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陈沛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陈沛

2009-06-08 16:101433人阅读评论(1)收藏举报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

作者介绍

------------

陈沛,中搜总裁兼CEO。16岁考进浙江大学数学系,一位致力于颠覆互联网,改变互联网搜索规则的商界精英。作为第三代智能中文搜索引擎的主设计师,2003年8月,领导开发了第三代搜索引擎,2006年,推出新一代个人门户IG,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内搜索引擎市场的格局,是第一个提出“搜商”概念的人。

------------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智力》推荐语

------------

搜索引擎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给人们在海量信息中快速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提供了极大便利,由此看来善用搜索技术可能会演变成网络时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这时候提出“搜商”概念,并把它与智商,情商比照研究,颇有新意和启发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

------------

G.Salvendy院士序

------------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它对社会各方面的渗透,计算机系统中存储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都可以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来获得。这种获得知识的能力,本书作者称之为“搜商”。

这本书在一个很恰当的时间出版,因为它为人工智能运作获得信息提供了框架和概念,以及运作上的方法论,这也是中搜公司的核心。本书的作者正是中搜公司的高层领导。通过人工智能搜索系统,你作为一个用户,将更容易查找到网上你想要的信息或者相关的信息类别,这比没有智能的搜索更快捷、更方便。

这本书将告诉你如何更好地理解这种智能的意义和过程,从而使我们在搜索能力上有更多的收获,你也能够从网上查找到更多科学、专业和个人的信息。

这本书既面向初学者,也面向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的专业读者。

GavrielSalvendy

美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普渡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系主任暨讲座教授

------------

自序

------------

是什么样的能力使我们人类能够超越其他物种而成为万物之灵?

是什么样的差异让一些人收获成功,一些人品尝痛苦?

除了不断地积累知识以外,我们有没有成功的捷径?

100年前,法国实验心理学家艾佛烈·比奈(AlfredBinet)发明智商(IQ)测试法以后,人们以为找到了衡量人自身能力的客观标准,可是人们很快就发现身边的成功者并不都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人”,于是开始了对IQ局限性的争论。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智力因素IQ虽然已被广泛地接受,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寻找其他衡量人类认知能力的标准。

10年前,哈佛心理学家单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写了一本关于“情商”的书——《情绪智力》,这是除IQ以外衡量人类智能的第一次尝试。现在,“情商”(情绪商数)在整个世界也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心理学术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飞速地积累。我们穷极一生的学习成果与人类的知识总量相比,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犹如沧海一滴。我们的时间不够用了,我们的脑袋装不下了,我们学习知识的速度有时候甚至不如知识更新的速度。每当思考到这个问题时,总有一个声音在质问我:“是掌握知识重要,还是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

知识爆炸的时代对我们的学习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幸运的是,现代科技在加速知识增长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强大的获取知识的工具。比如说,互联网已成为人类最大的知识库;比如说,搜索引擎已成为人类获取新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于是我认为,人类有一种未被认识的能力叫“搜商”,它是人们借助工具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即搜索智力。

我想,“搜商”概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人类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搜商作为搜索智力,人类古已有之。从问路、查地图、翻阅图书资料,到使用搜索引擎,都是人类搜商的体现。但是到了信息爆炸的今天,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的诞生,人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现代科技的放大作用下产生了显著的差异,所以搜商作为一种新理论就应运而生了。

作为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探索,本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我尝试用故事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表达我对人类第三种智力的认识,希望能够做到雅俗共赏,对每一个读者都有所帮助。

陈沛

------------

序章金手指助你成功

------------

你听说过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吗?

从前,三个穷愁潦倒的书生,有幸遇到一位神仙。神仙说他会点石成金,问他们有什么要求。第一个人说:“我要很多金子”。神仙用手指往地面上的一堆石头一点,石头就变成了很多金子。第二个人说:“我要很多很多的金子”。神仙也满足了他。当神仙问到第三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却说,他不要金子,只要神仙那根手指头。

显然,第三个书生更聪明。因为神仙无论给他们点了多少金子,那数量都是有限的,总有用完的时候。如果有了点石成金的手指头,那么他想要多少金子就会得到多少金子。这样一来,他所拥有的金子就将是无限的了。

当然,这只是传说。世界上不存在神仙,自然也就不会有用来点石成金的手指头——金手指。

其实,当今的世界无奇不有。十年的搜索经验使我们深信:在信息时代,使用鼠标点击搜索的那根手指头,就是故事里神仙的那根金手指。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就像汪洋浩瀚的大海,它无边无际。任何一个人,不管脑袋瓜子有多聪明,它所拥有的知识都极其有限,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个水滴而已。但是,如果你拥有了网络时代的金手指,那么你所需要的知识就会源源而来,无穷无尽。这时候,你所拥有的就不是知识多少的数量问题,而是获取知识的无限能力。这种搜索能力,我们叫做“搜商”。

有人把网络赞之为“无限精彩的网络”。我们想,如果改成“无限可能的网络”,或许能够说明更多的问题。我们一旦有了金手指,就有可能实现这种无限的“可能”。迄今为止,网络是人类最大的知识储存库,它所蕴藏的知识量绝对是不可想象的。你的那根金手指,也就是打开这个巨大宝库的金钥匙。有了它,宝库就属于你了。

网络界还有一句夸张的广告语,叫“网尽天下”。如今,网络的强大功能已经逐渐地被人们认识到了。许多行业里的后起之秀,在知识上可能不及老一辈,但是他们具有“网尽天下”的雄心和勇气。比起老一辈,他们更强调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即利用网络的特殊功能,从人类最大的知识储存库里随意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那些最适用的知识。如果说知识是金子的话,那么网络搜索就是“点石成金”了。人们拥有这种点石成金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搜商”。高搜商致胜!

搜商,古人业已有之——比如利用图书的目录索引搜寻知识,但是只有当今信息社会的网络搜索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今,利用网络搜索获取知识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如果说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的转折点,那么网络搜索的应用,不妨看成人类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因为直立行走解放了人们的双手,而网络搜索则是解放了人们的大脑,让大脑能以最简单的方式获取最需要的知识,不为那些无用知识所累。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这种说法,大概不能算是夸张吧!

弗兰西斯·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问题在于如何获得知识?利用网络进行搜索,便是一条捷径。只要你拥有金手指——具备网络搜索能力,轻点指头,你就可以获得你所需要的一切知识。这就是金手指的特异功能!

其实,金手指的神奇之处远不止此。轻点指头,任何疑难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或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轻点指头,一场艰苦的战争大获全胜,一夜间你成了伟大英雄;轻点指头,你的财源滚滚而来,不小心竟成了亿万富翁。这些都意味着:时代的金手指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

金手指助你成功!

------------

脑袋不够用了怎么办?

------------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古希腊普罗塔哥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庄子·养生主》

------------

20年相对100万年

------------

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和弟子们在林荫道上散步。走到一颗树下,亚里士多德若有所思地发了一声感叹:“无书可读啊!”弟子们便问道:“难道图书馆里的书您都读完了?”亚里士多德回答说,早在自己收门徒之前,图书馆里的书就已经全部读完了,连可以搜集到的外国书籍也都已经倒背如流。在发了一通感叹之后,这位“古代最博学的人”决定,一边做老师,一边动手写书。正因如此,后来的西方学者们才有幸读到了《物理学》、《诗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工具论》等这些光辉著作,从中得到教益。

同一时期的中国汉代儒生,也是如此。虽然经历过黄帝、炎帝时代和夏、商、周三代,中国文明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古籍也很多。但是,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代的儒生们手头上却只有寥寥几种种树、占卜的书,以及有关秦人对秦王朝歌功颂德的碑文。于是,他们也只能自己写书,供后人阅读。

直到500多年前,人类“无书可读”的情况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实践科学家、画家达·芬奇就抱怨无书可读。他重复着前人的老路,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写下了许多科学论著。

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量的知识突然决堤一般向人们袭来,成为工业时代之后最宏伟的人文景观。据美国权威部门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达1.5万篇,全球印刷信息的生产量每5年就可以翻一番。《纽约时报》一周刊登的信息量,相当于17世纪一个专业学者穷极一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的总和。美国学者曾经计算过,当今全球学科总数至少有6000多门,能够在大学里开设的学科却不到一半。在教育相对滞后的中国,大学教育的一级学科和专业有88个,二级学科和专业654种,仅仅是全球学科总数的1/10。据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统计,19世纪,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缩短为10年;70年代,再次缩短为5年;80年代之后,几乎每3年人类知识的总量就翻一番。最近2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总量,已经超过自人类产生以来100万年生产的信息总和。

几乎在一夜之间,人类面临的就不再是如何拥有更多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消化和利用海量知识的问题了。

------------

你的脑袋能装多少?

------------

有一个它行业的运行长,自认为非常聪明,知识非常渊博。在与别人高谈阔论时,他总是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有人怂恿他参加中央电视台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节目,他却不屑地说,这种娱乐节目有什么难度?作为大公司的运行长去参加,那成什么体统?话虽如此,他仍然忍不住看了一期《开心辞典》节目。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澳大利亚海滩上的某种贝壳是什么颜色的?”不知道!“中国第一张电影海报宣传的是哪部电影?”不知道!“劳力士手表齿轮的齿数是单数还是双数?”不知道!“中国清朝皇帝头戴的皇冠有几颗珍珠?”不知道!“人类穿的鞋什么时候开始分成左右脚?”不知道!王小丫在电视里提出的几十个稀奇古怪问题,他一个也答不出来,反而是他的12岁儿子答对了几个。这个自以为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运行长突然发现,自己一个美国留学回国的大知识分子,在这个信息时代里竟然也是一个大大的无知者!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公司的办公室秘书身上。这个秘书非常聪明,记忆力特好,在很多时候,老板都把她当作数据库来使用。有一次,老板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不能解决,急忙把秘书叫来询问。“这个产品的那个部件,到底是什么花纹?”“某某某“从美国发货到达北京需要多久时间?”“告诉我准确的产品部件型号和规格”。秘书一时想不起,忙说:“不知道,等我查查”。老板一时心急,不禁大发雷霆:“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你的脑袋不是什么都知道吗?!”一向自信满满的秘书,顿时产生了一种严重的挫折感。

这些人真的是脑袋不够用了吗?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人类的脑容量究竟有多大?能够储存多少信息?我们必须承认,即使一个人再聪明,他一生中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毕竟是很少很少的。尤其是对于目前人类生产的难以准确计算的信息总量来说,单个体人类的脑容量及其短暂的生命时间,根本来不及完全吸收理解,也根本不可能全部运用于实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知识的增长和分化,已经超过人类所能承受的限度。这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海水不可斗量!”

人的脑袋,似乎真的不够用了。

------------

钱钟书的“照相机”还管用吗?

------------

钱钟书的“照相机”还管用吗?

也许更大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类的脑袋能不能够储存人类生产的全部知识。最大的问题是——就算能够全部储存,又有这个必要吗?

著名学者钱钟书有着“照相机”式记忆力的赞誉。其实,何止于钱钟书先生,中国自古以来,就从不缺少以博雅为高的文人学者。远者,如韦编三绝的孔子、《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著名宰相王安石、大文人苏轼等等。据《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载,益州张松初见杨修,杨修出示《孟德新书》,以夸曹丞相大才。张松看了一遍,说是战国无名氏所作,曹操“盗窃以为己能”,于是从头至尾背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说,“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又据说,王安石在一次与下属官员闲聊时,听到其中一个官员话里的偏僻典故有些错误,于是脸色有点忿然,说:“尔辈坐不读书!”中国古代文化人对知识记忆的准确性,可以说苛求到了极至。近代以来,拥有“照相机”式记忆的大人物也不少,如林纾、梁启超、康有为等等,无不如此。但是,当“照相机”的记忆发展到了极端,也就走向了它的反面——束缚创造力。

有一位与钱钟书同样著名的学者陈寅恪,也有着超乎常人的记忆力。在青年时代,陈寅恪就感叹中国“无书可读”。于是,陈氏负笈西渡,遍游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几年后归国,又再一次感叹世界“无书可读”。在陈氏的大作《柳如是别传》中,他引用了经、史、子、集以及散落于各处的野史传说书籍多种,又结合了政治史、经济史、世界史、考古学、文献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论据,对明末清初的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诸如此类的事迹,还有陈氏颇被学界非难的一件事:利用博古通今的学问,考证唐代杨贵妃进宫之前是否处女的学术研究。其记忆力之惊人,恐怕也只有钱钟书等极少数人可以媲美。

在惊叹这些著名文人、学者难以企及的“照相机”记忆力之余,我们产生了这么一个疑问:尽管拥有着这样惊人的记忆力和这样渊博的知识,但是,他们的学术成果却更多地产生于文学、史学、考据、经学、伦理学等领域,而不是在思想领域,更不用说自然科学领域了。中国之所以长期停留在中世纪,而没有产生“文艺复兴”,没有催生出“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一直得不到飞速的发展,与这样一种读书方式和文化风气不能说是没有一点关联的。就像宋代文人,读书极多,文化极高,议论起来口沫横飞,排山倒海,但是到敌人兴兵犯境的时候,却拿不出一点应对之策,最终国家不免亡于异族之手。我们承认,他们这些人在文学、史学、考据等方面,以及文化创建等等方面是一流的,不可取代的。但是,这种读书方式值得进入现代化、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第一任务的所有中国人学习吗?我们是应该反思一下了——“照相机”式的记忆力,真的那么管用,那么无往而不胜吗?

据说,钱钟书先生在一次访问美国时,参观了美国的国家图书馆。他对记者说,我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书不需要读。在钱老先生的话中,我们其实听到了他对知识记忆的一种深刻反思。

中国秦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之所以得到保存,据说是因为一位名叫伏生的老人能够把那些书全部背下来。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信息社会,已经掌握了比印刷术更方便、更快捷、储存量更大的信息储存与传播的技术——电脑和网络,利用人脑储存知识的“伏生”们已经圆满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可以彻底地告别历史了。

历史不需要“两脚书橱”!

------------

假如爱因斯坦在今天

------------

也许爱因斯坦是第一个反对大量记忆知识的人,而他也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不对无用知识进行记忆的理论观点。

据说,大发明家爱迪生想找一个助手,却总是找不着。爱因斯坦问他判定应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标准是什么,爱迪生把一张写满问题的纸条递了过来。“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爱因斯坦读完一个问题,便说:“这需要查一下铁路指南”。“不锈钢是用什么做成的?”爱因斯坦依然自问自答,“这得翻一翻金属学手册”。读完之后,爱因斯坦幽默地对爱迪生说道:“看来,我也不能做你的助手。我落选了!”

爱因斯坦对于具体知识的不热衷,还有两个特别有名的轶事。有一次,爱因斯坦出外散步,一边思考问题,不小心走迷了路。于是,他在公路旁用公用电话给电话局打了一个电话:“喂,我是爱因斯坦。我迷了路,不知道怎么走回家,也不记得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您能告诉我吗?”另一次,朋友向爱因斯坦要他家的电话号码。爱因斯坦说了一声“可以”,便开始翻出电话黄页查找。朋友大吃一惊,说:“难道你连自己家的电话号码都不记得?”爱因斯坦却回答道:“我为什么要费脑筋去记这么容易就可以在黄页上找到的东西呢?”

此外,还有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有一天,爱因斯坦在给学生们上课时突然忘记了一个数学公式。他非常自然地对同学们说:“等我到图书馆查到这个数学公式之后,我会在下一堂课告诉你们”。然后,爱因斯坦跳过这一段,继续讲课。假如爱因斯坦在今天,他很有可能会奇怪地发问:人们为什么要面对海量知识长吁短叹,抱怨自己的脑袋不够用?那些无用的知识,人们为什么非得装在脑袋里不可?

------------

知识减肥

------------

纵观人类几百万年的发展史,绝大多数时候食物都不够吃,所以人的基因里面就有了见食物就想吃的因子,就算吃不了也要分给朋友,以便自己没有食物的时候可以从朋友那里也分到食物。直到近代社会,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对于中国可能是80年代,整个社会第一次有了吃不完的东西,所以人类面对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没东西吃,而是解决食品过剩和不断想吃的基因之间的矛盾。于是出现了减肥。知识也是一样,漫长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们总是感到知识不够用。长期以来,人们跑图书馆、做笔记、抄资料,想着如何存储一些知识。可是到了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出现了永远消化不完的知识,读不完的信息,人们需要的却是如何通过只记忆最有用的知识来解放大脑。于是搜索引擎就成了信息时代的“减肥食品”。

研究机构在对世界10家跨国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人们每天要处理的信息远远超过他们的分析能力,大大妨碍了决策效率,甚至导致决策失误,或者难以作出最佳决策。有专家分析认为,目前美国公司在收集信息方面花费的成本,已经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

在国际影星、武术大师李小龙身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练习空手道和泰拳的学生问李小龙,为什么自己总是不能领悟到截拳道的武学真谛,练习的时候总感觉不对劲。李小龙拿出两个水杯,全部倒满了水,然后问这个学生:“你怎么样才能把左边杯里的水,注入右边的杯子里”。学生想了半天,说:“这是不可能的”。李小龙微微一笑,把右边杯子里的水全部倒掉,然后再将左边杯子里的水注入右边杯子里,说:“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把左边杯子里的水倒掉就可以了。你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一种新的武术,就必须把你脑子里的武学知识全部抛弃掉”。

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岂不也和学武一样?很显然,在这个时代,我们的知识不是不够用,而是太多了。臃肿的知识储存使我们的脑袋“内存”不能够灵活调用,致使人脑这台天生的“计算机”运行起来变得异常缓慢和迟钝。但是,只要我们暂时遗忘掉无用的知识,把它们抛到无意识的最深处,就可以接受新的有用知识,扩充我们的认知能力。

“知识减肥”概念,还涉及到一个知识运用的效率问题。

禅宗有个著名公案:宋朝有一个学禅的人,向大禅师和尚宗杲请教“禅”的真义。宗杲答了一句:“弄一车兵器,不是杀人手段。我有寸铁,便可杀人”。这句名言说得很漂亮,甚至连当时的理学大师朱熹也非常欣赏。在后世人编的《朱子语类》里,就曾记载朱熹引用这句名言,并对之加以发挥,以教导学生抛弃无用的知识,直达有用知识的彼岸,掌握最有效的学识能力,成就真正的学问。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即使我们不主动对知识进行弃旧迎新,迅速发展更新的知识也会很快将我们遗弃。据统计,一个人所掌握知识的半衰期,18世纪为80—90年,19世纪为30年,20世纪60年代之前为15年,80年代以后缩短为5年。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我们目前掌握的知识,也许不到1、2年就全部被更新淘汰。这就意味着,“知识减肥”已经不仅是一种时代的风尚,抑或是一种人们寻找、容纳和获取有用知识的有效手段,更演变成了时代发展对人类能力的强烈要求。

小贴士:搜索引擎的蛋糕到底有多大

来自艾瑞的搜索引擎报告

根据IRESEARCH的调研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9706万人,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87。4%。比2004年增长29.1%。比2002年翻了2.6倍。2006年,中国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户将达到11900万人,201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16亿。

2005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的日均搜索请求量达到40650万次,2006年,将达到72900万次,2010年将增长到24亿次。

2005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日均使用搜索引擎次数为6.1次;2006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7次;而2010年,搜索引擎日均使用次数将达到12.1次。

------------

走出知识迷宫

------------

一个自由的人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外,还可以从许多别的来源获得知识。

——美国总统杰斐逊

------------

阿拉伯迷宫

------------

大文豪博尔赫斯曾经写过一篇小说,故事取材自阿拉伯寓言。

巴比伦国王为了戏弄来访的阿拉伯国王,把他带进一个迷宫之中,自己偷偷溜走了。阿拉伯国王走了一天,都没有走出迷宫。于是他祈求上天,让他走出迷宫。上天答应了他的请求。阿拉伯国王从迷宫里出来之后并没有抱怨,只对巴比伦国王说:“如果可以,下一次我请您参观我的皇宫里的迷宫”。当巴比伦国王应邀前来,阿拉伯国王立即命令武士把他绑起来送到沙漠深处,再给他松了绑。巴比伦国王面对没有墙、没有门、没有路的沙漠迷宫,找不到任何出路,终于饥渴而死。

在某种意义上,今天人类生产的无穷无尽的知识就是这个寓言故事里的“沙漠迷宫”。无穷无尽的知识,也就是无垠的沙漠,有人陷身其中,迷失了方向,既不知道身处何地,也不知道出路何在——因为在沙漠上,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成为道路,但又极有可能并非成功的道路。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否定迷宫的道路是存在的,迷宫的出口是存在的,生存和胜利的希望也是存在的。在这里,人们面临的难题就是,哪一个方向才是正确的方向,哪一条道路才是走出迷宫的道路,怎样才能找到那条隐藏着的成功道路?

如果可以把包围着我们、却又不能为我们所用的海量知识比喻为迷宫,那么,迷宫的出口就是那些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恰好又是博尔赫斯,写了一个关于知识海洋——无穷无尽的图书馆的故事。在这个题为《通天塔图书馆》的故事中,人类社会被比喻为一个无穷无尽的图书馆。在这个图书馆里,所有的人都在对知识孜孜以求,每一个人都在寻找一本能够解答人类奥秘的圣书,或者能够找到这本圣书的目录索引。但是,大多数人找到的都是些废弃、无用、垃圾的书籍和资料。这个寓言故事,正好象征着我们每一个人在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要面临被知识迷宫包围的危险,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必须努力寻找属于对自己有用的那一部分知识,得到我们人生际遇、人生问题的各种答案以及解决方法。自以为非常了解迷宫,对一切迷宫都不放在眼里的巴比伦国王,最终困死在阿拉伯王国的沙漠迷宫之中。如今的我们,面对着比沙漠迷宫更为广袤、更无方向的知识迷宫,是否能够找到一条通向出口、通向有用知识的路径呢?

------------

忒修斯与袁世凯

------------

在希腊神话中,准备杀死迷宫中吃人牛怪的英雄忒修斯,在面对迷宫时也不知所措。他曾经以为,自己在杀死牛怪之后,必定也被困死在牛怪藏身的迷宫之中。但是幸好,在一位公主的帮助下,他终于得到了一种走出迷宫的方法,那就是拿着一个线团,在进入迷宫时放出长长的线,待杀死牛怪之后,再循着这根长长的线走出迷宫。通过这个方法,忒修斯终于在杀死牛怪之后没有被困死,而是英姿勃发地走出了被牛怪精心设计的迷宫。

我们从忒修斯的故事中想到,人们在知识的迷宫里找到一个出口,也许需要的只是一条小小的线索,而这个线索又往往是可以自己制造和发现的,就像忒修斯用线团放出长线一样。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个道理就显得非常简单了。一个初次进入图书馆的人,总会对成千上万的图书望洋兴叹。但是,当他学会使用目录索引,一切知识就向他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些目录索引,就是引导我们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的知识迷宫的忒修斯线团。

不独知识如此。人的生活和经历,也像是一个一个的迷宫,只要找到那个小小的线索,就可以找到出路,解决问题。但是,社会生活往往没有目录索引,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出迷宫的。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一个故事。1898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归国后,清政府为平息众怒,撤消了他的一切职条。但是,慈禧太后放眼满朝文武,竟没有发现一个人可以担当李鸿章卸任后空缺下的北洋大臣职务。作为淮军最有才干的高级将领,袁世凯以为机会来了。于是他到处钻营,企图获得北洋大臣的顶戴,掌握大清军权。袁世凯先是背弃了一手把他栽培起来的李鸿章,向李鸿章的政敌翁同龢靠拢,然后向多位王公大臣送钱送礼,苦心巴结。但是,奔波劳碌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最后,他找到了慈禧太后的亲信、新任九门提督、军机大臣荣禄。荣禄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事,老佛爷只听李中堂一个人的”。袁世凯一听这话,立刻懵了,后悔不该背叛李鸿章。很显然,在面对人生转折点时,袁世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线索和道路。

你看,在进入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之后,现代人知识迷宫问题就变得复杂得多了。固然,无论是在书本知识上,还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搜索和找寻对自己有用的那一部分,理所当然是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人类生产的知识海洋——包括人生阅历等无形知识——不可能是一个早已编好目录索引的大型图书馆,而具体人生中的具体事件,同样也是没有命定的章节结构,可以让人们随便检阅利用。在此情况下,我们怎么才能创造或发现一条解决问题的线索呢?

------------

潜水的故事

------------

且让我们在探索和找寻知识迷宫出口的道路上稍作停留,花一点时间与精力来研究一下现代的心理学。因为它对于解决知识迷宫问题将会有更大的帮助。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一个心理学家让接受实验的人在潜入水底后记忆英语单词。在受试者表示自己已经全部记住之后,心理学家让他浮出水面。但是,当心理学家询问受试者是否还记得那些单词时,受试者却突然发现,刚记住的单词居然大部分都忘了。于是,心理学家再次让他穿上潜水服潜入水底。受试者回到水底环境,重新接触到水底世界的声、光、色、影,突然发现那些通过对水底一景一物的联想而记住的单词,竟然一下子全都从“遗忘”中苏醒过来,而且记忆得特别清晰,甚至连他自己是怎么展开单词与环境的联想过程,也记得清清楚楚。

在一部根据现实生活编写的外国小说中,主人公老是喜欢说谎。他说谎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他常常遗忘事情,而当别人向他询问时又不愿意说自己忘记了,只好用谎话敷衍。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与忘掉的事情环境相似时,却又能把事情回忆起来,并且说得头头是道。久而久之,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在装疯卖傻。从此以后,人们便经常用“忘了吗?没忘吗?真的忘了吗?真的没忘吗?”这样的绕口令来讽刺他,使他的生活过得非常痛苦,连自己也在经常问自己:“我真的忘了吗?我真的没有忘记吗?”

心理学家在进行了多项试验和观察之后,发现人的记忆系统有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区别,这两个不同的记忆子系统的功能与表现完全不一样。在通常情况下,人能够意识到的只有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需要一定条件的刺激,才能从无意识、潜意识中苏醒过来。于是,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时候人们的“遗忘”并不是真的遗忘了,而是将知识和经验暂时封存,抛入无意识、潜意识的深处,在需要的时候,或者在受到环境刺激的时候,才会浮出意识的水面,成为人们可以感觉到的记忆。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情景再现、还原现场成为现代心理学治疗失忆症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一方法也频频被讲求戏剧效果的电视、电影采用。电影《黄飞鸿之西域雄狮》中,在激流中被震坏脑部记忆系统的黄飞鸿,后来在和徒弟对打时打破大水桶,水冲出来以后,他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失忆前的那个现场,于是记忆便恢复了。这也许会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在通向有效知识的道路上,情景再现、还原现场、找寻原初记忆的联想起点……等等等等。这对于我们找寻知识迷宫出口通道来说,似乎存在着某种非常重要的意义。

------------

人类从来都没有遗忘

------------

有关遗忘和记忆,我们还需要拥有更多的认识。

在一部阿根廷短篇小说里,小说的主人公富内斯拥有着超常的记忆力。有一次,富内斯向一个外来的朋友借了一本拉丁文书籍和一本词典,仅仅一两天功夫,富内斯就通过这两本刚刚借来的书学会了拉丁文。但是,这样超常的记忆力却使富内斯非常痛苦。因为,在面对具体的生活时,每一个细节和变化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每一个细节中可以观察到的微小变化,甚至每一次他对细节的回忆中周围环境和自己身体的小小变化,富内斯都可以记得毫发不差。于是,富内斯每天所能做的事情,就是观察、记忆和回忆,以及对回忆的回忆。因为脑力耗尽,他根本不能做其他任何事情。尽管记忆力如此超常,富内斯的思维能力却非常低级,因为他的大脑能力只能记住东西,却不能在各种知识中进行类比联想和归纳总结,甚至连最简单的物品分类也无法进行。

中国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从小出家,在寺庙里修行了几十年。他非常勤奋,可以把所有的藏经阁里的佛教经典全部背下来。然而奇怪的是,老和尚一天一天老下去,修行的级别却永远是刚刚入门的“沙弥”。在佛教的术语中,有所谓“智障”的说法,大致意思是:人的知识装得太多、想法太多,思维反而容易放不开,参不透真正的“玄机”。这个老沙弥,就是有严重的“智障”。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陈沛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现代中国,有一种对应试教育的极端说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与佛家所说的“智障”也颇为相似。本来多读书、多积累前人经验、多学点有用知识,完全没有错,但是,假如学知识走到了极端,脑袋里装了太多无用的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反而会变成“榆木脑袋”,成为“高才低能”的废才。

这些近于寓言的故事,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对于人类知识无止境增长的困惑,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与此同时,这些有关遗忘与记忆的故事也给了人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人也许并不需要记住太多的东西。

这也就是遗忘机制和内隐记忆系统的意义所在。在经过大量研究之后,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之所以存在内隐记忆,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记忆暂时无用,另一方面是太多的忆忆会使人的脑力不堪重负,影响思维能力。所以,遗忘完全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人类能力的缺陷。恰恰相反,遗忘是保护人类智力可以正常发挥的一种生理、心理机制。正因如此,遗忘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能力。

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心理学原理放大来看。对于单个体的人来说,有着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区别,那么,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否也有这样一种可能?——浩如烟海的知识全部是人类创造的,那么,在整体人类的记忆中,这些知识从来就没有被遗忘过。我们之所以遗忘掉某些所谓无用的、无效的、垃圾的知识,只不过是因为它们都封存在人类的内隐记忆中,暂时不用。当我们需要调用的时候,只需要通过某种特殊的方法,解除遗忘机制,获得真正有效的知识。

人类从来就没有遗忘,遗忘是通向记忆的道路。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

一种能力——“搜索”的发现

------------

让我们回到找寻知识迷宫出口的问题吧!似乎已经耽搁太久了。

从心理学对于遗忘和记忆的发现和研究中,人们可以断定,由于人类生产、发现的知识本身大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人对于知识的记忆和联想也总是有迹可求、有章可循。因此,在遗忘掉大多数知识之后,人们仍然可以通过种种隐藏的线索和途径,找回那些丢失了的知识。

同理,对于个人从来就没有掌握的知识,只要它真实存在于人类社会,人们就完全可以通过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人生、知识与经历、知识与联想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找到有效知识存在的蛛丝马迹,获得人生问题的解答。

事实上,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知识固有的属性,已经为我们走出知识迷宫找到了真正的出路。这条道路用一个最简单的词来概括,就是——搜索。在这里,“搜索”二字的意义不仅仅是面对互联网的一个工具,也不再是搜索天然存在的道路,而是通过事物与事物之间有机的联系,拓展人类天赋的想像力,创造和发现一条又一条通往知识、通往成功的道路。在这里,搜索是泛化了的知识获取的能力。

中国古代有一个由寓言故事引申出来的著名理论观点:“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意思是,自己钓到鱼之后分给别人,只能让别人吃一餐饱饭;但是,把钓鱼的技术传授给别人,就可以让别人吃一辈子的饱饭。放到现代信息社会的语境里,我们完全可以对这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做一个后现代式的解构和“误读”,得出另外一种理解——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一句话,“智”比“知”重要。

这也就是说,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搜索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种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难能可贵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

社会运转的新型蒸汽机

------------

搜索在大幅提高个人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整个社会机器的运转带来了一种新的动力。试想,一个单位里的员工,如果都能在工作的进行之中更快、更有效地获得知识,那么,这个单位的工作效率会如何?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部门主管,他也会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在工作中,迅速获得变化中的可靠信息,并相应做出新的决策,由此取得比别的部门更好的业绩。当你终于成为公司经理之后,就会猛然发现,手下的人越是会搜索,其团队和个体所创造的价值就会更多。搜索和效率,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团体而言,都呈一种正比关系。

曾经有两个合开公司的朋友,由于经营策略思路有分岐,最后不欢而散。离开公司的那个人很快注册了一家新的公司。这位新公司的老总第一项工作就是搜罗人才,可是也就在这件事情上遇到了麻烦。很多在行内有能力、有资历的人才,并不看好他的公司;他有不愿意去挖朋友的墙角,在朋友的公司里拉出一班人马。因此,他只能招聘到对行业不熟悉,或者根本不了解行业的新手。这位新老总的人才搜索宣告失败。但是他并不气馁。他明白,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于是他给公司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要求员工每一天都必须学习行业知识和电脑技术。他特别强调提高员工的网上搜索能力。在他看来,员工们的搜索能力提高了,就能够及时地掌握行业内迅速更新的知识和行业竞争的最新动态,迅速提高公司团队的作战能力。在他的亲自参与和监督下,不久之后,就训练出来了一支不比其他公司逊色的业务团队,迅速在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应当说,新老总这项提高员工搜索能力的工作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这项工作的成功,为他带来事业的成功。

事实上,无论是新公司和老公司,他们都要面临员工的知识老化、知识更新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就必须要求员工们能够利用各种有效的办法,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获得新的能力。

肯德基和麦当劳是全球快餐业的巨头。许多人很奇怪,为什么他们竟能保持住全球统一的口味呢?而且,从员工队伍的组成看,似乎每一个刚刚进入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员工,大多是未接触过快餐业的新手。据调查,肯德基和麦当劳内部实行了一种学习机制。首先,作为部门主管,获得升迁的最基本条件,就是他手下的员工全部掌握了应有的技术,而且还必须培养出一个能取代他的位置接班人。很显然,部门主管会不会物色他的接班人,能不能发现手下员工的知识缺陷并加以改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是不是很会观察和搜索。其次,每一个刚刚招进来的员工,必须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找工作,主动解决现场出现的任何问题。在这里,搜索的作用更为明显。没有灵敏的学习触角,没有灵活的搜索技能,是学不到任何知识,也得不到任何能力的提高。

通过利用人类的搜索能力,以及制订出完善的激励性学习体制(其实学习也是一种搜索,即搜索有用知识),可以使一个单位的团体迅速提高业务技能,做出工作成绩。可见,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团体来说,搜索作为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能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甚至可以比喻为社会运转的新型蒸汽机,是整个社会得以高效运转的基本动力之一。用平常人都能明白的话语来说,就是:搜索可以使你很快掌握技能,成为业务尖兵;搜索可以使你的人才队伍永远保持旺盛的工作能力;搜索可以你的整个公司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人力资源得到非常快速的更新,以创造更大的价值;搜索能够使人力资本得到大幅度的缩减,大大降低个人、单位、社会的人力资源能耗,取得高比值的生产结果。搜索能力——搜商,作为知识爆炸这个新时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智力,已经到了可以单独提出来与智商、情商相提并论的时候了!

------------

西方人的搜索习惯

------------

搜索引擎最早出现在美国,和美国有着独特而漫长的搜索文化有关系。中国人习惯从前边开始翻书的目录,而美国人习惯看书最后边的index。他们习惯通过关键字来提高自己的查找效率。可以说,搜索引擎很大因素上是网络上的书籍索引。在美国生活了8年的陈先生曾经遇到过一件事。有一次,老板秘书要他帮忙找打印机的墨盒设置,他在目录里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秘书看他找不到,就自己过去,从墨盒后边的index中找关键字,直接找到了所需内容的页码。

------------

漫说搜商

------------

人的天职在于探索真理。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

------------

智商、情商,还有搜商(1)

------------

搜商,是一种与智商、情商相并列的人类智力因素。也就是说,人类除了智商、情商以外,还存在着第三种智力因素,即是搜商。

在大量的工作、生活实践中,每个人都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别。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人们收获了成功、挫折、失败的不同命运?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工作、生活、学习各不相同。很多人曾经以为,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在20世纪初提出的"智商"(IQ)概念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智商(IQ)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指的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智商是智力年龄被生理年龄相除而得出的商数。智商表示人的聪明程度,智商越高,表示越聪明。根据比奈测试法,智商公式为:

IQ=Ma÷CA×100%

MA=智力年龄

CA=生理年龄

“智商”是一个已经具有确定性含义的概念,是人类对自身智力认识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但是智商理论还不是那么完善、那么理想,还存在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在人群中,拥有高智商的人不超过5%,而拥有低智商的人也不超过3%。这就是说,大多数人的智商高低落差并不是特别大。而且,人们很快发现,智商理论还有一个与实践不相吻合的情况。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心理学家,都会发现如此这般大量的事实——许多被测出拥有高智商的人,在社会做出的成绩有时反而不及常人。由此可见,尽管从理论上说智商高低是决定人生成就的重要因素,但在实践中并不完全与之成正比。从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一些获得成功的人物,尤其是很多社会名流、企业家、艺术家等等,他们并不全都拥有高度发达的智商;另一方面,一些所谓“高才低能”大学生、博士、博士后,因各种原因导致心理失常,甚至自杀,此类事情也时有发生。高学历当然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智商,不过,一般说来高学历人群的智商普遍要比其他人群的智商高一些,这也是事实。但是,为何这些智商高于普通人群的人并不都能面对失败、创造成功?

许多心理学家在对智商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之后,对智商及其测试方法提出了异议——

首先,在智商的测定方法中,人的生理年龄固然是给定的,但是智力年龄的测定方法却很有问题。根据智力年龄的测定方法对六岁的爱因斯坦进行测量,得到的结果却是属于低智商。这个结果无法解释为何他在日后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智力年龄作为智商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本身就不是很准确的。

其次,智商理论提出的基本依据,来自于对儿童的平均智力测量。其所采用的样本基本上都是儿童。但是问题在于,这样的测量结果却运用和推广至成人。这种方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在智商的测试中,忽视了儿童在智力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变数。从这样的结果中推论出成人的智力水平,无疑是不准确的。中国古代王安石曾写有《伤仲永》一文,说的是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为不注重后天培养,长大以后变成了一个极其普通的人。根据智商理论,长大之后的仲永,智商理应保持不变,仍然高于大多数人,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再次,在测试过程中,被测试人往往有焦虑、急躁等情绪波动,同时,智商测试模式也有时限等问题,这些对测验的最后结果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智商理论的测试过程中,许多影响最后结果的因素都被忽略了。这样测试的结果怎么能够使人信服呢?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无论是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个案调查法,还是作品分析法,等等,这些智力测试的方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被测验人的智力状况,但就总体而言,传统的智力测试所检测的往往只是一个人的言语、数学、逻辑能力,而把许多潜在的能力排除在智力范围之外。也就是说,人类所拥有的全部智力因素没有被智商理论全部囊括。因此,人类的智力理论还需要补充和完善。社会也慢慢认识到,智商仅仅是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全部因素。

于是,"情商"(情绪商数)概念及其理论应运而生。情商,即情绪智力。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塞洛维和梅耶接过加特纳的智能多元化理论,创造性地发挥了人格智能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商,即是情绪智力的简称。1995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出版了《情绪智力》一书,对情商理论做了更精确的论述和说明。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什么它比智商重要”。因为书中发现和诠释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类智力因素——情商,颠覆了智商决定成败的旧有观念,出版之后便轰动全美。情商理论也从此广为人知。

------------

智商、情商,还有搜商(2)

------------

戈尔曼的情商理论认为,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甚至有时会超过智力水平。他认为,情商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

A、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

B、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C、以自己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

D、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

E、与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情商理论认为,情绪智力对个体人格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情绪智力的重要性在于,它使人能够由自我认知发展到对他人的认知——也就是一种共感能力,从而成为社会交际交往能力的基础。因此,情绪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生的成败。此后,美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在成功要素中,智力商数仅占20%,而情商却占了80%。因此,更有论者提出了一个“成功公式”:

成功=智商+情商

在一些MBA的研究中,有人提出了成功企业家的情商要素更容易被理解:

1.远见与洞察力

2.勇气与决断力

3.忍耐与持久力

4.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很显然企业家成功的主要因素并非是智商。

对于人类自身能力的研究,果真就到此为止了吗?

研究表明,人类智商有着基本的平均值。人类的情商虽有较大的差异,但情商的测量方法却和智商的测量方法一样很不精确。情绪和意志力等等能力,怎么能够精确量化呢?——这是对情商理论基础一个非常有力的诘问。因此,以情商的高低来判定人生成就的大小,并没有一个非常牢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更重要的是,假如以上的成功公式成立,那么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成就完全可以量化甚至预测——测一下智商和情商就好了!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在人类已经发展到21世纪的信息时代之后,智商和情商共同决定人生成败的观点越来越受到冲击。许多智商,情商均不很高的人,比如都市哈!一族,同样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胜。比尔·盖茨的智商和情商不见得就是世界第一,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世界首富。这也就意味着,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因素在暗中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事业的成败结果。

今天,我们终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人类智力因素:搜商。

搜商与情商相对,情商的全称是情绪智力,搜商的全称则是搜索智力,是人类通过某种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其公式表达为:

SQ=K/T(C)

K=knowledge(获得的知识)

T=时间(花费的时间)

C=搜商指数(社会平均知识获取能力)

搜商理论可以说是对并不完善的智商、情商理论的有益补充。从搜商的公式中可以看出,搜商理论尤其强调时间与知识的比值,也就是说,搜商关心和解决的问题是智商和情商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效率。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曾经慨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当人类进入计算机网络普及、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海量知识造成的这个经典困境。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人类拥有再高的智商,再多的大脑容量,再充足的生命时间,也不能满足理解和储存全部人类知识的要求——何况人类的知识正以几何级数量迅速增长。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对于个人而言,人类生产的许多知识对于个体来说往往是无用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海量知识中快速地搜索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以完成工作生活的各项任务。于是,如何快捷、成功地获取有效知识就成了这个时代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智商和情商理论,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补充和提出一种全新的智力因素——搜商。

智商、情商和搜商,是一种互补关系,三者共同决定着人生的成败。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是:

成功=智商+情商+搜商

诚然,我们没有把机遇、地域、种族、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包含在这个成功公式之内。一方面,客观因素变数很大,不可能够全部量化。但更为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于单个体的人还是对于整体人类而言,客观因素毕竟是很难控制的,而成功作为一种人类主动行为产生的社会实践结果,最终还是由人的主观能力和人本身拥有的素质来决定的。因此,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就特别强调人类自身的因素,尤其是可以大幅度改变和提高的能力因素:搜商。我们不能理解,在远古时代,缺少智商的人类仅仅是看天吃饭就能走出野蛮,创造文明?我们同样也不能理解,缺少情商的人类,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20世纪获得高质量的生存?于是,我们也就更不能理解,当信息时代扑面而来,知识爆炸已经成为现实的21世纪,缺少搜商的人类能够在信息海洋中尽情遨游,创造成功的奇迹,抵达人生的彼岸?

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始终是有差距的;我们也必须承认,人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站在各个行业、领域的金字塔尖,接受成功的洗礼。智商决定人生成败的时代已然远去,情商左右人生命运的境况也已经黯然退场。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陷入信息海洋的困境之中,搜商——人类的第三种智力,无疑已经成为新的决定着我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

搜索——搜商的本质特征(1)

------------

搜商既然是人类的第三种智力,那么究竟什么是搜商,它与智商和情商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就不能不说个明白。

搜商和智商、情商虽然都是人类的智力,但是由于各自的本质特征不同,因而彼此间又严格地区别开来。

也许威廉·斯特恩提出“智商”概念的时候,曾经希望它能够囊括人类的全部智力,但是比奈的智商测试法却给了“智商”一个确定的概念,即以人的数学、语言和逻辑等能力为主要内容,也就是说,主要衡量人们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抽象、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这样就使得智商无法包容情商和搜商。因而,智商只能作为人类所拥有的第一种智力,而把第二种智力和第三种智力的位置让给了情商和搜商。

如果说智商只是指人们的思维智力的话,那么情商则是指人们的情绪智力。由此可见,情商同样没有包容搜商。

至于搜商,它是指人们的搜索智力,既不同于智商的思维智力,也有别于情商的情绪智力,所以,搜商属于人类的第三种智力。

搜商的本质特征是搜索。如果没有搜索,那自然也就没有搜商了。搜索之所以成为搜商的本质特征,是因为搜索使得搜商明显的区别于智商和情商。

“搜商就是人们的搜索智力。”用这句话解释搜商似乎已经明白无误了,其实不然。问题在于:这里所说的“搜索”,其论域是什么?也就是说,“搜索”一词适用的范围有多大?由于人们对“搜索”的论域理解不同,因而对“搜商”含义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

“搜商”的概念是我们刚刚提出来的,然而据我们所知,目前对于“搜商”已经有了不同的理解,其中的分歧就在于对“搜索”的论域有不同的看法。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种不同观点或主张:

第一:搜商仅指人们运用搜索引擎的智力。

这是狭义的“搜商”概念。这样理解“搜商”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在当代,搜索引擎作为搜索工具,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如果没有搜索引擎的存在,我们是不可能提出“搜商”概念的。运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就是我们在序章中所说的“点石成金”的方法,用以点击鼠标键的手指头,我们称之为金手指。只是由于某些原因,我们没有把这本书写成这方面的专著。

第二:搜商是指运用物质性工具进行搜索的智力。

这是一种广义搜商的概念。这里强调了搜索的工具性,但是“工具”的含义并不局限于搜索引擎,还包括诸如图书资料、目录索引,乃至“老马识途”的老马等等。但它不包括非物质性工具,比如人的知识。这样界定“搜商”,既可以同智商、情商区别开来,也可以防止把“搜商”概念无限地扩大。

第三,搜商应指人们所有搜索行为的智力。

这是最广义的“搜商”概念,我们不妨叫它“泛搜商”。它包括了“搜索”一词的一切应有之义。

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这三种不同的“搜商”概念,仅仅区别于“搜索”论域的广狭不同。因此,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对错或高下的区别。某种搜索行为是不是属于搜商,就要看它属于哪个论域。比如说,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对于狭义搜商而言,它不属于搜商;但对于广义搜商来说,它自然算是搜商了。

搜商的本质特征是搜索,通过对搜索的讨论,我们将会更为清晰地理解什么是搜商,并且进一步把搜商和智商、情商区别开来。

下面,我们将对“泛搜商”的搜索属性进行比较具体的讨论。因为这里所说的搜索属性,逻辑地包含了广义搜商和狭义搜商的搜索属性。

一、 搜索的行为性

搜索不同于人们的思维或情绪,它是一种行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搜索行为。作为操作行为,它总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一次性的,即一次性搜索,成功或者不成功,都不再搜索了;但是搜索也可以是两次以上,乃至多次,直到成功或者放弃。

《水浒传》有个有名的“三打祝家庄”故事。宋江听说祝家庄路径复杂,便派遣杨林和石秀前去探庄。杨林打扮成解魔法师,由于没有搜索到见白杨树就转弯的信息,很快便被捕了。梁山的第一次探庄失败。石秀扮作樵夫,从一位老人那里弄清了村里复杂的盘陀路径,探庄成功,从而帮助了宋江赢得攻打祝家庄的胜利。

在这个故事里,杨林的第一次探索操作有误,导致探庄失败;而石秀的有效操作,使得探庄成功。石秀探庄,这是梁山的第二次搜索。

二、搜寻与索取

“搜索”一词,顾名思义,包含“搜寻”和“索取”两个含义。“搜寻”是手段,而“索取”则是目的。

搜寻的手段是寻找或识别,是搜索的行为性的具体表现。人们在搜索的过程中,如果只存在一种情况,就得设法去寻找,去探明。如祝家庄的盘陀路,那是去祝家庄的唯一路径,石秀终于“探明”了它。如果存在多种情况,那么则是去识别,去挑选。例如伯乐相马,则是在众多的马匹中识别或挑选出千里马来。

搜索的目的——“索取”,就是解决问题,它是搜索的目的性表现。搜索目的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非知识性。石秀探庄为的是获取盘陀路的知识,这是知识性的目的,而“老马识途”所要获取的只是军队走出大山的结果,不是知识性的问题。

“老马识途”的故事是说,春秋时期,齐桓公出兵讨伐孤竹,出征时是春天,凯旋时却到了冬天。由于路途的草木景色全变了样,齐军找不到原来的路,在崇山峻岭里迷失了方向。齐桓公派出了许多探子,也没有找到走出困境的路径。大夫管仲想出了一条妙计,他说:“我们可以利用老马的经验。”于是把几匹老马的缰绳放开,让它自由寻路。结果,齐国大军跟随在老马的后面,找到了归国的路。

老马识途,对于管仲他们来说,只是利用老马走出了大山,找到了归国之路。至于这条路究竟是怎样走的,管仲恐怕仍然搞不清楚,其实,他也没有必要搞清楚——因为走出大山才是这次搜索的唯一目的。

------------

搜索——搜商的本质特征(2)

------------

三、搜索的工具性

搜索作为一种行为,是必须使用工具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搜索所使用的工具对于搜索结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搜索工具有物质性工具和非物质性工具的区别。

搜索工具通常是物质性的。例如搜索引擎,图书资料、人的五官等等。

搜索引擎是时代的宠儿,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果没有搜索引擎的发明,人们就很难驾驭今天的信息时代。它是当代最最重要的搜索工具。只以搜索引擎为工具的搜索,属于狭义的搜商。

图书资料作为搜索工具的作用也是明显的。特别是在人们用来查找某种知识的时候,它们的搜索工具性质更为显豁。图书的目录索引,是人们特地制造出来专门用以搜索的工具。

人的五官也是重要的搜索工具,并且是人们最直接、最方便灵巧的搜索工具。例如石秀不认识盘陀路,他去询问老人,这嘴巴就是搜索工具。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眼睛和耳朵也是搜索工具。

其他如显微镜、望远镜、胃镜、雷达等等,都是人类发明的物质性搜索工具,也是人类五官的延伸。

使用包括搜索引擎在内的物质性工具的搜索,属于搜商。

非物质性的搜索工具,首先是知识,也包括经验、素养等等。伯乐相马、慧眼识英,搜索者所使用的就是这类非物质性的工具。“老马识途”,直接利用了老马这个物质性工具,同时也是间接地利用老马的经验这一非物质性工具。询问也是利用他人知识的非物质性工具。“搜尽枯肠”的意思是说,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利用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智慧来寻求答案。

包括非物质性工具在内的搜索,属于泛搜商。

本书所说到的内容,属于泛搜商。我们想,就目前而言,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搜索”的一般含义,建立“搜商”观念,比使用某种搜索工具更为重要。

四、搜索过程中的智商和情商

搜商和智商、情商虽然各有自己的界定,并列为三种不同的智力,但是在实际搜索过程中,通常都有智商和情商的参与。三者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

有时候,在搜索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个应用智商或情商的阶段。比如办案人员在侦破一宗盗窃案时,他首先注意到门锁没有被破坏,房子也没有天窗,于是他思考着:小偷应该是从窗台进来的;因为窗外就是田地,有可能留下小偷的脚印。这里使用的逻辑推理,显然属于智商。当然,办案人员发现门锁完好,没有天窗,这已经是在搜索,但是紧接着的推理却是典型的智商,所以,这是搜索过程中的智商。这时候,搜商和智商表现为交互关系。

《三国演义》中有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关公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守将华雄,连续斩了联军好几员大将,联军领导人袁绍等正在紧张地搜索能够打败华雄的人选,关公自报奋勇,愿意出战华雄。袁绍因为关公只是马弓手而拒之门外。而曹操则认为关公仪表不俗,可以一战,并且为关公热酒一杯。关公旗开得胜,斩了华雄,其酒尚温。在这里,袁绍的冷漠和曹操的热情,都是搜索中的情商,是搜商与情商的交互关系。

在搜索过程中,有时候不使用其他任何工具,仅仅依靠搜索者自身的智慧和推理,这时候既用了搜商,同时也用了智商。例如伯乐相马、慧眼识英等等,它们表现为搜商和智商的交叉关系。同理,搜商和情商也可以构成交叉关系。

至于交互关系和交叉关系之间的区别,可以这样地表达:交叉关系是同时的,既用这,同时又用那;交互关系是顺序的,前面用这,后面用那。

------------

N次搜索

------------

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搜索,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为了实现搜索的目的,在许多情况下需要经过N次搜索。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可是经过了“千百度”的搜索啊!中国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它的名字也就来源于此。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在家里做菜,突然发现没盐了。丈夫说,下楼买一包吧!妻子却说,她记得在厨柜抽屉里还有一包。丈夫在乱糟糟的厨柜抽屉里翻来找去,许久也没有找到。他烦燥地说,根本没有嘛!妻子说,你走开,我来。丈夫气哼哼地到一边忙别的去。不到两分钟,就听到妻子说:“找到了!”他不禁跳了起来,问妻子在什么地方找到的。妻子说:“把厨柜里用塑料袋装着的东西重新分类放好,那包盐就自动出现了。这有什么难的?”

还有一个故事。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个干部家庭的十岁孩子,因为受不了军人出身的父亲打骂,离家出走。家人四处寻找,终于打听到了一条线索——儿子好像跑到某一个学校里玩去了。当他的父母找到那个学校时,全校正在开展课外活动,到处都是学生,可是谁也不认识他们的儿子,更不知道他在哪里。家人在整个学校里四处找寻,看到一个相像的,就追上去,一看不是,又盯上另一个。找了半个多小时,他们还是找不到儿子。于是,只好来到校长办公室求援。校长一听,呵呵笑道:“这个容易,刚好我有事要跟学生们说。”他通知学校广播室,全校学生马上回教室,听校长讲话的广播。然后,他对两个心急如焚的父母说:“现在外边没人了,等我讲完话,你们应该找到儿子了吧!”果然,他们在空无一人的校区内,一眼就看到了池塘边上的儿子。

类似这种事情很常见。像上文中的丈夫和父母,他们掌握的线索并没有错,但是搜索起来并不是那么一蹴而就,有时候要费很多周折。中国有一个“鱼目混珠”的成语,意思是说,鱼眼睛掉在一堆珍珠里,由于样子相象,很难分辨出来。如果不能细心地一次次搜索,势必会导致搜索失败。在实际生活中,希望通过一次性搜索就能解决问题的大有人在。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搜索,在未得到结果之前,一般都需要继续搜索下去,一步步缩小搜索范围,直到第N次搜索成功。

两枚炸弹落在同一个弹坑的机率是很小的。同样,就一个特定的搜索目标而言,除非马虎大意,在原搜索点“重新发现”的机率是很小的。对于这些已经搜索过的区域或者使用过的搜索手段,必须学会使用“排除法”,避免重复劳动。这是提高搜索效果最为重要的一环。而且,在对搜索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前提必须是认真排查,这样才能逐步缩小搜索范围,直逼搜索结果;或者改进搜索方法,发展新的线索,进行新一轮搜索。在这里,我们应当学习那位细心的妻子和那位聪明的校长。

------------

侠客岛传奇

------------

金庸武侠小说《侠客行》,讲了这样一个传奇故事:

当时的武林人士都知道,海上有个侠客岛,那里的人们各个武功卓绝而又残忍无比。他们每隔十年便派出使者,给名门大派的掌门人发铜牌,邀请他们上岛去喝腊八粥,但从来都是有去无回。如果有人胆敢不去,就会满门通杀。因此,武林人士无不谈“岛”色变,无人敢接铜牌,但又不敢不接,不敢不去送死。

其实,这是一场误会。原来侠客岛两位岛主在岛上发现了武功秘籍,这是用蝌蚪文刻在石室里的李白诗《侠客行》,每一句都有许多注解,还有插图。两岛主参悟不透,故而邀请天下武林高手前来共同参悟。上岛的每一个人都如醉如痴地迷恋上这门武学,故而不愿意回归故里。至于被杀全家的人,都是一些罪大恶极的武林败类。

长乐帮帮主石破天,也是应邀上岛之人。他是个呆头呆脑、一字不识的青年,论智商肯定没有别人高,情商也很平常,但他却从那些蝌蚪文中发现了文字笔画本身即是武工招式、内息走向,无意中读懂了其中奥秘,练就了盖世武功。

这个故事奇就奇在那些智商、情商极高的人不能解读的武功秘籍,却被一个呆头呆脑、一字不识的石破天破解了。这只能说明石破天具有极高的搜商。石破天所凭借的只是他那特有的直觉,凭直觉他发现了其中奥秘,完成了这次特殊的搜索任务。在搜索中,人的直觉本身也是工具——一种非物质性的搜索工具。人们常说“女人的直觉很厉害”,并非没有道理。的确,女人们凭借敏锐的直觉,进行过无数次成功的搜索。

侠客岛的故事,似乎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那些智商很高的大侠们,整天围绕着诗句和注解的文字意义争论不休,完全忽略了文字形体的意义。从心理学上说,这叫“思维定势”,是他们过多的知识阻碍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对于石破天来说,他不认识字,不懂得什么文字理解。在这个时候,他的敏锐的直觉却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从文字的笔画形体上“悟”出了真谛,成功地解读了别人读不懂的武林秘籍。

这个故事,又一次说明了搜商不同于智商或情商。

------------

走出红房子

------------

网上有一个著名的Flash游戏“走出红房子”(http://b.zhongsou.com)这个游戏非常有意思,就是假设游戏者醉酒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被关在一所房子里,他必须在密闭的房间里找到一些工具和物品,打开门锁,走出红房子。尽管情节简单,游戏的难度却非常大,里边的某些物品非常不容易找到,而且其用途往往也需要像侦探家一样进行推理、猜测和想象。据说,世界上只有4000人能够在十分钟之内走出这个红房子。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游戏是一个“测试智商”的游戏,实则不然。它更是一个测试搜商的游戏——找到走出红房子的方法和步骤,只不过在这个搜索过程中包含有许多智商、情商的成分。

我们不妨仔细研究一下这个游戏的整个流程:

这个人醉酒后,发现自己被关住了,马上产生了走出去的强烈动机,或者说产生了征服这个游戏的欲望——这是情商。

通过推理明确:只有找到一些工具,才能找到走出红房子的方法或途径。——这是智商。

从房间一些比较明显的地方,比如窗台上,桌子上,没有上锁的抽屉里,CD机旁边,可以找到钥匙、金属棒、易拉罐拉环、一只戒指、备忘录等等——这些全是搜商。

很多人在那些明显的地方找到东西之后,仍然找不到走出红房子的途径,便放弃了。一些人则不气馁,继续寻找下去——这又是典型的情商。

通过生活想象或通过无意发现,多次拉开窗帘可得到戒指——这里既有情商的成份,又有智商的逻辑推理因素。

通过两把钥匙,打开抽屉,找到电线和神秘盒子。——这是智商,也是搜商。

从CD空盒子联想到,CD机里可能有唱片;或者缺少这一步,直接通过电线的存在而联想到,CD机可以利用电线接上电源打开。打开CD机之后,可以从碟仓里得到一把大钥匙——这又是智商,也是搜商。

查看备忘录,原本的目的是看看有没有纪录什么找到其他物品或者走出红房子的线索,却只得到了一张不知何用的标签纸。通过联想和推理,运用易拉罐拉环刮开标签纸,得到不知何用的4位数字。虽然这个收获的意义还不明确,但毕竟是一个收获。——这些都是智商,也是搜商。

把两个圆型戒指和神秘盒子上的两个小圆洞联系起来思考,然后把戒指各放进去;仿照以上的思考,又可以把金属棒放进神秘盒子的长形凹槽。神秘盒子一打开,这才知道是录影带播放机。然后,把缺的一节电池放上,把录影带放上,播放出跳舞者的视频——这些也都是智商。

对跳舞者长时间舞蹈的耐心等待——这是情商。

对跳舞者两手指向同一个地方的特殊动作,发现那个发亮的星星——这是搜商。

紧接着,通过点击发亮的星星,找到墙上的保险柜——又变成了的智商和搜商。

通过对标签纸上不知何用的4位数字和保险柜4位密码进行联想和推理,发现这是保险柜密码,并用那把大钥匙打开保险柜,得到起子。再用起子撬开紧闭的门锁——这些又都是智商了。

在整个“走出红房子”的游戏过程中,我们看到,这个游戏实际上测试的是并不是单纯的智商,甚至即使是智商,也是这次为了走出红房子的搜索过程中的智商。这个游戏综合考察了人类的多种智力因素。

以上仅仅是就游戏的流程而言的。对于玩过这个游戏的人们来说,不同人的搜商不同,其结果是很不一样的。有一些人,脑子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时代里,就是想不到运用各种搜索工具,甚至不知道怎么搜索物品,不是玩不下去,就是根本无法玩。而另外一些人,在游戏过程中遇到难题时,甚至还没有玩之前,就上网搜索出关于这个游戏的攻略,很快便就解决了“走出红房子”的难题——这就明显是搜商了。在以上的对比中,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个游戏是对搜商测试,同时也测试了智商和情商。

人们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类似这种名为“测试智商”的游戏和题目很多。比如,这张非常有名“多面人像”,(http://b.zhongsou.com)明里暗里隐藏着很多张人脸。人们都以为,这张奇图检验的是人的智商。一个网站甚至在这张奇图下标了一句:“能发现9张脸的人智商在200以上。”但是,对于画面、线条、颜色等等基于人类直观本能的视觉印象和感受,怎么能够归于智商的范畴呢?眼睛能看到人脸,耳朵能听到声音,嘴巴能发出声音……这些怎么可能称之为智商呢!此外,很多经正规测试证明是高智商的人,也往往不能找到这张奇图中的多张人脸,这又是为何呢?道理很简单:在寻找图片人脸的过程中,依赖于线索、联想、想象和发现,搜商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另外,在屡寻不获的情况下,鼓起勇气,树立信心,耐心地继续寻找下去,人们又得借助于情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智商的依赖、非常少,甚至基本没有。因此,与其说这张奇图检验的是人的智商,还不如说这张奇图更多的是在检验人的搜商。

也许,我们应该把事情想得极端一些:一个患痴呆症的低能儿对人说,在一面破损的墙面纹理中,藏有一只兔子的形象,但是一般人即使经过提醒也不容易看得出来。难道说,这个低能儿的智商就突然变得很高了吗?必须承认,很多名为“测试智商”的游戏、图片、题目等等,实际上更多测试的都是人的综合智力。

我们由此想到:在生活中,无论哪一种智力因素都不大可能被单纯使用。如果单纯地强调某一种智力因素,而忽视其他智力因素的作用与意义,必然导致人们生产生活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失败。如果我们愿意把各种社会实践都当成一个“走出红房子”的游戏,那么,人类就不可能仅仅运用单纯的一种智力因素取得成功,而必须调动智商、情商、搜商等多种智力因素。

综合应用智商、情商和搜商,人类才能走出社会历史发展的“红房子”!

------------

智商和搜商实证研究(1)

------------

为研究搜商、智商以及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随机抽取了某IT公司的64人,以及某研究所的19人,对他们进行了智商搜商测试,智商测试选用了标准题目,搜商测试则用单位时间内的正确率来衡量(为容易比较起见,其尺度并转化成和智商相同),并请他们填写了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工作类型等相关信息。人事部门提供了工资范围。

一,基本背景数据

1, 性别上,男女之比为63%:37%.

2, 学历上,大专及以下:本科:研究生及以上之比为18%:49%:33%.

3, 工作上,技术:非技术类=65%:35%.

二,基本分析

1、从表面上看,男性和女性,高学历和低学历在智商和搜商上的差别皆显著,前者比或者都要高,搜商的差别更大一些。对于技术类和非技术类,他们在智商上有差异,但是搜商上则没有显著差别。这说明,非技术人员需要有较好的情商而不是智商,但是对于搜索能力的培养和需求却和技术人员类似。这里的显著性是用t-检验和方差检验(ANOVA)得出。

教育

大专及以下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智商 122 125 133

搜商 91 98 107

性别

女 男

智商 123 130

搜商 95 103

工作

非技术 技术

智商 122 130

搜商 97 102

其中教育的对智商和搜商造成的差别尤其显著。考虑到教育和其他两个指标的相关性比较大,以及在我国高学历的男性比女性明显要多,因此我们用广义线性模型进一步研究在有教育因素影响的情形下,智商搜商的差别,结果发现工作类型不再有显著性差别,而且性别对搜商的差异仍然存在。结果如下。

模型1:智商的GLM模型=性别+职业+教育

因变量:智商IQ

来源DF平方和均方F值Pr>F

模式42184.97981546.244955.280.0008

错误788075.23706103.52868

修正总数8210260.21687

来源DF类型IIISS均方F值Pr>F

性别1150.4164450150.41644501.450.2317

教育2849.1709262424.58546314.100.0203

工作1121.8403697121.84036971.180.2813

模型2:搜商的GLM模型=性别+工作+教育

因变量:搜商

来源DF平方和均方F值Pr>F

模型43632.97556908.243894.780.0017

错误7814817.02444189.96185

修正总数8218450.00000

来源DF类型IIISS均方F值Pr>F

性别1995.731044995.7310445.240.0248

教育22412.3951901206.1975956.350.0028

工作1275.668740275.6687401.450.2320

------------

智商和搜商实证研究(2)

------------

1、表面上看,搜商和智商相关性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32%,显著性水平F

工作1173.7720943173.77209431.720.1942

教育2472.6082790236.30413952.330.1038

性别159.333584959.33358490.590.4464

搜商1276.0371871276.03718712.730.1028

模型4:搜商的GLM模型=智商+性别+工作+教育

来源DF类型IIISS均方F值Pr>F

工作1369.532198369.5321981.990.1625

教育21658.981892829.4909464.460.0147

性别1796.483053796.4830534.290.0418

智商1506.492839506.4928392.730.1028

模型5:智商=性别+工作+教育(搜商模型类似,略)

来源DF平方和均方F值Pr>F

模式62371.20256395.200433.810.0023

错误767889.01431103.80282

修正总和8210260.21687

来源DF类型IIISS均方F值Pr>F

工作1132.2928773132.29287731.270.2625

教育2646.8482803323.42414023.120.0501

性别190.183810790.18381070.870.3542

计算机139.664397839.66439780.380.5383

搜索1184.5950982184.59509821.780.1863

2、和工资相关性最大的是年龄。在控制了教育和年龄的影响后,智商微弱影响工资,而搜商目前仍没有成为影响工资的因素。

模型6:薪水的GLM模型=搜商+智商+年龄+教育

来源DF平方和均方F值Pr>F

模型515.445587103.089117427.12F

教育20.886101470.443050731.020.3666

搜商10.132137150.132137150.300.5832

智商11.873868261.873868264.320.0421

年龄111.9351465511.9351465527.51

------------

“万事通”不如“包打听”

------------

国际互联网是一个浪潮。他将冲击计算机工业以及许多其他的工业,淹没那些在这一浪潮中还没有学会游泳的人。

——比尔·盖茨

------------

老教授与邻家孩子

------------

一个研究考古学的老教授和一个三口之家相邻而居,关系处得非常好。邻居家的小孩子才上小学四年级,但求知欲很强,经常向老教授请教有关文物方面的知识。有一天,老教授到邻居家闲聊,小孩问这问那,终于有一个问题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无法回答。于是老教授说,等明天我查了资料之后再告诉你。可是小孩子心想,上网查查不就可以了?于是他走进了书房。待他再次来到客厅时,老教授已经告辞离去。第二天,老教授见到小孩子,抱歉地告诉他,自己还没有查到那个问题的答案,准备上图书馆去查。这个聪明的小孩子却得意洋洋地宣称,他已经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了。老教授很惊讶,问这是怎么回事。小孩子说,上网搜到的。老教授一问那答案,果然准确。

做学问的人反而不比普通人更快捷地掌握知识——尤其是书本上的知识,这在十几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网络普及、信息化已成现实的今天,知识和学问已经不再为少数人所专有,只要一个人稍微动一点脑筋,并愿意下一点功夫和时间,就可以从网络、电视、图书馆等等有形、无形的渠道,获得最新最全的知识。

当然,怎么样搜索到有用的知识,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有的时候,线索明明存在,人们就是找不到。

一个大学里的登山队,准备在暑假里去征服福建省某一个不是很有名,但是据说是非常险峻的山峰。至于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峰,他们也只是听一个来自福建的登山队员提起过。无论是图书馆,还是网上,除了标明这座山的名字和方位之外,没有更详细的资料。但是,登山的声势已经造出,准备工作也已经做好,这些意气风发的青年登山队员怎么也不愿意做“打退堂鼓”这样不光彩的事情,最终还是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信念出发了。到了当地,队员们问遍各处村民,都问不出个所以然来。村民们都摇头说,那座山峰是神山,除了神仙和猴子,谁也爬不上去。但是,根据登山队员对地形的初步勘察,这座山理应可以登上。他们都相信,连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人类都可以征服,这座小山怎么会登不上呢?正在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女队员说话了——我好像知道有一条路可以登上!众人纷纷问她,什么是“好像”知道?女队员说,在一本登山记中,一个外国登山爱好者似乎提起过福建有座“神山”,他登上过。抱着一线希望,众人派她打道回县城,上网搜资料。她从外国人登中国山峰开始查,一直查到各种登山队的经历,再查到具体的人,再查到具体的人写的登山记……终于,结果出来了——果然有一条险径可以直达山顶。最终,由于这个女队员的成功搜索,登山队圆满完成既定的登山任务,凯旋而归。

从图书馆到网上,到村民中,再到网上,这个登山队在搜索的道路上绕了一个不算太小的弯,浪费的精力和体力不能算小。实际上,搜索登山之路的线索早已存在于那个女队员的脑海里,假如她能够早一点想起这一条线索,那么登山队就不必要绕这么大一个弯子,以至到了山脚,还要等上几天才最终找到登顶之路。

假如把获取有效知识或找到事业成功之路看作一次次艰难的登山过程,那么,展开有效的搜索,无疑可以事半功倍,把到达顶峰的时间大大提前。

------------

无限放大的知识量

------------

搜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生活的质量。这完全是时代赋予的特性。

人们曾经以为,面对无限增长的知识,人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直到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甚至变成“两脚书橱”。然而,还是那个宗杲和尚说得好:“弄一车兵器,不是杀人手段。”对于具体的人来说,真正有用的知识永远只是一小部分。中国古代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说法,尽管它原意指向女人与爱情,但其内涵却完全可以做一番新的解读:海量知识,我只取一瓢饮!这样一种从容面对知识海洋的态度,实际上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惊喜——每个人的知识量都有可能变得无限大了,因为他们可资利用的知识就是人类古往今来创造的所有知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一群自由撰稿人聚集于北京。这群人除了懒散、睡晚、没有单位、没有正常收入、偶尔有点神经质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常往图书馆里跑,或者干脆就住在图书馆附近。每天早上北京图书馆开馆之前,都可以看到一大帮人在图书馆南门口等待一拥而进,颇似赶公共汽车的上班族,这些人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自由撰稿人。他们拿到写作任务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到图书馆查资料。曾有一个自由撰稿人被一家公司的宣传主管询问:“关于我们这个行业,你了解多少?”他的回答是:“一点都不了解。”那个主管非常奇怪:“那你怎么替我们写宣传稿?”自由撰稿人非常从容地回答:“资料在图书馆里全有!只需要给我两天的时间。”整个公司的人都不怎么相信这个口气张狂的自由撰稿人能给他们写出什么好东西来,便告诉他:“给我们写两三篇东西先看看吧!”把他打发走了。谁料想三天之后,自由由撰稿人交上来的稿子厚厚一撂。公司的人一看,吓一大跳:“怎么你比我们还了解这个行业?原来你才是行家啊!真是看走眼了,看走眼了!”这个自由撰搞人一句话也不说,暗暗得意。

进入21世纪后,网络兴起,图书馆渐渐门庭冷落。这些自由撰稿人在这个更大的知识海洋中,更加如鱼得水。其一,在图书馆查目录索引,然后让图书管理员拣书,要花费很多功夫,而他自己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找到可资利用的材料,又得花掉不少时间;其二,图书馆的图书多多少少有点陈旧,远远不能与网络的更新速度相比;其三,并不是每一个图书馆都能满足他们的全部需求。有的时候,这些自由撰稿人会为了几个数据而跑遍整个北京城。

几乎与事实同步的更新速度,以及几乎无限量的装载容量,已经使整个社会构成了一个无限量放大的网络和知识库。人们拥有和利用这样一个无限量的知识库的方式,完全不可能照搬古人的办法,把它全部装进脑袋里,而只需要一次一次的搜索。这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放弃了拥有更多的知识的可能,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拥有了一切知识。

这就是搜商的意义。

------------

“万事通”和“包打听”

------------

有两个高中时期的好朋友,一个人称“万事通”,是学富五车的“书虫”——知识份子。很多人遇到不了解的知识,或者无法解决的难题,通常会先请教或咨询他。另一个人称“包打听”,大专毕业。尽管逻辑思维很强,理解力也很强,数理化成绩越超一流,但是记忆力差,老忘事。他的好奇心还特别重,经常地跟人问这问那,随时随地一副“不耻下问”和“恭请赐教”的面孔。

多年之后,他们老友重聚,聊到当年共同的爱好——足球,“万事通”说得头头是道。“包打听”一言不发地听着“马特乌斯”、“里杰卡尔德”、“巴乔”这些熟悉又陌生的球星名字,不禁有点黯然——他毕竟还是比我强啊!

临别之际,双方突然想到应该互留电话地址,这才交换名片。“包打听”一看“万事通”名片上的头衔,不由得暗自惊讶,心想:以他的学历和知识来看,这个头衔实在太小了,只不过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看来,他在事业上不怎么顺心?“包打听”有点恍然大悟,为什么“万事通”对工作和事业之类的话题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为什么谈到生活、收入、爱情、婚姻、名利时,他总是沉默不语。像他这样对知识有浓厚兴趣,甚至有点“知识癖”的人,多多少少是信奉庄子所谓“无用之用”的哲学的。因此,对于“入世”的社会实践而言,“万事通”如此大量的知识积累,不见得是一种竞争优势了。

“包打听”想到这里,既高兴,又可惜,忍不住追问了起来。“万事通”显得有点尴尬,只好承认自己的事业发展不是特别顺利。“万事通”很有感慨地说:“这个社会还是需要你这样的‘包打听’啊!天下之大,我这样的‘万事通’又能了解多少呢?!现在的社会发展这么快,必须学会像你这样到处问,到处找,才能得到有用的东西,才能创造价值,赚大钱。我大学的老师说过,知识并不意味着智慧。我现在越来越能理解这句话了。人积累了很多知识当然好,但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是不是人才,要看他是否能够通过无限的探索和发现创造价值,而不是先期拥有多少知识。而且,从另一个方面说,知识的积累往往是在探索中完成的,如果以前积累的知识成为你创造价值的累赘,就应该抛弃,比如我……”

在这方面,“万事通”也说得那么头头是道。“包打听”说:“你看你看,又‘知识论’起来了!”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需要调整,需要调整!”“万事通”一笑,感慨地说道,“我这个‘万事通’,还是不如你这个‘包打听’啊!看你现在的身家,有个把百万了吧?

在中国,“万事通”和“包打听”谁比谁强的问题,常常引起人们的争议。我们在这里的讨论,并不是说“万事通”真的不如“包打听”,而只是想要说明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包打听”比“万事通”更能捕捉到瞬息万变的变化,并相应地做出策略上的调整。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包打听”完全有可能比“万事通”更容易、更快捷地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在生活中,往往出现这种“万事通”不如“包打听”的现象。一个博士生为了领取火车托运的包裹,有可能在火车站转了大半天还没有找到行包处,而另外一个第一次坐火车的人,却可以通过车站问询处、路牌标识、向行人打听等方式,快速找到行包处取回包裹。

归根结底,人们所能掌握的信息终归是有限的,但是与此相对,人们取得知识的途径却是多样的。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几乎无限制地增加了获取知识的可能性。从前,人们尊崇“万事通”而鄙视“包打听”,但是到了现在,二者的价值高下理应重新估计。“包打听”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已经从历史舞台的配角、小丑一跃成为主角之一,可以与“万事通”同台竞技了。

------------

钓鱼的故事

------------

有两个老头,一个姓李,一个姓王,都是钓鱼的高手,彼此之间既是好朋友,又互相不服气。有一天,他们听一位朋友说,在某山村的溶洞里,有一种瞎眼小鱼,特别难钓。于是他们约定,到那个溶洞去钓这种小鱼,一决胜负。几天之后,他们去了那个小山村,李老头一住下,就拿起钓具,这里检查那里检查;而王老头只顾着和自己的农村朋友谈天说地。第二天比赛,两人约定下午三点同时出洞,看谁钓的多。李老头在洞里呆了许久,桶里装了不少鱼,还钓上了一只王八。当他自信地走出来的时候,却看见王老头已在外边吃烤鱼了!一看王老头的桶里,满满的全是。他叫了起来:“这肯定是下网捕的!”王老头一哂:“你才是下网捕的!”然后向洞口的草堆一指,说:“这村里的人都用那些草的果实放进水里,引来溶洞深处鱼群。用这方法,才好钓!才钓得多!”李老头一听,傻眼了。无论如何,他输掉了这次比赛,不承认也不行啊!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困难,以及不能解释的现象。搜索作为一种快速获得有效知识的能力,在这里显得特别重要。据说,在红军长征期间,药品特别稀缺,甚至连消炎的常备药也没有,这使得红军的高级将领和医务人员一筹莫展。在打下茅台镇之后,一位首长偶然地看到,一个战士用名贵的茅台酒洗脚。在经过认真的调查之后,他发现用茅台酒擦洗伤口,伤口就会很快愈合,是一种有效的消炎和治疗方式。这使红军解决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此外,在抵御风寒、制作干粮甚至制订行军路线方面,红军很多时候也是通过对当地人的询问、派出侦察员侦察等搜索方式,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然后加以实施,取得成功的。

事实上,人们会经常遇到这种完全没有准备却又必须完成任务的情况。一个初到北京的人,人生地不熟,但是又必须走路,必须做事,必须有所作为。只要他会开口说话,就能通过问询从别人的嘴里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使他不至于盲目行动。只要他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找准一个位置,他就可以成功。的确,很多大学生就是这样找到学校的,很多找工作的人就是这样找到应聘单位的,很多白领就是这样成功的,甚至很多外国人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认识北京的。

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这种对事件完全陌生的情况出现的机率是非常大的,而搜商的意义也就此凸显出来。

------------

搜商是生活艺术

------------

钱钟书曾经有一句戏言:“把图书馆的书放进自己的书里,然后再把自己的书放进图书馆。”也许我们还可以对他的戏言进行一次戏仿:“把别人的想法放进自己的生活,然后把自己的生活变成别人的想法。”

的确,我们的生活往往就是如此奇妙。通过搜索大多数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然后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念。在这种看法和观念付诸实施之后,其经验和成果又成为知识的一部分与人们共享,成为别人搜索的对象,为更多的人服务。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之中,搜商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了一种审美的特质,一种生活的艺术由此产生了。

从上一节“钓鱼的故事”中,我们已经略知这种生活艺术的大致风貌。在那两个老头比赛钓鱼的过程中,不能说是只有胜负而没有乐趣的。李老头固然输了一着,但是,他同时又在失败中跟王老头学了一招,使他在以后的钓鱼休闲中,增添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和知识。这既丰富了他的生活,也丰富了他的人生。

不仅搜商双向度的艺术是存在的,其实单向度的艺术同样存在。

有一个朋友,最近买了一套房子。自然,买房肯定是要装修的,但是这个朋友对空间艺术一无所知,甚至连最简单的配色常识也不知道。虽然他的妻子做为女人多少有点艺术感觉,但和设计师的水平相比,还是差得太远。关于装修,似乎只有一个方案,那就是请装修公司的设计师来设计,但问题是,他们的预算明显不够。怎么办呢?最终,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在现成的同房型室内装修效果图中,选一个比较合心意的作为模型,再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改造。

装修效果图很容易搜索,市面上到处都是。只是具体的修改牵涉到配色、造型等各个方面,他们两个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不知如何下手。最后,只好到处搜索书籍资料,现学现用。于是小夫妻又是买书,又是上网搜资料,又是请教搞艺术的朋友……就是这样问来问去,又由朋友介绍来介绍去,他们无意中结识了很多本来无缘结识的设计师、建材商、装修邻居、艺术家等等,无形之中成为了好朋友甚至关系客户。在忙活了好一阵子之后,他们终于弄出了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图,不仅自己觉得满意,朋友们也说不错,终于可以“多快好省”地实施他们的“宜居计划”了。与此同时,小夫妻突然发现,他们上街买衣服的时候,好像更有艺术眼光了;看到造型不错的建筑,也突然会欣赏了;甚至发现自己多了一份爱好——喜欢跑到书店里,翻阅建筑、美术、雕刻等艺术书籍。

这样艺术化的效果,在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搜商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艺术化起来,使得整个生活的质量也随之提高了。居室的装饰用品,需要搜索才能全部找到,这是个常识问题。不可想象,假如没有搜商,人们的艺术生活如何实现。一个小小的饰品,一幅唯美的山水画,书桌上的笔筒,厨房里的小道具,窗台上的盆景……诸如此类,有哪一样不得费心费力才能搜索到。可见,高搜商才会拥有高质量的文化艺术生活。

本来,人们只是为了办一件很小的事去搜索,但是在这过程之中却牵扯到另外一些事件,另外一些细节,来来去去,本来繁重的搜索和寻找,反倒成了一次又一次充满意外惊喜的探险。如果仅仅把搜索看作一次单纯的事件,那么,搜索的过程和结果就是一次次始料不及的连锁反应,由此构成了一个艺术化的故事。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搜索,就像一次次充满变数的登山旅途,在享受登上山顶的喜悦的同时,也领略了沿途无尽的风景,认识了许多奇异的动植物,经历了充满意外的事件。因此,人们在搜索中的收获,有时远远大于搜索本身。

艺术应该如何定义?我们以为,至少艺术能够产生惊喜。无疑,搜商符合这个条件。

------------

搜商是现代生活

------------

事情还可以进一步放大。

假设我们承认西方哲学家、社会学家对“现代性”的概括——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就意味着人被层出不穷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包围,那么,我们也就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搜索是现代生活的基本原则,而搜商也就意味着现代生活。

试问,又有谁能够真正逃避搜索?

终于找到了工作,你第一天面对的工作任务就是根据客户的具体地址上门服务,自己却不认路,怎么办?

工作进行到一半,突然发现某一方面的资料没有备齐,怎么办?

午饭时间到了,作为高级白领的你在走出写字楼之后,却发现附近的饭馆已经拆迁,怎么办?

早上赶着上班,走到半道上鞋子掉跟了,近处没鞋店,又看不见修鞋铺,怎么办?

第一次和客户谈判,而你对此却没有一点经验,连如何着装也不知道,怎么办?

整天闷在工作间与住所,没有时间谈朋友,三十岁就快来了,至今一个异性朋友也没有,怎么办?

有了女朋友,带着她上街买衣服,却突然发现自己对时装一无所知,怎么办?

旅游的目的地到了。作为旅游者,在被一大群“宾馆服务生”拉拉扯扯的同时,你面对着林林总总的旅馆,却感觉哪一个也不符合你的住宿条件,怎么办?

父亲打电话过来说,妈妈的咳病又犯了,让你在北京找一位名医生,而你对此一无所知,怎么办?

想带远到的爸爸妈妈逛故宫,自己却从来没有去过,连方向都搞不明白,怎么办?

终于开了个小公司,第一天开业,却发现一个客户也没有,怎么办?

准备开一次产品研讨会,面对一大串的与会名单,搞不懂谁是重量级人物,谁是轻量级人物,怎么办?

明知道一种产品能赚大钱,却不知道这项产品的进货渠道,怎么办?

手下人做不出成绩来,一个比一个窝囊,希望多几个高手来撑大局,怎么办?

老婆病卧床上,希望吃块蛋糕,你却不知附近有没有蛋糕店,怎么办?

……

我们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无数个“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无非只有一个——搜索。即使搜索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但它毕竟是解决问题最为重要的第一步,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解决问题的效率。搜索作为现代生活一个必不可少的主动行为,与人们生活的质量密切相关;而搜商作为人们在现代社会生存的一种特殊能力,又因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升级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一个标志。也就是这样,搜商便不只是人们应该必备的、只关心具体人生和具体事件的具体能力,而终于具有了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意味。

因此,我们认为,搜商就是现代生活。

------------

小贴士——搜索引擎搜打听不到的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5135.html

更多阅读

《凤于九天29残更不寐》第三章 凤于九天29在线阅读

《凤于九天29 残更不寐》第三章博间王宫。  绮丽辉煌,专门用于招待国际级贵客的清辉殿,正沉浸于一片甯静中。  出于多方面考量,博间太子派来伺候的许多美貌宫女都被不动声色地安置在二门外,例如凤鸣睡房等几个最要紧的宫室,则由西

对《人类的起源》部分理论观点的理解 道德起源的正确观点是

核心提示:《人类的起源》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牲很强的科学著作。作者引经据典、融汇东西,不但从科学、哲学、宗教等不同角度,论述了宇宙和人类的起源演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宇宙人和多维空间的客观存在,而且还明确地指出地球上的生

声明:《《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陈沛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为网友对着太阳微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