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前与1989年后 二十年后回故乡

什么是89前后呢

80后90后蛋蛋后

观点一:89年前后十年中国出生的人口是历史之最的人口

1978年出生人口是1757万,消失人口是602万,增加人口1155万人

1987年出生人口是2550万,消失人口是734万,增加人口1816万人

1989年出生人口是2432万,消失人口是737万,增加人口1695万人

2001年出生人口是1702万,消失人口是818万,增加人口884万人。

2009年出生人口是1615万,消失人口是943万,增加人口672万人

2011年出生人口是1604万,消失人口是960万,增加人口644万人。2011看大陆统计总人口是13.47亿,中华区总人口即加上港澳台计有13.77亿人口了

1964年出生人口达到2919万人,

1962年出生人口达到2242万人

1954年出生人口达到2232万人

三次出生人口高峰分别是1954年的2232,1962年2242万人(1964年2919万人是个例而已)1987年人口生是2550万人。这的确的是三大高峰也。

这说明了如下事实:

消失人口30年一直在递增的。从600万到960级别,估计会上涨到1000万人以上。有可能会长期保持如20年时间,这样会死去2个亿人,而在20年时间中要新生2亿人才行的,即新生人口不能低于1000万人。

问题之一是中国的人口峰值到底是多少呢。是在何时呢。

目前大陆总人口13.5亿人官方统计是13.47亿人口。我估计9年后的话可以达到14亿人口的即2011年---2020年的十年时间只新增人口6000万----7000万人即本人可以认为在2020年大陆人口才能达到14亿人口也。

中国人口的0增长估计只会在2030年即14亿人口区间才能实现也。现在大陆说13亿人口显然是不合适的,应当是14亿人口,因为中华区有13.8亿人了。海外还有华人5000万人。

本人认为估计是在2020年。在2020年,1950年出生的是70岁了。

1989年是出生人口的峰值年,即80年代与90年代的20年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口。

2001年之后出生人口大幅度地降低了,而消失人口还在增长,说明了中国人会很快就会人口零增长。

增加人口的典线在争速地收窄。

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

本人并不想讨论人口问题而是讨论的是这个国家的变化问题与发展及其趋势问题。

从上述数据来看中国人在80后90后与00后这30年出生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庞大的群体。即出口人口每年在1700万人以上的。

观点二:代级差别越来越短,

竞然在90年出生的人对于94年的出生的人也搞不懂了。

观点三:一代比一代人更惊奇

天才不断地大量地产生

观点四:下一代人可以教育上一代人

由垂直分布到水平布了

观点五:由于信息化的工具导致了普遍的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力量如同革命洪流浩浩荡荡,

结论1:

一个发现即由于80后与90后的巨大力量之爆发,这个历史进程不可逆转。

结论2

由于这种历史力量的存在与不断释放,中美不可能开战,开战了中国人也有足够的把握完胜。

后记

本人2011年开始关注85后

本人在微博上发现了大量的85后的信息

于2012.07.13进入到园博部工作之后接触到90后,发现

关于电视剧北京青年

第一集:这老大何东与权筝到结婚,但是因为内心的声音而是重新走一回青春,而不想被安排。但是代价是极其的巨大的,幸好这老爷爷却是极通情达理的,没有气出来个好坏的,压根就没有,说明这老人真是60耳顺啊。

附件

这样,如果中国人口转变从建国初期算起,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一幅简图来总结一下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
其一,在1950-1973年,无论哪种估计,死亡率的下降幅度要大于出生率的下降幅度,死亡率从18‰下降到7‰,而出生率则从32‰下降到28‰。这是死亡率下降主导型的人口转变阶段,又是人口转变的开始阶段。由于当时死亡率的下降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大有关系,所以我们在这里称之为“制度型转变”。
其二,在1973—1980年,则恰恰相反,出生率的下降幅度要显著大于死亡率的下降幅度,出生率从28‰下降到18‰,死亡率则从7‰下降到6‰。这一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加速阶段,是出生率下降主导型的人口转变阶段。由于其时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与我国大力推行的“晚、稀。少”生育政策大有关系,所以我们在这里称之为“政策型转变”。
其三,1980年以后是人口转变的趋缓阶段,也是趋向完成阶段。其时粗死亡率的变动相对稳定,差不多在6.5‰的水平上波动,粗出生率则比较缓慢地这些波动中有所下降,粗出生率从18‰降到16‰。其间,改革开放为人口控制创造了日趋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的生育控制也在不断地完成自身的变革。越是到后期,越是清晰地展现出综合型“发展”的伟力。所以我们在这里称之为“发展型转变”。
除了上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的特点还表现在:1)死亡率率先下降,这同于50年代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FrankW.Notestein)所概括的经验模式。
(2)粗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是外力作用的产物,没有人口政策的作用,中国人口的粗出生率大概不会下降得这么早、这么快。
(3)中国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将比较长,也可能是三个阶段中最长的。在完成阶段,人口转变的推动力将更多地有赖于现代化的力量。推促生育率及出生率下降的政策效应已经大大递减,所以期望生育率。出生率有进一步下降就要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寄希望于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其中生育文化的现代化可能会扮演相当关键的角色。
(4)1950年至今中国人口一直处于人口转变的过程当中。70年代生育率下降的政策效应相当显著,80年代以后政策效应趋向弱化,虽然在具体工作中离不开社会制约机制,但实际上社会制约机制的功效已发挥到极致。特别是到了9O年代,社会进步大背景下的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开始日趋重要。
(5)在三个阶段的划分中,第一阶段的死亡率率先下降可以视为制度变革的产物,建国之初国泰民安,医疗卫生条件大有改善,死亡率明显下降,特别是婴儿死亡率。到50年代后期,出生率也有了缓慢然而自觉的下降趋势。第二阶段的出生率下降属于典型的“政策型”,是通过政策的力量压下来的,但政策的功效毕竟不是万能的,生育率的下降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社会文化边界。进人80年代以后,“一胎化”的生育政策由于缩小和限定了生育决策的空间,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文化边界上的生育冲突。这样,到了第三阶段,就可以将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归类为“发展型”。换句话讲,没有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发展并触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育态度,出生率的进一步下降将是难以预期的。
(6)中国人口转变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7O年代以来引入了强有力的人口政策因素,从而干预了自然的人口转变过程,使之速成。但为此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例如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升高、偏高问题,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问题,独生子女素质发展的失衡问题,统计数据的失真问题,干群关系的紧张问题,如此等等。

家族养老可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独生子女素质可以通过社会化实现,统计数据问题不是一个问题。干群关系的紧张也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出生婴儿的缺陷率与性别比。这个比较地要命的。

解决的缺陷率只能通过财富的增长实现实弥补的,而性别问题就只有通过国际化要实现了。

尽管出生了剩女现象但是中国的女性还是少的,而且是严重失衡的。所以得引进大量的国际女性才能保证中国的社会性别平衡的,北方的前苏地区是女性多的,所以重点要发展北方从而引进大量的国际女性也。南方的女性也可以引进的。但是作用不大的。

最近风靡中国的一部科幻灾难大片是《2012》,展示给人的是一个几乎无人可逃的灾难场面。只不过,对于中国来说,2012年并不是灾年,而很可能是各种资产泡沫达到顶峰的一个年份。2012年,或许是喜剧的顶峰,欢乐的高潮。支持这一判断的,是中国人口结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第一轮人口生育高峰出现在1954年,2232万人,此后逐渐减少,在三年自然灾害的1961年,出生人口只有1193万人,比高峰时少了1000万人。第一轮人口出生高峰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1982年。1985年前后,经济增长略放缓。
我国第二轮人口生育高峰出现在1962-1973年。1962年出生人口2437万,1963年达到顶峰2919万。但1964-1973年,每年都维持着2400万-2700万的生育人口,堪称中国的“婴儿潮”。这12年,中国出生人口3.14亿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口爆炸。
这3亿人出生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上小学、中学、大学时,也正值中国经济逐渐加速的阶段,但全社会底子还是比较薄的。
1962年起出生的人群从1984年开始陆续进入结婚生育期,而其顶峰出现在1987年。那一年,中国出生人口2508万,比24年前的人口顶峰时期减少了400万人。不过,也正是“婴儿潮”一代的生育,才造成中国第三轮人口出生高峰,1985-1993年,每年出生人口都超过2100万。
如是,我们知道了新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生育高潮:1954年,1963年,1987年。
根据这三个高潮期,我们再来看中国经济。

1987-1989年,是中国物价上涨较快、社会问题较多的时期。为什么?因为1963年前后出生的人口在这个时候恰好进入结婚生育时期。结婚潮带来了严重的住房紧张,生育潮带来了物资供应的匮乏,加上社会价格转轨期间的fb盛行,问题就显得格外多。而此时,1965-1972年间的生育高峰人口正进入大学和高中读书,思想又比较活跃。如是,难免引发一些矛盾。
1990-1991年,中国经济貌似进入冷冻期,但婴儿潮时期的人口继续大规模结婚生育,对社会物质财富的需求进入蓬勃时期,于是,在小平南巡的契机下,

从1992年到1994年,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癫狂增长期。而恰恰是1994年,是婴儿潮时期的青年结婚生育的最后一年。1994-2000年,中国经济开始出现滑坡,也恰恰是在这期间,结婚生育人口比1994年之前每年要减少700万人左右。
从2001年开始,中国经济逐渐重新加速。何以故?因为

1962-1973年间出生的人口进入了28-39岁的年龄段,他们结婚生子之后,没有再生孩子的压力,逐渐开始改善自己的生活,对购房买车的需求逐渐提高。换言之,他们是中国最有消费能力的一群人,他们带来的,就是众所周知的“人口红利”。
但他们这一轮的消费浪潮将在孩子结婚的时候达到顶峰。而他们的孩子,

出生高峰点是1987年,结婚的高峰将出现在2009-2012年。也就是说,22岁到25岁是这批年轻人结婚的主要年龄段。平均的买房年龄则是22岁。
所以,为什么2008年房价下跌后2009年会增长得那么厉害?因为1987年出生的2500万孩子要在这一年前后买房子了。他们也许买不起,但他们要靠父母。他们这个时候几乎没有选择——用某经济学家的话说,是丈母娘逼着他们买房子的。
1989前与1989年后 二十年后回故乡
如果看一下中国人口曲线图,我们不难发现,买房子的人口在2009年恰好达到阶段高峰,而顶峰将出现在2010年。2011年继续维持高位,要到2012年才会从高峰下降,减少100万人以上。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房价高峰将出现在2010年,2011年也并不会跌太多,要到2012年才会出现下跌。
而且,这次下跌,将可能长期没有反弹,因为结婚需要房子的人将一年比一年少。2017年后,每年需要买房子的人将比2010年减少400-500万人。更重要的是,1987年婴儿高峰的人们,他们的孩子将不再需要新的房子了。
通过上述分析,扬韬得出的是这样一个结论:年轻人22岁结婚、24岁生孩子(存疑)。这样的时间结构,导致中国成年人尖峰消费时刻一定体现在孩子再结婚的23岁和再生孩子的25岁。也就是说,对成年人而言,他消费的顶点将出现在47-49岁。这个结论,恰好与美国学者的研究接近——美国人消费的最高峰是45-50岁,顶点48岁。
不过,在研究日本情况的时候,扬韬也发现,日本成年人消费的顶点出现在40岁左右,这个时间,大致等于孩子上大学的时间。估计,日本年轻人的独立性相对更强一些,而且日本年轻人结婚大约没有买房之累吧。
能支持中国人上述消费习惯的,是经济发展的脉络。

1990-1995年,中国处于22岁年龄的人群合计达到1.5亿人,每年平均2500万。到1996 年,这个人群开始下降到2163万,1997年只有2043万,1998年1798万,2001年进一步降低到1676万。现在回想,中国房地产市场上一轮低谷不正出现在2001年吗?
随后,房价之所以逐渐上升,正是因为22岁的年龄群迅速回到2000万并保持了4年之久,2007年跃升到2145万,2008年跃升到2320万,房价也正是在这两年暴涨。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后半期房价下跌,买房者观望了小半年,发现中国的刚性需求太强,所以房价转身向上。2009年,这个人群创下这一轮的最高点,2451万,房价就创下历史新高。那么,2010年人群2389万,2011年2341万,2012年2319万,请问,需求摆在这里,房价怎么跌呢?2013年,这个人口下降到2199万,2014年2064万,房价又怎么能不跌呢?
很多人或许会想到,为什么1996年起房子不太景气,经济也不太好,但股市涨那么多呢?扬韬研究发现,

1996-1997年,最大年龄群是33岁到34岁的人群,也就是1963年出生的盯第一代婴儿潮的人口进入了投资的高潮期。想一下,1963年出生的人们,在22岁结婚,24岁有了孩子,30岁之前孩子上了小学,此时,父母健在、身体健康(父母年龄不到60岁),消费达到了高峰后,正好进入有积蓄的岁数,投资意识由此猛醒,大量资金进入股市,股市由此而蓬勃发展。
也就是说,中国的房子是由22岁的人决定的,中国的股市是由33岁及以上的人决定的。
如前所述,

第一代婴儿潮持续时间是1952-1973年。2006年,

1972年出生的人群也进入了33岁的年龄段了,至此,1962-1973年期间出生的人全部进入投资时代。也正是从2006年开始,中国股市的新一轮大发展开始了。从这一年开始,有能力投入股市的人群(33岁以上)达到了3亿人!中国的开户数因此达到1亿户,而且只会越来越多。这是中国股市走好的一个基本支柱。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轮婴儿潮的低谷出现在1979年。那一年,中国新出生人口只有1715万。按照死亡率推算,到2012年,这批人满33岁,大约有1650万人。这意味着,中国股市的新增力量将在2012年达到最低水平——这种最低水平,往往意味着股市涨不动而可能下跌了。
所以,中国股市的泡沫,或许会在房地产泡沫支撑下延续到2012年前后,达到顶峰后,由于后继乏人而下跌。
当然,这种下跌未必持续很久,因为数据显示,

2014年起,新增33岁人口再次回到接近和超过2000万的水平,并可延续到2020年。从此开始走长期的下坡路。
值得注意的是,到2022年,1962年出生的人群进入退休年龄,而他们的投资力度估计将在2012年就是达到50岁的时候开始衰减。从收入结构来说,进入50岁之后,他们收入比较稳定,增长节奏缓慢了,能持续投入股市的资金开始减少了,但消费则将逐渐转向健康品和奢侈品,投资的力度趋弱,投资的风格也趋向保守。所以,2012-2020年,并不是中国股市投资的最佳时机。股市的波动性将减缓,投资风格日益稳定,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也会降低。
更进一步,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医药产业和老年人服务业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的20年。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代婴儿潮的人群进入了健康品消费时期,而且,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将达到1.8亿人,并且开始越来越多,到202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8%。
同样,2012年,将是婴儿服务品的一个黄金年,从此将转而向下。因为这一年,1987年出生的人群开始达到最后的生育高峰期。这一年,中国将有近1000万人老死或意外死亡,新生人口将降低到1400万人左右。此后,到2020年,每年出生人口只有1000万左右,而死亡人口将超过1000万,中国人口从此见顶——一如扬韬此前曾经的分析,殡葬事业将是未来30年中国最有确定性成长的产业。

所以,对中国来说,2012年是一个转折点是新时代开始的标志。在这一年,中国的房价泡沫开始破裂,股市泡沫也开始破裂,婴儿服务开始走下坡路,小学乃至大学教育陷入困境(大学生人数将在这一年达到顶峰),经济增长开始变得乏力。但通过制度变革或政策微调,中国人将度过短暂的难关,而且会变得更加富裕,这一趋势将延续到2017年。大约到2017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基本达到一个顶峰,铁路公路投资基本进入收尾阶段,投资拉动无以为继,这使得中国在2020年前后陷入经济滞涨。有个外国人说,“中国将在变富之前先变老”,虽有偏颇,但也说明中国的人口结构存在问题。解决人口问题,必须在2012年之前启动,否则,到2050年前后,中国将会有一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黑暗时期——全社会不足12亿人,老年人超过5亿人,这社会怎么发展呢?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学者研究后指出,美国的经济衰退将从2010年起步一直到2023年前后。他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将在此期间进入通货紧缩时期。其基本依据就是美国的人口红利从2010年开始下降,到2012年将达到低谷。
这种看法多少有点一叶障目的味道。因为对中国而言,2010年正是年轻人结婚的高峰年,也是40多岁婴儿潮人口消费的黄金期。这段时间,来自中国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许会扭转世界经济崩溃的恶劣局面。
当然,外国人的研究也指出,2023年开始的新的景气周期,中国将缺席,印度将崛起。最起码从现在看,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
既然如此,为2012年,我们该做点什么准备呢?
到了2019年,在1949年出生的人开始走入坟墓了。
中国人口大涨是从1949到1979年,中间有三年困难时期不正常死亡了3千多万人,而这3千多万人使得后来少生了大约一亿人。由于1976年以后逐步严格了一胎化,人口便不是按照自然规律变迁了。这个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按照25年一代人计算,一胎化的长期结果就是每一代人都按照半数减少,成漏斗状。虽然目前农村已经不再搞什么一胎化了,但农民们已经不再想多生孩子了。我小时候每村都有小学,还需要严格入学年龄,否则学校根本装不下。现在,绝大部分村里都没有了小学,要几个村才凑够一个班。
别看现在是13亿人口,因为是漏斗形的,分布在漏斗上面的人占的比例极大。而这部分人从2019年开始进入大量死亡期。从现在算起,以后的40年,会死掉8亿的人口。诚然,那40年也会有大约1亿人出生(这个数字是润涛阎自己计算的大概数字,不是非常准确)。
也就是说,40年死8亿以上,每年有0.2亿人死亡。到那时,最卖不掉的就是住房,因为人口一旦开始减少,这漏斗形的人口结构,人口的减少速度是非常猛烈的。谁也没必要买房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卖不出去了。人口在威猛地减少,城市化已经差不多了。那时,什么会暴涨?毫无疑问,就是火葬场。火葬场的生意会非常兴隆。从2019年开始,房价暴跌,火葬场的火葬费暴涨。排队最长的队伍就是火葬场了。很多房屋卖掉后的价钱还不够交给火葬场的。也就是说,死人死不起了。
中国的房地产还有8年的风光,以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是以润涛阎第九定律为原则,根据建设部公开的数字计算出来的。大多数经济学家们用什么房价与租金比,什么工资占房价的百分比,什么跟其它国家每平方米的价格高了多少/还低多少,等等等等。这些都不是根本。
所以,凡是在国内大城市买了房地产的,除非自己住,要是为了赚钱,那一定要在2019年之前出手。
现在是:死得起,活不起(因为买不起房)。8年以后则是:活得起,死不起。
最后,谈一下中国的未来。这篇不谈党的前途和政府的运作。
当中国的人口下降到2亿左右,按照从2019年以后每30年减半计算:
2009年,14亿实际是13.35亿而已
2049年,7亿
2079年,3.5亿
2109年,1.75亿
大约需要100年(从现在算起)。到了那时,就实现了梦想:安得广厦千万间,让天下寒士尽欢颜。人口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好处了。科学家用老鼠做试验:一旦密度增大,互相之间就发生撕咬,哪怕吃的喝的管够。人也是一样,把不共戴天的俩人放到一个无人烟的荒岛上,他们立刻成为朋友。让亲人们挤在一个小的房间,也会大打出手。空间小了,没有矛盾也造出矛盾来,朋友也变成了敌人;空间大了,敌人也是朋友。100年后,和谐社会就实现了。前提:必须过了2019年这一关。
今天,我们在看着房地产暴涨,心惊肉跳的。其实,房地产开发商也就是还有8年的美好光景。
由于婴儿潮一代人以后的大量集中死亡,建火葬场,或者开一个骨灰盒制造公司,必然生意兴隆、光明一片。因为以后死人比生孩子的速度快,死的多,生的少,赚小孩子的钱(接生、幼儿园、学校)很难了,而赚死人的钱则容易多了。俄罗斯、新加坡、甚至日本以及欧洲,都想方设法让女人多生孩子,可效果不佳。随着女性的解放,结婚人数的减少,人口暴跌的日子已经不远了。社会发展很快,未来学学家预测,在20年内,地球上至少有一个国家在法律上规定结婚是非法的。因为今天的人类,不论是男人女人,80%以上的痛苦是由于婚姻造成的。家庭一旦解体,让女人去忍受生第二个孩子的痛苦,极难办到。生一个后知道了那痛苦和养孩子花费的心血,加上快速衰老对自己容颜的影响,这些加在一起,平均每个女人生一个孩子就很感激她们了。

这个推理实在是有些恐怖的。

但是为何现在还不能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呢原因何在呢。只有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0时才会不再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吗。

未完待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2413.html

更多阅读

1989前与1989年后 二十年后回故乡

什么是89前后呢80后90后蛋蛋后观点一:89年前后十年中国出生的人口是历史之最的人口1978年出生人口是1757万,消失人口是602万,增加人口1155万人1987年出生人口是2550万,消失人口是734万,增加人口1816万人1989年出生人口是2432万,消失

二十年后 二十年后回故乡

-EndFragment--> 二十年后欧亨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巧妙2、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人物的相关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感知人事沧桑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欧亨利小说幽默外壳下的沉郁的人生及人性的光辉教学重点:

《红楼梦》后二十八回的分析评点4 红楼梦第九回人物分析

91、贾家人起名的特点(第83回原文)且说贾母回去身上发热,扎挣了一两天,竟躺倒了,日间夜里脸上作烧,茶饭不进,面容枯焦。贾家个个心似油浇,贾政慌了,遍寻京城名医,也花了不少银两,无奈贾母病势越发严重,贾家宗室众子弟儿孙轮番前来探望,都偷偷掉泪

声明:《1989前与1989年后 二十年后回故乡》为网友控正太大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