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佛教 汉字的博大精深

佛法真义的重要

——呼唤救世、导世的社会教育

佛法乃是一种社会教育。一种良善的、伟大的社会教育。在这个纷杂焦躁的时代,更需要一种平静深刻的目光;一种宁静致远的情怀;一种博大精深的学识;来洞察这个世界,引导众生。从而建立一种健康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宇宙观。

而佛法乃是当之无愧的良善的、伟大的教育。因为佛法无我慈悲的胸怀和洞察入微的智慧,完全有能力、有魄力来面对这个纷杂焦躁的社会。

而且佛法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的宇宙情怀正是一种能够关注人类地球乃至无边自然世界的和谐发展的宽阔胸怀。

对于小到个人的内心焦躁不安或者抑郁难解的情绪更是有疏导、解脱的智慧,从而回归平淡、恬静、积极、乐观向上的人格道德修养。

佛法的社会教育作用难以估量,因为它完全让人远离消极悲观和盲目乐观的情绪,而以平静、智慧的如实洞悉来面对整个社会人生。这种大智大勇、大慈大悲的仁者之心恰恰可以做为世界的中流砥柱和浩然正气而存在。

让我们一起来护持佛法真义的流传吧!

伟大的佛教

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佛教的伟大?如何成为一个居家有德之士呢?这是一切俗缘未了,未具足离亲弃俗的条件,又想于佛法有大成就的在家修行者所想了解的首个问题,善哉!斯问。

其实在家之士,只要把握一个原则精进努力自可大有成就!历史上其实有很多例证可做参考。一切有大成就的居家之士皆以“谦卑”两字作为处世之原则。谦则有德,卑则虚怀若谷,虚者无傲,无傲不落后,则常进取,须知“有所得皆归生灭,无住心正是涅磐。”故此“谦卑”两字成就一切大德!

如维摩诘居士以古佛再来而示现在家护法之身,执弟子礼而倡佛陀之正教,导俗流皈依三宝,圆融无碍。其功无量,其德于佛前“谦卑”有目共睹。

再如“给孤独长者”富可敌国,施贫救苦,德行于大众共同称赏,故号“长者”,然于佛陀四众弟子,不惜黄金铺地,为法而不吝家财万贯施金三宝之前,购园林供正法之弘扬。终感化祗陀太子,共成就祗树给孤独园,成为千古佳话!

博大精深的佛教 汉字的博大精深

还有阿育王统一印度,造八万四千塔,藏佛舍利,结集经论,供养僧宝,弘通正法,惟五戒十善庄严国土,以大一统之国王,行三宝弟子应尽之义务,也可谓不遣余力。

波斯匿王执弟子礼,以父忌日供养僧宝,亲身以王者之尊前往迎接佛陀及众僧宝,感动全城各长者大德共同供僧,齐闻正法,终成就楞严大法会之殊胜助缘。

又唐三藏法师天竺取经,学成时恰外道设问,戒日王邀请全印度五天竺大王成就盛世无遮大会,供养众僧,护持唐三藏法师,不以异国异眼相待,而以至诚恳切之心行弟子礼,护持正法,敬重僧宝,其心天地可表。即使三藏法师辞别印度,戒日王也通知五天竺以法为尊,开大方便,沿途设斋,其弟子之至诚之心岂可为今日肤浅之士所知乎?甚至于法师临近国境,又亲自飞骑直追至国境边,与师七日共住,再三请益,不顾路程千万里飞骑之辛苦,终洒泪而别。王因知未来难遇恩师,而以弟子之身护持也是难得,故如此护持圣教!

以上所言,乃印度之居士,执弟子礼于正法前,无论多么尊贵或社会地位如何之高皆以谦卑、至诚之心而流芳千古。其实于三宝前谦卑有德者比比皆是,以上只是略举几例以做证明罢了。此几个实例,为醒吾等之心,而明自大我慢之肤浅无知和可笑。

佛法东来,本是国家以最高的礼遇,派国家最有素养的高级知识分子前去迎请经典之东来,以最至诚恳切之心去拜请东归的一份文化、思想和精神。史载我国汉朝永平年间,明帝求法,派遣国家使者西行求法,于当时的“大月氏”处抄回佛经四十二章,藏于兰台石室,佛教于是东流汉土。又汉朝哀帝元寿元溶化(公元2年),博士弟子(国家级别最高的知识分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这些史有明载,可证明东土对佛法的推崇备至。然佛法东流普润群生之利益和过程又岂是三言两语所能尽。这是题外话,文长有待来日细言。

历史上高僧东来传法,比丘西去求经皆不惜丧身失命。万里为法利众生的功德,万苦千辛又岂是一言二语所能道尽,玄奘法师可作代表人物。其求法东归之后,备受礼遇,太宗全力支持译经事业,高宗皇帝不以帝皇之尊为念,于法师前谦卑受教,至法师圆寂后,更是悲伤痛哭,一连几日,仍曰:“吾失国宝矣。”

而武则天以千古一女皇著称,若非绝顶聪明之士,岂能于男尊女卑的社会成就“万邦来朝”之盛世?然武则天之信受佛教,敬重僧宝决非政治的目的而已。武则天以绝顶的聪明而听闻法藏法师讲解新译《华严经》时,却有些地方总不明白。后法藏法师以殿前金狮子等为喻,始豁然大悟,不禁五体投地,赞叹莫名。其情景皆可想象,时有偈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其意为:如此最高无上、博大精深、无与伦比的玄妙不可思议的佛法啊,乃是我们经历生生世世、百千万万不可计算的时间里所难以遭遇到的。我今日如此的有幸,能亲耳听闻如此无上的真理而信受奉行,愿我能够生生世世永远的明了,理解如来的甚深的、实在无与伦比的真实义理啊!武则天于佛说真理如此五体投地,发自内心真挚无伪的赞叹,端赖其至诚恳切虚心受教,也是法藏比丘的谆谆善诱,对于真理的无私传授。故武则天万分敬服,乃尊法藏比丘为师,教化一国。又华夏佛法之盛,真理遍流当时,利益群生。甚至于影响周边国家,普被邻邦民众。武则天之谦恭受教,推崇备至,实有其功!

武则天对有道高僧,每每尊崇执弟子礼,亲加跪拜。史有明载:当时“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的神秀大师宣扬《楞伽经》渐修法门,时就者成都,学者如市。武则天闻其盛名,知其有德。乃屈万乘之尊,洒扫金銮宝殿,以至尊无上之礼,用肩舆抬接趺坐而坐的大师至金銮殿。亲加跪请迎接。时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先遣使迎请,至时“亲加跪礼”,盛况如是:“趺坐觐君,肩舆上殿。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传圣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无臣礼。”“时王公士庶,闻风争来谒见,望尘拜伏,日以万计。”可见其诚。又武则天尊安禅师为国师,也是备加盛礼,闻六祖大师于岭南,更是遣使盛请,内侍使官得指心要而大悟,大师却称病而不出,终老林泉。武则天中宗皇帝并不为怪,反而盛赞僧宝,且于同年九月三日有诏褒奖称颂:“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巳!”其至诚至真之心,其谦卑有德,于此可见。不愧真正千古豪杰,三宝弟子之表率。

当然武则天的千秋功过,历史上甚有争议,却非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只要学习其对三宝的虔诚和对真理的敬重即可。唐朝大盛,于法执弟子礼者不胜枚举。

这是皇帝于法而谦恭有所悟者之例证、且看文人学士。

佛教于唐朝大盛,高僧大德辈出,然也不免有浑水摸鱼、混迹桑门、败我正法之现象,实在让人痛心(我辈岂可不慎?)!致使当时于法理未甚明了之韩愈大加挞伐,也是情有可原。于今之世,佛法之正信正念之弘扬,并非大盛,希一切有德高僧共弘正知正见于娑婆,普利群生至解脱,则也幸甚!此是题外话。且说韩愈于当世堪称学问渊博的儒士,但惟于佛法真諦却不甚明了,乃凭主观臆断,一面之辞而攻击佛教之流弊,致被贬岭南。后闻大颠禅师的盛德,虚心受教于法席之前,才解惑去其误解,赞叹真諦而执弟子礼之甚恭,悟明圣教乃悔前愆也。实是文人学士去傲慢,远主观断之表率!

佛法圣教乃阐述宇宙人生之真谛,博大精深、微妙不可思议,又岂是凡情俗见所可洞悉?又岂是一切自诩学历甚高博学多才、眼高于顶者所可明?又岂是闻得三言两语,即把肤浅当高深者之所知?如此轻僧慢法之士岂可不慎?

且看历代文人学士于佛法谦卑而得益者:王维于道光禅师“十年座下,俯从受教”;裴休以宰相之身、深乎众望的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备受皇帝礼遇的谦谦君子,却是黄檗希运禅师的得意在家弟子;曾经极力反对佛教、严厉斥责佛教而不明佛教义理、对宋明理学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唐代著名文人李翱,受禅师惟俨之点悟而得益非浅。乃有赞禅师曰:“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又“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其敬慕之心溢于言表。李翱又曾于贞元年间(785-805年)问道于西堂智藏禅师,于元和初(806年)问道于鹅湖大义禅师。皆以谦卑之心受教,而佛法助其学术、道德完善之事更是人所共知;三宝弟子白居易问道鸟巢禅师,也是一桩佳话;李白、杜甫皆问道于禅师,有其诗为证。杜甫拜访牛头山鶴林玄素禅师,于禅师处受益也不比李白诗仙为少,虽是以严谨之诗圣而著称;诗人岑参“绝顶诣老僧”虚心受益于净慧上人;苏东坡、苏辙兄弟一生受益于禅。苏辙乃景福顺禅师之弟子;王安石“倒履相迎”于真净克文禅师,虽是宰相,却也如此至真;周敦颐、程颐受教于黄龙唯清禅师;朱熹爱拜读大慧宗杲禅师之语录;心学大师王阳明就教禅师而以禅滥儒。

东晋时也有名士如:刘遗民、周续之、宗炳、雷次宗等也受教于慧远法师。

历代文人学士虚心受教,谦卑受益于三宝而于各方面有所成就者不胜枚举。即使是受新思潮影响甚深的胡适,因不懂佛学而无法继续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还有一位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注:指范文澜。他“文革”期间出版了《中国通史(唐与五代部分)》,其中把佛教批得一无是处,影响甚广)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其科学认真谦恭无自大之心的面对佛教之态度,也甚有可取之处。

这于当今一切不解佛教之徒岂不是前车之鉴么?更莫于一知半解处而起自大之心以免贻笑大方也。当今之士,有不明佛教义理之徒,一味攻击佛教为迷信而无半点谦恭之礼,实在是无知可笑的。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汝等须知,佛教平等,重博爱,余之致力于国民革命,亦是讲平等,生博爱,慈悲救世,主旨正复相同。”

但对于堕于事相,不明义理者,孙中山先生也说:“彼堕入于迷信中之愚夫愚妇,安能讲佛理哉。”可见先生见地,也非一时心血来潮之谬赞。甚至于先生见重科学技术而忽略精神道德文化素养者而说道:“佛学可补科学之偏。”甚至于说:“佛法是哲学之母。”

但现今一切肤浅者每每喜欢人云亦云,根本缺少科学辩证的思维,此种盲信迷信的思想正是一切有识之士所要遗弃的。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经过认真研究后说:“佛学这种直觉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的科学的动力,世界上如果有什么真正的宗教的话,除佛教莫属。”这于当今一些所谓信仰科学而盲目排斥佛教、毁谤三宝之士源何有此天差地别?岂不令人三思么?岂不是一个最大的讽刺么?

可见佛法的智慧又岂是肤浅无知者可知其甚微妙?一切有识之士岂不应谨慎、谦卑于佛教?秉着科学精神倡导:“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和“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先生说:“佛教徒处在人类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它的独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笔者注:儒学教条与儒学家思想不能一概而论,读者须知。)把人们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当今佛教弘扬到世界各地,于西方社会,一切有识之士皆推崇备至。那么其影响为何如此之大呢?我们听听德国波恩大学的教授布莱克先生于一九八四年说的一段话,他说:“使西方世界拜倒在佛的面前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佛教博大精深的智慧;二是为一切众生谋求幸福的伟大精神(即大慈大悲和最彻底的平等观。)这是一位大德问其佛教于西方为何有如此影响和信仰的原因时的回答。而下面的例子可以证明佛教的被推崇与敬仰。能海上师“中年出家,谙熟人情,又遍学显密诸宗,但却不存门户之见,因而说法善巧,信手拈来,皆成妙谛。”但他平生不事权贵,不务虚名,而且非常谦虚和正直,美国总统罗斯福先生曾以总统的身份致函礼请能海上师赴美国弘法,能海上师推辞不去。蒋介石也曾邀请能海上师出任国民参政会的参议员,同样遭到谢绝。

被于右任先生称为佛门龙象的宗仰上人曾经指导以庄解佛,借法相唯识(佛门的一个宗派)的资料实现哲学革命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学佛,章太炎先生一生所学佛典有《法华经》、《华严经》、《涅磐经》、《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阿弥陀经》等等。其对于世人以有限的知见决定事物的对错,以及对真理缺乏深度的研究的眼光评论的甚有见地。其说道:“自佛家观之,色心不二,则识中本自有物。而凡人思想所及者,即不得谓其物为无有。此非主观武断也。今之所见,不过地球,华严世界本所未窥,故科学所可定者,不能遽以为定见,况世间常识耶?”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陈独秀先生乃曼殊上人方外至交,陈独秀甚为肯定赞叹曼殊上人。他曾说:“在许多旧朋友中间,像曼殊(上人)这样清白的人,真是不可多得了。”陈独秀先生于佛教的涉猎不一定很多,但他对于佛法的推崇敬仰、尊重之心却相当深厚。其在《答李大槐》信中有言:“佛法为广大精深之哲学,愚所素信不疑者也。”佛教博大精深,超越文字功夫,甚重根性悟性,就说曼殊上人当年为陈独秀、章太炎所赞叹,也因其根性甚利悟性甚高,当时诗人枊亚子曾言:“曼殊(上人)文学才能,不是死读书读出来的,全靠他的天才。

又朱德总司令曾得映空大和尚的启迪,于人生世事有所看透,对空灵绝妙之禅理也有所领会!有其观昙华寺游记一篇为证:“公余,尝偕友游昙华寺,见夫花木亭亭,四时不谢,足以娱情养性,询皆映空大和尚手植,且募修庙宇,清幽古雅,询属煞费苦心。与之接谈,词严义正,一尘不染,诚法门所罕,爰为俚言,以志欣慕。映空和尚天真烂漫,豁然其度,超然其像,世事浮云,形骸放浪,栽花种竹,除邪涤荡。与野鸟为朋,结孤云为伴,彻石作床眠,披经月下看。身之荣辱兮茫茫,人之生死兮淡淡。寒依日兮暑依风,渴思饮兮饥思饭。侧重国家存亡焉知人间聚散。无人无我,有相无相。时局如斯,令人想飨!”

朱德司令其文笔甚美,但却字字句句皆素朴直道之词,字里行间皆欣慕不已,令人于短短篇章中窥见超世绝迈的佛家情怀,实是难得。

又毛泽东主席甚重《金刚经》、《坛经》,他甚至要求政治局的成员诵读《坛经》。而且他还曾经批评历史上的韩愈曾反对佛教,说他“不讲道理”。而做为一位资深的共产主义者却非常赞赏枊宗元这位出入佛教的大文学家,说他是“唯物主义”。这样的事实,令不了解佛教的人实在大跌眼镜。

其实假如我们了解一下高僧弘一大师(曾经名重一时的艺术大师李叔同先生)的出家事件,也许就对毛泽东主席的肯定佛教,赞赏佛法的事实不会那么惊讶了。

李叔同先生出身于一个豪富而笃信佛教的家庭,少年风流倜傥,才气逼人。“他锦衣紈绔,翩翩裘马,虽有一妻二妾,却又常走马章台,拈枊平章,恋名妓,捧坤伶,交好于歌郎,是一个典型的浊世公子。”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相当高,众所周知,刘海粟先生乃是一位大画家,但他对李叔同先生的艺术成就相当推崇。其言道:“近代人中,我只拜服李叔同一人……李叔同画画、书法、音乐诗词样样高明,我却比他少了一样演戏!”

当年李叔同先生未出家前已经名满天下。他在日本留学时,于1907年,他和曾孝谷主持组织了文艺团体春枊社,演出了轰动一时的《茶花女》,开我国话剧演出之先河。李叔同剃掉心爱的胡子,扮演茶花女玛格丽特,扮相俊美,观众惊为天人。日本戏剧界权威松居松翁在《芝居》杂志上盛赞:“中国的俳优,使我佩服的便是李叔同君……尤其是李君的优美婉丽,决非日本的俳优所能比拟。”由此可见其艺术造诣相当高,李叔同先生还曾创办《音乐小杂志》,这是中国第一个音乐刊物。而他的词也是相当深入人心,其《送别》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其雅淡脱俗,又委实意境深邃。其诗词壮阔处也是令人吃惊。“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这是其《祖国歌》的两句。当它发表时,立刻不胫而走,被全国各地的学校都采用教材。而李叔同先生还是中国近代广告艺术的始祖。也是人体写生教学的第一人(刘海粟先生称)。其文学艺术的影响之深广不胜言语。但如此才气风流的公子,却又抛妻别子,断然出家,实在令人难以想通。其实只要是对佛教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了解的话,对于此事自会释然而生敬佩之心。因为于不可思议、深妙不可说的佛法来讲,世间的文学艺术的造诣再高,他还是属于有漏之学,对断烦恼、证菩提、出三界、了生脱死之道并无涉及。而对于大慈大悲、无常无我涅磐寂静的心地,也非世间学问所能了知。在佛法看来审美艺术并非处于人性至善至高的境界,因为虽然审美艺术比物质享受有所升华,但还处于有为之功,根本没有达到大涅磐、大解脱、了无挂碍的观自在甚深般若,也无菩萨四摄六度万行的方便广大行。而有所依恋的文学艺术心态,根本难以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如此说来,李叔同先生放下万缘,看破万象而出家的心也可了知一二了!

那有何为证呢?当时李叔同先生出家以后,因为平时要与友人、弟子通信,故此“诸艺皆废,惟书法不辍。”因为李叔同先生抛弃诸种文学艺术而出家后,“为了方便接引众生,不免写些佛典笔墨赠与求者”。其在《李息翁临古法书·自序》里面说到:“夫耽乐书术,增长放逸,佛所深诫。然研习之者,能尽其美,以是书写佛典流传于世,令诸众生欢喜受持自利利他,同趋佛道,非无益矣。”他愿:“见我字,如见佛法。”我们知道弘一大师(李叔同出家后)自出家以来,破除各种执着,恬淡寂静一生以律法为准则,与出家前判若两人,有如苦行僧。其前半生的灯红酒绿恍若隔世。而弘一大师之所以成为律宗高僧,并非其前半生的影响,完全是因为他后半生的对于佛法的实践。因为在佛教里,高僧并不是以名气的大小、影响的深广来论定,而是以道德的圆满,修持的深度,悟道的无上、究竟来确定。故此历史上高僧辈出,但并不一定见之世间。因为出家人看破功名利禄,而在于解脱无碍,来去自如为本色,非世间人所能明白。所以作为众位高僧大德中的一位,弘一大师以佛心陶冶性情,故此其得到鲁迅先生及郭沬若的敬仰和赞叹。最后弘一大师在“悲欣交集”中圆寂,也足证其对佛法的领悟。其临终前有赠与方外之交夏丐尊与弟子刘质平(诗人)的诗偈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満,天心月圆。”又“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善善法,如剑斩人头。”如此看来弘一大师临终在无尽的慈悲中劝导弟子。对于佛法的諄諄告诫,实是一位佛法长者的口吻。而对于友人的回答中,又可明其圆满了生脱死,无挂无碍的境界,知其实是佛法有甚深的体悟,绝非其出家前的世间学问可以比拟。不怪乎一生追随大师的弟子——大画家丰子恺在大师死后依然遵循大师意,为恢弘佛法,传扬仁爱,引人向善的护生画集的创作历尽艰辛,却无怨无悔,为佛教的精神贡献毕生精力。又梁启超笃信佛教,谭嗣同因佛教而大无畏。梁漱冥也自称是一位佛教徒……如此多实例可以表明佛教的甚深微妙,绝对不是一般否定佛教的肤浅之士所能了知,其对于佛法的粗鲁断定之词实在乃无知浅薄的表现。

一切有识之士皆应报实事求是的谦虚谨慎的态度来对待佛教,以免贻笑大方。江泽民总书记对于佛法的谨慎的态度也许可以作为一般人的榜样。当他拜访某位大德高僧时,明白“以法为师”,请法师上座,而自己则陪坐一边,其谦卑的心态颇有学者风度,全然不以自己作为一个国家首要领导人的身份为念。如此道德修养也许来自于他从小受到的佛法的薰陶有关。但也许更多的是个人对于佛法的了解和洞察的深广眼光所成就吧!有何为证呢?江泽民书记曾经引用佛教对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若无于佛法有所明了,焉得引出此言?当然佛法的甚深广大无碍绝非一言二语所能明了概括,但江泽民总书记的对于佛教的谦谦君子之风,实在可成为一般人的肤浅自大之无知姿态的鲜明对比!如此岂可不令人深思么?

那么于我们这些浅陋之士又岂可自大于佛教,或以片言只语的听闻佛法而自充善知识,起我慢贡高之态?

如此,综上所述,一切想有所成就的居士皆应培养谦卑有德的精神。以三宝为依皈,以正法为准绳,虚心受教勿急躁,德行自现前,成就自有时节因缘矣。切莫以少为足,自障行门,塞自悟路!

注:我们看到了《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佛教的伟大》的例子以后,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即无论是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都是各个领域里面有大成就、大影响的先进人物,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对佛教的由衷的赞叹或者对佛法乃至高僧人格的肯定和佩服。而且有趣的是他们互相之间不一定肯定对方的思想观念,但却不约而同的肯定佛教。这岂不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印证佛教的有教无类的伟大吗?

新时代任重道远的光辉使命

正当的信仰乃是建立在对圣洁、光辉、圆满、良善人格的一种信仰或者说对如此圣洁、光辉、圆满、良善的境界的一种向往。它对于提高自我人格道德修养有莫大的好处,甚至由此思想精神的熏陶,会把一个普通凡俗的人转变成一个慈悲、平等、友好、宽恕、包容、无畏无私、超越解脱、自在无碍的一个拥有圣洁光辉的人格的人。由此而带来生命质量的提升,崇高道德精神的确立。

而盲从、混乱的迷信则是建立在人类脆弱不安的心态的一种发泄和安慰,它是没有最终究竟对个人心理状态中种种负面的情绪(如怨恨、消极悲观、颓废不满、妒忌、苦恼等等)起到疏导作用的,有的只是一种商业化交换般的诉求。它很难带来人格道德精神的升华和为人处事的智慧。所以谈不上对社会人生有多大的好处,还有可能带来迷惘、落后、颠倒、混乱的影响,当然这种盲从迷信假如能够经过善巧方便的智慧引导,很多人是完全可能走向圣洁光辉的信仰的。因为很多人盲从迷信的原因是病急乱投医的混乱心理造成的,有的是被误导造成的;有的是有心寻找解脱而走错了地方;有的是缺少智慧的功利主义的诉求;有的是不小心陷入泥坑不能自拔……总之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正当、有利无害的信仰乃是缺少善根福德的原故,并不是谁生来都愿意盲从迷信的。除个别有心者例外。

故此,假如社会能多宣传正面、正当、有利无害的信仰,无疑会给很多人走向光辉圣洁的生命质量提供了大好机会,从而使他们确立了良好的道德人格修养,也杜绝了种种盲从迷信、落后混乱的思想,更给这个前进发展的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和平、安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

这个工作任重而道远!一切有心于社会人生走向圣洁光辉、良好发展、和谐安详的人们努力的奉献吧!阿弥陀佛!

为什么要尊重别人的信仰

尊重别人的信仰乃是一种基本的良善心态;一种重要基本的礼貌。不论是信仰何种文化;何种政治;何种宗教……他都有其信仰的需要;有其认同的理由。每个公民都有这种权益和自由的法律依据,因为建立在有利无害的一切信仰上,都是社会和谐发展、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的进步因素。虽然每种信仰之间的比较都有其究竟与非究竟的差别,但那是个人的眼光或善因缘的不同罢了。总之,鼓励正当、有利无害的信仰乃是提倡正义、良善的人文精神的一种标志。它乃是祛除痴迷、落后、盲目、混乱、颠倒的各种迷信的良药。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支持法律保护正当、有利无害的信仰的原因。因为他们不单构造和谐、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而且也是推动文明发展、社会进步的辅助动力。

深入经济发达地区考察的结果

在我所到的经济发达的南方,发现现在人们需要的不是作佛事、放焰口、搞怪力乱神的人,而是实实在在的能讲经说法,提倡人文教育的有识之士。

潮汕地区村、乡很多都有老人协会,它们的作用是养老、敬老和提倡文化、教育、娱乐,做各种公益事业(如修路、建桥、绿化美化家园,清理畅通河流……)这是一种很久以来的传统。

经济发达的南方人表面上求福多,但内里对文化教育所带来的利益更敬仰。而他们对于放焰口等佛事或灾祥妖变之类的说法是看不起的,最多是商业化的需求罢了。一般人即使是参加了整个过程也没有什么发自内心的真正感动敬仰之情的,有的只不过是好奇或者作为以后的谈资罢了。甚至有的是看不起的。而对于讲经说法所带来的文化教育则五体投地的敬仰。也是他们迫切呼唤的一种需求,那种发自内心的赞叹随喜、敬仰以及热烈参与之心根本就非你所能想象。他们的对于人文关怀的觉醒和需求不单是一种开明的包容和理解而已,完全是一种对于人文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坚定确立所带来的认同。因为他们自身对于文化的体认是清醒的,而且知道留给子孙重要的不是钱物而是文化教育和道德人格的树立,这是一般人的一种共识。这是我深入与他们沟通和经过考察所确认的,乃是借助于熟悉广东话的原故。完全与北方人对他们的表面上求福的误解不一样。

落后给予我们的责任

——南游感慨良多心灵的震憾

在高科技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各界对文化的一种反思,对人文教育的一种渴望非语言所能表白。那种灵魂深处的迫切要求,那种五体投地的敬仰,没有文化素质根本就没有生活的依靠,而陷入一种灵魂的深刻枯竭。所以他们可以花费很高代价去听一场精彩的演讲,一种文化的传递,那种前卫的精神滋润,实在非保守闭塞的北方所能想像。而他们对于文化的这种需求又是促使他们更积极向上的投入社会公益、社会工作的最大动力。那种高素质的品位、修养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于西装革履的视为老土。讲究个性化的张扬,自主自信儒雅中不失洒脱自在的表现;随意独立中不失友好、豪放;民主、平等中讲究权益……

你上火车、飞机就能发现南北的不同风格了!很有意思也值得我们反思借鉴,如何去建立一种先进的人文思想,大气磅薄的人文精神?为未来人群社会提供一种殊胜、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好引导众生走向清静庄严的人间净土,为人类的明天,为子孙后代,为历史文化开拓出无量的光明是我们迫切的任务。

其实佛教教义里面,清净觉醒的人文眼光;解脱无碍、如实洞察的深刻的智慧;慈悲无量的导世心量。正是当代之所必需,因为这是人类灵魂深处的呼唤。考古学一个破碗、一些陶瓷、几张破纸片的价值连城,文化资产的不可估量正在印证着历史文化、社会文明的无量价值。作为时时走在历史前沿,拥有绝对前卫、先进的思想精神的佛教完全有百分之百的底蕴,来提供这种人类文明的迫切需要。我们应该创建一种道德文明、人文精神,大到各种活动的记载,小到平常点点滴滴的生活开示,还有那每个人学佛以来的灵魂转变、精神觉醒;社会态度、人生态度的深刻转变;家庭、工作环境由此而带来的文明、和谐安宁、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所有这些的这些都是人类的瑰宝,历史文化遗产。无量功德的佛法的如实展现完全能够印证它的价值的难以估量。记录下来就是无价之宝,也让你的未来充满希望,因为这是难以估量的价值,体现生命的没有遗憾。这种意义重大的人文精神正是历史在召唤、时代在召唤、未来在召唤、社会在召唤的迫切需要。所以社会现在正迫切需要佛教人才,迫切需要人文教育的引导——来吧!努力地前进!

加入学佛行列的好处

佛教主张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社会人生,然后以积极向上的主动性创造人生,圆满人生,利益人生。若然在这期间有何急难,佛教将尽力尽份的发挥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团体精神,正如我们救助孤儿、关心老弱病残的慈悲善念一样。

所以加入佛教的现实利益如下:

一、凡佛教信徒有了急难,如:病难、车难、贫苦难大众信徒将及时的施以精神上的安慰、物质上的帮助,让急难者及时的得到鼓励,从而开拓生命的新起点。

二、凡学佛的信徒将在法师的指引下慢慢了解人生烦恼痛苦的原因,从而掌握灭除烦恼痛苦的方法,而得到安乐自在解脱的身心,就如阿弥陀佛的心一样充满无量的光明、清净、安宁、智慧、慈悲、善念,让我们一起来念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的心作为我们的心。

三、凡是学佛的家庭将会以善念、宽恕、感恩的心互相对待,从而家庭和谐、安乐,父慈子孝、母良妻贤,共同薰修走向极乐世界。

四、学佛的人不用怕老了没人抚养,每一位佛教徒,秉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都会以真心的关爱来互相爱护,即使你没有住处或不想住于现在的住处也可以搬到佛堂共住,做力所能及的事,若病重则好好养病,以安乐自在的心圆神,正如我们救助孤儿、关心老弱病残的慈悲善念一样。

五、学佛的孩子经常拜佛、念经、诵咒能增长智慧、聪明活泼;学佛的少年能健康成长、远离烦恼;学佛的青年能积极向上、正确面对社会人生挑战;学佛的中年能稳重、平和、潇洒、开朗;学佛的老年能老有所养、精神澎湃;学佛的男人能大方得体、豪爽、豪迈、慷慨、智慧;学佛的女人能贤淑、贤惠、惜福、感恩、友爱、自在。学佛还是很好的胎教方式。

六、就是面对人生的死亡,佛教也将以庄严肃穆的仪式,让临终者以轻松自如潇洒的挥别世间;以清净庄严微笑的安乐姿态告别人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无有烦恼痛苦的安然解脱的自在国土,去薰修广大无碍的般若智慧,以成就普度众生的无上佛道。阿弥陀佛!

总之佛教以慈悲善念为主导;以清净庄严解脱无碍为基点;以走向绝对大彻大悟的智慧为目的。正是一切众生的最终归宿。但愿我们赶快加入佛教吧!由于慈悲善念的原因,我们不忍看到被杀害、伤害而痛苦的众生。不忍去吃自己杀害的众生肉;不忍去吃为我而杀害的众生肉;不忍去吃被看到杀害的众生肉。即使习气难断,应该去吃卖的现成的三净肉。但我们应该努力学吃素持斋,慢慢的也许初一、十五;或者星期六、星期日;或者六斋日、十斋日;或者慢慢坚持以至全斋日。佛教对一切生命乃至动物、植物、各类事物都有无尽的关爱、慈悲和善念,更何况对待一切有缘听闻佛法的众生,即使是无缘现前听闻佛法的众生,我们也有无尽的慈悲善念祈愿他们能早日听闻佛法,远离痛苦烦恼的深渊,早日得到安乐自在解脱的心境,但愿诸位吉祥。早日加入佛教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佛教是伟大的

佛教是良善的、佛教是慈悲的、佛教是圆满的、佛教是智慧的……

但因学佛者的不同社会背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以及历久以来的思想方式的不同,难免会出现许许多多的习气毛病和种种不足之处。也因此我们应该鼓励随喜别人的善意,给别人以修行的时间和空间。但应知道,他们并不完全代表佛教。因为真理并没有错误,重要的是实现者对他的理解和发扬。所以我们要接受的是真理而不是某人的缺点,千万不要迷失于个人的是非长短之间,不然就会陷入了迷惑颠倒、烦恼痛苦之中。

应该知道,假如我们有把握,那么不妨去感化邪恶;但假如我们还没有能力,而且有可能被邪恶所转化,那么一定要寻求良师益友的助持和自力的精进修行。

如此才不会迷失于别人的眼光和口舌之间。如果你已经找到目标,那么一定要珍惜,因为人生无常,谁都有可能随时死掉,假如不知珍惜而轻易失掉,那不单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辜负了绝好的缘起,如果到时候再痛哭流涕,也只不过是愚蠢的表演罢了。这是一种自私而无理智的情感。

但我们千万要记得:在这个世间,不要把我们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因为人生聚散无常,这样的希望太过脆弱,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无疑是对别人的一种残忍束缚。假如这种希望用所谓虔诚的字眼,那更是一种残酷的自私心理,它将带来患得患失的痛苦挣扎和由此产生的是非烦恼。如此无疑是轮回的业力,只不过它借助于神圣的名义罢了。要知道希望越大,可能失望越深,因为缘分是很难说的,况且在熟悉之间,我们往往已经忽略了对别人应有的尊敬和保持距离的礼貌,那无疑已经侵犯了别人的自由权利和人身应有一切自由,如此已经令别人不安和造成了侵犯别人的隐私权和自由权。那将是摩擦和决裂的先兆。应该如此智慧的知道。阿弥陀佛!

我们一定要学会自我解脱和慈悲没有条件,不然人生决定永远是处在难以超越缺陷的痛苦、烦恼之间的。千万要记住,希望只有在自力更生间才没有后患,慈悲只有没有条件才不会苦恼。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吧!

如何圆满孝道

  从深广的角度上来看,孝道有几种:

  一者,小孝:即供给父母物质上的生活所需,让父母没有生活上的担忧。二者,中孝:积极向上、走正道,拥有健康的人生观。让父母安心、知足常乐,不用为子女操心、操劳,在精神上给父母以安慰,让他们得享天伦之乐。三者,世间大孝:为社会、人生、国家、世界作大贡献,光宗耀祖,让父母引以为豪。四者,出世间大孝:自度,同时度父母学佛,让自己和他们皆能出离生死轮回苦恼!五者,圆满至孝:度历劫父母--所有一切众生出离苦海,毕竟成佛!如此五者,不知您能做到哪一种呢?

  佛陀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上说:父母恩重,难以称说!即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磨破皮肉,乃至穿骨露髓,绕妙高山,经百千万世、历劫辛苦供养父母,至血流没踝而不停息,犹不能报父母重恩于万一……

  地藏王菩萨即世间出世间五种孝道皆圆满实践者,至今不息,实是我们学习的伟大人格!

应该尊重别人的善因缘

修道人不论在哪个寺院,只要是如理如法,无伤大雅的修道场所,我们都要表示理解和尊重。因为每个人的善因缘不一定一样,每个修道场所成就人的方便不一定相同。所以只要是走向佛道的修行人不论在任何地方,修何法门,那都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自由乃是起码的人格道德,切忌毁谤、攻击、污蔑、挑拨离间……制造修道障碍,不然过失非常严重。不要说修道,连做人的标准都失去了。

佛教乃无上彻底的真实

无论何种的思想意识,它的最高的颠峰之处必定是走向终极价值的追问。故此对终极价值追问的回答乃是无法回避的最后问题,而佛教就是给“人究竟是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最终究竟目的是为什么?人为什么有烦恼痛苦?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等等终极问题的一个圆满究竟的答案。至于由此而产生焦虑的种种社会现象更是能够给与一个智慧解脱的疏导。因为佛陀大彻大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教不只是宗教、不只是文化、不只是哲学、不只是心理,重要的是它彻底的提示了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相,透过一切假相、无明的破除和彻底的洞察,它究竟圆满了、觉悟了宇宙无上彻底的真实。

殊胜地念佛

诸位同修,各位善男子、善女人,今天上午我们来讲一下殊胜地念佛。

念佛,这个“念”字是一个“今”、一个“心”,“念”就是现在的心要有正念,正念就不是邪念、不是妄念了。那正念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铭记不忘,就是当下的心对所念的法、法门要明明了了,清清楚楚,这是念的特点。“佛”就是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佛,还有十方的一切佛。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所以,念佛就是对自觉觉他、圆满觉悟的圣者——佛陀铭记不失,不要忘失,这是念佛的意思。你首先得明白念佛的这个意思是什么,然后才会念好佛,假如你都不明白什么叫念佛,那怎么有可能念出佛的意义、功德来呢?

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呢?因为佛是功德圆满、智慧圆满的大圣者,能救我们出离苦海。所以,我们念念不忘佛,与佛同在,就蒙佛接引,蒙佛加持,蒙佛摄受。佛是觉悟,也就是自性、觉性现前,不迷。我们的心、自性跟佛一样,是一体的。所以,念佛能唤起我们的觉性,而达到跟佛一样的觉而不迷而成佛,所以念佛。

念佛能够得到三昧,三昧就是定。我们说,得到念佛三昧,要得定。那定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要搞清楚。定就是善心聚于一境的特性,就是说善的心,它完全集中在一个所缘的对象上。你的心跟心理活动这时候完全是纯善的,集中在一个点上、一个境上,就产生了定,也就是一心不乱。

那我们的心平时为什么不能定下来?因为,虽然平时我们有善的心,但是我们的善的心并不集中。而且平时有善的心,还有恶的心、不好的心掺和,那就不能够得定。所以,我们平时在这里打妄想,贪、嗔、痴、五盖,心不能够达到善而集中,故不能的定。

我们为什么念佛不能得三昧?虽然我们这时候比如说起着善心念佛,但是可能有恶的、不好的心态出来,而且不制止、不放弃,还继续想的话,不可能会定。你要念佛的这个心必须完全专注在佛上,而放下一切恶的、散乱的心。所以呢,这个善的心不乱,集中而不二,就会达到定。

所谓定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善巧地保持心和心理活动在同一个对象上,让这个心不杂乱。善巧,就是说用某种方法。善巧,比如说念佛或者观呼吸,你善巧地把你的心和你心理活动,不搞到别处去,想别的,而完全集中在一个对象上,心不杂乱,这就是善。所以,定的特点就是不散乱。它的功能是什么?能消除散乱。我们平时的心散乱、烦恼,攀缘啊、生死啊等等。那有了定,它不散乱了,它就不动摇。不该执着的能放下,就不颠倒。这时候产生愉悦、法喜、安祥、平静、平和、宁静的满足感,就是乐,有喜还有乐。那么,定的依因是什么呢?是乐。你善心保持集中到一处,绝对的集中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平静。这种安宁离开了恶、不善,这时候是定。所以,它有这样的好处。

那我们对要修到定的这个法,你得有善法欲。就是说你要修的这个善法门,你必须有欲。欲,欲望的欲。但欲不是说欲望,是兴趣。我们说,欲求智慧,欲求佛道的欲,就是你希望,你兴趣,你感兴趣,你对所修的这个法门非常感兴趣,非常地向往,非常地想去做,对它非常有好感,有向往。

那你念佛为什么念不出效果?就是说你对佛的向往、兴趣没有保持住。一开始念佛,对佛很有感觉呀,很敬仰佛,伟大、慈悲的佛陀,阿弥陀佛,然后念起来很有动力,很精进,所以想往生。这个心特别得强,特别向往,特别感兴趣,特别想佛的慈悲、伟大,太感动了,太想去了,对阿弥陀佛太敬仰、五体投地了,哇!这个时候你念得非常有劲,非常有感觉,念得非常的舒服,非常的自在,念到安详啊,清净啊,念到法喜充满啊,这就是欲,善法欲。你对这个善法,你得有欲。

好,念着念着呢,过一段时间,你不知道保持这个善法欲,有什么吃了、喝了、是非来了,你这个心呢、这个欲往那边一跑,试一试,跑一跑,跑来跑去呢,那个勾引出你的业障来了,坏了,这个这一头给拉到那头去,这个欲成恶的了,成财、色、名、食、睡的欲了,整天吃、喝、名利,是非,乱七八糟搞,最后呢,对佛的善法欲没保持住,念佛得不了力了,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嘴上念着佛,心里想贪、嗔、痴,五盖给盖着了。最后呢,你以前念佛的感觉:法喜充满、轻安、轻松、自在、解脱、安宁慢慢地给消退,给没了。最后呢,嘴上念,心里想别的。然后呢,一天、两天慢慢地应付,最后连念都不想念了,连看都不想去看它了。为什么?你觉得念了好象嚼泥巴一样,一点味道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这时侯变得很遥远,好象没有什么感觉了。为什么?你本来有一点好处,别人让你不念,你还不干,甚至跟人家打架、吵架,我就非念,我得去上课,我得去寺院,我非念不可,你们挡也挡不住。这时侯不用人拉了,你自己就不想动了。那个时侯,你来劲的时候啊,九头牛也拉你不动的,因为你尝到好处了。

为什么念着念着会退呢?因为你把那个得到念佛的那种善法欲的心给丢了。所以你要检查,修行得经常检查。假如念得没有自在、安宁,没有法喜,没有轻安,没有乐,那你就要检查:坏了,是不是我哪里出问题了?是不是对佛的信心不够?然后你就赶紧地找回来。当时为什么念佛然后得到那种法喜,得到那种轻安,得到那种自在,它的因缘是什么?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一开始有那么大的动力,念得那么好?念得很轻松,很清净,是怎么造成的?就是你对佛的向往清静、安宁啊!你这个对佛的这种慈悲的感动,智慧、伟大的这种向往,你想成佛,想往生成佛。

所以,你念佛要想受益,得经常地返观自己,反省自己。

解脱道这个“十随念”里头呢,它有佛随念。佛随念是什么呢?就是跟随着所忆念的佛的功德而起念。就是说你随着你所忆念的佛陀的功德而忆念,而想着佛的功德,产生了一种正念。所以,我们要念佛啊,我们得想着佛的慈悲、伟大,没有烦恼,清净、解脱,功德圆满,这样想,才会对佛产生向往、好乐,然后念着才有劲,才有动力。假如你对佛一点感情也没有,就像念了一个陌生人的名字,跟你没有关系,你不知道念这个干啥呢,还不如去弄碗好吃的,去逛逛街、看看电视呢,那电视更有兴趣,想着电视剧下一集演什么,然后麻将得几个人凑成局,赢了钱得去买什么。你这样想就完蛋了,你念不成佛的。

我们想着哪一种有兴趣的事呀,不用人家叫的,也不用人家推的,我们自己就早就跑掉了,即使身还没走,心早去了,控制不住啊,说什么我也得去。所以,这个心好乐,好什么,乐什么,那你就会往哪里去。所以,这个心你用错了,你尽往那六道里冲,没有人教,你尽往坏里面学。有的人啊,小偷,他偷出了快感,不偷他不行啊,砍了手还偷,砍了手用脚,啊?为什么呢?他尽往那里想,越想越美,越想越好,所以控制不住。邪淫啊,小偷了,甚至杀人犯,他都是想的,越想越快干,哎呀,痛快呀,假如干了多好啊!坏了,最后实在控制不住,什么后果先不说了,不想那个后果,先想那个干了的时候的那种感觉,知道吧?这心的可怕在这里。你会用啊,你假如想极乐世界,哇!越想越好,九品莲花,七宝树,八功德水,然后雨天曼陀罗花,阿弥陀佛正在说法,哇!乘着莲花去了,走在那个七宝树下,然后在那个黄金的地上,哎呀,多美呀,越想越好,越想越想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就好乐了。好乐的心用对了,尽往解脱上走啊,不用人家推的,你自己就跑得很快的。所以,这个念佛不用人家说,快念,快念,快到点了,还不去念!不用人讲,不用人催,自己早知道了,在干着活就想:赶紧干完,去佛堂去拜、去念去呀!人家不让念,不行,我非念不可,我就是不干活、不赚钱,我也去念,对不对?所以,这个心有欲,你看你往哪方面用,用错了,可就完了;用对了,那很快的。你要得定、开慧、往生啊,都是很容易的,知道吧?这个心很厉害的。

我们说走,用脚走,我们说要去美国啊,还得用钱买票,飞机或者车,或换轮船,很麻烦的,那我们说心要去美国,不用那么麻烦,一下子就过去了,很快的,对不对?那我们说要去英国,这个也很快,一下就想到英国去了。那心也是这样,你用来往生啊,很快啊,立马想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放光,哇!很厉害的,阿弥陀佛接引,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起来了,美极了!脚踏莲花,快接我走吧,佛放光加持我,哎呀,太舒服了,太好了!彼国远不远呢?十万亿佛土确实遥远,但是也不遥远。为什么?彼国不离我们的心啊,不离我们的真如心,是心想佛,是心就是佛,所以不远,要走也很快。因为去极乐世界又不是用手走、用脚走,是用心去的。因为身体烧成灰,心去极乐世界啊,所以很快。但是你假如不想极乐世界,你想干坏事啊,杀、盗、淫、妄啊,想去喝酒,去堕落,去跳舞啊……想得太美了。想那个也很可怕,身体还没走,人早就在那个舞厅里蹦蹦跳跳的了,对不对?所以呀,你要想佛。

为什么我们上课上着没劲?浮皮潦草的,嚷几句,咚咚咚咚,快下课了,抽衣吧。因为你没有想佛嘛,你在想什么?想赶紧下去完了,应付过去算了,到点了下去我还要搞别的呢,念这个没用!所以你咚咚咚,反正骗骗过去就算了。你心里不想佛,哪里会念好?你念得乱七八糟的,其实念的就是你的心啊!你表现出来就是你的心的不安乐,你没有自在、解脱。

那我们要想佛,佛的功德是无量的。但是呢,我们可以从佛的十种名号上来想佛,想佛的殊胜,产生了我们念的那种法喜充满、乐,要得定是很容易。想到心再也不想别的,没有一个别的念头,善心集中到一处,想到一心不乱,就叫定。所以,你想好的,想佛的功德,想到别的都不想了,再也没有一个别的念头了,就是佛了。善心集中一处叫定。为什么你不定啊?因为你还想别的,你的功夫还没有到那种纯的完全就是佛了,没有到那个程度。所以,经上说,一天至七天,确实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一个是不懂方法,另外一个呢,一边念一边想别的。你说,那万一我想着想着佛,有别的起来怎么办?别的起来赶紧放下,把心拉回来。要练,就是练拉回来,拉到不用刻意拉,心就在这上头,这就快了。

那忆念佛有十种功德,你念着佛有十种功德。佛陀叫应供、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那佛的这个德号,其实佛是万德庄严呐,用一万个名号,千千百百万的德号来称佛,都不足以称佛的功德,但是呢,我们可以通过十种名号,这是都是佛的德号来想着佛,对佛产生敬仰、向往、兴趣、好乐,想跟佛走,想蒙佛加持。就象我们刚才说,请佛加持,放光加持,让我们业障消除,身心清净。那对佛得有敬仰、向往,知道佛的确实是超越一切的伟大圣者,功德无量,确实具足一切大威神力、慈悲、力量,你才会对佛产生好乐。

好,那佛叫应供。应供就是什么呢?佛完全把所有的烦恼都断尽了,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一点一滴都没有,烦恼、无明没有,生死没有,所以呢,值得所有的六道众生供养,乃至于所有的菩萨亲近、罗汉学习。所以,佛是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伟大的引导老师,是胎生、卵生、化生、湿生,所有一切众生的大慈悲的父亲,值得一切众生供养,应当亲近,所以叫应供。我们想,我们平时贪、嗔、痴、慢、疑,乱七八糟烦恼那么一大堆,而佛竟然一点点都没有,多厉害,多伟大!我们呢一边念佛,还有一大堆的杂想、恶心,有时侯控制不住,一样要去干;但佛竟然一点点也没有,心绝对清净如琉璃,多么伟大,多么值得亲近,多么值得向往。所以,我们也应该像佛,想成佛。

那佛叫正觉、等正觉、正等正觉。就是说他圆满的觉悟的,他自觉,自己觉悟,还有能觉他,能让一切人觉悟,度一切人,而且他的觉行已经达到圆满,所以佛叫等正觉,就是圆满的觉悟。圆满觉悟就是什么呢?该觉悟的,该知道的,他完全、彻底地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的。应该修行的,完全的已经修行圆满,再也不用修行了,这就是正觉、等正觉、正等正觉。他应该断除的烦恼、恶业完全、彻底地断除干净,没有一点点。该修的已经完全修圆满,该知道的完全已经知道,该断除的彻底断除,这么圆满的圣者,超越一切,太伟大了!想一想,哎呀,太愿意去亲近了,太敬仰了,这样念起佛来,才有那种乐趣呀!你对佛没有感觉,因为不知道他有什么好处,他有什么伟大,你想着可能吃了、喝了更有兴趣,那怎么会念好佛?

第三个叫明行足。就是说佛陀的三明、十五种行已经达到圆满。

三明就是佛陀有宿命明,宿命明,众生的过去生种种行为,无量劫的事情佛陀完全、彻底知道;佛陀有他心明,任何的众生起心动念,佛陀悉知悉见,所以我们念佛,佛陀当然也知道,我们做恶,佛陀也知道,这个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起心动念,干的事,起心动念,心里想什么,佛陀彻底知道;还有,佛陀有漏尽明,漏尽明就是佛陀的所有的烦恼彻底地断除干净,心里明净。

还有佛陀的十五种行,十五种行代表万行,万行都修好了。那是什么呢?戒律仪,佛陀呢,戒律仪,他的戒完全的、彻底清净的;防护六根,佛陀六根绝对不会攀缘。我们没事眼乱看、耳乱听,佛陀不会的;饮食知节量,佛陀不会贪吃,也不会厌食,不会因为贪爱、嗔恨或者麻木地去吃。他的吃都是上味,知节量;佛陀勤修觉悟瑜伽圆满,佛陀白天、晚上都在正念里头,都在清净、觉悟里头,不会说睡起来什么都不知道,也不会说白天睁开眼睛还乱想,做白日梦。佛陀正信,因为他证悟了真理呀,绝对不可能说对佛、法、僧动摇;佛陀,惭愧已经修圆满,有羞惭,明白因果,佛陀不可能干坏事,不会对不起人,这些他已经修完了;佛陀多闻已经修完了,所有的真理都证悟了,都明白了,所以闻也圆满;佛陀精进,精进不息,从历劫以来行菩萨道到成佛,从来没有懈怠、放逸,所以他的精进也圆满;佛陀的正念圆满,他不可能有妄念、妄想、攀缘;佛陀的智慧圆满;佛陀的定力,四种禅定啊,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的定力也达到圆满,也就是所有的三昧佛陀都具足、圆满。

所以,佛陀是三明、十五种行,明、行都具足、具备。这么伟大,实在值得我们亲近、向往、尊敬。无论是释迦牟尼佛还是阿弥陀佛,只要成佛,他都是明行足的,所以我们应该向往。这样你想着佛陀的伟大、智慧,念起来才有力量啊!你对佛有信心啊!你对佛没信心,你会念好吗?会去念吗?你对佛有疑,那你念不好,因为你不了解佛,你不知道你念的佛的伟大,你有疑:念佛有没有用啊?是不是赚点钱或者去搞搞别的更好啊?邪门歪道地闹一闹是不是来得更快啊?你对佛没信心,你不了解佛啊!搞不清楚,半途有可能会转弯的。怎么会念好佛?不可能的事情啊!

佛叫善行、善逝。善行就是善逝,就是佛陀的行为达到绝对的清净,没有一点污点,誓往菩提,绝对的是往正道去做,而达到圆满,没有一点点的污点。佛陀的行为,不论是语言的、生理的,身体的行为、心理行为,没有一点污点,就是说佛陀不可能有一点缺点、一点毛病、干过一点坏事,坏心不可能起过,坏心、坏事、恶语,这些佛陀完全没有,完全就是走菩提路,完全就是相应的誓往菩提,誓证涅槃,而得大解脱,叫善逝。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善到极点,清净、正觉到极点的,叫善逝、善行。这才是真究竟,善到圆满啊!誓往菩提而达到圆满,就是圣道,佛陀就是完全的圣道。那这样的伟大的人格,这么样的殊胜、无与伦比的圣者,实在值得我们去念、去忆念、去想、去尊敬、去亲近、去跟随他学啊!跟这样的圣者、伟大的人活在一起,那是多么好啊!所以去极乐世界那里跟圣者学,那我们实在没有白生为人而闻到佛啊,所以抓紧这个机会赶紧到那种国土去,去亲近这样伟大的圣人,多么样的殊胜啊!

佛陀叫世间解。什么叫世间解?就是他了解生灭的世间。世间有情的生老病死,无情的成住坏空啊,乃至于怎么样灭苦,灭掉生死,证解脱,佛陀对世间的这些生死以及怎么样灭生死的道非常地清楚。我们整天在生死烦恼里头,而佛完全地通达。我们要了生死,亲近佛,世间解。所以呢,这么伟大的圣者,我们亲近了,把生死了了,那是多么好啊!

佛陀叫无上士。无上士就是说佛陀的德行超越一切,士就是有德行之人。那佛陀的修行、德行、智慧、戒律、慈悲超越一切,不要说超越凡夫了,就是罗汉、菩萨都比不上佛,所以,佛确实是无上士,再也没有比他高的了,不可能比佛高的,叫无上。无上嘛,没有再比他高的了,德行无上。

佛叫调御丈夫。大丈夫能断烦恼,能调伏自己。佛陀善巧的能够调伏自己,而且能调伏、度脱一切应当调伏的众生。一切跟佛有缘,能见到佛,听到佛法的众生,佛陀都能够度他,叫调御丈夫。没有佛度不了的,只要你跟佛有缘,佛陀就能够把你度了。佛陀因为知道你的根器,知道怎么度你,只要你跟佛有缘,佛陀都能够把你给调了,就象野马调成好马,能用的马一样,我们的心就是野马,生死的心通过学佛陀的法能够调过来,所以佛叫调御丈夫。

佛陀叫天人师。因为他能引导所有的人、天、六道众生往解脱道去,所以叫天人师。就好象商队的首领领着商队度过险滩。象以前,比如说从西域来中国做生意的商人,有很多的大商人,组成商人集团啊,那么得有开头的,通达这条路的大商人呢、大商主啊,领着一队商人。佛陀就是那个领头的导游,佛陀完全能够通达怎么从生死往解脱去的这条路,能完全领导我们出离六道,出离人天苦海,所以叫天人之师。

佛,就是佛陀,所以说佛陀也是佛的一个德号。佛陀就是自觉觉他,觉悟者叫佛陀。迷惑、不明白呢叫众生。但是,佛陀是大觉,不但自觉,自觉是罗汉,觉他是菩萨,佛陀是自觉觉他都达到圆满,所以叫觉行圆满。

佛陀叫世尊,佛陀也叫如来。如来就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教化众生。佛陀对真理、如实之道、法性、缘起空性的真实相通达无碍。如来就是对真如空性完全通达,没有障碍,对没有来去相的真如空性完全通达,叫如来。

佛陀叫世尊。世尊就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

所以,我们要把佛陀的德号明白了,然后对佛陀的德产生什么呢?向往、敬仰、崇敬。要想想,越想越向往,越想越好乐。所以,你对极乐世界呀,对佛啊,得想,你假如不想,你会去吗?你没有去的心,你会有劲头去念吗?所以,你假如想好,越想越欢喜,越想越好乐,念得有劲,念得很好,所以念得很安乐,烦恼就少,心就能降伏住,虽然没还没开悟、解脱,但是能够降伏住烦恼,法喜充满。一天念,一天受益,天天念,天天受益,念到往生,念到死,都在这种安乐、向往、敬仰里头,虽然中间有一些烦恼,也能通过念佛的这种大的功德扭过那个恶的行为来,这样往生有份啊!

所以,念佛是修佛随念。就是透过佛的德号,随念佛陀的功德。你要想到佛陀的这些德号,因为每天晚上都念啊,应供,有没有啊?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天人师、调御丈夫、佛、世尊,那你念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佛陀这个伟大二字?嘴上念,心里想着贪、嗔、痴,那你能够念好吗?你念得有兴趣吗?贪、嗔、痴老拽着你走,你想着贪、嗔、痴去了,跟着贪、嗔、痴走,你念到哪儿去了?念着轮回路上去了。所以,你念来念去,久了就疲了,成老油条了,反正炸过来炸过去,也就这样了,这就完了,没有受益,没乐。乐是定的依因啊,你没好乐,没有法喜充满怎么行?你得有乐,乐得安详、清净、轻松。你干活累个半死,一回来一念佛,哇!烦恼、忧愁一下什么都没有了。在外面乱七八糟搞一天,一进佛堂,好象一盆甘露水从头灌到了脚,疲倦完全消失了。一看见佛,一想到佛,什么生气、烦恼没劲,没劲,太没意思了,多没劲;人家跟你吵,你不给人家吵,没劲,有什么好吵的?没意思;人家都贪、嗔、痴,一点意思没有;什么吃肉、喝酒啊,乱七八糟,唉,没兴趣,没劲,一想到佛比什么都好。念起佛,想到佛的功德,这个世界再没有比他好的了,什么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对你都勾引不了,勾不走你。为什么?那些是什么?垃圾呀,你觉得太没意义了,还不如我去坐着念一会佛呢,对不对?所以,你假如有这个心,你去世间做事,你做事、工作、赚钱,也还是法喜充满的,同事朋友也相处得很好。为什么?你又不跟人家计较,吃亏你也不在乎,干什么都也不跟人家一般见识,那没有一个人对你不好的,也没有一个人能够障碍你的,谁看见你都欢喜,完了你跟谁都笑,你念,越念越像佛一样的笑,你说谁看见你,他会跟你起烦恼呢?你又不给人家结恶缘,人家结恶缘要一个巴掌拍不响,你到哪里都受欢迎,受尊敬,就是人家不来理你,你照样很高兴。你有这样的心,可以去世间去度人了,没有的话,努力地想佛,念佛。

所以,念佛就是忆念佛的功德,越想越倾向佛,越想越想念,然后心就不偏了,不跑了,能够安住在当下。心不乱跑,不想乱七八糟,正直安住,不被贪、嗔、痴给绑住了。以前没有念佛,没有想佛,没有念得法喜充满,没有想得欢喜、快活、安乐,没有这样想的时候呢,什么贪、嗔、痴来,什么烦恼、乱七八糟一来,你就给捆得死死的,动弹不得。现在不是了,什么也捆你不住,你的心有主了,心做得了主啊,不给人家乱捆了,哎,脱出来了,这叫成就佛随念。

达到这样能够正直安住,心贪、嗔、痴捆你不住。不是说没贪、嗔、痴,不是说没有那个坏的境界,不是说没有什么五欲六尘,不是说没有上大街等等那些事,是什么呢?是这些东西动摇不了你,这些东西诱惑不了你,这些东西捆不住你,障碍不了你,你对那个没感觉。它来就来,去就去,好象跟你无关,一点都对你没有影响力,没有吸引力,没有诱惑力。你的心都在想着佛的伟大慈悲啊、功德圆满,想得心就住在这上头不乱跑了,正直安住。

那这样产生的功德不得了!这样的心会怎么样?他会对一切该尊敬的人都产生尊敬,对善知识啊、师长了、长辈乃至于对一切众生都产生欢喜心,心里充满喜悦。一般的时候我们是有好吃的时候才喜悦,或者想到好玩的时候喜悦,他这个心没有这些缘攀,乱七八糟的、五欲的缘,他照样喜悦。为什么?他想着佛的那种功德圆满、清净庄严,比任何世间的东西都让人喜悦,让人法喜充满、让人安乐。所以他的心是喜悦的,而且是多多喜悦的,只要心安住在这里,不被那个捆住。而且他对佛法的信产生了广大的信力。这个时候,不用什么别人说,不用别人讲,自己对佛的信心足得很,对三宝的信心、对善知识的信心非常得足,非常得大,对成佛也很有信心,对度众生也没问题,智慧、慈悲他没问题,道德没问题,他对什么都没问题。这一切善的法的成就的功德都没问题,信得很,自信得了不得,那往生没问题,解脱没问题,成佛没问题。

  然后他的正念足得很。这时候有正念,心在正念里头,老是这样做,就老在正念里头,智慧也长了。不懂的也很容易就懂了,以前不明白的呢,一听就明白了。佛的加持力来了,正念来了,心清净了,很容易就开智慧。

然后福报也大。到哪里他都法喜充满。到哪里都是善缘,没有恶缘。没跟人家结恶缘,到哪里都是福,左右逢源。左边也好,右边也好,前边、后边都好,反正跟谁都好。吃什么都好,住呢,也无所谓,反正在哪都好,走到哪好到哪。这个福有多么大?这个福没法比,比那个比尔盖茨都强。这个福就太大了!

然后没有恐怖。什么魔鬼了,什么乱七八糟了,吓不着我。心里都是佛,一片清净、光明,正念现前,佛的功德现前,都是极乐世界。一想就是极乐世界,都是安乐,哪有什么惊吓之事啊?那都不用说的,那没有的,心里完全都是光明、清净、正念,什么都不怕,晚上走路也不怕。以前走路晚上怕,现在什么都不怕,走到哪都不怕,有鬼也给度了。

再就能忍苦。以前一些苦受不了,生了病了,或者有一点人家说几句就受不了,现在这些不在话下,没什么,什么都不计较,怎么都行。

而来生得生善处。往生,你就是不往生极乐世界,你想生天也生天,那你想往生快得很,容易得很。所以呀,你透过这个念佛,你就没开悟,什么坐着走、站着走、倒着走都行。这个时候就是没开悟,但是生死了了,你说什么坐脱立亡,那不用讲的了,什么烧出舍利,那个都不用说的,那是自然而然的,这些不用去挂怀的,明白吗?这就是佛啊,佛性啊!

我们念佛,“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那是念佛的报身。还有丈六金身,我们观佛像,观佛像丈六金身,这是从应身的观像来观。“白毫宛转五须弥”,阿弥陀佛两眉之间的白毫一放光啊,有五座须弥山那么大。须弥山有多大?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围绕着须弥山,那地球就大得不得了了,太阳、月亮离我们很远,但是太阳、月亮围绕着一座须弥山,五座须弥山那么大,放光,我们都照在里头。佛陀的圆光啊好大好大啊,那光中化出无量的佛,无量菩萨随着,八万四千好,每一个好有八万四千随行好,然后都放光,放八万四千光明,一念佛都照在光明里,多殊胜!这是从报身佛陀的圆满,报身上来念佛。

《金刚经》说无我相、我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从法身佛上念,念实相佛。《金刚经》是从空性上来念佛,《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这是从事相上来念佛,这两个是要圆融的。《金刚经》它是真如空性上念佛;我们平时说的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是从事相上,从有上,妙有、缘起上来念佛,但是缘起跟空性是什么?二而不二的,是通达,不冲突的。我们因为利根的呢,他能够用空性念佛,证到佛的法身无相,但是我们一般人不能够马上做到这样。我们可以从事相上入门,证到一心不乱,然后再起空性观照,最后也会证到法身佛。

而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还有这个清净法身,这三身佛都要证圆满,才究竟成佛。证清净法身是证真如空性,圆满报身是智慧圆满,那千百亿化身是妙用圆满,那这三个都要圆满,才究竟成佛。所以,不论是从《金刚经》的空门入手,还是从《阿弥陀经》的有门入手都可以,要看我们适合哪一个。《金刚经》弄不懂,我们从《阿弥陀经》是比较容易的。

所以,象刚才讲的,你们这样去念,将来要成佛是很容易的,往生一点问题没有。

弥陀院未来发展之五大工程

一、慈善事业:效法菩萨行,尽最大的能力力所能及的给予最需要的人以帮助。不假第三只手,进行救助。

二、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出世间及世出世间的道德学问。持诵北传经论及禅宗语录:《金刚经》、《坛经》、《楞伽经》、《维摩经》、《妙法莲花经》、《华严经》、《中论》、《百法明门论》、《大乘起信论》、《达摩四行观》、《最上乘论》……以南传经典《杂阿含经》,明四圣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为导向解脱。《八大人觉经为必诵经典》为必诵经典。培养开阔大气的心胸和素朴、自在、解脱、超越的修道心境。避免一枝一叶的不能容人的狭隘心胸和自大傲慢的无知行为。

三、修行事业(素质培养):以勤俭敬爱,清修为本。讲道德学问(世间道德学问),培养内敛、韬光养晦、和光同尘的自在解脱心境。恢复朴素无华的人格特点。恢复淳朴、真诚的为人处世方式。杜绝商业化的市侩和小农意识的浅薄、狡猾和狭窄。杜绝怪力乱神,回归超世绝迈的人文情怀。以平常心是道的人间关怀为主。

四、接引事业:以清净、纯洁、简单明了为方便接引大众之主旨。常持慈悲善念接引大众。录音、光盘、资料,无私结缘或低成本流通。不求目前利益得失,唯求长远影响社会人心向善、向上。

五、开讲事业:开讲佛教历史及宗派源流,培养博大胸襟,不囿于一宗一派。以冀溯本求源,洞达佛心,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注:五大事业以培养道德人格为根本;以弘法利生修学佛法为主脉;以为佛教输送人才为目的;以教化社会人心为方便。平时过节佛事以回向为主,而不特作普佛,定期作大回向。

欢迎大家一起来加盟这个伟大的工程,为人类社会树立起超世绝迈的道德情怀,也为自己培养一种开阔大气的仁者气概,更为子孙后代留文化作历史。引导未来人类向善、向上……

人类的终极目的何在

五大工程乃应现代社会人生的灵魂迷茫而契理契机的说法。

迷茫、焦躁、不安、烦忧的社会人心何去何从,迫切需要一种答案。而这个答案的提出,它必须有深刻透视人类灵魂深处的彷徨与呐喊的锐利眼光。不论从南方到北方;还是从中国到外国;或者是从现在到未来,这种深远、广大、宏博的目光都必须时刻存在。因为活在浅表意识的功利主义追求中的人类,疲累不堪的身心,急需一种抚慰,也需一种内心深处的剖析。活着的究竟意义是什么?生命的终极目的何在?难道每天在这种焦躁不安的追逐中就是真正的幸福?现代人已经迷失,未来人类又何去何从?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佛教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的不安和迷失,不只是给予几块钱或者几句安慰的问题,它需要的是更深刻、更深入、更深远的灵魂剖析。这种人性、人格的最终需求和呐喊,到底答案何在?这才是终究、彻底的解决问题的根本。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以至未来,为什么人类总有不安和苦恼?问题到底何在?一切解脱的圣贤又是如何解决的?我们要问,因为这关乎整个人类的终极目的。只有问到底,才能彻底明白。一切不安与烦忧才能迎刃而解;潇洒自在、解脱无碍才有可能。人类的和平、和谐、安乐才会终究维持。

五大工程的伟大意义

如何让佛教走入社会、深入人间,让人间社会得到法的滋润和受益,这是一个迫切的问题。五大工程将唤醒更多迷茫的灵魂,让更多觉醒的人来参与和推动这个伟大的事业,也让未来人类有一个真正的活着的目的。让每一个参与的人得到法的受益,也将如此受益的法喜反馈于整个人类社会,那无疑是使干枯、烦躁的心灵得到一种甘露的滋润和洗礼。惟有如此的觉醒,才是伟大的佛教的彻底菩萨行。如此深刻、广远的目标需要一切有志之士一起来努力。朋友!

走向佛教的光辉生命

生与死其实并不是必然的悲哀。如果你觉得人生是走向死亡的悲哀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因为那是一种绝望的等待。那注定你可能因此而百无聊赖、寂寞、空虚、麻木不仁。生命已经注定没有价值和意义。也就失去了光辉、光明和希望。

在佛教看来,死亡并不是无奈,而是充满了希望、光明。死亡在佛弟子的信念上来讲,那是走向光辉的历程。因为诸佛的净土在等待,接引着一切慈悲善念的佛弟子。所以死亡是另一个光辉的新生。所以面对着光辉、光明、希望的召唤,只有无量的欢喜。在这里没有哭泣,只有微笑、安详的挥别人间,去开启另一段光明的因缘。即使是活着的生命,也不是一种无奈和累赘,因为在那些具备有慈悲智慧的佛弟子眼中,已经慢慢观照到一切皆是无常、无我的假相。一切存在都是了无自性的缘起幻相。所以当他在看破放下的时候,已经与涅槃寂静、清凉自在、解脱无碍相应了。人生不再是痛苦和无奈,而是走向自我觉悟和普度众生的光辉历程了……

光明、光辉的生命终极目的正是我们能够真正活得有价值意义的理由。因为当终极目的变成一种绝望和悲哀的等待时,生命就会变成目光短见的功利主义和种种堕落、放纵、消极悲观和麻木了。但是这种光辉光明的生命终极目的,必须以当前的一切慈悲善念为实践的因地才是如实相应的。与此不相应的一切恶业则是重堕轮回罗网的愚痴。故此,轮回的意义在于警惕我等不要迷失于愚蠢而丧失了光辉、光明的生命终极目的,最终失去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不能没有了信仰

不论是走在繁华闹市的街头

或者是在乡下村庄的路口

都会发现满眼的疲累

和迷茫不知归宿的眼睛

或者是呆滞、麻木、无有目的的表情

灵魂的缺位

让人只是追逐于浅表意识的放纵

或者成为一个个会走动的衣架

或者是只会行走的生物般的吃喝

……

心灵的苍白无力

让生命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也终究没有了目的

当你问一下他们的终极目的时

迟滞或者是浮躁的眼睛里

不是麻木就是恐慌

不论是拥有残余生命的老人

还是年少、年青、年富力强的大众

他们不是在等待着死亡的黑暗

就是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信仰的头脑

唯独剩下的只有迷茫

同样的没有了方向

生命究竟何去何从

当你停下了追逐于浮尘俗事的脚步时

唯有留下一大堆的惊心和惘然

当如此的惊惘现前时

又让谁能够忍受

只有继续追逐于浮尘俗事的奔跑

直到筋疲力尽的累倒

但,当回首生命时

却发现

没有真正的欢喜和终究的意义

为什么

只因没有了信仰、没有理想、没有了目的

人为什么活着

人生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吃喝玩乐

难道是答案

但为什么在吃饱喝足时

依然有生的烦恼、死的恐慌

有人说“人好就好”

但为什么自以为好的人

也依然会有不安、迷惘、恐慌、无聊

乃至于种种的烦恼

为什么?为什么?

生命的答案何在

人生的真相是什么

宇宙的真理到底如何?

无量的宇宙时空

人不就是泡沫、灰尘吗?

但人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

这又是什么样的微妙

请告诉我真正的答案

可是我们不是总是拒绝真理吗?

认为吃喝玩乐、浮尘俗事至上吗?

但为什么当目标得到时依然苦恼

目标未得到时一样艰难

或者是麻木、混日子好了

可是,这不是走肉行尸般

这何曾又不是你曾唾弃的没出息

为何现在却在重复着这种可怜可笑的方式?

人不能没有了信仰

没有了信仰

我们就没有了目标

没有了信仰

我们就没有了理想

没有了信仰

我们也就没有了终究的答案!

伟大究竟的信仰

就是皈依三宝

信为道源功德母

慧为解脱无漏因

以三宝为依皈

追求无上的智慧

出离生死普度众生

这是最为崇高的信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1612.html

更多阅读

博大精深的佛教 汉字的博大精深

佛法真义的重要——呼唤救世、导世的社会教育佛法乃是一种社会教育。一种良善的、伟大的社会教育。在这个纷杂焦躁的时代,更需要一种平静深刻的目光;一种宁静致远的情怀;一种博大精深的学识;来洞察这个世界,引导众生。从而建立一种健康

如何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酒类经销商?

  笔者对1997年以来所认识的酒类经销商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进行概率调查中发现:1997年起家曾富起来过的经销商,目前95%已无法联系上,通过其它关系对这95%进行了解的综合结果是:60%已不再作酒类经销商,且经济状况也不如当年;30%虽还在作酒

国际百年名酒品牌成功的六大秘密

  任何事物最终的结果都来自一个积累的过程,酒类营销也不例外。纵观中国十几年来的酒类市场,在二、三年内通过某种轰炸效应流行于全国的品牌实在不少,但能够保持可持续性增长的品牌几乎没有一个超过五年。在中国已加入了WTO的今天,对

叶茂中策划:广告的个性与非个性

系列专题:叶茂中:为了中国营销,请向我开炮!  日本电器的广告是很有个性的。每每翻开报纸、打开电现,或是走进商场,总看到日本电器广告很热闹、很热情地开放着。不是这家推出什么新产品,就是那个产品又增加了什么新功能。我们可以从一大

“致中和五加皮”:赶快亮出你的个性来

  带有文化意味的情感消费已成为时尚中的宣传情结,致中和五加坡这个始创于1763年,卫生部批准的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营养滋补保健酒,在我的记忆中的的的确确是个老牌子了。从近几年其市场运作来看,听说销售很不错,除了产品功效和口碑良

声明:《博大精深的佛教 汉字的博大精深》为网友怜香惜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