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筆記十九 《齊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私塾第十四次課。

時間:2012年8月28日,星期二,19:00 -- 20:00

塾中隨想

為滿足我對《左傳》的喜愛,老師臨時更改了講學計劃,特增補了三篇《左傳》選文。

閑暇時,仍喜歡捧《左傳》在手。但往往沒幾頁甚至沒幾行就讀累了。想說的是,這并不完全是語言的問題,而在于它畢竟是史書。史書的行文當然與故事書不同。覺得老師的課精彩,是因為老師不僅對內容爛熟於心,而且經過了精心的備課。選出的這些篇,無論從語言上還是情節上都屬上乘之作,再通過老師的生動講解和演繹,當然引人入勝。我之前還疑惑呢,對戰爭題材并不熱衷的我,如何會對《左傳》著迷,其實都是老師施用的“導引術”而已。

這不,老師因為知道我對語言感興趣,又增選了《齊桓公伐楚》篇。這場戰爭并沒真正打起來,全因文中的人物運用了非凡的外交辭令之故。老師實在有心,在此謝過了。

由此想到厚德讀書會。比如《史記》,因內容太過龐雜,非常需要帶讀老師事先“過濾”一下。“過渡”部分略講,“關鍵”部分詳解,可前后內容結合串講,也可以經注史、經史互注。更為大膽的設想是:對精彩的、廣為流傳的段落和章節安排專題,以類似說書的形式解讀。那該多過癮啊!

【本篇背景】

本篇選自《左傳·僖公四年》,原書開篇即為:“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老師說,讀選文,有時由於對前後文內容缺少必要的了解,會造成理解和認識不很透徹的情況。比如本篇齊侯為什么要“侵蔡”,而緊接著又“伐楚”?一“侵”一“伐”,除了詞的含義不同之外,可能還有更深層的內涵。從詞的含義上看,“侵”是不宣而戰,“伐”是公開宣戰。但齊桓公“侵蔡”的緣由卻須得從本篇的前文來探究。

就在本篇之前,《左傳·僖公三年》的末尾,有一則齊桓公與夫人蔡姬乘舟在園囿中游玩的記載,講了一個小故事——

〖蔡姬荡舟〗

蔡姬——本蔡國公主,嫁與齊侯成為齊侯的三妻六妾之一,此時與齊侯在園囿中乘舟遊玩。蔡姬因生在南方熟習水性,故頑皮地使小船左右搖蕩逗齊侯玩。齊侯生於北方不諳水性,一時嚇得臉色都變了。他喝令蔡姬停止玩鬧,蔡姬不聽而依然蕩舟不止。齊侯一怒之下即把蔡姬遣送回她的娘家——蔡國,但沒有說與她斷絕夫妻關係。豈料蔡姬的哥哥蔡穆侯也在一怒之下讓妹妹改嫁了。齊侯聽說蔡姬再嫁,頓覺顏面盡失而勃然大怒,於是以此為藉口,未公開宣戰就舉兵攻打蔡國。

老師再次強調,學習古漢語,一定要在詞義的訓釋上扎扎實實地去學習和領會,千萬不能犯“以今律古”的錯誤。比如看到“侵蔡”,就想當然地理解為“侵略蔡國”;看到“伐楚”,就把“伐”解讀為“征伐”。雖說這樣的理解從大的意義范圍來說是沒錯,但如果不細加辨析,就不能正確透徹地理解文義的深層內涵。(“征、伐、侵、襲”的辨析在之前的筆記中已述及。)

齊侯自即位以後,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五霸之首,控制了華夏諸國。他可以輕而易舉地聯合各諸侯國軍隊,組成聯軍去攻打別國。據《春秋》經文記載,此次“侵蔡”的諸侯之師,包括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共八國的軍隊,是名符其實的一支“八國聯軍”。以這樣的兵力,攻打蔡國自然是不費吹灰之力,甚至有殺雞用牛刀之嫌。於是,聯系當時歷史的前後來看,齊侯率“八國聯軍”出征的真正目標應當不是小小的蔡國,為一個女人而如此興師動眾實在亦不符合齊侯的性格邏輯。那么,齊侯率“八國聯軍”出征的真正目標究竟是什么呢?隨著事態的發展,自然也就水落石出了,那就是緊接著“蔡潰”之後的“伐楚”。如此,又引出了另一個須要探究的問題——

〖伐楚緣由〗

伐楚之前先打蔡國,這是有比女人(蔡姬)更重要的理由的。蔡國一直追隨楚國,可謂楚國的僕從國,而且從地理位置上說,蔡在今天的河南上蔡,可稱楚地的門戶。那么,要剪除幫兇,必然先要攻蔡;要伐楚,必須先解決掉蔡國。齊桓公伐楚的一百五十年後,吳楚大戰,吳軍最終能夠攻入楚國的郢都,同樣也是取道蔡國的。

問題是:齊桓公為什么要伐楚?

楚國是南方大國,卻只被周天子封為子爵,故古書中稱其國君為“楚子”,又一向不被中原諸侯平等看待,稱之為“荊蠻”,於是楚國當年曾以國大爵小求周天子升爵而被拒後,憤然自稱為王。要說伐楚的緣由,“僭越稱王”可算是擺得上桌面的。但齊桓公伐楚時,楚國僭越稱王已歷經幾代,如果要求楚子取消僭號,勢必與楚國發生正面沖突,這對齊國沒有好處。因為一則楚國實力強大,要取勝并非易事;二則齊和楚相距遙遠,確如“風馬牛不相及”,齊國兵鋒絕對不可能持久,無法對楚國造成致命威脅。更何況,齊伐楚的目的亦并非真為周天子著想,故對楚國僭越稱王的問題只字不提。

其實,齊桓公伐楚的真正原因是,為進一步確立和鞏固自己的霸主地位,必須壓服雄踞南方與自己實力相當的強國楚國,遏止其北上擴張的勢頭,以了卻自己的心頭之患。所以,齊桓公和管仲親自帶著諸侯聯軍公開地“伐楚”,是一個齊楚雙方都心知肚明的政治行動,就好比:齊國現在是老大,帶了一幫小弟來到楚國的地盤,但是又沒有實力干掉楚國,只好在楚國門口耍一通威風,用“你們應該進貢周王的包茅沒有交納”的小罪名,甚至拿好幾百年前發生在楚地的“昭王南征而不復”的事件為理由,來脅迫楚國承認它的老大的身份和地位。這樣,既不用和楚國生死相搏,又能得到崇高的政治聲望,鞏固齊國霸主的權威,誰說這不是一個良策呢?至於楚國自然也知道如果真的與諸侯聯軍硬拼,顯然是得不償失的,不如采用軟硬并施的方法,一方面承認你齊國是老大,我們一定改正錯誤尊敬周天子;另一方面又派出能言善辯之士,運用剛柔相濟的外交辭令巧妙周旋,達到不戰而退敵之兵的目的。

【讀書習得】

此文在記述春秋時代齊楚兩國的這場外交鬥爭時,並不是用敘述語言來記述它的過程,而是把“出場”人物放在雙方的矛盾衝突中。並通過他們各自的個性化語言和“交鋒”方式,把這場外交鬥爭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雙方達成妥協,訂立盟約。這樣,既使我們明白了這場外交鬥爭的性質及其過程,又讓我們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歷史人物。楚國兩位使者,特別是作為楚平王“特命全權代表”的屈完,沉穩冷靜、不卑不亢的外交風度,堅毅果敢、不為威武所屈的外交風範,機智靈敏、隨機應對的外交智慧,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作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歷史、諳於事故、無理也能說出理來的外交才情,以及齊桓公那種雖然驕橫霸道,卻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也都讓我們過目難忘。總之,閱讀欣賞此文,不像是讀史,倒像是看一場高潮迭起、精彩紛呈的外交鬥爭話劇。

此文作為記敘外交鬥爭的一段史體散文,在語言的運用上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雙方出場的人物,雖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辭令,但並不覺得做作、生硬。而且,即使針鋒相對,也不金剛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厲色。尤其是楚國兩位使者的語言,更是柔中有剛,剛中有柔。

【本篇人物】

一、齊侯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屬侯爵,故稱齊侯。另見:《私塾筆記十六》中公子小白的介紹。

二、楚子
楚成王,屬子爵,故稱楚子。這只是寫史書人的寫法,實際楚已自稱王了。

三、管仲
齊國的大夫,名夷吾,字仲。輔佐齊桓公治理齊國,稱霸諸侯。
另見:《私塾筆記十六》的介紹。

四、召(shào)康公
周成王太保召公奭(shì),“康”是他的謚號。

五、昭王
周昭王,名瑕。

六、屈完
芈姓,屈氏,名完,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成語解析

風馬牛不相及:比喻兩件事物彼此互不相干的意思。

老師說,歷來對“風”在這個成語中的解釋不盡相同。歸納如下:

1)走失。意思是,齊楚兩國相距很遠,一向不發生關系,即使放牧走失了牛馬,也到不了對方的境土之內。

2)放逸奔跑。“風”與“放”通,指兩國相去極遠,雖馬牛放逸奔跑,也無從相及。

3)牝牡相誘。指兩國的馬牛雌雄發情相誘,也不可能超越邊界,跑到對方的地界上。這一釋義被學界較多人接受認同。

語法學習

省略:
<楚子使與師言曰> 使:派遣。后省略了兼語“使者”。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何故:是“(此)何故”的省略。

委婉語: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涉:蹚水過河,這里指進入。不說“侵”而說“涉”,

是委婉的說法。

<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這句是說給予太公征討天下有罪諸侯的權力。夾輔:輔佐。

<賜我先君履>履(lǚ),踐踏,指足跡所踐之處,即行使征伐權力的范圍。

能愿動詞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敢為能愿動詞。由于用在反詰句中,所以可以語譯為“豈敢……”。

賓語前置句
<寡人是徵> 、<寡人是問>:前置賓語為代詞“是”,直接前置。

<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前置賓語用代詞“是”復指。

<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介詞“以”的賓語前置。

關于賓語前置,另可見《私塾筆記三》及《私塾筆記十五》。

“之”的用法(取消主謂結構獨立性之例)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君之涉吾地也”作賓語)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貢之不入”作主語)

“其”作副詞表祈使語氣

——君其問諸水濱

句首語氣詞
<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唯:句首語氣詞。

指示代詞
<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是:指示代詞

國君自我的謙稱:寡人、不穀。

謙敬副詞:惠:施惠。辱:有“承受恥辱”的意味。

【重要詞義】

以下所列均為史書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因此了解并熟悉它們是非常必要的。

一、
古義指遠行。如本篇:“昭王南征而不復”。
用於軍事上則指上伐下,“有道”伐“無道”。如本篇:“五侯九伯,女實征之。”又《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
又指收稅,征斂。《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吾弛關市之征而緩刑罰,其足戰民乎?”又蒲松齡《促織》:“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
由於漢字簡化,“征”還分擔了“徵”的部分意義,如徵召。《左傳·僖公十六年》:“齊徵諸侯而戍周。”徵求。《左傳·哀公七年》:“吳來徵百牢(牛、羊,豕各百頭)。”責問。如本篇:“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二、
用於軍事指進攻,攻伐。《說文》:“伐,擊也。從人持戈。”甲骨文寫作,象以戈擊入人的脖頸,以此表示攻伐。
進攻的一方會找個理由,並要有鐘鼓,以示公開(宣戰)。《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本篇中先說:“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接著說:“蔡潰,遂伐楚。”“侵”和“伐”的分別使用,說明有差別,前者是不宣而戰,後者是所謂公開“興師問罪”。
“伐”還有“砍伐”的意思。如《鈷鉧潭西小丘記》:“剷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

三、
用在軍事上是進攻、侵犯,指沒有鐘鼓的進攻,即不宣而戰。如本篇:“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又為侵奪,欺淩,侵佔。《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這是指氏族之間的“侵奪”。又《韓非子·解老》:“上侵弱君而下傷人民。”這裡指臣對君的“欺淩”。又《韓非子·難一》:“歷山之農者侵畔。”這是指“侵蝕”,“侵佔”。
關于“征”、“伐”、“侵”、“襲”四字的釋義可另參見《私塾筆記六》。

四、
用於軍事是攻擊,攻打。如本篇:“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引申為責備。《論語·顏淵》:"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tè)與?”是說責備自己的壞處,不去責備別人的壞處,不是消除無形的怨恨的方法嗎?
用於某些工作有“營造”、“雕琢”、“醫治”等意思。如《詩經·大雅·靈台》:“經始靈合,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這裡的“攻之”是營造它。《左傳 襄公十五年》:“使玉人為之攻之。”這裡的“攻之”是雕琢它。又《韓非子·喻老》:“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這裡的“攻之”是醫治它。

五、克常用為“攻破”、“戰勝”、“成功”的意思。《齊桓公伐楚》:“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克”指攻破;又《春秋·隱公元年》:“鄭伯克段于鄢。” “克”指戰勝;《左傳·哀公十年》:“此事克則為卿,不克則烹”。“克”指成功。
引申為克制。《左傳·昭公十年》:“夫子知度與禮矣,我實縱欲而不能克也。”
“克”在動詞前常用為能願動詞,可語譯為“能”。《晉靈公不君》:“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又《赤壁之戰》:“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六、
指按次序排列。《左傳·桓公十年》:“齊人餼(xi,饋送食物)諸侯,使魯次之。”是說讓魯國把各諸侯排列個次序。又《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次當行”是按照次序編列在謫戍的行列中。
引申為次第在後。《毛遂自薦》:"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又表示行軍中的臨時駐扎,動詞。《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如本篇:“師進,次於陘。”又“師退,次於召陵。”
老師說,臨時駐扎的含義後來亦可用於一般在外旅行的人,如再下一次要講的《左傳》選文中有“宣子田於首山,舍於翳桑”,意即宣子(趙盾)在首山打獵,在翳桑住了一晚。今人出門在外,若寫信給友人,最後落款亦可用這幾個詞來表明自己正臨時宿於某地,若在某地住一晚用“舍”,住兩晚用“信”,超過兩晚以上就用“次”。一般寫成“某年某月某日次於某地”等。聽到這里,我不禁又驚嘆:生活中居然連這么小的細節之處都可體現深厚的文化內涵啊!

七、
用作動詞,指回來,返回。是“往”的反面。如本篇:“昭王南征而不復。”又《晉靈公不君》:“宣子末出山而復。”這一意義在現代漢語“往復”這個詞語中還保留著。
引申為回復。《齊桓晉文之事》:“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用作副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再”,“又”。《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這個意義,古代說“復”,不說“再”。古代的“再”是兩次或第二次,不同于現代的“再”。

八、邑
上古人口聚居之處,不在大小或人口多少。甲骨文寫作,象有人居於邑中。如《穀梁傳·莊公九年》:“十室之邑,可以逃難;百室之邑,可以隱死。”

國可以稱邑。《說文》:“邑,國也。”《左傳·桓公十一年》:“鄖(yún)人軍其郊,必
|不誡。且日虞四邑(指隨、絞、州、蓼四國)之至也。”是說鄖國國人駐紮在他們的郊區,
一定缺乏警戒,並且天天盼望四國軍隊來到。

稱別人為“大國”,自稱為“敝邑”(謙稱)。如本篇:“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
卿大夫的封地也稱邑。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
邑。”《鄭伯克段于鄢》:“制,岩邑也。”

九、社稷社,指土神。《說文》:“社,地主也。”即大地的主宰,又名後土。稷,指穀神。《說文》:“稷,五穀之長。”即五穀的主宰。如本篇:“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因“社稷”象徵國家,“社稷”後來就有了國家的意義。如《左傳·成公十三年》:“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
私塾筆記(十九)《齊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以前農村有社廟,就是祭奠土地神的。社廟里逢年過節搭臺演戲,則叫社戲。

十、古今常用義不同,今指池塘,古代常用義是護城河。如本篇:“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又指池塘。《左傳·昭公四年》:“今藏川池之水,棄而不用。”又《孟子·萬章上》:“子產使校人畜之池。”園林中人工挖掘的也叫“池”。如《韓非子·難勢》:"桀紂為高臺深池以盡民力。”又《孟子·公孫丑上》:“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上古“城”指城牆,與“城”一起用的“池”即指護城河。如“金城湯池”、“高城深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等。



【原文全錄】

四年春,齊侯以介詞,表憑藉,可語譯為“率領”諸侯之師侵蔡。蔡潰潰敗,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意料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姜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連詞,可語譯為“來”或“用來”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渤海和黃海,西至於河黃河,南至於穆陵地名,今山東穆陵關,北至於無棣dì 地名,今山東無棣縣北。爾貢包茅成捆的菁茅楚國特產不入納,指貢納,王祭指祭祀用品不共“供”的古字,供給,無以縮酒①,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②,寡人是問責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之于”的合音字水濱水邊。

師進,次於陘楚山名,在今河南偃城縣南。

夏,楚子使屈完如動詞,往,到……師。師退,次於召shào陵楚地名,在今河南偃城縣東。齊侯陳陳列諸侯之師,與屈完乘chénɡ而觀觀察,檢閱之。齊侯曰:“豈副詞,表反問,難道不穀是為③?先君之好是繼④。與不穀同好hǎo共同友好,如何怎么樣?"對曰:“君惠徼yāo求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眾士眾,指眾將士戰,誰能禦抵御,抵擋之!以此指眾將士攻城,何城不克攻下!”對曰:“君若如果,連詞以德綏安撫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山名,在今河南叶縣南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訂立盟約。

①縮酒:滲酒。古代祭祀時,把酒倒在包茅上,滲下去,象徵鬼神喝了。

②昭王即周昭王。因其晚年荒於國政,人民怨恨他,到漢水時,當地人讓他坐一艘用膠黏的船,行至江心,船沈而死。
③難道是爲了我?他想表達的是:是爲了繼承先君的友好。
④見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1182.html

更多阅读

翟双庆:论《内经》病机十九条

论《内经》病机十九条□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编者按:病机是疾病变化机理,是疾病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转归的内在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病机的论述有十九条,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病机十九

影评 一部拙劣的电影《第十九层空间》 盗梦空间影评

看完电影回到家,脑子中闪过两个字:拙劣。我看的是黎妙雪导演的恐怖片《第十九层空间》,港版叫《地狱第十九层》,显然后者好,唉……万恶的广电总局。话说这个黎妙雪在当年来青岛拍《恋之风景》的时候我还跟她有点接触,可这次她的《第十九层

声明:《私塾筆記十九 《齊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为网友场面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