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学伟论道投资 甘肃卫视投资论道

100年前,查尔斯·道提出“股市是经济晴雨表”这一重要命题时,他的想法是:股票市场集中了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精英,他们掌握着各种信息,能从各个层面、各种跨度对信息作分析判断,得出相对准确的预期;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价值与未来了如指掌。而股市走势就是这些信息综合反映的结果。所以股市能像气象上的晴雨表能预先反映天将下雨还是放晴一样,成为经济晴雨表。

但是,100年后的今天,当人们谈论股市是经济晴雨表时,很大程度上已将股市当作了宏观经济的简单追随者。无论中国股市还是被视为导师的美国股市,看着经济数据做股票已成为大多数基本分析派的习惯性动作。因此,在过去30年间,每当华尔街的基本面分析派以看着图线做股票来嘲笑技术分析派时,对方总是以只会看着经济数据抢进抢出来反唇相讥。

  GDP增长率的升降和公司利润增减无法完全预测股市

  近半年来,每当有人以宏观经济作为看空中国股市理由时,笔者总会问他一个问题:你知道股市是如何反映经济的?这一问题总会把绝大多数人问住,包括证券专业人士以及经济理论界人士。

  让我们先考察一下中国股市。

  图1显示的是1992年以来我国历年GDP增长率和上证指数年平均值的运行情况。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近10多年来,我国GDP实际增长率最高是1992年的14.2%,从1993年开始,连续7年下降,直到1999年到达低谷。但在这7年中,我国股市以上证指数年平均值来算,有5年上涨。尤其是1995年到1999年,GDP增长率连续4年下降,从10.9%下降到7.6%,股票市场却连续4年上涨,涨幅达到110%。相反,2001年到2005年的4年间,GDP的增长率连续提高,股票市场却连跌4年。由此看来,股市对经济的反映并不那么机械地对等。

  为防止有人以中国股市不成熟来否定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我们再考察一下美国股市。从1930年到2007年的78年间,道指涨跌表现和美国经济增长率的上升与下降的相关性为39∶39。即有39个年份,GDP增长率下降,股市下跌;GDP增长率上升,股市也上升。另有39个年份,股市与GDP增长率呈反向走势,有时是GDP增长率上升,股市下跌;有时是GDP增长率下降,股市上升。也就是说,我们根本就无法从GDP增长率的升降中,得出股市是涨是跌的结论。如果硬要这样做,其准确率无疑和掷硬币同。

  图2反映的就是过去78年间美国道琼斯指数年平均值的变动幅度与GNP波动幅度。相对波动比较平缓的GNP增长率,股票市场的波动幅度要大得多,也频繁得多,这是股市波动无法和经济波动完全对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和股市与经济关系相同的另一个问题是股市与上市公司利润增减的关系。这也是近半年来一些人坚持看空中国股市的重要原因。

  在这方面,我们也做过一些实证研究。

  图3反映了上证指数年平均值与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从1994年平均17.77%的净资产收益率开始,到1998年9.17%,我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连续4年下降,降幅高达48.4%。而这4年的股票市场有2个为强势整理年份(1995年和1998年),2个为显著上涨年份(1996年和1997年),上证指数的年平均数4年间上升了78.76%。相反,2003和2004年,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大幅上升,股票市场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图4反映了上证指数年平均值与上市公司利润增长率的关系。为准确反映客观状况,我们统计了扣除新股贡献后的上市公司可比利润增长率。从1994年以来,上市公司可比利润增长率有5年为负,分别是1995、1996、1998、2001、2005年。5年中有2个上升年份(1996和2001年),2个强势整理年份(1995和1998年),真正的下跌年份只有2005年。这一结果依然叫人气馁,号称经济晴雨表的股市竟然连公司利润增减都无法提前反映。

  股市是如何反映经济与公司业绩的

  首先,股市会从总量趋势上反映宏观经济。GDP是经济的宏观指标,股价指数是股市的宏观指标,2个指标理应存在趋势的对应关系。但这种对应不是机械的,从某种方面说,GDP犹如主人,股价指数犹如主人手中的一条狗,它时而欢快地跑在主人前头,时而沮丧地走在主人后头。但不管是前头还是后头,主人手中的绳子决定了股市能够超越宏观经济的程度。

  图5显示了1994年以来上证指数月收盘和同期GDP总量的关系。在这张图上,我们以月GDP总值为中轴线,以它的2.1倍为上轨线,0.6倍为下轨线,然后我们就能看到:从1994年以来,上证指数月收盘基本上就在这一通道内运行。每当到达或超过通道上轨,就会出现重大调整。2001年的2245点和2007年的6124点,无不是在突破通道上轨后产生的。而1994年的1052点、1997年的1510点两波次一级别调整,均出现在上轨附近。

而3个大级别底部,均出现在下轨线上。包括1994年的325点、2005年的998点、去年的1664点,都在月收盘指数到达下轨线后产生大级别底部。去年10月底,当上证指数见到1664点时,笔者在第一财经97.7频道做直播节目,号召大家满仓买股票——这是重大的战略性底部,很大原因就在于此。

  其次,从长期来说,股市的平均上升幅度会和宏观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大体上保持一致。在这方面,美国股市提供了一组有意义的数据:1930年到2007年的78年间,美国经济的算术平均增长率为6.7%,道琼斯指数的算术平均涨幅为6.35%;如果从1932年算起,美国经济的算术平均增长率为7.3%,道琼斯指数的算术平均涨幅为7.44%。两者的幅度基本相等。

  其三,股市从平均数上反映公司盈利水平。我们统计了1995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利润的年平均增长率,得出一个数据:12.41%。然后我们以1995年的上证指数年平均数661点为起点,按12.41%的年均升幅算出各个年份的上证指数的理论值,最后再将实际的指数与之拟合,得到图6。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趋势高度重合,只是当市场乐观时,指数就在它的理论值上方运行;当市场悲观时,指数就在它理论值的下方运行,而它的上下偏离率则基本上保持一致。

  其四,股市与利率的关系比股市与GDP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1994到2001年的7年间,以1年、3年、5年3种基准利率平均数计算的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从12.36%下降到2.61%,这可以完全解释这7年的牛市历程。2001年,由于股市估值已大幅度透支了利率下降效应,大盘开始调整。2002~2003年,伴随利率小幅下降,股市进入相对平稳阶段。2004~2005年,利率重续升势,股市又跌一波。2006年,虽然平均基准利率由3.03%提高到3.21%,但其间上市公司的可比利润出现53.61%的巨大升幅,远远超过因利率提高所造成的资金成本增加以及无风险收益提高的幅度,推动股市大幅上涨。2007年,虽然平均基准利率提高到4.31%,但上市公司可比利润增长率达到63.88%,推动股市以更大的幅度攀升(图7)。

  其五,股市与CPI的关系也比股市与GDP关系紧密得多。道理很简单,CPI是公司利润增减的先行指标。图8显示了2001年1月以来上证指数月收盘与月度CPI间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股市的走势不仅和CPI存在显著的同向性,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前反映CPI的变化。

  总而言之,股市是这样的市场:它以宏观经济总量为最主要的依托,以公司利润的长期平均增长率为中轴线,并以一定的乖离率围绕经济总量和公司平均利润增长率运行。其间的阶段性涨跌则由4个因素决定:一是指数在GDP通道中所处的位置;二是市场的估值处于高位还是处于低位;三是CPI的运行趋势与变动预期;四是与流动性以及社会资本平均收益率密切相关的利率政策。

  股市之底与经济之底

  这也是一个大家热衷的话题。但在这一方面,同样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说法。在这方面,美国股市提供了最好的注解(见图2)。

  在过去78年间,美国股市一共出现过14次调整,23个下跌年份。这14波调整中,股市谷底和经济谷底同步出现的只有3次。股市谷底滞后于经济谷底的也有3次,其中滞后1年的2次,滞后2年的1次。其余8次均比经济谷底提前1年,占总数的57%。从这组数据上可以看出,股市谷底有较大的概率提前于经济谷底。这也是人们普遍认为股市谷底会早于经济谷底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我们就此打住,显然还没有找到问题的实质真相。至少,它对我们眼前的股市还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毕竟,57%的概率太低了一点,它仅仅比中位数多了那么一点点。为此,我们再考察一下大级别调整情况。

  在过去78年间,美国股市连续2年和2年以上的调整出现过6次。6次大级别调整,有2次并未伴随经济调整,而且其间的经济增长率还远高于寻常年份,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9%和10.1%。有4次伴随着显著的经济调整。而这4次调整中,有2次股市谷底和经济谷底出现在同一年份;1次比经济谷底滞后1年;只有1次比经济谷底提早1年。显然,从大级别调整中,我们不仅不能得出股市谷底一定会提前于经济谷底的结论,反而会得出一个相反结论:就大级别调整来说,股市谷底同步与滞后经济谷底的概率为75%,提前于经济谷底的概率只有25%。

  总之,从历史上来考察,我们并不能得出股市的底一定会提前于经济的底的结论,尤其是股市的大级别调整。

  但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此,漏掉一个关键细节,我们就无法获得事情真相,因为真相隐藏于细节之中。在这4次伴随着显著经济调整的股市大调整中,有3次伴随着比较温和的经济调整,只有1次伴随着重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那就是1929年到1933年。而恰恰是这一次,股市谷底比经济谷底提前了1年!经济复苏是1934年,股市最低点却产生在1932年7月,为40.60点,当年9月即反弹到81点,幅度达100%,随后又在1933年7月,涨到110点。也就是说,在整个经济复苏之前,美国股市已经回升了172%。

  这一细节似乎告诉我们,由温和的经济调整引发的股市大调整,通常都会出现股市谷底和经济谷底同步或滞后的现象,而由重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引发的大调整,股市的谷底则会提前于经济谷底。这从行为金融学上很好解释:温和的经济调整容易使人们产生麻痹心理,总认为形势不至于那么糟,使股市的下跌动量无法充分释放。而由重大经济危机引发的调整则相反,接二连三的重大利空打击、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极度悲观的预期会导致市场下跌能量的充分释放,使股市提前经济到达谷底。

  6124点的调整显然就是这种类型的调整。

  笔者以为,由于6124点以来股市整体跌幅已经相当巨大,由于去年10月上证指数收盘1728点,已经到达GDP通道下轨;由于目前正处在利率下降周期;由于整个市场从长期角度看,已具备了相当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因此,中国股市的一轮大调整已经结束。

  而美国股市显然也会在3、4月间产生本轮熊市的底,至少是阶段性底部,其目标大体在6600点左右。

 本期主人公:金学伟,股龄17年。我国最早的证券分析评论家之一,擅长重大的市场趋势、市场潮流的超前预测,以及个股价值分析等。曾任南方证券研究所所长、上海证券报市场策划部主任,《证券市场研究》主编,第一财经日报创办人之一。现任上海智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顾问,证券之星首席顾问,上海证券报专栏作家。

  技术分析把握趋势最具优势

  新浪财经:看了一些文章,感觉您很注重技术分析手段,善于用波浪理论分析点位,那么您认为中国股市完全靠技术是否可以做赢?

  金学伟:价值、成长、趋势,是股票投资的三大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价值是基础,成长是先导,而趋势则是最终的落脚点。所谓万种行情归于市,价值也好,成长也好,最终都要通过趋势体现出来,才会有意义。

  而在趋势的把握方面,技术分析无疑是最具优势的,至少它在趋势定量化分析预测上,是一般的基本分析所不具备的。而在所有的技术分析工具上,波浪理论在趋势前瞻性以及趋势轮廓的整体把握,尤其是让一般投资者易于理解和把握上是最具优势的。这就是我为什么经常运用波浪理论来分析市场、表述市场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实际上,它在我整个市场以及投资分析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太高,包括整个技术分析这一块所占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会超过50%。更多的时候,我喜欢做一些市场的基础研究。

  至于技术分析能否做赢,我想说三点。

  一、任何一种方法,都取决于运用者本身的经验、素质和功力,就好比价值投资、成长投资也有做得好的、成功和做得不好的、失败的,技术分析同样如此。所谓“文章有法,而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以我个人经验来说,要做好技术分析,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而化之不行,看的太短小更不行。

  二、一位美国同行曾经劝过我说,美国的证券分析师喜欢关门做技术分析,开门讲基本分析,这样看起来比较有档次。言下之意你也应该这样。不管这话对与不对,至少它说明一点,技术分析是当今股市最大的一个分析流派,不仅在投资大众中,也包括专业投资界。

  三、任何一种方法,它的成功率还取决于运用者的多与少,用的人越少,其准确性越高。人人都讲价值,市场上就不会有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人人都讲成长,成长股一定是被高估的。人人都讲技术分析、讲趋势,趋势就会变成永动机而漫无止境,就不会有波段操作的机会存在。

  当前选股要遵循两个“小”字

  新浪财经:我看到您在2003年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大盘股适合投机,小盘股适合投资”。现在股市低迷,投资者又面临选股的机会,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金学伟:这是我帮一位朋友写硕士论文时发现的。当时我以每一年末收盘价为基准,将当年全市场所有个股都按流通盘大小分为10个规模组:从最大规模组到最小规模组,然后计算各个股票的年度平均价,并以此为基准,统计各个规模组在1年期、3年期、5年期内的投资收益,以及在各个行情段内的投资收益。

  结果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只要大牛市来了,最大2个规模组的投资收益一定超过同期指数涨幅;但从一个较长时段考察,最大2个规模组的投资收益则弱于指数表现。同时还做了一个均方差统计,结果发现,最大规模组在收益的稳定性上并不占优,它们的波动率甚至高于较小规模组。

  这表明,大盘股较适合于牛市中的投机,但其长期收益则比不上较小规模组,并不太好。为了避免A股特色,我还做了美国股市的相关统计,结果同样如此。

  这就证明了一点,所谓大盘股适合于投资,小盘股适合投机这种说法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构想,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产物。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当前股市总体上的选股策略实际上也就有了,那就是尽可能遵循2个“小”字:一是小型成长股;一是基本面有望出现重大改变的小型低价股。

  基金经理从业经历应超过15年

  新浪财经:对于机构在此轮下跌市的表现如何评价?他们的手法对于普通投资者是否有借鉴意义?

  金学伟:发达股市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45岁,平均从业经历超过15年。中国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35岁,许多人入行才2、3年,有三分之一甚至才1年,即便是从业时间较长的经理们,大多数在此之前也只是一个行业研究员。

  有一种说法:没有经历过一轮完整牛熊转换的投资者不会成为成功的投资者;没有经历过一轮完整经济循环的投资者,不会成为成功的基金经理。

  一轮完整的牛熊循环需要多长时间呢?以中国股市来说,从1994年7月到2005年7月,是一轮完整的牛熊循环,历时11年。

  一轮完整的经济循环需要多少年?我国经济的上一轮高通胀出现在1992年,到这一轮高通胀历时16年,这是发达股市基金经理平均从业时间超过15年的主要原因。

  年纪轻,从业经历短,经验不足;胆大妄为,不知天高地厚,只知机械照搬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把在通胀期间出现的高增长当作常态,并以此给予股票以更高的估值;心态浮躁,进退失据;热来时热得蒸笼里坐,冷来时冷的冰凌上卧……所有这些,都和年纪轻,从业经历短,缺少历练有关。

  列宁有句话: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的。更何况即便在发达股市,基金的投资业绩能够长期超越指数的也只有15%左右。在美国股市中,平均每年都会有超过1000家,约占其基金总数8%的基金因业绩不佳而清盘的。所以对基金表现,我们要有客观认识,要有包容之心。

  除了年纪轻,经验不足,还有两个因素也是造成基金进退失据的重要原因。

  一是去年尤其是去年5月以后发了太多的基金,而且基金的规模太大。

  在美国,除了指数型基金外,一般基金的规模都在10亿美元以下,按同样市场容量计算,我们的基金规模也应主要控制在10亿人民币以下。

  基金的充分小型化有助于风格的多样化和投资行为的分散化,避免基金进出行为过于一致化而给市场带来的过大冲击。

  二是目前的基金评级标准以及对基金经理的绩效考核方法也助长了基金的互相攀比,造成一窝蜂:你买我也买,你不跑我也不跑,你卖我也卖,生怕落在人后。现在一些发达股市已经不太注重基金业绩排名,尤其是年度业绩排名,而是比较注重其季度市值的稳定性,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至于具体的操作行为,5000点以上坚决看多当然是错的。3000点以下坚决看空也不能认为是对的,但作为机构操作,“充足理由律”是一条主要规则,目前机构确实还缺少坚决看多的充足理由,所以从动机上也不值得过多责怪。

  要讲机构手法对普通投资者的借鉴意义,我想说两点。

  第一点是关于个股的:对基金持有的股票,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它们刚开始介入的品种,尤其是从原来的1家、2家,增加到3家、4家的股票。

  这种股票,无论基金看对了还是看错了,后市多数会有一段较好表现。因为供求决定中短期股价。

  第二点是关于大盘的:在大盘趋势方面,要尽可能和主力持相反观点,因为真正重要的顶都是主力买出来的,真正重要的底也都是主力抛出来的。

  本次调整在两个方面和以往不同

  新浪财经:和前几轮牛熊市交替相比较,这次有什么特点?对于历史上的牛熊市,有没有比较深刻的回忆?

  金学伟:本次调整在两个方面和以往不同。

  一是在宏观紧缩的同时还有大小非解禁,这给市场造成了很大的供给压力。我绝对不能同意“大小非解禁不是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的说法,即便它不是,至少也是最主要因素之一。

  我们知道,股票供给有绝对供给和相对供给两种。所谓相对供给是指高位卖出,低位买进;或低位买进,高位卖出所产生的供给。这种供给不会打破市场均势。所谓绝对供给一是指原先没有的,新增的供给;二是指卖出后不再买进的供给。这种供给不需要很多量,只要在市场均衡天平的供给一端增加一点点,就足以打破市场均衡。这是本次调整有别于以往历次调整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是在上一次调整中,整个市场的市值还较小,在最高点时的市值也只占GDP总值的60%;另一方面基金刚刚起步,还处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阶段。因此,虽然最终指数下跌了近60%,但调整的进程比较温和。

  而本次调整之前的股票市值占GDP总值的比例高达162%;基金在经过一轮发展后,其规模和数量已经到达一个阶段性顶点,且基本满仓。因此,在调整中,不仅市场的绝对供给压力大,而且相对供给压力也很大。尤其是在上一轮调整中起给市场带来缓冲作用的基金,在本轮调整中已成为最大的相对供给者。

  总体上说,除了估值过高、企业成本上升导致的人们对公司未来业绩预期下降这两大因素之外,供求关系是本次调整的最突出矛盾,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救市措施、维稳措施都应从这方面着手,从减少供给这一方面着手。

  中国股市存在内幕交易和新股审批两大弊端

  新浪财经:您在中国证券市场风雨这么多年认为中国股市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曾经那些被人指摘的市场弊病是否有所改善?

  金学伟:这方面我想说的是三点。

  首先,这几年,我国股市在规范化、市场化、制度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所有投资者都有目共睹的。

  其次,就市场交易条件、交易的公平性而言,我一直认为中国股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股民。这一点估计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不会赞同,但只要他们了解一下美国的散户的交易条件,我相信也会赞同这一点。

  第三,就目前来说,存在的两个主要弊端是:内幕交易和股票发行审批程序。

  内幕交易是公开的秘密,而且其波及面之广,盛行的程度比十年以前更甚。这一点亟须下大力整治。

  而股票发行审批上主要问题是速度太慢。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公司都会选择在牛市中发行上市。尤其是到牛市后半期,想要发行上市的公司会急遽增加,审批速度快的话,它们大多数会在牛市后期完成发行上市。这样一方面抑制了牛市后期的涨幅,使市场的估值水平不会上升到过高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熊市中的新股发行上市以及增发给市场带来的压力。发达股市中,熊市一来,IPO以及增发马上就大幅萎缩,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而我们这里往往是牛市进行到一半时提出申请,最终却拖到熊市来后再来凑热闹,无端地增加熊市的供给压力,投资者叫苦连天,拟发行上市公司、拟增发公司也颇多怨言,有苦说不出。因此,改变审批办法、审批程序应成为中国股市下一阶段制度化建设的一个重点。

  明年股指期货推出的时机才成熟

  新浪财经: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股市的参与者:上市公司、监管层、散户、机构投资者是否有了变化?在当前推出股指期货是否是一个好的时机?

  金学伟:2002年,当第一次提出推出股指期货时,我发表过一篇评论《股指期货交易,我反对》,核心思想是:股指期货交易的前提是股票全流通,必须先解决全流通,然后再推出股指期货,否则,股票就变成了筹码,股市就变成了赌场。这一观点遭到了一些人的攻击。一位期货界人士甚至扬言要把金学伟搞臭。

  实际上,明眼人一看就很明白,这一观点完全是站得住脚的。而且从那以后,我一直坚信,股指期货一定会在全流通后推出。对此从2006年到今年,我已经和朋友们打了三年的赌,每年我都坚信,今年不会。从这一点上说,我相信,明年随着大非的全面解禁,股指期货推出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新浪财经:现在有很多股民已经被深度套牢,可以看到许多网站的论坛里充斥着不理性的言论,对此您做何评论?

  人是有情绪的,一些“不理性”言论实际上也反映了股民的一种情绪。一种看法,适当地宣泄一下不足为患,而且有助于身心健康。

  我想说的只是:不要过多地沉溺在不良情绪中,尤其是对一些过激言论,要有适当的过滤能力。取其合理之处,舍弃其不合理部分。尽可能让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状态,这样才有可能在机会来临时把握好机会,反败为胜。

【股搜天下特稿】过去十年中,我们对基金存有太多幻想,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我们常常把基金看作是一支稳定市场的力量。而实际的走势告诉我们,基金不仅不能稳定市场,反而是市场不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以上证指数来说,从1995年实行“T+1”交易到2005年,全年的波动幅度最大为1996年的145%,最小为2003年的26%,年平均波幅不到58%。而从2006年基金大发展以来,4年不到,上证指数的年度波幅分别达到了132%、141%、232%、91%(2009年到8月底为止),年平均波幅超过了149%,比2006年之前的11年增加了1.57倍。

以趋势的涨跌来看,在基金业大发展之前,中国股市出现过2轮大牛市。一轮是1996年1月512点到1997年5月1510点,上涨1.95倍。历时16个月,算术平均每月的上涨幅度12.18%。一轮是1999年5月1047点到2001年6月的2245点,上涨1.14倍。时间跨度为25个月,月平均上升4.56%。

而从基金大发展以来,沪深股市出现过2轮行情,一轮从998点涨到6124点,最大涨幅5.13倍,历时27个月,平均每月上涨幅度为18.96%,平均涨速为1996年行情的1.55倍。一轮是去年的1664点到今年8月的3478点,最大涨幅1.09倍。历时9个月多5天,月平均涨幅达11.78%,为1999年行情的2.58倍!

大起之后必有大落。过快、过大的涨幅是其后调整力度巨大的最主要原因。

基金也不理性。1996年512点的行情,涨到1510点时,两市的平均市盈率在50倍左右。1999年1047点的行情,涨到2245点时,两市的平均市盈率接近66倍,已令人叹为观止,但2007年10月的6124点时的平均市盈率却超过了这一水平,达到68倍!

这种情况并非中国特色,早在十多年前,美国人就已总结出来,在市场发展的3个阶段——大户操纵时代、专家与投资大众相结合时代、基金时代中,最稳定的是专家和投资大众相结合的时代,而基金的大量产生反而造成了市场的不稳定。原因很简单:百姓百条心,力量高度分散,今天你看好我看坏,明天我买进你卖出,力量互相抵消,容易造成买卖间的相对均势。因此,表面看,在散户时代,震荡非常频繁,股价时常大起大落,但这种震荡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局限在一个特定区域内。而在基金时代,过于集中的力量、过于一致的行动会熨平日常的波动,使市场看起来非常稳定,但这种稳定只是将许多次的小震累积成一次大震而已,市场反而变得更加大起大落。看看2006年到2007年,以及今年2400点后基金全面进场后的走势我们就可以清楚了:行情走得非常之稳,稳到做死为止。

基金更没有超人一等的能力。恰恰相反,在股票市场中,基金几乎总是后知后觉者。在这方面有3个著名的定律。

一个是价值发现链条。说的是一只股票从最初的不为人所重视到成为市场热点,大体会经历7个价值发现链环。第一个链环是少数极富想象力和预见力的投资人,他们通常是个人。而基金排在第6个链环(王亚伟却是基金中的一个异数),最后一个则是一般散户。换言之,在股票价值发现中,基金只是略微超过最一般的散户。在这方面,我深有感触。2006年底,我曾拟出10只股票名单,和一些基金朋友们共享,结果无人领情。一位仁兄甚至说你这些股票都是三线股。我说现在几元你说是三线股,等它们变成几十元了你就会说它是一线股了。非常有趣的是,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这些股票都涨了5倍以上,变成了一线股,然后的故事就我不断地接到来自基金的消息,说其中某一只股票会涨到80元,某一只会涨到180元。而实际上,这些股票当时都是顶!这个关于三线股与一线股的故事充分验证了基金在价值发现链条中所处的位置,他们的任务就是将一只已被广为关注、处于温热状态甚至热点状态的股票送上沸点。

一个是主力测市理论。说的是当主力都看好后市并且手中的资金已用了七七八八时,就是大盘最重要的顶;反之,当主力都看坏后市,且持仓比例已降到最低点时,就是大盘最重要的底。这个理论很好理解,大行情是要有人埋单的,就像寻常朋友间聚会,仅仅吃点火锅之类的,在下就可以埋单,如果去超五星级酒店吃法国大餐或翅鲍宴,那就谁的钱多谁埋单。股票能够上涨,不是因为你家隔壁的王大妈在买;下跌也不是因为你家楼上的李大爷在抛。在这背后都有一股强大的资金力量在推动,当这股力量耗尽时,原有的趋势动力也就消失了。

我最初使用这个定律是1999年“5·19”行情之前,当时曾做过一个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主力机构的平均仓位不到45%。而后的几年,一再证明了这一定律的有效性。2001年2245点时是无股不庄;2005年998点时主力机构看800点以下;2007年6124点前是宏观经济向好,目标8000点;1664点时是宏观经济不好;3478点时是经济复苏,没有理由减仓。而且无一例外的,都是重大的顶部时仓位满满,重大的底部时仓位轻轻。其中的原因并不完全与水平有关,也不完全与不是自己的钱有关,更主要的是他们所拥有的资金实力决定了他们是股市大行情的永远埋单人:他们不买,股市就不会涨到位;他们不抛,股市就不会跌到位。

第三个是过度持有现象。说的是,当一只股票已被太多的基金看好并持有,那么这只股票十有八九将从一只牛股变成一只牛皮股甚至是熊股。

归纳这三个定律,如何与基金PK实际上就清楚了。

1.当你看中了一只超级潜力股时,不要理会里面有没有基金,因为基金的任务是将一只股票送上沸点,发现处于冰点或冷点中的超级潜力股不是他们的擅长与责任。

2.当你要从基金持有的股票中找出一只好股票——会涨的股票时,须避开基金重仓股,专门挑选只有两三家基金持有的股票,且最好是“新进”,而不是像媒体常常说的关注基金重仓股。

3.当你要对大势作出策略性而非超短期的技术判断时,请关注一下基金对后市的看法以及他们的仓位,在这方面,他们是绝对的反向指标,保证灵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44653.html

更多阅读

金蝉怎么养殖 金蝉养殖需投资多少钱

金蝉,是蝉科昆虫的代表种,成虫又称黑蚱蝉,俗称知了龟、知了猴等。 其养殖方法是先要选个好的养殖地,然后需要经过采卵、采后处理、孵化、播种、播种时间、采收、采集。这八个步骤来完成。金蝉怎么养殖——工具/原料金蝉金蝉怎么养殖—

金学伟:明年目标在2400点

时届年底,又到为2013年市场做展望的时候了。笔者认为,2013年的市场将有三个不变中的变化。第一个不变是宏观经济周期。本轮调整从宏观经济讲是3个古典周期即库存周期、信用周期和产业高新周期叠加产物。3个周期都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

转载 金学伟:调整无法一步到位

原文地址:金学伟:调整无法一步到位作者:股市牧羊人从2010年以来,供求关系就一直是沪深股市最主要的矛盾。这对矛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首先是大盘的几个高点,2010年的3186点、2011年的2067点、2012年的2478点、今年2月的2444点和5

金学伟:强市不死

□金学伟本次行情从1949点以来,虽然指数涨幅至今只有22%,但有一个指标已经创下历史纪录,那就是风险强度。风险强度是笔者用来衡量市场风险偏好强弱的一个量化指标,强度值越高,说明人们愿意为利益而冒风险的意愿越强。一般我们以60为风

声明:《金学伟论道投资 甘肃卫视投资论道》为网友兄弟视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