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全新的心理治疗学——家庭治疗 家庭心理治疗

李子勋

一,家庭的互动游戏

家庭治疗理论的起源

谈及家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感觉,这些感觉里可能涵盖着许多温馨与冷漠、依恋与隔绝,爱与恨交织的内心印痕。看过安顿的《回家》,相信当代人都曾经历过对“家”的迷失,痛苦与回归的历程。每个人必定会在一个家庭中长大,家庭对人的影响可能延续人的一生,许多家庭的关系模式还可以像遗传那样代代相传。四十年代,很多精神病学医生发现儿童的精神障碍和行为紊乱与家庭内部的关系不良有很大的相关性,调整父母与病儿的关系后,病儿的精神症状有了戏剧性的改善,由此萌生了一门新型的心理治疗学——家庭治疗。美国的精神病学家鲍恩(Bowen)首创家庭病房,让一家子人都陪伴着患儿住进医院,医生透过单向玻璃去观察家庭成员相互的活动,寻找破解孩子疾病之法。家庭治疗师认为家庭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组织,它有边界、等级、结构、内稳与缓冲、反馈系统与生长周期。家庭也有它的幼稚期,青春期与更年期,每一个周期的转型阶段都伴随着家庭内部的情感冲突,关系变化与结构的更新。五十年代,心理动力学派盛行,心理医生手中挥舞着精神分析的“解剖刀”,追因逐源,把咨客的问题归罪于早年情结,尤其与重要关系人(如父母)关系中曾遭受到的忽视,虐待或替代与粘结,由此引发了许多“家庭官司”。家庭的涵义被重新诠译,仿佛一夜之间家庭这个词已成为“伤害”的代名词。早期好莱坞的心理分析电影里,人们常常会看到导演用精神分析的眼光来演绎罪犯的内心轨迹,把犯罪的根源直指家庭内部的暴力、遗弃和性虐待。所有的罪犯都曾受害,所有的癫狂者都是无辜,仿佛所有的事物都在因果关系,报应不爽的链条里。这些精神医生过于热衷于“家庭病因”,遭致了社会本能的反感,并引发了全球性的反精神分析浪潮。

因是果,果是因

家庭治疗产生于五十年代,成型于六十年代,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家庭治疗风靡全球。早期的家庭治疗,依旧落入归因学说的巢臼中,到家庭里去寻找病因。后来发现任何家庭成员的行为并非都是一意孤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另一个或几个成员的“暗中配合”,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这样,看起来是病因的东西,其实也是结果,因果是可以互换循环的。家庭治疗放弃了简单的归因学,重视观察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动,观察家庭的情感关系与权利游戏。重视“症状或问题”的情景性和时间序列(同时性原则),对家庭现实不再有“是”或“非”的价值评判。家庭治疗师也从家庭的指导者变为共同协作者或者观察者。

五十年代末,许多心理学流派,社会学家,精神病医生都在研究儿童成长与家庭的关系,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派系也逐渐形成与划分。最先让家庭治疗具有完整理论与独特操作技术的学派是结构式家庭治疗。以米纽琴(Minuchcin)为代表,注重家庭的界限,三角关系,权力等级,通过对家庭的面质和互动改变家庭的不良结构。米纽琴二十多年埋头扎根于美国的下层社会,研究贫困中的家庭是怎样在创造精神病人、罪犯或社会适应不良与心理困扰者。他假定任何家庭都有一种功能良好的,健康的,均衡的关系模式,帮助家庭学习和重建这样的关系模式就能使孩子的心理障碍消失。这一理论使美国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家庭教育与婚姻补救运动,不少的父母愿意走进教室,在心理医生或青少年教育专家指引下,学习怎样做父母亲,怎么避免孩子的心理创伤,如何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

治疗理论的更新

六十年代,意大利米兰小组(Milan team)的家庭治疗师,注意到孩子的“问题行为”在修正和改变家庭规则,并和家庭内在关系模式有一种互相依存和演化的联系。这些观察敏锐,思想聪慧的治疗师们提出一种“悖论”和“反悖论”的观点,认为孩子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求解”而使问题升级(一种正反馈),正如俗话说的“好心办坏事”。在治疗中,治疗师注重中立—假设—循环操作的技术,旨在反家庭的“游戏规则”,把家庭从无效的互动中解脱出来。这一理论形成著名的策略式家庭治疗。策略式治疗师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们惯于用深含隐喻的东西激发家庭的思考与决策,把自己隐身在讲述的故事中,拒绝给家庭任何明确的指示。

美国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Erikson)和史缔林(Sterlin)喜欢对家庭做分析式治疗,认为家庭与个体一样存在一种分化理论。在低分化的家庭,家庭成员容易形成结盟或缠结,父母过度替代孩子并促使孩子放弃个性发展,依赖甚至寄生于父母。家庭还存在一种多代传递的相互连锁的病态,一个家庭症状的形成可以追根溯源好几代。治疗师通过倾听、共情、假设与修通,帮助家庭将多代关系中的压力与“债务”意识化,消除禁忌,结盟和缠结,处理家庭的创伤,解释重要的冲突,鼓励家庭内部的个性发展与自我决策。

维多利亚.莎蒂儿(Virginia Satir)认为家庭内部的沟通障碍是家庭困扰的核心,症状是家庭成员无法鉴定或形成稳定的相互关系所致。在治疗中,她利用沟通游戏,模拟家庭会谈,促进成员间语言与非语言交流,释放焦虑,寻求宽容,增进理解。并通过家庭塑型、重组,换位、身体触碰来激发正确的情绪体验。一时间,家庭治疗师仿佛成了“疯狂”的催化剂,“你疯,我比你更疯”,创造出一种极端的情景,把症状作为一种有用的“武器”,来扰动家庭促进家庭的成长。比如,对有强迫性行为倾向的孩子,鼓励家长学习这种强迫性的行为方式,其结果反倒让孩子从强迫性困境中解脱出来。

近代的治疗理论

到了八十年代,鲍恩(Bowen)的追随者们更加注意系统论,控制论与反馈理论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注重家庭系统的循环功能,认识到孩子的症状恰恰维系着家庭关系的平衡和互动,不再注重家庭结构是如何在制造家庭的“病人”,反过来重视一个“问题行为”是如何被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延续下来。这一改变形成了系统式家庭治疗,系统治疗师强调症状的循环功能(阳性赋义)和交流学上的意义,认为家庭的问题是经过无数次成员间的互动,重复,叠加,强化形成,在这种循环互动中,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已经非常不明显且难以描述。在家庭中,孩子并非只是被动的承受者,事实上,无论多大的孩子,都在积极地参与家庭的互动,形成一种循环的,交互作用的家庭的关系现实。比如,一个幼小的孩子可以通过对母亲的紧密依赖来对抗父亲的权威,逼迫父亲来“讨好”他;父亲不满妻子对孩子的娇惯,会努力寻找孩子的“问题”来投射对母子缠结的愤怒;而母亲则可以夸大孩子的“问题”来削弱或者控制丈夫。在治疗中,系统式治疗常常有一个小组的医生协同,一个治疗师走进家庭与家庭成员交谈和互动,而另外治疗师执行观察,建议,修正治疗方向的工作。

叙事式家庭治疗(Narrative),主要人物是Michahde White,David Epston等,他们注意到家庭的问题是如何被描述的,发现描述的方法隐含着一定的观念或文化禁忌,这些隐含观念是家庭问题成其为问题,如果看问题的观念不变,问题也不能消失。任何语言都有三个要素,描述、解释、赋义,语言中不恰当的解释和赋义形成了家庭症结。治疗师把问题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叙事的过程,分析家庭的信念系统和文化起源,寻找家庭故事中的标签和赋义,通过听故事,释疑,寻找无症状时,重新赋义,共同创作,改译家庭的语言,引入新的概念和应答行为来使家庭关系松解。并用变化了的新视觉重新释义问题,从而激发新的认知系统与家庭内部的应答行为。在治疗中,被家庭标定的“病人”只是家庭戏剧中的角色,一种信念的传递者。

谁把家庭治疗引入中国

家庭治疗师不再像医生简单的把孩子的“问题”归因于不当的教育或是遗传或脑生化代谢紊乱的结果,喜欢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的症状,认为孩子的问题是成长的问题,是家庭平衡的需要,可以通过调节这种平衡来促进孩子的长大。家庭治疗的目的是帮助家庭认识到“问题行为”中的内部规则,并通过积极的互动使家庭从“问题症结”中松解出来。香港李维榕老师(结构派大师米纽琴的华人弟子)喜欢用“家庭舞蹈”来形容家庭的互动,舞步动作可以是不同的,内在节奏却完全一样。想改变家庭的问题,首先要找到家庭内部使“问题”维持存在的无意识行为,认识与改变这些行为,问题自然被松解。中国的家庭治疗开展很晚,1994年,德国的家庭治疗师西蒙(Fritz Simon)一行来杭州讲学,由于家庭治疗理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治疗手段又那么不合常规,以至于大多有心理学造诣的专家都搞不懂,有人曾喊出“不听德国鬼子的!”的口号,成为笑谈。这样的反应也使人们开始关注西方心理治疗理论移植中国的文化屏障,东方重视家庭行为的一致性,重视忠,孝,廉,耻,传宗接代,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西方重个性、权利、自我实现、法律观念、责任等,对家庭婚姻的价值观念也有明显的不同。昆明医学院精神医生赵旭东远赴德国海德堡,苦学三年,把德国式的系统家庭治疗消化吸收,形成适合本土文化的治疗方式带回中国。1997年,在赵的努力下,德国专家来中国开展连续三年的专业培训,近三十多名高级心理医生接受了训练,家庭治疗终于在国内生根发芽。

当一个孩子出现心理和生理症状时,一家人可以来到医生的诊室,与心理医生共同形成一种治疗团体,医生利用一些专业技术引起和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以此引起家庭在结构、界限、权力等级、亲密关系方面的改变,使孩子的问题行为得到自然的缓解和消除。笔者在近六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家庭治疗对儿童和青少年顽固的的心身症状的消除非常有效,有时甚至出现“神奇”的效果。当然,热心于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改善的人,也可以到家庭治疗师这儿来发现新方法和新视觉,让婚姻家庭更加积极美满。

家庭教育与家庭治疗关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不少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时,容易忽视孩子心理发展的个性需要,欲速不达,反让孩子生出许多症状来。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生物学医生易于看到孩子家庭的个性遗传或脑生化代谢的紊乱,故以相应的心理疾病分类来诊治。而社会学家教育家易于看到父母亲和社会教育的失措,环境应激的过强,以及心理教育的缺少。心理学家却喜欢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的症状,认为孩子的问题是成长的问题,可以通过促进孩子长大去解决。在五十年代的西方,众多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诊治儿童精神疾病,儿童神经症以及儿童行为紊乱时,观察到病儿的家庭有一些特殊的情感关系和交流方式,如果改变这些方式,病儿的症状大多能得到自然缓解。由此认为孩子的症状来源于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不良,并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家庭治疗。当一个孩子出现心理和生理症状时,一家人都来到医生的诊室,与心理医生共同形成一种治疗小组。医生走进家庭用一些专业技术引起和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从中发现家庭在结构、界限、权力等级、亲密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家庭是一个功能系统

家庭的许多“问题”都是互相依存的,这些“问题”是经过无数次成员间的互动,重复,叠加,强化才得以形成。在这种循环互动中,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已经非常不明显且难以被简单描述。家庭治疗师眼里把家庭的问题看作是家庭功能系统的“症状”,把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看成一种“家庭的关系现实”,它产生于家庭内部的功能不良,结构失衡、以及无效的交流和互动。同样,孩子的“疾病”或症状又在改善家庭的结构,从正或反的方向来寻求家庭内部的平衡。当一个家庭因为孩子的问题积极的改变和适应孩子的发展需要,问题就从正的方面促进了家庭本身的功能。如果孩子的问题通过一种异化的方式来沟通、表达、释放家庭内部或父母之间积攒的紧张、愤怒与焦虑,那么,问题就从反的方面来为家庭建构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反过来固化了孩子的心身症状。所以,有时家长以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或试图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的时候,他真正在做的却是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与愤怒,孩子成为他情绪的补偿,教育的结果只能扭曲了亲子关系,使孩子的疾病固化并延续。

什么是家庭周期

在研究家庭时,心理学家引入了一个家庭周期的概念:家庭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自我组织,它从产生到结束要经历六个阶段。一,解除约束的年青人;二,婚姻关系与家庭的形成;三,养育幼儿;四,孩子进入青春期;五,成年的子女离家;六,夫妻进入晚年。对家庭的观察发现,每个周期面临结束,新的周期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庭内部都会出现动荡和冲突,一些固有的问题消失或松解,另一些新的问题产生并固化,每一个周期都可能有与之相切合的家庭问题。许多家庭前来寻求心理学帮助常常正好处在家庭周期的过渡时期,心理学家总结出六个转型期的关键原则:一,原家庭的父母接受亲子的分离,改善关系也弥补孩子留下的情感空间;二,新婚夫妻审视各自个性差异、价值观念冲突与原家庭印刻下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特点等,学习接纳与宽容,并培养对婚姻的责任感;三,迎接新生命到来,父母留出空间接纳和养育子女,同时又要很好的维系夫妻独处时间和沟通感情;四,父母接受孩子的独立与个性成长,学习与孩子做朋友,松解家庭的权利控制,鼓励孩子与外界交往并帮助青少年适应社会;五,接受子女分离或欢迎家庭新成员(子女婚姻对象),学习平衡关系,有时还要处理好与孙子辈的关系;六,接受生命逐步的衰弱和家庭角色的转换,学习信赖和依赖别人,接受帮助,平静内心。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0-2岁,母爱是中心环节,孩子易和母亲形成情感依赖,仿佛是-种共生状态。这阶段是孩子深层安全感,亲密能力形成的关键,希望母亲们要用最温柔的爱与孩子相伴。2-5岁,是父爱介入的最好时期,父亲的功能是把热恋中的母子分开,以促进孩子的成长与独立能力,并形成平衡的家庭情感。缺乏父亲的参与,过度的母子情感联结使孩子变得幼稚和依赖。两岁以后,孩子应该与父母分床和分房睡觉,和母亲睡觉的孩子常常是不愿长大的孩子。6—10岁,建立良好的家庭规则和代纪界限,注意性角色培养。防止家庭三角情感关系,如母子或父子结盟,另一位家长出现情感游离。在夫妻情感不良的家庭(婚姻分裂),避免让孩子成为夫妻间的传声筒(替罪羔羊)。同样,母亲角色太强,父亲角色太弱的家庭(婚姻偏斜),不利于男孩子的个性成长。11-15岁,对青春期的孩子,家庭的规则和教育要具有弹性,父母的情感要变得相对紧密,保持与孩子的界线并留出感情空间,以培养他的社会情感。对孩子的行为不再用简单的是非判断,而要采用积极认同和理解的方法,鼓励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当出现家庭冲突时,要把孩子的行为问题看成是成长的问题,不要轻易就上纲上线。有的家长喜欢找孩子的问题,以为这就是爱和关心,其实,过多的批评易于形成孩子的自贬之心,遗患无穷。我们总是鼓励家长们多看孩子的优点,多夸奖和欣赏自己的孩子。事实上,夸大孩子的正性面就等于缩小他的负性面,就等于让孩子的心灵永远沐浴在阳光下。

如何订立家庭规则

家庭规则应简单明了,就像游戏规则,太多太杂人人都会犯规,就失去了规则的意义。订立规则有两种对立的态度:坚持和摇摆(Strong—Saggy),僵硬和温柔(Cold—Warm),以此作双向坐标形成四种组合。父母对规则持坚决和温柔的态度,孩子易于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稳定的情绪。摇摆的温柔,孩子学会钻父母间的空子,利用父母管理的差异,生出许多的毛病来。坚持但方法僵硬,孩子内心压力过大,易于形成心身疾病。久而久之孩子会利用发烧,肚子疼,头晕等躯体症状来逃避规则。摇摆且僵硬,孩子处在两难和无论如何都是错的境地,家庭里似乎什么都对,又什么都不对。天长日久孩子会发展出神经症或精神病态的行为来适应和对抗规则。聪明的父母要学会认输,当一个孩子不能做到什么,或者家庭的冲突不能化解时,家庭问题会慢慢升级。最好是有一方认输,关系就好处了,问题也可能变轻了,不存在了,这种问题消失是一种有效的平衡。

家庭的交流模式

家庭的交流总会反应出家庭成员自我的价值观和情感趋向。有的家庭不能容许不同的意见,在交流中,孩子必须说“是”而禁止说“不”。当孩子有不同的意见时,为了“安全”只能压抑在内心,要么闭嘴要么既不同意也不反对。走进这样的家庭,你会觉的交流似乎是在一种虚假的层面中进行(假性互惠),人人都在为别人考虑,但人人都感觉被伤害和压抑。有一种家庭,交流总是在既正又反,既不正又不反的状态中进行。每个人都在避免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家庭有一种软绵绵的,不定型的感觉(软性现实),什么事都在发生又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这样的交流是一些无效交流,让孩子无法适从,最终会引起孩子病理行为。还有的家庭,交流总在正和反的层面,各种观点总是明显地对立,家庭成员互相结盟、对抗,孩子被迫卷入“家庭战争”中。孩子在孤立无助中渴望“西线无战事”,长久下去会表现出一种抑郁和燥狂的情绪。

该犯的错误要犯
介绍一种全新的心理治疗学——家庭治疗 家庭心理治疗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孩子的错误是必须要犯的。每个年龄的孩子都必须允许他犯他那个年龄的错误。心理学有一个挫折理论,即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如果成人一直保护他,他就会经历不到错误。其实,家长的焦虑就在于怕孩子犯错误,家长的所有努力就是避免孩子犯错误。但这样做的潜在危险可能是使孩子很少会有内心冲突。如孩子一直不单独睡,他就不会有接触黑暗和孤独的冲突。孩子在1岁半时被放到另一间屋子里独睡时会怎么样?他会非常恐惧,会惩罚父母,不理睬父母。但这都是他的情绪的投射。没有关系。如果父母亲能够坚持对孩子鼓励和温柔地微笑,孩子的这种情绪很快就会过去。对孩子来说,如果他独自在黑屋子里过夜,他就能慢慢地学会独自地处理这种恐惧和焦虑。让孩子适当地独自处理一些内心冲突,体验一些恐惧和焦虑,他长大以后很少会有心理障碍的可能性。

时间的概念是重要的

事实上,许多问题的发生都有它的时间性,什么时候犯什么样的错误。心理学不对任何事下结论,原因就是重视事物存在一种时间组织。许多孩子的困难,缺点,毛病都可能是过渡性的,会随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变化而消退松解。如果我们简单的认为任何缺点都会从小变大,任何出错困难都是一贯性的,麻烦就大了。就像如果孩子今天考了60分,我们认为孩子一辈子都只会考60分,这就麻烦了。孩子考了60分,父母会暴跳如雷,他们的暴怒看起来是因为60分,其实主要他们不能承受对孩子美好的期待落空,也不愿意与孩子分享挫折与痛苦,实际上父母把问题扩大化了,忘了这个60分仅仅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状态,是一个有时间性的东西。

问题是个过客

我们有时也说,问题像个客人,它来到你的家里,你觉得不舒服、不安逸、不随便,如果你知道这个客人是要走的,问题也不会总是烦恼你,你就不会因为这个客人来了,你就觉得活不下去了。家庭出了问题,就像家里来了不速之客,它会自动走的,以这样的心态来对待你的问题,你就会发现问题会变小,对问题的焦虑也会变下。但是如果你希望问题马上消失,客人马上滚蛋,这个问题就被扩大,会像滚雪球式的约滚越大。本来是孩子学习中的问题,爸爸妈妈过渡关心孩子,不能容忍他在学习上出错,或者出了错后马上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就把问题扩大了。问题从一个孩子扩展到家庭,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要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问题。心理医生鼓励把问题看成是家庭的朋友,而不是敌人。看作朋友我们就可以把问题当成一种对孩子成长有益的资源,其乐融融。看作是敌人,我们就会草木皆兵,压力倍增。

无害的帮助

民间有一句话,就是有一些中医虽然不是好中医,但是他们不会把病治坏。不把病治坏的医生就算是好医生了。因为病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自然康复的东西,人本身就有愈合的能力。心理医生其实也是这样,我们的准则是不能够伤害家庭,不能够使家庭的问题更加复杂,成员之间更加焦虑,不能够让他们的问题成为阻碍他们家庭正常生活的东西,而要努力淡化这些问题。我们比较注重家庭中的关系,而淡化家庭中的是非,一切是与非都是指向关系的。许多家庭很重视教育的正确性,却忽视任何成功的教育都有赖于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心理医生常常是在改变一种家庭关系,而非去治疗个人。我们不会是把“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标本来宣传,不去说我认为孩子或父母怎么样就是对,怎么样就是错,因为我们认为那种宣传本身的危险系数很大。事实上,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健康的东西。“健康”都是理念,都是很空泛的东西。具体到个人,如果去硬套这些框框,就会发现,你我都不属于健康的范围,很难说一个家庭完全健康。每个家庭既存在欢乐、幸福,又存在愤怒、争吵,存在情感背离、存在分裂、存在不平衡、存在结盟……。

结束语

家庭治疗不再把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孤立地看作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不再重视孩子问题本身,而重视问题产生的情境,问题被维持的条件以及问题是怎样在改变家庭现实和家庭规则。当然,这篇前言涉及到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有点“难”,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通过一些个案、漫画,循序渐进地为读者朋友和年轻的父母们讨论发生在家庭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介绍家庭治疗师是解决家庭与孩子的冲突,如何改变家庭对问题的态度与视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5338.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介绍一种全新的心理治疗学——家庭治疗 家庭心理治疗》为网友怪异思维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