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答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工具性 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 识字和写字 ”、“阅读 ”、“ 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 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是 实践性很强 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 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生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7、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8、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语文学习活动)的教学重点。

12、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 (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 (经验世界) 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13、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 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14(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15、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6、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 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建构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 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17、《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 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 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8、《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21、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

23、《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4、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 分解式目标 和交融式目标

25“分解式目标”按照 知识与能力 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26、“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 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 三维 的目标都 交融 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27、清晰明确 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28、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 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 何种效果 ,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目标达成的 层次性 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 可操作性 与教学效果的 可测度性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4、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7、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8、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它可以理解为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的一切课程资源。

9、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11、动态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那些以活动过程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12、体验学习: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望。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三、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4、新课程要求老师角色怎么转变?

答: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师生互相交流对话,互助性强。当然课堂教学贯彻多元评价、人文关怀,教师文化积淀丰富,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新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

5、《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有哪些要求?

答: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难度降低了,时间减少了,但是汉语拼音的能力并没有削弱。

6、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答:(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10、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1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2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3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4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11、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途径,不是目的。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13、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①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②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③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④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4、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15、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19、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答: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1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3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1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2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3课内的“拓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20、什么是课程资源?答: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1、课程资源有哪些种类?

答: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的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22、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答: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的挑战,也是依次革命。“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23、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

答:“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如:教学《捞铁牛》一文第二段,这一段包括四、五、六自然段,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可以这样处理这一部分的:(1)课前用小木板、木条制作了类似教材插图中的“大船”,还准备了绳子、石块、“铁牛”(用大石快代替)、玻璃缸。(2)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演示怀丙捞铁牛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说说他们在捞铁牛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3)最后再读第四自然段,去验证观察的结果。 又如: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24、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四、观点论述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2、试述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3、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受还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比如某些生字的读写,某些词的意思就需要接受性学习。

4、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1)优化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拼音乐园(如板报、墙报、拼音角等)内容。(2)借助游戏活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把游戏引入教学实践,寓教于乐,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借助图画等媒体,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富有童趣,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4)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动手摆一摆,捏一捏等实践活动。(5)开放教学时空,汉语拼音教学应拓展教学时空,针对本地方言的特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儿童言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正面教育。

7、《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少指导是必然的,不指导是不可能的。《课标》提倡学生自由表达,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但并不是不指导。作为教师,既要上顾课标,下思学情,利用教材,开发资源,沟通生活,激发想象,鼓励创新,给学生的习作创设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把习作引向其他学科的学习,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广袤的想象空间,鼓励“童话化”、个性化习作,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自由习作,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8、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与能力”不重要了。请问你是怎么看待的?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

9、你认为“生命课堂”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影响着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全迸发出一些充满生命灵动的想法。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判断生成信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的价值,适时调整预设,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我认为“生命课堂”有下列具体表现: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

10、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事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多元感悟,许多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了学生的误解。于是学生绞尽脑汁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赞赏。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学生有“我敬佩白骨精”的个性化解读,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稍一点拨,学生就会发现白骨精的出发点是残害别人,越会动脑筋想办法,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们敬佩、学习。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16有人说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语文课程资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17、城市学校中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一定比农村学校多。这样书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不对.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二是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三是动态语文课程资源。从中可以知道: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它并没有城市与农村之分。并不是说农村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网络设备,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就一定比城市学校少。我们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观,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深入的挖掘能力和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并投入到这充满热情与创新的工作中,一定能收获与城市老师同样多的语文课程资源。

18、有人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语文书上的内容就能把语文学好,教师不必花时间与精力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答:不赞同。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正因为这样而显得特别重要。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素质、实现创造性的跨越平台。作为第一线的课堂实施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和所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样,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只要我们是有心人,只要愿意不懈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不断收获精彩。

19、有观点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这就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知识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你怎么认为?

答:《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中的要素就包括语文知识。《新课标》中是这样表述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仍然要学习语言知识,但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随文学习,而不是概念的演绎;二是“不求系统和完整”,也就是不要把大学生中文系要学的汉语的系统知识全都下放到中小学,而是要根据需要适当教学;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小学语文学习是以语言运用主的,而不是以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为主的,因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必须重视语言环境。新课程改革也好,传统教学也好,从来没有否定过语文知识的教学,淡化语文知识的教学,只不过是从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不再像过去那样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而不是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教学是可有可无的。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常用标点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仅供参考)

20、你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感与学习兴趣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课程推进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观。然而目前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为体现“自主”而放任自流,教师对于学生的感知或是听之任之,或是蜻蜓点水,或都予以肯定,缺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和在感情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有时自主学习又华而不实,我们看到的自主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虚假的自主,学生在活动中没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没有更多的时间实践,每次只是匆匆而过,活动效果大打折扣。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交流,拓展了获取知识、能力、情感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还创设了自由、平等、活动的空间,解放了学生的个性,树立了进取精神。但目前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合作中优生唱独角戏,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合作;合作时间没有保证,学生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结束了。教师对采用合作学习过于随便;合作学习没有明确分工,不能提高学生合作技能等。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带领学生走上了新的学习旅程。但许多教师对探究学习是雾里看花,教学中安排的探究环节设计往往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甚至离开教材与学生进行空对空的交流。有时的探究活动是教师信手拈来,不能引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过于随意,或是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交流中产生各自为阵的局面,这些都不能实现应有的探究效果。4、体验学习“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实施建议”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是在我们看到的体验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因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视了文本内容中有价值的东西。(仅供参考)

21、“‘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写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是一种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观。当然,“自主”并不是指那些无节制地沉湎与学业以外的活动,放任自流的行动方式,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谁也管不着的“天马行空”式的学习态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在缺乏有效支持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无法履行这种方法。所以如果教师在组织自主学习时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一味地对学生放任自流,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支持性的参与对学生来说更有意义。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决定了“自主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除了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串联教学环节、维持课堂纪律,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教师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包括:(1)组织:组织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2)教学:教师应提供学习目标或方法上的建议,帮助学生训练技能、提供反馈,解释学习中的理论概念。(3)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向更独立、更高层次的学习方式的过渡。总之,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仅供参考)

五、教学设计

1、请为拼音“zc s”教学写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出示小朋友、小刺猬、蚕宝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中来了3位客人,他们是冬冬、小刺猬和蚕宝宝,他们来和我们一块儿学习,我们欢迎不欢迎?  (三)教学声母zc s的读音和字形。  (1)看图说话引出z: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z”.  教学z的发音。 示范发音。注意发音时牙齿不能舌尖咬住。顺口溜记形:冬冬写字zz z,像个2字z zz。  (2)看图说话引出c:图上画着什么?刺猬的“刺”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c”.教学c的发音。示范发音z和c,说说有什么不同?(z要用力,要送气。)  顺口溜记形:小小刺猬cc c,半个圆圈c c c。  (3)看图说话引出s:图上画着什么?  吐丝的“丝”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s”,   教学s的发音。(教师领读,学生模仿。)   顺口溜记形:蚕儿吐丝s ss,半个8字s s s。  

2、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

1、我们来认识一对好朋友,谁见过他们?在哪里见过?2、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读音)同桌互相叫一叫,看谁更能干。3、看他们的样子,觉得怎么样?(长得很像)哪里像?哪里又不像呢?想个好办法记住他们,不会认错。(左下一个工,右下一个口)4、他们各自还有哪些好朋友呢?(左边、左手、右耳、右面……)5、游戏:我点,我点,我点点点。

3、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语交际的片断。

本文的宗旨是让学生体会到做人的真谛——诚实。我结合课文设计了以下交流点:1、雄日的花种不开花时他是怎么做的?2、看见别人都捧着开满鲜花的花盆,雄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3、当国王询问雄日时,雄日是怎么回答的?4、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当继承人?先是小组内讨论,并分角色表演,作到人人参与。通过讨论知道做人要真诚。然后以雄日成了国王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为主问题,描述一些雄日当国王期间国内发生的不好现象,请同学们个抒己见说说雄日是怎么处理的?是怎么教育那些不诚实的人的?在百姓的眼里雄日是一个怎样的国王?你们喜欢这样的国王吗?为什么?学生自然是说他公平、真诚。那么你是个诚实的孩子吗?能把你做的诚实的事跟大家谈一谈吗?在坐其余学生可对他所说的发表评论。最后让学生知道美不一定就是好,空不一定就是不好。并送给同学们两句陶行知老爷爷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铭记做人的真谛——诚实。

4、《一夜的工作》一课中对于“极其简单”一次的品悟,你可以如何设计?

师:(巡视)同学们,请自读课文若有让你为之一颤的文字,请在句子上做些记号。找出来还不够,你得细细地品,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光在心里品还不够,还得在书上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用一个词一句话都行。  师(巡视)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你读着读着,你有一种冲动,你想大声的朗读,读你找到的、品过的句子。  (生自主读书3、4分钟)  师:停,总理的这一夜,读着读着,我们的心都为之一颤,是吗?请你读你的句子。  生1:“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师:读着读着,你为什么为之一颤?  生1:因为……简单  师:假如你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你想用哪个词?  生1:极其简单  师:请你再读,把“极其简单”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好,齐读,体会体会“极其简单”的这四个字  生:(齐读)  师:“如此而已”,是的,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也可以猜猜。  生猜:(毛泽东、末代皇帝溥仪) 师:你说得没错,这个人比溥仪更大。这是清朝摄政王载亨住过的房子,摄政王就是……摄政王的宫殿,可能会有哪些陈设?  生说:(古董、无价之宝、西洋沙发、黄金美玉珍宝、奇花异草,山水盆景) 师:这是……曾经是那么昂贵的陈设,但是当这座高大的宫殿成为我们总理居住的房子,读下去——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师:岁月……曾经有那样多的奇珍异宝、家具,如今成了总理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总理!同志们,同学们,“极其简单”真的简单吗?  生:简单  师:对,陈设是简单,但对总理来说简单吗?不简单,不简单是什么?    师: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是谁住的吗?周总理是堂堂一个总理,他有……的权利,有……的权利。对于总理办公的地方,它应该有什么?  生说:(沙发、字画、文房四宝、很大的办公桌)、师:你觉得太小了,甚至堆不下更多的文件。对吗?  师:现在这座房子成了总理办公的地方,但室内——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  师:”本来……沙发、办公桌,……总理本应该……但现在——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  师:你说极其简单,简单吗?  生:不简单  师:什么不简单?  生:周总理这个人  生:品质不简单  生:性格不简单  生:精神不简单  师:精神不简单吗!说得多好!当你读这句话时,……  师:此时此刻,当你读这句话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这句子的?  生:敬佩  生:崇高  生:佩服  师:来,我们一起来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同学们,这样看似简单,又极其不简单的句子还有吗?  生:“花生米的颗数并不多,……增加了份量”  师:你是怎么体会到极不简单?  生:总理吃夜宵就只吃几颗花生米……  师:你又怎样看是极其不简单的?    师:喝这杯茶的是谁?吃花生米的是谁?他是怎样的情况吃这点东西?所以你体会到总理的不简单。  生:齐读  师:真好,是啊!总理的简朴的生活让我们感动。

5、请你设计一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案

请你任选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案,并根据此设计教学过程《新年心语》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教学内容:设计制作一份新年贺卡并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教学目的:1、在新年到来之际,尝试着给自己的亲友、老师或同学送上一份新年的祝福、感激或劝勉等。2、在自主探究的读写活动中培养兴趣,激发情感,感受人情之美,进一步体验人间真情。3、培养美术、写话、电脑等综合运用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现有资源自主探究,培养搜集、处理资料,创造性地使用资源,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课前准备: 美术课上制作完成“新年心语”贺年卡的封面。活动过程一、 谈话激趣同学们,2006年的元旦近在眼前,新的一年又将开始。同学们都希望通过做贺卡来表达大家对亲朋好友的新年祝愿,为了帮助大家实现这一心愿,我们进行了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取名为“新年心语”。谁来说说什么是“心语”?(发自内心的、有真情实感的话)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设计制作贺卡封面;第二阶段是在贺卡上写心语、送贺卡。二、欣赏贺卡封面上一节美术课上我们一起制作完成了贺卡的封面,先来欣赏一下!三、撰写制作封面制作得都很好,但要使它成为一件精美的礼物送给别人,我们还需要在这上面写下满含真情祝愿的话语。怎么写呢?请看!(一)初步感知“心语”。1、出示范例。2、阅读讨论。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是谁写的?写给谁的?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写的? 都写了些什么?逐一讨论问题,然后指名读。师:当新年的钟声快要敲响的时候,学生送来了新年的祝福,哎呀!我突然觉得一年来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我很高兴,因为学生懂事了,他们做了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大家看,这当中哪些句子特别感人,你想再读一读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感情。3、今年哪些同学已经收到了贺卡?请到前面来,读一读,让我们一同分享你的快乐。(三人)(1)你收到贺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你打算怎么办呢?(送贺卡给对方)师:对!收到贺卡的同学就要及时祝福对方,我们应该互相祝福,彼此勉励,在交往中增进友谊,共同进步。(3)大家都想这样做吗?(二)说心语。1谁来说说,你打算祝福谁? 为什么?2、学生说“心语”,师生评议。(三)写心语。人间最美好、最高尚的就是一个“情”字,亲情、友情、师生情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爱,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好,请大家把心中的话儿在草稿纸上写下来!1明确要求: (1)以书信的格式写;(2)写上真心的感激与祝愿。2学生开始写作、讨论,教师巡视。3老师选一“心语”输入电脑。4、呈现评议、修改电脑中的“心语”,然后指导排版(横、纵)美化。5、学生修改、誊写、美化。四、展示评议后随机送卡祝贺展示贺卡——生读——师生评——送出1、指名展示介绍自己的贺卡。2、赠送贺卡,互相祝贺。(1)当众赠送。(引导进行口语交际、礼仪教育)哪些人的贺卡是送给本班同学的?把你的同学请到前面来。明确送贺卡的要求。有礼貌;态度大方;说清楚。 (2)个别赠送。同学们的贺卡五彩缤纷,祝福的话语也各不相同,大家送去的是心里话,是友情,是爱心。就在这一声声的祝贺中,同学之间增进了友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和谐,更加美好。(3)回家赠送。(4)邮寄。(5)发电子邮件。老师这儿还有一份电子贺卡,但怎样赠送出去呢?六、总结延展新年到来之际,我们做贺卡、送贺卡,初步体验人际交往的乐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10、北京将在2008年奥运会,请你以《奥运—北京》为主题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片断。

活动过程设计(一)、介绍活动目的,简要了解活动的过程安排由教师向学生介绍这次活动的目的: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都感到骄傲和自豪。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更多的知识,并且把自己获得的有关知识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就做一次小编辑,我们分组完成一份小报(图文混排),并且将自己的成果放到因特网上与别人共享。让世人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二)、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完成的小报,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目标。1、学生观看教师的作品。2、共同讨论分析教师范例的特点。教师范例的主题是什么?文章内容是否与主题有关?整个小报采用了怎样的布局样式?图片是否符合主题思想?……(三)、将学生分组, (四)、资料汇总、分析,初步制作1、了解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到多少“北京奥运”的文字知识和图片。以此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A你知道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的三个理念是什么?(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B你知道北京申奥宣传口号是什么?(新北京新奥运)C你知道北京申办奥运会徽的含义吗?(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D奥运会的运动项目有哪些?(田径、赛艇、棒球、自行车、游泳、拳击、排球……)E、你还知道了北京奥运的哪些常识?2请学生说说:你对“北京奥运”的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奥运历史、中国历届金牌数、吉祥物、会徽、火炬、奥运建筑、绿色奥运……)3有关“北京奥运”的知流,确立主题。4根据各自确立的主题,采用筛选法,保留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5将各小组的其它资料共享,使其他小组能从别人的资料库中获取有用的资源。6、有些文字资料,内容较长,而我们小报的版面有限,所以请同学进行分析概括,精选出最主要的内容备用。7各组各自分工,设计小报版面样式、色彩搭配、内容剪辑,图片插入(须考虑图片是否切合主题、插入的地方、大小……)8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完成小报的文稿编辑工作。

11、请为下面这段话设计一份教学方案:长城气魄雄伟。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城墙高8至10米,用大条石和城砖砌成。城墙顶部铺着平整的方砖,五六匹马可以并排行走。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教学目标: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解决文中的难点。  2、指导学生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内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教学过程:1.、看长城风光片。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听教师朗读,思考:你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3 学生自学。 4找学习伙伴交流:可交流自学情况,可朗读体现自己的感悟 5、全班交流。重点句举例: 6、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 (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 (3)、朗读体会。(个人——集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情况。) 7、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来读这一句话? (2)、两组交流:谈自己的处理——现场朗读。 (3)、学生评价同学、教师的朗读,加深对句子中蕴涵的感情的理解。 (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8、随音乐朗诵课文,表现长城的气魄雄伟。视觉认识:长城气魄雄伟 

1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请结合某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处口语交际的案例。设计提示:⑴、抓导入环节进行口语交际,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⑵、抓重点字词进行口语交际,加深理解,锤炼语言。⑶、抓重点句段进行口语交际,揭示中心,抒发情感。 ⑷、抓空白填补进行口语交际,启发想象,扩展思路。⑸、抓疑惑之处进行口语交际,引发争论,明辨事理。⑹、抓总结归纳进行口语交际,扩展延伸,升华全题。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呢?生:我和家人在一块儿吃年夜饭。生:我和哥哥在放美丽的烟花,满天的烟花可漂亮了。生:我们一家人穿着新衣服到广场玩,那儿的喷泉变化可多了。师:同学们的大年夜过得多么幸福!可是你们知道吗,在遥远的丹麦有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却光着头、赤着脚去卖火柴。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二)初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师:读了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我觉得小女孩很可怜,我很同情她。生: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对比小女孩的生活真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啊。生:我很气愤,究竟是谁让小女孩受这么多的苦啊。师:(出示挂图)是啊,卖火柴的小女孩好可怜!同学们看图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了。生:小女孩身上只穿了一件破衣服,披着条旧围巾,我觉得她可怜。生:我觉得小女孩可怜在大雪天还光着头赤着脚在走路。生:小女孩都抱成一团了,雪花还无情地落在她身上,能不可怜吗?师:你们说小女孩这个时候冷吗?请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说说。(三)总结全文,思想升华:师:同学们,小女孩这样可怜,让我们伸出友谊之手去帮助她,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你会怎样帮助她呢?生:我会认小女孩做妹妹,给她吃好穿暖,还让她像个小公主一样温暖快乐。生:我会给她介绍好多朋友,让她不再孤单……生:我会把她带到这儿,让她和我们一起学习、游戏。师:可惜,你们的爱心小女孩是无法感受到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冷漠的世界里。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努力吧!

1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一则教学案例。

案例《丑小鸭》教师出示丑小鸭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上的这只小鸭子是怎样的?指名学生说,教师随机板演重点词语。请同学们从书上划出描写丑小鸭外貌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背诵书上的句子。教师课件展示白天鹅展翅飞翔录像,请同学们说说白天鹅是怎样的?指名学生说,教师随机板演重点词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划出课文中描写白天鹅外貌的句子。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同是描写白天鹅,书上写的和同学们说的有什么不同?背诵描写白天鹅外貌的有关句子。总结写作方法。(三)教师课件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如:大象、狮子、白兔、松鼠、金鱼等,学生可任选其中一种动物进行练笔,也可以写自己喜爱的其他小动物或某一物体。交流习作片段,评议。点评:这案例,是对如何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的探索。他在教学中都体现了一个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运用。一、把时间还给学生。《丑小鸭》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为学生提供说的内容,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教给学生说的方法。二、把课堂融入生活。《丑小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方法,为学生提供各种熟悉的动物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三、让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一个舞台。《丑小鸭》老师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但并不局限于此,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的天地。`

14写一个汉语拼音教学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片段。

《ai eiui》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 eiui组成的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2、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二、教学重难点:  声母与aieiui组成的拼读与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一、复习拼音。  1、同学们,谁还认识这些拼音娃娃?(教师指名学生读韵母“aieiui”)  2、这些拼音娃娃和声母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的音节,你们能读出来吗?(指名学生读音节:chuizai pei meidai。)  二、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女孩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读“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  2、小女孩说话的时候,小白兔也敢来了。你们喜欢小白兔吗?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谈论小白兔——有从外形上说的,有从习性上说的,有借助童话说的。)  三、学习儿歌。  1、教师教读儿歌。  2、让学生说说儿歌中的小白兔怎么样?  3、认识生字。  (1)指名学生读音节  (2)自主识字,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是怎么认识的?(有的说是从广告上学的;有的说是爸爸教的;有的说通过拼读认识的;有的说是同桌告诉的;有的说这个字是某个人的名字……学生回答时,还让学生给生字找个朋友,组成词语)  4、课堂间休。(当学生汇报“在”的时候,要学生用“在”说一句话。学生说“春天在哪里?”教师顺势要学生唱《春天在哪里》。教师和学生边唱边跳。)  5、读儿歌。  (1)教师领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2)教师引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3)小组轮读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加动作读  (6)学生表演读  (7)教师与学生合作着表演读  (8)师生同唱“小兔乖乖”  四、巩固生字。  1、教师创设问题:“小白兔和你们比谁最聪明呀?下面你们和小白兔比一比,记一记课文下面的生字吧!”  2、开火车游戏。(学生读生字卡片

15、请设计一个随文识字的教学片段。 例: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风》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的片段:1、师:你想读读《风》这首小诗吗?那就看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古诗《风》),自己小声地读读吧。边读边找出不认识的字。2、生自由读诗。3、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4、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5、学生全班交流。6、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出示投影片——单独列出的生字)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7、交流8、师: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预设:生1: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生2: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生3: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9、师: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小组合作识字。10、师:你们看,这些字宝宝在和我们做游戏呢。它们淘气地躲在小动物的身后,你能根据它露出来的那部分猜一猜,这是课文中的哪个字吗?(出示生字卡片,猜字游戏)11、师:和我们做过游戏,这些字宝宝被风吹回到了我们的小诗中,现在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自己先读一读。12、指名读,其他同学做听众并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为字音是否准确。13、师:刚才,孩子们学得真认真。我想奖励同学们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宝贵的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当风吹起来的时候,我们周围的景物是怎么变化的?(仅供参考)

六、案例分析题

1、一位教师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请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进行评述。该位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了新课标中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既强调合作学习,又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习者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中的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改善了师生的双向信息和情感沟通,从而在教学中构建了立体动态的沟通途径。使合作者之间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的发展。这样就改变了学生“孤军奋战''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设计很巧妙。

2、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该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目标清晰明确,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明确表述教学目标,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如“合理想象”是在了解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用“对比手法”学习写作方法。

5、试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谈谈你的看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一理论在这一课堂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就要对每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观。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怀,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聪明人,体现出评价是为了孩子发展的理念。但也有个别处引导得不够巧妙。

6、窦桂梅老师在执教《落叶》一课时有这么一个片段:请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评价这个片段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事实上,除了显性的课程资源,学生的体验也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它虽是隐性的、潜在的,但一旦得以唤醒、激活,它是相当可观、丰富的。在窦老师执教的这个片段中,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强调的是“要读出你的体会,要读出你的理解。”这无疑给学生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文本意思,尊重他们的不同个性。文本在孩子的体验与接受中获得了意义。而学生则通过阅读、体验,提高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使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质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深。同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7、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请你综合评述这教学过程。

答: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不足的是:①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如在学生读完诗歌《赠汪伦》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欣赏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②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赠汪伦》。看上去是形式多样,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点本末倒置,丧失了语文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8、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的片段:你认为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有哪些优点?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答:优点:上述片断中,教师重视唤起学生生活的回忆,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建立了意义对话的桥梁。师生对文本的作用是积极的,获取的信息是个性化的,学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学生反复接触课文语言,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实现了多元对话的过程。缺点:片断中教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是大力赞赏,容易引起了学生的误解。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以上片断中,后三位学生的回答明显已经偏离了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这些只是乌鸦的几个小缺点,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别人的长处,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9、这是一位老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你是怎么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

答: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并没有充分领会自主学习的内涵,操作上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因此说,自主学习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习观。然而凡事都有个适用性,“过犹不及”是大忌。在本片断的识字游戏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是华而不实的自主。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不过随意摘抢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呢?摘抢后的支配权还在教师手中。

13、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请您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与的角度进行评述

答:这是一个交融式目标。课程目标的设计虽然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但缺乏一定的层次性,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教学的可操作性不强。“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虽然语言简洁,却表述模糊。如:“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如何揣摩,揣摩到怎样的程度应说清楚。“目标2”对读写拓展的言语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没有具体写出,缺乏教学的可操作性。“发展语言“的要求没有明确指出,缺乏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教学目标的第3点,叙写无误,却显得空洞笼统。

14、以下是浙教版第11册《三顾茅庐》的教学片段: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你认为本案例“词义教学”给你什么启示?

答:《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大贤”这个词,一连问了5个问题,而且这5个问题都与“大贤”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就把文中的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变成孩子能够理解的东西。理解了“大贤”这个词,孔明那不同一般的丰满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就把握了全文的精神,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词义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广化、深化、敏化了学生的思维,突出一点盘活全文,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15、学习《五彩池》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试从教学方式的角度评述以上教学片段。评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发展思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思维”应与“语言”共生。案例中的教师通过语言示范:“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引导学生发生思维的迁移,把学生已经停留在五彩池“形美”的比喻,牵引到“神美”的想像中。学生的思维就在这时从禁锢变得豁然开朗,“奇妙的想象”自然“脱口而出”了。由此,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对语言的自主构建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发生了偏差或禁锢时,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更层次的文本价值。案例中的教师就是运用了示范引导才使学生的想象能天马行空。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连接之处,以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案例中的教师就很善于“指点迷津”,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例子,就给学生的思维解了禁。(仅供参考)

16、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评析: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仅供参考) 

17、请点评下面的识字教学片段:评析:《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低段的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持久,但案例中的教师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与偏旁见面。她把偏旁称为“偏旁娃娃”,把认识偏旁称为“与大家交朋友”,把找到字中的偏旁称为“捉迷藏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都迎合了儿童的心理,使学生对偏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课堂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识字环境。所以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活跃,他们能结合各自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记忆生字,效果颇佳。教学中,教师不但语言亲切活泼,而且采用了儿童最喜欢的识字教学形式——游戏(捉迷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游戏中兴奋不已,识字自然就欲罢不能了。游戏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运用。 

小学语文素养大赛主观试题

1、【《勇气》是冀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占区,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法国农妇毫不犹豫的把美国伞兵领进屋内,德军发现法国农妇救助了美国伞兵就枪杀了她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设法逃出来,第二次向法国农妇求救,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教参上指出文章中有两种勇气:美国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

一位老师执教《勇气》这课,快要下课的时候,一个小男生突然站起来:“老师,你看,美国伞兵是牺牲了别人,来谋求自己的生存,他是一个生命,难道法国妇女一家就不是生命?”课堂上顿时骚动了起来。】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答案要点: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中对这个美国伞兵第二次想农妇求助的具体描写,去体会当时美国伞兵、法国农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真实意图。

2、《自然之道》讲的是一群游人在大海边去游玩。游人见到出来侦查的幼海龟面临被嘲鹰捉住的危险,强烈要求导游将幼海龟救起来送回到大海。结果,窝里成群的幼龟出来了,被嘲鹰当做了一顿每餐。游人们这才知道第一支幼龟是出来侦察,如果它不回去,其他幼龟就会以为外面是安全的。课文的主旨是告诉人们: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类不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预。作者在结尾写道: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教学中,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那只侦察幼龟也有可能被嘲鹰叼走,巢中的幼龟们一样会得到错误信息而倾巢而出,那样它们的损失会比文中这种情况更大。怎么能说"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答案要点:

第一、没有人类干预,被调走仅仅是可能,从概率来讲,是百分之五十;而有了人类干预,坏的结果则是百分之百!

第二、他作为一个导游,他应该知道不干预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形。但是他说了,甚至说的绝对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在强调人类干预有时候会适得其反。作者这里引用这句话,,目的不是探讨一个话语对错的问题,而是用这样“绝对”说法,来强调:我们人类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干预自然的正常规律。

3、【在《詹天佑》这篇课文中,第三段,作者介绍了修筑这条铁路的困难,写了帝国主义者的态度,其实,这是对帝国主义者阻挠、要挟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强调这条铁路修筑非常困难。为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埋下了伏笔。课文写道: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读到这段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来:“老师,这句话有逻辑问题。各国,难道不包括中国吗?”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答案要点:肯定学生的看法。这句话在逻辑上的确存在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这样写表现出了帝国主义者的什么态度?第一,中国没有著名的工程师,是对上文“能在南口以北修筑忒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一句做了一个解释,第二,他们根本就没有把中国这个国家当个主权国家看,这样看似矛盾的、不合逻辑的表述则表达出了外国人的狂妄、对中国的态度的轻蔑——不单单是话语内容表现了帝国主义媒体的对中国人的轻蔑,连语气都是轻蔑的——“至于中国人”中的“至于”是个连词,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根本就不在考虑之内”的语气。而作者,是通过这样的言语方式,入骨地表现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对中国这个国家主权的轻蔑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工程的艰难。

4、有位老师指教《卜算子·咏梅》一课。他先让学生背诵学过《石灰吟》,然后问学生:你觉得我们背诵的古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很押韵、字数一样多。然后,老师板书:今天我们学习《词二首咏梅》,我们来研究一下:词跟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读这两首词,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课后与他交谈时,他提到:我这也是在创设情境。

问题:这位老师谈到的“创设情境”与过去我们谈到的“创设情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答案要点:相同的地方,都是情境。创设情境,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动机背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实际需求——将其注意力印象一种特定的学习对象,并对之产生适度强烈的学习倾向。

不同的地方:过去我们谈到的创设情境往往是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入手的。而这位老师是从语言文字的形式入手创设情境的。

5、教师教学一年级《荷叶圆圆》课文原文如下: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停机坪”,教学中,两位老师分别这样处理:

案例一:

学生读完小蜻蜓的话,老师:“停机坪是什么意思?”学生:“停机坪就是飞机停靠的地方”。老师:“好啊,这里小蜻蜓把荷叶当成了停机坪,绿色的停机坪。大家再来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学生读书。

案例二:学生读完这句话,老师问:“停机坪是什么意思?”学生:“停机坪就是飞机停靠的地方”。老师:“蜻蜓为什么把这里说成是‘我的停机坪’?”学生:……老师:“你们看看,蜻蜓飞起来,身体的样子……”学生:“老师,我知道了,蜻蜓的身体就像直升飞机。”老师:“如果别的昆虫,比如小蝴蝶落在上面,叫停机坪吗?”学生:“不行,因为它的身体不像飞机。课文里,蜻蜓说的是‘我的停机坪’,我像飞机,所以,这里才叫停机坪。如果是别的小昆虫,就得起另外的名字。”……

问题:请你结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教学要求,来分析一下两位老师的教学效益。

答案要点:第二位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读懂了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体会了这是打比方,打比方的时候,要根据事物的特点,找出准确的联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到了语言的准确性特点,从而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6、新课程出现了“三维目标”这样的提法,其中一条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谈到这条目标,有老师认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实就是我们过去谈到的“思想道德、文本的情感思想、社会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文以载道”的“道”。而有的老师则认为这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单单是传统教学中的“道”,还应包括对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认识。

问题:两种观点,你认同哪一种?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要点:第一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而第二种,注重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认识的体验的培养。按照这样的观点,教师教学才更注意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去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人的学习动机产生的最佳动机“认知内驱力”。

7、一位教师在教学《采蒲台的苇》(介绍作者回忆采蒲台苇塘发生的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保护干部的故事,赞美了采蒲台英雄的人民)一课的时候,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活动:1、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了一次搜集、了解白洋淀的风情、历史、地理资料、阅读孙犁的《荷花淀记事》主题活动,然后用了一个课时,来分类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关于白洋淀的信息。2、教学《采蒲台的苇》。3、结合了解白洋淀的活动和课堂教学,小组确立主题,办一张关于“我所了解的白洋淀”的手抄报。

问题:请你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分析一下这位老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有怎样的益处。

答案要点: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将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课有机结合;将语文课堂学习与感兴趣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作了经验铺垫,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没有经验,先做好经验铺垫;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学、用结合,主题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盒学语文、用语文的环境。

9、某位老师为了丰富学生的故事积累开展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学期初老师告诉学生:“从本学期开始,我们班要开展古诗诵读活动,每周同学们可以把你新背下来的古诗工工整整地抄录在小卡片上,贴在这个栏目中,向同学推荐。同时,我们班每天还要开古诗推介会,向全班推介你新背下来的古诗。推介采用值班制,每天一个小组。值日情况记入本小组的成绩,学期末我们要评选古诗诵读达标小组、优秀小组。”

“值日推荐”时,有小组成员背不出,可以请他人代替。但是,要给小组扣除半分。当然,若在这一周内能够完成推荐任务,半分还可以补回来。

活动活动过程中,老师还相机召开“古诗词诵读经验交流会”,请各小组谈一谈“自己小组是怎样使大家都能背下古诗的”,其中包括小组长检查监督、分享资料、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实行一帮一等。为了丰富搜集、推荐渠道,老师提示:可以推荐所与学古诗相同类别、相同作者的其他古诗,看各小组能够找到几首,并将找到、背下来的,记入小组总分;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做分析;同时还经常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搜集新到的图书。

学期中,老师开始布置新任务:我们班已经贴了几百首古诗了,看来,我们可以编几本《我们背下的古诗》专辑了,这样,在计算机课上,我们把这些古诗录好,班上出几本专集,你们看如何?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讨论,出专辑是按照人物归类还是按照朝代归类?还是按照诗歌的主题内容归类?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按照“主题内容”归类比较好。于是,任务布置下去了。用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字体和纸张打印好以后,班上专门用活动课对这些古诗进行分类。结果,大家发现:尽管这学期大家背下来的很多,但是,“分类出版”时,每本专辑收入的古诗太少了。

怎么办?同学们立即发言:赶快再找吧!对,先不着急出版,我们再找,争取期末以前。

学期末,出版专辑。同学们忙着设计封皮、目录,写前言,编辑手记。

问题:请你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分析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有哪些好处。

答案要点:第一,“小组值日推荐”,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效绩评价的作用,调动了小组内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积极性,小组内每个成员都为小组评优而发挥作用;第二,“推荐”、“出书”以“自我成就”活动的方式,调动了每一位同学搜集、背诵古诗的积极性,背诵不再是枯燥而是愉快的事情、要做的事情;第三,关注了课程的综合性——将计算机的学习使用成为了完成活动任务的工具,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语文的积累、读写、计算机使用等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整体高效提升。

10、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王玲湘老师执教《搭石》,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然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分析“伏”,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出示“伏“字字理结构图,讲述:

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接下来,老师说:“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老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师:为什么?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师:因为(指课件文字)——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

问题:请你梳理一下这个句子的教学思路,分析一下“王老师阅读课堂上,字词教学是怎样与文本的主旨体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答案要点

思路:伏——理所当然——纯厚的民风——风景。

在伏字的汉字演化中渗透崇敬长者这样的文化含蕴,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内容来体会这里的人们在“伏”时敬重长者,从“理所当然”来体会敬老爱幼已经成为时尚,进而很自然的理解到了这里的“风景”不单单是自然的,更重要的是“围绕搭石而让人们感受到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民风之美”。

王老师该“教”还是要教,但是,她的教不是“灌”而是为学生深入学习思考奠定基础,为学生推理找到前提,为学生想象找到方向,为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提供动力。

11、概括能力,是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重要能力。下面是对《这条小鱼在乎》一文的两种概括:

(1)文章以一个男人的独特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很有爱心的小男孩,因不忍心看到被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在浅水洼里挣扎,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拯救小鱼的故事。

(2)“一个小男孩,看到许多被暴风雨卷上岸边挣扎的小鱼,不停地去捡,一条又一条地扔回海里去。”

问题:你认为这两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结果中,那一种更好一些?为什么?

答案要点:概括,不是评价,而是尽量客观的对文章所介绍的事物、人物、事件、现象的是要特征的提炼和抽取,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概括与抽象不同,概括是对事物客观属性的主要特征的提炼和抽取;抽象,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提炼和抽取。

【文章以一个男人的独特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很有爱心的小男孩,因不忍心看到被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在浅水洼里挣扎,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拯救小鱼的故事。】个人认为:这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介绍,但还是不算好的概括。【文章以一个男人的独特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很有爱心的小男孩】这是写作特点,不是主要内容。【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拯救小鱼的故事。】则较为空洞——做事的特征没有抽取出来。

这里。“小男孩”是主要人物,“许多、挣扎的小鱼”是主要背景;“捡鱼”、“扔回海里”是主要事件,“不停”、“一条又一条”是小男孩做事的主要客观特征。第二种概括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12、冀教版五年级教材编入了《有个孩子叫咪咪桥》。《教学参考书》提出,教学这篇文章要指导孩子们体会“女儿”纯真无邪的童爱,同时提示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多多给予理解,要善于与孩子沟通。在这篇文章中,女儿纯真无邪的童爱是女儿关爱孩子给读者的启示;作为家长要理解孩子、善于与孩子沟通,是文中的“母亲”内心变化可能给一部分读者的启示。不同的人,因为视角不同,经验不同,理解文本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新课程倡导“允许学生多元理解、个性理解。”

但是,教学中,矛盾也出来了:是教育孩子们从小有爱心、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被小女孩的纯真无邪的童爱所感动;还是让孩子们发现自己家长的问题,回去以后告诉父母要多给孩子们理解、善于与子女沟通?还是兼而有之?有家长反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孩子不听话了,而是一个劲儿地强调父母应该理解他们。

问题:你怎样看待“多元理解”带来的矛盾?如果是你,会怎样处理这个问题?

答案要点:第一,作为教者,首先要把握文章本身传递出来的主要信息。虽然文章可能给人丰富的、多样的启示,但是作为作者,它主要要表达的是应该是“一个”主旨——围绕一个意思写、中心要突出,这是文章写作的基本要领,其他的内容都是为表达这个主旨服务的。

阅读也好、教学也好,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作者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意思”。学生阅读中会产生分歧,解决学生对主旨认识出现分歧的基本方法是引导学生去揣摩“作者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意思”。

揣摩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的主要方式是看作者写出来的语言文字。看他用了大量笔墨写了什么事件、什么人物、什么事物。用了较多笔墨来写的对象,往往是作者要表现的重点。《有个孩子叫咪咪桥》,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女儿对布娃娃像作者爱女儿一样的爱,而少量地写了自己对孩子的理解。

第二,从编者的角度来思考,编者将这篇文章编入教材,到底是为了教育家长还是为了教育孩子?作为读者对象而言,显然编者的意图还是侧重

第三、教学不慎带来的后果处理:引导家长和孩子来一起研究:这篇文章的妈妈为什么会“理解”孩子?是不是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理解”?这是应该教师、家长、学生一起再读文本来解决的问题。

13、《语文课程标准》从中段开始的口语交际要求中提出“在交谈中认真倾听”的要求。倾听又是一种态度。“倾”和“听”最早有联系地出现在一起是《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倾听”最早作为一个词语出现在《核工记》“户内一僧,侧耳倾听”。

问题:请你结合上面的陈述,来谈一谈:“倾听”对外部姿态和内心的要求,并说出理由。

答案要点:追溯“倾”字的起源,其实就是一个人身子歪斜(形声字),在《现代汉语词词典》中,“倾”被解释为“歪、斜;用尽”等;从“倾”这个词的解释,到早起出现的“倾听”的语言环境,都有“耳朵侧过来听”的意思,身子为什么要侧过来?表示关注,表示态度认真,表示对对方的言语的重视,表示与对方很亲近。在听的过程中,听清楚对方说了什么,抓住要点,同时做出判断: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是否有遗漏、是否需要补充、是否与我的观点一致,做出补充、纠正、发表不同意见的准备。

14、赏析语言文字的美妙,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夫。下面是五年级课文《松坊溪的冬天》中的两段话:

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木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林和竹林子,都披着白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

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从石桥上走过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桥下的溪水,正在淙淙地流着。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问题:(1)前面一段,作者用了三个“都披着白雪”,如果将前面两个“都披着白雪去掉”,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2)后面一段,前三句的句式完全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还是这三句话,如果句子之间换成逗号,是典型的排比句。但是,作者却写成了句号。这样写与用逗号,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答案要点:

(1)下雪了,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作者好像在吟唱。“都披着、都披着、都披着”,写出了语言的节奏。吟唱就需要语言的节奏,而去掉,则没有了这种节奏感。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视线的转移”。)

(2)仍然是在吟唱,吟唱的词句就应该是诗歌一样工整的。

(3)这里,为什么用了句号而不用逗号?用逗号,是排比。用句号就不再是排比了。那么,为什么作者这里不用排比呢?而用了句号,则表示出作者在静静的、细细的看、静静的欣赏玩味眼前的美景。看完了这里再看那里。排比则用于介绍着作者头脑中的连续的景象或者特点,用排比的句式,因为节奏快,而表现不出作者在静静的欣赏这样的情味。)

15、赏析语言文字的美妙,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夫。下面是三年级课文《陶罐和铁罐》的片段: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这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变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物品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问题(1)开始,铁罐称呼陶罐为“陶罐子”,如果换成“陶罐”也表达同样能够的意思,但是作者用了“陶罐子”,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2)在第三次对话中,作者用了“恼怒”,作者在这里用这样的一个词语,对于表现铁罐的性格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要点:(1)铁罐将对方称之为“陶罐子”,在这里,这“子”在表达着对对方的极度瞧不起、不尊敬对方啊。这是对铁罐人格的入骨刻画

(2)本来,应该恼怒的是面临着被侮辱的陶罐,但是在作者笔下,恰恰是铁罐。铁罐听了陶罐的争辩,竟然“愤怒”了,因为什么愤怒,因为陶罐想说他自己也有长处,铁罐竟然不能容忍陶罐有一点长处,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嘲讽、羞辱辩解,人家争辩一下,他竟然“恼怒”,这是何等霸道啊!在这里,作者用“换位的‘恼怒’”刻画出了铁罐“极其霸道”的形象,表现出了铁罐的傲慢、无理在不断升级。

15、下面是吉春亚老师《威尼斯小艇》的导入环节

一、教学引入,揭示课题

师:(板书“艇”,半包围结构的里面部分标注红色)我们认读这个字。(生读艇)

师:请注意红笔部分的书写,每个同学把这个字抄写三遍。(学生写生字三遍)

师:(出示挺庭 标红易错部分)你们读读这四个字。发现什么。

生:发现读音和ting有关,里面都有相同的部分。

师:汉字的书写有规律可循。(出示“小艇”图画)小艇虽小,和船的结构大致一样,请找到“船舱”和“船艄“

(生指出图画中的船稍和船舱的位置)

师:“舱”和“艄”都是生字。请书空这两个字。

(学生书空)

师:(板书“威尼斯的”)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课文是写“威尼斯”的小艇,不是写其他地方的小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一单元,我们要走进的是“异域风情”第一站----威尼斯。我们一起来欣赏欧洲意大利的这座闻名世界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的风光。大家一边看一边组织一两句话把看到的情景概括地说一说。

问题:(1)请你梳理一下吉春亚老师的导入思路。

(2)吉春亚老师这样导入新课,跟“先介绍威尼斯、再导入课题,然后读书,读后集中学习生字”效果上会有什么不同点?

答案要点:(1)艇——与“艇”关的“舱、艄”——艇的印象建立——威尼斯的小艇

(2)一是将识字任务的完成与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期待有机结合在一起,识字的过程同时是读懂课文关键事物的过程。二是吉老师这样处理,顺应了学生认识事物的心里规律:孩子们最先产生疑问的是小艇是什么样子(远离水域的学生,一般会先产生疑问),学习“艇”“舱、艄”的同时,认识了小艇的样子,然后读懂课题,识字与导入、激发阅读动机合为一体,实现了教学的高效——导入的过程同时学习了三个生字。单位时间的效率得到了提升。

16、在博客中,我读过这样的一段文字:今天,我批阅完学生的“观国庆阅兵有感”的写话,不禁忧心忡忡。原因是学生的作文写得“太好”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半开着玩笑问道:“你们的作文写得太好了,我的礼物都不够发的了。这些作文真的是你们自己写的吗?”班上的孩子都会心地笑了。只有几个孩子高高举起小手,骄傲地向我炫耀。我又问:“谁的作文是家长和你们一起写的!”顷刻间,小手林立。也许由于“甜蜜的棒棒”太有诱惑力了,班级中的孩子们特别爱写写话练习,总是期盼着我发写话本,奖励获得“星级”写话的孩子。这就造成了很多孩子想写好作文,不得不请家长来帮助。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班的家长们的确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所以班级的写话呈现了“表面繁荣”的景象。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习惯:有了什么重大事件,要组织孩子们看一看,然后写观感之类。这应该没错。但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泛泛,就是雷同,或者请人捉刀代笔。

问题:请你分析学生习作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给这位老师解决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具体的建议

答案要点:问题成因,主要是孩子们没有真正的“感”,或者,他们真正的感不是老师希望的、范文表达出来的。国庆观感,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的。可以从阅兵式的装备变化来谈,可以从参加阅兵的人的角度来谈。但是,作为小学生,“感”,更多的需要“现实”与“经验”的冲突来引发。如国庆观感,其实是阅兵式的内容、国庆阅兵表达的意图,与学生“经验”的冲突。

建议:在看国庆阅兵式之前,看看《开国大典》,或者看看上一次五十周年阅兵式,在这次看完之后,进行对比,恐怕好学生这次看的就要细致,就会看到很多变化,这就会出来“感”,真实的、深刻的,发自内心的。

学生写作之前,老师再次进行这些“冲突唤起”的引导,让他们细细的品味这些冲突,变化,细细的思考。

17、新课程提倡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下面这个案例,在落实三维目标方面除了一些问题。

《我有一个彩笔》教学后半程。  

  学生读完课文,老师问:“课文后半部分画的是什么?”“理想!”老师追问:“都有什么理想呢?”学生照着书本说出了“我”想画什么,为什么画。老师又问:“他想象得好吗?”学生齐答“很好!”

  老师说:“这么多的理想,非常好。你们读想象的时候,心情如何?”——“要是真有这么一致神奇的笔,以前就不会没有饭吃了。”“要是能看到海底,我会很高兴。”“要是有结满面包的大树,我一定会非常高兴。”老师问:“他画这些,是为谁画呢?”——“为吃不上饭的人。”“为穷人。”老师追问:“为什么这样说?”——“为了永远消灭饥荒。”“为了看清海底的宝藏。”老师出示了“宝藏”,让学生齐读后,问学生:“宝藏是什么?”学生开始了五花八门的回答。有的说是金银财宝,有的说是钱。一位学生干脆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海底寻宝杀人》的故事。

  老师把话题引向了“饥荒”,告诉学生,还多地方,还有穷人,他们还吃不上饭。接着,老师问学生:让你们画明天的理想,你们会画什么?为什么要画?

“我画直升飞机,让全班同学都到天上去游玩!”“我画宇宙飞船,让同学们都到宇宙去!”“我画导弹!”“我画超级坦克!”老师插了一句:“画武器干什么?”学生马上说:“打日本鬼子!”没等老师再问,其他学生马上抢过了话题:“我画大房子!”“我画自动的勺子,小妹妹喝水不烫手!”……

问题:请你分析一下,这个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出了什么问题?如果让你给这位老师提出建议,你会给出怎样的改进建议?

答案要点:

第一,学生没有课文中“现实”的知识和经验——世界上还有人受穷,地球资源越来越少,海底有丰富的宝藏等待开发,环境污染也来越严重……

建议:该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阅读的内容,没有进行铺垫,致使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不能够很好地调整、引导。就本节课来讲,实现目标需要课内与课外(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整合。

第二,教学脱离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饥荒、宝藏、美丽的天空”究竟是什么?

建议:老师应该针对语言文字恰当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来思考,进而认识课文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老师的意识中,三维的目标没能整合起来。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是被“以学生读书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为任务指向的”主题学习活动贯穿起来的。但本课的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想象训练与内容情感的理解体会相互脱节,老师把他们当成了若干个的目标想分别完成,课堂虽然放得很开,学生们所得却很有限了。

18、“写校园”,是作文教学中经常要安排的内容。一位老师在安排这次习作的时候,做了这样的设计:跟联谊学校联系,在两个学校的相同年级开展了一次互相向对方学生介绍本学校的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学生去观察学校的景物建筑、了解学校的文化特色等。学生观察搜集了相关资料之后,老师要求学生对资料进行选择——看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中,哪些内容可能是对方学校所没有的,或者是对方学校可能也有,但是我们学校却很有特色,跟他们不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自己觉得有价值、愿意向对方介绍的内容写下来,指导学生将这些内容介绍得很具体很详细。写完之后,誊写清楚,两个班级分别将习作寄给对方。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阅读、欣赏、评点对方班级学生的习作,写出自己的感受。最后,再将评点过、写出了阅读感受的习作寄还对方。

问题:请你结合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来谈一谈:这位老师的设计,体现了怎样的教学理念?

答案要点:第一,写作是为了交际服务的。联谊活动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表达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体会到了“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第二,学生投入了精力去观察,习作的时候便有的可写了;为了相对方介绍而对材料进行筛选,确定重点,锻炼了选择材料的能力,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老师的指导,使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了写作的全部过程,在过程中学到了习作的一些本领。

19、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安排了一次习作,看图编故事。图画大意是小山羊和长颈鹿辩论“长得高好、长得矮好”的问题。教学参考书提到:只要学生能够辩证的看到小山羊、长颈鹿各有优缺点即可,不要给学生限制思路。

如果这是一个过去没人写过故事的题材,学生各抒己见、写出个性化的见解,也并不很难。但是,偏偏传统语言故事中有一个骆驼和羊的故事。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如果学生对图一看得不很清楚,很可能会成为“骆驼和羊”的翻版,即使学生没受到局限,看明白了下面第二幅图的意思(从一座高墙或者一个大屏幕的上下分别看事物),也非常容易导致习作的雷同。

问题:在这次的习作教学中,怎样才能避免雷同的问题,让学生能各抒己见、写出个性化的简介?

答案要点:

1、在学生基本读懂画面意思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分别每两人结成一组,每个人分别扮演一个角色,任意更换教材下面第二幅图的内容,把它变成任何其他的、可以跟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的一个场景,使得故事的情节大意发生变化。因为场景允许变化,同时孩子们自身的经历不同,则有可能出现新的思考和情节,避免雷同现象。

2、在这幅图的基础上,让孩子们通过想象,来补充画面以外的东西,比如说其他动物的参与、延伸的情节等。这样,使得故事情节和思路出现各自不同。

强调:所谓雷同,未必是学生对图画反映出来一般规律的认识的不一样。

20、王崧舟始终强调,语文老师要干语文的事情。王老师在一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

修改诗句的顺序:

将诗句顺序修改为“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

让学生讨论,这样修改行不行。

请你来分析一下,王崧舟老师安排这样的环节,是在引导学生做语文的哪些事情?

答案要点:儿歌是“歌”,“歌”是用来干什么的?“歌”是用来吟、用来唱的。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儿歌具有音乐性。韵脚、押韵,正是这种音乐性的具体表现。

通过比较,孩子们会发现:句序变了,韵脚变了。如果按照这样的句序读一读,什么感觉?不得劲儿!别扭!比较之后,孩子们会有这种感觉的,他读儿歌时,停顿的意识会自然地落在韵脚上。而且,每次停顿,都能满足他对于韵脚这个位置上声音的期待,这就是常说的“合辙押韵”。

21、学完《小壁虎借尾巴》,两位老师设计了不同的拓展训练题目:

第一位: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怎样的作用。

第二位:课文中说:小鱼的尾巴——摇,老牛的尾巴——甩,燕子的尾巴——摆。那么,请你来填空:松鼠的尾巴——()猴子的尾巴——();狐狸的尾巴——()兔子的尾巴——()

问题:两位老师,哪个设计更体现了语文联系的特点?为什么?

答案要点:顺着“科学知识”这一维度设计拓展,如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怎样的作用。这自然不是不可以。但是第二位老师的设计是从“语文”的角度着眼,小鱼的尾巴——摇,老牛的尾巴——甩,燕子的尾巴——摆,用词是很准确的,每一个词语对应的是一种尾巴姿态的。后面的练习,一方面是在引导学生建立用词要准确这样的意识,另一方面,进行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拓展性练习。语文教师应该通过类似这样一种“语文”的拓展,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去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2、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触摸春天》。其中有这样两段话第一段:“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第二段:“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第一段写的是蝴蝶被盲女孩安静抓住了;第二段写蝴蝶被盲女孩安静放了。

问题:(1)两段话中都写了蝴蝶的动作,第一段写“扑腾”,第二段写“扑闪”,两个词语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情形?换一换是否可以?为什么?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答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2)两个和段落分别写了盲女孩安静的神态。第一段写“充满了惊讶”,第二段写“仰起头张望”。两个词写出了安静心情怎样的变化?

答案要点:

(1)同样是写蝴蝶的动作,前面是“扑腾”,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后面是“扑闪”,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扑腾”和“扑闪”这两个词语显然不能调换。为什么不能调换?“扑腾”意味着求生的渴望,意味着挣扎,“扑闪”意味着获得自由的舒展,动作是差不多,但味道大不一样。

(2)当蝴蝶在“扑腾”时,安静惊讶。惊讶的背后,恰恰是安静敏感而又细腻的精神世界,从惊讶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对蝴蝶求生欲望的吃惊,、,同时又有一点不安。蝴蝶扑闪的时候,安静“张望”。她是个盲童,看不到任何东西,在这里她居然张望,这与其说是动作,毋宁说是一种有着象征意味的表情。这里的张望背后,可能是安静细腻的呵护小蝴蝶生命的一种释怀,一种欣喜,一种对蝴蝶、对春天生命的美好期待。

23、老案例的启示

“记者兼播音员”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农忙假很多的。那时,我们的暑假只放三天,而一年的农忙假可以达到60天。夏季,叫麦假,放假帮生产队收麦子——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捡麦穗儿。秋季,叫大秋假,帮生产队拾棉花、剥玉米(大一点的同学还要干更重的农活)。

在农忙假的时候,我的身份是比较特殊的——我是“记者兼播音员”。

每天,同学们到地里或生产队的场院里劳动,我和几个同学要从东头到西头,满村地跑——采访同学们在劳动中发生的好人好事。亲自到地里看一看,听老师讲一讲、同学说一说,或者把老师和同学们写好的稿子收上来。然后,回来,在大队部编写关于某个同学怎么怎么样的好人好事,最后加上一句“号召全体同学向他们学习”。

开始写的时候,真的也不知道怎么写才好,于是就开始看《唐山劳动报》(那时候,因为批林批孔的缘故,我们学会了抄报纸。写表扬稿虽然不能抄报纸,但是总能从人物通讯之类的文章中得到启示,在文章的结构方面也能模仿的。就这样,一段时间以后,逐渐对“如何写”表扬稿熟悉了。只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我就能够编出一篇稿子来。对别的同学写来的稿子,我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修改了。

早晨、中午、晚上,同学们都从地里回来或在家中休息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就在大队部,通过高音喇叭做广播。别看不到地里干农活,这活也挺累的。我到现在嗓子不好,很有可能是当初不会用嗓子可嗓门儿喊给累坏了。

大队书记、治保主任老是表扬我,说我是个“人才”;在家中,姥姥总是高兴地合不拢嘴。只要我在姥姥身边,她总要夸我。那时也懂一些事情了,心里好高兴。因此,总是更加努力地把事情干好。这可能是我到现在也热爱写作的最早的动力。

问题:这是一个老师回忆自己童年的故事。这个老故事对当前的作文教学有什么启示呢?

答案要点:作文教学要创设一个需要用写作来交流的真实情境,有了这个情境,学生就会主动的搜集资料、学习写作;写完了,要发挥其真实的交流作用;写作之后,需要得到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24、这是一位老师针对《蝴蝶的家》第二段教学设计的片段。

……

4、是啊,作者开始为蝴蝶担忧了。在写作者为蝴蝶担忧的时候,作者写了蝴蝶的形体。你们读读这几句话,简单的概括他的形体特点。

是啊,蝴蝶是轻盈的、素洁的、柔弱的,作者在这几句话中表达了作者对蝴蝶怎样的感情——喜爱它,为他遇到了这样的环境而担忧。这担忧,在写形体的时候哪些地方写出来了?(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那样素洁一点谁都不能玷污上的、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读这些句子,读出作者的喜爱、担忧。

对,这是作者担忧的理由啊。

作者在这里说“怎么禁得起”,换个说法怎么说呢?(禁受不起)

但是,作者在这里用了反问的说法,你们自己读一读,看看两种说法在表达担忧这种情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点?(反问,是的这种担忧的语气更加强烈了。)

好,在读这句话,将作者这种发自内心的强烈担忧读出来。

5、作者最后说,我简直没办法再想下去,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作者用了一个词语“那样”。如果将“那样”换成“非常”“十分”可以不?

(如果学生认为可以,老师继续引导)

但是作者却写了“那样”,这样写有什么不同点呢?

引导:那样,是哪样啊?前面有没有具体说明?(找到前面的文字,体会:这个“那样”有总结的意味。)

还有呢,你们想象着自己是作者,正看着暴风雨中的蝴蝶,再读下面两句话:

“心里是那样着急”、“心里非常着急”,看看读读的时候,你觉得有没有什么不同点?

(那样,好像还在看着蝴蝶呢,是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着急的神情;而非常,则没有这种意思。)

……

问题:这位老师在两个句子的教学中,语言形式的学习与内容和情感的体会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答案要点:

先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在表情达意上其关键作用的“反问句式”、“那样”这个表示程度的词语,通过“换个说法”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语言形式在文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学习了用词用句,同时更加深入的体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

[案例1]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案例5]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6]“不是果敢,是残忍。”

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

问题:请对这位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当学生的观点与课本、教师有不同之处时,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达到意见的统一,或者并不统一意见,留着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惟课本是准、惟教参是准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案例7]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8]“黄山为什么不在五岳之列?”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问题: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

[参考答案]改变了传统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能够促进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形成。

[案例9]“老师,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

一位一年级的教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1)请你回家后把今天和小白兔一起碰到的趣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它动物的表现吗?回家叫爸爸妈妈告诉你。第二天,学生就围住她汇报作业的情况。到后来,孩子们说:“老师您

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

问题:请分析一下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我们按课改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并赋予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作业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案例10]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参考答案]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11]“坐下”三例

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1、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

2、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3、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

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参考答案]: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耐心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语,甚至讽刺挖苦。

第三种方式最好。

[案例12]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案例13]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

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参考答案]: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现问题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

[案例14]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

询问,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恰好这张被宋振铭得到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老师可能觉得我这节课表现最好,所以把最大的一张送给我”。现在这张卡片还贴在他的床头,谁都不准碰。他说那是“特殊的礼物”。这位老师一次无意中的举动,却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问题:请你就此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为他的一生奠基。一次美丽的“误会”,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态度,这份“特殊的礼物”在孩子的美好心灵里是一份至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也将一直激励着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种新的评价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与人文色彩。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学生接受。

[案例15]老师,让我们自己来

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

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下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而不应该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要让孩子自己去行动,作一个智能人,开发潜能,追求独特。

[案例16]某校几名同学以“我市文化市场的现状及其调控”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小组在确定了要访谈的报社主编以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课外活动时,课题小组的成员兴高采烈的去采访那位相当有成就的诗人主编。

可是,当同学们来到报社传达室,门卫却认为他们是“瞎捣乱”,拒之门外。最后,同学们只好败兴而归,非常委屈的说:“白跑了一趟!门卫不让进,说‘瞎捣乱’。”

问题:作为老师的你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去解决呢?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面对学生们的“碰壁”,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碰壁”的原因,然后鼓励学生使学生增加信心;其次指导学生重新修改采访计划。

研究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假设了研究成功的方案时,作为教师还要让学生看到成功中的坎坷,胜利中的曲折,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遭遇挫折时,还想方设法让他们去反思、去体味,才能让他们从失败中崛起,从挫折中起飞。

[案例17]广播操比赛

为推广新的广播操,某校决定举行广播操比赛,有人选择某年级四个班针对广播操比赛全过程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四个班主任在动员,训练中对学生的教育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比赛结束成绩公布之后。

某(1)班(冠军):同学们,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荣获了四个班级广播操比赛的冠军,老师祝贺你们,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某(2)班(第三名):老师不打算对这件事进行评价。

某(3)班(第四名):同学们,这次广播操比赛,很多同学都尽力了,但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太好,因而成绩不太理想,失败不可怕,只要同学们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将成功的经验用之于今后的活动中去,改进这次比赛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能够成功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次比赛同学们成功的方面和失败的教训……

某(4)班(第二名):这次比赛由于有的同学不努力,我们班没能获得冠军,老师很失望。

问题:请你根据四位老师不同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举行比赛,肯定有一个班是冠军,至于是哪个班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不能把这次比赛与整体教育割裂开来,认为纯粹是一次机遇。从动员比赛到结束的过程中的教育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获胜后怎么教育?失败后怎么教育?

[案例18]会了,可以“不听’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

“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

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

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竟一时语塞,

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

“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

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当学生不愿听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我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进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学生不愿意听就不能强行他去听。

[案例19]一位学生档案袋中的老师评语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问题:请你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成功之处。

[参考答案]教师用评语的形式给予学生评价,这是充分发挥质性评价的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之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使评价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

[案例20]欣赏“每一个”学生

--刺丛中也有花

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

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

“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

“刺中有花!刺中有花!”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

我激动地走到李刚身边,搂着他的肩对同学们说:“李刚说得对。仙人掌声虽然浑身是刺,但是他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更不能因为它刺多就不喜欢它的花。我们对待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待他身上的潜在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说着我拍了拍李刚的肩,我的话蠃得了一片掌声,李刚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问题:(1)读了《刺中有花》一文,你能否就“刺”与“花”进一步谈谈与之相关的教育观点?

(2)您认为对个别学生的转化,应从哪能方面着手?

[参考答案](1)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有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他便使教师认识到面对仙人掌刺中的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其实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

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走近人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其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要抓住反复点,促其飞跃。

[案例21]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做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答案]: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王老师“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即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第二是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的“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第三是心教不诚。教育不过是为了不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化成

给学生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案例22]这是一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札记:

这是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北大荒的秋天》。当学到北大荒的小河这一段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明镜一样的小河’能换成‘明净的小河’吗?”我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多少让我觉得有些突然。我没有直接说不能。于是,我给了大家一个“提示

”,在黑板上写了“明镜”和“明净”。果然,一个孩子说:“不能,因为两个词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并不相同。”我为顺利解决难题而沾沾自喜。

下课了,一位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我说:“现在,你看这两个词的可不可以换呢?”我仔细一想,真的能换!“其实,这两个词的确可以换,但你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当‘明镜一样的’换成‘明净’,才读得通。当然,用‘明镜’更形象一些。”我惭愧极了,原来我最精彩的地方竟然是自己失误的地方!

问题:这位年轻教师的失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走出失误来看失误,有两点启示:首先这位教师潜意识里犯了简单武断的错误。要知道一名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理智、思维缜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才能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恰当地处理这些信息。其次,要想真正出精彩,就要抓住契机,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辩论,从而也给自己赢得思考的空间。

[案例23]《请善待学生的评价》

1998年底,学校对教师的年终考核进行改革,在考核时加上了“学生评估教师”这栏目。成绩一出来,我竟是全校最低分,当时我非常愤怒的对学生一顿痛骂。学生都低着头,满脸的恐惧。第三天,我在改作业时,忽然看到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老师,请你别再生我们的气了,我们不是说你课上得不好,而是因为你动不动就对我们发脾气、骂人,有时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甚至不上课。说真的,听你的课我们总有一种压抑感,生怕一不小心被你骂。老师,真没想到给你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请原谅我们吧!”下面是10个学生的署名。

问题:请你结合案例谈谈教师如何转变学生观,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参考答案]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许就是你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不经意的小事,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你最终的成绩。我们在埋怨学生不通人情时,是否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不通人情?我们在埋怨学生素质低时,我们为什么不想一下自己的素质。

再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要和多门学科的任课教师接触,他们对教师的了解程度及所获得的信息量远不是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所能比拟的。每一位教师在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无疑是在展示自己,所以,教师应放下架子,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

[案例24]课堂中的吵闹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案例25]成功解决学生冲突事件

一天中午,六年级的一批孩子正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激烈。”学生Z和学生C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我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他俩。大概Z同学也看到了我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他愤怒的“咆哮”。待他俩过来,我默默地看着他俩刚才的动作,直到他们都低下了头,于是我开始说话:“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象恨不得把对方约吃了!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赛呀?”俩位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我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打球时发生碰撞、发生吃亏便宜的事是很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们面前丢尽面子!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自己处理。”于是我让他们商量处理的办法,商量好了再向我汇报。五分钟后,他俩握手言归于好。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

问题: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成功处理这场冲突事件的原因。

[参考答案]这起学生冲突事件处理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就在于:1、解决问题的速度快;2、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深刻程度较好;3、把矛盾交给矛盾发生的主体双方自己解决,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以往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总是先问谁先出手,以辩出个谁对谁错来,孰不知这样一来,教师自身在不知不觉中被套进了冲突的漩涡,学生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指责,不从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去考虑,因此问来问去,问不出个所以然,事情往往还会越搞越复杂,既影响教师的教育威望又牵扯了教师很多的精力。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生活、学习在一起,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如何面对矛盾,如何处理矛盾,如何避免矛盾的发生。教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中的角色不是一个仲裁者,而应该是一个指导者,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矛盾,观对由此带来的后果,反省自己在事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冲突的发生。

[案例26]一次关于作业的讨论

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字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

问题:结合这位教师的做法,谈谈怎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答案]一是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二是在完成学校统一教学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地制定进一步加强某方面基础,扩充某方面知识和发展某方面能力的计划、调整、优化已有的知识。三是按照既定计划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四是在实践中能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

[案例27]“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透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参考答案]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案例28]绿色的启示

为了提高作业批改的反馈效果,我问同学们:“大家喜欢什么颜色来批改你们的作业?红色代表火焰和热烈,黄色代表宝贵和权力,黑色代表刚、坚强,蓝色代表大海、希望,绿色代表自然、生命……”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喜欢绿色!”“老师,你用绿色给我们批改作业吧!”“好!就这样决定了。那么,在作业批改中,你们喜不喜欢用打叉的符号?”“最好不用!”于是,在高中三年中,我一直坚持用绿色来批改作业、改考卷。在批改中,我不用叉号,改用“?”和批语。绿色的批语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同学们非常喜欢我批改的作业,学习的反馈效应很好。同学们不仅纠错能力得到了加强,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问题:这个案例中教师教育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参考答案:要改变只让学生适应教育、适应教师的状况,要努力造就适合学生成长的良好情境和氛围。为学生服务,是教师应该尽到的责任

[案例29]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很忧郁的小女孩,因为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老师想了个办法。一天,老师带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把蝴蝶结撞掉了都不知道。老师也夸她,“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心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从那以后,她一直都不肯把蝴蝶结摘掉,(她一直以为蝴蝶结都在头上)每天都昂起头开心地走路。

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试对上例作出分析。

[参考答案](1)珍妮的例子表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性的观点。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且具有建设性,只要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机会,人性就能够不断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

(2)珍妮的例子表明: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应关注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3)珍妮的例子表明: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44105.html

更多阅读

我读谢德仁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

我读 谢德仁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每次提到对我影响最大的专业书籍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谢德仁的这本“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除了小说之外,让我废寝忘食的专业书籍这是第一本。应该说买下这本书纯属

《新福尔摩斯之红心杰克》火爆上市! 福尔摩斯vs开膛手杰克

最惊险刺激的犯罪情节,最缜密的逻辑推理 最出人意料的案件结局,最温情的人性诠释盘根错节的线索,隐含着什么样的真相?虚拟故事的推理,能否破解现实的谜案?《新福尔摩斯之红心杰克》这是一本推理小说,一本续写福尔摩斯的推理小说;它讲

声明:《《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答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为网友早知是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