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1890-1950 尼金斯基

年青的尼金斯基:
佳吉列夫经常带尼金斯基去观看希腊艺术作品。<午后的牧神>创作灵感就来自于古希腊的壁画和瓷器上图案。整部芭蕾大约有12分钟,共有10个人物:牧神和仙女们。
剧情:牧神懒散地躺在树荫下,这时有一群仙女出现,牧神躲在了岩石背后。仙女们脱下衣服准备洗浴,兴奋的牧神跳了出来,他开始不停地向仙女们挑逗。仙女们被牧神的举动吓坏了,纷纷躲开了。一位好奇的仙女被牧神的样子所吸引,她开始和牧神一起跳舞,但牧神的挑逗越来越厉害,这位仙女也被吓跑了。牧神十分沮丧,他拿着仙女掉下的面纱又躺在了树荫下。尼金斯基在剧团不稳定的状态使佳吉列夫必须找到一个接替他的人选。
尼金“舞神”最后的独白
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1890-1950)是俄罗斯芭蕾舞演员、编舞家,被誉为20世纪芭蕾史上“最伟大的男演员”、“舞蹈之神”。在他60年的生命中,前30年历经贫困与富有、辉煌与没落,后30年因患精神分裂症一直在精神病院度过。他短暂的舞台生涯所创造的奇迹和日后癫狂的结局都备受人们关注。
尼金斯基最著名的作品是《牧神的午后》和《春之祭礼》。这两部舞剧如今被公推为现代芭蕾的早期代表作,但在当时,由于一反当时的芭蕾语汇而引起评论界一片哗然,毁誉参半。尼金斯基作为舞蹈演员,身体条件并不理想。他为人又不善言辞,不跳舞的时候显得拘谨木讷。然而他练舞非常刻苦,用全身心投入他的角色,因此进步迅速,很快便崭露头角。
据一些回忆文章说,尼金斯基很早就有情绪上的严重问题。大约在1918至1919年的冬天,他听从医生的嘱咐举家到瑞士休养。期间,他写下秘不示人的四册笔记,并将它们分别定名为情感、生命、死亡和信件。也正是在这期间他的精神失常现象日趋严重,甚至使家人受到惊吓。但这并未阻碍他的创作,他不断构想出许多新的舞蹈,并画了大量素描作品。
正如他的素描大多以圆为主题,对他有深入研究的精神病医生认为,这是尼金斯基“在面临威胁他存在的分裂力量时努力保持自我平衡的一种企图”。的确,《手记》中也可以看出他为了与人群趋同所付出的努力。
很多心理医生期望从他的文字分析他的病情。因为这是他“将崩溃的灵魂在理性残存之际的呐喊”,是他在战争、艰难生活的不断侵扰下对艺术、情感和生命的思考。他的家人则担心将《手记》出版可能会影响到他在舞蹈史上的形象。为此,《手记》曾出版过一个结构完全改动过的删节版本。但是,“把这个人物的苦难和悲哀展现出来,难道真会有什么不妥当,或者甚至有所亵渎吗?”多年以后,“尽量忠实于俄语原著”的法文本终于得以出版。现在我们读到的《尼金斯基手记》正是据此翻译而来。
然而读这本书需要有耐心,因为许多难以明白的文字使得他的表白断断续续,甚至不合逻辑。法译本前言中说“支配他下笔方式的经常是一些概念的自由联想和流动,而不是依逻辑的规律”。虽然这样,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的思想和他的痛苦。
最可怕的争斗也许就是人在自己内心世界里的争斗了。他的文字中提到最多的是他的不被理解,比如他多次提到他最深爱的妻子并不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他想教给她舞蹈,让她也能领略他心中至高无上的舞蹈和美的真谛,但她感受不到。他身边的亲人朋友也“对舞蹈没有深刻的感受”。他想将艺术家们召集起来和他们说话,“如果他们能深深感受到我——我就得救了;如果不能,如果他们没有感觉到我和不了解我,我就是一个可怜和不幸福的人,我会感到很痛苦。”读到这样的文字不能不叫人动容。
二十世纪初﹐一颗闪烁流星划过﹐震撼西方舞坛。虽然来去匆匆﹐这位出生于俄罗斯基辅的天才﹐亲手为芭蕾舞掀开全新一页。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Nijinsky)与春天特别有缘﹐生于春初﹐殁于春末﹐其惊世骇俗﹑影响深远之作就是《春之祭》。
尼金斯基从舞校毕业到名震欧美﹑被尊为“舞蹈之神”﹐仅仅是两﹑三年光景﹔他活跃舞台只有十年左右﹐却率先为男芭蕾舞者争取到台柱地位﹔他编舞的作品不多﹐却成为芭蕾发展史上一个关键人物。
他拥有天赋的惊人弹跳力和空中暂留力﹐能像皮球般弹起﹐像雪花般飘降﹐甚至能在飞跃中转变方向﹔特别强健的腿部肌肉﹐令他只用一个大跳就从台前飞越整个舞台到台的后方﹐这就是舞蹈《玫瑰精灵》临结束前的传奇一跳﹐空前绝后。
尼金斯基演绎不同角色时呈现不同的神态﹐甚至外形﹑眼珠的颜色也有变化。他的舞技与演技﹐令观众神魂颠倒。
十七岁的尼金斯基“跳”上舞蹈生涯的颠峰﹐因为遇上伯乐──四十四岁的戴雅基烈夫(Diaghilev)。他成为后者创办的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明星﹐两人携手征服巴黎﹐开展席卷欧洲﹑影响力远播南北美洲的舞蹈事业。
舞技演技令人叹服
跳舞的成就未能使尼金斯基满足﹐在戴雅基烈夫支持﹑鼓励之下﹐他另辟新天地。一九一一年开始构思《牧神的午后》﹐一九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首演﹐其后编出小品之作《游戏》﹐以及轰动巴黎的《春之祭》(首演于一九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扬弃古典芭蕾技巧
尼金斯基打破了古典芭蕾舞的条条框框﹐他崇尚突出性格﹐反对纯粹追求美的形式﹐甚至扬弃古典技巧体系﹐创造全新的技巧﹔他认为任何动作(即使是非常狂烈和不谐协的姿态)﹐只要符合作品内容所需﹐就可以应用﹐但这些动作必须基于某种技巧体系。
《牧神的午后》表现一个半人半兽的年轻动物对性与爱的最初觉醒和反应﹐尼金斯基从希腊神殿上的浮雕得到灵感﹐把动作设计成平面的姿势﹐令舞者在台上主要以侧面示人。这作品确立了尼金斯基作为新一代重要编舞家﹑舞蹈新学派创立者的地位。
《游戏》的感情则是现代的﹐一男二女的主角穿上现代服饰﹐拿着网球拍。它表现在二十世纪的现实生活中﹐爱仅仅是一种游戏。
编《春之祭》时﹐尼金斯基一反古典芭蕾外开性的舞蹈特色﹐把所有舞步和姿态转向内侧(例如舞者脚掌的前部要向内斜呈“入”字形)﹔他用舞蹈动律表现出每一节拍的音乐﹐舞与乐浑然一体。这作品表现原始初民的祭祀仪式﹐充满狂野风味。在巴黎首演当晚﹐史特拉汶斯基的音乐和尼金斯基的舞蹈编排﹐令观众争议不休﹐甚至互相打斗﹐整个剧场里犹如刮起龙卷风。
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1890-1950) 尼金斯基
尼金斯基一直受到戴雅基烈夫的爱﹑照顾﹑保护与控制。不料﹐变故骤生﹐一九一三年九月﹐尼金斯基在一艘由欧洲驶往南美洲的客轮上(戴雅基烈夫没有同行)﹐仓卒与仰慕自己的匈牙利女舞者罗慕拉(Romola)订婚﹐完全不考虑言语不通﹑互不了解等问题。
这婚姻关系令戴雅基烈夫与他决裂﹐他离开俄罗斯芭蕾舞团﹐尝试另闯天地。不通世务的尼金斯基﹐摆脱了爱的囚笼﹐从此要面对现实生活的风风雨雨﹐最糟的是﹐他逐渐发现妻子仅仅爱他的名气和躯体的美﹐她甚至以各种手段逼他去赚钱。他深切感悟到﹐戴雅基烈夫才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尼金斯基成为战俘﹐被软禁于匈牙利。在戴雅基烈夫的奔走斡旋之下﹐他终于远赴美国重登舞台。
一九一九年﹐年近三十的尼金斯基的早发性痴呆症病发﹐舞蹈生涯猝然落幕。
舞出生命与死亡搏斗
他最后自编自跳的一出作品﹐是在朋友家举行的“独舞晚会”中演出﹐那时﹐他的精神病已频频发作。这作品舞出了战争带来的苦难﹑破坏与死亡﹐是生命与死亡搏斗之舞。
尼金斯基一九五零年四月八日逝世于伦敦﹐葬于巴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48723.html

更多阅读

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瓦格纳唐豪塞歌剧序曲

爱之死——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就在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中,就在连我也无法知晓的情势下,就在我还不怎么明白瓦格纳歌剧的始末,就是这样《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似乎沿着极其自然的轨迹驶向我的心灵,只因我看到瓦

伯瓦尔·弗塔根 伯瓦尔·弗塔根黑化

伯瓦尔·弗塔根阵营:联盟/天灾军团种族:人类/巫妖职位:前暴风城摄政王、暴风城公爵、无畏远征军大领主、现为巫妖王目前所在:冰冠堡垒副本的冰封王座上挂着参考文献:魔兽世界相关任

苹果酸法米替尼VS苹果酸舒尼替尼(索坦) 法米替尼分子结构

苹果酸法米替尼分子结构:苹果酸舒尼替尼分子结构:从法米替尼与舒尼替尼分子结构对比可以看出,最大的不同在于右上角第二个N所在的结构单元。舒尼替尼是打开的结构而法米替尼是闭合的这样就从一个整体相对柔性的结构变成了刚性的结

声明:《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1890-1950 尼金斯基》为网友平头男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