养料。

教硕同学点评:

潘老师的课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

首先是立意新。品味严厉的“三味书屋”里温馨的人情味,感悟旁人眼里的“荒园”的盎然生机,用同时期的部分杂文篇章印证作者的心路历程,构成相互解释的文本群,这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作者所寄寓的表层意义,还深刻地指出“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 的振聋发聩地呐喊,最后亮出《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安魂曲”的独到见解。这样便从狭隘的就文解文,上升到从文化的高度来观照文本。

其次是课堂设计新。潘老师别出心裁地从三味书屋的灵魂人物寿镜吾老先生入手,剥茧抽丝,层层深入解读,由三味书屋泥腿至百草园,这个教材处理令人耳目一新。鉴赏语言艺术,本是语文学科的固有使命。这堂课上,老师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之美,可谓颇具语文本色。如百草园写景状物段的品析,深得语言三昧!

这堂课且听且思,回味无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102100.html

更多阅读

《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执教学校:济渎路学校七年级(4)班执教人:史佩霞课堂实录及反思: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去年,中国一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让所有华人为之自豪。其实,有能力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作家不止莫言

《祝福》 课堂教学实录袁卫星 名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祝福》课堂教学实录师:上课。(师生问好)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

《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 雨霖铃教学实录及点评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本文原载上海《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昌元执教时间:2011年5月31日;班级:金华市第一中学高一(2)班师:同学们好。北宋时期,有一个人在当时的通俗音乐圈里非常有名,

声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教学实录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为网友纯情小处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