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复习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我国古代有过三种不同类型的报纸

一、邸报:

1、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

2、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1)、唐朝报纸均为手抄,由上都进奏院发行,最早见于唐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2)、宋朝最早出现“邸报”一词,使用雕版印刷,由门下省领导,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完全具备中央官报的性质。宋王朝制定了“定本”审查制度。

“定本”审查制度:

①宋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舆论控制而推行的一项制度;

②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③“定本”,指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3)、明代官报,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传发,采用活字印刷。

3邸报的内容:

(1)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

(2)封建皇朝的法令、公报;

(3)官吏的升降、任免、赏罚、调动;

(4)官吏的奏疏和皇帝的批示等;

二、小报:

1、中国古代非法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最早见于周麟之《海陵集》中的《论禁小报》。

2、小报较以前出现的邸报更具新闻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愿望。我国新闻史上将“新闻”一词与报业联系起来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赵升《朝野类要》。

3、小报由邸吏与书肆主人非法经营,连续发行,传播较广,宋明清屡禁不止。

4、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终结,是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三、京报:

1、中国明清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民间报纸,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最早出现于京都,故名《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2、京报经政府允许,由民间报房经营。清朝民间报房源于“提塘”这一官方机构。

3、特点:(1)公开发行,接受常年订阅,读者范围广泛,主要是官僚、士绅、商人。(2)有固定的报名、形式及印制发行机构。(3)出现自己采写的内容,存在了400多年,在古代报业世上有很大影响。

第二章  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事业

 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于19世纪初,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至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创刊,历时100年。最初的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由西方传教士创办,以后又有商人、政客加入。一、鸦片战争前(1815—1839):清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传教士只能在南洋或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创办报刊,宣传基督教教义,共创办六家中文报刊,八家外文报刊。

1、中文报刊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简称《察世俗》):

①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1821)年于南洋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主编米怜、梁发(中国人);

②内容:a: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b: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

③特点:a: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等形式以适应中国读者;  b:写作文体丰富多彩,刊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①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②内容:a: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b: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

③特点:a: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首创“编者按”;b: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

2、外文报刊中较重要的有《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大)、《广州纪录报》(商业性质报刊)、《广州周报》(出了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张号外)。

(1)、1822年:中国境内第一张外文报纸:葡萄牙文《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刊。

(2)、1827年:中国境内第一张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

(3)、1831年:中国境内第一份美国商人报纸:《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广州)。

外文报刊创办者主要为商人,读者对象为在华的外国人,其宗旨主要是为西方殖民者提供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方位信息,为侵略中国搜集情报、摇旗呐喊。客观上,为当时国人了解外人意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林则徐、魏源等组织编译外文报刊。

二、鸦片战争后(1842—19世纪末):

中国新闻史复习重点

外人获得任意办报的权利,数量激增,先后达170多种,逐渐形成了以香港、上海为中心的外报网络;传教士办报依然活跃,以中文报刊为主,且宗教内容退居其次,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取代传教士报刊主导地位,成为这一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六十年代后中文商业报刊崛起,《申报》、《新闻报》影响颇大;外文报刊最具代表性的是《字林西报》。

1、中文报刊:

(1)、《万国公报》:

①传教士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报刊。

②其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由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

③《教会新报》创刊时为宗教性报刊,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实际上演变成为以时事报道和评述为主的综合性刊物,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

④内容有三方面:a:为帝国主义侵略辩护,鼓吹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b:大力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c:其目的是将中国完全置于西方控制之下。

(另一教会报刊1853年创办于香港的《遐迩其珍》首次运用插图,首辟广告专版。)

(2)、《申报》:

①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标志着外人在华办报进入高潮。

②1872年于上海由英上美查等合资创办,以盈利为目的,其特点是由中国人担任主笔以吸引读者;采用廉价纸张,降低成本,赢得市场。

③内容上涵盖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基本成熟:a:中言论且新闻量多面广,注重时效性,看法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条由报社记者所发的电讯(新闻专电);b:主义刊载文艺作品和广告,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瀛寰琐记》;c:第一个刊登新闻画。

另外两张具有广泛影响的中文商业报纸:1882年创刊于上海的《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录》是中文报纸的第一个副刊),1893年英商丹福士等主办的《新闻纸》。

2、外文报刊:《字林西报》:

(1)、近代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外文报纸。

(2)、1850年在上海由英商奚安门创办,前身叫《北华捷报》。

(3)、政治倾向明显,充当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仇视中国革命运动。

(4)、新闻来源广泛,以消息灵通著称,首家采用路透社电讯稿。

另外,1845年在香港由英商肖锐德创办的《德臣报》是具有代表性的英文商业报纸。

三、如何分析与评价外人办报?

1、外报垄断是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行为。(无论中文、外文报刊,无论宗教、商业报刊,其主办者无论传教士、商人、政客,从实质上来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都是为维护外人在华利益服务的。)

2、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就客观而言,外报所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

3、外报办报实践有助于我国报业发展。(1)报刊观念方面: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近代报刊观念引入中国;(2)报刊内容与版式、传播机构设置方面分工明细;(3)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有线电报等。

第三章  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1、林则徐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

2、洪仁玕《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

1、《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艾小梅,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2、王韬和《循环日报》:

(1)王韬:①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②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③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④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③首创以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

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

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

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四、维新派报人报刊: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1)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

(2)1896年1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2、《知新报》,康广仁,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3、《湘学报》,谭嗣同、唐才常,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特点:①言论最为大胆;②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

4、《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特点:①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②严复翻译的《天言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③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5、《时务报》与梁启超(梁启超后来还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

(1)《时务报》:

①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宣传维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

②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黄遵宪筹备,梁启超主笔;

③《时务报》因梁启超大胆而新颖的言论震动朝野,风靡一时,创下当时最高的发行量;

④形成了“时务文体”,发表了第一次全面阐述维新变法的纲领性文章《变法通议》;

⑤围绕着《时务报》,在维新派与洋务派之间展开的斗争以维新派失败而告终,这一方面说明报纸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梁启超:①近代中国报刊政治家、新闻思想家,一生创办领导报刊17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②参加“公车上书”,是维新派报刊宣传主将,主办过《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

③发表《变法通议》创立“时务文体”其办报实践及新闻思想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影响巨大

④梁启超新闻思想:认为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其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其办报的四大原则是:“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道却而速”。健全舆论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宣传艺术:浸润法、煽情法。

(3)“时务文体”:(又称“新民文体”)

①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报刊普遍以政论为核心,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风格独特,形式新颖,其中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名噪一时,故称“时务文体”。

②“时务文体”秉承王韬报刊政论文体的基本风格,打破传统古文、时文、骈文的束缚,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文章大多慷慨激昂,热情奔放,富于煽动,风靡一时。

③“时务文体”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报刊文章有很大影响。

(4)、《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海外报刊,宣传保皇立宪)

①《清议报》,1898年创办于日本横滨,改良派海外第一个机关报;

②《新民丛报》,1902年创办于日本横滨,改良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从1905年与《民报》展开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的一次报刊大论战,义保皇派失败而告终。

(5)、《大公报》,国内,改良派报刊。

6、维新派的新闻思想及贡献:

(1)、维新派新闻思想较早期资产阶级新闻思想如王韬等有新的发展:①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②对报刊功能与作用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如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2)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①向读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②向读者进行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③推动维新运动,促进变法实现。

(3)维新派对近代的新闻事业的贡献:①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实际上的合法地位;②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之先河;③创造“时务文体”,影响一代文风。

7、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维新运动中,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后,近代国人办报形成第一次高潮,其特点如下:

(1)从办报地区看,由沿海发展到内地中小城市,同时海外华侨所办报纸日增。

(2)从报刊品种看,类型繁多,且涌现出一批专业性报刊。(温州:《算学报》、《利济学堂报》、上海:《农学报》、《女学报》、《蒙学报》等)

(3)从政治倾向上看,绝大多数宣传变法维新;

(4)从办报方式上看,形成学会、学堂、报刊“三位一体”的形式。

(5)从办报人员看,维新派政治家大多参与办报活动。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

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

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④《民报》与保皇派刊物《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大论战:

①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激烈论战主要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历时两年,双方投入的报刊达几十种之多;②《民报》一创刊,就全力以赴宣传“三民主义”,主动向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公开批驳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③双方论战集中在三个方面:a、革命,还是改良?b、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是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民报》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章太炎为主帅,《新民丛报》的文章则出自“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之手,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⑤经过大论战,保皇派一蹶不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3)章太炎:

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职业报人、学者;②1903年因“苏报案”在报界声名大振,后担任《民报》主编,充当“以文章排满的骁将”;③生性耿直,为争取新闻自由,求得《民报》生存,与日本政府坚决斗争,极大的激励了革命派活动;④后退出同盟会,参与讨袁被禁。反对新文化运动,支持抗日救亡。⑤其政论文章逻辑严密,气势雄壮,博引经史,但因“文必法古”,艰涩难懂,影响了传播效果,著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等传世。

5、《神州日报》、“竖三民”与于右任

(1)《神州日报》:1907年4月2日由于右任创刊于上海,是同盟会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2)“竖三民”或“三民报”,1909—1910年于右任在上海相继创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多的日报,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派报纸)

6、《中国女报》:1907年1月14日创刊,创办者秋瑾,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资产阶级革命家。

7、《大江报》案与清政府的报刊出版法律

(1)《大江报》与“大江报案”:

①《大江报》是辛亥革命时期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创刊于1910年12月,初名《大江白话报》,主编詹大悲。

②詹大悲主编《大江报》的两大特色:一是以新军士兵及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二是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

③最使《大江报》享有盛名的是两篇评论。1911年7月17日,何海鸣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7月26日黄侃撰写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激怒湖北反动当局。最后,詹大悲被判监禁18个月,报馆被查封,这就是有名的“大江报案”。

(2)清政府对报业的管理与控制:

①制定法规限制报刊的出版发行:1906年7月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是清廷制定的第一部出版法;1908年1月参考日本报纸法制定了《大清报律》。

②迫害报刊、报人:苏报案、大江报案。

③出版官报控制舆论:1911年《内阁官报》,清政府的正式机关报。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1、为革命办报,重视报纸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

2、注重报纸形成、影响舆论的功能。(孙中山“报刊是舆论之母”)

3、公开承认党派性;

4、讳言阶级性,宣扬国民性。

三、报刊业务的发展: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改进,形成了现代报纸的雏形,为“五四”以后报刊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闻报道、报纸编排、新闻评论、副刊的确立、新闻摄影图片的广泛使用、发行与广告)

四、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1、短暂繁荣的原因:①旧法律的废除和新法律的保护;②各省军政当局对报刊出版发行的支持;③各资产阶级政党创办报纸为自己宣传或以报纸图财。

2、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的特点:①短暂繁荣很快转入凋零与黑暗;②由“政论时代”转入“新闻时代”,产生了一批著名记者、报人;③报纸副刊盛行一时;④由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向各地发稿的通讯社达六家(上海、汉口)。

3、袁世凯对新闻界的摧残与“癸丑报灾”

(1)袁世凯的统治是中国新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①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为己所用;②制定法律条例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报纸条例》、《出版法》)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

(2)“癸丑报灾”:1913年1月,因袁世凯独裁统治遭到威胁,遂派人刺杀了宋教仁,事情真相被报刊揭露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不久被袁镇压。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于是,袁世凯对新闻界开始大规模摧残,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及反袁报刊全被查封。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立报》等,采取禁止租界外发行的办法,被迫停刊。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只剩下139家,于1912年初的500多家锐减了三百多家,同时大批报人惨遭迫害。这就是新闻史上的“癸丑报灾”(1913年是癸丑年)。

4、民初著名记者:

(1)“民初三大名记者”:黄远生、刘少少和徐彬彬(凌霄)

黄远生:①“报界之奇才”,民初新闻记者中的巨擎,以擅长于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②其新闻通讯有下特点:一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二是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三是须眉必现,幽隐毕达;就是通俗自然不拘一格,并发明了“新闻日记”的体裁;其文集《远生遗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 ③提出了新闻记者的“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并且身体力行。

刘少少:报界“怪杰”,其报刊文章“庄谐杂出”,“时有新意”,为部分旧知识分子欣赏。

徐彬彬: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是民初著名的报刊剧评专栏作家。

(2)“萍水相逢百日间”:邵飘萍、林白水。

邵飘萍:①“报界全才”,在新闻采编、评论与通讯写作、报业经营、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方面都有突出贡献;②六日期间创办东京通讯社,较早将“二十一条”协定通报国内,推动反日倒袁爱国运动;③被聘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并在京创办新闻编译社;④创办大型日报《京报》,自任社长,揭露段祺瑞卖国政府,被迫流亡;⑤担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奉系军阀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名残忍杀害。

林白水:①戊戌变法时期创办新式学堂,主张教育救国;②为《苏报》撰稿,后二次赴日攻读法律及新闻,参加拒俄运动;③投靠袁世凯,在《亚细亚日报》鼓吹帝制;④1926年8月因时评《官僚之运气》讥讽国务院总理潘复,被奉系军阀张宗昌杀害。

(3)胡政之与张季栾

  胡政之:1916年任《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辑,是赴欧采访巴黎和会唯一的中国记者。

  张季栾:担任《大公报》总编辑兼副经理之后在新闻界享有盛名。

第五章  五四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15年9月—1918年11月):《新青年》高举科学和民主大旗,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激进民主主义者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总体来说,它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但它猛烈的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觉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思想舆论准备,开辟了道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2、第二阶段(1918年12月—1920年8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献,标志着《新青年》从民主主义刊物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李大钊歌颂十月革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向中国民众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编发“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了陈独秀《劳动者的觉悟》和李大钊的《MayDay运动史》,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重要起点,为后期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奠定了基础。

3、第三阶段(1920年9月—1922年7月):中共上海发起组将《新青年》改组为自己的机关刊物,从此进入无产阶级报刊时期,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成为党成立后的理论刊物。

二、五四运动中的报刊:

1、《新青年》第二阶段

2、《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创办于北京的一份政治性周报,李大钊主编,作为《新青年》月刊的补充,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苏俄和全国工人状况。李大钊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3、《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毛泽东主编,为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是一份全部采用白话文的周报,毛泽东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

三、五四运动后的报刊(无产阶级报刊):

1、《新青年》第三阶段:1920年9月1日改组。

2、《共产党》: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办,李达主编,半公开的大型理论刊物,第一次在中国竖起“共产党”的大旗。

3、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工人报刊由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创办:

(1)《劳动界》1920年8月15日在上海由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刊,陈独秀主编,周刊,我国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工人刊物。

(2)《劳动者》1920年10月3日由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周刊,它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国际歌》歌词。

(3)《劳动音》1920年11月7日由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周刊。

四、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1、历史条件:五四运动后,我国无产阶级自觉地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2、特点:(1)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2)强调理论联系实际;(3)主义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

五、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1、政论的发展与自由讨论风气的出现:《新青年》、《每周评论》及《湘江评论》等,一方面采用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述评形式及时评论国内外大事,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另一方面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倡导学理讨论自由,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2、倡导新文风:《新青年》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同时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引起我国报刊文体的空前变革。

3、新闻业务的改进:⑴报纸版面编排改进,重要新闻作头条,重视标题制作,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⑵重视直接采访,国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开展:①1918年12月胡政之以《大公报》记者的名义成为采访巴黎和会的唯一的中国记者;②瞿秋白,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记者,从1921到1922年间,旅居莫斯科采写了许多新闻、通讯及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如实地、深刻地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产生了巨大影响;③周恩来采写的旅欧通信。

4、杂志革新,尤其是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革新,从消闲性质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出现了四大著名副刊:⑴北京《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孙伏园主编,发表了鲁迅《阿Q正传》;⑵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一个;⑶《京报副刊》,孙伏园主编;⑷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

5、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⑴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该会出有《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学会聘有两名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⑵徐宝璜,我国早期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所著《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⑶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

第六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共产党领导的报刊(早期):

1、共产党机关报:

⑴《向导》周刊,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主编,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

⑵《前锋》月刊(1923年7月1日,上海)和《新青年》(1923年6月15日,广州),瞿秋白主编。

2、青年团机关报:

⑴《先驱》半月刊,1922年1月15日在北京创刊,邓仲夏、刘仁静主编,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份机关报;

⑵《中国青年》,1923年10月22日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主编,团中央机关刊物,当时最出色的报刊之一。

3、工人报刊:

⑴《劳动周刊》,1921年8月20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性工人报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

⑵《工人周刊》,1921年7月在北京创刊,由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

二、国共合作时期的新闻事业:

1、统一战线刊物:

⑴《政治周报》,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主编毛泽东,“请看事实”;

⑵《中国农民》,1926年1月1日创刊于广州,主编毛泽东,载有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李大钊的《土地与农民》、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

⑶《中国军人》,1925年2月创刊于广州,主编王一飞。

2、五卅刊物:

⑴《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创刊于上海,瞿秋白主编,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日报;

⑵其它:上海总工会《上海总工会日刊》、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工商学联合会日刊》、上海学联《血潮日刊》等。

三、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

1、私营大报的发展:

⑴北京:成舍我《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

⑵天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大公报》;

⑶上海:史量才《申报》。

2、新闻教育及新闻学研究:

*1918.10.14,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⑴1922年,任白涛《应用新闻学》,我国第一本实用新闻学著作;

⑵1923年,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著作;⑶1923年,徐宝璜《新闻学》,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成立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

⑷1927年,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我国第一本新闻事业通史;

⑸192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在上海创办。

*1931.10.23,中国新闻研究会在上海成立

*1932.3.20,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在上海成立

*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中国第一)成立

*1956.6,中共中央《红旗》创刊

*1957.3,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记协)成立,12月出版《新闻战线》

*1959.9,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扩为北京广播学院

3、广播及通讯事业的诞生:

⑴通讯社:

①1872年林兹在上海创办远东路透分社(依据1870年1月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及美联社签定的“三社四边”协定,路透在中国享有独占发稿权,垄断30年之久。)

②1904年骆侠挺在广州创办中兴通讯社,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通讯社;

③1904年王慕陶在布鲁塞尔创办远东通讯社,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海外通讯社;

④1920.6中共在上海最早成立中俄通讯社(中共成立后改称“华俄通讯社”)

⑤1924.4国民党在广州最早成立中央通讯社

*1931.11.7红色中华通讯社成立于江西瑞金,1937.1,,在延安改为新华通讯社。

⑵电台:

①1923.1.23中国境内第一座电台奥斯邦(美)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②1926.10.1中国人第一座官办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奉系刘翰)

③1927.3.19中国人第一座民办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1928.8.1中国国民党第一家全国性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南京)

*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7.3.14迁至瓦窑堡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4、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⑴通过收买、资助手段控制新闻事业;⑵颁布禁令,对新闻事业进行严厉管制和残酷镇压;⑶肆意残杀新闻记者、报界人士。

第七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

1、中央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创办于广州,后迁至汉口、南京,萧同兹任社长,提出三大方针: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

2、《中央日报》,1927年3月22日创办于汉口,顾孟余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播音,国民党第一家全国性广播电台。

二、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斗争中发展:

1、国统区(白区):《布尔塞维克》(192710.24,上海,瞿秋白,伪装成《少女怀春》)、《红旗》(1928.11.20,上海)后更名为《红旗日报》

2、根据地(苏区):

⑴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CSR),1931年11月7日,江西瑞金,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

⑵《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共苏区第一个中央机关报,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报》;

⑶《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委会机关报,邓小平、陆定一主编;

⑷《青年实话》,1931年7月,中共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⑸《斗争》,1933年,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刊载毛泽东《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

3、中共在海外办报:《救国时报》,1935,法国巴黎,吴玉章、廖焕星主编,总部莫斯科。

4、其他:《立报》,1935年9月,上海,成舍我,在抗日救亡中创全国报纸销量最高记录。

三、国民党的新闻统治:

1、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⑴制定新闻出版法令,剥夺进步报刊新闻自由权;⑵实行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⑶残酷迫害甚至杀害进步报人(史量才)。

2、国统区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⑴“九一”记者节的由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新闻界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宣传。《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因揭露政府官吏卖鸦片吸毒丑闻,被国民党处以枪决,此事激起各界民众公愤,争取“开放言论,保障人权”的呼声席卷全国。迫于民众舆论压力,国民党发出《保障正当舆论》等通令。1934年8月杭州新闻记者公众通电全国倡议,全国新闻界响应,定9月1日为中国记者节。

⑵《新生》事件:1933年12月,邹韬奋《生活》周刊被封后,好友杜重远创办《新生》周刊,继续宣传抗日救亡,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引起日寇及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1935年,上海《新生》周刊发表艾寒松《闲话皇帝》一文,指出日本天皇空有其名,不过是日本军部掩饰罪恶统治的傀儡。6月7日,日本驻沪领事馆,以“侮辱天皇,妨碍邦交”为由,勾结国民党政府,查封《新生》周刊,判处杜重远一年零两个月徒刑。《新生》周刊散发《告别读者诸君》传单,上海各界群众成立“新生事件后援会”,全国民众抗日救亡高潮进一步兴起,史称“新生事件”。

⑶“七君子”事件:1936年,在抗日救亡宣传中,国民政府在上海逮捕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成立轰动全国的“七君子”事件。

3、资产阶级民营报纸的变化:

⑴《申报》改革与史量才之死:①《申报》,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是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②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厉行改革,更新设备,发展广告业务,增出《自由谈》副刊,成为进步文化园地,《申报》一时成为全国财力雄厚、销量最多的大报;③起初,《申报》只重经营,政治上极为保守。“九·一八”事变后在史量才的主持下转向抗日立场,抨击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引起国民党当局忌恨。在实施拉拢、利诱手段均告失败之后,1934年11月13日蒋介石指使军统特务刺杀了史量才;④史量才遇刺充分暴露出国民党对新闻控制的黑暗与残暴,激起全国的抗议与指责,上海五千多人出席史量才追悼会以示悼念。

⑵《大公报》的发展及亲蒋倾向:《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由满族人英华创办,至目前香港《大公报》仍在继续出版,是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1902~1916,由英华主持,以“敢言”、“替劳苦大众说话”和报风严肃成为华北地区颇有影响的报纸;②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了一张亲日报纸;③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以“文人论政”为方式体现其“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吴鼎昌(社长)的资本、胡政之(总经理兼副总编辑)的管理、张季鸾(总编辑兼副经理)的文章,构成该报成功的“三大要素”,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大公报》逐步投靠蒋介石集团,“小骂大帮忙”,反共亲蒋。1945、1946年,“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充当国民党帮凶,在与《新华日报》的大论战中惨败。解放前夕,因“第三条道路”的失败,立场转向人民;④1949~现在成为一张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报纸,去年是其100周年,在京举办展览“风云激荡一百年”。

四、中国新闻研究会与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

1、1931年10月23日,中国新闻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学术团体,其任务是“全力致力于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科学的新闻学之理论阐扬”。

2、932年3月20日,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在上海成立,它以“争取言论出版绝对自由”和“新闻大众化”为行动纲领。

六、著名记者和保人:

1、戈公振与《中国报学史》

⑴戈公振,我国著名报人、新闻史学家、新闻教育家,也是我国新闻史学研究的开拓者,著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等书。

⑵《中国报学史》,由戈公振写于1926年6月,是我国第一部泛论新闻学和全面、系统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专著;也是从文化史角度,从国情特点出发研究中国报刊史的专著;材料丰富,叙述全面,被认为是权威性的中国新闻史代表作,也是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奠基之作。2、邹韬奋、《生活》周刊、“韬奋新闻奖”

邹韬奋:⑴邹韬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⑵1926年10月担任《生活》周刊主编,对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深受读者喜爱;⑶“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从改良主义者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爱国者,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生活》周刊创造了当时杂志发行量的最高记录。⑷《生活》周刊被反动当局查封后,邹韬奋继续创办《大众生活》、《抗战》等,成为轰动全国的“七君子”之一,死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⑸在长期的报刊实践中,提出了有价值的新闻理论,如关于新闻言论自由、报刊要有特点和个性等,尤其是广为人知的“韬奋精神”:①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和高尚气节;②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呼声;③热心服务读者的办报作风;④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邹韬奋新闻奖”:1993年设立,每两年评奖一次,宁缺毋滥,奖励新闻编辑(如负责通联工作、写新闻评论的、从事新闻研究的人员)的最高奖。

3、范长江的西北通讯:

范长江:⑴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特约记者身份从成都出发,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考察川、陕、青、甘、内蒙等地,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汇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⑵西安事变后,他深入西安采访周恩来,随后进入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在国内第一次披露了西安事变真相。他发表的通讯《西北近影》和《陕北之行》辑入通讯集《塞上行》,成为第一位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中国记者。⑶抗战爆发后,范长江深入前线采写大量通讯。1938年发动创办“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后又于1938年10月20日在长沙与胡愈之等创办国际新闻社。⑷1939年5月,范长江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

“范长江新闻奖”,1991年设立,每三年评选一次,每届十名,它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举办,鼓励我国中青年新闻记者向范长江学习,是新闻记者方面的最高奖。

3、斯诺与《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36年第一个进入陕北采访的外国记者,他所写的《西行漫记》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客观真实地报道了陕甘宁地区的实际情况与中共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震动。后两次重访中国,著有《大河彼岸》、《中国巨变》等,为促进中美人民友谊倾注了心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5955.html

更多阅读

2014-2015年中国石化校园招聘考试考什么题型怎么复习重点大纲

中国石化2015年度毕业生招聘工作已经开始了,本次采取网上报名方式进行,请应聘毕业生登陆中国石化人才招聘网站(以下简称招聘网站,http://job.sinopec.com)注册,中国石化委托第三方考试机构组织实施统一初选考试。第三方考试机构全程负责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重点复习

(2011-06-17 09:30:42)标签: 杂谈分类: 点石成金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重点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虎门销烟:经过: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半命题作文补题指导”专题复习教案

“半命题作文补题指导”专题复习教案复习目的:1、把握半命题作文补题基本原则,掌握半命题作文补题常用方法。2、养成将拟题与选材、立意相结合的习惯,学会避免在补题时常犯的几种毛病,提高命题、审题能力。复习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半命题作

目前中国大陆的军事实力发展现状 世界军事实力排名2015

2015-03-06 23:38:24|分类: 情系中华 |举报 |字号订阅据中评社华盛顿2月7日报道,在“布鲁金斯学会”6日举办的“中国崛起对美国国家安全和国防预算的意涵”研讨会上,美国国家战争学院教授科尔在分析台海军力平衡时指出,直到10年前中国军

声明:《中国新闻史复习重点》为网友恋上你的傻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